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案例分析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注重的是机械的计算和记忆,缺少对学生思维的激发。
本文将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案例一: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计算,得出答案是8个苹果。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加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探索数学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数字,让他们观察并找出规律。
比如,教师给出一组数字:1,4,7,10,13,...,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这组数字是以3递增的等差数列。
通过这样的探索,学生不仅仅是记住了这个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案例三:解决复杂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复杂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复杂的几何问题,要求他们通过分析和推理来解决。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如何用一根长度为1米的绳子,围成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学生需要思考如何才能使矩形的面积最大化。
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不仅仅是进行了计算,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案例四:开展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独游戏,让他们通过逻辑推理和试错来填写数独表格。
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不仅仅是进行了计算,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解决复杂问题和开展数学游戏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文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篇一:《认识角》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
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生:交通标志师:它们有什么不同?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师:还有吗?生2: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师:什么不同?生:转弯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生2:我不同意….。
接着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
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
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小学数学运算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运算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数学运算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基础的部分。
通过解决各种数学运算问题,学生能够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小学数学运算案例,展示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一:加法运算小明今天去超市购物,他买了一些苹果和橙子。
苹果的数量是12个,橙子的数量是8个。
请问小明购买了多少个水果?解析:问题中给出了苹果和橙子的数量,要求计算总共购买的水果数量。
根据问题中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使用加法运算求解。
通过计算12个苹果加上8个橙子,得出小明购买了20个水果。
案例二:减法运算小红今天有20元钱,她去书店买了一本价值8元的书。
请问小红花了多少钱后还剩余多少钱?解析:问题中给出了小红初始的钱数和购买书的价格,要求计算购买书后小红剩余的钱数。
我们可以通过减法运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计算20元减去8元,可以得出小红购买书后剩余的12元。
案例三:乘法运算小华今天做了一份数学作业,他解了5个题目,每个题目他花费了3分钟。
请问小华解这些题目总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解析:问题中给出了小华解题的数量和每个题目所花费的时间,要求计算总共花费的时间。
我们可以借助乘法运算来求解。
通过计算5个题目乘以每个题目所花费的3分钟,得出小华总共花费了15分钟。
案例四:除法运算小杰有30块巧克力,他想分给自己和他的两个朋友。
请问每个人可以分得多少块巧克力?解析:问题中给出了小杰拥有的巧克力数量和他想分给的人数,要求计算每个人可以分得的巧克力数量。
我们可以利用除法运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计算30块巧克力除以3个人,可以得出每个人可以分得10块巧克力。
通过以上的数学运算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数学运算在小学数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字和计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通过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学生能够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运算,学校和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一:引导学生熟悉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关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常常会遇到让学生熟悉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关系的教学目标。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数字的顺序,掌握数字的大小关系。
教学内容: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教学步骤: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由数字1至10组成的卡片,并逐个唱出数字。
学生跟读数字,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数字的先后顺序。
示范: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一组乱序的数字,让学生观察并指出数字的先后顺序。
教师解释数字的顺序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排列顺序。
练习: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卡片,要求学生按照数字大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在完成任务后互相检查答案,并进行讨论。
巩固: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卡片,要求学生站在正确的顺序排列数字的位置上,通过学生的站位来检查他们对数字顺序的掌握程度。
拓展:教师提供一组3位数的数字,并要求学生根据数字的大小关系进行排序。
学生可以使用大小比较符号(>、<、=)来表示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案例二: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
下面是我设计的一个案例。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能够区分几何图形的特征。
教学内容:几何图形的认识与区分。
教学步骤: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并鼓励学生用手指出这些图形。
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形状和特征。
游戏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图形点名游戏。
教师说出一个几何图形的特征,学生根据所说的特征快速站起来,然后说出对应的图形名称。
游戏2: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袋子中摸出一个几何图形,然后用手指展示给其他小组看,其他小组需要正确说出该图形的名称。
辨认:教师拿出一些几何图形的卡片,让学生与之前学习过的图形进行比对,判断是否属于同一种图形,如若不同,要指出其不同之处。
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几何图形,并让学生用纸板剪裁、拼贴等方式制作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
