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共享设计”
基于建筑性能模拟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实践与思考
![基于建筑性能模拟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实践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0e9260b0740be1e650e9af4.png)
性能模 拟技 术可以为绿 色建筑设计提供 技 B i igp r r n es lt ntc n lg a rvd e eh i lu p r fr re ul n ef ma c i ai h oo ycnpo ie h c nc p ot o en d o mu o e t t as g
运 用建筑 性能模 拟软 件能够 在设 计 年)和 “ 绿色社 区中心 ”( 0 2 ) 这些 2 1年 ,
的各 个阶 段为设 计 师提供 数 据支 撑 , 推 课题 主要 来源于横 向的科研 项 目以及 国 认识 , 这一环 节我 们 要求每 个 学生 选 在
动设 计 的科学 化 与合理 化 。 筑设 计是 内的绿 色建 筑设计 竞赛 。 建
全 年逐 时建筑 内温度计 算 、 空调机组 负荷计算 、 AHU 设备 负荷及效核计算 、 、 风 水网水 力计
算
、
冷 冻 站设 备 选 型计 算
模 拟 通 风 系统 的空气 流 动 、 空气 品质 、 热 、 传 污染 和 舒 适 度
Foet lvn
R dac a in e
建 筑 流体 分 析 , 内外 气 流场 、 室 烟尘 、 度 场 、 温 浓度 场 分 析
关键词 : 建筑教学; 数字技术 ; 性能模拟 ;
绿 色建 筑 ; 计 设
中图分类号: U2 15 G6 2 T 0 .: 4
文献标识码 : B
G enB i ig Dein re ul n ; s d g
可 持续发 展 思想促使 建筑 学 科发 展和建 筑设计 观念 发生了巨大改变 , 色建筑 绿
术 支撑 , 文 列 举 了不 同 类型 的 建 筑性 能 b i igd sg . hs a e u 本 ul n ein T i p p rsmmaie erse t ec aatrs c n p l a l d rzdt ep ci h rcei isa da pi be h v t c 模 拟 软 件 的 各 自牦 董与 适 用 范 围, 绍 了 介 so e f aiu uligp r r n es lt nsf r, n t d cdte ec ig c p s v r s i n ef ma c i ai ot e a di r u e ahn o o b d o mu o wa no ht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ba82246e518964bcf847c50.png)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摘要: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绿色建筑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但绿色建筑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奖惩机制不健全、缺少评估标准和管理职责不明确等管理问题,阻碍了绿色建筑工程的可持续性推进。
通过对推进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问题的研究,探索推进我国绿色建筑建设的关键问题,以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程管理,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前言:在中国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每年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镇,城市的住房、商业服务等需求不断增加,建筑量达到历史新高。
因此,中国绿色建筑的推广必须因地制宜,根据我国国情,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法律,并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以及管理模式,加快对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系统全面科学的研究。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进程中的主要问题1. 政策保障体系不健全中国的绿色建筑工程管理政策体系中,颁布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建筑法》和《节约能源法》,虽然涉及到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方面的一些内容,但缺少强制性的条款来约束建筑节能。
《节约能源法》对于建筑节能的规定更是过于原则、笼统,且法律责任不明确,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在技术标准方面,仅有对建筑节能设计的相关强制性标准,却缺少对施工监理、材料等的相应标准及要求。
对于开发商不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往往流于形式。
虽然建筑工程管理部门通过行政规章对建筑节能作出相关规定,但因规章的权威性低于法律、法规,人们在法律法规之间缺乏衔接的情况下,只是把规章当成一种参照来运用,缺少法律法规那种强制性作用。
建筑工程管理部门缺少奖惩权, 无法真正对工程进行有效制约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的地方配套法规缺少奖惩等激励机制,难以有效制约工程,主要原因是我国建筑节能经济效益的法律法规体现在还停留在宏观层面上,没有作出个体行为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的细节性规定。
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背景下广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本地化要素研究
![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背景下广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本地化要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90a37f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9.png)
78 - CITIES AND TOWNS CONSTRUCTION IN GUANGXI- 广西城镇建设理论探讨DISCUSS论文Build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背景下广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本地化要素研究□ 刘亚美[摘 要] 在2019版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基础上,本文介绍广西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 45—104—2020编制过程中,结合广西在气候、环境、资源、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开展符合广西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价本地化要素研究,进一步提出基于2019版国家标准体系下,适宜推广应用的广西绿色建筑发展策略。
