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作者:陈凯来源:《大学教育》 2016年第12期节日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群体现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
目前,节日被赋予了很多特殊的意义。
在节日里,人们所传达的不仅是彼此之间的情感,它其实更像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的体现者,是一种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的寄托。
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笔者试图在文中探寻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流的时代,如何以一种正确的姿态面对不同地区、国家、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以便能更好地实现彼此之间的交际。
一、中西主要的传统节日(一)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一个节日。
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俗称为“过年”,与西方的圣诞节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春节的时候,远方的游子们都会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在春节这天,中国民间有着贴春联、倒贴“福”字的习俗。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五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定的节日。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而在南方两河流域的地段,人们在这一天还要举行赛龙舟大赛。
中秋节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因为该节日多是在秋天的中期,所以叫中秋节。
这一天,人们要吃月饼,月饼象征着团团圆圆,到晚上的时候还会有赏月的习俗。
这三个节日是我国民间最主要的侍统节日,除此之外还有清明节、腊八节和元宵节,等等。
(二)西方主要的传统节日圣诞节是西方人纪念基督徒的主神耶稣诞生的日子,时间为每年的12月25日。
按照习俗,人们在这一天需要互赠贺卡和圣诞礼品,还会装扮圣诞树来庆祝。
复活节是为了纪念主神耶稣复活的日子,时间为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按照习俗,人们在复活节的前夕要相互祷告,而在节日当天则要互赠彩蛋。
感恩节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这一天奔走于天南海北的游子们要回家团圆,品尝以“火鸡”为主食的盛餐。
此外,西方较为重要的节日还有万圣节、狂欢节和愚人节,等等。
二、中西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一)宗教文化的不同中国传统的节日体现的是一种泛神论和世俗化的特征。
从中西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中西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摘要: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节日及其习俗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节日习俗以吃喝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并通过饮食来实现;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
不同的民族传统节庆之差异,都与该民族或由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的诸多民族所构成的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密切相关。
关键词:中西节日中西文化差异正文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
它密切地伴随人们的生产活动、认识活动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演变和改造,并受控于人们不同的物质生活和不同的历史时间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
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阖家节日。
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
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
即使是户外多人参加的扭秧歌活动,也只是一种表演性质的活动,没有全民狂欢的性质。
此外,中国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
如吃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等。
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
即使喜欢过洋节的人,也没有谁想要摒弃中国节。
文化的普适与包容_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
收稿日期:2002-08-07作者简介:张承平(1946-),女,湖南益阳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及教学;万伟珊,(1977-),辽宁复县(今瓦房店市)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攻读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与文化。
文化的普适与包容———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张承平,万伟珊(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异质文明的文化特质,决定于构成其特定的民族、历史、宗教、经济等社会文化土壤的形态差异;不同的文化特质,又决定了该文化是否具有跨文化传播及移植的普适性与包容性。
这些都反映在中、西方的传统节日中。
与时俱进地改造社会文化土壤,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历史内涵,是增强文化传播竞争力的关键。
[关键词]文化传播;社会认同;普适性;包容性;传统节日;社会土壤[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271(2002)04-0064-06 Universality and Compatibility Between Cultures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ocial Identification of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FestivalsZHANG Cheng-ping, WANWei-shan(College of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410083, China)Abstract:The cultural characters of heterogeneous cultures are decided by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pecial nation, history, religion, economy and etc.Different cultural characters also decide whether a culture has universality and compatibility in cross-cultural propag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Allthese are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festivals. To rebuild social cultural soil and give newhistorical meaning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will be essential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for the spread of culture. Key words:cultural spread;social identification;universality;compatibility;traditional festival;social soil 近几年来,一些中国人开始过西方的节日,例如大学生过圣诞节,中学生过情人节等等;又据对中国八大城市发出的2143份问卷调查显示,有60%的中国人过西方的节日。
中西节日差异毕业论文