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是培养他们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
下面就来分析几个典型的小学数学案例,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案例一:小明与水果店老板小明去水果店买了4只苹果,老板给了他3张50元的纸币,小明交了一张纸币后,发现老板多找了他30元。
请问小明应该给老板多少钱才合适?分析: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加法和减法的运算,以及找零的概念。
小明购买了4只苹果,苹果的总价为4元。
老板找零了30元,所以小明应该给老板30元的纸币。
因此,小明应该给老板30元才合适。
案例二:小华的花园小华有一个2米长、1.5米宽的花园,他想在花园的周围种上一个围墙。
请问,他需要多长的围墙才够用?分析:这个问题需要计算花园的周长,以确定所需的围墙长度。
花园的周长计算公式为2*(长+宽),所以小华需要2*(2+1.5)=9米的围墙才够用。
案例三:小明和小红的钱包小明和小红的钱包里各有10元,小明又从爸爸那里得到5元,小红又从妈妈那里得到8元。
请问小明和小红的钱加起来一共是多少?分析: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加法运算,计算小明和小红的钱的总和。
小明和小红钱包里各有10元,小明又得到5元,小红又得到8元,所以小明和小红的钱加起来一共是10+10+5+8=33元。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数学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应当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同时还需要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上述案例中的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到的数学概念有加法、减法、周长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在更复杂的数学问题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除了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实践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实践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实践案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提升数学学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分析几个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实践案例,旨在探讨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应用效果。
实例一:购物清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购物清单是一个常见的实践案例。
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张购物清单,清单上列出了不同商品以及其价格。
学生需要根据清单上的商品和价格进行计算,完成总价的求解,并且能够进行找零的运算。
通过购物清单的实践案例,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
他们需要运用加法和减法运算,计算商品的总价和找零的金额。
同时,他们还能够培养金钱观念和计算能力,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实例二:图形的制作与测量图形的制作与测量也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案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各种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且要求学生测量图形的边长和角度。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 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几何图形的属性,还能够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学生能够学会使用直尺和量角器等测量工具,提高他们的测量精度。
实例三:时间和日历的运用时间和日历的运用也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一个实践案例。
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日历,让他们学会读取日期和计算两个日期之间的时间差。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与时间相关的问题,如规划行程和日程安排。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能够学会使用时间单位,并且能够计算时间差。
此外,他们还能够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培养他们的规划和组织能力。
实例四:数据收集与分析数据收集与分析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案例。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的数据。
然后,学生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统计,并且学习如何制作柱状图、折线图等来展示数据。
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实践案例,学生能够提升他们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他们能够学会如何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也能够学会如何使用图表展示数据。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十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十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1)一、回顾再现,以旧引新1.课前师生进行“说话接龙”游戏。
教师说出一个物体名称,要求学生说出长度(或厚度)要短(或薄)的物品,引出“测量”概念。
2.师生回顾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学生说出所知的其他长度单位(毫米、千米)。
二、参与活动,学习新知第一部分:认识毫米1.认识毫米师:估一估这个回形针有多长?(学生估数)把你估的数记在心里,怎样才能知道我们估得对不对?用厘米做单位实际测量。
(巡视时进行测量方法指导:要用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测量物体的一端,然后对齐直尺读出另一端的刻度是多少。
)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
(集体交流,测量结果是在2~3厘米之间。
)师:曲别针比2厘米长一些,比3厘米短一些,也就是说不能用整厘米来表示,怎么办呢?这就产生了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课件演示:厘米尺)这是一把厘米尺,为了便于大家看清楚,把这一段直尺放大了。
你能找到1厘米吗?生1:0到1之间就1厘米。
师:还有吗?生2:4到5之间也是1厘米。
生3:2到3之间也是1厘米。
师:观察刻度线0~1之间,你看到了什么?生4:有短的竖线。
生5:还有长一点的竖线。
生6:有格子。
师:格子的大小怎样?生(齐):差不多一样吧,一样大,一样宽。
师:一格一格地指一指。
这些刻度线把1厘米的长度平均分成了这样的小格,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格?生(指着课件一起数):10个小格。
师:其中这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课件演示:认识1毫米)(师与生问答:两小格是多长?5小格呢?7毫米有几小格?10毫米是哪到哪?18毫米呢?)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师:拿出自己的直尺,找到1厘米,用铅笔尖指着数一数,看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生1:都是10小格,就是10毫米。
生2:我知道了6—7之间也是10毫米。
生3:1厘米中有10个小格。
生4:20个小格就是2厘米。
生5:50毫米就是5厘米。
师:从大家汇报的结果来看,无论哪一段1厘米里都有10个1毫米,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生1:10毫米就是1厘米。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案例,这些案例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几个小学数学课堂案例。
