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语文试题(高三)含答案
河南省郑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郑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08aaf1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2b.png)
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就需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优秀内涵,充分发挥其作用。
农业生产将土壤、水分、空气、阳光等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古人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创造出天地人“三才”思想,形成了尊重自然、追求和谐天成的生态平衡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农业生产“不违农时”,因地制宜、因物制宜,用之有度、用养结合。
在朴素的生态学思想指导下,中国传统农业形成了生态保护、物质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和技术体系,探索出适宜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历经千年而不衰。
可以说,传统农业是生态农业的初始版本,为当前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以“家”为基础生产单位。
在生产过程中,传统农事知识的传播多依赖长者、父辈,而不是通过文字或书本,由此形成了尊重长辈的传统。
与家庭生产相关的还有耕读传统。
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说苑》中有“曾子衣敝衣以耕”的记载。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在中国,读与耕之两事,士与农之两种人,其间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
”士人和农民这两个传统社会的最主要阶层,通过耕与读达到相互流通。
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家庭成员的经济利益高度一致,天然形成知识技术的共享机制,也不需要精准的劳动计量和监督。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仍然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但小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弘扬耕读传统对培育高素质农民,培养一支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cde919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6.png)
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有了文字之后,人类的文化创造才能被记录下来。
在汉字之前,虽然也会有古老的文化,但由于它不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也就无法进入历史记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留。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但能记录文化,在它的构形中,也蕴含了很多历代的文化信息。
汉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它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见证者,可以和历史记载相互印证。
我们也由此可知,汉字在保存中国文化、保存历史上,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汉字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它应文化的需要而产生,并在文化洪流中演变发展。
因此,我们既可以通过汉字记载的文献来了解中华历史文化,也可以通过解析汉字的结构和系统,来捕捉中华文化的精神。
汉字是书写汉语的表意文字,是五六千年从未间断的、因义构形的文字系统。
它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在古老的汉字中,可以追溯中华文化的种种原生态!首先,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汉字深刻地反映出古人的生产文化,它把古人如何谋生,如何顺应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充分地展现出来。
2024年北京东城区高三二模高考语文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2024年北京东城区高三二模高考语文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0b343745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d5.png)
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二)高三语文2024.5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民族众多、疆域广袤的中华大地,汉字在统一思想文化观念、传承发扬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字的维系。
汉字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正是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
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化进入文明阶段。
汉字记录夏商周的历史文化,传承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学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主色调。
秦汉大一统,“车同轨、书同文”巩固了中央集权;汉代以后形成的经学阐释传统,使得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广泛传播,进而塑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系统,汉字能够适应汉语多方言区交际的需要,形成了跨方言区的汉语书面语系统——雅言。
从雅言到官话再到民族共同语,汉字推动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中华文明的持久影响力。