中西节日差异毕业论文标题:中西节日差异的文化和社会影响摘要:本文以中西节日的差异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传统、庆祝方式和社会影响,探讨了中西节日差异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研究发现,中西节日的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在价值观、信仰、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形成每个国家独特的节日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节日的庆祝方式和社会影响也受到了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状况和市场需求的差异。
本研究对于加深中西两种文化的了解、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西节日、文化差异、社会影响、庆祝方式、传统习俗一、引言节日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习俗和信仰。
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传统、庆祝方式和社会影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中西节日的差异,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二、中西节日的文化差异1. 价值观和信仰差异在中西节日中,常常能够看到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的体现。
中国的传统节日强调家庭团聚、尊敬长辈、孝道等价值观念,如春节、中秋节等。
而在西方,节日更多地强调个人自由、个性表达和个人成就,如圣诞节、情人节等。
2. 传统习俗差异中西两种文化的节日传统习俗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常常与祭祀、祈福和尊敬祖先相关,如端午节的赛龙舟、清明节的扫墓等。
而在西方,节日更多地强调欢庆和享受,如圣诞节的装饰、礼物交换等。
三、中西节日的庆祝方式差异1. 社交方式中西节日的庆祝方式体现了社交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节日强调家庭团聚和亲友相聚,常常全家人一起回家过节,进行合家团圆的庆祝活动。
而在西方,节日更多地强调社交和聚会,如圣诞节的派对、夏季烧烤等。
2. 商业化程度西方节日的商业化程度较高,商家常常在节日期间进行大规模促销和宣传活动,如圣诞节的购物季、情人节的花店推销等。
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则相对较少商业化,更多地注重于家庭团聚和传统习俗的传承。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清明节与介子推的传说
行为文化
挖掘这些群体参与、具有模 式性的节日仪式活动,既是 传统节日区别于日常时间和 现代节庆的习俗标志,也是 增强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清明节荡秋千
物态文化和知识、技艺
② 创新传统节日的理念和形式
一是形成家庭生活与公众生活相衔接的节日传统
当今社会是一个流动的多 元社会,家庭之外的社会关 系已经成为人际关系重要的 一部分。适当将传统节日主 题由家庭向社会移动是积极 的方向,符合当代社会的要 求。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家家走。
2.伦理道德
•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 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唐会要》 • 大历十二年(777)诏令,唐朝 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 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
• 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 七天。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1.节日起源差异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西方传统节日起源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 尔 雅 释 天 》
唐 虞 曰 载 。
周 曰 年 ,
商 曰 祀 ,
夏 曰 岁 ,
.
圣诞节 (Christmas) 复活节 (Easter) 感恩节 (Thanksgiaint Valentine’s Day)
③ 创新节庆活动
现代社会,传统节日文化要保 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与时俱 进,不断地注入新鲜的、富有 现代生活气息的文化因素。
美国万圣节游行惊现‚包青天‛
3.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学习乞巧
① 挖掘传统节日优秀的文化内涵
口传文化
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宫廷内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比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西节日也逐渐受到关注。
虽然中西节日在很多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由于文化、宗教、历史等方面的不同,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中西节日文化,并从文化背景、庆祝方式和寓意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文化背景1.中式节日文化背景: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农耕文化、玄学信仰、古代祭祀相关。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自古代农耕文化的辞旧迎新和祭祀神灵的习俗。
端午节的起源与古代巫术、驱邪的风俗有关。
二、庆祝方式1.中式节日庆祝方式:中国人在传统节日期间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例如家人团聚、祭祀祖先、赏月、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同时,也会有一些特殊的饮食习俗,例如吃元宵、吃粽子等。
2.西式节日庆祝方式: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与宗教仪式及家庭聚会有关。
例如在圣诞节期间,人们会装饰圣诞树、交换礼物、吃圣诞大餐,并举行教堂仪式。
在复活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彩蛋寻找游戏、家庭聚餐以及宗教仪式。
三、寓意与意义1.中式节日的寓意与意义:中国传统节日通常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寓意。
例如春节承载着对辞旧迎新和祈福的希望,端午节承载着祈求平安和驱邪的愿望。
传统节日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
2.西式节日的寓意与意义:西方节日的寓意和意义主要与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有关。
例如圣诞节象征着爱和宽恕,复活节象征着重生和希望。
这些节日为西方人提供了反思、庆祝和共享快乐的机会。
总结:中西节日文化在文化背景、庆祝方式和寓意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式节日底蕴深厚,弘扬传统文化,而西式节日则与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无论是中式节日还是西式节日,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节日也逐渐融合和互相影响,成为全球文化交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分析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分析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节日被中国人所接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正如中国人现在用近乎狂热的热情过起了圣诞节一样,情人节也已经悄悄渗透到了无数年轻人们的心目当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中西方文化交流日渐广泛的背景下,西方的一些节日和习俗,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已传入中国并呈现出在几乎所有社会群体中扩散的趋势,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由于洋节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国人对洋节的热情更甚于传统节日.尤其是西方圣瓦伦丁节在中国的盛行,对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礼俗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以乞巧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习俗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需求,七夕节面临着生存困境。
