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张艳芳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和晓芳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和晓芳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视窗|×|loading...|视窗|×|loading...||| 退出|客服电话:4008980910|[全国]|首页优课展示排行榜我晒的课我的已晒20035932课本年度3060585课我要晒课|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都 >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人有别 > 赏析示例 > 过小孤山大孤...|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2019年度||和晓芳|指导教师:无|地区:云南省 - 迪庆 - 香格里拉|学校:迪庆州香格里拉中学|发布时间:2019-04-30 01:41 |云南省县级优课| (0次点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资源我要点评|第一学时|共1学时||top| / 8bottomzoom inzoom out|点评全部(0)教师(0)教研员(0)其他人员(0)我要点评|暂无评论|教学设计|【设计】过小孤山大孤...|课堂实录|【实录】过小孤山大孤...|教学资源|【资源】第一学时|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运行维护:中央电化教育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版权所有|京ICP备09059518号-3|视窗|×|loading...||| 退出|客服电话:4008980910|[全国]|首页优课展示排行榜我晒的课我的已晒20037573课本年度3062226课我要晒课|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都 >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人有别 > 赏析示例 > 过小孤山大孤...|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高中语文人教2003课标版2019年度||和晓芳|指导教师:无|地区:云南省 - 迪庆 - 香格里拉|学校:迪庆州香格里拉中学|发布时间:2019-04-30 01:41 |云南省县级优课| (0次点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资源我要点评|第一学时|共1学时|点评全部(0)教师(0)教研员(0)其他人员(0)我要点评|暂无评论|教学设计|【设计】过小孤山大孤...|课堂实录|【实录】过小孤山大孤...|教学资源|【资源】第一学时|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运行维护:中央电化教育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版权所有|京ICP备09059518号-3|。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课件 (共20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课件 (共20张PPT)

作者通过对小孤山、大孤山 一带景色的描写,表达了热爱祖 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 者的爱国之情。
为为为为 万往生天 世圣民地 开继立立 太绝命心 平学,, 。,
比较阅读:本文与苏轼题画诗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均属 咏小孤山大孤山的名作,试比较 “创造形象”是如何“诗文有别” 的.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成功就是你被击落到失望的深渊之后反弹得有多高。 不要对挫折叹气,姑且把这一切看成是在你成大事之前,必须经受的准备工作。 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忍别人受不了的气,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才会享受的比别人更多。 目标再远大,终离不开信念去支撑。 心如镜,虽外景不断变化,镜面却不会转动,这就是一颗平常心,能够景转而心不转。 让珊瑚远离惊涛骇浪的侵蚀吗?那无异是将它们的美丽葬送。 我们并不需要用太华丽的语言来包裹自己,因为我们要做最真实的自己。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 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 要想成为强者,决不能绕过挡道的荆棘,也不能回避风雨的冲刷。 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没有胜他的把握。 活着不是靠泪水搏取同情,而是靠汗水获得掌声。 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为烧身,只有真正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成功永远属于一直在跑的人。 宁可失败在你喜欢的事情上,也不要成功在你所憎恶的事情上。 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如果你曾歌颂黎明,那么也请你拥抱黑夜。 崇高的理想就象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搞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拓展:比较阅读诗歌与散文所塑造的形象何异同?
观小孤山图 陆游 其一
江平风不生,镜面渺千里。 轲峨万斛舟,远望一点耳。 大孤江中央,四面峭插水。 小孤特奇丽,丹翠凌云起。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课件[1]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课件[1]
情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本文的行文思路
第一段:写烽火矶所见。
第二段:写从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 重点写小孤山、澎浪矶。
第三段:第二天从彭蠡口至盆浦口沿途 所见的大孤山的景象。
文学思维揭示
文学欣赏: 形象 特征 感情
文学创作: 感情特征 形象
由景寻情 以情驭景
诗文有别
苏轼题画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zhào)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huán),晓镜开新妆。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 单元《 过小孤 山大孤 山》教 学课件[ 1]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 单元《 过小孤 山大孤 山》教 学课件[ 1]
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 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今 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 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 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 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 写的两则日记。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写作背景
元丰元年(1078年)冬,诗人在徐 州看到李思训画的《长江绝岛图》 这幅杰作,作了这首诗。诗中附会 画意,融合世俗的传说,运用拟人 手法,描写了长江中小孤山、大孤 山、澎浪矶以及客舟往来等景象。
对比阅读: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区分 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小孤山
特征:江中孤立、峭拔秀美、姿态万千、人
文丰厚
方法:对比衬托、大笔勾勒、修辞手法、
渲染烘托、 由远及近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教学课件_1