[关键词] 绿色建筑;评价;本地化要素;广西;[文献标识号] B [中图分类号] TU201.5 [文章编号] 1672-7045(2020)10-078-041 引言中国的绿色建筑推广与实施,十年有余。
为进一步适应新时代绿色建筑实践及评价工作的需要,2018年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有关单位对2014版的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2014版国家标准”)进行再次修编。
目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1](以下简称“2019版国家标准”)已正式发布,于2019年8月1日起实施。
综合比较,2019版国家标准对2014版国家标准进行颠覆性的修改,从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出发,重新构建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标体系,对建筑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方面的性能进行综合评价,拓展了绿色建筑内涵,提高了绿色建筑性能要求。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负责修编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 45—104—2020[2]于2020年8月4日发布,自2011年11月1日起实施。
在符合现行国家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广西地域、气候、经济、人文特点增补适宜广西地方特点的绿色建筑技术要求,充分体现了广西特色。
中国绿色建筑要走的技术路线
![中国绿色建筑要走的技术路线](https://img.taocdn.com/s3/m/9e6cb19083d049649b665897.png)
中国绿色建筑要走的技术路线前言:建筑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活、生产场所,是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
它的规划、设计、建设及使用直接影响着各种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对人类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环境、社会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选择适宜的生态系统,以最小的消耗资源、最大限度满足人类需求,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目标。
进入20世纪70、80年代,绿色建筑得到了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推崇。
提高了发达国家城市节约、宜居的质量、效率和效益,增强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实力和能力。
一.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中国资源有限且人口众多,目前面临着资源匮乏、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沙漠化严重、森林资源破坏及生物种类减少等诸多问题,与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深刻的矛盾。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片面追求快速增长,造成低品质的城市建设、城市规模与空间形态的无序发展,继而直接导致城市生态安全、生态健康的问题。
我国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达16~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建筑面积总和,97%以上是高耗能建筑,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
我国人均耕地只占世界的1/3,而实心黏土砖每年毁田达12万亩;我国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卫生洁具耗水量高出发达国家30%以上,污水回收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钢材、水泥等物耗水平也要比发达国家高出10%~30%。
因此,我国建筑业在能源资源消耗上占有很大的比例,如何有效降低建筑业在能源上的消耗,减轻建筑业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是我国现在面临的重要课题,将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中国在绿色建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从政府、研究机构、开发商到全社会对绿色建筑有了新的认识和行动。
自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1996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计划重点资助课题。
2001年5月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研究和编制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提出以科技为先导,总体目标是推进住宅生态环境建设及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并以住宅小区为载体,全面提高住宅小区节能、节水、节地水平,控制总体污染,带动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中国案例_沪上_生态家绿色建筑实践
![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中国案例_沪上_生态家绿色建筑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86668a12e87101f69e31953d.png)
2 “ . 节能减排”技术体系 为了解决“沪上·生态家”的热、冷和湿问题以及资源再利
目
季节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南面的景观水体通过生态浮床等技术
用需要,建筑的部分外墙将采用长江淤泥砖作为填充墙,建筑外
实现水体自然净化,达到生态保持的效果;人行步道采用透水铺
墙外立面将采用隔热涂料或隔热砂浆,保温层采用无机保温砂浆,
目
具体而言,设备控制中心采用智能化监控技术,对建筑内
期的传统民居、近代里弄住宅、当代住宅改造一直到近期现代
外各相关设备进行模式控制,实现最优运行;能源管理中心拟 将建筑物内各个居室的用电、用水、用气情况,公共区域的用
化生态节能住宅的历年住宅演进之路;“现在篇”旨在展示全寿 命周期住宅理念,探索普适型的绿色宜居模式,以贯穿人生全
高能源利用效率。该系统以燃料电池技术为核心,接入城市燃气,产生电能 和热能,结合建筑一体化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形成建筑分布式高效能源中心, 成为城市电网有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为:屋顶设置采用 1kW 的燃料电池, 利用燃料电池供应照明用电,同时利用发电后的尾气余热回收利用供应热水。 未来家庭用能模式如图 5 所示。
绿色建筑专题·项目篇
