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心理健康 基本知识
(3)盈余公积指按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具有特定用 途的留存收益,包括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
(4)未分配利润指企业净利润分配后的剩余部分。未分配
利润有两层含义:一是留待以 后年度处理的利润;二是指未
指定特定用途的利润。从数量上来讲,未分配利润是期初未
分 配利润,加上本期实现的净利润,减去提取的各种盈余公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章 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6.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之: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异常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
其特征是:无趣、无力、无望、无能、无助。症状包括:极度 忧伤、绝望、疲劳、身体疾病。患有抑郁症的人,其晴绪低 落的程度和性质都远超正常变异的界限,不同于日常生活中 的各种烦恼那样容易逐渐地“云消雾散”。 7.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 当人们出现心理问题时,一般有三种解决途径: (1)心理调适 (2)心理咨询 (3)心理治疗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章 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三、当代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职生已经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率人群。 心理问题已对很多中职生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健康心 理的培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新视点。
1.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之: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通过仪式化行为来减轻内心焦虑的精神疾病,
2.中职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学习问题 学习困难,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
成绩不理想,学习目的不明确等学业问题始终困扰着中职生。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学习动机功利化。 ②学习动力不足。 ③学习成绩不理想。 ④学习目的不明确。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录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录》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论
1.1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特征
1.2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1.3 心理健康对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性
1.4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心理健康知识
2.1 情绪管理和情绪调适
2.2 压力管理和压力释放
2.3 恐惧和焦虑的应对
2.4 抑郁的早期识别和处理
2.5 自我认知和自我塑造
2.6 社交技能和人际交往
第三章:心理健康维护
3.1 健康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
3.2 良好睡眠的重要性及培养
3.3 应对挫折和困难的策略
3.4 整合自我价值观和核心信念
第四章: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处理
4.1 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预警
4.2 沟通、倾诉和寻求帮助
4.3 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策略
4.4 分享他人的心理健康资源
第五章:心理健康在学业和生活中的应用
5.1 心理健康对学习和工作的积极影响
5.2 心理健康对身心健康的维护
5.3 心理健康对自我发展的推动
第六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
6.1 心理健康知识的实际应用
6.2 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个案研讨
6.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操作
6.4 个人心理健康问题的集体解决
通过以上课程目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录》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健康素养,增强心理韧性,有效预防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学业和生活质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通过十个章节的系统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心理问题,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
3. 提高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1. 心理健康的定义与标准2. 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关系3. 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心理健康第二章:自我认识与成长1. 自我认识的重要性2. 自我认识的途径与方法3. 个人成长目标设定与实现第三章:情绪管理1. 情绪的类型与特点2. 情绪管理的重要性3. 情绪调节的方法与技巧第四章:压力与挫折应对1. 压力的概念与影响2. 挫折的类型与应对策略3. 应对压力与挫折的方法第五章:人际关系与沟通1. 人际关系的类型与特点2. 沟通的重要性与技巧3. 改善人际关系的策略与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座:邀请专业心理教师进行系统讲解,穿插实例分析,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
2.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彼此心得,促进学生互动与交流。
3. 情景模拟:设置现实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实际操作与应对能力。
4. 心理测试:开展心理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状况,为教学提供依据。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其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心理测试反馈:分析学生心理测试结果,评估其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改善情况。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心理障碍与调试1. 心理障碍的类型与识别2. 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与影响3. 心理障碍的调试方法与求助途径第七章:心理咨询与治疗1. 心理咨询的定义与作用2. 心理咨询的类型与方法3. 心理咨询的注意事项与求助流程第八章:心理素质提升1. 心理素质的定义与作用2. 心理素质提升的途径与方法3. 心理素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第九章:职业生涯规划1.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2. 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与步骤3. 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调适与应对第十章:心理养生与健康生活1. 心理养生的概念与方法2. 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与维持3. 心理养生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七、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心理障碍、心理咨询等主题。
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案
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案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关系理解心理健康维护的方法和技巧1.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区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心理健康维护的策略和技巧1.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小组讨论法:探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维护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心理健康案例,加深对心理健康维护技巧的理解1.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座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案例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二章:情绪管理与调节2.1 教学目标认识情绪的概念和种类理解情绪管理与调节的重要性学会基本的情绪管理和调节技巧2.2 教学内容情绪的定义和种类情绪管理与调节的意义和作用情绪管理和调节的基本技巧情绪调节的实践应用2.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情绪的基本概念和管理方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情绪管理和调节的场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情绪调节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调节的练习,提高情绪管理能力2.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座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角色扮演评估: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应用能力情绪调节练习评估:评估学生在情绪调节练习中的表现和效果第三章:压力管理与应对3.1 教学目标认识压力的概念和来源理解压力管理与应对的重要性学会基本的压力管理和应对技巧3.2 教学内容压力的定义和来源压力管理与应对的意义和作用压力管理和应对的基本技巧压力应对的实践应用3.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压力的基本概念和管理方法放松训练法:引导学生进行放松训练,缓解压力压力应对练习法:模拟压力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压力应对3.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座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放松训练评估:评估学生在放松训练中的效果和掌握程度压力应对练习评估:评估学生在压力应对练习中的表现和应用能力第四章: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4.1 教学目标认识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性理解人际沟通的原则和技巧学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和方法4.2 教学内容人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人际沟通的原则和技巧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和方法人际沟通的实践应用4.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和沟通技巧角色扮演法:模拟人际沟通的场景,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小组讨论法:探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和方法4.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座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角色扮演评估: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应用能力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第五章:自我认知与个人成长5.1 教学目标认识自我认知的概念和重要性理解自我认知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学会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的技巧和方法5.2 教学内容自我认知的定义和重要性自我认知与个人成长的关系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的技巧和方法自我认知的实践应用5.