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合集下载

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导读:在我国古代存在各种思想,无论儒家还是佛家或者是道家都对中医医德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道家文化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其思……在我国古代存在各种思想,无论儒家还是佛家或者是道家都对中医医德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道家文化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其思想博大精深,在道德问题上,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对中医医德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庄子是道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探讨老庄学说对中医医德的影响,对于探讨中医医德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贵身爱身,宠辱皆忘。

贵身是老子的一种重要思想,他认为人存天地之间,与道、天、地并为域中四大之一,身体是人的根本,人应该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反映了老子贵身的思想。

他主张人要宠辱皆忘,不要为追逐名利、荣辱、得失等身外之物而伤身,认为只有真正懂得贵身爱身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

道家对自身生命的重视远超过儒家。

将重视人的生命看作人生的第一要义,这种高度重视生命的思想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神圣职责,医生必须重视人的生命,珍视人的生命。

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黄帝内经》就明确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重视人的生命是对医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医生要做到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这均源于对人的生命的重视。

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遂潜心医药,著成《伤寒杂病论》。

孙思邈有感于人命有贵于千金,遂将自己的医学著作命名曰《千金方》。

再者是精益求精,体悟大道。

道是老庄哲学最重要的概念,《老子》一书将道描述为宇宙的本原、事物的规律、社会的法则等,道是恍惚的、玄妙的,但当道表现为万物的规律时,这种规律性的道又可以为人所体悟与效仿。

为求体悟大道,老子认为人需要不断地努力,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必须有毅力,慎终如始,方能获得成功;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去做,方能无为而无不为;需要摒除外界的干扰,通过静心、内证等方式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道家与中医的关系

道家与中医的关系

道家与中医的关系道家及其后来发展的道教,与中医都是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也是最能反映我们民族性格精神的文化与体系,它们之间源远流长,相互影响。

本人在此不想从学术上专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想谈一点自己看法和感想,不对之处,敬请扶正。

翻开中国历史,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皆因道学之兴而盛,道学之衰而亡。

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汉唐两代,汉(文景之治)唐(开天盛世)时期社会都崇尚道家思想。

而汉武帝大搞“罢废百家,独尊儒术”正是西汉走向衰亡的开始。

儒家思想根本没有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相反一直在阻碍发展。

中国历史上“最窝囊”的宋朝和“最耻辱”的晚清都是儒家礼学大兴的时期。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中国影响很大是因为统治阶级的强烈推崇强烈和大力灌输。

统治者的推崇儒家思想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儒家思想维护了统治者的利益。

儒家思想的本质是:帮助封建统治者更好的统治其人民。

教育民老百姓如何作一个服从君王的顺民。

正因为此,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一直不停地美化儒学、误导民众。

由此产生了数不尽的儒家思想卫道士。

《水浒传》中的宋江就是一个典型的受儒学毒害极深的愚民。

现在社会的发展印证了道家思想的正确性。

道教哲学虽没有被哪个国家追捧和信奉,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无不与道学的发展观相吻合。

一切尽在道之中。

道云:“无为胜有为”,道家提出“无为政府”的概念。

表面听来觉的此理论很荒唐,但是事实证明了道的正确性。

如:中国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不切实际的盲目发展,结果造成资源极度浪费、环境严重污染。

韩国政府为了扶持民族工业,过度干预经济领域,结果反而造成经济危机,最终要国民献血救国。

这些都是违反道家无为理论的恶果与此相反的是:美国实行的自由资本主义,政府最大限度不干预经济,却始终保持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

英国实施自由经济摆脱了长期的衰退,进入了持续稳定地增长。

英国政府对几乎不直接干预经济领域的活动,即使英国国宝“罗尔斯罗依斯”公司被德国人收购了,英国政府也决不干涉。

结果,汽车工业全部沦陷的英国反而能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强国。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理论建构:道家文化对中医理论在建构过程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例如,道家的气论思想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发展为完善的精气神学说。

同时,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等思想也被中医学所吸收,形成了中医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自然疗法。