前人通过分析比较指出趋于彼此融合中的各国节日文化、节日风俗中鲜明的民族特色才是节日的永恒魅力、民族特色才是节日文化的重要特征。
挽救七夕节,不能盲目效仿西方情人节.研究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继往开来,只有发掘本民族节日文化的内涵,对节日文化进行革新,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随的传统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构成诸要素中最具普泛性、丰富性的要素,抓住这个主题要素,即在不断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
才能共同实现七夕节等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创造再生,使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文献中更多的是从节日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符号角度出发比较分析,通过阅读分析这些文献,我得到了相应的启发,传统的七夕节的衰落和情人节的热捧有着鲜明的社会性意义,也让我认识到这一现象是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出现的,不仅仅是我们有这类现象,其他处于文化弱势的国家也同样如此,从而启发我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交流中提升软实力的角度分析两个节日的差异。
三、情人节与七夕节的缘起与发展曾几何时,西方的情人节已经悄悄渗透到了中国无数年轻人的心目当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而且大有越来越狂热之势.由此,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人的情人节—-七夕节。
中西方传统节日探究报告
●(2)图书查询●报告的表现方式——论文●时间:6.25-9.1中西方传统节日论文节日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群体现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
目前,节日被赋予了很多特殊的意义。
在节日里,人们所传达的不仅是彼此之间的情感,它其实更像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的体现者,是一种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的寄托。
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笔者试图在文中探寻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流的时代,如何以一种正确的姿态面对不同地区、国家、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以便能更好地实现彼此之间的交际。
一、中西主要的传统节日(一)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一个节日。
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俗称为“过年”,与西方的圣诞节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春节的时候,远方的游子们都会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在春节这天,中国民间有着贴春联、倒贴“福”字的习俗。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五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定的节日。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而在南方两河流域的地段,人们在这一天还要举行赛龙舟大赛。
中秋节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因为该节日多是在秋天的中期,所以叫中秋节。
这一天,人们要吃月饼,月饼象征着团团圆圆,到晚上的时候还会有赏月的习俗。
这三个节日是我国民间最主要的传统节日,除此之外还有清明节、腊八节和元宵节,等等。
(二)西方主要的传统节日圣诞节是西方人纪念基督徒的主神耶稣诞生的日子,时间为每年的12月25日。
按照习俗,人们在这一天需要互赠贺卡和圣诞礼品,还会装扮圣诞树来庆祝。
复活节是为了纪念主神耶稣复活的日子,时间为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按照习俗,人们在复活节的前夕要相互祷告,而在节日当天则要互赠彩蛋。
感恩节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这一天奔走于天南海北的游子们要回家团圆,品尝以“火鸡”为主食的盛餐。
此外,西方较为重要的节日还有万圣节、狂欢节和愚人节,等等。
二、中西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一)宗教文化的不同中国传统的节日体现的是一种泛神论和世俗化的特征。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节日是不同文化传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人们价值观、信仰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
下面将从节日的特点、庆祝方式和习俗等方面来比较中西节日文化的差异。
其次,中西的节日庆祝方式存在差异。
在中国,节日庆祝往往以家庭为中心,人们会全家聚在一起享受美食、赏花、放烟火等活动。
而在西方,节日庆祝往往以社区为中心,人们会举办游行、狂欢和派对等活动。
特别是在圣诞节和万圣节等节日,人们会装饰自己的房屋、街道和商场,共同营造节日氛围,互赠礼物,享受购物和社交的乐趣。
再次,中西的节日习俗有所差异。
在中国,许多节日习俗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如春节期间的贴福字、舞龙舞狮、燃放鞭炮等,清明节的祭祖和踏青等,以及中秋节的赏月和吃月饼等。
而在西方,节日习俗通常与宗教习俗和历史传统密切相关。
例如,在复活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彩蛋寻找游戏,为彩蛋上色,举行教堂仪式,以纪念耶稣的复活。
除了以上的差异外,中西的节日文化还在礼物赠送、节日饮食和节日服饰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在节日期间会相互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和感激之情,而在西方,赠送礼物的习俗主要存在于圣诞节。
在节日饮食方面,中国节日通常有特定的传统美食,如春节的饺子、元宵和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
而在西方,不同的节日通常有自己特定的节日食品,如圣诞节的火鸡和蛋酒,感恩节的南瓜派等。
此外,节日服饰在中西文化中也存在差异,中国节日通常会穿戴传统的礼服和节日服饰,而西方的节日服饰则更加多样化,如圣诞老人的红色礼服,万圣节的幽灵和骷髅服装等。
综上所述,中西节日文化在特点、庆祝方式和习俗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两个文化的传统、历史、宗教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尽管存在差异,中西方的节日文化都是人们共同的文化财富,通过学习和交流,我们可以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友谊。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研究报告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研究报告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在文化价值、庆祝方式、特色风俗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中国传统节日秉承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具有浓厚的民俗氛围,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而西方节日则更加注重商业化运营,强调个人情感表达和消费体验。
本报告将对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以期增进对不同文化传统的理解和尊重。
一、文化背景与价值观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植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都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来源,蕴含着民族团结、家庭和睦、孝敬长辈等传统价值。
这些节日通过特定的仪式和习俗,传承着古代先贤的智慧和人生哲学,激励人们弘扬传统美德,传统节日在中国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西方节日则较为注重于当下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
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节日,强调的是家庭、友情和爱情的表达,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和情感化色彩。
