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2.2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青岛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青岛版教材二年级下册P31~33页,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初步了解了在测量时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掌握了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
而对于毫米、分米的接触相对就比较少,但是现在的学生能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他们对于毫米、分米并不是一无所知,有一些学生已经知道毫米、分米这些名称。
但经过实际的了解,发现这些学生多数仅仅是能说出单位名称,至于1毫米有多长,1分米有有多长,并没有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印象,也不清楚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单位,对于毫米、分米只是一种模糊的了解,还需要深入的学习与探究。
(三)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千米、分米、毫米长度概念的建立。
难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五)教学具准备:课件、情境图、直尺。
二、说教法、学法(一)设计理念: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测量的过程,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材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学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学制)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课,内容是关于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的认识。
我们将通过实例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并学会如何将实际物体与这些长度单位相匹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毫米、分米和千米的长度单位,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际物体来感知和认识长度单位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让学生理解毫米、分米和千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如何将实际物体与这些长度单位相匹配。
2. 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千米尺、分米尺、毫米尺、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的长度,用尺子测量并记录下来。
2. 知识讲解:介绍毫米、分米和千米的长度单位,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自己的身高,并用毫米、分米和千米表示出来。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表示教室的长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题目: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2. 板书内容: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毫米、分米和千米表示教室的长度。
2. 答案:教室的长度为X毫米、X分米和X千米(具体数值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能够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表示实际物体的长度,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换算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测量家中的物品,如书桌、电视等,并将结果记录下来,下次课堂上分享。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讲述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区别。
2.能够辨别物体的大小使用何种单位更为合适。
3.能够将已知长度转换为毫米或分米。
4.能够利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长度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其区别。
2.能够将已知长度转化为毫米或分米。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学生回忆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通过背诵课本中关于毫米和分米的知识,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毫米和分米的区别。
3.老师演示使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长度测量,并带领学生练习。
4.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利用给出的物品通过测量来区分毫米和分米的应用场景,同时练习将长度转换为毫米与分米的能力。
5.结束活动后老师让同学们总结今天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自己讲述毫米和分米概念及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
通过回忆和梳理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法。
通过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毫米和分米概念及区别,并进行示范测量与换算。
3.活动法。
学生通过活动形式来巩固知识点,领悟毫米和分米的使用场景,提高转换长度单位的能力。
4.总结法。
学生进行复述及总结推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发散能力。
五、教学工具1.课件。
2.书本及练习册。
3.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
六、教学时间及进度1.教学时间:2课时(80分钟)。
2.教学进度:–第1课时:•5分钟:回忆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10分钟:讲述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区别。
•15分钟:演示使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长度测量,并带领学生练习。
•5分钟:小结。
–第2课时:•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利用给出的物品通过测量来区分毫米和分米的应用场景,同时练习将长度转换为毫米与分米的能力。
•20分钟:复述及总结推理类比例、比与百分数这些概念和方法。
•5分钟:小结。
七、评价方法1.活动表现及结果评价。
2.课堂测试及笔试。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教材分析:1.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安排了以学生估测数学书宽和厚,在测量时不能得到整厘米数时,自然地感悟毫米产生的需要,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它是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
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
分米的编排与毫米类似,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对几何教学的基本精神,本着把计算几何、证明几何转变为直观几何、发现几何的想法,把今天要学习的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分米、毫米的认识的教学目标定为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对实物的估测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在今后学习中,常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由于学生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原来对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比较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分米毫米等长度观念是较难的。
故此认为教学难点是建立分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观念。
说教法:本课我拟采用以下教法1.直观教学法。
