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赖仙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罗莉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会抓关键词,对比鉴赏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分析黄遵宪诗歌的局限性,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找规律1. 巧导入播放李叔同《送别》。
感觉它的曲调怎样?——悲伤。
“悲莫悲兮生别离。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古人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友恋人,加上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就如江淹《别赋》中所说的那样:“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2. 读诗词齐读古代著名的送别诗: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柳永《雨霖铃》。
3.明规律归纳送别诗常见意象:时间类意象:夕阳、晚风、月亮、西风 |空间类意象:长亭、古道、山、南浦习俗类意象:柳、酒其它意象:草、水、梦二、赏诗歌1.正字音学生齐声朗读,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订正读音:一(yí)刻既万周钟声一(yì)及时不许稍绸缪(chóumóu)虽有万钧柁(duò)望影倏(shū)不见烟波杳(yǎo)悠悠 2.明基调⑴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这是一首别离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⑵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及时。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巨力。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
⑶所以,“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胡久香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教学设计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大渡口中学胡久香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了解离别诗的意象特点和作用;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会抓意象和表情感的关键词,比较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比较同题材诗歌,培养学生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等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想1、播放歌曲视频《送别》,快速把学生带入别离的情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2、试玩飞花令。
利用联想,回忆学过的写离别的诗,活跃课堂气氛,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雨霖铃》,但通过玩飞花令的形式完成。
3、再通过找意象,整合离别诗的意象特点和作用。
4、比较李叔同的《送别》柳永的《雨霖铃》和黄遵宪的《今别离》的意象、情感和手法,运用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等解决教学重难点。
| 25、最后女生合唱《送别》,全班齐读《今别离》,再次感受诗歌的美和作者的创新。
教学过程一、营造气氛1、设置情境——体验离别情播放李叔同《送别》的歌曲视频。
感觉它的曲调怎样?——悲伤。
“悲莫悲兮生别离。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梁实秋说,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
古时交通不便,通讯落后,往往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
因为“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所以离别的场景往往凄婉哀伤,悱恻动人。
让我们回忆一下,还有哪些写离别的诗或含“别”的诗句2、吟唱比赛——试玩飞花令把班上学生分成两大组,让学生联想读过的离别诗,并吟唱出来,看哪个组吟唱得多。
如李叔同的《送别》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雨霖铃》《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整合意象——寻找规律性归纳送别诗常见意象:柳,酒,亭,草,落日,山,笛声,古道那么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别离诗的意象有哪些?和我们归纳的意象有什么不同?二、赏析诗歌1、反复吟咏听录音,正音——学生自由读——朗诵 2、比较意象⑴《今别离》(其一)中选用了哪些意?山川、车舟、烟波双轮、钟声、万钧柁、轻气球 | 3⑵《送别》中的意象 3、探讨分析手法本诗运用什么方法写离愁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用典,化用。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刘君朝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其一)》教案(本节课获重庆市2014年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第一名)重庆市璧山中学校刘君朝教学目标: 1、探究《今别离(其一)》的意旨,了解黄遵宪对诗歌发展所作的有益探索。
2、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解读方法探索诗歌意旨。
3、学习以课文的第一个注释为突破口、以课文的第一个注释为基础来解读诗歌意旨。
重点: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
难点:体会黄遵宪以离愁表现科技昌明的意旨。
教学过程:一、引入:离愁很苦,离愁也很美,所以它被文人墨客们一代代吟唱。
比如屈原写道: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李白写道:正当今昔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读着这些诗句,每每令人心醉。
时间的长河流到了清朝末年,这期间走来一个人,他叫黄遵宪,他又给我们带来了一组叫做《今别离》的诗歌(指黑板点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的第一首,看他又是怎样抒写离愁的。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已成共识。
这在闭关锁国的清朝时代,是很难想象的。
但实际上清朝也不乏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比如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黄遵宪,他从 |2二、以意逆志,读懂意旨1、先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⑧,这是对诗歌的第一个注解。