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自我认知的概念和个人成长的关系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个人成长计划法:引导学生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实现自我提升5.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座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自我反思评估:评估学生在自我反思中的深度和思考能力个人成长计划评估:评估学生制定和实施个人成长计划的能力第六章:心理障碍与求助途径6.1 教学目标认识心理障碍的类型和特征理解心理障碍成因和影响学会识别心理障碍和寻求专业帮助的途径6.2 教学内容心理障碍的类型和特征心理障碍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心理求助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种类及应用6.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心理障碍的基本知识和求助途径角色扮演法:模拟心理求助的场景,培养学生的求助能力小组讨论法:探讨心理障碍的认识和应对策略6.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座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角色扮演评估: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应用能力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第七章:心理危机干预与自我保护认识心理危机的类型和表现理解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和自我保护的技巧7.2 教学内容心理危机的类型和表现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和步骤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际应用7.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心理危机的基本知识和干预原则情景模拟法:模拟心理危机情境,培养学生干预和自我保护能力小组讨论法:探讨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和自我保护的方法7.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座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情景模拟评估:评估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的表现和应用能力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第八章:心理素质与心理训练8.1 教学目标认识心理素质的概念和重要性理解心理训练的方法和作用学会提升心理素质和进行心理训练的技巧心理素质的定义和重要性心理训练的方法和作用提升心理素质的训练技巧心理训练的实际应用8.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心理素质的概念和心理训练的方法心理训练法: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小组讨论法:探讨心理素质提升和心理训练的策略8.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座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心理训练评估:评估学生在心理训练中的效果和掌握程度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第九章:职业心理与职场适应9.1 教学目标认识职业心理的概念和重要性理解职业心理与职场适应的关系学会职业心理调适和职场适应的技巧9.2 教学内容职业心理的定义和重要性职业心理与职场适应的关系职业心理调适的策略和方法职场适应的实际应用9.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职业心理的概念和职场适应的方法情景模拟法:模拟职场情境,培养学生职业心理调适和职场适应能力小组讨论法:探讨职业心理与职场适应的策略和经验分享9.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座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情景模拟评估:评估学生在模拟职场情境中的表现和应用能力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第十章:心理测评与自我认知10.1 教学目标认识心理测评的工具和作用理解心理测评在自我认知中的应用学会使用心理测评工具进行自我评估10.2 教学内容心理测评的类型和工具心理测评在自我认知中的作用常见心理测评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解读自我认知的实际应用10.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心理测评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心理测评法: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测评,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小组讨论法:探讨心理测评结果的解读和自我认知的提升10.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座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心理测评评估:评估学生在心理测评中的操作和解读能力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第十一章:团体心理辅导与团队合作11.1 教学目标认识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和作用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团体心理辅导和团队合作的技巧11.2 教学内容团体心理辅导的定义和作用团队合作的原则和技巧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方法和过程团队合作实际的案例分享11.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和团队合作的方法团体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团体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小组讨论法: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和团队合作的经验和策略11.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座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团体活动评估:评估学生在团体活动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第十二章:特殊群体心理辅导与歧视预防12.1 教学目标认识特殊群体的心理需求理解歧视的性质和影响学会特殊群体心理辅导和歧视预防的技巧12.2 教学内容特殊群体的心理需求和挑战歧视的定义和影响特殊群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过程歧视预防和应对的策略12.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特殊群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和歧视的影响角色扮演法:模拟特殊群体心理辅导和歧视的场景,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应对能力小组讨论法:探讨特殊群体心理辅导和歧视预防的策略和经验分享12.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座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角色扮演评估: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应用能力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第十三章:心理弹性与应对逆境13.1 教学目标认识心理弹性的概念和重要性理解应对逆境的策略和技巧学会提升心理弹性和应对逆境的能力13.2 教学内容心理弹性的定义和重要性应对逆境的策略和技巧提升心理弹性的方法和途径应对逆境的实际应用13.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心理弹性的概念和应对逆境的方法逆境体验法:引导学生体验逆境,培养应对逆境的能力小组讨论法:探讨心理弹性和应对逆境的策略和经验分享13.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座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逆境体验评估:评估学生在逆境体验中的应对能力和心理弹性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第十四章:心理营养与自我关爱14.1 教学目标认识心理营养的概念和重要性理解自我关爱的意义和方法学会获取心理营养和自我关爱的技巧14.2 教学内容心理营养的定义和重要性自我关爱的意义和方法获取心理营养的途径和技巧自我关爱的实际应用14.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心理营养的概念和自我关爱的方法自我关爱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关爱练习,提高心理营养能力小组讨论法:探讨心理营养和自我关爱的策略和经验分享14.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座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自我关爱练习评估:评估学生在自我关爱练习中的效果和掌握程度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第十五章:心理健康教育与终身学习15.1 教学目标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理解终身学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学会心理健康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策略15.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终身学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终身学习的实际应用15.3 教学方法讲座法: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终身学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小组讨论法: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策略和经验分享实践项目法: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实践项目15.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讲座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实践项目评估:评估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的表现和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心理健康概述: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标准及其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章打开心灵天窗培养健康心理第一节心理健康及其促进一、健康与心理健康(一)健康的含义与标准1、1948年,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
2、1989年,WHO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强调了人的生理与心理、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不可分割性。
3、世界卫生组织还规定了衡量个人健康的十大标准: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过分疲劳和紧张;②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③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⑤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⑥体重得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⑦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⑧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⑨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⑩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1、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指心理健康状态;其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减少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2、广义: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高效、满意的状态;狭义: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3、判断个体心理健康的四个标准:经验、社会适应、统计学、主观感受。