西方人在节日期间更加倾向于体验和享受,通过送礼物、赋予祝福等方式来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情感。
同时,商家也会通过各种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使得西方节日逐渐被商业化和消费主导。
二、庆祝方式与活动习俗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多以家庭聚会、祭祀祖先、民俗表演等活动为主。
比如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会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亲朋好友团聚一堂,共度佳节。
在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习俗活动,以纪念屈原的爱国忠烈。
这些传统的庆祝方式通过特定的仪式和活动,传递着传统价值观念与文化认同。
相比之下,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圣诞节期间,人们会装饰圣诞树、送礼物、举办派对等,以庆祝耶稣的诞生。
在情人节,情侣们会交换礼物、共进晚餐,表达爱意和浪漫情感。
感恩节更是以家庭团聚、大餐享用为主要活动,感谢亲人和朋友对生活的支持与关爱。
西方节日的庆祝方式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和社交互动,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活力和多样性。
三、特色风俗与影响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的特色风俗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色彩。
中西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差异
跨文化透视:中西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差异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特质的象征,这种文化自然会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再有附加其上的审美情感、趣味,它的精神影响力是巨大的。
各个国家的节日风俗都是约定俗成的,人们的生活因它们而变得生动有趣和丰富多彩。
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或美丽的传说,每一个节日都有固定的纪念仪式和活动,每一个节日都积淀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蕴。
在节日风俗中贯穿着一条脉络,即树正气、扬美德、显智慧、鉴善恶,凝聚着人类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
传统的民族节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事像,包涵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养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
它紧密地伴随人们的生产活动、认识活动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演变和改造,并受控于人们不同的物质生活和不同的历史时间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发展。
不同民族传统节庆之差异,都与该民族或由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的诸多民族所构成的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及生活方式的差异密切相关。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明显差异首先表现在:宗教信仰不同。
西方的宗教性非常明显,它是一元种论宗教,他们认为基督教上帝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创造者,他既不允许人们崇拜其他的神灵和偶像,人们也不必要去崇拜其他的神灵和偶像;人类的现世生命仅仅是一个过程,其福祸、寿天、贫富都是上帝先天注定赐予的而非后天可以求得的,所以,圣诞节人们的宗旨是祈求上帝赐福与人们。
而中国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其实也就是非宗教性。
这是由于中国早期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习惯势力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有异于西方古代的神本主义及近代人文主义的“人本主义”,是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相互的协调与平衡,即所谓“天人合一”。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
第3卷第2期2010年4月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 o l .3N o .2A p r .2010收稿日期:2009-03-16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2009B 137)。
作者简介:唐功志(1955-),男,辽宁沈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语用学等方面的研究。
【文化比较研究】文章编号:1674-0823(2010)02-0155-04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唐功志,王春晖,慈丽妍(沈阳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沈阳110870)摘 要:为增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认同和跨文化传播竞争力,通过对中西传统节日起源与形成差异的梳理和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认为西方传统节日大多是建立在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移植性;而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
这种起源与形成差异成为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碍。
要使中国传统节日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普适性,必须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包括对其赖以产生的社会土壤进行改造,并赋予传统文化崭新的历史内涵。
关 键 词:传统节日;节日文化;跨文化移植;跨文化传播;文化特质;文化差异;社会认同;宗教信仰;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C 912.6;G 04 文献标志码:A 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构成诸要素中最具普泛性、丰富性的要素。
众所周知,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是在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发育成长起来的两种文化形态,具有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以及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中西文化交流日渐广泛,西方的一些节日和习俗,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已传入中国,并呈现出在几乎所有社会群体中扩散的趋势,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由于洋节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从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从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是被赋予特殊文化意义的日子,是人们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了解民族文化习俗的舞台。
文化学家和民俗学家都把传统的节日风俗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把节日看作是一种用行动书写的文化文本。
透过传统节日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生活状态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思想理念、价值取向;进而有利于不同民族节日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与融合。
一、从节日的起源看中西文化差异:(一)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岁时节令由来已久,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令源于古代气候,简单地说是由年月日和气候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