课下注释很重要,尤其是课文的第一个注释(它是对本文的作者,作品思想,写作特色等所做的概括介绍),它往往可以作为读懂诗歌的突破口、作为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
请默读注释⑧,思考:《今别离》这个题目原本出自哪里?在传统诗歌中它是什么题材的诗歌?依你的理解,你认为这种题材应该是抒发什么情感的?(板书课题)指名回答。
(《今别离》原本出自乐府杂曲歌辞;是传统思妇游子题材的诗歌;应该是抒发思妇和游子之间的思念之情的。
)2、齐读诗歌,看这首诗抒发了这种思妇游子间的思念之情没有。
请看屏幕,带着问题读诗。
幻灯展示:一、以意逆志,读懂主题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切身体会指:①你对字义、词义、句义的理解;②尤其是你要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生活经验和你所积累的阅读知识去读诗)朗读诗歌,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3、有几个字的读音同学们要注意: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的“不”,同学们读的“fǒu”,为什么读“fǒu”?(因为整首诗押“ou”韵)读“否”讲得通吗?(讲得通)为什么?因为“不”在古汉语中可看作“否”的通假字。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赖仙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
《今别离》其四(黄遵宪)
• 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飘然渡沧海,不畏风 波危。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披帷不见人, 想君就枕迟。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恐君魂 来日,是妾不寐时。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举头见明月,明月方 入扉。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君在海之角, 妾在天之涯。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眠起不 同时,魂梦难相依。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海水深复深,难以量 相思。
写离别——离愁别绪
• 今意象:
•
轮——火车、轮船
•
钟声
•
汽艇
迅疾 力度强 离愁 准时 浓烈
•
• 古意象:
• 杨柳、亭阁、酒、兰舟、寒蝉、风笛、挥手、沾 巾
《今别离》其二 (黄遵宪)
•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 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 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门前两行树, 离离到天际。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每日百须臾, 书到时有几?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今别离》其三(黄遵宪)
• 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自君镜奁来, 入妾怀袖中。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自别思见君, 情如春酒浓。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开箧持赠君, 如与君相逢。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虽则长相从, 别恨终无穷。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
“诗史”。他主张“我手写我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
物,未辟之境”,成为“诗界革命”的旗手。他喜以新事 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他努力要使我国古 典诗歌的旧传统、旧风格与新时代、新内容所要求的 新 意境、新风格能够和谐地统一起来。他的创作基本上实践 了他的理论,取 得了成功,给诗坛开拓了从未有过的广 阔领域,以其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在近代诗坛大放异彩。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王欢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现代性意象。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教学步骤: 1、导入请全体同学共唱一首李叔同《送别》感受传统意象的特点。
长亭古道、芳草萋萋、折柳送别、夕阳西下,营造出一个凄清的送别场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对比同题材诗歌的不同之处。
2、诵读请同学自由朗读,自查字词。
再请集体朗读,感受氛围。
请优秀同学配乐朗诵,读出情感。
3、体味情感,鉴赏现代意象。
明确:情感是忧、愁明确:现代意象用了车、舟。
现代意象有着快速、巨力、准时、不自由的特征,同传统意象有很大不同。
|4、知人论世明确:通过黄遵宪的职业(外交家)、学术理念(“我手写我口”)来理解本诗的创作原因。
5、练习请同学们感受运用现代意象的优秀诗篇,同时可以学着自己写一写。
四、课堂小结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我们不能用现代和传统来判断文学作品的优劣,我们敬仰黄遵宪革新的精神,也学习他勇于开拓的优秀品质。
附件:课堂练习课堂写作训练是让学生们学会使用现代意象,因此我也写了一首,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麦子快熟了教室外的杨树叶沙沙作响,你们就要毕业了。
没有人教过我们成长是什么,时间推着你我前行。
不要怕,勇敢,忍耐你终会长成自己希望的模样。
|即将到来的六月,毕业照片上的笑容,成人礼上洒下的热泪,我坚信,青春不会消亡,它只是躲在某个树荫之下,打了个盹,然后一直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今别离》课件(共22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努力,终会有所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前进的路上 照自己的不足,学习更多东西,更进一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现代社会,有很多人,钻进钱眼,不惜违法乱纪;做人,穷,也要穷的有骨气!古之立大 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想干成大事,除了勤于修炼才华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坚持下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理想,脚下的路再远,也不会迷失方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任何事业,学业的基础,都要以自身品德的修炼为根基。饭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财富如浮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真正留下的,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贡献。