4、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①积极的自我观;②恰当地认同他人;③面对和接受现实;④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5、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洛斯和密特尔曼提出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③生活和理想切合实际;④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⑤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⑨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买足个人的基本需要;⑩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1基本原理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所谓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个体心理在自身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心理功能状态,而不是绝对完美的心理功能状态。
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三项基本原则:
1、 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
2、 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
3、 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自我意识正确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标准,它提倡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念,包括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和完善自我。
(三) 人际关系和谐
健康的人际关系应具备以下具体特点:其一,了解他人,理解他人;其二,乐于接受他人,也愿意被他人接受。由于心理健康的人喜欢别人、接受别人,所以他在别人中间也总是受欢迎的。
(四) 生活平衡积极
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培训达标测试
第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第一篇 基本原理
第一章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一、 健康的涵义【识记】
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健康不仅是人们最珍惜的生活需要,而且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发展基础。个体乃至大众的健康状况,标志着民族的良好素质和社会的发展水平。
3、生活适应 以生活适应作为判断人们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是以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情感、言语、思维、行为等为依据的。
心理 健康基本知识
十分粗心,经常多一撇少一划,把答案抄错。一次试卷发下 来,父母发现中间竟然漏做了很多题,而小丽却说自己根本 没看见这些题,于是父母觉得孩子学习态度有问题,故意不 肯做题,整整一个学期,这种情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糕总是买两支,有新书主动借给人家,晚上放学还护送同桌 回寝室。学期结束时,小杨便兴奋地提出“发展恋爱关系”, 同桌却说他“歪心眼”,并让老师给调了座位。被浇了冷水 之后,小杨不但没有冷静下来,反而产生了强迫性思维:“她 为什么不喜欢我呢?我长得太瘦弱?我对她还不够好?”终日胡 思乱想,使他的成绩不断下降,终于有一天,他选择了轻生。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八章 小微企业所有者权益核算
第一节 所有者权益概述 第二节 实收资本 第三节 资本公积 第四节 留存收益
返回
第一节 所有者权益概述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 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 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 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企业的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两部分,两者都是 资产的来源,都对资产具有 要求权。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所有者权益概述
1.所有者权益的特点 (1)企业所有者只对净资产部分具有所有权,而不是对全
部资产都具有这种权益; (2)企业所有者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权利; (3)企业所有者以股利或利润的形式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且分配的多少、分配与否与 企业的业绩紧密联系; (4)企业所有者不能在某一确定的日期收回其投入的资本
,只有在企业清算等情况下, 企业的资产在支付了破产、清 算费用并优先偿还负债,如有剩余资产之后,才能在投资者 之 间按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5)企业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在企业持续经营期间, 除依法转让外,不得以任何形 式收回。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自考简答题(1(1)
第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概论》基本原理第一章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1健康的涵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种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2心理健康的涵义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综合而言,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3制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1、统计常模根据统计学的正态分布曲线,可认为处于总体平均标准范围内者为心理正常,偏离这一范围者就是异常。
2、社会规范以社会规范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并以此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是否正常。
一般而言,有心理障碍者必然偏离社会规范,但偏离社会规范者未必都有心理问题。
3、生活适应以生活适应作为判断人们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是以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情感、言语、思维、行为等为依据的。
4、临床诊断以本人或他人是否观察或检测到某些心理疾病的症状和致病因素,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5、主观经验以个人的主观经验或感受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
4心理健康标准的科学界定根据对心理健康的结构关系和核心要素的认识,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将心理健康的标准界定为:(一)智力水平正常(二)自我意识正确(三)人际关系和谐(四)生活平衡积极(五)社会适应良好(六)情绪乐观向上(七)人格统一完整第二章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与目标四、简答题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涵义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很明确的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定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1.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标准互动法:讨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和解决方法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解程度小组活动:评估学生运用保持心理健康方法和技巧的能力第二章: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2.1 教学目标了解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的重要性掌握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的策略和方法2.2 教学内容情绪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压力应对的策略和方法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的实用技巧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的概念和策略角色扮演法:模拟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的理解程度个人作业:评估学生运用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策略的能力第三章:人际沟通与交往技巧3.1 教学目标了解人际沟通和交往技巧的重要性掌握有效沟通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3.2 教学内容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策略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际沟通和交往技巧的概念和原则情景模拟法:模拟真实的人际沟通情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人际沟通和交往技巧的理解程度角色扮演法:评估学生运用有效沟通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第四章:自我认知与个人发展了解自我认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掌握自我认知和促进个人发展的方法和技巧4.2 教学内容自我认知的概念和重要性个人发展的方法和策略自我认知和个人发展的实用技巧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自我认知和个人发展的概念和方法反思写作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促进个人发展4.4 教学评估个人作业:评估学生对自我认知和个人发展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评估学生运用自我认知和个人发展的方法和技巧的能力第五章:心理障碍与求助途径5.1 教学目标了解心理障碍的概念和类型掌握心理障碍的识别和应对方法了解心理求助的途径和资源5.2 教学内容心理障碍的定义和常见类型心理障碍的识别和应对方法心理求助的途径和资源介绍讲授法:讲解心理障碍的定义和类型,以及心理求助的途径和资源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心理障碍的识别和应对能力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心理障碍的理解程度和对心理求助途径的了解个人作业:评估学生运用心理障碍的识别和应对方法的能力第六章:心理危机干预与自我保护6.1 教学目标了解心理危机的定义和类型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自我保护,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6.2 教学内容心理危机的定义和常见类型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自我保护策略和技巧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心理危机的定义和类型,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角色扮演法:模拟心理危机干预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6.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解程度和对自我保护策略的掌握角色扮演法:评估学生运用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和自我保护技巧的能力第七章:心理素质提升与锻炼了解心理素质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和技巧学会通过锻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7.2 教学内容心理素质的定义和重要性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和技巧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益处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心理素质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和技巧实践锻炼法:引导学生参与各类锻炼活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7.4 教学评估个人作业:评估学生对心理素质的理解程度和对锻炼方法的掌握小组讨论:评估学生运用提升心理素质方法和技巧的能力第八章:网络心理与心理健康8.1 教学目标了解网络心理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网络心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学会在网络环境下维护心理健康8.2 教学内容网络心理的定义和特点网络心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维护策略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网络心理的定义和特点,以及网络心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网络心理案例,提高学生对网络心理的认识8.