2.疾病诊疗:道家文化对中医的疾病诊疗也有所影响。

例如,道家注重养生之道,提倡“治未病”,这与中医“预防为主”的观念相吻合。

此外,道家文化中的一些方剂和治疗方法也被中医所借鉴,形成了中医独特的诊疗方法。

综上所述,道家文化对中医学的理论建构和疾病诊疗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

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

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摘要】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密不可分,通过举例说明道家思想和中医文化的联系,进一步说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老子道家传统文化中医道家是老子创立的,以“道”为理论中心的学派。

《汉书艺.文志》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科学思想史》中关于道家有这样的论述:“道家哲学虽然含有政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

此外,道家又根据他们的原理而行动,由此之故,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理学都起源于道家。

”可见,道家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流派。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人物,他们的一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流派,还渗透到了中医学领域。

下面以《老子》、《庄子》、《黄帝内经》三本书为载体,举例说明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的关系。

1.顺应自然规律《老子.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来天地之间有四种东西是最重要的,即道、天、地、人。

人的行为以地为法则,地的行为以天为法则,天的行为以道为法则,道的行为以它自己的本然为法则。

“道法自然”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界本身的客观规律与法则,只有顺应自然,才能改造自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说明人的生命要顺应自然规律,才不会得病。

保养生命的关键就在于调摄人的神、气、形,以求保持人的生命过程的和谐发展,适应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

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

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

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

《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

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

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

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摘要:通过对道教养生思想特色的分析归纳,总结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养生防病前提;以阴平阳秘为养生防病核心;以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防病基础。

关键词:道教;中医;养生道教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养生思想对我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人的生命存在的宗教,另外,道教养生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养生即是修道。

养生在修道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

《养性延命录》提出:“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强调养生与修道是统一的,即所谓“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学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中医养生学的启发和推动极为突出。

历代道教养生家通过实践和积累,已经形成独具风格的养生思想以及多种养生方法,本文就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作初浅论述。

1 道教养生的思想特色1.1 天人相应,和谐统一“天人相应”是道教的宇宙观,同时也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思想基础。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最初由无形无质的“道”生出真元之气,真元之气化生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交合感应而又化生天地间万物众生,此为造化之道。

可见,人与自然万物皆归源于道。

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

人的行为应该仿效自然、服从自然、顺应自然而动,而不应违背自然、破坏自然,人与自然才能保持自然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

道教理论高度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天地大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

道教将人身视为一个小宇宙,只要人身的小宇宙和自然的大宇宙同构相应,即达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境界时,人就有可能“长生久视”,颐养天年[1]。

道家从道学角度以“天人感应”学说阐明养生的基本原理。

1.2 重人贵生,乐生恶死“重人贵生”是道教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是第一位的。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导读: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教医学是在与中医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以长生成仙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防病治病,其中既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等道教文化色彩明显的生命科学内容,又容纳了道医所采入的诸多传统中医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医是近代对奉行道家思想或道教教义的医者的概称。

早期如晋葛洪《神仙传》中壶公、董奉,汉魏以后,如晋葛洪、南朝陶弘景、隋杨上善、唐孙思邈、宋王怀隐、元丘处机、清傅山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

他们或学黄老,或为道士,均引道论医。

*方术神仙、道教与中医本草学《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中药学的奠基之作。

后世诸家本草,大多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本经的成书,大约在战国至东汉。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这种三品分类的表述,以及将许多金丹药类药物列入上品药,认为它们具有延年等功用,都表明此书与秦汉时期方术思想的盛行密切相关。

战国时期道家的养生学说与方法,至秦汉时期,由于秦皇汉武对于得道成仙的痴迷,神仙、服石、炼丹、房中术一时大行其道,社会上形成了一批被认为持有长生之药或特殊法术的方术之士,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修行成道的神仙。

于是,这方面的著作大量出现,与一般医药学著作并传。

如《汉书艺文志》方技部分,包括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类,其中医经7家216卷,经方11家274卷,房中8家186卷,神仙10家205卷。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

浅谈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的联系内容摘要: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之后,很自然地就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层面上,把“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用于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自然特色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关键字:天人合一道中医阴阳道家思想是一个以自然为核心的体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永恒的研究主题。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之后,很自然地就将思路转到了人生和社会的层面上,把“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用于养生之道,为人们提供了具有自然特色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