案例一,小明和小华一起做数学题,小明做对了5道题,小华做对了3道题,他们一共做了10道题,请问他们一共做错了几道题?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计算小明和小华做对的题目数,然后用总题目数减去正确的题目数,得出他们一共做错的题目数。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案例二,小明家有3个苹果,小华家有5个苹果,他们一起把苹果分成两份,每份苹果数相同,请问他们每份有几个苹果?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通过将小明和小华的苹果数相加,然后除以2,得出每份苹果的数目。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除法的运算方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小红有一些贝壳,小明有两倍于小红的贝壳数,小华有三倍于小红的贝壳数,他们一共有45个贝壳,请问小红有多少个贝壳?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代数方程的解法。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设定小红贝壳数为x,然后根据小明和小华的贝壳数与小红的关系建立方程,最终解出小红的贝壳数。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代数方程的解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学数学课堂案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希望教师们在教学中能够善于利用案例,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可以提高老师们的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案例分析(上) 一、背景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一年级教学课本中,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我们何不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来使教学中比较烦琐、费时的内容变得简化、省时,并主动探究、实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呢?《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课改,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让老师们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找到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景叶老师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把它设计成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特别是购物时兑换人民币的问题,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体会到了人民币的功能,并且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二、案例本案例教学内容是江苏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实践活动一:1、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请一个小朋友上台来摸一摸(钱).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2、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按顺序(教师演示)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取钱.这里教师应组织好学生的纪律,说清要求后再动手操作)3、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同学展开激励的交流)请一组成员上台,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对于说的好的加以表扬)1角、1元(硬币)、1元(纸币)……评析: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设计先让学生猜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效果较好.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案例分析(下) 实践活动二:1、小猫不认识人民币,它也想去商店买下面这些东西(课件出示四件物品及标价)你能帮助小猫用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付钱吗?(课件出示四种纸币)用哪一张钱付?(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用线连接).2、商店里有哪些东西?(课件出示:练习本5角,铅笔8角,小刀1元)从小银行里取多少钱就可以买到练习本?(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指名学生上台说一说.还有不同的取法吗?(学生积极思考发表各自方法)想一想:买8角的铅笔现在你会付钱了吗?(学生仿照上面方法取钱,再说一说)老师买一把一元钱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吗?(生取一元纸币或硬币).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总结出1元=10角.3、兔妈妈也想买东西,它带了几角钱?(课件出示:一个2角, 一个1角)还差几角?你能帮它取7角吗?……评析: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购物,以及解决在购物的过程中遇到的兑换的问题.创设了一个个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生活情境,把知识经验生活化、数学化、系统化.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这里教师虽然注重了创新,但又不够大胆难道买几角的物品非得拿刚好的钱吗?可以拿一元钱去购买,让售货员找呀!而且这种情况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实践活动三:自已开办商店模拟购物.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组开个小商店,组长当营业员,其他同学当顾客,顾客先到银行里取1元钱,然后到营业员那去买东西.我们来评一评,谁是最文明顾客,谁是最优秀营业员.先想一想,你想买什么?(学生积极参与到购物活动中)指名说一说你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了多少钱?……评析: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品德教育.在“小小商店”的环节里,向学生渗透了在购物时要形成讲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适时的思想教育,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教师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人民币的认识,进行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拾金不昧、奉献爱心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综上所述,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一年级的学生从懂事开始就已经认识了人民币,并会用人民币进行购物.为此,在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情况时可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创设一个情景:一位同学当售货员,一位同学购物.让学生自己来决定想买什么,用哪种钱购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更好的体现创新性.另外,我觉得这位老师在教学中,眼中没有学生,不能较好地调控课堂.如教师问,你见过一分硬币吗?有一位学生(一直都比较调皮,不能集中注意力)说我见过!但教师说:“是吗!请座!”我想这里完全可以说:“是吗!你在哪里见过?可以和同学们说说吗?”这样这位学生一定会认真听讲,并对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情景引入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2、师概述阿凡提扣“生”“死去”签下的故事。
(阿凡提就是古时候一个很精明的人,他讨厌协助老百姓。
所以,大家很讨厌他。
但古时候的国王和缺钱的坏人都很害怕他,一直想陷害他,就打听个罪名把他第一关出来。
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决罪犯时必须使他扣“生”“死去”签下,如果抽到“生”签下,就不必死去。
国王为了必须阿凡提死去,就把2个字都译成“死去”,有人把这件事说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使阿凡提扣“生”“死去”签下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吃掉,大家很惊讶他为什么这样搞,阿凡提说道:“整颗的签是我的,恳请关上剩的签下,如果就是‘死去’,那我的就是‘生’。
)阿凡提用他的智慧躲过了一劫。
今天,他走进我们教室里,想要看一看同学们与否和他一样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掏出一个箱子,放入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呢?如果阿凡提说你们,他“拎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晓得他拎的就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要的?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道:“我拎的不是数学书,恳请大家猜一猜,我拎的就是什么书?”(2)同桌交流。
(3)汇报。