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网络心理的理解程度和对心理健康维护策略的掌握个人作业:评估学生运用网络心理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的能力第九章:职业规划与心理准备9.1 教学目标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掌握职业规划的步骤和方法学会调整心态,做好职业心理准备9.2 教学内容职业规划的定义和重要性职业规划的步骤和方法职业心理准备的策略和技巧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职业规划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职业心理准备的策略和技巧个人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实践,提高职业规划能力9.4 教学评估个人作业:评估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理解程度和对职业心理准备的掌握小组讨论:评估学生运用职业规划方法和技巧的能力第十章:心理学科普与心理健康10.1 教学目标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支学科掌握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增强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10.2 教学内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支学科介绍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的概述心理健康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小组讨论法:探讨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的影响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的理解程度个人作业:评估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需要关注的内容:心理健康的界定,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
1.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的定义与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心理健康的定义。
小组讨论: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实践环节: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第二章:情绪管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情绪的概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2.2 教学内容情绪的定义与分类。
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2.3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讨论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小组活动:分享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实践环节:练习情绪调节技巧,如情绪日记、情绪释放等。
第三章:压力应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3.2 教学内容压力的定义与分类。
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3.3 教学活动讨论:探讨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小组讨论:分享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
实践环节: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如时间管理、放松训练等。
第四章: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4.2 教学内容人际关系的定义与重要性。
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4.3 教学活动角色扮演:模拟人际关系中的沟通场景。
小组讨论:探讨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实践环节:练习倾听和表达技巧,如非暴力沟通等。
第五章:自我认知与自尊建立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的概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建立自尊的方法和技巧。
5.2 教学内容自我认知的定义与重要性。
自尊的定义与重要性。
建立自尊的方法和技巧。
5.3 教学活动自我探索:进行自我认知的练习。
小组分享:分享自尊建立的方法和技巧。
实践环节:练习自我肯定和自尊提升的技巧,如自我赞美、自我反思等。
《心理健康》第一章`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乳、婴、幼儿时期心理异常的表现 及措施
(一)智力落后 智力落后,又称弱智,医学上称为精神发育迟 滞。它是指孩子在发育阶段由遗传因素、环境因 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引起的以智力低下和社会适 应能力不良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患病率为 1—10‰。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轻度者高达 30‰,重度者为4‰。
(二)缺乏父母综合征
《心理健康》
第一章、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健康的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成立时,给人类的健康下了一个具有 权威性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 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 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 好状态” 。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世界卫生组织的心理健康标准是:
①智力正常; ②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 ③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④人际关系和谐; ⑤可以能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 ⑥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青壮年期的心理健康
(一)高考落榜
高考对于青年人来说,可能是人 生的一个转折点。在高考过程中学 生内心要承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 会的巨大压力。在高考之后,学生 似乎可以放松,但其内心却充满焦 虑。
(二)择业与确定方向 如果说人生的轨迹是由大大小小的 选择构成的。那么人在青壮年时期 对职业的选择就是最重要的人生选 择之一。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太 多太多的机会,使青年人左右人生 经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然而当 我们惊喜之后,却发现面对众多的 选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迷惘。
(三)、行为方面的因素:人的行为总是会得到 来自外界环境和内心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反过来 又会影响人的内心,进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四)、环境方面的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环 境、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这些也会直接 影响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简答题
第一章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1、健康的涵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也就是说,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种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2、心理健康的涵义:广义心理健康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综合而言,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3、制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1 统计常模根据统计学的正态分布曲线,可认为处于总体平均标准范围内者为心理正常,偏离这一范围者就是异常;2 社会规范以社会规范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并以此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是否正常。
一般而言,有心理障碍者必然偏离社会规范,但偏离社会规范者未必都有心理问题3生活适应以生活适应作为判断人们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是以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情感、言语、思维、行为等为依据的4临床诊断以本人或他人是否观察或检测到某些心理疾病的症状和致病因素,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5主观经验以个人的主观经验或感受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
4、心理健康标准的科学界定:根据对心理健康的结构关系和核心要素的认识,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将心理健康的标准界定为:(一)智力水平正常(二)自我意识正确(三)人际关系和谐(四)生活平衡积极(五)社会适应良好(六)情绪乐观向上(七)人格统一完整。
第二章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与目标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涵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21世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课件
21世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吴思娜主编课件:广东省五华县教师进修学校廖远明(高讲)第一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第一节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一.健康与心理健康⏹导读:你认为“她健康吗?”⏹ 1.传统上,长期以来,认为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
以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以是否患病及患重病为尺度。
如:早期健康含义,如《辞海》认为所谓健康指:“人体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且有劳动效能的状态。
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的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
”惟独没有注重心理调节和心理健康。
⏹ 2.进入20世纪以来,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紧张局势,导致巨大心理压力。
开始逐步形成从身、心两方面全面发展的健康观。
发达国家已把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8年WHO修正补充了1947年的定义。
就在其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的症状和表现,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精神以及对社会的适应状态。
” 理解:它包含三个要素:(1)躯体无疾病(2)心理无疾病(3)具有社会适应能力(4)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1989年WHO又在健康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