过小孤山大孤山PPT教学课件_1

(6)鸥鹭灭.没.( ) (7)俄.复开霁( ) (8)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 ) (9)盖江西路.也( ) (10)州.治.德化县( ) (11)南唐为奉化军.节度( )
答案 (1)裂缝的岩石和各式的岩洞 (2)拔地突起 (3)积水 (4)冲,插 (5)互相辉映 (6)时隐时现
(7)不久 (8)比 (9)宋代行政区划单位 (10)州的官署所在地,又叫治所 (11)南唐到宋朝时的区划名称
信造化之尤物也。 但祠 宇极于荒 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
残,若 稍 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 相发挥, 残破了,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与水光山色相互辉映,
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 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有“惠济”
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 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 古人诗中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的句子,
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 有小姑像, 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的庙里有小姑像,
实不然也。 晚泊 沙夹,距小孤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
一里。微雨, 复 以 小 艇 游庙中,南 一里远。天下着小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
3.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过程中,随时融合 抒情与议论,还写了有关的传闻轶事,并引用了很多前人诗 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答 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过程中,随时融 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 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 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 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 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刘艳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刘艳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2、培养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3、通过对古代散文的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4、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重点】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2、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具准备】 Powerpoint课件【课前预习】1、结合注释,清除字音、字义障碍,明白文意。

2、标出船行途中的遍地景点及其特性形容的句子。

新授课阶段一、导语设计:《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苏轼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唯有乔木参天长。

客舟那里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释义】山色葱茏,烟水渺茫,巨细二孤,耸立江水中央。

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

有客舟从那里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

沙滩平坦,微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

两山如发髻屹立,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

舟中商贾,切莫轻佻,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提问:诗人笔下的大孤小孤山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讨论分析,明确诗歌语言含蓄凝练)这是诗歌所创造的大小孤山形象,下面我们来看看陆游在散文中又是如何塑造大小孤山形象的。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详见《学法大视野》P10,写作背景详见教材注释①或《学法大视野》P70)三、初步感知:1、学生齐声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字音、节奏以及感情3、分组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教学目标】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2、培养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3、通过对古代散文的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4、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重点】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2、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PPT精品课件1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PPT精品课件1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 单元《 过小孤 山大孤 山》课 件(43 张PPT)
2、大孤山
(大姑山):
在鄱阳湖上,
其状如鞋,俗
称鞋山。民间
传说此名为玉
女大姑在云中
落下的绣鞋变
化而成,因而
又名大姑山。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 单元《 过小孤 山大孤 山》课 件(43 张PPT)
小 孤 山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 单元《 过小孤 山大孤 山》课 件(43 张PPT)
问题一:交代小孤山有戍兵把守, 说明了什么
•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问题二: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 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 景? 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 么特点?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 单元《 过小孤 山大孤 山》课 件(43 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 单元《 过小孤 山大孤 山》课 件(43 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 单元《 过小孤 山大孤 山》课 件(43 张PPT)
题解
•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 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 (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 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 单元《 过小孤 山大孤 山》课 件(43 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 单元《 过小孤 山大孤 山》课 件(43 张PPT)
陆游
陆游出生
陆母生陆游时,梦见秦观,秦观,字少游,于是 陆母给儿子取名陆游,字务观。
陆游出生的那一年,金兵进攻汴梁 (开封)。徽宗慌忙让位,让太子赵恒 做了皇帝,是为宋钦宗,改元靖康。不 久“靖康之耻”发生,汴梁被金兵攻破, 徽钦二宗都成了金人俘虏。这是不是陆 游命中注定,他的一生将以抗金为己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课件(1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课件(1PPT)
激趣导入:请根据下列提示,猜猜诗人姓名
他是一位痴情之人; 他既痴情于爱人,又痴情于国家; 他身处国家飘摇动荡的南宋王朝; 他是一位存诗最多的爱国诗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是他的诗句。
陆游 字务观,号放翁。 《剑南诗稿》(9300余首) 散文著述颇丰,造诣颇深 《入蜀记》(6卷)
引人入胜的游记
不仅使人一步步真正认识到烽火矶的佳 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
研读文本:阅读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本段描画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
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明确:(1)烽火矶至沙夹段所见;
(2)小孤山和澎浪矶; (3)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 什么顺序? 明确:由远及近。先从“数十里外”望之, 突出小孤山峭拔高峻的特点,再从近处着 笔,突出小孤山秀丽的特点。远近结合,更 能突出小孤山的景物特点,抒发了游者对小 孤山的爱好之情。
游踪为序、记述过程、描摹山水、突出特 点、抒情议论、穿插丰富、寓情于景、爱国 忠君
课后作业 根据本文内容,写一篇现代文版的“游 小孤山大孤山”游记
课堂小结 过小孤山大孤山
烽火矶——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怪奇(由远及近) ——穿插(列置烽燧、杜甫诗句)
小孤山——峭拔秀丽(由远及近、对照衬托) ——穿插(郡属宿松、戍兵驻守、庙为惠济、神为安济
夫人、张公营萁) 澎浪矶——无风浪涌
——穿插(郡属彭泽、昔人有诗) 大孤山——如浮水面(类比、对照)
——穿插(州治德化、东坡有言)
过小孤山大孤山
研读文本:阅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本段写何处之景?勾画写景的句 子,突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明确:烽火矶 明确:高峻、怪奇等特点。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课件 (共44张PPT)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课件 (共44张PPT)