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在估测中,把估测对象与标准长度反复对比,再测量。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1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青岛版(五四学制)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1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说出毫米与分米的单位名称,并理解二者的换算关系。
2.学会使用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长度单位的测量实践,正确地书写数值的单位符号。
二、教学内容1.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实物感受毫米和分米的差异,比如用卷尺测量书的厚度,比较两种单位间的差异。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毫米和分米单位,理解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1 分米 = 10 毫米;1 毫米 = 0.1 分米。
接下来,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认知能力。
2. 分米与毫米的测量实践通过讲解规则和操作流程,引导学生使用直尺和卷尺进行长度单位的测量实践。
并强调正确的读数和书写方式,特别是单位符号的使用。
三、教学重点1.了解分米和毫米两种长度单位,掌握其对应的数值换算关系;2.掌握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强调读数的准确性和单位符号的正确书写;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体验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实物比较、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加与分米和毫米相关的感性认知,帮助学生理解二者间的换算关系,提升对长度单位的掌握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提出问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请给出你的答案。
2. 了解分米和毫米(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上一课所学的内容,找出与分米和毫米相关的知识点。
让学生通过展示实物等方式,来感受分米和毫米的差异。
3. 毫米与分米的单位换算(10分钟)通过巩固和练习,让学生理解数值换算关系,掌握转换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 实践操作(20分钟)通过直尺或卷尺测量学生的身高、桌子的长度等,让学生了解如何用测量工具实际操作。
要求学生正确读取刻度值,进行书写和转换单位符号。
5. 案例练习(10分钟)在提前准备好各种长度物品的情况下,灵活组织学生进入小组,完成各种长度单位的测量练习。
教师在组织和指导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更多的实际应用场景,深入体验不同长度单位的使用方法和价值。
二甜甜的梦——分米、毫米的认识(教案)青岛版(五四学制)二年级下册数学
二甜甜的梦——分米、毫米的认识(教案)青岛版(五四学制)二年级下册数学在甜甜的梦境中,分米和毫米的世界缤纷多彩,充满了奇妙的探索。
今天,我将带领我的学生们一同走进这个微观而美妙的世界,通过《青岛版(五四学制)二年级下册数学》的第四章第二节《分米、毫米的认识》,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长度单位的美妙,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第四章第二节《分米、毫米的认识》,我们将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和估计。
二、教学目标1. 认识分米和毫米,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2. 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长度测量和估计。
3. 培养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则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测量中,进行长度的估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分米和毫米的模型。
2. 测量工具(尺子、卷尺等)。
3. 实践材料(如绳子、纸条等)。
4. 练习题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们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书本等,引导他们发现长度单位的存在,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来表示吗?”2. 新课导入:我会通过分米和毫米的模型,向学生们介绍这两个长度单位,并讲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3. 实践操作:学生们分组进行实践,使用测量工具对教室里的物品进行长度测量,并记录结果。
4.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如长度换算、长度估计等,引导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解答。
5. 随堂练习:学生们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米、毫米的认识1. 分米和毫米的概念2. 分米和毫米的进率3. 实践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运用分米和毫米测量家里的物品长度,并记录结果。
2. 完成练习题:13题。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二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第46页至47页,主要讲述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长度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换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长度单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换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多媒体课件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书本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品的长度可以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
2. 知识讲解: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1分米等于10毫米。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并用毫米和分米进行表示。
引导学生发现,测量不同长度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
5. 游戏环节:设计一个“长度换算”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毫米与分米的关系:1分米 = 10毫米七、作业设计2. 家长协助孩子测量家中的物品长度,并用毫米和分米进行表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毫米和分米,还有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长度单位?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选择了教室里的物品作为学生熟悉的场景。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 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毫米、分米长度单位的建立,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的换算,在具体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学具准备:直尺、米尺、一角硬币、一分硬币、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卡片、小棒(5毫米、1分米、5厘米)、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等。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彩条(1毫米、1分米、1厘米、1米)、各种物品。
教学过程:一、师生交流,激趣引入。
师:同学梦做过梦吗?能告诉我们是什么样的梦吗?生:恶梦。
生:发财的梦。
生:有趣的梦。
师:甜甜小朋友昨天晚上也做了一个有趣的梦,想知道吗?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甜甜的梦里看一看吧!(出示情景图。
)师:大家看,他梦见谁了?生:齐天大圣孙悟空。
师:甜甜和齐天大圣比本领呢!你看,甜甜飞到了1000米的高度,齐天大圣把它的金箍棒变到了1千米长,甜甜飞到了2千米的高度,齐天大圣的金箍棒不仅能变大还能变小呢!变小……小……变成1分米长了!可以放在甜甜的手心里了。
还能变得更小呢,小……小……变成5毫米长了,放在了齐天大圣的耳朵里了。