老子的“自然无为”的人生哲理,“无为而治”的治世思想,将人的精神生命与宇宙的精神生命融合在一起,为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一种无限与永恒的依托,它既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延伸,也是其“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道家养生特点:1、崇尚自然,顺乎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天然,就是自然如此,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无为自化,自然而然。

无为不是不为,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要求人们顺应社会、自然之规律行动,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之意。

提倡“道法自然”,有助于排除人们的主观臆断、为所欲为。

另外,道家特别重视“知常”,老子曰: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要求人们“知常”即掌握自然法则,这恰恰也是科学的态度,照这种态度去办事,必能推进科技的兴旺发达,激励人们由“无为”走向“无不为”,走向不妄作、不强为、不乱为。

老子通过观察自然社会现象,得出其中规律,作为行为的箴言,以使自己清净无为达到致虚境界。

2、动静结合,形神统一道家主张静以养神,如《老子》第十六章云: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即是说人们要让自己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才能“涤除杂念,体尽天道”,“静为躁君”这种静以养神的观点并非独指以不运动、守静养神的方法长寿延年,道家养生术中导引、吐纳等都是运动,在运动形体的基础上强调静以养神,这是一种科学的辩证的养生观,它实际上强调了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动静相宜,即以形体修炼为基础进行精神修炼,主张形神共养。

中医药学与道家自然之治

中医药学与道家自然之治

中医药学与道家自然之治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与道家的自然之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融相通,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畅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这与中医药学的治疗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中医药学中,认为人体受病害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气血不畅。

而道家思想强调的“道法自然”、“顺时而动”等理念,体现了中医药学在治疗疾病时的一贯原则。

中医药学强调调节人体气血,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以达到治标治本的效果。

而道家自然之治则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疗法对疾病进行调理,以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调整。

中医药学中的针灸、推拿、草药疗法等方法,都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调理,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

道家的自然之治则强调的是通过调整饮食、作息、锻炼等生活方式,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这与中医药学中强调“治未病”、“防病于未然”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柔克刚弱克强”等理念,也与中医药学中的“以柔克刚”、“因势利导”相呼应。

中医药学强调的是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特点来选择最适合的疗法;而道家自然之治的理念则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使身心得以调和。

总的来说,中医药学与道家自然之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治疗理念都是以人为本,以平衡为核心,追求身心合一,强调自然疗法,注重预防保健。

在当今社会,中医药学和道家自然之治的理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保持身心平衡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关键。

希望我们能够借鉴中医药学与道家自然之治的精华,保持身心健康,追求自然和谐。

让我们在自然之道中寻求健康、平和和幸福。

论儒释道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论儒释道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论儒释道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要了解儒释道三家不同哲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医学的影响,首先就要来了解一下儒释道三家的形成。

儒家,诞生于春秋末期,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由孔子创立。

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在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而其思想,则是一种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与儒家思想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道家同样诞生于春秋中晚期,其诞生要早于儒家。

(关于本论点,《论语》中有“孔子问礼于老聃”,在此不加赘述)道家思想总结了长久以来的一些思想精髓,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诞生于迦吡罗卫国。

(今尼泊尔境内)由尼泊尔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也即释迦牟尼)创立,最晚在秦始皇时期传入中国。

(新华社,2009)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谈过了儒释道三家,我们接下来就谈一谈中国传统医学,也就是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药学名词》,2005)在现代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中的一支。

首先,谈一谈道家哲学与中医学。

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对于人体脏器运行和诊治的理论来源于精气、阴阳、五行、三元等传统理论,而这些理论都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家哲学。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摘要】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自古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共同促进了两者的繁荣和发展。

道教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体现在中医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中,如阴阳五行、气血运行等观念。

中医学在道教哲学指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吸收并融合了道教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道教哲学中的阴阳五行与中医学的关系紧密相连,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为中医理论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启示。

未来,道教哲学和中医学可以进一步深化交融,共同探索医学与哲学的奥秘,推动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造福人类身心健康。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融合将不断激发出新的活力和智慧,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道教哲学、中医学、发展、影响、阴阳五行、文化传统、理论启示、紧密关系、交融。

1. 引言1.1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概述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这两个领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道教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哲学以其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中医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精神指导。

