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稳态:通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成为稳态2、兴奋:在生理学中,将组织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称为兴奋。
3、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它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统称为一个运动单位。
4、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被拉长,肌肉的这种收缩形式称为拉长收缩。
5、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6、血压: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单位为:帕7、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8、碱储备:将血液中的NAHCO3称为碱储备,通常以每100ML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
9、时间肺活量:在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速度呼气,计算第1、2、3、秒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
10、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11、呼吸当量:即氧通气当量,指每分通气量与每分吸氧量的比值。
12.、氧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结合氧(氧合血红蛋白)解离的关系曲线。
13、心力储备:即心输出量储备,指人体动员心泵功能之后所能达到的最大心输出量与静息时每分输出量之差。
14、心输出量:即每分输出量,每分钟从左右心室泵出的血液总量。
15、心动周期:心房与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
16、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7、吸收:事物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水、矿物质、和维生素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18、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高活性的有机物质。
19、免疫: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
也是人体健康和体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20、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1、氧亏:运动生理学把需氧量与摄氧量之差称为氧亏。
22、相对力量:指用单位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肌肉横断面积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
23、心搏峰:最大搏出量时的心率(120—140)24、基础代谢:人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即:安静时、空腹、躺卧。
诊断学名词解释
诊断学名词解释诊断学名词解释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称为症状。
体征:是医生给病人检查时发现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征候。
问诊(inquiry):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相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获取病史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做出临床判断的一种诊法。
主诉(chief compla ints ) :是患者感受最主要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是本次就诊最主要原因和持续时间。
多于一项就按照发生的先后次序列出,并记录每个症状的持续时间。
主诉要简明精炼,不超过1—2句,20字左右。
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围绕主诉进行描写,记述患者患病的全过程,即发生、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
既往史(past history):包括患者以往健康状况和过去曾患过的病(包括各种传染病),外伤、手术及输血史,预防接种、药物过敏,特别是与本病有关疾病。
病历记录:是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等资料经过医学的思维归纳、分析和整理,加工成书面记录咯血(Hemoptysis):是指喉及喉一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者。
牵涉痛:是指除患病器官的局部疼痛外,还可见远离器官某部体表或深部组织的疼痛。
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改三凹征:是指严重吸气性呼吸困难出现的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的体征。
心源性哮喘:是指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表现为睡眠中突感胸闷气急,咳粉红色泡沫痰,重者可有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出汗、哮鸣音及肺底湿罗恶心:为上腹部不适、紧迫欲吐的感觉,可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皮肤苍白、出汗、流涎、血压降低及心动过缓等,常为呕吐的前奏。
一般恶心后随之有呕吐,但也可仅有恶心而无呕吐,或仅有呕吐而无恶心。
呕吐:是通过胃的强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
呕血(Hematemesis):上消化道疾病(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名词解释
《营养与⾷品卫⽣学》重点名词解释⾷品营养学1. 营养:是指机体从外界摄取事物,经过体内的消化、吸收和或代谢后,或参与构建组织器官,或满⾜⽣理功能和体⼒活动需要的必要的⽣物学过程。
2. 营养学:是指研究营养规律以及改善措施的科学,即研究⾷物中对⼈体摄取和利⽤这些成分以维持、促进、健康的规律及机制,在此基础上采取具体的宏观的、社会性措施改善⼈类健康、提⾼⽣命质量。
3. ⾷品卫⽣学:是指研究⾷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体健康有害因素及其对集体的作⽤规律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宏观的预防措施,以提⾼⾷品卫⽣质量,保护⾷品使⽤者安全的科学。
4. 营养素:指⾷物中可给⼈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5. 氮平衡:摄⼊氮的量与排除氮的量之间的关系,摄⼊氮和排出氮相等是为零氮平衡、摄⼊氮多于排出氮则为正氮平衡,反之则为负氮平衡。
6. 必需氨基酸:⼈体不能⾃⾝合成或者合成速度不能满⾜⼈体需要,必须要从⾷物中直接供给的氨基酸。
7. 氨基酸模式:某种蛋⽩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之间的⽐例。
其计算⽅法时将蛋⽩质中的⾊氨酸含量定为1,分别计算其他必需氨基酸的相应⽐值,这⼀系列的⽐值是该种蛋⽩质的氨基酸模式化。
8. 参考蛋⽩质:可以⽤来评价其他蛋⽩质质量的标准蛋⽩,例如鸡蛋蛋⽩。