⏹综上所述,健康不但指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 4.专家:英格里士、麦灵格、博蒙余款产作了论述。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具有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以及良好的对自己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文化背景和研究角度提出了不同观点:如国外:1946年世界卫生大会、奥尔波特、马斯洛、罗杰斯等。
国内:如黄庭坚、张春兴、刘华山等。
⏹综合国内外研究,这里提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标准1.认知能力正常,智力发展在正常值以上。
2.情绪健康、乐观稳定。
3.意志品质健全。
4.行为协调适度5.人际关系和谐。
6.个性结构完整、人格完整独立。
7.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身心健康八大标准
“5+3”标准:即“五快” 、“三良 ”
“五快”: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 说得快、走得快。 “三良”:良好的个性、 良好的处世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确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 理 健 康 心 理 冲 突 心 理 障 碍 精 神 病
第二节
大学生的异常心理
大学生的异常心理
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 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 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 实现完美人格。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心理标准
1.具有一种领会自己、他人和自然的能力。 2.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3.对现实有较强的感受能力,并能够和现实建立和谐关系。 4.能不断地欣赏新生活,经常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对生活中许 多事物都能作出新的反应。 5.能够独立自主,不受文化和环境约束。 6.富有创造能力。 7.具有一种民主型的性格结构。 8.具有惊人的不可思议的经验──顶峰经验。 9.相信永恒和神圣的东西。 10.认为助人是一种义务。 11.对人一片深情。 12.富有一种哲理性的、友善的幽默感。 13.具有强烈的道德感。 14.有一种独处的需要。
生涯规划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含义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三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第一节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一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二心理健康的内涵三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一节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心理健康在贫困时代是奢侈品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心理问题:学业问题及解决对策
动力系统(动机)、操作系统(行为)、调控系统(策略)
工学院2010学年-2011学年学业预警学生专业分布汇总表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作为高等院校的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每一个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非常重要。
1.1 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在生活中发挥其潜能、适应环境、实现自我价值的状态。
它不仅是人的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包括个体对生活的主观体验、情感和个性等方面。
心理健康与人的身体健康密不可分,具有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不仅能够增强个体的自我保护能力、适应能力,还可以提升个体的心理抗压能力、创造力等素质。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心理健康是个体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第二章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学业的压力,很多大学生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失眠等。
本章主要介绍一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2.1 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主要表现是情感低落、痛苦、无助感、自杀观念等。
在大学生中,由于学业和生活的压力,很容易出现抑郁症。
2.2 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主要表现是担心、不安、紧张等。
由于大学生处于转变期和适应期,很容易出现焦虑症。
2.3 失眠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睡眠不足的情况。
由于大学生学业压力大,加上生活作息不规律等因素,很容易出现失眠问题。
为保持心理健康,大学生应当采取具体的措施。
本章主要介绍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措施。
3.1 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健康饮食、适量的运动等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
大学生应当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3.2 寻求帮助如果出现了心理问题,应当及时寻求医生和师长的帮助。
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调适等方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3.3 发扬个性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同时,还应当多参加社交活动,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
第四章小结本手册主要介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常见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健康指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1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从中学到大学,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大学所处的年龄又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以这种尚未完全成熟的心理状态来面对环境的巨大变化,其心理发展之路必定是坎坷不平、动荡不安的。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十分明显的特点,主要为: 1、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 2、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思维易带主管片面性 3、情感丰富,但是情绪波动比较大 4、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 5、智力发展水平达到高峰,社会需求迫切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二、心理健康
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但是都倾向于认为: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特性。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好比“人”字的一撇一捺,二者缺一不可。
2.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三、心理健康标准的正确理解
1、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人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3、心理不健康不能完全等同于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4、心理健康是一个文化的、发展的概念。
五、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生活适应问题 2、学业问题 3、人际关系问题 4、恋爱与性问题 5、情绪问题 6、生活压力问题 7、就业与择业问题
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各种压力综合造成的。由于大学生的文化层次较高,社会对其期望和要求也相对较高,大学生自我定位也较高,因此,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压力自然也较大,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的因素又包括社会竞争的压力、信息矛盾引起的认知问题两个方面。 2、学校环境因素 (1)生活环境的压力 (2)学习环境的压力 (3)个人情感的压力 (4)人际关系的压力 3、家庭环境因素 (1)父母期望值的压力 (2)经济困难的压力 4、自身缺陷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资料
《大学生心理健康》复习资料第一章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知识要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何认识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意义\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健康1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生理无重大疾病。
真正的心理健康标准:生理健康(身体无重大疾病)、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健康的定义:(1)在身体、智力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理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2)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展自己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心卫联4心理健康的两层含义:(1)无心理疾病(2)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5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自我评价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第二节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二心理障碍定义:通常是一般心理问题积累、迁延、演变的结果,个体的主观体验痛苦,社会适应不良,社会功能损害较大,常伴有病理性变化,不经过专门治疗难以自行消失:主要有神经症、人格异常,性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等。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严重性排列):一般困扰--情绪及行为障碍--精神障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生活适应问题、自我认识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问题、就业问题、家庭关系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压力来源:1.经济压力2.人际压力3.情感压力4.前途压力5.学业压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焦虑障碍、心境障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个体原因、学习教育、社会、家庭第三节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发展的必备素质(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1)现代社会需要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2)变革社会要求人才有很强的适应能力(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功发展的需要1、对自我进行积极的调整。
(完整word版)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重点
第一章心理健康导论重点:1.心理健康的概念:个体心里内部和谐和外部和谐相统一的状态,呈现为有效率的生活和较高的幸福感。
2.心理健康的标准(6点):接纳自我,情绪分化度较高、积极稳定,意志品质健全,行为协调适度,人际关系协调,格发展协调、热爱生活。
3.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别: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人格的相对稳定。