(出示完整的情境图)师:仔细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生:金箍棒变成了5毫米,还变成了1分米。
生:甜甜飞到了1000米高,金箍棒变成了1千米长。
生:甜甜还飞到了2千米的高度。
师:你们都是一些善于观察的孩子,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5毫米有多长?生:1分米有多长?生:1千米有多长?2千米呢?师:甜甜小朋友也给大家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五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五篇)第一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千米”“长度单位换算”等知识,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于长度单位这部分知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直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抽象,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实践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因此教材在编排时安排了较为具体的估测和测量活动,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能力的培养。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经历猜想、认识、感知、测量、判断、应用等学习过程,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运用毫米、分米表示物体长度。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要在一段时间内形成能力。
因为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几个长度单位,它是学习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基础,非常重要,所以我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是: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
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缺乏,大部分学生的长度观念淡薄肤浅,现在要求他们建立起毫米、分米等长度观念是很难的。
因此,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建立分米、毫米长度表象。
尤其是“分米”,对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很有必要,但是在生活中却不常用到,学生要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就更是困难。
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故事设疑、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法。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二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毫米和分米的定义。
•能够正确读写、换算毫米和分米的数值。
•能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简单测量。
2.能力目标•发现环境中学生所需要测量的物品,能够正确选择测量的工具,并进行毫米和分米的测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测量意识,能够准确理解物体的大小和距离。
•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的品质,增强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毫米和分米的定义。
•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换算。
•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简单测量。
2.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毫米和分米的换算关系。
•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简单测量。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毫米和分米的概念2.毫米和分米的换算3.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简单测量2.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观察环境、形成测量意识。
2.概念讲解: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换算方法。
3.练习训练: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4.拓展练习:开展一些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活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教师将一些物品放在课桌中间,例如铅笔、草稿纸、卷尺等,让学生观察并形成测量意识。
2.概念讲解1.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教师在黑板上用图片让学生感性认识毫米和分米的长短,进而引入概念。
如:1 盒牛奶有 300 毫升,而 1 毫升相当于一根牙签的长度。
2.毫米和分米的换算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毫米和分米的换算方法,让学生观察记忆。
例如:1 分米 = 10 毫米,所以 100 毫米就等于 10 分米。
3.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简单测量教师现场展示使用卷尺测量物品长度的情景,并引导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简单测量。
如:卷起纸巾后的长度可以用卷尺测量,学生说一说这个长度是多少毫米或分米。
3. 练习训练教师展示例题并让学生自己计算。
如:一块石头长度是 170 毫米,换算成分米是多少?4. 拓展练习让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实践性操作。
如:让学生互相测量班上同学的手臂长度,编制数据表格记录,统计出所有同学手臂长度的平均值。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长度单位千米、分米、和毫米,本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毫米。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
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生活中已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毫米的准确长度却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预设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估测意识,发展估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措施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难点:经历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能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突破重难点措施: 1、充分利用信息窗呈现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2、在实际测量中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重视对学习活动的评价。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多媒体、一分硬币、金箍棒、烟盒、一角硬币与纸币二、说教法、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引导发现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理解它们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毫米和分米的概念,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容易混淆。
三、教学准备1. 课件:长度单位换算表,相关图片。
2. 学具:尺子、绳子、剪刀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铅笔、书本、桌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长度,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 提问:我们用什么单位来测量长度?学生回答:厘米、米。
追问:还有其他的长度单位吗?2. 认识毫米和分米- 利用课件展示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如用尺子量一量,用手指数一数等。