•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还有一百三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其中, 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他的诗最鲜明的特 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
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
壮的爱国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 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 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①烽火矶( jī )
②烽燧( suì )
⑤西麓( lù ) ⑥抟( tuán) ⑦赪(chēnɡ ⑧葭苇( jiā ) )
③潦缩( lǎo )
④巉然(chán )
2.古今异义
①与江山相发挥
辉映 古义:_____ 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把道理或意思充分表达出来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然 ①杰然特起(
……的样子
) )
②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但是 ③实不然也( 这样 )
(2)以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 把 ) ②复以小艇游庙中( 用 ) ③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用 )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且 )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
(3)之 ①信造化之尤物也( 的 ) ②自数十里外望之( 它 ) ) ③徙倚久之而归( 语音助词,无义 ④何功之有哉(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
八月一日, 过烽火矶。南朝 自 武昌至京口, 八月一日, (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到京口, 列置 烽燧 , 此山当是其一也。 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 自舟中望山, 突 兀 而 已。 及抛江 过其 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于 下, 嵌 岩 窦 穴, 江中后, (我)走过山下, (看到)裂缝的岩石和各式岩洞, 烽火矶( j ī) : 怪奇万状, 色泽 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相同。 设置烽火

人教教材PPT《过小孤山大孤山》精品PPT1

人教教材PPT《过小孤山大孤山》精品PPT1


6.这一前提假设在经济系统相对于生 态系统 较小时 ,即世 界是一 个“空 的世界 ”时尚 能满足 ,但在 经济系 统快速 增长, 世界逐 渐从“ 空的世 界”变 成“满 的世界 ”后, 这一假 设就很 难满足 了。

7.当人们不能改变客观的社会环境时 ,要避 免应激 性疾病 的发生 就应该 不断降 低心理 压力。 降低心 理压力 的方法 是多种 多样的 ,正确 认识事 物,获 得积极 的情感 体验是 一个重 要的方 法。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矶 jī
❖鹘
❖燧 suì
❖抟
❖窦 dòu
❖蠡
❖潦 lǎo
❖葭
❖巉 chán
❖赪
❖上干云霄 gān ❖湓
❖榭 xiè
❖汲
❖翠蔓 wàn
hú tuán lǐ jiā chēng pén jí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
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 晚泊沙夹 →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 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5、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晚泊沙夹
晚:名作状
(2)岸土赤而壁立
壁:象墙壁一样, 名作状
(3)掠江东南去 (4)上干云霄
东南:向东南方, 名作状
上:向上,名作状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描绘 出一幅 令人恐 惧的画 面,渲 染紧张 气氛。 侧面表 现人物 恐惧痛 苦的内 心世界 ,与他 所向往 的温馨 的家庭 生活环 境形成 鲜明对 比。