9. 蛋⽩质功效⽐值(PER):处于⽣长发育阶段的幼年动物,在试验期间内,摄⼊蛋⽩质的量与其体重增加量之间的⽐例。
10. 限制性氨基酸:在蛋⽩质中,含量较低的必须氨基酸可以⼲扰其他必需氨基酸的利⽤和吸收,从⽽降低了蛋⽩质中其他必需氨基酸的利⽤价值,其中含量最低的必需氨基酸称为第⼀限制氨基酸。
以此类推。
11. 氨基酸评分:某种⾷物蛋⽩质中1g氮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标准蛋⽩质中1g氮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之间的⽐值,⽤于反映蛋⽩质中的构成和利⽤关系。
12. 必需脂肪酸(EFA):⼈体不能⾃⾝合成,必须通过⾷物摄取的那部分脂肪酸。
13. ⾷物热效应:⼈体在摄⾷过程中,由于摄⾷⽽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其中蛋⽩质的⾷物热效应最⾼。
食品营养学名词解释
食品营养学名词解释1、氨基酸评分(amino acid score,AAS):是指用被测食物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评分模式和推荐的理想的模式或参考蛋白的模式进行比较的得分。
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是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而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3、必需氨基酸评分模式(amino acid scoring pattern):氨基酸模式: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计算方法是将该种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定为1,分别计算出其他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这一系列的比值就是该种蛋白质氨基酸模式。
4、参考蛋白(reference protein):鸡蛋蛋白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最接近,在实验中常以它作为参考蛋白。
5、常量元素(macro minerals):又称宏量元素,包括钙、磷、硫、钾、钠、镁、铝,其在体内的含量一般大于体重的0.01%,每日需要量在100mg以上。
6、蛋白质功效比值(protein efficiency ratio,PER):是用处于生长阶段的幼年动物在实验期内,其体重增加和摄入蛋白质的量的比值来反映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的指标。
(以标化酪蛋白为参考蛋白设对照组)7、蛋白质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action):指人们将不同的食物蛋白质适当混合食用,使它们各自相对不足的必需氨基酸得以互相补偿,使其接近人们所需的氨基酸模式,从而提高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作用。
8、蛋白质净利用率(net protein utilization,NPU):是反映食物中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即机体利用的蛋白质占食物中蛋白质的百分比。
9、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10、肥胖(obesity):是指能量的摄入大于能量的消耗,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当人体的脂肪含量达到一定的含量时,即为肥胖症。
食品营养学名词解释
●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加工:将食品原料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调配制成各种加工食品的过程可统称为食品加工。
●转基因食品:又称为基因改良食品和转基因食品,通常是指一种经基因修饰的生物体产生的,或由该物质本身构成的食品。
●食品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以及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措施●营养:原意指“谋求养生”。
是指人摄取食物后,在体内消化和吸收和代谢、利用其中的营养素以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处于健康状态的总过程。
●营养素:是指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七大类。
●产能营养素:在人体摄取的营养中,只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能产生能量,营养学上称这三种营养素为“产能营养素”或“热原质”。
●好的营养:人体从食物中获得保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最佳健康状况所需数量的必需营养素。
●营养密度:食品中以单位热量为基础所含重要营养素的浓度。
●食品的营养价值:食物中营养素及能量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
包括营养素是否种类齐全,数量是否充足和相互比例是否适宜,并且是否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营养不良:由于一种或一种以上营养素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
●营养质量指数/食物营养指数(index ofnutritional quality ,INQ):指食物中某种营养素满足一日所需程度与能量满足一日所需程度的比值。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intakes ,DRI):DRIs是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其中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膳食结构: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例。
●平均需要量(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 ,EAR):根据某些指标判断可以满足某一指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的摄入水平。
(完整版)诊断学名词解释精华版
1.发热(fever):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发热.2.热型:许多发热性疾病时,体温曲线的形状可有一定规律性,称为热型.3.稽留热(continued fever):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摄氏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4.弛张热(remittent 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5.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至39度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多见于布氏杆菌病。
6.间歇热:体温聚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7.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8.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9.症状(symptom):患者主观感受到不舒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10.体征(sign):医师客观检查到的患者身体方面的异常改变。