- 引导学生观察尺子上的刻度,让学生发现毫米和分米的存在。
3. 长度单位换算- 利用课件展示长度单位换算表,让学生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如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等。
-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一个大长度换算成小长度,或反之。
4. 实际操作- 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一些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 引导学生将测量结果换算成毫米、分米、厘米、米,并进行比较。
- 针对学生的测量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5. 总结与拓展-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毫米和分米的概念,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等。
- 提问:我们学完了长度单位,那么面积单位有哪些呢?让学生回家后查找资料,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条绳子的长度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掌握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了解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二单元甜甜的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第二单元甜甜的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毫米和分米,了解它们的长度单位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毫米和分米,了解长度单位换算关系。
2. 运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长度。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长度单位换算关系,测量物体长度。
2. 教学难点:毫米和分米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长度测量工具。
2. 学具:直尺、卷尺、长度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换算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实例,让学生了解毫米和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动手操作:让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长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测量心得,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二单元甜甜的梦——毫米、分米的认识2. 主要内容:毫米和分米的概念、长度单位换算关系、测量物体长度、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让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长度,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认识毫米和分米,了解长度单位换算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复习整理|青岛版(五四学制)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复习整理|青岛版(五四学制)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复习整理|青岛版(五四学制)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和责任。
在这份教案中,我将详细阐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二年级下册数学的2.2节,主要涉及毫米、分米和千米的认识复习整理。
教材中包含了相关的知识点和例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毫米、分米和千米的长度单位。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复习和整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毫米、分米和千米的长度单位,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对毫米、分米和千米的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熟练地运用这些长度单位进行计算和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尺子、ruler、千步步尺、课件和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将以实际情景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吗?我们可以用什么单位来衡量呢?”2. 讲解:我将使用课件和实物进行讲解,向学生解释毫米、分米和千米的含义和用法。
我会用实际的例子来解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分米等于10毫米,1千米等于1000米”。
3. 练习:我将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和测量。
例如,给出一个物体的长度,要求学生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表示。
4. 讨论: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练习结果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中,我将用大字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单位”,并在旁边加上相应的图示和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2.2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测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是下节课“千米的认识”的基础,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物体长度的关注、好奇心和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米和毫米长度概念的建立,使学生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难点是理解单位间的进率和估测长度。
二、说教法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
本节课我把温故和导新融入新颖、有趣的童话素材之中,甜甜的梦中人物孙悟空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神话形象,这样的素材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借助鲜活的神话素材,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情趣的快乐课堂。
课改的特点之一就是提倡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时,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直观操作、自主、合作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中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青岛版二年级下册)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设计理念【演示文稿】新课程理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应由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去探索发现,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三者之间和谐统一的发展。
本节课在设计时,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供充分的动手测量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体验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研究中认识毫米、分米,形成长度概念。
不同的探究过程,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为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品质。