(建议有条理,讲出推理方法)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
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
(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1)恳请学生...图中小朋友说道的话,说道说道和刚才猜书游戏存有什么相同?(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特别注意鼓励有条理的推理小说)4.游戏(1)3人一组,恶搞课本p100页的基准3,分配不好角色,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在黑板上画一个直角,让学生观察。
师:这是什么角?学生:直角。
师:怎么判断的?学生:有一个90度的角度。
师:好!再画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让学生观察。
师:这两个角分别是什么角?学生:锐角和钝角。
师:怎么判断的?学生: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
师:好!现在,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我会说一个角度,如果是直角,你们就举手,如果不是直角,就不要举手。
开始。
师:30度。
学生:不举手。
师:60度。
学生:不举手。
师:90度。
学生:举手。
师:110度。
学生:不举手。
师:好!现在让我们来玩一个更难的游戏。
我会说一个角度,如果是直角,你们就举手,如果是锐角,就摆手,如果是钝角,就不要动。
开始。
师:120度。
学生:摆手。
师:45度。
学生:摆手。
师:90度。
学生:举手。
师:好!现在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我会在黑板上画出这些角度,你们来判断。
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种角度,学生进行判断。
分析:本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了角的初步认识。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这个教学案例:1、增加角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更多的实际应用,让学生知道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建筑物和道路,找出其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
2、增加角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更多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角的度数和大小。
例如,可以让学生研究三角函数和角度制和弧度制的转换。
3、增加角的深入研究。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更多的深入研究,让学生了解角的更多性质和定理。
例如,可以让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外角和定理。
通过对教学案例的改进,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老师在本节课中安排了小组研究,让学生们分享和交流角的知识。
这种合作交流不应该仅限于教学环节,而应该在整个课程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教育案例(精选)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教育案例(精选)案例一:钱币兑换问题
案例背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钱币兑换问题是一个常见的教育案例。
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锻炼他们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描述
某小学的数学老师在一堂课上提出了一个兑换钱币的问题。
问题是这样的:一个小明手里有10个1元硬币,他想用这些硬币兑换成5元纸币,那么他需要兑换多少个1元硬币?
解决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1元纸币可以兑换成10个1元硬币,所以小明只需要兑换1张1元纸币即可。
教育意义
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计算和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还能了解到货币兑换的概念和实际操作过程。
案例二:买苹果问题
案例背景
买苹果是另一个常见的小学数学案例。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研究到数学计算和价值比较的概念。
案例描述
小明去水果店买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1元,他手里有5元钱,那么他最多可以买几个苹果?
解决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除法计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将小明的钱数5元除以每个苹果的价格1元,得到结果5个。
所以小明最多可以买5个苹果。
教育意义
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通过实例问题理解除法运算的概念并运用
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学生还能通过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和自己手
上的钱数,培养他们的价值比较能力。
以上是两个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教育案例的精选。
通过这些案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思
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doc本案例教学内容是江苏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学生已经接触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简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兴趣。
本案例通过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初步学会购物和兑换人民币,并了解元、角和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实践活动一:老师带来一个礼物,让学生猜猜盒子里是什么,引入认识人民币的话题。
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情况,每组开设XXX,让学生取出两种认识的人民币,并向同组同学介绍。
一组成员上台展示实物投影,其他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和判断。
本案例教学内容简单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维灵活性。
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有趣的研究情景,让学生在其中研究数学知识。
教师不仅能够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还能够为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数学意识。
例如,在研究《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这一课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参与猜价格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在实践活动二中,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购物,解决在购物过程中遇到的兑换问题。
教师创设了生活情境,让学生把知识经验生活化、数学化、系统化,采取小组合作的研究方式,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研究的机会。
整个教学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在某些方面仍有不足之处,例如教师可以更大胆地让学生使用1元钱去购买商品,让售货员找零。