11.水肿(edema):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12.咯血(hemoptysis) :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者称咯血.13.牵涉痛(referred pain):是指内脏器官或深部组织的疾病引起的疼痛,可在体表的某一部位也发生痛感或痛觉过敏区.14.发绀(cyanosis):又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表现.15.中心性发绀:由于心肺疾病导致SaO2降低所指的发绀.16.呼吸困难(dyspnea):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扇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17.三凹征:吸气性呼吸困难时,患者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
《健康评估》名词解释
《健康评估》名词解释1.健康评估:是研究护理对象的主观和客观资料,以确定其护理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 的学科。
2.身体评估:是评估者运用自己的感官司或者借助简单的工具,按照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等方法对 护理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系统的检查,以获取护理对象的客观资料。
3.症状:个体患病后对机体功能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者自身体验称症状。
4.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者痛苦的异常感觉或者病态改变。
5.休征:是指医师或者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
6.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 ~401以上的髙水平,达数天或者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1。
7.弛张热:指体温常在39T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T:,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8.间歇热: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数小时或者数天间歇后,体温 又蓦地升髙,如此髙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浮现。
9.波状型: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T或者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10.回归热:指体温急骤上升至391或者以上,持续数天后又蓦地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11.牵涉痛:来自内脏的痛觉冲动直接激发脊髓体表感觉神经元,引起相应体表区域的痛感,称牵涉痛。
12.眩痕:咳痰是通过咳嗽动作,将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排出口腔外的病态现象。
13.咯血: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从口腔排体外。
14.呼吸艰难:呼吸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煽动.张口 耸肩,甚至浮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15.三QJ征:严重的吸气性呼吸艰难,呼吸肌极度紧张,胸腔负压增大,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称为“三凹征”。
16.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夜间浮现极度呼吸艰难,气喘.紫绀.躁动不安.大汗淋漓.两肺哮鸣音.咳粉红色泡沫痰.心率加快,称为“心源性哮喘”。
名词解释
45.记账法——是根据账目的记录得到调查对象的膳食情况来进行营养评价的一种膳食调查方法。
46.膳食调查——了解调查期间被调查者通过膳食所摄取的能量和营养素的数量和质量,对照膳食营养供给量评定其营养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
40.保健食品——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功能、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但是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41.营养教育(Nutrition Education)——是以改善人民营养状况为目标,通过营养科学的信息交流,帮助个体和群体获得食物与营养知识、形成科学合理饮食习惯的教育活动和过程,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0.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31.膳食结构——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
32.公共营养(Public Nutrition)——公共营养是研究如何适应现实社会生活来解决人类营养问题的理论、实践和方法。
47.膳食纤维——指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植物性食物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树胶、抗性淀粉和木质素等。
48.社区动员(Community Mobilization)——是将满足社区居民营养需要和增进健康的目标转化成为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49.称重法——是运用日常的各种测量工具对被调查对象的食物量进行称重或估计,从而了解该调查家庭当前食物消耗,并对其食物摄入量进行计算和评价的一种膳食调查方法。
21.营养缺乏病(Nutritional Deficienc的临床表现或病症。
运动生理学的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
2.体重:是人体各部分(骨骼,骨骼肌,关节,韧带,脂肪组织等)的总重量,即以重量为单位的人体各组成成分的总和。
3.体质指数:是体重(千克)与身高(米)平方的比值。
是肥胖诊断指标之一4.运动性免疫抑制:在长时期的大强度运动训练的影响下,机体免疫系统可出现明显的免疫功能抑制现象,表现为免疫功能下降,对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染率上升。
所以将这一种由于运动为诱发的免疫功能降低现象称作运动性免疫抑制。
5.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并排除“非己”成分以保持机体安全的一种生理功能。
6.非特异性免疫:人体对抗性异物的抵抗力,有些是天生具有的,记载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经遗传获得的,称为先天性免疫,因其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故,称为非特异性免疫7.抗原: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并产生抗体的物质。
8.抗体: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所分泌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9.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发育分化的场所10.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体,接受免疫细胞的组织11.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所激发的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称为免疫应答(免疫反应)。