基本知识点:1.*心理的概念:是指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可以感觉、可以观察的受内在心理活动支配的行为活动及其内在的心理过程。
2.*心理的特点(3点):心理是观念性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
3.*心理发展的概念:广义: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狭义: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的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4.心理发展的规律:表现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共性和个体的统一),方向性和顺序性(由简至深,幼年到老年),不平衡性(发展速率不均).5.心理咨询的特点(5点):是助人自助,是人际互动的过程,具有“心理性",有一个安全的空间,是一个过程。
6.心理咨询求助策略:误区:被同学说有病,被老师说不正常,解决不了我的实际问题,医院都解决不了你能做什么,回避自己的问题。
情况:考试失利,学业迷茫,失恋,人际关系差,家人沟通困难,贫困,身患疾病,过度上网等等。
第二章自我意识重点:1.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1)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又是和劣势,能正确评价自我、发展自我.2)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相协调。
3)积极进行自我肯定、独立并与外界保持一致.4)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统一,有积极的目标意识和内省意识,积极进取、永无止境.2.自我意识的调整:增强自我效能感,克服习得性无助,即重视首次成功体验,外部强化和言语指导,自我强化,归因训练。
基本知识点:1.*自我的含义: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人-我关系以及人—社会关系的认知和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或行为倾向。
初中心理健康说课(附教案及反思)教案
初中心理健康说课(附教案及反思)教案第一章:认识心理健康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关注1.2 教学内容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关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标准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引入主题,提问学生对心理健康的了解1.4.2 讲解:讲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1.4.3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4.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判断学生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解程度第二章:情绪管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表达和管理情绪的能力2.2 教学内容情绪的定义和管理的重要性正确表达和管理情绪的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情绪的定义和管理的重要性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实践练习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引入主题,提问学生对情绪管理的了解2.4.2 讲解:讲解情绪的定义和管理的重要性2.4.3 实践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实践练习2.4.4 分享和讨论:学生分享实践经验,进行讨论和交流2.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情绪管理的重要性2.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练习和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判断学生对情绪管理概念的理解程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3.2 教学内容良好人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和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良好人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角色扮演法: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场景,提高沟通能力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引入主题,提问学生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了解3.4.2 讲解:讲解良好人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3.4.3 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场景3.4.4 分享和讨论:学生分享角色扮演的经验,进行讨论和交流3.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3.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判断学生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概念的理解程度第四章:应对压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有效应对压力的能力4.2 教学内容压力的定义和应对的方法有效应对压力的技巧和策略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压力的定义和应对的方法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应对压力的实践练习4.4 教学步骤4.4.1 导入:引入主题,提问学生对应对压力的了解4.4.2 讲解:讲解压力的定义和应对的方法4.4.3 实践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应对压力的实践练习4.4.4 分享和讨论:学生分享实践经验,进行讨论和交流4.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应对压力的重要性4.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练习和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判断学生对应对压力概念的理解程度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能力5.2 教学内容良好生活习惯的定义和重要性养成第六章:提升自我价值感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自我价值感的含义培养学生积极看待自己的能力6.2 教学内容自我价值感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提升自我价值感的方法和技巧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自我价值感的定义和影响因素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认识自己的价值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提升自我价值感的经验6.4 教学步骤6.4.1 导入:引入主题,提问学生对自我价值感的了解6.4.2 讲解:讲解自我价值感的定义和影响因素6.4.3 自我反思: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认识自己的价值6.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提升自我价值感的经验6.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提升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性6.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我反思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判断学生对自我价值感概念的理解程度第七章:积极面对挫折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挫折的普遍性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挫折的态度7.2 教学内容挫折的定义和普遍性积极面对挫折的方法和技巧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挫折的定义和普遍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挫折的普遍性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积极面对挫折的方法和技巧7.4 教学步骤7.4.1 导入:引入主题,提问学生对挫折的了解7.4.2 讲解:讲解挫折的定义和普遍性7.4.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挫折的普遍性7.4.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积极面对挫折的方法和技巧7.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积极面对挫折的重要性7.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判断学生对积极面对挫折概念的理解程度第八章:学会放松和减压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放松和减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会放松和减压的方法8.2 教学内容放松和减压的定义和重要性学会放松和减压的方法和技巧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放松和减压的定义和重要性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放松和减压的实践练习分享法:学生分享放松和减压的方法和经验8.4 教学步骤8.4.1 导入:引入主题,提问学生对放松和减压的了解8.4.2 讲解:讲解放松和减压的定义和重要性8.4.3 实践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放松和减压的实践练习8.4.4 分享和讨论:学生分享放松和减压的方法和经验8.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会放松和减压的重要性8.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练习和分享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判断学生对学会放松和减压概念的理解程度第九章: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乐观积极心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培养乐观积极心态的能力9.2 教学内容乐观积极心态的定义和重要性培养乐观积极心态的方法和技巧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乐观积极心态的定义和重要性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培养乐观积极心态的实践练习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乐观积极心态的方法和技巧9.4 教学步骤9.4.1 导入:引入主题,提问学生对乐观积极心态的了解9.4.2 讲解:讲解乐观积极心态的定义和重要性9.4.3 实践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培养乐观积极心态的实践练习9.4.4 分享和讨论:学生分享培养乐观积极心态的方法和经验9.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培养乐观积极心态的重要性9.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能力10.2 教学内容良好学习习惯的定义和重要性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和技巧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良好学习习惯的定义和重要性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学习习惯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经验10.4 教学步骤10.4.1 导入:引入主题,提问学生对良好学习习惯的了解10.4.2 讲解:讲解良好学习习惯的定义和重要性10.4.3 自我反思: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学习习惯10.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经验10.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10.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我反思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判断学生对良好学习习惯概念的理解程度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建立良好饮食习惯的能力11.2 教学内容良好饮食习惯的定义和重要性建立良好饮食习惯的方法和技巧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良好饮食习惯的定义和重要性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饮食习惯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建立良好饮食习惯的经验11.4 教学步骤11.4.1 导入:引入主题,提问学生对良好饮食习惯的了解11.4.2 讲解:讲解良好饮食习惯的定义和重要性11.4.3 自我反思: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饮食习惯11.