二、说教材:【演示文稿】教材简析:《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演示文稿】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本着这一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演示文稿】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而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又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三、说教法【演示文稿】1、教学毫米认识时利用直观操作,采用导学法进行教学。
先让学生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各是几厘米,再用尺子测量,发现问题,需要引进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并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币,感觉硬币的厚度,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心体会。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1 认识分米和毫米| 青岛版(五四学制)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1 认识分米和毫米 | 青岛版(五四学制)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解二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的第2单元——《认识分米和毫米》。
本单元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度量衡和分米、毫米的概念,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和读法,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2.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准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长度并得出结果。
3.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和读法,正确地读出测量结果。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分米和毫米的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尺子的使用。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刻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如何真正做到课程与生活的结合。
四、教学过程1. 自我介绍(5分钟)老师向学生自我介绍,并和学生拉近距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
2. 游戏环节(10分钟)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游戏,边玩边学。
例如,老师拿出一个长度为15厘米的尺子,请学生排队依次伸出手臂,然后用尺子测量学生的手长。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尺子的重要性,从而感兴趣并更容易走进这个课程。
3. 导入新课(10分钟)老师通过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4. 操作练习(20分钟)老师为每组学生发放一把尺子,让学生自由测量教室内的物品长度。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刻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
同时,丰富学生的参与感和合作意识。
5.交流讨论(1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就测量结果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测量结果是否准确,从而加深对尺子的认识和使用方法。
6.总结(5分钟)老师及时总结和回顾当天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巩固和回顾提供支持。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的上课和实验操作,学生掌握了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尺子的使用方法和读法,可以做到精确地测量物品的长度。
同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1 毫米分米的认识| 青岛版(五四学制)
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1 毫米分米的认识|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了解毫米、分米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2.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形象的方式深入了解数值含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4.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毫米和分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2.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形象的方式深入了解数值含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毫米和分米。
难点1.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理解深度。
2.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转换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游戏币等。
2.课件:PPT、课件资料等。
四、课堂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PPT等教学工具呈现一张图,由学生讨论图片的大小,引出“长度”的概念,并向学生解释长度是指最长的一条边。
2.概念讲解1.毫米:是长度单位,在直尺上一个小格子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分米:是长度单位,10毫米合1分米。
3.活动1.游戏币游戏:老师将游戏币按顺序放在直尺上,让学生测出游戏币所在的长度,再将长度按照毫米和分米给出。
2.图片配对:老师将图片分为两组,每一组都是由某一长度单位的物品组成。
学生根据图片进行长度单位的分类和归纳,并进行交流。
4.概念提炼1.毫米是长度单位,直尺上一个小格子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分米是长度单位,10毫米合1分米。
5.课堂练习1.用直尺测量一下桌子的长度,得出的长度为多少毫米?多少分米?2.用毫米和分米来表达4米5厘米。
6.小结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毫米、分米单位的概念和换算方法,并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形象的方式深入了解数值含义,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毫米和分米单位不仅在学校中有用处,在实际生活中也很重要。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采用了各种教学方式,如PPT、教具、活动等,更容易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理解程度不够深刻,部分学生在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时仍存在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测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是下节课“千米的认识”的基础,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
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物体长度的关注、好奇心和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米和毫米长度概念的建立,使学生初步感知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难点是理解单位间的进率和估测长度。
二、说教法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
本节课我把温故和导新融入新颖、有趣的童话素材之中,甜甜的梦中人物孙悟空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神话形象,这样的素材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借助鲜活的神话素材,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情趣的快乐课堂。
课改的特点之一就是提倡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时,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直观操作、自主、合作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中感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单位进率时,我采用了引导发现法和观察法进行教学。