12.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13.肌肉横断面积:指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面积,由肌纤维的数量和粗细决定。
14.静力性力量练习:肌肉在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它使身体维持或者固定于一定得位置和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15.动力性力量练习:根据肌肉动态收缩形式的不同,分为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力量、等速肌肉力量和超等长肌肉力量等16.最大肌肉力量:通常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17.离心练习: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力量训练方法18.超等长练习: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惊醒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方法19.等长练习:肌肉收缩而长度不变的对抗力的力量训练方法20.等张练习:肌肉进行收缩缩短和放松交替惊醒的力量练习方法21.需氧量: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
运动生理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能量统一体: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称为能量统一体2.兴奋: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兴奋性:································特性3.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肌肉的长度缩短拉长收缩:························小于··········,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等长收缩:························等于·······················但长度不变4.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指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5.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6.姿势反射:在躯体运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7.内分泌:是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所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系统8.应急反应:通常将机体遭遇紧急情况时紧急动员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的过程称为应急反应9.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10.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的关系的曲线11.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12.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的比值13.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贮备14.最佳心率范围:当心率在(110,120)~(170,180)次·min时,心排出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使心输出量处于较高水平的这一心率范围15.动脉血压:是指动脉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16.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比例,维持体液PH恒定17.碱储: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NaHco3看成血浆的碱贮备18.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除体外的过程19.体适能:是指在应付日常之于,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20.肌肉力量:是肌肉在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或说是肌肉抵抗阻力的能力21.运动处方:是健身活动者进行身体活动的指导性条款,它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式确定其活动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这如同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出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用量的处方一样22.身体成分:指组成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的总成分,根据各个成分的生理功效的不同,常把体重分为体脂重和去脂体重。
肥胖的分类标准
肥胖的分类标准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积累过多,导致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0。
然而,人们对于肥胖的定义并不仅限于此,肥胖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以下将就肥胖的分类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按照BMI指数来分类,肥胖可以分为三个等级,轻度肥胖(BMI 30-34.9)、中度肥胖(BMI 35-39.9)和重度肥胖
(BMI≥40)。
BMI是根据一个人的体重和身高来计算的一个值,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肥胖程度的指标。
这种分类方法简单直观,便于人们对自身肥胖程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其次,根据腰围来分类。
腰围是反映腹部脂肪堆积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肥胖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一般来说,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5厘米就属于肥胖。
这种分类方法更加直观,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脂肪在人体的分布情况。
此外,根据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情况,肥胖也可以分为中心性肥胖和全身性肥胖。
中心性肥胖是指脂肪主要堆积在腹部,形成苹果型身材;全身性肥胖则是脂肪均匀分布在全身,形成梨型身材。
这种分类方法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肥胖对身体的影响,因为中心性
肥胖与全身性肥胖对健康的影响是不同的。
最后,根据肥胖的原因和发病机制,肥胖也可以分为遗传性肥胖和后天性肥胖。
