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腹膜炎

合集下载

胸腔注入尿激酶对恶性胸腔积液伴纤维多分隔治疗效果

胸腔注入尿激酶对恶性胸腔积液伴纤维多分隔治疗效果

现代医学Modern Medical Journal2015,Oct ;43(10):1299-1300[收稿日期]2015-04-23[修回日期]2015-07-18[作者简介]王晶(1979-),女,黑龙江牡丹江人,主治医师。

E -mail :113763603686@139.com[引文格式]王晶.胸腔注入尿激酶对恶性胸腔积液伴纤维多分隔的治疗效果[J ].现代医学,2015,43(10):1299-1300.·基础与临床·胸腔注入尿激酶对恶性胸腔积液伴纤维多分隔的治疗效果王晶(牡丹江市肿瘤医院肿瘤内二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0)[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对恶性胸腔积液伴纤维多分隔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40例恶性胸腔积液伴纤维多分隔患者分成两组,每组20例,分别予以胸腔应用尿激酶后再注入铂类药物(尿激酶组)和胸腔加压注入生理盐水后再注入铂类药物(生理盐水组)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

结果:恶性胸腔积液尿激酶组完全缓解(CR)13例,部分缓解(PR)4例,无效(NC )3例;生理盐水组CR3例,PR4例,NC 13例。

结论:对恶性胸腔积液伴纤维多分隔患者胸腔注入尿激酶后再注入铂类药物化疗可以提高缓解率。

[关键词]恶性胸腔积液;纤维多分隔;尿激酶;胸腔闭式引流置管术;胸腔化疗[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562(2015)10-1299-02doi :10.3969/j.issn.1671-7562.2015.10.029恶性胸腔积液占胸腔积液的38% 53%,由晚期恶性肿瘤发生胸膜转移所致。

恶性胸腔积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中部分患者因反复抽液、注药治疗或胸水时间过长导致胸腔内形成纤维多分隔,导致胸水难以抽出;注入的铂类化疗药物也仅仅局限于局部的囊腔内,最终导致恶性胸腔积液控制困难。

尿激酶能激活纤溶酶原、溶解纤维素,增加胸腔积液引流效果[1]。

注射用尿激酶胸腔内注射致高热及出血反应1例

注射用尿激酶胸腔内注射致高热及出血反应1例

96ChinaPharmaceuticals2015年2月20日第24卷第4期Vol.24,No.4,February 20,2015更正2012年9月5日出版的《中国药业》第21卷第17期第40~41页张国勇、梁晓美、王如伟《两种坦索罗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及成本-效果分析》一文中,由于作者的疏漏,所研究的药品必坦的药品通用名称及其药品生产企业名称有误。

经作者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刊核实,现更正为“必坦(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杭州康恩贝制药有限公司,0.2mg /粒)”。

另,文中所述“坦索罗辛”为同一药品“坦洛新”的不同英译名。

本刊查实: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注册批件》(批件号:2005S00827),必坦为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药品通用名称,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285)的商品名,药品生产企业为杭州康恩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地址: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滨康路568号)。

杭州康恩贝制药有限公司为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歉!《中国药业》杂志编辑部2014年12月·个案报道·CasesReports患者,女,34岁,主诉“咳嗽、气憋1周”,于2014年1月3日以“左侧结核性胸膜炎”收治入院。

既往无乙型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史,无青霉素、磺胺类抗菌药过敏史,否认外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

入院体格检查示:血压100/70mmHg ,体温37ħ,神清,气平,查体合作,左肺胸廓饱满,左下肺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弱,双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哮鸣音,心率80次/分,律齐,余无异常。

胸部X 线摄片提示左侧胸腔积液。

入院诊断为左侧结核性胸膜炎。

入院当日在病房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引流胸腔积液600mL 后夹管,引流袋内引流液为淡黄色清亮胸腔积液。

因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蛋白含量高,容易引起胸膜粘连,于次日引流出1000mL后予胸腔内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0mL +注射用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公司,批号为201206046,国药准字H10920040,规格为每瓶10万U )10万U ,以保持引流管通畅和分解胸膜粘连包裹。

尿激酶制剂在妇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前景

尿激酶制剂在妇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前景

尿激酶制剂在妇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前景妇科疾病是指影响女性生殖系统健康的疾病,包括但不限于宫颈疾病、子宫肌瘤、盆腔炎症、卵巢囊肿等。

这些疾病常常给女性的生活和生育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寻找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对于妇女的健康至关重要。