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 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英雄气概,威压八万里,体恤弱小,善德加身。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去的只是身体,心灵可以永远保持丰盛。乐 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做领导,要能体恤下属,一味打压,尽失民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越是微小的事情,越见品质。学而不知道,与 行,与不知同。知行合一,方可成就事业。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若是天下人都能互相体谅,纷扰世事可以停歇。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 越高,所需要的能力越强,相应的,逼迫自己所学的,也就越多。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忠心,也是很多现代人缺乏的精神。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若人人皆每日反省自身,世间又会多出多少君子。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给世界和身边人,多一点宽容,多一份担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千古大志,乃是圣人也。丹青不知老将至,贫贱于我如浮云。淡看世间事,心情如浮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 载物。君子,生在世间,当靠自己拼搏奋斗。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进学之道,一步步逼近真相,逼近更高。百学须先立志。天下大事,不立 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做人,心胸要宽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心端正,方可知行合一。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进者,不会把时间耗费在负性情绪上。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力行善事,有羞耻之心,方可成君子。操千曲尔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做学问和学 次的练习。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是坚强。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谁伤害过你,谁 要。重要的是谁让你重现笑容。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并非没有安慰与希望。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久的一个人,而是心里没有了任何期望。要铭记在心;每一天都是一年中最完美的日子。只因幸福只是一个过往,沉溺在幸福中的人;一直不知道幸福却很短暂。一 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做个明媚的女子。不倾国,不倾城,只倾其所有过的生活。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人生最美的是过程,最难的是相知, 幸福的是真爱,最后悔的是错过。两个人在一起能过就好好过!不能过就麻利点分开。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下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 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转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乌云总会被驱散的,即使它笼罩了整个地球。心态便 明灯,可以照亮整个世界。生活不是单行线,一条路走不通,你可以转弯。给我一场车祸。要么失忆。要么死。有些人说:我爱你、又不是说我只爱你一个。生命太 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删掉了关于你的一切,唯独删不掉关于你的回忆。任何事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别放弃,相信自己,你可以做到的。、相信自己,坚信自己的目 受不了的磨难与挫折,不断去努力、去奋斗,成功最终就会是你的!既然爱,为什么不说出口,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在也回不来了!对于人来说,问心无愧是最舒服 表明他人的成功,被人嫉妒,表明自己成功。在人之上,要把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人不怕卑微,就怕失去希望,期待明天,期待阳光,人就会从卑微 存梦想去拥抱蓝天。成功需要成本,时间也是一种成本,对时间的珍惜就是对成本的节约。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过去的习惯,决定今天的你,所以 定你今天的一败涂地。让我记起容易,但让我忘记我怕我是做不到。不要跟一个人和他议论同一个圈子里的人,不管你认为他有多可靠。想象困难做出的反应,不是 而是面对它们,同它们打交道,以一种进取的和明智的方式同它们奋斗。他不爱你,你为他挡一百颗子弹也没用。坐在电脑前,不知道做什么,却又不想关掉它。做 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 并把研究继续下去。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 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 的出现不是对愿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鬓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 灾难,已经开始了的事情决不放弃。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意志若是屈 它都帮助了暴力。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意志坚强,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才能取得胜利。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 的遭遇里百折不挠。疼痛的强度,同自然赋于人类的意志和刚度成正比。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 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林开校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
•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
•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活动二:品诗
• 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 与古人的别离的“慢”比较,这首诗的哪个字集中表达了诗人的 情感?为什么?又是怎么体现的?