当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
(取材于霍志刚的文章)材料二“一笔一画皆学问。
”静态地观察每一个汉字,其字形本身就积淀着中华文化的深幽奥秘。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文”指独体字,字形本身不能再分割;“字”指合体字,字形可以再分割。
因此,“文”只能“说”,而“字”却可解,“说文解字”之名诚不虚也。
被誉为“文宗字祖”的许慎很早就洞悉了“文字”的奥秘。
越是古老的汉字,尤其是甲骨文、金文等先秦文字,其象形或表意成分越是浓厚,因此蕴含着更多造字时代的文化信息。
比如,彩虹的“虹”字,象形字,甲骨文中作形,像前后两首蜿蜒向下的大虫的样子。
2024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c7d2e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05.png)
台州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试题语文0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塞上意象在作品艺术结构上生发出很强的统摄力,这是因为其浸润了创作主体丰厚的生命体验。
如王维《使至塞上》中,“出塞”情境构成全诗的核心,发挥着重要的艺术空间开掘功能。
“征蓬出汉塞”出句不凡,汉塞作为典故既隐喻现实中的军事堡垒,更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确证符号,给中原士人们提供了深层的心理归属感、安全感和文化认同感。
跨过这道屏障,中原士子们的生命体验必然是复杂的。
本初的心灵的宁静和平衡状态即将被打破,两种相反相成的心理交互作用。
一种是“胡天”所带来的新奇感、自由感和欣喜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很大层面上是这种生命体验的符号化;另一种是进入陌生异域所带来的孤独感和焦灼感,“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在很大层面上是这种生命体验的符号化。
从生命哲学角度来说,塞上意象最深层的审美蕴涵,是在漫长的中国传统社会,它成了华夏英雄志士生命激情和生命活力释放的精神符码。
生命活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对生存和活动空间的超越。
作为社会的个体,其生命活力的释放往往要受到社会伦理的规约,因此其生命价值观的实现以强调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为准。
基于此,功业意识构成了历代文人生命伦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汉代开始,随着汉大帝国的日趋强盛,建功异域就成为许多人释放生命激情、实现个人价值的生命意识。
《后汉书·班超传》就展现了班超的这一抱负,他曾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如果将《班超传》与《史记·陈涉世家》对比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班超和陈涉作为英雄人物有一共同特点,就是不甘沉沦于庸众的强烈进取心。
但不同于陈涉的是,班超有一个明晰的努力方向,那就是“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颇为有趣的是,暮年的班超却表现出强烈的返乡意愿,《后汉书·班超传》言“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向皇帝上疏恳求回归故里,“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陈说自己生命之脆弱和返回中原心理之迫切。
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700f35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e.png)
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2024.5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2023年是人工智能领域爆炸式发展的一年,OpenAI公司推出的ChatGPT便是其中的代表。
一年多的时间里,ChatGPT的版本从3.5升级到4.0,进步明显:专门训练它的硬件设备升级,其中央处理器(CPU)内核和专用图形处理器(GPU)分别增加到28万个和1万个;它有1万亿个参数,知识的获取从检索固定的数据库发展到可以自行上网寻找资料;它不但可以解读用户发送的图片,还可以根据文字描述生成图像……人工智能产品研发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
ChatGPT展示出人工智能应用的巨大价值,OpenAI公司的估值因此一飞冲天,最大的外部投资者微软公司更因此获利巨大。
其他几家科技巨头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尤其是谷歌公司,多年来一直被认为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如今被OpenAI抢了先机,谷歌只能寻机后发制人。
果然,谷歌在2023年底推出了“双子座”(Gemini)。
这款多模态大模型人工智能产品在32项功能的评测中有30项的表现超过了ChatGPT。
除了在文字方面的输出看上去与ChatGPT不相上下,它还对图片和视频有着超强的理解和推理能力,同时可以针对提问给出混合文字和图像的多模态输出——这是ChatGPT 尚不具备的。
2024年初,谷歌的聊天机器人Bard已融合了Gemini的能力,升级版Bard的表现完全不逊于ChatGPT。
而与此同时,OpenAI又发布了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它能根据提示词生成60秒的连贯视频,这预示着一个新的视觉叙事时代的到来。
差不多同时,DeepMind公司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的Mobile ALOHA机器人问世。
它是一对可以使用锅碗瓢盆、操作家用电器乃至洗衣叠被的机器臂,精细程度不输人类。
2024年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二模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年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二模卷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62b1c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bc.png)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2023-2024学年度部分学校高三阶段性诊断检测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来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农业的发明对于人类而言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因为,随着农业社会的建立,远古时期的农民需要从事松土、播种、收获等繁重的劳作,比采集渔猎者更辛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田间劳动,生活更乏味;辛苦的劳作还带来身体上的多种疾病;农业生产主要种植一种或几种作物,导致食物结构单调,造成营养不良.使人类体质下降等等。