在实践活动三中,教师让学生模拟购物,在小商店的环节中渗透了品德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人民币的认识,进行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拾金不昧、奉献爱心等思想教育,体现了研究数学的价值。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doc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100例【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可以提高老师们的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案例分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案例分析一、背景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一年级教学课本中,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我们何不借助他们已有的经验来使教学中比较烦琐、费时的内容变得简化、省时,并主动探究、实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呢?《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新课改,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让老师们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找到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景叶老师在设计这一内容时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把它设计成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特别是购物时兑换人民币的问题,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体会到了人民币的功能,并且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二、案例本案例教学内容是江苏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实践活动一:1、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礼物,猜一猜,盒子里是什么?我请一个小朋友上台来摸一摸.我们平时用的钱叫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2、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按顺序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3、师:请小朋友向同组同学介绍一下,你取得钱是多少?请一组成员上台,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其他学生说一说是多少?你怎么看出来的?1角、1元、1元评析: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本课设计先让学生猜的活动,再通过分类感知人民币.激发了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效果较好.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活动二:1、小猫不认识人民币,它也想去商店买下面这些东西你能帮助小猫用1元、5角、2角、1角的纸币付钱吗?用哪一张钱付?.2、商店里有哪些东西?从小银行里取多少钱就可以买到练习本?,指名学生上台说一说.还有不同的取法吗?想一想:买8角的铅笔现在你会付钱了吗?老师买一把一元钱的小刀,你能很快拿出一元吗?.你还有其它方法吗?总结出1元=10角.3、兔妈妈也想买东西,它带了几角钱?还差几角?你能帮它取7角吗?评析: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购物,以及解决在购物的过程中遇到的兑换的问题.创设了一个个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生活情境,把知识经验生活化、数学化、系统化.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在这里教师虽然注重了创新,但又不够大胆难道买几角的物品非得拿刚好的钱吗?可以拿一元钱去购买,让售货员找呀!而且这种情况是我们平时经常遇到的!实践活动三:自已开办商店模拟购物.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组开个小商店,组长当营业员, 其他同学当顾客,顾客先到银行里取1元钱,然后到营业员那去买东西.我们来评一评,谁是最文明顾客,谁是最优秀营业员.先想一想,你想买什么?指名说一说你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了多少钱?评析: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品德教育.在小小商店的环节里,向学生渗透了在购物时要形成讲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适时的思想教育,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教师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人民币的认识,进行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拾金不昧、奉献爱心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综上所述,整个教学活动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教学理念,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一年级的学生从懂事开始就已经认识了人民币,并会用人民币进行购物.为此,在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情况时可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创设一个情景:一位同学当售货员,一位同学购物.让学生自己来决定想买什么,用哪种钱购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更好的体现创新性.另外,我觉得这位老师在教学中,眼中没有学生,不能较好地调控课堂.如教师问,你见过一分硬币吗?有一位学生说我见过!但教师说:是吗!请座!我想这里完全可以说:是吗!你在哪里见过?可以和同学们说说吗?这样这位学生一定会认真听讲,并对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学生们在课堂上研究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有6人。
教师通过两个教学片段展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片段1中,教师让学生手上各有6根小棒,让他们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
学生们进行了生动的手操作,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然后,教师让其中一组展示他们的结果。
这个教学片段强调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们在思维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但是,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比较简单,让学生们的思考和交流显得比较单一。
教学片段2中,教师让学生手上有一些小棒,让他们按照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学生们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教师问学生们有困难吗,有的学生表示平均分成4份和5份比较困难。
教师鼓励学生们相互借调小棒,然后让学生们再试着分。
最后,教师让其中一组展示他们的结果。
这个教学片段强调了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竞争的机制,学生们主动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无需老师去安排合作,并且增强了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研究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应该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教师也应该以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关注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
课堂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是角。
”教师表扬学生的回答,并询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会出现角。
在角的课程研究中,教师安排了小组研究的环节,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收集和整理的角的资料。
这种合作交流的研究方式可以在课堂内外都得到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