由于道教注重自然、平衡和和谐,与中医学的治疗原则有着相通之处。

道教的阴阳五行理论与中医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相互辅助,使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道教文化传统也在中医学中得到了体现,例如针灸疗法、草药疗法等都融入了道教的思想。

道教哲学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让中医学在实践中更加注重“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的原则。

道教的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使中医学在不断探索中不断进步。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紧密关系促进了两者的共同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道教哲学和中医学可以进一步深化交融,共同推动中医学的繁荣和发展。

2. 正文2.1 道教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道教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是深远而丰富的。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相互关联,而中医学也深受道家理念启发,强调身体的整体平衡和调和。

【推荐】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思路

【推荐】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思路

【推荐】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思路一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特色。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医学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包括各个部分的全息性和部分之间的联系性。

中医学以整体思维来研究人体,认为任何一个部分的机能都是整体机能的反映。

西医学运用解剖分析还原方法来研究人体,是由部分到整体的思维。

按照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来研究人体的某一具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某一功能,是由整体到部分的研究思路。

中医与西医的研究思路虽然不同,但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两种不同的研究必然会产生一个交会点,这可能就是揭示人体生命规律的目标点。

就目前来说,证的研究可能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的突破点。

因为证是中医学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思想的集中反映,证的病理模型研制、客观化研究和机理研究是按照中医学研究思路而作的探索,应是提倡和鼓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是将中医学理论纳入现代科学研究序列。

中医学应属自然科学,当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和发展中医学理论。

结合目前中医学理论研究的实际,提出以下研究思路:即在明确某一理论和概念之内涵的基础上,抓住某一点或某一环节进行细致的深层次的微观研究。

或探讨其内在的机制或机理,或以现代实验技术建立证的病理模型的方法,以求建立证的评价标准,或对某一理论作出科学的阐释,或找到某一方药的作用部位或作用环节。

如对肺主行水理论的研究,在确定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以现代的科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建立肺行水与呼吸相关的病理模型寒饮蕴肺证家兔病理模型,在研究和确立该证评价标准的同时,也从某一侧面得出肺行水的内在机理,同时也可找到治疗该证的温阳化饮方的作用环节或作用部位。

因而可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对肺主行水的理论作出科学的阐释。

三是继续强化中医学在思维方法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研究。

在继续传统思维方法研究的同时注重革新。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是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而渗透于中医学的,它们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筑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方法学作用,但它们并非中医学固有的概念或理论。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1. 引言1.1 道家学说的概述道家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先秦时期。

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道”,认为宇宙万物皆从道生,万事万物皆有其道。

而人应该追随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存,追求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

道家学说注重观察自然现象,倡导顺应自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势而为,保持心灵平和,不逞强做作。

在道家学说中,强调了平等、谦逊、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这样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追求道的人。

道家学说的思想对医学领域也有深远影响。

道家认为,身体和心灵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健康应从心灵调和开始,重视内在平衡。

在医学治疗中,道家倡导平和的心态和调理身心合一。

道家学说对医学的影响在中国古代非常深远,也对后世的医学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启示和影响。

.1.2 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介绍新安医家孙一奎是清朝时期著名的医学家,他提出了命门动气学说,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命门动气学说主要强调人体命门穴与气血循环的重要性,认为命门穴是人体的重要气门,贯通气血之气,掌握着人体生命力的关键。

孙一奎认为命门动气是气血循环的中心,调节命门动气可以调和气血运行,保持人体的健康。

他指出,如果命门动气畅通,那么人体的气血就能顺畅运行,疾病就不易发生。

命门动气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医诊断与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调节命门穴,可以平衡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在当时备受推崇,被视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突破,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道家学说对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理论启发在理论上,道家学说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思想,对于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体系构建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道家学说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人体内部的经络、气血运行等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规律相对应,从而可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

这一观念为孙一奎的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使其命门动气学说更加系统和完整。

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1. 阴阳平衡观念:道家哲学强调阴阳平衡的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的。

这种观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维持阴阳平衡,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2. 五行学说:道家哲学中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以及药物的属性和作用。

3. 养生观念:道家哲学强调养生观念,认为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可以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这种观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理论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保持身体健康。

4. 整体观念:道家哲学强调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观念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医理论认为,治疗疾病应该从整体出发,考虑到人体内部的各种因素和相互关系。