慢
合作探究:
• 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 旧体新意
杨柳、晓风、残 月
细致雕刻,极致 渲染氛围
轮船、火车
匆匆带过
浓重之愁 不是那么浓烈
我手写我口
•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年轻时 即写诗反对拟古主义,务求写出“我之诗”。黄遵宪的诗歌主张 和实践,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以 “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目标。
今 别 离(其一)
黄遵宪
海南华侨中学观澜湖学校 林开校 2019年6月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能力 2.诗人在表现离别愁绪上的新意 3.学习黄遵宪的革新精神
活动一:读诗
• 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雨霖铃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 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沉沉楚天阔。
•
• 他使中国旧诗的内涵得到极大的增广,以往认为某事某物不 宜入诗的,如今在他笔下均有了旧诗的新领地,发现了传统诗歌天空的新大陆。
课堂练习:拓展思考.高考考点链接
•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变式提问:XX诗句运用了什么手 法,有怎么样的表达效果?)
• 步骤一明手法: 对比手法。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梁开环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材名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课题:今别离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古诗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诗歌鉴赏的水平还是有待提高,这首诗是送别诗,同学比较了解,不会有难点,但是这首诗是近代的一首送别诗,在意象、意境以及送别观的表现上都与古体送别诗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分析意象、体会情感时同学可能会出现误区,理解不透彻,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体会近代送别诗与古代送别诗的区别,加以适当的引导。
教学思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上课时要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这首诗的意境应通过学生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阅读文本,掌握诗歌新意象,了解作者不一样的送别观;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增强抓关键词的能力和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激发学生书写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通过找新意象来表现新意境。
教学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课程资源:李叔同《送别》音频、送别图片教学方法与工具:1、诵读法、对比分析法、合作探究法2、ppt预习任务:1. 整理送别诗相关资料。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黄遵宪的相关经历,知人论世。
|教学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有请今天课前展示的同学,为我们带来《送别之雨霖铃》情景剧。
播放李叔同《送别》音乐,一名同学朗诵《雨霖铃》,两名同学根据《雨霖铃》内容表演送别场景。
情景剧表演、配乐朗诵,营造送别气氛。
二、温故引新佛家说人生有七苦,其中一苦便是“生别离”,古人为拜学求师、求取功名、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他乡,加上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难、通讯落后,就变成了“悲莫悲兮生别离”,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所以送别诗一直是古诗重要的题材。
谁能根据刚刚的表演说说送别诗常见的意象及常见的情感?参考答案:|常见意象:夕阳、晚风、月亮、西风、长亭、古道、山、南浦、 |柳、酒、雨、马车、兰州、秋……|常见情感:悲伤、孤独、不舍、留恋、期待、祝福……| 回顾送别诗,检查预习,引出《今别离》。
《今别离》ppt课件
“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 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颇新异。在 过去,诗人笔下的是“一日一万周”, 而现在却是“一刻即万周”,则是对 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绘,这在传统诗 文中是没有的。这样的诗一下子把传 统的时空观念打破了,人的视野拓宽 了,思维也变得焕然一新。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 行止犹自由。”古代的车舟诚然同样“载 离别”,但毕竟速度有限,从而时空转换 也有限,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因为人的以往经验赋予其应对古代车舟速 度的能力。但愈是缅怀古时的时空自由体 验,就愈会在现代境遇下体会到“不自 由”。
7、名家评价,你同意吗?