遗传性肥胖是由基因遗传所致,患者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发胖,很难通过饮。
食品营养学名词解释
1、氨基酸评分(a minoacid score,AAS):是指用被测食物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评分模式和推荐的理想的模式或参考蛋白的模式进行比较的得分。
2、必需氨基酸(e ssential aminoacid):是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而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3、必需氨基酸评分模式(aminoacid scorin g patter n):氨基酸模式: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计算方法是将该种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定为1,分别计算出其他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这一系列的比值就是该种蛋白质氨基酸模式。
4、参考蛋白(refere n ce protei n):鸡蛋蛋白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最接近,在实验中常以它作为参考蛋白。
5、常量元素(macrominera l s):又称宏量元素,包括钙、磷、硫、钾、钠、镁、铝,其在体内的含量一般大于体重的0.01%,每日需要量在100mg以上。
6、蛋白质功效比值(protei n effici ency ratio,PER):是用处于生长阶段的幼年动物在实验期内,其体重增加和摄入蛋白质的量的比值来反映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的指标。
(以标化酪蛋白为参考蛋白设对照组)7、蛋白质互补作用(comple menta ry action):指人们将不同的食物蛋白质适当混合食用,使它们各自相对不足的必需氨基酸得以互相补偿,使其接近人们所需的氨基酸模式,从而提高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作用。
8、蛋白质净利用率(net protei n utiliz ation,NPU):是反映食物中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即机体利用的蛋白质占食物中蛋白质的百分比。
9、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rotei n-energy malnut ritio n,PEM):10、肥胖(obesit y):是指能量的摄入大于能量的消耗,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当人体的脂肪含量达到一定的含量时,即为肥胖症。
中医肥胖的名词解释
中医肥胖的名词解释引言:肥胖是当今社会一个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而中医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对于肥胖问题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疗法。
本文将对中医肥胖的名词进行解释,并深入探讨中医在肥胖治疗中的应用。
一、体质分类中医将肥胖体质分为三类:气虚体质、湿热体质和瘀滞体质。
气虚体质的肥胖主要表现为形体肥胖,但体力较差,容易疲劳;湿热体质的肥胖则伴随着体形肥胖、口苦口渴、大便黏腻等症状;而瘀滞体质的肥胖则表现为形体肥胖伴随着血液循环不畅、经期不调等特点。
二、中医病因分析中医认为肥胖的病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人体内部的问题,如脾胃湿腻、气虚等;外因则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环境压力等外部因素。
中医强调内外统一,认为解决肥胖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内因和外因。
三、中医治疗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饮食调理强调食物对人体的热能影响。
根据不同体质类型,制定不同的饮食方案。
例如,气虚体质可适当增加高热量食物,湿热体质则应以清淡食物为主。
此外,中医还强调对于人体内湿气的排解,如多喝绿茶、薏苡仁粥等。
2. 中药调理:中药在中医治疗肥胖中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中医师可开方使用不同的中药。
例如,对于气虚体质,可以使用补气药物,如党参、黄芪;对于湿热体质,则需要使用清热药物,如黄柏、栀子。
3. 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在肥胖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功效。
通过针对不同的穴位和经络进行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理气血,达到瘦身的目的。
例如,按摩足三里穴和脾经穴位可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4. 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肥胖也有一定的效果。
它能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体质,缓解肥胖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脾经、肝经和脾胃经等。
结语:中医肥胖的名词解释包括体质分类、病因分析以及治疗方法。
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调理、中药调理、推拿按摩和艾灸疗法等手段,中医能够有效地调理身体的内外平衡,帮助人们解决肥胖问题。
中医在肥胖治疗中不仅注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且兼顾人体的整体健康,有助于改善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食品营养学名词解释
1.氮平衡:反应机体摄入氮(食物蛋白质含氮量约为16%)和排出氮的关系。
2.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3.氨基酸模式:就是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4.参考蛋白质:是指可用来测定其它蛋白质质量的标准蛋白。
5.PER(蛋白质功效比值):是用于处在生长阶段中的幼年动物(一般用刚断奶的雄性大白鼠),在实验期内其体重增加和摄入蛋白质的量的比值来反映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
6.限制性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它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7.营养学:是研究膳食、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科学。
8.氨基酸评分:也叫蛋白质的化学评分,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一种评分方法。
该方法是用被测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评分模式和推荐的理想的模式或参考蛋白的模式进行比较,因此反映蛋白质构成和利用的关系。
9.必需脂肪酸(EFA):是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10.食物热效应:人体在摄食过程中,由于要对食物中营养素进行消化、吸收、代谢转化等,需要额外消耗能量,同时引起体温升高和散发能量。
这种因摄食而引起能量的额外消耗称食物热效应。