2.但是,情况终于改变了。一些急欲 挽救中 国的社 会改革 家发现 ,旧时 代的主 流意识 形态必 须改变 ,而那 些数千 年来深 入民间 社会的 精神活 力则应 该调动 起来。 因此, 大家又 重新惊 喜地发 现了墨 子。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第1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 (共40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第1课  过小孤山大孤山  (共40张PPT)
人 教 版 选 修 《中国 古代诗 歌散文 欣赏》 第四单 元第1课 过 小 孤 山大 孤山 ( 共40 张PPT)
人 教 版 选 修 《中国 古代诗 歌散文 欣赏》 第四单 元第1课 过 小 孤 山大 孤山 ( 共40 张PPT)
自读全文,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段:写烽火矶,是为了与下文的小孤
山进行对比。 第二段:写从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重点
人 教 版 选 修 《中国 古代诗 歌散文 欣赏》 第四单 元第1课 过 小 孤 山大 孤山 ( 共40 张PPT)
人 教 版 选 修 《中国 古代诗 歌散文 欣赏》 第四单 元第1课 过 小 孤 山大 孤山 ( 共40 张PPT)
• 小孤山虽属弹丸之地,名声却很 大。被称为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 有一首有名的《登江中孤屿》, 据说就是为小孤山而作。至于苏 东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 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陆游说: “凡江中孤山,如金山、焦山、 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 丽,皆不可与小孤比”(《游小 孤山记》)。小孤山被诗人们所 青眯,最初有谢灵运,既而有顾 况、卢仝、王安石、王十朋、陆 游、王守仁、袁枚……连明朝皇 帝朱元璋、朱厚焙也来附庸风雅。 画家们则纷纷将小孤山入画,唐 代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画 的就是小孤山与鄱阳湖上的大孤
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 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 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陆 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 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 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 犯奸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 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 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 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
合肥 安庆
京口 镇江
武昌
彭泽 江州(庐山)
鄱阳湖
• 在安徽宿松县和江西彭泽县烟波浩淼的长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共40张PPT) 江上,孑然兀立着一座风姿秀逸的山,这 就是小孤山,它孤峰独立,山高百余米, 最称著的为龙耳洞,洞内风光旖旎;自山 下至山顶亭、塔、楼、阁错落有致、古树 翠竹掩映,天水一色。

过小孤山大孤山课件

过小孤山大孤山课件

张浚死时,陆游曾写下一首诗:
河亭挚手共徘徊,万事宁非有数哉。 黄阁相君三黜去,青云学士一麾来。 中原故老知谁在,南岳新丘共此哀。 火冷夜窗听急雪,相思时取近书开。

陆游既钦佩张浚的忠贞为国,也深深的同情
他坎坷的遭遇。如今,陆游来到了小孤山,见故
人“尝加营葺”的寺宇已“极为荒残”,只留下空载 其事的石碑,怎能不触景生晴,感慨万分呢!
(2)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如写江流 与船行,即在分散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与 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 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长江 山水图。
• 3、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 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 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 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
●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 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
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 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 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
什么?
• 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 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宋孝宗隆兴初年,陆游曾参加张浚主持的北伐工作, 和张浚结为知己。后因战事失利,陆游被投降派加上 一个“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 “免归”故乡山阴。张浚辅佐南宋高宗、孝宗两朝四十 载,竭忠尽智,力主抗金,曾被封为魏国公。但连遭 奸臣秦桧、汤思退之流的陷害,困于谗忌,屡起屡谪。 先后谪永州、连州、福州。隆兴北伐后,竟死于判福 州的路上。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张艳芳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张艳芳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
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6、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
的心境。
• A、写孤石,“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 ,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 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 呢?。
•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 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 多看几眼风景,
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 意象叠加)。
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 (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
5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 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 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等
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 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历
小孤山:对比、不同角度的描摹
大孤山:
分析描写景物特征的方法:
烽火矶: 运用色彩词、点面结合,比喻修辞、 精笔描摹。
小孤山:对比、不同角度的描摹
大孤山:对比、想象描摹
烽火矶: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
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 如宝装屏风。
记 描写的景物 及特点
小孤山: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
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
大孤山: 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写这些景物?
烽火矶: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点面结合