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已看到古代完备的历法纪年。
过去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于是传统上十分重视季候的变幻对农业的影响。
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学说,形成以岁时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体系,节日活动的目的都与世俗的农事生产直接相关。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
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中国的相比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而且随着基督教跨文明的普世化和欧洲移民向世界各大洲的播散,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
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
圣诞节是基督徒纪念耶稣诞生的一个重要节日。
根据圣经记载耶稣诞生在犹太的一座小城——伯利恒。
该书记载圣母玛利亚是因圣神的感动而怀孕,就在与丈夫若瑟返往家乡时遇上所有的旅店客满,因此玛利亚被迫在马槽里产下耶稣。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传统节日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在起源、历史、传承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体现了两种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老的农耕文明,具有浓厚的家庭和祖先崇拜色彩。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历史悠久。
春节期间,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享用团圆饭,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家庭的热爱。
清明节则是对祖先的祭祀和扫墓,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
相比之下,西方的传统节日则大多与宗教、民间传说和习俗有关。
例如,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起源于基督教对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
情人节则是对爱人的赞美和祈福,起源于公元前的古罗马时期。
这些节日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宗教、个人情感和自由的重视。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家庭、礼仪和文学艺术等方面。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强调亲情和孝道。
人们通过祭祀、敬老、团圆等形式,表达对家庭的尊重和关爱。
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强调礼仪、面子和等级观念,这些元素在传统节日中也有所体现。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自由、平等和社会责任等方面。
在西方传统节日中,个人情感和自由意志占据主导地位,人们通过庆祝活动表达对个体权利和平等的崇尚。
同时,西方的传统节日也强调社区和群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例如复活节和感恩节等,强调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西文化的差异逐渐缩小,传统节日也在互相影响和融合。
例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庆祝圣诞节和情人节等西方节日,而在西方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中国的传统节日。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然而,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和融合也在传统节日中得以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大,人们很难像过去那样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庆祝传统节日。
因此,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氛围和意义,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浅析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中西传统节日文化差异研究有这样一句名言:“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
可见,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
一、中西方传统节日起源的差异传统节日遵循着从起源、形成到衰亡这个自然规律。
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其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中国就是一个有著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
其古老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蜕变提供更多了富饶的土壤。
做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于农业,因此,农业活动使节日更具备地方性色彩。
例如春节就与一些农业活动,例如栽种、斩获,有著紧密的联系。
从另一方面来说,传统节日的构成过程,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底蕴汇聚的过程。
我们的七个主要节日存有:春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准确地看见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比如,春节与一些农业活动,例如栽种、斩获,有著紧密的联系。
做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去不断演化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说和传统。
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
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
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
自从欧洲大陆被基督教文明浸染后,西方几乎所有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都与基督教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
因此,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众多的西方节日里,与基督教有关的占到了38个至多,在英语词汇中也存有大量的与宗教有关的单词,可知,宗教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小。
最新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中文摘要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本文将从传统节日中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
首先,由传统节日的起源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令,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西方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第二,从节日习俗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
