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我们在
语文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又要注重对学生人格,情感、心理品质、审美情趣等人文精神的熏陶,体现人文性。
首先,教师的人文关怀应渗透课堂教学始终
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受到人文关怀,特别是小学生,更要受
到真善美熏陶,其个性心理特征应受到尊重。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对每一个学生要充满爱心,不管平时表现及成绩如何,
都应一视同仁,都应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有一颗仁爱之心。教学中要有慈祥和蔼的表情,
充满信任的眼神,温文尔雅的动作,使学生感受爱的幸福。教学中多用表扬、鼓励性的语言。当学生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时,多鼓励举手;当回答不上问题时,多引导,希望其大
胆开口,说错了也不要紧;当学生课文读得不好时,和蔼信任地对他说:“读得不错,如果声音再大点,多读熟练些就更好了”。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持久性差,可塑性大,我们应该尊重其个性心理,设法调动他们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参与;教学中多
采用游戏、多媒体等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不能单一性地用教师权威强制学生学习。
其次,倡导探究性合作学习,发扬课堂教学民主化
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单靠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
实在不适应现代语文教学;学生枯燥地被动接受,培养不出现代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探究性
合作学习能激活学生参与热情,使其善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不断提升自我,丰富自我,体
验成功。
《怀念母亲》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性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发扬民主,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指导学生熟悉课文基本内
容后,我提出了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必答一个指定问题,
选择回答一个问题,必答题指定一人发言,其他人可补充,选答题人人都可回答。根据学生
回答的情况,对个体点评、给小组打分,使他们明白只有集体的胜利者。这样用团体之争促
进个体合作,提高个体素质,培养其民主合作的团队精神。第三,尊重个体体验,让学生享
受审美乐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个性心理特征,充分体验文中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江雪》的教学实践,
使我体验到尊重学生个性,使其享受审美情趣给予学生的人文关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表面看这就是一般的写景诗,但教学上仅保持在此层面,就太敷衍了,没有让学生体验诗中情趣。在了解基本意思后,我问:“老人家为何在这种环境中垂钓?”学生纷纷回答:“他喜欢清静。”“他在欣赏冰天雪景!”我又问:“老人家在这种环境中真的是为了钓鱼吗?”提醒学生要联系作者当时处境及写作目
的思考。学生通过短时间思考踊跃发言:“体现作者远离家乡,感到孤独。”“表达作者不能实
现远大抱负而苦闷、失落、孤独情感。”“在冬天钓鱼,希望春天早日到来,实现自己的抱
负” ……在老师的点播下,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在深化理解古诗内容基础上,发挥想象,体验
美的古诗意境。
挖掘文中人文关怀内涵,熏陶“善”的人性
教材中不乏体现人文关怀内涵的诗文,如《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孤帆
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一个“孤”,一个“流”充分表达了作者李白为好友孟浩然的
孤身离去感到惆怅,感到留恋。相似的经历和遭遇,使两人关系非同寻常,成为生死之交。学生在学习中“善”的人性被潜移默化地呼唤。
再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中,老人每天步行二十多里去为海鸥喂食,且为海鸥取了亲昵的名字,而海鸥也能听懂老人的话。当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的惊人举动,体现出人与动物间亲密感情,当学生读到此,无不为之感动。
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精神的教育,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人文思想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小学生自悟能力不足,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以自己浓厚的人文积淀渗透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个性,发扬课堂教学的民主化,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