11.蛋白质净利用率(NPU):蛋白质净利用率是反映食物中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即机体利用的蛋白质占食物中的蛋白质的百分比,它包含了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两个方面,因此更为全面。
12.必要的氮损失(ONL):机体每天由于皮肤、毛发和粘膜的脱落,妇女月经期的失血及肠道菌体死亡排出等损失约20g以上的蛋白质,这种氮排出是机体不可避免的氮消耗,称为必要的氮损失。
13.混溶钙池:人体中1%的钙,有一部分与柠檬酸螯合或与蛋白质结合;另一部分则以离子状态分布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将这部分钙称为混溶钙池。
14.条件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在体内分别由蛋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变而成,如果膳食中能直接提供这两种氨基酸,则人体对蛋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需要可分别减少30%和50%。
《健康评估》习题集
《健康评估》习题集《健康评估》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症状:是个体患病时对机体功能异常和病理变化的主观感受,如头痛、乏力、恶心等。
2.体征:是医务人员给患者检查时发现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征候。
3.健康评估:是一门对评估对象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其现实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状况提出护理诊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科。
4. 身体评估:评估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借助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表的辅助工具对被评估者进行细致观察与系统检查,找出机体正常或异常征象的评估方法,是获取护理诊断依据的重要手段。
二、简答题1.阐述健康评估的具体内容。
答:健康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功能性健康形态评估、护理诊断与思维、健康评估记录。
第二章健康评估方法一、名词解释1.主观资料:通过与被评估者会谈获得的资料,包括被评估者的主诉,亲属的代诉及经提问而获得的有关被评估者健康状况的描诉。
2.客观资料:通过视触叩听或器械检查等所获得的有关被评估者健康装宽状况的结果。
3.主诉:为被评估者感觉最主要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性质和持续时间。
4.系统回顾:通过询问被评估者各系统或与各健康功能型态,有关症状的有无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评估被评估者以往发生的健康问题及其与本次健康问题的关系。
5.护理诊断: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
二、单项选择题1.收集资料最重要的是:(C )A.查阅记录B.护理体检C.观察D.交谈E.获得门诊资料2.主观资料是指:(A)A.患者的主诉B.医生的判断C.护士的主观判断D.陪人的诉说E.家人的诉说3.最准确.最可靠的健康资料来源:(A )A.患者B.医生C.护士D.陪人E.病友4.会谈时最先向被评估者:(A)A.作自我介绍B.开放性提问C.承诺D.表示同情E.身体评估5.可使用医学术语的是:(A)A.客观资料记录B.主观资料记录C.询问病人家属时D.与病人交谈时E.以上均可6.下列属于现病史的内容是:(B)A.青霉素过敏史B.病后检查及治疗情况C.过去手术.外伤情况D.婚姻.生育情况E.家庭遗传病情况7.下列哪项不是护理诊断的类型:(D)A.现存的护理诊断B.有危险的护理诊断C.健康的护理诊断D.潜在并发症:心输出量减少E.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8.患者刘某入院后,责任护士对其进行健康评估,其资料收集方法不妥的是:(D )A.通过与家属交谈获得患者某些信息;B.通过观察患者的非语言行为了解客观资料;C.通过与患者交谈获得其健康资料;D.通过医生病历获得可靠的体查资料。
儿少卫生学名词解释
儿少名解:(英文)成熟(maturity)p5:成熟是指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标志着个体在形态、生理功能、心理素质达到成人的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殖养育下一代的能力。
心理发育(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期间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又称心理发展,包括动作(行为)、言语、认知、情绪、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
依恋(attachment)(2):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是其与养育者间积极的情感联系。
指数法(index method)p100:是利用数学公式,按身体各部分比例关系,将两项或多项指标相连,转化成指数对生长发育进行评价。
生长轨迹/生长轨迹现象(Canalization of growth,Growth canalization;Growth canalization phenomenon )(4)p12:是指群体儿童少年在正常环境下,生长过程按遗传潜能所决定的方向、速度和目标发育。
生长发育评价(Growth and development appraise)p95:是指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评估、判断,从而确定个体或群体所处的发育等级或水平。
生长发育评价由生长发育水平、生长速度、发育匀称度(指标间相互关系)和体质综合评价四类内容组成。
发育年龄评价(development age appraisal)p107:指用某些形态、生理功能指标和第二性征的发育水平及其正常变异,制成标准年龄,评价个体发育状况。
目前常用的有四种:形态年龄(morphological age)第二性征年龄(secondary sex characteristic age)齿龄(dental age)骨骼年龄(skeletal age)。
瘦体重(Lean body mass,LBM)(3)p27:为除脂肪以外身体其他成分的重量,包括全身水含量、蛋白质、无机物、糖原和组织中的各类基质等。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名词解释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32. 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贮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
常表现为体积超过了相应身高标准体重20%以上。
33. 估计平均需要量(EAR):系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个体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是根据个体需要量的研究资料计算得到的,即依据某些指标进行判断,可以满足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用于制定推荐摄入量,评价或计划群体的膳食摄入量。
34. 推荐摄入量(RNI):是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97%—98%)的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主要是作为个体每日适宜营养素摄入水平的参考值,是健康个体膳食摄入营养素的目标,但不是为群体作膳食计划的根据。
35. 适宜摄入量(AI):系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主要用作个体的营养素摄入目标,也用于计划群体的平均摄入量水平。