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建立良好饮食习惯的经验11.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建立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11.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我反思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判断学生对良好饮食习惯概念的理解程度第十二章:学会有效沟通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会有效沟通的技巧12.2 教学内容有效沟通的定义和重要性学会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有效沟通的定义和重要性角色扮演法: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场景,提高沟通能力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会有效沟通的经验12.4 教学步骤12.4.1 导入:引入主题,提问学生对有效沟通的了解12.4.2 讲解:讲解有效沟通的定义和重要性12.4.3 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场景12.4.4 分享和讨论:学生分享角色扮演的经验,进行讨论和交流12.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会有效沟通的重要性12.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回答判断学生对有效沟通概念的理解程度第十三章:认识和应对网络成瘾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网络成瘾的现象和危害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避免网络成瘾的能力13.2 教学内容网络成瘾的定义和现象网络成瘾的危害正确使用网络,避免网络成瘾的方法和技巧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网络成瘾的定义和现象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网络成瘾的危害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正确使用网络,避免网络成瘾的方法和技巧13.4 教学步骤13.4.1 导入:引入主题,提问学生对网络成瘾的了解13.4.2 讲解:讲解网络成瘾的定义和现象13.4.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网络成瘾的危害13.4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认识心理健康重点: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和关注第二章:情绪管理重点:情绪的定义和管理的重要性,正确表达和管理情绪的方法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有效管理情绪,提高情绪调节能力重点:良好人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和方法第四章:应对压力重点:压力的定义和应对的方法,有效应对压力的技巧和策略难点: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压力,有效应对压力重点:良好生活习惯的定义和重要性,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克服不良习惯第六章:提升自我价值感重点:自我价值感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提升自我价值感的方法和技巧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克服自我贬低或自负第七章:积极面对挫折重点:挫折的定义和普遍性,积极面对挫折的方法和技巧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挫折的态度,不被挫折击倒第八章:学会放松和减压重点:放松和减压的定义和重要性,学会放松和减压的方法和技巧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和减压方法,将其应用到生活中第九章: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重点:乐观积极心态的定义和重要性,培养乐观积极心态的方法和技巧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消极思维转向积极思维,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重点:良好学习习惯的定义和重要性,建立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和技巧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拖延、分心等不良习惯,建立高效学习模式重点:良好饮食习惯的定义和重要性,建立良好饮食习惯的方法和技巧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克服对不健康食品的依赖第十二章:学会有效沟通重点:有效沟通的定义和重要性,学会有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在实际沟通中运用所学技巧,提高沟通效果第十三章:认识和应对网络成瘾重点:网络成瘾的定义和现象,网络成瘾的危害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避免网络成瘾,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本教案通过结合讲授、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上述章节内容。
浙江心理健康教育B证材料教案设计
浙江心理健康教育B证材料教案设计第一章: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1.1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介绍心理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讨论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估方法1.2 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分析心理问题的种类和原因探讨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3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技巧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探讨有效沟通和倾听的技巧第二章:情绪管理与情感调适2.1 情绪的认识与理解讨论情绪的种类和作用分析情绪管理与情感调适的方法2.2 情绪调节技巧与策略介绍情绪调节的常用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探讨应对情绪困扰的策略,如认知重构、积极思考等2.3 情感调适与人际关系分析情感调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探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与方法第三章:压力管理与发展适应3.1 压力的认识与理解讨论压力的种类和来源分析压力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3.2 压力管理技巧与策略介绍压力管理的常用技巧,如时间管理、自我照顾等探讨应对压力困扰的策略,如问题解决、寻求支持等3.3 发展适应与心理健康分析发展适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提高发展适应能力的技巧与方法第四章:自我认识与个人成长4.1 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与方法讨论自我认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介绍提高自我认识的方法,如自我反思、心理测试等4.2 个人成长与心理健康分析个人成长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探讨促进个人成长的策略与方法4.3 自我价值与自尊心的培养讨论自我价值与自尊心的概念与作用介绍培养自我价值与自尊心的方法与技巧第五章: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案例分析5.1 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步骤介绍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和基本步骤探讨案例分析的技巧与方法5.2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案例分享分享一些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有效方法和策略5.3 案例分析的总结与反思对案例分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反思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不足和改进方向第六章: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的应用6.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分析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6.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探讨在学校环境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6.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案例分享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有效方法和策略第七章: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的应用7.1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方法讨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介绍在家庭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7.2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案例分享一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有效方法和策略7.3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与应对探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介绍应对这些挑战的方法和技巧第八章: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中的应用8.1 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方法讨论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介绍在社会环境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8.2 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案例分享一些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有效方法和策略8.3 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与应对探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介绍应对这些挑战的方法和技巧第九章: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与改进9.1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方法与工具介绍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探讨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具9.2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实践案例分享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成功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有效方法和策略9.3 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与优化讨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结果的应用介绍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进的方法和技巧第十章: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发展10.1 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10.2 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与拓展介绍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的创新方法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方向10.3 