梁启超认为写轮船、火车的情景,"钟声" "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
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反映了近代西方科 学知识范畴里的物象和生活现实,已经开始 参与中国近代的诗歌意象更新。
如果拿晚清诗坛拟古派泰斗王闿运的同题 之作《今离别》对照一下,这种意象新变的 痕迹也许更为突出。王闿运因袭传统诗歌意 象,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 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 空帷"等等。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三、诗歌赏析
1、师生共同解疑字词 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 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柁,即 舵。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
绕指柔: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石尤:即石尤风。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
③表达情感的程度不同:有两种观点, 你同意哪种?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胡雪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案授课教师:胡雪教学目标:1.了解宋词以及柳永词的相关的知识;2.诵读诗歌,赏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3.感受诗歌情感,并掌握诗歌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又是一年毕业季。
每到离别的时候,我们总是带着一种伤感难耐的愁绪,古人在送别时也是同样的伤感,并把一切心情付诸纸上。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送别词《雨霖铃》。
二、知人论世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词分婉约派和豪放派。
其中婉约派代表人物为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人物为苏轼、辛弃疾。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柳永,北宋婉约派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有《乐章集》。
柳永词传唱度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三、初读感知学生自读,体会情感(别愁)齐读,初步感知词意。
四、赏析1.通过初读这首词,最能够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一句是哪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秋天本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当秋天遇上离别,更是让人倍增伤感。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如何描述这种伤感的。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九辩》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自永军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其一》(黄遵宪)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今别离·其一》课时1 时间2019.6.21 班级325、331班教师自永军一、教学目标1.通过“知人论世”和方式,能够回归历史语境认识此诗在文学发展历程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2.结合诗句能说出黄遵宪诗作主张“我手写我口”的具体体现,并借鉴到今天的写作教学中。
3.结合诗句说出黄遵宪诗作主张“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的体现,并反思当下作文教学。
二、教学重难点黄遵宪《今离别》其一对今天写作文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1.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我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二、对比阅读、找出异同 1.出示作品、对比异同车遥遥作者:孟郊(唐代)路喜到江尽,江上又通舟。
舟车两无阻,何处不得游。
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
郎自别日言,无令生远愁。
旅雁忽叫月,断猿寒啼秋。
此夕梦君梦,君在百城楼。
寄泪无因波,寄恨无因輈。
愿为驭者手,与郎回马头。
结合本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赏析指导,加之此诗的特殊性,而在教学开始之时特别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通过比较阅读,发现异同,丰富认知,深化认识。
|2|2.问题探究、比较赏析教材第20页,教材编者评价用韵和句意均从孟郊《车遥遥》而来,饶有新意,请同时结合柳永《雨霖铃》,比较异同。
3.立足文本、问题探究(1)梁启超说:“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
”由于梁启超的高度赞赏,此诗历来被视为“诗界革命”的代表之作。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孔安乐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一、学习目的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新意象、新意境的表现。
2.难点: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三、学习步骤:一、作家作品黄遵宪,(1848--1905)清末诗人。
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
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
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
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归。
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
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一、字音认读1.车舟载.离别()2.绸缪.. () 3.万钧柁.()4.倏. () 二、词语积累1.一刻既.万周既:2.眼见双轮驰.驰:3.益.增中心..忧益:|中心:4.并力..生离愁并力:5.明知须臾..景须臾:6.不许稍绸缪..绸缪:|7.望影倏.不见倏:8.归定留滞不.不:三、佳句诵读1.|,一刻既万周。
2.|,行止犹自由。
3|.今日舟与车,。
4|.送者未及返,。
5|.望影倏不见,。
|6.去矣一何速,?四、赏技巧1.推陈出新,独具特色这首诗的创作被梁启超誉为“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本诗借传统的游子思妇的主题来赞美轮船这一新鲜事物,并将新事物、新观念融入自己独特的印象与感觉中,令人耳目一新。