36.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是指平均每日可以摄入某营养素的最高量,即这个量几乎对所有个体健康无任何副作用和危害,但是并不表示达到此水平可能是有益的,故其不是一个建议的摄入水平。
37. 营养素生理需要量:是机体为维持“适宜营养状况”,并处于继续保持其良好的健康状况,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平均每天吸收该营养素的最低量,有时也称为“生理需要量”。
它是制定DRIs 的基础。
38. 营养调查:为了掌握居民的营养状况,运用各种手段准确了解某一人群(以及个体)各种营养指标的水平,用来判定其当前营养状况,这称为居民营养状况调查,简称营养调查。
39. 营养监测:为了掌握居民的营养状况,搜集分析影响居民营养状况的因素和条件,预测居民营养状况在可预见的将来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以便及时采取补充措施,引导这种变化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40. Engel指数:食物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用于食品的开支/家庭总收入*100%),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标志,是反映贫困富裕的指标。
肥胖名词解释
肥胖名词解释肥胖(obesity)是指人体脂肪组织过度堆积,超过了正常范围,此时体重超过了身高所能承受的最大范围。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可以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骨骼和关节问题等。
肥胖可以通过测量体重指数(BMI)来判断,BMI是根据个体的身高和体重计算得出的一个值。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BMI在25至29.9之间被定义为超重,而在30及以上被定义为肥胖。
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也就是摄入过多的能量而不足消耗。
这种能量摄入过多的情况通常与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关。
高能量的食物和饮料,如高糖、高脂肪和高盐的食品,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缺乏体育锻炼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也会增加肥胖的风险。
除了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外,遗传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肥胖的风险。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中有肥胖的人,子女发展成肥胖的可能性也较高。
此外,某些基因变异也可以影响脂肪代谢和能量处理,从而增加肥胖的风险。
肥胖对健康产生了广泛的不良影响。
首先,肥胖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和中风。
肥胖还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相关,因为脂肪堆积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此外,肥胖还会增加患某些癌症(如乳腺癌、结肠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对骨骼和关节造成压力,导致骨质疏松和关节炎。
肥胖的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的干预措施。
首先,改善饮食习惯是关键。
建议减少高糖、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肪的食物摄入。
此外,控制食物的分量和使用健康的烹调方式也是重要的。
其次,加强体育锻炼,推荐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和两次以上的肌肉锻炼。
此外,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充足的睡眠、减少久坐和限制饮酒也是重要的。
对于已经患有肥胖的人群,除了改善饮食和生活方式外,可能还需要使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抑制食欲或减少脂肪吸收来促进减重。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严重肥胖且伴有其他健康问题的患者,如胃袖手术和胃肠重建术可以帮助减重。
肥胖的名词解释
肥胖的名词解释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组织储存过多,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健康问题。
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能量摄入过多、能量消耗不足导致的体重过重或超出正常范围。
肥胖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肥胖是由于先天因素和基因变异导致,继发性肥胖则是由于疾病、药物、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引起。
其中原发性肥胖在肥胖病例中占主导地位。
肥胖的定义通常用体重指数(BMI,Body Mass Index)来衡量。
BMI是体重与身高的比例,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世界卫生组织将BMI在25.0至29.9之间定义为超重,大于或等于30.0定义为肥胖。
然而,肥胖程度的评判不仅依据BMI,也要结合脂肪分布、体脂率等因素,因为个体的身体成分不同,BMI并不是绝对准确的衡量标准。
肥胖对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
首先,肥胖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其次,肥胖还会引起呼吸系统问题、骨骼关节疾病、睡眠障碍等诸多并发症。
此外,肥胖还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引起自尊心低下、抑郁等问题。
肥胖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不良饮食习惯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经常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
其次,缺乏体育锻炼和运动也是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遗传因素也会影响体重的控制,因为有些人天生的代谢率较低,容易积累脂肪。
除此之外,一些药物的使用、精神压力、环境因素等也可能导致肥胖。
对于肥胖的防治,首先需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建议饮食要均衡,适当控制能量摄入和脂肪摄入,增加纤维素和蛋白质的摄入。
其次,加强体育锻炼和运动,例如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以增加能量消耗。
此外,药物治疗、手术疗法、心理干预等也是治疗肥胖的选择。
在社会层面上,肥胖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政府应加强健康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限制不健康食品的销售。
此外,也应提供更多的体育场所、运动场地,鼓励人们参与体育运动。
营养名词解释
1.营养:是指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体内的消化、吸收和或代谢后,或参与构建组织器官,或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必要的生物学过程。