总之,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它为中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哲学指导,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完善。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道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髓贯穿于中国哲学、医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医学领域,道家学说对于医家的思想观念和医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一奎是明代医学大家,其命门动气学说是在道家学说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本文将探讨道家学说对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并分析其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意义。

1. 道家学说在医学领域的渗透2. 道家学说对孙一奎思想观念的影响孙一奎在《古今医道秘要》中提到:“人身诸经络与八脉者,自都元冲平原护括至也。

”这一论断中,明显体现了孙一奎对于人体经络脉络系统的理解。

道家学说中关于气血循环、经络系统的观念对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道家学说认为,人体的贯通脉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阴阳的流动也是通过经络进行的。

孙一奎综合道家学说,提出了命门动气学说,强调命门为脉络之源,动气促进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

道家学说强调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的观念,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孙一奎在医学实践中,继承并发展了道家学说的思想,将其融入到医学理论之中。

他在治疗疾病时,注重疾病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等问题,提出了以补虚、清实、通经络、调气血为主要治疗原则。

这些治疗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家学说的影响,体现了孙一奎对于道家哲学的借鉴和发展。

二、命门动气学说的意义和影响1. 对医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命门动气学说是孙一奎在继承道家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医学实践而形成的。

这一学说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思想精髓,加强了对人体经络脉络系统的理解。

命门动气学说的提出,丰富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2.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和促进命门动气学说强调动气调畅,对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可以根据该学说,运用针灸、推拿等手段,促进气血运行,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命门动气学说的提出,对于医学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哲学对中医的影响

中国哲学对中医的影响

中国哲学对中医的影响
中国哲学对中医的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儒家思想与中医理论: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仁义”、“仁政”等道德观念,这些观念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中医认为“心”为五脏之一,主宰思维、情感和意识,而“仁”则被视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因此,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仁义”、“仁政”等观念对中医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道家思想与中医养生: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些思想在中医养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中医认为“阴阳五行”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则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因此,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观念对中医养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佛教思想与中医治疗:佛教思想强调“因果报应”、“慈悲为怀”,这些思想在中医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中医认为“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而“慈悲为怀”则强调对病人的关爱与照顾,因此,佛教思想中的“因果报应”、“慈悲为怀”等观念对中医治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易经文化与中医思维:易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强调“变易”、“不易”和“简易”,这些思想在中医思维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体健康状况,这种变化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易经文化中的“变易”、“不易”和“简易”等观念对中医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对中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中医理论、中医养生和中医治疗等方面,还体现在中医思维等方面。

道教对中医药学的影响

道教对中医药学的影响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 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闭嗜欲,养生之 末也”。庄子在论述。养神”与。全形” 的关系时说: “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 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 动则平,郁闭而不流变不能清”(《庄子·刻 意》)。老庄的这些养生理论对中医养生学 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 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 满足感。 。知足常乐”就是要这种满足感通 过自我的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 鱼儿不必羡慕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鸟儿也 不必羡慕鱼儿能够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 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仔细想一想,你就 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你拥有而别人不可能得到 的,而有些东西则是别人拥有而你不可能得 到的。如果你总是去想自己拥有而别人无法 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满足,感到快乐, 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静。如果你总是去想 别人拥有而你无法得到的东西.你就会感到 失望,感到沮丧,感到不幸,心神就会感觉 不安。
才能长命百岁。又称。四时阴阳者,万物之 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 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 愚者佩之”。意思是说能够顺应四季变化而 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的人,就不会患疾病, 即所谓“得道”。顺应自然规律的人是聪明 人,反之则是糊涂人。
2有关“治未病"的观点 老子日: 。知,不知,尚矣l不知, 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 病,以其病病。”意思是说自己已经很渊博 了,还总是认为不足的人是最高尚的。自己 明明知之甚少,还要装作知识渊博的人就会 不断出毛病。只有严于律己.时时鞭策自己 不要出毛病的人.才不会出毛病。圣人之所 以很少出毛病,就是因为他们严于律己,时 时鞭策自己不要出毛病,所以不会发生毛 病。还提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 观点,这些论述原是社会学的理论,被《黄 帝内经》引用变成中医学预防为主的观点。 《黄帝内经》称: 。圣人不治已病治 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 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鐾犹渴而穿井,斗而 铸锥,不亦晚乎!”也就是说,一个有道的 聪明人知道不要等有了病再来治疗,一个国 家也不要等发生了动乱再来治理,如果一个 人等到有了病再来用药进行治疗,一个国家 等到发生了动乱再来治理,就像感觉到渴了 才想起去挖井,已经发生了战争才想起去铸 造武器.岂不是太晚了吗?l

