冀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兰国鼎立word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导入新课】教师: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那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哪五个少数民族?生:匈奴、鲜卑、羯、氐、羌教师:其中一个少数民族灭亡西晋,是哪个少数民族?生:匈奴教师:那么在匈奴灭亡北方后,西晋皇室司马睿于建康重新建立晋朝,历史上称为东晋。

与此同时北方同时出现了十六个相互交替的政权,期中一个民族逐渐强大统一北方,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哪个政权那? 生:氐族建立的先秦政权师:好,那么先秦统一北方后,想要一统全国,要实现这个一统全国的梦想,就必定要打败?生:东晋师:于是先秦与东晋于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

我们就先来学习一下淝水之战。

在了解淝水之战前,前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讲课过程】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找到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权更替、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四部分内容通过论述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凸显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316年,西晋灭亡,国家重新陷入分裂。

北方进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先后经十六国和北朝时期。

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民族交融向前发展。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民族习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

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1.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事及北方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措施,并能够正确评价其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结合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图片:嘉峪关魏晋墓“吃烧烤”砖画及烧烤美食图片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烧烤吗?但你有没有想过,烧烤这项美食也是民族交融发展下的产物呢?其实最开始时把食物放在火上烤的烹饪方法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但是他们的做法很简单,就是直接在火上烤熟,加盐就可以了。

2014年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三国鼎立》教案

2014年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9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三国鼎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讨论法、引用故事法、五、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时数: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序幕片段,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喜欢《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师追问:你知道是哪三国吗?学生回答:魏、蜀、吴。

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三国鼎立。

(二)、讲授新课(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的腐朽统治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的发生,正是在这个时候,在起义的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了。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军阀割据政权,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时常发生征战。

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民,时常处于战乱之中,北方的社会生产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恢复安定的生活。

在北方的军阀割据政权中,又以黄河流域的袁绍和曹操实力最强。

(互动1)讲述官渡之战地图,分析交战双方力量对比表。

师问:从此表格实力对比上看,请大家预测一下谁会取得胜利?学生;袁绍。

师:结果怎样呢?请大家看一段录象再回答我。

(播放视频)学生看完视频回答。

师问:比较一下战前袁绍和曹操各方面的实力,再分析一下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你能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学生回答:(略)师小结:曹操以少胜多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又灭掉袁绍残余力量以及北方其他小军阀,基本统一北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包括推行均田制、户调制、官吏选拔制度等,以及迁都洛阳和实行汉化政策;第二部分是北方民族的交融,包括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2.教学难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和文物,引发学生对北魏时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意义。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民族的交融情况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北魏时期我国北方的历史风貌,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时期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和民族交融的概念,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情况,认识改革和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北方历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情况。

2.难点:改革和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及其意义。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难点:
1.理解北魏从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过程。
2.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深远影响。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图解,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政治制度的变迁。
2.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比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社会变化,引导学生分析改革的意义和作用。
3.创设历史情境,模拟孝文帝改革中的决策过程,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化对改革措施的理解。
4.设计思维导图,梳理改革与民族交融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突破难点。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
-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准备教学参考资料,包括教师用书、学生活动手册等,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
板书设计
1.课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北魏政治制度特点
-行省制度
-均田制
-九品中正制
3.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实行汉化政策
-废除均田制
-加强中央集权
4.北方民族交融
-民族迁徙与融合
-文化交流与影响
5.北魏历史意义
-促进民族融合
-推动社会发展
-影响后世政治制度
板书设计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突出了北魏政治制度特点、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等核心知识点。同时,通过条理清晰的结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便于理解和记忆。板书设计注重重点突出,准确精炼,概括性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对北魏政治制度和孝文帝改革的理解。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历史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促进学习方法的改进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第19课 三国鼎立教学参考课件(冀教版七年级上)

第19课 三国鼎立教学参考课件(冀教版七年级上)

三 顾 茅 庐
《隆中对》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 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 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 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 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 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 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 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 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奠定三国鼎立 局面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222年)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 帝,国号汉,史称蜀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 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 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 正式形成
魏国建立之前,曹操就重视农耕,大兴屯田, 使流民生活稳定下来。魏国建立之后,统治者注 意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了“家谋。吴郡 富春(今浙江富阳)人。 父孙坚。跟随其兄孙策 征讨江东。建安十三年, 曹操夺取荆州,沿江而 下,孙权摈弃群臣归降 之议,联合刘备,组成 孙刘联军,大破曹军于 赤壁。黄龙元年(229) 称帝 。善于用人,得到 周瑜的辅助。曹操赞叹 “生子当如孙仲谋”。
周瑜
(公元175年- 210年)三国时期吴国 将领,杰出的军事家。 字公瑾,庐江舒县(今 安徽庐江西南)人。美 姿容,精音律,多谋善 断,胸襟广阔,人称周 郎。公元208年赤壁之 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 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 原,不幸早逝。