总结上述一系列现象后,有学者提出远古时代的农业革命是一个骗局或者陷阱。
农业的发明的确产生了以上诸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表面的和过程性的,并不是农业革命带来的变化的中心内容,农业的发明的实质和后续结果无疑是有利的。
农民虽然劳作更辛苦,但他们的资源开发效率大大提高,是采集渔猎者所不能及的,同样养活一个五口之家,采集渔猎者需要数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区域,而农民只需要几十亩土地;农民虽然把更多时间投入到田间劳动,但他们的集中劳作能够积攒出一段较完整的农闲时间,有整段的较长时间可以进行其他活动。
反观采集渔猎者,虽然可能一天只需要花费四五个小时,就能收集到满足一天需要的食物,其余时间用于娱乐。
但是,这些空闲时间是分散的,每天都要被搜寻食物的工作打破,很难形成专心于某一事务的整段时间。
而关于人类体质的变化和相关疾病,也不能完全归因于农业生产方式。
需要考虑的是,在原来的采集渔猎时期,人们居无定所四处流动,很多体质较弱的人,较早就被不稳定的环境和生活自然淘汰。
2024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附参考答案)
![2024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d2047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c.png)
2024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附参考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务必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希腊以来的许多唯物主义者,他们思考的问题不是物本身,而是对物的阐释。
从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他们都在言说物的存在本质在于其物质上的构成。
这是一种最为朴素的对物的理解与阐释,仿佛在我们弄清楚了物的构成物质之后,便可以很清晰地理解物以及物的本质。
一把铁锤之所以是物,是因为它是由铁原子构成的;一个电脑之所以是物,是因为它是由电脑的硬件物质构成的;一个数字空间中的怪物,我们无法说这个数字怪物是由某种有机化合物组成的,但仍然可以将这个怪物看成是一个电子脉冲或比特。
这种对物的理解方式,可以被认为是向下还原。
海德格尔则以一个古希腊陶壶为例,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壶之所以为壶,不在于壶壁和壶底,而在于居于其中的虚空。
这句话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道德经》中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不过,海德格尔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壶中虚无的物质形态,而且是我们如何在观念中架构了壶这个物体。
也就是说,人将壶之物纳入人类本身的生存机制之中,当我们使用壶来装水、酒等物时,壶才向我们呈现为一个壶。
壹的物性,并不在于它如何呈现出自己物质材料的构成,而在于它是一种可以在人的生存机制中找到使用位置的物品。
这种对物的理解方式,可以被认为是向上还原。
无论是向下还原还是向上还原,都是把人当作主体,而把物当作外在于人的客体。
在数字空间中,情况却完全不同。
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2ec56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09.png)
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宇宙中的碳自诞生之始就具有“建筑师”潜力,奠定了地球生命总建筑师的角色基础,碳的流动紧密结合了生物演化与居于引导地位的地球物理力量。
生命总是驱动着地质发展,也为地质发展所驱策,碳在生物之中的流动,靠着自然界的无生命力量和生命演化缠绕在一起,短期碳循环可以从几分之一秒延续到数十年、数百年,而长期碳循环则涵盖岩石圈和板块运动的领域,包含风化与沉积,能够延续数千万年。
大气中的碳含量在每个地质时间尺度上都是相互配合的,通常以气温变动为先导,但工业时代之后就不再是这样了,人类工业活动对气候秩序的改变,比板块运动和岩石风化速度要快得多。
人类做出的每样东西,大部分不是由碳组成,就是以碳的火焰打造而成。
工业活动逆转了光合作用,把氧气和硬质碳变回二氧化碳,人为影响抹消了生物与地质时间尺度的界限。
在短暂的时间里,人类从一种有影响力的物种变成地球演化和地质变化最有力的推手,我们影响这个星球的程度,不论在范围还是强度上都是很独特的,除了陨石撞击以外,应该只有人类能够将地质速度提升到这么快,而工业成为影响生物与地质之间交互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②人类知识转变为发明随后获得经济价值的模式,是通过基础科学激发科技创新的模式,资源、知识和工具滋生出更多的资源、知识和工具,以难以量化的方式改变了地球表面和大气。
由于碳累积值动辄以百万年为尺度,因此长期的碳循环总是容易被忽视,进而让长期碳循环加速到进入短期循环的路线。
随着人类火焰蔓延和经济之手的挑拨,在工业蜡烛越来越大的时代,我们自认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持续性比大部分其他物种的生存更加重要,但是,自然界没有所谓的人类发展的中心法则,人类才智的成就促使科技跃进,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也正在反噬人类自身,逐渐走向自毁之路,新一轮的碳反思正在发生。
③在碳科学上的无知常常阻碍人们在遏制气候变化上所做的努力,而学术上的分裂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方案。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faa26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f.png)
济宁市2024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024.04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
表面上看,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而事实上恰好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