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及外国人过中国节,我们感到中西文化交流加快的脚步。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深化,中西传统节日逐渐被双方人民相互包容接纳,又有此消彼长的现象。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传统节日;起源;习俗;中西文化交融The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Blending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View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AbstractThere are aspect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s. This essay probes into the differences and blending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rough traditional festivals. First, they are distinctly different in their origins. The festivals in China mainly stem from seasons and solar period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agriculture. The festivals in western countries generally stem from religion and its relative events. So that they all are influenced with religious features. Second, they are apparently different in their customs. When celebrating the festivals, the Chinese tend to focus more attention on eating and drinking, while the westerners tend to put more attention to the seeking of pleasure and entertainment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du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ntensification i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we can feel the quick step of Chinese-western cultur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ople’s celebration on each other’s festivals. The p eople of both sides accept and adore each other’s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there is a new tendency of selecting the superiority and eliminating the inferiority.Key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raditional festivals; origin; customs; cultural blending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引言文化的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文化的描述同样如此。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New Year 新年
在西方国家,尽管圣诞节才是最大的节日,但是新年在人们心目中仍 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除夕之夜晚会是庆祝新年到来必不可少的 活动。西方各国的人们都喜欢在欢快的乐曲和绚丽的光彩中喜气洋洋 地度过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从而迎来新一年的第一天。
Valentine‘s Day 情人节
在西方一些国家中,有一个极富有浪漫色彩、最受情侣们欢迎的节日, 这就是每年2月14日举行的情人节。对那些心有所属,平日又羞于启齿 的痴情男女来说,情人节是倾心吐露心底秘密的佳期。在情人节的前 一天夜里,姑娘们便采来月桂树的叶子,贴在枕头上,希望在梦中见 到意中的情人。而3月14作为延续,还有白色情人节 。
Easter 复活节
复活节是基督教耶酥复活的重大节日。对基督徒而言,复活节仅次于圣诞 节。公元325年,尼西亚会议决定,为纪念基督教的创始人耶酥复活,将 每年的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定为复活节,所以,复活节每年的具体 日期不确定。按照基督教的习惯,在复活节的前一天,教徒们要举行夜间 祈祷。复活节这一天要举行宗教仪式和活动, 如“圣餐”等,人们见面的 第一句话就是“主复活了”。然后人们互赠彩蛋,小孩吃兔子糖,讲兔子 的故事。
三、中西传统节日的类型
1.中国:生产 生活 祭祀三大类型 2.西方:宗教性
岁时节令
岁时:指的是一年四季。 节令:是古人对不同季节自然物候的认识和区分。 将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进行归纳排序,便形成了 岁时节令。
1.1生产类传统节日
生产类传统节日的确立及其活动内容主要是农事 祭祀,即所谓祈年。中国一些传统大节的起源大多 与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例如:春节。
三、中西方的传统节日
春节
俗称“过年”。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早上吃饺子,中午摆 家宴,晚上吃甜食。一天中不许斗嘴,不得摔碎碗盘,摔碎了, 要马上说“岁岁平安”,以兆来年万事如意、合家欢乐。邻人见 面,互说吉利话。晚辈向长辈磕头问候,长辈为孩子发压岁钱。 初二到初五,出嫁女子要回娘家“拜年”。携带礼馍、礼条(带 肋骨的猪肉)、四种鲜青菜(寓四季长亲)。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研究报告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研究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也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
中国传统节日渐渐变成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统文化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然而,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西方文化对当代中国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和推崇。
相对的,传统文化却日趋形式化,逐渐被年轻人遗忘。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
因此,我们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了关于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看法的社会调查。
共获得有效问卷120份。
经过对问卷的整理与统计,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在关于“更喜欢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西方节日”中,有84位同学选择了更喜欢中国传统节日,36位同学选择了西方节日。
也就是说,有70%的同学还是更喜欢我们自己的节日,30%的同学喜欢外来节日。
在“你最期待什么节日的到来”中,有112位同学都选择了春节,另外8名同学中,有四位选择了国庆节,还有两位选择了圣诞节,剩下两位分别选择了情人节和七夕节。
也就是说,只有3位同学选择了西方节日,占总数的%。
在“你对中国传统节日了解多少”, 8%的同学选择了全部了解,76%的同学选择了大多数,14%的同学选择了了解少部分。
在“你对西方节日了解多少”中,4%的同学选择了全部,7%的同学选择了了解大部分,89%的同学选择了少部分。
在“你更喜欢西方节日的原因”中,因为这道题是多选题,其中“商家的宣传和促销的吸引”、“庆祝形式新颖好玩”,、“身边的朋友家人都喜欢过”、“西方节日可以成为玩乐的接口”这几个原因是同学选择的最多的。
在“你更喜欢东方方节日的原因”中,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了“作为中国独有的节日,我们应当支持”,“家里的长辈喜欢”和“能与亲人和朋友团聚”这些理由。
在“你认为什么原因导致了传统节日地位的下降”中,选择“形式老套,没有创意”、“社会关注不够”和“政府引导不够”的同学最多。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
唐功志;王春晖;慈丽妍
【期刊名称】《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3)002
【摘要】为增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认同和跨文化传播竞争力,通过对中西传统节日起源与形成差异的梳理和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认为西方传统节日大多是建立在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移植性;而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及泛神性.这种起源与形成差异成为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跨文化向西方移植的障碍.要使中国传统节日具有跨文化传播的普适性,必须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造,包括对其赖以产生的社会土壤进行改造,并赋予传统文化崭新的历史内涵.