七年级历史上册 4.19《三国鼎立》教案 冀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4.19《三国鼎立》教案 冀教版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思路《三国演义》是同学们喜爱的四大名著之一,由于电视连续剧的出现,使得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大多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诸葛亮等事件和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

因而,本课教学设计从大家耳熟能详的京剧脸谱导入,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采用学生阅读课本之后复述的教学形式,同时配以一些讨论题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加以深化,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2.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于少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区别文艺与史实,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系统讲解法、引导归纳法、故事穿插法等。

●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二)素材准备图片、影视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图片导入法:(出示曹操的京剧脸谱)同学们,这幅脸谱是谁的呢?对,曹操。

为什么他是白脸呢?千百年来,在历史学家的笔下,曹操虽是个“治世之能臣”,但也被斥为“乱世之奸雄”“旷世奸雄”,在各种小说和戏剧舞台上,他总是个白脸奸臣。

历史上的曹操果真是这样的吗?等我们学完这一课后,就会对他有一个全面地了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教案冀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教案冀教版

第19课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教学目标了解两晋南北朝的史实,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时刻,江南的开发,内迁的要紧民族及其阻碍北魏建国和统一北方的年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阻碍北朝政权名称北周统一北方。

通过对少数民族内迁阻碍的分析,培育学生透过现象熟悉事物规律的能力。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分析,培育学生正确评判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知识的了解,明白得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

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和阻碍。

内迁各族都是中华民族大伙儿庭的成员,他们同汉族混居相处,相互学习,慢慢融合,对祖国北方的进展做出了奉献。

由此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一起制造的。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历史进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增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进展。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教学重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及内迁的阻碍,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两晋南北朝的兴替,孝文帝改革的阻碍。

教学进程1、引入新课引导学生从两晋南北朝的动荡对江南开发,而同一时期的北方处于什么状态,又具有什么特点这一角度,来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一)两晋南北朝的兴替1.西晋的短暂统一让学生自己看讲义,然后找出西晋的短暂统一的缘故。

教师提问:西晋的短暂统一的缘故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西晋统一后司马炎不睬政事,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晋武帝司马炎刚死,西晋诸王为争皇位就开演了一场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给社会带来动荡;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有些人受到汉族官僚、地主的气欺压,纷纷起兵招架西晋统治,国力受到严峻减弱。

2.东晋与南朝讲解东晋的成立: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朝,定都健康,史称东晋。

让学生看讲义后回答:东晋的成立大权把握在谁的手里?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东晋的大权把握活着家大族手中,并给学生讲解“王与马,共天下”史事。

【七年级】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

【七年级】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

【七年级】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学案【课标要求】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并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东晋与十六国的对峙、南朝的更替。

掌握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目标: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学习重点】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1.简述西晋的建立、统一、灭亡的历史史实。

2.写出内迁少数民族的名称及时间。

3.淝水之战(1)背景:东晋建立_____。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_____。

(2)战争概况:时间_____。

地点_____。

双方_____。

结果_____。

影响_____。

4.江南地区的开发:(1)开发的原因和条件:A、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

(2)开发的成就:_________。

(3)开发的时间和地区:_________。

(4)开发的深远影响:_________。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学以致用“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1.这里的江南主要是指哪些地区?2.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3.你能用史实说明“民勤本业”表现在哪些方面吗?4.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合作互助1.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2.你知道有关“淝水之战”的成语有哪些?为什么拥有八十万兵力的前秦在淝水之战中会失败呢?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阅读课本"活动与探究第一题请回答:1.在地图上用箭头画出民族流动的趋向。

初中历史七上第19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上第19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上第19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郑和七下西洋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程和成就;
3. 掌握郑和航行的路线和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的下西洋航程和成就;
难点: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和价值。

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七年级上册》;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利用地图或图片,向学生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主要内容(15分钟)
1. 解释发现大航海时代的背景;
2. 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路线和成就;
3. 分析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三、展示相关资料(10分钟)
教师给学生展示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郑和的航行过程和成就。

四、讨论互动(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郑和的伟大贡献。

五、小结课堂(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帮助学生总结重点和难点。

六、布置作业(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作文或整理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和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背景、航行路线和影响,通过展示资料和讨论互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该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或整理资料来巩固对郑和下西洋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名师教案 冀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名师教案 冀教版

第19课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进步教学目标了解两晋南北朝的史实,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时间,江南的开发,内迁的主要民族及其影响北魏建国和统一北方的年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北朝政权名称北周统一北方。