教师强调了整体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地与教师进行“对话”和“协作”,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共10篇)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共10篇)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一):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小学数学案例分析1、[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2、[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3、案例描述师:今天,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之前,请你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笑笑在书店买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师:淘气跟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也有一个问题,看谁有办法帮他解决淘气在书店买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 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 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堂,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3.2+11.5=)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和这个不同的(学生还可能列出11.5+3.2=教师也把它写到黑板上,给予肯定)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付钱的问题,大家都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可我们都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3)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4)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和相同之处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5)全班围绕“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问题讨论(1). “小数加法”这一课,教材是让学生直接进行尝试的,本案例中教师引入时先安排了整数加法的内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直接安排学生尝试,对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是否有帮助(2)、教师在学生讨论完之后,安排了看书的环节,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3)、书中三种算法的共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案例分析(围绕上述问题分析)4、案例《9加几》前半节课的教学过程:⒈创设9+5的情境,列出数学算式.⒉学生合作交流9+5=⒊比较算法多样化,得出“凑十法”.⒋教师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的为单位,通过摆小棒计算9+6=9+7= 9+4= 9+3=笔者仔细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大多数小组同学先写出得数,再摆小棒,有一个组的同学纯粹在玩小棒.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了弄清原因,于是我又出了一些9加几的算式让学生口答,每人5题,抽测了十位同学,只有一人算错了1题.问他们怎样算的,多数同学回答,想出来的,在幼儿园里就会算了.位数不少的同学能把“凑十法”的过程说得头头是道、明明白白.思考题:1、摆小棒计算时学生为什么先写得数再摆小棒2、我们应如何对待书中所安排的动手操作案例分析:5、设计一个你认为较理想的问题情境,并加以分析.6、、案例描述:这样的合作有效果吗场景1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在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6-7这样一个算式之后,马上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应该怎样计算16-7.场景2某校四年级六班有56名同学,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课“秋游计划”一课时,在让学生合作制订购买秋游所需物品及所需钱数之后,又设计了一个活动——乘车与买门票.“一辆大客车可坐50人,每辆300元;一辆中型客车可坐30人,每辆200元.个人票每人10元,团体票每人8元(10人为一组).”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这些数据,讨论交流应该怎样租车、怎样购买门票比较合理(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场景3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课“克和千克”一课时,让小组合作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小组汇报时,有一个学生说:“我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8克.”老师问道:“是8克吗”坐在旁边的学生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这名学生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思考题:场景1的合作缺少了什么场景2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场景3中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说是8克而第二次说是85克的情况呢“5的加法”新授课.教材是这样编写的:教材编写的意图是:渗透算法多样化的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那么老师又是怎样理解使用教材的呢师:算出一共5只,是用什么方法算生1:4+1=5.生2:4和1组成5.师:为什么用加法生:(无人举手)师:昨天学习加法,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现在,要把4只和1只合起来,所以该用——加法.师:算式4+1=5中的4、1、5表示什么生:(略)师: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生:(脱口而出)用加法.(教师想要的方法没出来,于是教师要求学生讨论)师:请四人小组讨论.生:(学生讨论)师:谁来汇报“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生1:用加法.生2:想组成分解.(这时教材上列举的三种方法,学生只想到“组成”这一种.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师:有不同的想法吗你是怎么想的生3:心里想的.生4:5-0=5(这时,学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师:请你说一说怎样想出等于5生5:4和1组成5.生6:跟他一样是心里想的.(学生仍然想不出“数数”的方法,这时教师干脆直截了当地“导”)师:在心里怎样算先数几生7:先数4.师:再数几生7:再数5.(至此,“用数数的方法来计算4+1=”终于出来了)【评析】为了启发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用了十几分钟.在这当中学生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为什么不会想到数数的方法实际上城市的一年级新生几乎100%接受幼儿园教育.目前,许多幼儿园都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而且为了更好地与小学“接轨”,他们教孩子用想组成分解的方法来计算加减法,还让学生天天练习.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期间对10以内的加减法已达到了提取事实的阶段(即脱口而出的程度),早已超越用数数得到计算结果的阶段.也就是说学生经验中早就淡忘了数数的方法,所以学生想不到数数的方法也就成其自然了.教师用这么长的时间想达到什么目的呢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非要学生说出用数数的方法计算“4+1=”呢因为这种方法教材上出现了.有些教师以为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种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尚未理解,仍然是“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学生在这十几分钟里知识无增,认知水平降低,只有失败的体验.这样的教学,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哪个维度来衡量,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而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五个字”(调、改、增、组、挖)上下功夫.调:调整认知目标,调整教学内容,调整练习题;改:改变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改变例题、习题;增:增加让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组:重组教学内容;挖: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像前面举的这个例子,当学生列式计算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4+1=5,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想出几种就几种,勿强求.接着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笑笑也在学习5以内的加法,可2+3=他给忘了,你能帮他想办法算出这题的得数吗然后可设计游戏和一些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哪些事可以用5的加法来表示……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可以把5以内的加减法合在一起上,甚至也可以不教学这部分内容.这样的设计,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7.[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8.