中医流派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中医流派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中医流派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 儒家与道家影响: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儒家与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注重仁爱和人伦关系,强调医生应以慈悲心对待患者,这种思想对中医医者患者关系的建立有一定影响。

道家注重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医理论中的“顺应自然”、“平衡阴阳”等观念起到了推动作用。

2. 辨证论治流派的影响: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不同的流派在辨证论治方面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张仲景的伤寒论和王叔和的溲证论等,对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3. 学派之间的争论:不同的中医流派之间存在观点上的分歧和争论,这种争论对中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争论促使中医学者不断思考、探索,推动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进步。

4. 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医学发展受到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对中医学的重视程度不同,改变了中医学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经济的变化也会影响中医行业的需求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医学的发展受到了多个不同流派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医学的理论完善和实践创新。

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影响

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影响

12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Electronic Journal of integrated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9 年 8月 A 第 7 卷第 22期Aug. A 2019 V ol. 7 No. 22浅谈道家思想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影响惠 菊1,巴立明1,郭家娟2*(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摘要】道家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其义精深奥妙,道家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

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

本文主要论述道家思想从疾病预防、诊治、康复等方面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影响,以期对未来中医学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道家;中医临床思维;治未病;阴阳;中医学【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2.12.02中医临床思维是以中医理论体系与临床实践为核心,运用中医四诊收集患者病情资料,分析其病因病机,最终形成病、证判断结论完整的认识过程[4]。

道家思想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中医学与道家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被奉为“医家之宗”其内许多理论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对中医学有极大指导意义,因此,要提高医生的临床诊治疾病的能力,可学习和借鉴道家的学术思想。

1疾病预防中医提倡在无病的状态进行养生防病,及时纠正身体不适。

1.1 调畅情志道家主张追求宁静平和的心境与中医学调畅情志防病的思想极为相似,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

倡导“少私寡欲”,这种恬然淡泊、清静养神的思想,渗透到中医学预防疾病中,倡导人们对待事物保持“知足常乐”的平常心,追求“上善若水”的至高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

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

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

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

《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

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所谓“一气”就是说世界为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产生的。

可以说,“道”是万物的共同规律,“气”是万物的共同组成,“一”是万物的统一性。

“道”、“气”、“一”三个概念都是整体性原理的体现,“道”是动态的整体性,“气”是开放的整体性,“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万物同道,万物一气,万物统一于整体之中。

故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而万物一气也。

3、相生相依,相反相对《老子·二章》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也就是说事物的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认识到事物之间有差别,而又不可分割。

《老子·五十八章》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辩证地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祸福及相反事物之间的关系。

庄子则认为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并漠视而抹杀事物间的界限,进而对客观存在持怀疑与否定态度。

他认为从“道”的角度来看,此亦彼,彼亦此,没有确定的界限。

《庄子·齐物论》说:“······莛与盈,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

”即细小的草茎与粗大的屋柱子,丑的与美的,宽大、狡诈、奇怪、妖异等等,从“道”来看,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然而,若从相异角度而论,就会相差很远。

《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这就是说,庄子认为事物的差别没有客观的标准,即事物间的差别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而完全是由人的主观决定的,是随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区别的。

所以,他在《齐物论》中提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只要无视其差别,就可以长生久视,在精神上达到与天地永恒。

4、道法自然,通玄达妙《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也就是说“道”无形无象,在本质上既不可界定,也不可言说。

其被认识并由人们述说“道”,并不等于是客观永恒的道;而由人们所表述的“名”,也并不是永恒的名。

“无”称之为天地之初始;“有”称之为万物之本根。

这是说“道”有“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道,指出了“道”的抽象性与具体性。

所以既要常常把握“无”,以观察天地初始之奥妙;又要常常把握“有”,以观察万物本根之端倪。

有无二者同处一源,只是“道”的不同称谓而已,同样可以说是含义深远微妙。

从深远微妙推向无限的深远微妙,那就是一切玄妙的总汇。

“道”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也不能用语言将它的特性完全表达出来,亦无法通过一般的认识途径获得。