通过对少数民族内迁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规律的能力。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知识的了解,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

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和影响。

内迁各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由此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教学重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及内迁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两晋南北朝的兴替,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引导学生从两晋南北朝的动荡对江南开发,而同一时期的北方处于什么状态,又具有什么特征这一角度,来导入新课。

2、新课教学(一)两晋南北朝的兴替1.西晋的短暂统一让学生自己看课本,然后找出西晋的短暂统一的原因。

教师提问:西晋的短暂统一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西晋统一后司马炎不理政事,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晋武帝司马炎刚死,西晋诸王为争皇位就开演了一场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给社会带来动荡;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有些人受到汉族官僚、地主的气欺压,纷纷起兵反抗西晋统治,国力受到严重削弱。

2.东晋与南朝讲解东晋的建立: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朝,定都健康,史称东晋。

让学生看课本后回答:东晋的建立大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东晋的大权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并给学生讲解“王与马,共天下”史事。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三国鼎立教学课件 冀教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三国鼎立教学课件 冀教
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第19课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
一、官渡之战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二、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三、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Presented By Harry Mills / PRESENTATIONPRO
曹操
“非常之人,超世之 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志》
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原因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
的主动;招贤纳士,人才济济。
主 经济:实行屯田,发展生产。 观
军事:精通《孙子兵法》,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客 观 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 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 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
正式形成
一、官渡之战
1、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 方 2、官渡之战的背景: 3、官渡之战的过程
4、官渡之战的结果:
5、官渡之战的影响
6、官渡之战的特点
“外宽内忌, 好谋无决,有才而 不能用,闻善而不 能纳。”
——《三国志》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12022/1/11January 11,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12022/1/112022/1/111/11/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12022/1/11

初中历史19课教案

初中历史19课教案

课题:19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的历史史实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展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图片,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等。

2. 问题引导: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2. 请学生搜集有关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历史史实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理解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改革是强国之路。

2.时空观念:通过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理解汉化改革对鲜卑族和北方民族交融产生的重要意义。

4.历史解释: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淝水之战,理解前秦战败的主要原因;掌握十六国和北朝政权的更迭。

5.家国情怀:理解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今天我们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淝水之战教师讲解: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思考,“十六国”中哪一政权统一了北方?为了加强该国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学生回答:政权:前秦。

措施: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

王猛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

影响: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

合作探究:在4世纪后期,前秦建立并统一了北方。

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最终,前秦军队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建立、北魏政治制度、北魏的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四个方面。

本课通过讲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使学生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方民族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交融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时期的历史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历史资料,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同时,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分析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的建立、北魏政治制度、北魏的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过程;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3.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知识;2.案例分析法:分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如教材、参考书、历史图片等;2.制作PPT,展示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北魏建立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资料,如PPT、历史图片等。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北方民族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交融过程。

冀教版七上第19课三国鼎立word教案

冀教版七上第19课三国鼎立word教案

三国鼎立导入:东汉末年,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提问:“东汉末年全国出现了怎样的一种局面?”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下到底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实现了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各军阀进行混战。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2、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

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学生分析:曹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逐渐强大,(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

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为曹操汇集了不少人才。

东汉末年,地方官僚世族世代把持政权,左右选官。

袁绍当时任人唯亲,而曹操当时却做到了任人唯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招募流亡的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解决了当时最主要的粮食问题,也赢得了人心,实力不断增强。

说到这里我们注意下袁绍这个人,其实袁绍的谋事也曾献计让他将献帝迎到邺城,但袁绍怕以后事事要请奏,太过麻烦,就没有采纳,当他知道曹操把汗献帝迎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后悔不已。

这里一方面体现了袁绍不能采纳好的建议,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曹操的过人之处。

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到后来袁绍拥有,幽州、冀州、青州、并州,而在许都的曹操拥有西达关东,东到兖州、豫州、徐州等地方。