[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 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二): 山西省小学语文教学实例及分析这门课,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力及分析》中,语文教学实例及分析之写话习作给我的帮助最大.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倡导学生“自主写作”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x0c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三):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知识的综合应用,巩固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2、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灵活解题.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x09能抓住关键句,准确地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教学难点\x09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具准备课件、答题纸.教学过程:一:结合学生实际训练引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计时一分钟口算. (4分钟)交换订正.计算自己做题的正确率,正确率为100%的举手,没举手同学说一说你的正确率.全班的正确率应该怎样算呢同学们,数学知识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我们学好它也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今天我们一块上一节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板书课题)分析:(从口算引入,一方面能够加强口算训练,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应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更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数学是为了应用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1分钟)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必急.分析:(开门见山,给学生明确地分析应用题的过程和思路,为解答应用题做好必要的准备.)二、练习:(一)热热身:我们解答百分数应用题都是抓住关键句也就是分率句进行分析的,先让我们一块分析几个关键句:(5分钟)读句子,找出标准量①白兔只数比黑兔多30%.2、现在产品的成本比原来降低了15%3、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0%;4、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86%小结:标准量× 分率=比较量分析:(分析好关键句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也是训练的关键一环,学生通过关键句获得了信息,就能够解答应用题了.在(3)中安排了对比的一组练习,既能使学生掌握两类应用题的区别联系,又进行了最基本的训练).(二)小试身手:李良子小学有男生16人,女生28人, (5分钟)口答,补充条件并列式.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1)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2)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3)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4)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几(5)男生是男女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6)男生是男女生差的百分之几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目是百分数应用题的重要一种,学生有时容易找不好除数,通过这组发散练习,即对比了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深刻性、解题技巧多样性的表现.)(三)初步展示(5分):师:老师想向大家了解一些情况,你们愿意提供吗你的体重是多少2、设问:你知道自己体内大约有多少血液在流动吗3、提供资料:人体中血液的质量约占体重的7%.试算自己体内的血液.4、反馈:我的体重是千克,体内大约有血液千克.你是怎样计算的分析:(掌握画图方法,对于解答应用题,尤其是较复杂的应用题大有帮助.但画图也使学生的不易掌握的一项技能,通过这种快速的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分析,掌握好分析思路,经常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这样做也是避免学生磨磨蹭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四)亲临“沙场”:(只列式不(6分钟分析:(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析,通过多样的练习进行巩固.通过选择正确答案,即复习了个人所得税问题和成熟问题的解答方法,使练习不显单调,又训练了学生的快速分析能力.)只列式不(1)饲养场有白兔60只,灰兔比白兔少20%,有灰兔多少只(2)饲养场有白兔60只,比灰兔少20%,有灰兔多少只(3)饲养场有白兔60只,灰兔比白兔多20%,有灰兔多少只(4)饲养场有白兔60只,比灰兔多20%,有灰兔多少只1、生画示意图2、分小组合作讨论说说相同点,不同点()分析:(这使学生真刀真枪的展示,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题目的对比练习,通过这种专门对比训练,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掌握分析方法.添加音乐是为了舒缓学生紧张的心情,投入到思维当中来.)(六)思如泉涌:看图编百分数应用题(6分钟)学生自由发言分析:(这道题有多种解决方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训练,也是对解题多样性的训练,在难度上有所增加,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对应关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是对好同学能力的提高,又是对学困生的引导和帮助).(七)学以致用:(6分钟)有一天,老师带了5000元钱到家电市场买电器,看见有一款家电组合,TCL彩电2023元,比音箱的价钱贵60%. DVD的价钱是彩电的80%,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吗分析:这道题有两种分析思路,一种是举例的方法,通过计算答案进行比较,也是较易理解的一种方法,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掌握.另一种方法是从意义去考虑, (2)是对知识和方法的再次应用,巩固学生的分析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能够合理应用所学知识.分小组合作讨论后完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对百分数理解的一种检验,学生要全面地考虑问题,才能正确解答,对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帮助很大.三、总结收获.(2分钟)说说这节课可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构思:这节课中,为了不断的激励学生,为学生安排了七个层次的练习,采用步步深入的方法,知识从易到难,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得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利用有趣的题目:热热身、小试身手、初步展示、亲临“沙场”、思如泉涌、勇攀高峰等环节,给学生带来兴趣,激励他们不断的战胜以一个问题,到达知识的高峰.在这节课当中,为了舒缓学生紧张的心情,能够更加投入的进行思考,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四): 小学课堂教育案例分析多种案例小学课堂教育案例分析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2 天 15 小时多种案例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五):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中的学情分析应该怎么写学情分析全班共有27人,其中女生11人,男生16人.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充满好奇,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常用的汉字,能识记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但是,由于识字量的不断增加,音近字、形近字的大量出现,学生经常会出现混淆,识字的准确性不够,在作业中经常出现错别字.一学期来,大部分学生已经自觉地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比如,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自觉的阅读习惯、一定的积累习惯、大声的朗读习惯等.通过一学期的练习,学生的拼音和识字有了一定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