这首诗的用韵与句意受到唐代诗人孟郊《车遥遥》的影响,但诗人的感受已完全不同于古典诗歌所写的离情别绪,而是渗入了一种现代性的体验。
诗人的感受有别于孟郊,诗中的人生体验具有了时代标志,也就是一种现代性。
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诗中围绕着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离别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
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孟令茹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会抓关键词,对比鉴赏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分析黄遵宪诗歌的局限性,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找规律1. 巧导入播放李叔同《送别》。
感觉它的曲调怎样?——悲伤。
“悲莫悲兮生别离。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古人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友恋人,加上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就如江淹《别赋》中所说的那样:“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2. 读诗词齐读古代著名的送别诗: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柳永《雨霖铃》。
3.明规律归纳送别诗常见意象:时间类意象:夕阳、晚风、月亮、西风 |空间类意象:长亭、古道、山、南浦习俗类意象:柳、酒其它意象:草、水、梦二、赏诗歌1.正字音学生齐声朗读,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订正读音:一(yí)刻既万周钟声一(yì)及时不许稍绸缪(chóumóu)虽有万钧柁(duò)望影倏(shū)不见烟波杳(yǎo)悠悠 2.明基调⑴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这是一首别离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⑵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及时。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巨力。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
⑶所以,“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李景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今别离》(其一)教学设计河北省正定县第三中学李景学习目标1、通过意象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人诗歌革新的精神。
3、通过对比鉴赏诗歌,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人间最难是别离。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古人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友恋人,加之路途遥远崎岖,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数年,再会难期,因此更重离别。
一起来看黄遵宪笔下的《今别离》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二、解题“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其中录有崔国辅的《今别离》。
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相对举。
唐代诗人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所谓“今别离”,实际上可以视为与古代别离(古别离)相对的现代别离,即是一种现代性离别体验。
三、赏析诗歌1、学生自读,订正读音,齐读。
2、请个别同学读整体感知:? 诗歌选用了哪些意象?具备怎样的特点? ? 找出诗歌中情感词并勾画相关诗句。
| 2【明确】意象:古:山川、车舟、烟波今:双轮、钟声、万钧柁、轻气球意象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及时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灵活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情感词:“益增中心忧”、“并力生离愁”(交通便捷本是一件可喜之事,可为什么诗人忧愁呢?)问题:分析诗人“忧”“愁”的原因。
【明确】古代舟车“行止犹自由”,因速度慢使人有足够的时间感受离别的情景,现代舟车的速度快反而增加人的离愁别绪。
古今对比,突出现代境遇下体会到离别的“不自由”。
3、离别何其迅速,那么相聚是否也同样迅疾?【明确】别离因行停不由人而更添匆匆之意、忧伤之感。
怨归去得疾,恨归来的迟。
诗人将团聚的期许寄托于新式交通工具“轻气球”,使离情显得不那么浓悲,却突出近代人别离的无奈。
人教版选修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一等奖课件) (19)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 到达天的尽头(这里是指船行得快)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 荡漾(这里形容船急速,让人望洋兴 叹)倏:疾速,忽然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 留滞:路途阻塞
七、赏析文本
(三)在表达情感方面,本诗与传统古 代诗诗歌有哪些不同?
古人写离别多渲染凄清哀伤的气氛, 常用哀景写“断肠”语。
本诗描写了新式交通工具,令人耳 目一新。说明如今聚合迅疾,这是新 式交通工具让人聊以安慰的一面,也 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七、赏析文本
(四)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二、解题: 今别离 (其一)
黄遵宪 别离:离别。 《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 唐 聂夷中 《劝酒》诗之 二:“人间荣乐少,四海别离多。” 今别离 :今天的离别
三、学习目标
(一)能读懂诗意 (二)能体会诗中新意象、新 意境及其表现出的离情别绪
四、朗读 正音
一(yí)刻既万周 钟声一(yì)及时 不许稍绸缪(chóu móu) 虽有万钧柁(duò) 望影倏(shū)不见 烟波杳(yǎo)悠悠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别离 (其一)》黄遵宪
人教版
年级:高二
授课教师:岑溪市第二中学 杨婉荣
一、导入: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 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宋薇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会抓取关键词,对比鉴赏诗歌。
2、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分析诗歌艺术手法和感知诗歌思想情感,进一步引导高三学生复习诗歌。
3、激发学生自我情感表达、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分析黄遵宪诗歌的创新处与局限性,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巧情导入课间播放李叔同《送别》伴奏。