冀教初中历史七上《第19课 兰国鼎立》word教案

冀教初中历史七上《第19课 兰国鼎立》word教案
回答:台湾(激发起爱 国主义感情)
抓住课文中有效信息, 思考并回答问题。进行 乡土历史的熏陶学生 发言(认识到三国时期 是历史的进步,有一个 客观的认识)
图片给学生留 下感性认识, 激发兴趣。
拓展思维 情感升华
通过对“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 不是历史的进步?”的探究,使 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相对于东 汉末分裂割据的进步性。
视野
显示三顾茅庐 图画播放三顾 茅庐图片
着担子的随从。他们是
去拜访隐居在隆中的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 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
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 辅佐刘备的。这个成语 故事就叫作“三顾茅 庐”
培养学生语言 表达能力
势?
2、 赤 壁 之 战 (208 年)显示 赤壁之战的示 意图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 量不断地壮大。208 年,曹操率 学 生 看 录 像 《 火 烧 战 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 船,曹操逃跑》。
胜利学生阅读书本 103 页“动脑筋”的内容, 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 边看书边抓住课文中 的有效信息思考问题, 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与讨论得出结论。思考 平时生活中因为心理 因素而导致成功和受 到挫折的例子
合作探究, 突破重难点; 培养学生评价 历史人物的能 力。
培养学生语言 表达能力让学 生换位思考, 体验历史人 物;合作探究,
4、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
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三国人物有浓厚的兴趣,一些学生看过《三国演义》和相关读物,对三国中的人 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 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在中学初一课本中学习过曹操的作品《龟 虽寿》与《观沧海》,对曹操有一定的认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通过设置游戏对地图上错误信息的查找,使学生加深三国时期地理位置的认识
5、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懂得应该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
二、赤壁之战(208)——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刘备、孙权势力的扩张
2、赤壁之战(208年)显示赤壁之战的示意图
3、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显示三国鼎立示意图
三国经济的治理和开发
1、曹魏屯田
2、诸葛亮治蜀3、东吴开发江南
1、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2、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学生回答学生齐声回答:《龟虽寿》并背诵诗篇回答:统一南方。进而统一全国
学生看形势图回答:
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学生看图说话:
诸葛亮画中的三个骑马者是刘备、张飞、关羽,后面还跟着一个挑着担子的随从。他们是去拜访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这个成语故事就叫作“三顾茅庐”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问题探究与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通过音频《滚滚长江东逝水》,联系历史知识创设历史情景
3、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4、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三国人物有浓厚的兴趣,一些学生看过《三国演义》和相关读物,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在中学初一课本中学习过曹操的作品《龟虽寿》与《观沧海》,对曹操有一定的认识。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3、学生预习第18课,查找刘备、诸葛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资料
六、准备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频,大家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吗? 歌曲里涌现的人物大家熟悉吗?听完这首歌,大家应该知道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吧?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师生一起归纳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过程
学生回答: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学生回答:曹操
学生看示意图作答
学生思考曹操统一北方的背景,拿出课前查找的曹操的相关材料,进行讨论分析。
师生一起归纳
带着问题思考为什么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胜利学生阅读书本103页“动脑筋”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边看书边抓住课文中的有效信息思考问题,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与讨论得出结论。思考平时生活中因为心理因素而导致成功和受到挫折的例子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2、曹操势力的壮大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② 诸葛亮治蜀
③ 吴国开发江南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三国演义》电视片主题歌的音像资料,为学生学习本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能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把学生课外已有的知识和课本的新知识有机的整合,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获取资料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能设问激疑,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把学习历史知识与现实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分享。但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所以学生看书的时间较少,个别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这应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对新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探索,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完毕后举手讲述自己的看法
学生看图回答
学生看图回答
师生共同完成
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由学生完成
魏国处于中原地区,农业发达,曹魏重视屯田。蜀国重视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诸葛亮是我国西部开发的功臣。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卫温曾经到达夷州
回答:台湾(激发起爱国主义感情)
抓住课文中有效信息,思考并回答问题。进行乡土历史的熏陶学生发言(认识到三国时期是历史的进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案 例
名 称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
科 目
历史
教 学 对 象
望海学校 七 年 一 班
提供者
孙秀义
课 时
1课时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单元
第四单元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生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学生归纳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完毕后举手讲述自己的看法:
(1)曹操自恃有20万大军,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2)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在南方容易得传染病(3)采用战术错误,用铁链把战船连起来。船一着火就会蔓延很快。
如学生如果提到借东风这个问题的话,就让学生思考怎样评价那天是刮东风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夷州 ,即今天中国的哪个地方呢?
由此可见,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任何分裂祖国领土的行为都不会得到成功。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总结:总的来说,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为西晋的短期统一乃至隋朝的大一统奠定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
学生通过地图直观感受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形势
3、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材料。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
6、师生一起归纳:
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地图
设置情景,调动思维
展示曹操头像及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原因
呈现过程,形成表象
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
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历史人物;
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历史人物;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课件展示
《南方形势图》
展示事例,开阔视野
显示三顾茅庐图画播放三顾茅庐图片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主动思维
呈现过程,形成表象
课件展示原因
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
图片给学生留下感性认识,激发兴趣。
拓展思维
通过对“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不是历史的进步?”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相对于东汉末分裂割据的进步性。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过程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8、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过渡:我们说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诗人,大家有没有学过他的诗呢?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雄心壮志,那么,在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他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