通过利用学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理解,并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得出结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等单位间的换算。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迸发智慧的光芒,体验创造的过程。
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互助共进的学习习惯。
三、说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实质就是给学生学习的金钥匙。
因此,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第一,要让学生学会利用学具在估、量、找、数的实验、探索中,自主地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在建立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第二,通过分组量一量、说一说、剪一剪、贴一贴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了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
在同学合作学习中,既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为此我课前作了如下准备:老师准备课件、米尺、直尺。
学生准备米尺、直尺、彩条、剪刀、铁钉、曲别针。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品德教育的主要途经,因此我本着重基础,训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一)利用故事激趣导入新课问:想听故事吗?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也上小学二年级,特别喜欢读课外书,瞧!读完《齐天大圣》,美滋滋的睡着了。
然后课件出示甜甜梦中的几番景象。
选用富有童趣的素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表象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孙悟空继续让金箍棒神奇的变化,引出新知毫米和分米,引出同学们和梦中的甜甜一起渴求新知的欲望。
(二)认识毫米。
由于学生在甜甜的梦中观察孙悟空金箍棒的变化情况,已经认识到毫米是比厘米更小的一个单位,抓住学生的这个认知起点,直接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放大的尺子,先在尺子上的不同地方找1厘米,再数1厘米被刻度线平均分成了多少小格,然后让学生猜这一小格的长度是多少。
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自己找到了1毫米,成功的欲望得到满足,渴求新知的愿望更强烈了,主动学习的热情更高了。
此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自己的尺子,用铅笔尖指0刻度线,再移到什么位置,移过的长度是1毫米、2毫米、5毫米,让学生仔细观察,5毫米刻度线和其它刻度线一样吗?为什么?这样为学生动手测量时读数既快又准打下基础。
接着层层推进,让学生很快指到6毫米刻度线处、9毫米、指到10毫米刻度线处时,问你发现了什么?此时,学生已经从两个层面上认识到1厘米=10毫米,一是10毫米刻度线和1厘米刻度线正好重合,二是1厘米被刻度线平均分成了10小格.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1毫米的长度,讨论怎么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1毫米的长度这么小,学生感到为难,老师适时点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轻轻的捏住1分硬币,右手将硬币轻轻抽出,两手之间留下一个很狭窄的缝隙,这个缝隙的宽就是1毫米.这一点对估测长度很有好处。
然后让学生动手测量,养成先估测的好习惯,培养估计能力。
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直观感受1毫米的长度,试着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用小手比划1分硬币的厚度: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是1毫米.通过看、说、比、找、量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把外显的进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的体验、感受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刻的建立起1毫米的表象。
(三)认识分米。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先让学生在长彩条上量出10厘米,剪下来,然后同桌两人比一下,一样长吗?若不一样长,想办法验证一下谁错了,重剪一条。
让学生举起剪好的彩条,它的长度可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学生马上猜到可以用1分米来表示,得出1分米=10厘米,然后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米尺,再通过找一找、数一数了解1分米是10厘米,再找2分米,让学生知道从尺上的任何刻度起,都能找出2分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再找10分米、把剪好的彩条贴在老师的米尺上等活动,问: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米=10分米。
再通过引导学生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进一步感知1分米长在空间中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画出1分米的线段,更深层的感受1分米在平面上的客观表象,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另外让学生动手量课桌的长宽高之前,还是要先估测一下。
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自主、积极的去探索、去发现,在深刻感知和灵活运用中充分认识长度单位分米。
(四)课堂小结。
问学生:到现在为止我们共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按大小顺序给他们排排队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学生活动,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关系,进一步总结使学生形成概念。
进而让他们推想:1米=?厘米,1分米=?毫米,1米=?毫米,层层深入,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
提纲挈领,归纳整理,使学生对已学的长度单位进一步加深印象,形成清晰地线条和脉络,便于记忆。
(五)巩固练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设计练习时,我安排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比较接近学生实际的习题。
如: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度,以及说说铁钉、床、大米和黄瓜的长度等等。
因为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不会觉得陌生,所以他们也应该很有兴趣地去参与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
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设计了“明明的数学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小朋友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
另外还有一些较难的练习,设计在一些赠送礼物、争夺奖杯、赢得鲜花和掌声的游戏中,因为这样做迎合了孩子们的心理,他们参与的热情极高,即使送的东西都是电脑虚拟的。
由易到难,分层练习,联系生活,以趣味性,促知识巩固和运用。
这就是课堂练习的最终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毫米和分米的认识米(m)厘米(cm)毫米(mm)分米(dm)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板书简单明了,力求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于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六、说课后反思在学生利用毫米这个单位练习测量时,测量了数学数的厚度、铁钉长、曲别针长,测量环节设计过多,让学生说测量方法也重复较多,原想学生测量方法掌握的不好,让学生多说说,多练练,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学生已经掌握得很好了,白白浪费了不少时间,所以后面的练习环节没有进行完。
其实只要测量数学数的厚度就可以了,这样可以省出将近10分钟的时间。
这说明自己调控课堂的能力不够,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