感觉它的曲调怎样?——悲伤。
“悲莫悲兮生别离。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古人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友恋人,加上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就如江淹《别赋》中所说的那样:“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每年的6月分外伤感,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年离别时,我们今天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可谓应景。
二、鉴赏诗歌 1、检查预习效果齐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进一步检查课前作业,学生彼此之间交流思维导图,整体上把握理解诗歌。
2、明确基调—高三学生鉴赏诗歌(1)学生推荐优秀作业,学生一上台展示思维导图并进行讲解。
⑵教师展示自己创作的思维导图(PPT),适当加以补充。
|⑶进入诗歌形象部分学习,重点分析意象、意境。
人物形象(思妇)事物形象(品质情怀)景物形象(意象、意境)①《今别离》(其一)中选用了哪些意象?(学生抢答)古:山川、车舟、烟波今:双轮、钟声、万钧柁、轻气球ⅰ、联想思考:古代离别诗常用的意象都有哪些?(如柳、酒、长亭、芳草……)ⅱ、分小组讨论,同学们能否写出含有这些常见意象的古诗词,每组2-3句,派代表上台板书,供大家欣赏。
(附:归纳送别诗常见意象)ⅲ、教师歌唱李叔同《送别》,提问思考,进入到意境环节。
人教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陈化鸽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今别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整合离别诗的常见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言志”时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知人论世”方法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会抓关键词,对比鉴赏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解读体会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自我情感表达、书写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点以意象为突破点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难点分析黄遵宪诗歌与古诗意象选用的区别,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赵雷《成都》有句歌词写得很好,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
离别总是古今诗人常写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其一)。
二、知人论世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黄遵宪被公认为晚清“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
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其《人境庐诗草》(诗集)的清新之风,一扫旧体诗的陈腐暮气;其诗作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晚清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诗史”之誉。
三、文本探究1、这是一首什么诗?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
明确:⑴寻找本诗情感关键词,并找出相关诗句。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这是一首别离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⑵舟车本为客观之物,何能“生离愁”、增忧心?分析今离别交通工具的特点: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及时。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巨力。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快速。
|⑶所以,“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别离》(其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体会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学习黄遵宪的诗歌革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诗歌的新意象、新意境上的表现;诗人在表现离情别绪上的新意。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引导与探究、讨论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学生生活导入)(板书课题),由题目推知内容。
二、学生看“导学案”上有关诗人黄遵宪的常识,诵读诗歌第一章,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学生集体诵读诗歌(订正读音),整体感知诗歌思想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合作明确:离别,离情别绪(板书) 2.给学生一点时间,大致理一下内容层次。
合作明确:将别离——别离时——别离后(板书)四、深入研读诗歌
(一)这首诗选了什么意象来写“将离别”的情景?用了什么修辞?有何效果?再诵读体会。
讨论明确(略)(板书)
(二)写离别时刻是诗的重点,也是诗人着墨最多的部分,读读诗歌“离别时”的内容,思考:写这部分内容诗人用了什么手法?(后讨论明确)
1.探究:古人要远离一般用什么交通工具?诗人用诗歌来表达离别时,往往重点要选哪些意象?
合作明确(略)(板书)
2.继续探究:这首诗写离别时,写近代人远离用什么交通工具?它有何特点?(找诗中词句来理解作答)选这样的意象入诗,在表情达意上与古时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合作明确(略)(板书)
3.小结:诗中以今古进行对比,它们激发的离情别绪,就
有快慢、浓烈、强弱和类型的不同。
古时以小船、马车表现的是时空的渺远,它表现的感情来得就慢、淡、弱,而当今以火车、轮船的迅速、力度、准时,表现的是时空的压缩,近代人离情别绪来得就迅疾与浓烈。
近代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让古人送别时的“长亭连短亭”和“留恋处兰舟催发”变得不再那么缠绵,然而,那“顷刻不少留”的无情,导致时空压缩,让别离形成了“并力生离愁”,使得离愁更深、更浓、来得更猛烈。
4.学生再集体诵读体会离别时的巨大的痛与失落感。
(三)诗的结尾有何妙处?读读这部分内容,体会选的意象在表达情意上的效果。
(板书)
(四)诗人为什么选用火车、轮船、汽艇作意象入诗?为什么要集中突出一个“快”字(结合课件中黄遵宪的创作背景和目的来理解)讨论明确:(略)(板书)
(五)学生再诵读体会诗歌的新意和妙处。
五、课堂小结:(略)
六、拓展阅读:诵读理解诗歌《今别离》(二——四章)(见《导学案》的“预习案”)七、板书设计(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