作为对“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的传承创新,项目采用因地制宜设计原则和自主创新关键技术, 集上海和国内外之大成,应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密度、大城市”的地域特点,以“节能减排、资源 回用、环境宜居、智能高效”为技术目标,展现上海的本土特色、成功经验和最高水平,最终力求形 成可供全球城市交流、借鉴、推广的适宜技术体系。
结语
“沪上·生态家”以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展示旨在提高城市 生活质量的建筑科技发展成果为需求,提出 “关注节能环保、 倡导乐活人生”的主题,确立了“节能减排、资源回用、环境 宜居、智能高效”的十六字技术理念。该项目建成之后,将成 为 2010 上海世博会期间展示发展中国家之夏热冬冷地区超大城 市的智能化生态住宅发展理念、先进科技产品的普及教育基地 和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其技术集成体系将为未来住宅建设提 供有益借鉴,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生态建筑相关领域的技术 水平,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c
绿色建筑设计分析
![绿色建筑设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4bd08983d049649b665863.png)
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通过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认识、绿色建筑设计的遵循理念以及如何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等如干问题来对绿色建筑设计这一概念进行思考。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分析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当前,绿色建筑设计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未来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的生态建筑应该会成为建筑行业的主要建筑形态。
但是,我国的绿色建筑行业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果没有社会、道德和经济方面的激励机制来补偿开发商投资的损失,绿色建筑的推广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因此,应该从我国的社会发展及经济实力的总体水平出发,确定目标,建立一套完备可行的体系,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结合起来合理公正地分配社会资源。
目前,可持续发展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对于正处于发展中阶段的中国,如何走具有中国特色绿色建筑的道路,需要建筑师们不断进行探索,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工程任重而道远。
1 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认识当前社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资源及能源的消耗量急速增加,从而导致资源大量减少,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以至于生态失衡。
而中国是一个能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但对能源的浪费和资源的消耗量却非常惊人。
近年来,国家开始发展绿色建筑,在注重建筑形象的同时,开始将环保理念应用于建筑中。
1.1 绿色建筑原型原始建筑主要以自然形成的山洞、巢穴等作为人类的庇护所。
这样的绿色建筑完全依附来源于自然,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它结构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花费任何的劳动力,但却满足了当时原始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也反映了建筑中的基本思想。
1.2 绿色建筑设计内涵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最大程度地节约土地、用水、材料等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便捷的居住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而绿色建筑设计则是指从最初开始设计,建筑师就遵循绿色这一要求,以建造绿色建筑作为目标,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
用“绿色”理念引领产业园区转型发展
![用“绿色”理念引领产业园区转型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bac7f35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e.png)
086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年第2期当前,区域之间的竞争已演变成开发区之间的竞争,因此,那些发展质量处在下游的开发区普遍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而如何转型升级,首要的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开发区建设。
绿色制造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优化资源配置为根本目的的现代制造新模式,是支撑新的产业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核心;绿色发展是以低碳增长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模式,是以尊重自然生态规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举措。
因此,要切实转变粗放式发展理念,用“绿色”理念引领产业园转型升级:充分利用绿色制造技术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催生和拉动作用,推动开发区从规模扩张为主向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将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相结合,促进当前经济技术开发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和产业升级,以此带动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1]。
1 绿色制造:新世纪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当前,我国因环境污染问题造成的GDP 损失约占10%左右,而造成污染排放物的所有来源中,制造业的排放占比为70%。