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
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课始。
A教学: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
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
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
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
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
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
(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
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
(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
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
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
(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
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
(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分析:如果能细细体会其中每一步,就不难发现这位老师备课时的良苦用心,体会创设情境的有效性。
情境只有为教学服务、适合学生需要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的情境就是多余的。
①创设的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
在创设的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掌握的程度如何,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接触过什么事情等等。
一个真实、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往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创设的情境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不能脱离学科因素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科。
情境的创设要紧密围绕教学,服务于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
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那是没有意义的。
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教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往返”;另一方面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③教学情境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成长的情境因素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④教学情境要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和思考性、挑战性案例4:有一位教师在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高矮》一课时,觉得教材中的主题图“高矮”关系不明显,就结合当时的时事,选择了“9.11事件”中的“世贸大厦”图片创设了一个情境图。
他是这样导入新课的:(1)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前不久在美国发生的一件大事吗?(学生踊跃发言。
)(2) 出示图片:美国纽约世贸大厦。
(3) 提问:观察这幢大楼,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这幢楼有很多层。
生2:我看到这幢楼有很多窗子,有很多门,有很多房间。
……(4) 师:假如你以前曾经有机会站在这座楼从上往下看,会有什么感觉?生3:我会很害怕。
生4:我会腿发软。
生5:我还怕会掉下来。
(5)师:这座大楼和我们的教学楼相比,有什么不同?生6:这座大楼更大。
生7:这座大楼更漂亮。
生8:要是我们能到这样漂亮的地方上课就好了…………(6)师不耐烦地出示另外一张图片“你们看看,图片上这三个人谁高谁矮?!这时,教师有点急了,心想:总算引到主题上了。
可是,这时已用去15分钟了!自然而然,这堂课完不成任务了。
1. 结合本案例,请你谈谈应该如何整合教学资源。
2. 你认为该教师的引导有问题吗?如有问题请简要谈谈发生问题的缘由。
3. 结合本案例,请你谈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问题设计与引导”,并为本教学片段设计至少三个问题。
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见《数学课程标准》第51页)。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片段一中的教师大胆舍弃教材中的主题图,选择了“9.11事件”中的“世贸大厦”图片作为教学情境图,试图将数学学习内容“高矮”的导入与关注时事、关心世界、热爱和平的主题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谓匠心独运。
然而,学生情境学习时纠缠于情景上的细节,思维没有指向中心问题——比高矮,总在中心问题之外“画圈子”,最终导致教学时间不够,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策略: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活动。
分析教材我们可以看出,教材没有提供专门起导入作用的情境图。
另外,从呈现的第1幅场景图我们也可以发现,教材直接注明图中的男生高、女生矮,显然,编者也不想在导入时多费时间,也是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直接引入,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比高矮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经历比较事物高矮的过程,在活动中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
案例5:片段1、5的认识师: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老师一起做)。
好的,不错,请用耳朵听,用眼看,用手做,用脑想,比一比,谁最棒,好不好?生:好!师:我伸3个手指,你伸几个组成4?生:伸1个。
师:我拍1下手,你拍几下组成3?生:拍2下。
师:我左手伸1个手指,右手伸2个手指,你能说一句话吗?生:1和2组成3,1加2等于3,1小于2,2大于1。
师:不错,真棒。
我伸出4个手指,你伸几个比4小?生:3个、2个、1个。
师:哎,怎么伸的不一样?生:3、2、1都比4小,可以伸3个,也可以伸2个、1个。
师:请你伸出左手的4个手指,再伸出1个,一共有几个?生:5个。
师: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5。
分析:面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尹老师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证和认知特点,用律动式的“摸耳、眨睛、挥手、摇脑袋”,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用学生熟知的“手”展开教学,无论组织教学,还是复习旧知都是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进行,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
同时,复习中两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学习兴趣无疑又起了很好的作用。
可以说,通过这样地教学,学生会惊讶地发现“数学就在我手上”,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无疑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案例7体积和体积单位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
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生:(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生1:很大。
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师:你们笑什么?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
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象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张老师做到了这一点。
他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俯下身子看学生”,把自己作为学生中间的一员,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