2.营养学:是指研究营养规律以及改善措施的科学,即研究食物中对人体摄取和利用这些成分以维持、促进、健康的规律及机制,在此基础上采取具体的宏观的、社会性措施改善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3.食品卫生学:是指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人体健康有害因素及其对集体的作用规律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宏观的预防措施,以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护食品使用者安全的科学。
4.营养素: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5.氮平衡:摄入氮的量与排除氮的量之间的关系,摄入氮和排出氮相等是为零氮平衡、摄入氮多于排出氮则为正氮平衡,反之则为负氮平衡。
6.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自身合成或者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要从食物中直接供给的氨基酸。
7.氨基酸模式: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之间的比例。
其计算方法时将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定为1,分别计算其他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这一系列的比值是该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化。
8.参考蛋白质:可以用来评价其他蛋白质质量的标准蛋白,例如鸡蛋蛋白。
9.蛋白质功效比值(PER):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幼年动物,在试验期间内,摄入蛋白质的量与其体重增加量之间的比例。
10.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中,含量较低的必须氨基酸可以干扰其他必需氨基酸的利用和吸收,从而降低了蛋白质中其他必需氨基酸的利用价值,其中含量最低的必需氨基酸称为第一限制氨基酸。
以此类推。
11.氨基酸评分:某种食物蛋白质中1g氮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标准蛋白质中1g氮的必需氨基酸含量之间的比值,用于反映蛋白质中的构成和利用关系。
12.食物热效应:人体在摄食过程中,由于摄食而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其中蛋白质的食物热效应最高。
13.蛋白质净利用率(NPU):反映食物中蛋白质被机体利用的程度,包括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两个方面,因此更加全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胖的名词解释
肥胖是当今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健康问题。
从个人健康到社会经济,肥胖都
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然而,要对这一现象有深入的了解,首先需要对肥胖进行准确的名词解释。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指体重超过正常范围,由脂肪组织积聚而导致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的一种
身体状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肥胖是指体脂肪过多,超过正常水平,其判断标准主要根据BMI(Body Mass Index)指数进行。
BMI指数是一种将体重和身
高综合计算的指标,可以较为客观地衡量一个人是否超重或肥胖。
二、肥胖的原因
肥胖的形成是由于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多余的能量被转化成脂肪
储存起来。
在现代社会,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都对肥胖的发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 饮食结构
当今社会,高热量、高糖分和高脂肪的食物非常普遍。
过多食用这些高热量的
食物,使能量摄入超过消耗,最终导致肥胖。
2. 生活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
现代化的
生活方式,如久坐、缺乏运动等,导致能量消耗不足,助长了肥胖的发生。
3. 环境因素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带来了便捷的交通工具,减少了徒步和体力劳动的机会。
此外,社交媒体的流行,大大减少了人们的户外活动时间,助长了肥胖的发生。
三、肥胖的影响
肥胖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还会对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1. 健康影响
肥胖会增加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疾病等慢性病的患病风险。
此外,肥胖还与某些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些影响不仅给个体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而且会给家庭和社会的护理和医疗资源造成巨大压力。
2. 社会经济影响
肥胖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同样不可忽视。
据统计,肥胖相关的医疗费用和生产力损失占到了国民经济的相当一部分。
这些额外的财政开支不仅增加了社会的经济负担,也减少了可供投资的资源,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应对肥胖问题
面对肥胖问题,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而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1. 教育意识
通过加强肥胖知识的普及和健康教育的提升,提高公众对肥胖的认识和认知水平。
只有真正了解肥胖的危害,才能更好地预防和避免肥胖的发生。
2. 饮食调整
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摄入平衡的营养,减少高热量、高糖分和高脂肪的食物摄入。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是降低肥胖风险的有效手段。
3. 鼓励体育运动
推广体育运动,增加个体的体力活动频率和强度。
适量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加能量的消耗,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和控制肥胖。
4. 创造健康环境
社会应当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如规划更多的绿地、公共健身设施等,为人们提供方便的运动场所和健康的生活空间。
结语
肥胖作为一个身体状态和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挑战。
要理解和应对肥胖,我们需要准确理解其定义、原因和影响。
通过加强肥胖教育、鼓励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以及提供健康环境的经营,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减少肥胖问题对我们个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创造更加健康、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