【总页数】4页(P155-158)
【作者】唐功志;王春晖;慈丽妍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沈阳,110870;沈阳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沈阳,110870;沈阳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沈阳,1108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6;G04
【相关文献】
1.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J], 陈凯
2.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J], 梁璐茜;
3.从中西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J], 乐佳妮
4.文化的普适与包容——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 [J], 张承平;万伟珊
5.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J], 阮雁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作者:陈凯
来源:《大学教育》 2016年第12期
节日是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群体现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
目前,
节日被赋予了很多特殊的意义。
在节日里,人们所传达的不仅是彼此之间的情感,它其实更像
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的体现者,是一种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的寄托。
中西方的传
统文化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笔者试图在文中探寻在当今这个多元文
化交流的时代,如何以一种正确的姿态面对不同地区、国家、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以便
能更好地实现彼此之间的交际。
一、中西主要的传统节日
(一)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一个节日。
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俗称为“过年”,与西
方的圣诞节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春节的时候,远方的游子们都会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在春节
这天,中国民间有着贴春联、倒贴“福”字的习俗。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五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定的节日。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
包粽子;而在南方两河流域的地段,人们在这一天还要举行赛龙舟大赛。
中秋节是每年农历的
八月十五,因为该节日多是在秋天的中期,所以叫中秋节。
这一天,人们要吃月饼,月饼象征
着团团圆圆,到晚上的时候还会有赏月的习俗。
这三个节日是我国民间最主要的侍统节日,除
此之外还有清明节、腊八节和元宵节,等等。
(二)西方主要的传统节日
圣诞节是西方人纪念基督徒的主神耶稣诞生的日子,时间为每年的12月25日。
按照习俗,人们在这一天需要互赠贺卡和圣诞礼品,还会装扮圣诞树来庆祝。
复活节是为了纪念主神耶稣
复活的日子,时间为每年春分后第一次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按照习俗,人们在复活节的
前夕要相互祷告,而在节日当天则要互赠彩蛋。
感恩节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这一天奔走于天南海北的游子们要回家团圆,品尝以“火鸡”为主食的盛餐。
此外,西方较为重要的节
日还有万圣节、狂欢节和愚人节,等等。
二、中西传统节日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一)宗教文化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节日体现的是一种泛神论和世俗化的特征。
比如说中国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它是源自上古时代的腊祭,腊祭即是在岁终的时候祭祀众神的日子。
而西方的节日多是凸
显一种基督教文化,无论是最为重要的圣诞节还是复活节,其最为悠远的精神依托是基督教里
的文化载体。
节日的习俗也是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柱,我国的节日习俗也体现着泛神论和世俗化的特征。
比如说在春节时要打扫卫生,这象征着辞旧迎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把“福”字倒过
来贴,象征着“福到了”的吉祥话语。
而在西方里的圣诞节当天,要装扮圣诞树,上面还要挂
些小甜饼,这代表着一种赎罪的意愿;复活节里的彩蛋则代表了复活后的欢喜与生命的绽放。
(二)价值取向的不同
中西方的传统节日还凸显出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综合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代表