因此,发展新兴产业绿色制造,将传统、粗放式高能耗、重污染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尤其是在当前由环境问题构筑的绿色壁垒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出口导向型企业的产品要想顺利打入国际市场,更应该尽快转变传统制造模式、转型绿色制造技术,提高新兴产业绿色效能,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绿色制造,又称环境意识制造,它是一种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和成本的前提下,考虑综合环境因素和资源有效利用前提下的现代制造模式。
绿色制造通过改进制造工艺、采用回收再生和复用技术、构建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等方法,使产品从产出到应用再到报废的整个流程中不产生任何环境污染或使环境污染最小化的过程,既符合环保要求又节约资源和能耗,使资源优配率达到最高,为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提供最大效益保障[2]。
发展绿色制造技术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制造业中的体现,也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绿色建筑论文:“绿色建筑”理念的人文拓展———兼谈中东铁路沿线历史建筑的文化生态学特质
![绿色建筑论文:“绿色建筑”理念的人文拓展———兼谈中东铁路沿线历史建筑的文化生态学特质](https://img.taocdn.com/s3/m/7127546527d3240c8447ef56.png)
绿色建筑论文:“绿色建筑”理念的人文拓展———兼谈中东铁路沿线历史建筑的文化生态学特质摘要:绿色建筑的健康特征体现在物质和文化两方面,但在相关的学术研究中存在关注物质技术、忽视文化品质的现象。
论文集中针对后一层面的内容展开论述,选取中东铁路沿线历史建筑作为研究载体,探讨建筑与自身功能、地域环境及社会、时代背景的关系,并进行气质、品味、伦理等人文属性的绿色评判演示,补足与拓展对绿色建筑概念的理解,并为文化线路保护提供参照。
关键词:绿色建筑;健康;中东铁路沿线历史建筑;文化生态学特质绿色建筑理论是全球生态意识觉醒的产物,一些学者将绿色建筑明确地称为“健康建筑”。
如果将一座建筑比拟为一个生命体,健康应该体现在“身、心”两方面。
身包括所有物质层面的构成内容,心则涵盖了精神、伦理、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因素,这种两分法也刚好呼应了建筑的技术性与艺术性整合的特征。
从与绿色建筑相关联的生态建筑学理论看,后者并不忽视对社会文化的关心,如设计目标中有“社会目标”(使建筑获得更多社会效益,它应包括文化内涵的体现、心理结构的对应、地域特征的反映、生活方式的体现等[1]),设计策略中有“历史文脉策略”等等。
但是,在具体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对物质主体和技术的关注根本压倒了对文化内容的关注,所言的绿色文化也只是从绿色生态技术美学的角度描述。
因此,从文化层面认识绿色建筑的性能和特质,关注技术绿色之外的人文绿色品质,并进而尝试用绿色建筑的文化标尺来评判建筑的真实价值,应该可以成为理解建筑的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并获取广义的绿色建筑认知体系。
依照文化生态学的逻辑,文化的演进有其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
一个文化种群的肌体健康表现为此种文化根植并外显于社会的积极和谐的生存状态,而一栋建筑达到文化层面的“健康”标准则可以理解为这栋建筑对社会、文化、地域、心理等制约因素有准确、生动地表达。
这涵盖了建筑与自身功能的关系、与地域环境特征的关系、与社会时代背景、生活方式的关系等诸多方面。
走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之路
![走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4b662d2958fb770bf78a5533.png)
[ 2 ] 张雪 莉 ; 刘其辉 ; 马会 萌 , 等. 光 伏 电站 输 出功 率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J ] . 电网与清洁能源 , 2 o l 2 ( 5 ) : 7 5 8 1 . [ 3 ] 李芬 , 陈正洪 , 成驰 , 等. 太 阳 能 光 伏 发 电 预 测 方 法 的 发 展
陈国 良, 等: 大 型 光 伏 并 网 电站 功 率 预测 系 统 设 计
9 5
3 基于 S C A D A 的 预 测 系统 设 计 与 实现
3 . 1 数值 天气 预测 数据 的产 生
程序, 从而保证 数据运行 的稳定性 。计算机 处理 器
采用 功能模块 化设计 , 可支 持多信道 采集 和多种通
有一定 的参考 价值 。 在今 后 的研 究工 作 中 , 将 对 大 型 并 网 光 伏 电
聪天 报一 嚣 辋 远 动 { 9 L 电网
调度
站功 率预 测模 型 进 一 步完 善 , 加 入合 理 的校 正 因
子, 以提 高并 网发 电预测 系 统 的准确性 , 并将 预 测
信协 议 , 可 以通 过动态链 接库 ( D I I ) 任 意扩展 信 道
和协 议。 。 ] 。数 据采 集 输入 设 计 为 多线程 模 式 , 每
通过 I n t e r n e t 、 GP R S等通 信 方式 获取 全球 预 测系统( GF S ) 的气 象 背 景场 , 再 结 合 光 伏 电 站 当 地 气 象部 门大 量 的现 场 实 时 观 测 数据 , 在 获 得 精
功率 预测 服 务器 作 为 专 家 决 策 系 统 , 是 整 个
绿色建筑节能评价标准GB50378-2006
![绿色建筑节能评价标准GB50378-2006](https://img.taocdn.com/s3/m/ab754a9476eeaeaad1f330ca.png)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介绍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一、概述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增加环境负荷。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备。
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占环境总体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
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我国政府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即“四节”)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我国各地区在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
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务。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反映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色发展促“双碳”——记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
![绿色发展促“双碳”——记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https://img.taocdn.com/s3/m/85ae7f0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8.png)
90支撑平台绿色发展促“双碳”——记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建。