峭石:
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 比喻
如宝装屏风。
记 描写的景物 小孤山: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 衬托
及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 课件(共83张PPT)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第1课《过小孤山大孤山》  课件(共83张PPT)
特异之物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 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 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 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 再增加些楼台亭榭,
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
不同的散文类别,艺术形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形象 ——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 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 ——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说理类散文的形象 ——直观准确的事实论据; 叙事类散文的形象 ——细致生动的事件; 抒情类散文的形象 ——真挚感人的情感。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冬夜读书示子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行。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坎坷之始: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 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遗恨而终: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 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 离开人世。
另外 胜景
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
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 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 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 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2、整体感知课文,重点研读第一
自然段。
识记名诗句
《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算子· 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课件_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过小孤山大孤山》_课件1

课件_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过小孤山大孤山》_课件1

陆 宦游西蜀,志复中原, 游
高吟铁马铜驼, 烟尘誓扫还金阙
诗继少陵,派开南宋, 更入清风明月, 池馆重新接草堂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光辉代表。他的 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 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今 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 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 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 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 写的两则日记。
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这篇游记既 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为景物添彩生色。
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使文章更加 引人入胜。
谈一谈:本文是本单元的赏析示例, 可见是山水游记中的精品,你认为它 好在哪里?
1、借助修辞
2、讲述轶事
3、揭示史实 4、融入情感
对比探究:
苏轼题画诗《李思训画 山色苍翠,烟水迷茫,大
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
教学目标
1、了解陆游的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 2、积累文中重要的字词及特殊句式。 3、分组合作翻译全文。
陆游简介:(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 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 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 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 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 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写一写:分组,每组选择一个 景点,找出原文内容,概括景 物特征,并考虑:假如此时的 你是位导游,正带领游客坐船 行进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依 次经过文中描述的各个景点, 你该怎样介绍这些地方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组张艳芳【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味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情怀。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教法:学案引导、问题设置、思维导图学法:学案预习、小组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看过一句话,人的一生应该寻求一种状态:在路上,或者你的身体在路上,或者你的灵魂在路上。

身体在路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旅行;而灵魂在路上就是读书、写作,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跟着陆游去游览小孤山和大孤山,让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

二、整体感知,理清行舟路线1.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 ---晚抵江州,泊湓浦。

2合作探究赏美景学生分组,探究景物特点,每组推举一名学生做导游,为大家讲解,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碧。

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3 学以致用明手法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点面结合,比喻)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碧。

(衬托)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比较,想象)总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

4、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

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1)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2)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

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

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3)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

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5、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6、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

A、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三巩固训练|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问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

| |①拟人手法。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展现了初秋晚景。

| |②比喻手法。

颈联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 |③动静结合的写法。

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 |④对比手法。

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

(答出三点即可) | 四、结语世界那么大,我们一定要看看,看风景,听故事,不仅要体味旅行的乐趣,还要用你文笔把见闻感受写出来,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途,长的是人生,旅行能让你找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组张艳芳【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味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情怀。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教法:学案引导、问题设置、思维导图学法:学案预习、小组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看过一句话,人的一生应该寻求一种状态:在路上,或者你的身体在路上,或者你的灵魂在路上。

身体在路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旅行;而灵魂在路上就是读书、写作,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跟着陆游去游览小孤山和大孤山,让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

二、整体感知,理清行舟路线1.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 ---晚抵江州,泊湓浦。

2合作探究赏美景学生分组,探究景物特点,每组推举一名学生做导游,为大家讲解,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碧。

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3 学以致用明手法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峭石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点面结合,比喻)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祠宇极于荒残碧。

(衬托)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比较,想象)总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

4、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

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1)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2)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

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

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长江山水图。

(3)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

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5、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6、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的心境。

A、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三巩固训练|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问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

| |①拟人手法。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展现了初秋晚景。

| |②比喻手法。

颈联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 |③动静结合的写法。

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 |④对比手法。

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

(答出三点即可) | 四、结语世界那么大,我们一定要看看,看风景,听故事,不仅要体味旅行的乐趣,还要用你文笔把见闻感受写出来,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途,长的是人生,旅行能让你找到那个更好的自己。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