集体主义精神,而西方的传统节日则代表的是个人主义精神。
之所以有以上的不同,是由于中西方均受自身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更多的是受儒家文化
的影响,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价值观,尊崇着辈分制以及长幼有序的家族
观念。
所以在中国社会中会更多地强调血缘以及家族的地位,进而体现出集体主义的观念。
而
在西方国家则不同,其社会更多的是受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由于文艺复兴倡导
的是个人至上,保护人权等理念,崇尚个人的自由和解放,所以西方的节日里都会体现出个人
主义的色彩,比如在节日里的盛装打扮、狂呼狂庆都是自由、独立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饮食文化的不同
中西方的传统节日也体现出饮食文化上的不同。
比如在中国的春节里,人们要吃饺子,在
端午节的时候要吃粽子,在中秋节吃月饼……而在西方的传统节日里,人们多以烤类食物为特色,比如在复活节的时候要吃“烤兔”,感恩节的时候吃火鸡,英国在圣诞节的时候会吃烤鹅,等等。
这些都体现了传统节日在中西方饮食文化上的差异。
三、全球化浪潮对本土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洋节”在中国占据着一席之地。
有些国人会因此感到恐慌,认为
“洋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霸占和侵凌,担心西方的节日在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高而湮没本国
的传统节日。
像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感恩节等都是我们身边耳熟能详的西方节日,这的
确证实了西方节日茌中国社会中的入侵趋势愈发猛烈。
与本土的传统节日相比,一些国人更加
热衷于西方的节日,可见这些担心也并非没有道理。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发展与交流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要想守住自己本国的一方净土而免受
他国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交流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调整自身的心态。
在全球化的
背景之下,我们需要学会以一种全新的状态找到自己在国际中的地位。
不应过多的排斥这些外
来的节日,而是要找到自身的位置和状态,迎接这种必然的文化“冲击”。
四、“洋节”冲击下的冷思考与社会认同下的建议
(一)由个人本位到公共文化的诉求
文化中所包含的事物是没有所谓的好坏与对错之分的,实际上它们都是在不同民族、不同
地域下产生的必然选择。
节日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有着它该有的状态。
其实很多时候,我
们彼此在过分地烘托了一种敌对的情绪和排外的心理,将文化上的交流曲解为外来文化的侵略,这有悖于文化的包容性发展和宽容性交流。
在面对中西方不同的传统节日时,应该更多的将个
人的激愤与排斥心理转化对为人类文明的尊重以及对社会公共文化的诉求和敬仰。
(二)由扬中抑洋到中西互补的追寻
中西方的传统文化是在国际交流与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下逐渐碰撞的,每个习俗中都右它
值得珍视的地方。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过不同节日的交流可以交换不同的“水土”,也可以去了解在不同“水土”之下成长的人文特色。
每一种习俗和节日都有它的存世价值和人性精神意义。
应该扬长避短,学习他国文化里的
精髓,吸收他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从扬中抑洋的态度转变为中西互补的价值追寻。
(三)由官民博弈到自由选择的释放
当前中国部分传统节日中存在着政府的文化施政性,从政府到民间的各种选择好像都存在
着一种约束性,即一种政府下的严格保护,殊不知群众愈是被紧看就愈是想挣脱。
最好的行为
是给与大众一定的自由选择性,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准绳,况且多数情况下人
们并没有对“洋节”考虑太多,而仅仅是一种娱乐或者消费心理,大可不必形成“节日危机”
或“文化侵略”这样的偏激想法。
(四)由无序状态到规范引导的发展
在认识到“洋节”已不可避免的要对我们产生影响的时候,我们需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规划,让其在中国的大地上有规则、有秩序地存在,而不再持着一种敌对和排外的心理。
所以说,政府需要在“洋节”这种无为的状态之下对它们进行积极地干预,给本国的传统节日更多的空间,这样才能实现不同国家传统节日文化的交流和借鉴。
中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种种地域、历史等因素的协同作用
而产生的。
不管这些差异以一种怎样的面貌存在着,在今天的世界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它们都
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碰撞与交流。
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它们,是如今需要考虑的问题。
笔
者认为,其实国民可以试图从多种角度去理解、去解读这些不同国度里的文化差异,尊重每一
种文化与节日习俗,多领略它们的精彩之处,少一些排斥与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