他的理论主旨是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
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
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
荀子认为,天、地、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作用。
至于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应当受到教养,没有经过教养就不可能成善。
在《性恶》篇中,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就是人为。
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正好相反,但是他也同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他自己也说过“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即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
这种一致,让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根本的不同,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
而荀子的看法是: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恶端。
在《性恶》篇中,荀子一方面认定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生来又有智性,可以使人成善:“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认为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有智性。
海淀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答案
![海淀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69bc5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7.png)
海淀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练习高三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4.5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1.(3分)C2.(3分)D3.(3分)B4.(3分)A5.(6分)参考答案:①技术的发展②航海技术的交流与提升(或“航海技术精确度的提高”)③计程④测深⑤航行前选拔培训人才⑥团队的协作【评分说明】一处,1分。
③④顺序可调换。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6.(3分)A7.(3分)C8.(3分)A9.(3分)B10.(6分)参考答案:孟子:①禹曾向天举荐益,但由于益辅佐禹的时间短,给百姓带来的恩泽少;②而启自身贤德,能够继承禹之道。
③所以百姓最终选择了启,是民意(或“天意”)。
韩愈:①没有贤人继位时,传位他人会引发相争而致天下大乱;②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即使不贤德,尚可维持社会秩序。
③所以禹传子是为后世百姓考虑得深远。
【评分说明】一点,1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11.(3分)C12.(3分)B13.(6分)参考答案:①前六句写出了月下边关广袤苍凉的自然之景、戍边战士的孤独寂寞之情,②尤其是胡笳、秋雁等意象的使用,更将悲秋与伤离结合,把思乡之愁、盼归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第七句的“况是”二字,将诗意又推进了一层,④将边关征戍的客子与深秋月明之夜独自登楼怀远的思妇联系在一起,⑤拓展了诗歌的时空意境,加深了对征戍之苦、怀人之切的体悟。
【评分说明】①2分:其余每点1分。
其中,⑤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14.(8分)(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2)老鱼跳波瘦蛟舞泣孤舟之嫠妇(3)同俗自媚于众妇后人哀之而不鉴之(4)舟遥遥以轻飓风飘飘而吹衣【评分说明】一句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或字迹不清,该句不得分。
15.参考答案:(1)(4分)①香菱本为乡宦之家的千金,家世出身不亚于贾府庶岀的迎春和探春。
②先是元宵节走失被拐,后遭薛蟠霸抢为妾,之后被夏金桂折磨致死。
【评分说明】①出身,1分,②命运,一点1分,两点3分。
【高三下】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下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下】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下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13c85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a.png)
【高三下】2024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下二模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艺术真实是艺术家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按照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和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集中概括,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它比生活真实更集中,也更能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
艺术家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或生活中可能有的人、事为基础创造艺术真实。
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是艺术家通过想象、联想、夸张、象征、推理等方式对生活素材进行再创造和重构铸的过程,旨在更深刻、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生活。
艺术创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艺术家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在艺术虚构中创造出艺术真实。