实验室以研发适宜不同自然与社会条件的绿色建筑新模式、新技术和新产品为主要任务,长期秉承适应气候、因地制宜、继承传统、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不断寻求减少建筑物碳排放、降低能源与资源消耗的行动方案和技术路径,为实现建筑业双碳目标和健康宜居环境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和技术支持。
特色鲜明 多面开花实验室构建了特色鲜明、梯级层次合理的研究团队,团队荣获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多名学术骨干先后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和项目。
学术骨干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在绿色建筑模式创新研究及理论基础、建筑气候适应性理论与设计基础参数、青藏高原建筑太阳能光伏光热利用、高污染散发类工业建筑环境控制与减排、建筑工业化及绿色施工等方面形成特色优势。
目前,实验室已经形成了五大研究方向。
绿色建筑新模式与科学基础研究方向的重点任务:建立不同地域绿色建筑空间原型和技术原型协同机理,构建面向全寿命周期的新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体系;提出不同建筑类型空间生成逻辑、参数化设计方法与设计工具;建立网格化建筑气象参数数据库平台,构建建筑碳排放关联参数标准化计算方法及基础参数数据库;覆盖不同地域居住与公共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标准规范更新。
多性能集成结构部品工业化设计体系研究方向的重点任务:提出力学、热力学、声学等性能集成的构造与结构一体化机制;研发标准模块化通用部品设计及工业化制造技术;研发一体化部品服役过程韧性提升技术与工法;建立结构与构造一体化部品设计、制造、安装全过程标准规范。
健康室内环境调控与减排新技术研究方向的重点任务:研发大型洁净类工业建筑超低能耗环境控制关键技术,提出零碳工业园区及工业建筑技术路线;研发大型高污染类工业建筑环境控制的新系统、新装备与设计计算方法;研发民用建筑健康环境测评控协同技术体系,建立环境精细工程中心实验室依托单位之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化控制指标,提出智能调节新方法;完成多个行业厂房工程试验与示范、标准规范与手册编制。
绿色建筑设计的模式探究_吴海珍
![绿色建筑设计的模式探究_吴海珍](https://img.taocdn.com/s3/m/270f84de08a1284ac85043f4.png)
绿色建筑设计的模式探究■吴海珍■海南华磊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海南海口570208摘要:建筑设计就是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城市的规划与发展上。
建筑设计的内容汗多,传统的建筑设计与现在的建筑设计的形式不一样。
现在的建筑设计风格比较多样,融入了不同的设计理念。
就是因为不同理念的相互融合,才使得我国的建筑呈现出民族特色。
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到我国存在存在着许多高耗能的公共建筑,而且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急需创新性的发展。
与我国可持续发展向适应的绿色发展的理念已经渗透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
所以,我国的建筑设计也需要融入绿色建筑的理念,建造出低耗能且污染小的美观建筑。
本文基于创新性思维的背景下,通过分析我国建筑设计的现状来分析绿色建筑设计的的重要性,旨在融合绿色建筑理念来探索绿色建筑的模式研究,为我国绿色建筑设计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关键词:创新思维绿色建筑设计绿色评价设计模式建筑设计指的是在建筑物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筑人物,把施工过程所存在的问题事先做好设想,拟定好相应的解决办法,用相应的图纸表现出来。
总之就是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上。
建筑设计中渗透着很多的方法研究。
随和建筑设计的发展,创新思维逐渐也融入到其中。
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研究逐渐成为设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俨然成为建筑设计创新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其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洋酒具有反思性、超越性和实践性。
结合我国建筑设计的建筑中具有高耗能的缺陷,基于创新思维的研究背景下,我国的建筑设计应该熊律师建筑设计的道路。
绿色建筑设计是在绿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衍生来的。
绿色建筑包括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
这三个概念蕴含的内容是相同的,但是各自的侧重点事不同的。
简单来说,绿色建筑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人类提供健康、安全,同时又能高效利用资源,建造低耗能的建筑物。
目的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既能创造出美观的建筑物,又能使人类最大限度的受益。
浅谈“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建筑设计
![浅谈“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建筑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3dc1bd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1a.png)
浅谈“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建筑设计摘要:当前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因此推广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尤其是绿色建筑工程领域,对于节能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更是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以绿色建筑为核心理念,坚持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优化,使其更好地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进行应用,不断地推动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低碳、节能、优化0前言由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变得日益丰富,建筑行业随之步入蓬勃发展阶段,尽管进一步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较大的污染问题和能源消耗问题。
随着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的提高,各个高耗能领域都需要加大对于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1]。