由于天地万物和人类同构同源,人是宇宙的全息,这样就逻辑地推出了《老子》独有思维方式:一是效法自然,其《二十五章》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推天道以明人道”,从而通过观察概括自然的现象或规律而体悟大道,启迪人们以之作为立身处世治国之道。

二是“静观”、“玄览”的主客一体的致思途径。

即主张认识主体保持内心虚静,排除一切思虑活动和杂念,返观内照,通过“心”这面镜子,以大道主观和客观的沟通,来认识“道”而获得关于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老子特别推崇,用由此所获得的“道”作为指导天下之事的普遍原则。

二、阴阳之道与道统万物1、阴阳之道与守一处和古代思想家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老子道统万物的整体观认为整个世界都统一在“道”之下,充满阴阳交争、运动不息之气,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万物是阴阳二气冲和协调而生和气。

在《老子》“道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理论基础上,庄子将阴阳学说做了进一步发挥。

《庄子·大宗师》说:“俄而子舆有病······阴阳之气有沴······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庄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是由“阴阳之气”生成的,阴阳不和,则生灾难与疾病;故当顺天道,协阴阳,而无往不胜。

《庄子·在宥》说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庄子·刻意》说:“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因为万物皆负阴阳之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协和而纯,与天地为一,故庄子提出“守其一以处其和”顺应自然的原则。

2、平衡阴阳与顺应自然中医认为天地是一个有机的自然系统,天地阴阳的运动规律主宰了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黄帝内经》出色地运用了道家天人一体与阴阳哲学思想,提出了顺阴阳养生治病法。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鉴于“道统万物”的观点,人应顺应自然规律生存。

所以,掌握自然之“道”的人,可以享尽天年。

三、气之聚散与中医1、通天一气《庄子·知北游》提出:“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

”《黄帝内经太素》“阴阳合”杨上善注:“言阴阳之理,大之无外,细入无间。

”认为宇宙间所有的物质,无论大小,都由阴阳交织而成,这些物质的繁多,不可胜数也;并且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然则混同为一气,都由一气化生而成,所以其根本是一致的。

从世界的同一性在于气的角度而言,庄子气的学说体现了宇宙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所谓天枢指天与地的交界面,所谓气交之分指天地阴阳上下交错的空间,也就是人与生物赖以生存的活动空间。

人的生长壮老已,生物的生长化收藏,都由阴阳气交所决定。

2、阴阳根于一气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阴阳根于一气,即后来所说元气,《内经》称之“真气”。

常言:“真气绝而死。

”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的观点即是元气存亡决定人的生死。

《素问·六微旨大论》王冰注:“三分析之,上分应天,下分应地,中分应气交。

天地之气,交合之际,所遇寒暑燥湿风火胜夏之变之化。

故人气从之,万物生化,悉由此而合散也。

”即万物的生成和化灭,全都取决于阴阳之气的聚合与流散。

气凝聚则成物质的形体,物质的形体溃败则散而成气。

3、万物生于气化《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意即物质的产生由气所化生,由渐变而至极限,则再度速变而化生新物。

先哲们渐变称为变,突变称为化,渐变与突变交替相继,生成与败坏的根由就显现出来了。

《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也就是说,天地之气的聚合与流散,决定了物质形状的变化,气规律都是一致的。

故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和动物及人类的生长壮老已,体现了天地之气的聚合与流散的变化规律。

4、气机失调则病《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入,无不升级,化有大小。

期有近远。

四者之有,而贵常守。

反常则灾害至矣。

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所谓器,就是生化的空间。

生化的空间与时间有大小远近之分,若其溃散,则生化停止。

可见万物皆由气化而生,气的升降出入在一定的时空进行,从人身小宇宙到天地之大宇宙,通天下一气罢了,气散则形灭。

5、静柔以保精气《老子·十章》提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意即形神合一以守身,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能像婴儿一样吗?启迪人们只有通过形神合一的修养,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像婴儿一样纤尘之染,精气柔和,才具有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