那么,艺术创作是如何借助艺术虚构创造出艺术真实的呢?艺术创作始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要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必须同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发生一定的联系。
而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所形成的主题,就是这种联系所爆发的火花,这火花就成为艺术家进行艺术虚构的开端。
在艺术虚构的过程中,艺术家调动全部生活积累,使这火花变得越来越明亮,直到融入艺术家创造的艺术真实之中。
艺术虚构受艺术家自觉的理性制约,经过艺术虚构进入艺术真实之中的,不只是艺术家的真实思想。
还有艺术家的真实情感。
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是对作为表现对象的客观生活事件所蕴含的社会内容的认识和提炼。
如果这种认识和提炼是正确的,如果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是与人民相遇的,那么,这个作品就符合了艺术真实的部分要求。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真实与艺术虚构是辩证统一的。
2024北京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752ce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6.png)
2024北京海淀高三二模语文2024.05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优良的船舶技术、先进的航海水平和一流的出口商品,造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
其中,造船和航海是使海上贸易之路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而“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又为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注入了动力。
上世纪70年代,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六支木桨和一具黑陶独木舟模型,证明7000年前的先民已掌握了原始的造船技术。
汉代时,船帆已得到广泛使用,桨、橹、碇(相当于锚)等属具也已有完备的配置。
三国时期的船不仅体型大,且已开始使用多桅多帆。
至宋元时期,船舶技术已高度完善,不单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还以游碇稳定船身。
泉州后港渚出土的南宋木船,是方艄、高尾、尖底的福船类型的海船,其多重板船壳结构也凸显了造船工艺的先进。
明永乐三年(1405年),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揭开了序幕。
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长四十四丈四尺(约151.8米),阔一十八丈(约61.6米)”,船体长宽比控制在2.46左右,以避免因船身过长而在印度洋的惊涛骇浪中发生断裂;船舵采用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舵叶入水深度。
不仅如此,船舵既是宋代流传下来的平衡舵,又是明代新发明的开孔舵,这样既能够保持舵效,又使得操舵更加轻便。
船的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使之便于在狭窄水域航行。
同时,船队还普遍使用了带爪木杆石锭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更制作了特大型铁锚,这在世界造船历史上都是领先的。
可以说,很长时间内,中国的造船技术都保持在世界顶峰水平,直至清代实行海禁政策,对外海上贸易受到极大压制时,才逐步落后于西方。
(取材于何国卫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航海技术的精确度会出现飞跃式进步?这与下西洋船队的任务有关。
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地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试题 语文含答案
![浙江省丽水、湖州、衢州三地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试题 语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5a2077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7.png)
丽水、湖州、衢州2024年4月三地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卷(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月16日,OpenAI公司发布了首个文本生成视频模型Sora,可直接输出长达60秒的视频,并且包含高度细致的背景、复杂的多角度镜头,以及富有情感的多个角色,效果震撼。
而同日,谷歌也发布了其大模型矩阵的力作“双子座1.5”。
经过扩展后,这一多模态大模型可一次处理大量的信息——包括长达1小时的视频、11小时的音频、超过3万行代码或超过70万字的代码库。
目前OpenAI官网上已经更新了48个视频模型,在这些模型中,Sora不仅能准确呈现细节,还能理解物体在物理世界中的存在,并生成具有丰富情感的角色。
该模型甚至还可以根据提示,静止图像填补现有视频中的缺失帧来生成视频。
对于Sora的工作原理,OpenAI解释,这是一个扩散模型,它从类似于静态噪声的视频开始,通过多个步骤逐渐去除噪声,视频从最初的随机像素转化为清晰的图像场景。
用户仅输入一句话,就能生成堪比好莱坞大片的视频画面,最长能达1分钟。
这样的技术让与OpenAI 分道扬镳的早期创始人、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也感到惊叹,他在社交媒体上转发网友的帖子时发表评论,表示心服口服的感叹。
该大模型发布后,OpenAI的估值进一步水涨船高。
市场预计,在最新一轮的融资中,OpenAI的估值有望超过800亿美元;而去年年初ChatGPT刚发布不久后,OpenAI的估值大约为290亿美元。
此前,OpenAI推出的ChatGPT在数千个英伟达图形处理器上进行训练和运行,这让英伟达今年股价累计涨幅已接近50%,市值在过去一周接连超越亚马逊和谷歌,成为美股第三大公司。
Sora大模型问世,影视行业或“重塑”。
Sora的强大冲击,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Sora视频太逼真,“现实,不存在了”;二是,Sora视频水平很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小说多有从形式上看来,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著名的如“刘玄德三顾茅庐”“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等。这种情节的特点是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因而笔者称之为“三复情节”。