绿色建筑工程项目必须要加强节能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提高建设标准,响应国家对于低碳理念和节能技术的号召,同时促进建筑领域更好更持续发展。
1绿色建筑的内涵普遍受认可的绿色建筑概念内涵,在近10年中由“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逐步向“安全耐久、健康舒适、资源节约、环境宜居”发展,可以看到,绿色建筑在生态可持续、环境友好的前提下愈来愈重视人们居住环境的提升。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根本,是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建筑施工和建设过程中的一种施工技术,相比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始终将环保理念放在第一位,极大的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2]。
2低碳绿色理念下建筑设计的必要性经济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
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废气、人们出行中的汽车尾气等,都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在种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较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建筑行业产生的大量垃圾,对生活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69aa20fc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a.png)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
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
为统筹推进标准化发展,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标准化治理结构,增强标准化治理效能,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标准运用由产业与贸易为主向经济社会全域转变,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标准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标准化更加有效推动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
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标准全覆盖,新兴产业标准地位凸显,健康、安全、环境标准支撑有力,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稳步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基本建成。
——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
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标准研究成果的比率达到50%以上,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结构更加优化,国家标准平均制定周期缩短至18个月以内,标准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标准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生态效益充分显现。
——标准化开放程度显著增强。
标准化国际合作深入拓展,互利共赢的国际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更加密切,标准化人员往来和技术合作日益加强,标准信息更大范围实现互联共享,我国标准制定透明度和国际化环境持续优化,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关键技术指标的一致性程度大幅提升,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5%以上。
绿色理念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绿色理念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8da7873168884868762d6cb.png)
绿色理念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摘要】以基于绿色理念的房屋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建筑设计、建筑施工、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多个角度对绿色理念下的建筑进行了探讨,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绿色理念;建筑设计;建筑施工;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中图分类号】tu38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293-03引言世界各国对于绿色建筑的解释各有不同【1】, 如果要找到一个高度概括的词来表达它的科学定义,可持续建筑(sustainable building)可能是更准确的表述。
也有学者将生态建筑视为绿色建筑的同义语。
我国在2006年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就明确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五个方面的绿色建筑特征指标和技术要求,应该说颇具中国特色。
同样,世界其他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含的具体内容、要求、权重、评价方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也都会强调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的负荷越小,建筑也就越“绿色”,因此,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就是与自然环境能否构成一个可循环、可持续的依存关系。
建筑节能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低能耗往往是构成各类型绿色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低能耗也将意味着更少的污染物排放。
一、生态建筑的内涵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或可持续建筑【2】,它是新世纪最具有前途、最具有魅力的建筑形式之一。
它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以及现代高新技术,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既利用天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制造良好的富有生机的环境,又要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力求实现向自然索取与汇报之间的平衡。
