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坊七巷”民居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三坊七巷”民居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布老虎发表于 2005-12-9 10:49:00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旧城区的南部,西起今天的杨桥路,东到乌山西麓的道山路;北起今天的八一七北路,南至今天的通湖路。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的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它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是福州这座历史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闲游其间,不由让人想起“绿筠书屋忆家光,祭酒曾名宋旧坊”的名句。三坊七巷的美,不仅仅是它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更美在它的人杰地灵。在近代中国,还没在哪个地方像三坊七巷这样孕育了这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作家冰心,以及张经、甘国宝、陈宝琛、林白水、庐隐等一大批民族精英,都是从三坊七巷走出来的。今天的三坊七巷仍然或多或少地保持着旧日的风貌,三五步就有一块镌有“XXX故居”的巨大石碑,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三坊七巷展现了福州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城市历史的发展脉络。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如何对三坊七巷进行有效保护与创造性的开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有着“后街三坊朝七巷”的美誉。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当政时,在原有的子城外用钱纹砖环筑罗城。罗城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砖城。三坊七巷成为罗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代改建和扩建,成为许多达官贵人聚居生活的街坊。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这种街坊格局不断发展,延续至今,成为研究我国街坊历史的活化石。有专家认为,它堪与周庄、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的历史价值相媲美。三坊七巷的建筑布局继承了中国封建城市布局规整周正的传统。它的平面呈棋盘状,街巷四通八达,无所阻隔,连成一片。现存的200

多座民居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具有江南民居建筑的传统特点和闽中建筑的地方特色。

笔者利用学习之余和假期时间,以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方式对三坊七巷的民居现状进行调查,查阅相关资料、实地查勘民居内部情况、访问住户、拍摄实景,

初步了解三坊七巷的民居现状,并被令人痛心的现状所震撼。三坊七巷在近现代以来屡遭破坏,不仅原有的城坊布局被改变,而且古民居建筑也损毁严重。

首先,城坊布局受到严重破坏。杨桥巷和吉庇巷被辟为宽敞的柏油大道,沿线的传统民居建筑被拆除改建。三坊七巷事实上只剩下“三坊五巷”。衣锦坊以北的大片土地经过旧城改造,原有的老宅被拆除,使得三坊七巷的古街区被削掉一角。在毗邻杨桥路的古街区旧址上耸立起现代化的住宅楼,严重破坏了三坊七巷既有的城坊格局,更破坏了三坊七巷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的道路不但在地上被取走了青石板改成水泥路,更被人为地裁弯取直。

其次,古民居建筑的严重损毁。主要表现在:

(1)建筑物结构的破坏:普通民居只有一进院落,但达官贵人的府宅基本上沿中轴线纵向组成的几进院落构成,彼此之间相对独立。每户人家一般都有风火墙建筑,正门的正面立有照壁,照壁后是天井。每进院落都有石板铺的天井,既可摆设花草赏玩又有利于采光透风。地下暗设完善的排水系统,适应南方多雨环境。每户人家除了正厅,旁边还有花厅,用于接待客人。在后院及花厅有花园假山,门窗户窗都饰有精美的木雕花卉和文房四宝及体现福禄寿的图案。整座建筑青瓦白墙,装饰考究,饶有风致,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可是,现在的建筑物结构已经横遭破坏。由于现有的居民人多房少,就把原有的整体结构分割成若干个独立的住房。每一进厅堂都住有不同的人家,披榭或厢房被改造为厕所或厨房。每进之间被铁门或砖石改建成狭小的过道,作为各家各户的分界线。(如图①)同样,主建筑物被分割成若干房间。厢房的侧门被堵塞,防范闲人和盗贼的出入。(如图②)花园的凉亭四周被木板严严实实的钉上,安上窗户,改建成住房。甚至于宽敞的花厅也被改成住房,安上空调等物。除了原有的天井、卧室和部分的厅堂外,大部分建筑都改变了原有住宅的各自功能,服从于现有住户居住的需要。

(2)具有文物价值的内饰物损毁和遗失:俗称“火墙包”的风火墙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濒临坍塌。不少房梁的油漆已经斑驳脱落。(如图③、⑦)具有观赏价值的木雕和砖雕残缺不全,失去往日的风采。(如图①、②、④、⑤)门窗

以及相应的饰件丢失,用木板钉上,改成铝合金窗户。(如图④)墙壁上钉满了钉子,拉上横七竖八的电线、网络线,存在严重的火险隐患。(如图④、⑤、⑥)。照壁上也被钉上了信箱、安上了电灯。(如图⑦)

以笔者重点调查的宫巷24号林聪彝故居为例,可以明晰地反映出三坊七巷民居的现状。据记载,林聪彝故居原是建于明末弘光年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的大理寺衙门。明亡后房屋数易其主。至清同治之后,被林则徐第三子、曾任布政使的林聪彝买下改建成民居。林聪彝故居是明、清年代福州最大的一座豪门住宅,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前后四进。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在厅堂之间的天井上空都有“过雨亭”相连。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并具有开放性,设计时十分注意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直长的优质硬木材料,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在花厅至今保留苍苍垂髯的榕树、亭台楼阁、盆景和气势宏伟的假山。林聪彝故居的门楼、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但是,林聪彝故居破损十分严重,令人触目惊心,扼腕长叹。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马鞍墙夹着两面坡的屋盖形成较大的门楼,这是它的建筑特色。但是,门楼顶上的梁和柱长期腐蚀己腐烂,顶上斗拱腐烂下垂,住户被迫自筹资金用木料和水泥柱支撑,显得不伦不类。侧房二楼露台下的粗大横梁备受雨水和白蚂蚁的侵蚀而腐朽下垂,只能用几根木头支撑着暂时避免垮塌。轿厅前回廊上方的木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墙壁上的精美壁画在文革中被铲除,象征着祥瑞的喷水麒麟半浮雕只留下隐约的轮廓。所有厅堂两侧都被改建成居民的住房,搭盖现象十分严重。厅堂木地板部分塌陷。两座过雨亭中,一座只剩得孤零零的木框架,另一座尚保存良好。多数木雕饰件已经残缺甚至缺失,幸存的木雕饰件也出现色彩斑驳脱落,光彩不再的现象。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发现,三坊七巷古民居建筑遭受严重破坏已是相当普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