B.“程士成的脸色不由青了又白,白了又红”,是因为在众人“纷纷表示同意”的情况下,他为撒谎而羞愧。
这两则《世说新语》,故事虽短,却形神兼备,所展示的魏晋风度,令人向往。因此,立刻激起了我的创作兴趣。
但是,怎么处理这两则文史资料呢?一般来说,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以此为本,添头加尾,扩写演绎成一篇小小说;一种是取其一点,不着其余,另起炉灶,自由创作。
前者的尴尬之处在于资料太少则难以敷衍成篇,资料太多则缺少创造性。而后者的难度则在于凭空造物,缺少模特。
一般情况下,“三复情节”的发展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的三段式形态。这种螺旋上升的三段完成模式,强化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合比例而又有节奏地把故事推向高潮。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种处理情节的手法推迟了高潮的到来,使读者期待的心弦绷到最紧,而又未至于滥用读者的耐心,在读者急不可待的顶点,恰到好处地呈现结局,这正如筑堤遏流,筑到可以承受的极限突然放开,才能造成水流宣泄的最壮观场面。
但是,我还是选择了后者。因为我无意深研《世说新语》,因此,人物创造不免多受掣肘。而抛开《世说新语》,就可以天马行空,自行设置。于是,我打算只保留“驴叫”这一细节,脱胎换骨,再造人物。
(节选自岑燮钧创作谈《脱胎换骨 画龙点睛》)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从“长人”身后招出程士成,可见程士成有意躲藏于长人身后,这为后文二人是同道之人埋下伏笔。
“以三为法”的结构叙事艺术是以层次演进来体现自己“结构特征”的简化。三,在古人的眼里本来就是“多”的意思,“以三为法”就要求依据多样而统一的美学命题,把小说主题和题材的统一与情节描写、人物刻画的多样,形成各个部分渐次演进,从而使整个作品处于最简的结构之中,归结为演进美。犹如在一个乐章中不断重复主旋律,但由于每一次重复,音调和节奏不断变化,在给人们新的美感享受时,又强化对主旋律的领悟和理解。《红楼梦》正面描写发丧送葬的重大情节共有三次:即秦可卿之死、贾敬之死和贾母之死。按照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来说,丧礼得应当一次比一次“体面”,可是恰恰相反。秦可卿死后,着意渲染丧事的豪华和侈糜,其排场之大,挥霍之巨,贾府空前。贾敬丧事的规模与其嫡亲的孙媳妇秦可卿相比,就大为逊色了。贾母的丧事,则是“内囊尽上来”后又被抄家的情况下操办的,整个丧事,“银钱吝啬”。送殡的队伍更是寒伧,连车辆也是叫贾蔷到亲戚家借去的。总之,曹雪芹设计的这三件丧事,从死者的身份、辈份、年龄与其出丧的铺排、规模和气势,不仅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重要的则是形象地表现了一个赫赫扬扬百年望族之家,如何从“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到逐步衰败的历史过程。三代人物,三次发丧,像三个阶段的标志一样昭示着封建贵族不可挽回的败亡的悲剧主题,显示出“以三为法”结构叙事对主题开掘的演进美。
“程主簿,听说你的声音最像驴叫,能否做个引子,先叫一声,也好让孤家的驴跟着叫起来?”
程士成微微向大将军躬了躬身:“小人不才,从未学得驴叫。”
大将军感到有些不爽快,他指着门客们,愠色道:“不是你们说程主簿的声音最像驴叫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程士成的脸色不由青了又白,白了又红。
“程主簿,你看,大家都等着呢。”
“名曰将军,却又称寡道孤,是可忍孰不可忍?”程士成举起酒杯,与“长人”干杯,一饮而尽。
两人把当日羞愤,喷作了今日谈资。一时兴起,开窗长啸。夜色如漆,山影如兽。程士成一声驴叫,劈开群山,久久回荡。“长人”也作驴叫,仿佛是程士成的回声。两人大笑,随即大哭,然后相扶大笑,不知东方之将白。
(有删改)
文本二:
C.中国古代小说情节也有重复三次以上的,但这种情节设计在形式美上不如“三复情节”优越,因而不能取得成功。
D.《红楼梦》中秦可卿、贾敬和贾母三人丧事的情节设计,体现了审美简化的原理,在层次演进中表现贾府衰败的进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有效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我偶然看到这样一则《世说新语》: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我马上被“驴鸣”这一细节吸引住了。世人有学狗叫,学猫叫的,却从未听说有学驴叫的——恕我孤陋寡闻。一搜索,又找到一则《世说新语》:
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灵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摘编自郑铁生《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结构“以三为法”的文化意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复情节”合乎周秦以来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法则,也合乎普遍的美学原理,在后世各种小说中一直被普遍应用。
B.“礼以三为成”就是一件事情可以重复做到三次,但是不能超过三次,这在主观上就成了“事不过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驴叫
岑燮钧
大将军骑高头大马,却喜欢听驴叫,他觉得那叫声好听。程士成从来没觉得这驴叫有啥好听的,可是偏有人说,他的嗓音最像驴叫。
有一次,大将军得了一匹上好的叫驴,叫门客们一起到后院去。众人簇拥着大将军,一路上赞美着还没见面的叫驴。更有人引经据典,说大将军这雅好直追魏晋,真是难得的性情中人。到了驴圈边,那驴果然长得一表人才。大将军让驴叫起来,可是驴就是不叫,只管踢蹄子。马夫很着急,正想打下去时,大将军阻止了他,说孤家的爱物,岂可以畜生论?他的小眼睛滴溜溜转,目光在人群中逡巡。忽地,他对着一个“长人”停住了,众人都以为是针对这个人,而大将军却招了招这人身后的程士成。
其次,“三复情节”合乎寓变化于整齐、统杂多于单一的美学理想。“三复情节”写一件事重复做三有身、有尾,相对独立,具有单纯和整一的特点;而在高明的作家笔下,情节内部每一重复的内容都有变化深入,使一个可能很简单的情节得以宽展、延长而局面不可预拟,如金圣叹评《水浒传》曰:“三打祝家,变出三样奇格,知其才大如海。”
这一年秋天,长风万里,送来了他的老朋友“长人”。当日,同在大将军处谋食,相谈甚欢,是难得的可以秉烛夜游的同道。程士成常躲人后,而“长人”常作掩护。虽然,那一回还是当众学了驴叫,但事后,“长人”邀其共饮,虽未明言,宽慰尽在其中。原以为一别经年,再见无期,没想到,今日还能重聚山村,唯有痛饮,方解故人思慕之渴。酒过三巡,“长人”怒曰:“一个粗人,把持权柄,以驴叫为乐,可笑也欤?”