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与推广讨论如何普及和推广心理健康教育介绍在各个领域中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重点和难点解析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挑战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如资源配置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1、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识记)2、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识记)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三项原则:一、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二、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原则;三、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一、心理健康标准制定的难处和制定的依据1、心理健康标准制定的困难:(1)、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制定绝对的健康标准很难;(2)、对心理健康与否的判别还受社会环境、文化习俗、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民族特点等的影响;(3)、心理健康标准是多学科共同关心和研究重要课题,它涉及到各相关学科研究所依据的技术和范围,分歧较大;(4)、制定需要通过大规模的人群调查(5)、标准的制定基础是对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的分类,而这些尚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之中。
2、心理健康标准制定的依据(识记)五个视角统计常模根据统计学的正态分布曲线,可认为处于总体平均标准范围内者为心理正常,偏离这一范围者就是异常。
社会规范以社会规范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并以此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是否异常。
生活适应以生活适应作为判断人们心理正常与否的标准,是以个体是否表现出与生活环境及需要相一致的情感、言语、思维、行为等依据的。
临床诊断以本人或他人是否观察或检测到某些心理疾病的症状和致病因素,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主观经验以个人的主观经验或感受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
二、1、西方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曼所提出的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影响深远;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大师罗杰斯认为心理健康标准12条。
2、我国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领会)(1)中国儒家文化的心理健康观:佐斌1994年研究归纳为六个方面(1)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2)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3)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4)正确认识周围环境(5)保有积极的生活态度(6)完善自我的发展目标。
(2)我国现代学者的心理健康观:著名学者黄坚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广泛:它们是乐于工作、乐于交往、接纳自己、适应社会。
3、心理健康标准的科学界定(应用)心理健康表述为:(1)智力正常是基础,(2)关系协调是关键,(关系协调分为四种关系:人-己关系、人-人关系、人-事关系、人-物关系)(3)情绪状态是表现,(4)人格完善是结果。
内在的层级结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智力水平正常、2、自我意识正确、3、人际关系和谐、4、生活平衡积极、5、社会适应良好、6、情绪乐观向上、7、人格统一完整、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标准是对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是以上各因素相互制约具有层级结构的整体,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第二章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与目标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识记)准确科学的反映了我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2、心理健康教育与相邻概念的关系(领会)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人际关系,学校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机人际关系等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做出明智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心理咨询:咨询者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来访者以帮助。
启发和教育,以维护和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完善和潜能发挥的过程。
心理治疗:指在良好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由进过专门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患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从心理上帮助人、教育人的过程;常采用相一致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工作范围常是相似的;在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方面是相似的;都注重建立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求助者改变和成长的条件。
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不同之处:就工作对象和工作者而言:心理健康、心理辅导的对象是正常的学生,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某些适应和发展方面有心理困扰或轻、中度心理障碍的正常人,心理治疗的对象是指患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人;就功能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重在突出工作的主动性、超前性,也即重发展和预防,心理咨询与治疗相对来说工作具有被动性与滞后性,心理咨询重在预防与矫治,心理治疗重在矫治与重建;就内容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认知和行动上做文章,心理辅导注重资料的提供与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侧重于当事人的情感活动以及人格的重建与发展。
就工作方式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多在非医疗情境(学校、有关教育机构)中进行,心理咨询多在非医疗情境中进行,心理治疗多在医疗情境中进行。
就时间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出现问题前进行预防性培养,心理辅导伴随整个教育过程,心理咨询是有来访者有问题后进行的求助,心理治疗师患者患病后求医治。
就解决问题的深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只是处理一般情境中的问题即表层性问题,心理治疗则要深入人格结构的深层,即无意识层面问题,心理咨询介于两者之间,即解决通往深层的中层面问题,也关涉表层与深层的问题。
就工作模式而言:心理治疗是医学模式,心理咨询是教育和发展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是教育模式。
就工作任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心理治疗是解决某一局部问题,心理咨询整合局部与整体的问题。
就实施过程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工作是主动的,心理治疗肯定是被动的,心理咨询工作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
就运作模式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室一种义务工作,是非经营性的,心理治疗是经营性的,心理咨询可以是非经营性的,也可以是经营性的。
1、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促进措施(领会)(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2)突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有利于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3)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局面安定和谐2、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领会)基础与中介作用、操作与动力作用、激励与增效作用3、心理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应用)(1)心理健康与德育不同点:理论基础不同、学生观不同、目标侧重不同、工作内容不同、工作原则不同、方法手段不同。
相同点: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工作对象都是正在成长发展的学生,根本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2)心理健康与智育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智育的科学化和效率的提高。
只有科学的即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智育活动,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积极作用。
(3)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了必要的生理和体能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身体健康获得了必要的条件。
体育的目的在于增进体质,促进健康。
在具体的过程中,也可以锻炼人的毅力、塑造人的性格。
(4)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美育的基础,美育应该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美育,就会带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
就人的美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就是美的基础和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领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第一体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精神;第二促进个性的充分和谐发展;第三立足当前又面向未来;第四兼顾社会和个人需求。
心理健康的目标可以分为基础目标、基本目标和终极目标三个层次。
心理健康的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
由于心理疾病的产生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识记)心理健康的具体目标包括: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领会)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间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识记)教育性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全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差异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似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主题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主体性原则集中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特征。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心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保密性原则:是指在心里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
保密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的原则,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