生态建筑强调资源和环境,强调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要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
生态建筑应该是把建筑融入整个生态循环圈中,全面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和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
【PKPM】《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 0808
![【PKPM】《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 0808](https://img.taocdn.com/s3/m/47370f574a7302768f99391f.png)
一、修订背景
二、总体目标 PKPM
三、工作过程院
目录
四五筑、、科修典学订型研要条究点文
中国建六、主要特点
七、未来计划
任务下达
ü 2018年7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达
院PKPM
究 《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关于开展<
研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工作的函》(建 科学 标标函[2018]164号),同意中国建筑科
究 引领的行业地位,又要兼顾其推广普及绿色建筑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标准》
研 修订时,考虑完善绿色建筑的分级模式,并对相应技术内容进行研究和规定,
扩大绿色建筑评价覆盖面。
科学
筑 (4)其他技术内容修订
建
国 根据获得星级的绿色建筑工程情况、绿色建筑后评估等相关研究课题成果,梳
中 理总结目前《标准》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论证和修改。
3、具体目标
(1)丰富绿色建筑内容、扩展绿色建筑内涵
PKPM 结合未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方向,基于充分的研究与论证,汲取健康建筑、智 究院 能建筑、低碳建筑等理念,适应建筑工业化、建筑信息模型、海绵城市、垃圾
研 资源化利用等新领域、新技术发展需求,更新和增补有关技术内容,进一步扩
展绿色建筑内涵。
学
筑科 (2)完善指标体系,提升绿色建筑性能
1、更新评价指标体系,响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ASBEE
类别 Q建筑环境品质
LR建筑环境负荷 减量
指标
内容概况
Q1室内环境
声环境 热舒适 采光和照明 空气质量
PKPM 噪声、隔声、吸声
房间温度控制、湿度控制、空调系统类别 自然光、防眩光措施、照明等级、光可调 来源控制、换气、运行计划
当代超高层绿色建筑设计研究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
![当代超高层绿色建筑设计研究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e8a440c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35.png)
这些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离不开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在规划阶段,上海中心 大厦采用了生态优先的策略,充分考虑了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实现了建筑物 与环境的优化融合。在建筑设计阶段,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楼体进行优化设 计,提高结构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能耗。在能源利用方面,大楼积极采用可再生能 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实现了能源的循环利用。
当代超高层绿色建筑设计研究以上 海中心大厦为例
目录
01 一、上海中心大厦背 景和意义
02
二、绿色建筑设计理 念
03
三、上海中心大厦关 键技术探讨
04 四、生态效益评估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超高层建筑在城市景观中占据了 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在追求建筑高度的如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 当代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重要课题。本次演示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深入探讨当代 超高层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关键技术。
设计理念
环球金融中心的设计理念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城市环境。设计师们深知, 作为一座城市的核心,这座建筑必须融入其所在的环境,同时也要能反映出上海 这座城市的现代化、活力和未来。因此,环球金融中心的设计既体现了现代建筑 的简洁和优雅,又充分展示了上海的独特魅力。
建筑设计
环球金融中心的建筑结构非常独特,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的传统元素。建 筑采用了创新的钢构设计,使整个建筑在保持稳固的同时,呈现出轻盈而富有动 感的视觉效果。这种设计不仅赋予了建筑现代感,也使其在众多的摩天大楼中脱 颖而出。
环球金融中心的外观设计也极具特色。它的外观呈圆弧形,犹如一艘巨大的 船只,寓意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放和包容。同时,建筑的顶部设计也充满了创新, 犹如一个向上的箭头,寓意着上海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共享设计”
叶青
【期刊名称】《建设科技》
【年(卷),期】2011(000)022
【摘要】本文从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入手,并基于多年绿色建筑实践,探讨了以“共享设计”理念为指导,立足本土、以低能耗为突破口、以精宜之道为路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发展之路。
文中阐释了共享设计的内涵和设计方法,并针对夏热冬冷地区多变的气候条件,介绍了基于共享理念的绿色建筑创意设计。
【总页数】4页(P44-47)
【作者】叶青
【作者单位】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3
【相关文献】
1.基于“绿标”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以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为例
2.基于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设计
3.基于节能环保理念的绿色建筑设计
——评《绿色建筑设计及运行关键技术》4.基于建筑空间原型的西北地区绿色建筑设计探索以西建大绿色建筑研究中心设计为例5.探索中国特色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理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