3.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三复情节”的一项是( )
A.《西游记》:孙行者三调芭蕉扇B.《水浒传》: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C.《三国演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D.《三国演义》: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红楼梦》中著名的“三复情节”。请结合《红楼梦》中贾府的变迁,根据两则材料,简析“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个“三复情节”的作用。
B.“三复情节”这一情节模式,从形式上看来是三次重复,但是在其情节内部则有着变化深入或者层进。
C.“三”可以表示基数“三”,如《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也可以表示“多”,如《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杜贵晨在别的文章中说“三复情节”表现为“起一中一结”的形态,这与材料一的说法有一致之处。
母亲对于程士成的到来,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已到年末。可是,直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程士成也没有动身的样子,母亲不由得问起他来。程士成说,他不打算再出去做幕僚了,他要著书立说。
一日,母亲牵驴出去,回来却背着半袋糙米。程士成很是诧异,一问,才知母亲把家里唯一的一只驴子卖了。幸好有昔日同道到任地方,得知他时日艰难,送了一点儿银子,助他名山事业,才得勉强度日。不久,即有人牵着一只驴子,来到他家。驴子身上,对接着两只口袋,垂在两边。程士成一见驴子,觉得好生眼熟,一问,才知那人是来送还驴子的,还带来了两袋麦子。原来母亲把驴子卖给了那人。他是镇上的财主。财主启口,颇有斯文:
那年年末,叫驴死了。
大将军很伤心,他带着门客去吊唁,对着空空的驴圈,他自言自语道:“别人都不死,老天为何让你死呢?!”然后回过头来,对门客们说:“大家都叫一声吧。”门客们也不含糊,个个叫得很卖力,不过,都没程士成叫得有“驴色”。突然,大将军像记起什么,问道:“程主簿呢?”
在大将军追问的当口,程士成已经挂冠而去。
“得知先生回归故里,未得拜访,实是遗憾,听闻先生记述乡里,兹事体大,可谓不朽也矣。”
“鄙人学识浅陋,还请多多赐教。”
“先生乃当世名士,褒之则流芳百世,贬之则遗臭万年,若能录入先生笔下,此生足矣。”
程士成听明白了,原来财主想让自己把他记到书中去。财主自夸,曾修桥铺路,泽被乡里。但即便如此,亲自上门前来,要求为自己作传,实是可笑。程士成没有收下财主还回来的驴子。他把两袋麦子重又搁到驴子身上,一拍驴子的后屁股,驴子长鸣一声,嗒嗒嗒地走了。财主很是尴尬,狼狈地跟了出去。
“三复情节”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亚里士多德《诗学》认为:“戏剧的情节也应有一定的长度,最好是可以让记忆力把它作为整体来掌握。”显然,与定数“三”的绝对量度相联系,“三复情节”最合乎审美在“体积大小和秩序”上的要求。它既不太大,又不太小,对于读者来说,正是有一定长度,又便于“让记忆力把它作为整体来掌握”的那种美感形式。《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比“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更脍炙人口的事实,正可以证明“三复情节”形式美的这种优越性。
(摘编自杜贵晨《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