近年来,尿激酶制剂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已经在妇科疾病中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尿激酶是一种来源于尿液中的天然酶类物质,具有纯度高、活性强、专一性和安全性高等优点,因此成为制备药物的理想载体。

尿激酶制剂的主要成分是尿激酶,可以通过促进纤溶系统的活化及蛋白酶活性,减少纤维蛋白的沉积和抑制纤维蛋白的合成,从而降低炎症反应,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由于具备这些特性,尿激酶制剂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异于传统治疗方式的优势。

首先,尿激酶制剂在治疗宫颈疾病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疗效。

宫颈疾病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包括宫颈糜烂、宫颈炎症等。

当前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激光或电刀手术,但是这些治疗方式具有创伤性强、恢复时间长等缺点。

尿激酶制剂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方法,能够直接作用于宫颈病变部位,通过其纤溶活性和抗炎作用,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从而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并降低复发率。

其次,尿激酶制剂还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中显示出了一定的潜力。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由于其病理生理特点,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手术切除或药物治疗。

然而,手术切除具有创伤性强和复发率高的问题,而药物治疗则存在药物副作用大和疗效不稳定的问题。

尿激酶制剂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可以直接作用于子宫肌瘤组织,通过其纤溶、抗炎和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减弱子宫肌瘤的生长,并且不会对正常子宫组织产生不良影响,具备潜在的治疗潜力。

此外,尿激酶制剂在盆腔炎症、卵巢囊肿等妇科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盆腔炎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常常由感染引起,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抗生素治疗,但局部应用尿激酶制剂能够在原位迅速发挥纤溶、抗炎和清除炎症介质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内科学第二节 结核性腹膜炎

内科学第二节 结核性腹膜炎

第二节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中青年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

【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多继发于肺结核或体内其他部位结核病;主要感染途径以腹腔内的结核病灶直接蔓延为主,少数可由淋巴血行播散引起粟粒性结核性腹膜炎。

【病理】病理特点可分为渗出、粘连、干酪三种类型,以前两型为多见,可混合存在。

(一)渗出型腹膜充血、水肿,表面覆有纤维蛋白渗出物,可伴黄(灰)白色细小及融合之结节。

腹水量中等以下,草黄色或淡血性,偶为乳糜性。

(二)粘连型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和蛋白沉积使腹膜、肠系膜明显增厚。

肠袢相互粘连可发生肠梗阻。

(三)干酪型多由渗出型或粘连型、演变而来,可兼具上述两型的病理特点,并发症常见。

以干酪坏死病变为主,坏死的肠系膜淋巴结参与其中,形成结核性脓肿。

病灶可向肠管、腹腔或阴道穿破而形成窦道或瘘管。

【临床表现】因原发病灶与感染途径不同、机体反应性及病理类型的不同而异。

多起病缓慢,早期症状轻,以致不易被发现;少数起病急骤,以急性腹痛或骤起高热为主。

(一)全身症状结核毒血症常见,主要是低热与中等热,呈弛张热或稽留热,可有盗汗。

高热伴有明显毒血症主要见于渗出型、干酪型,或见于伴有粟粒型肺结核、干酪样肺炎等严重结核病的患者。

后期有营养不良,出现消瘦、水肿、贫血、舌炎、口角炎、维生素A缺乏症等。

(二)腹痛位于脐周、下腹或全腹,持续或阵发性隐痛。

偶可表现为急腹症,系因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或腹腔内其他结核的干酪性坏死病灶溃破引起,也可由肠结核急性穿孔引起。

(三)腹部触诊常有揉面感,系腹膜遭受轻度刺激或因慢性炎症而增厚、腹壁肌张力增高、腹壁与腹内脏器粘连引起的触诊感觉,并非特征性体征。

腹部压痛多较轻,如压痛明显,且有反跳痛时,提示干酪型结核性腹膜炎。

(四)腹胀、腹水常有腹胀,伴有腹部膨隆,系结核毒血症或腹膜炎伴有肠功能紊乱所致,不一定有腹水。

尿激酶作用

尿激酶作用

尿激酶作用尿激酶(urokinase)是一种蛋白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它的作用主要包括溶解血栓、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和调节免疫反应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药理学和临床价值。

首先,尿激酶作为一种纤维蛋白溶解剂,对病人体内的血栓有溶解作用。

在心脑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等疾病中,尿激酶能通过直接溶解纤维蛋白血栓的形成,使血栓迅速溶解。

由于血栓是大量纤维蛋白和血小板聚集形成的,它们阻断了血液流动,容易导致缺血和组织坏死。

而尿激酶通过溶解血栓,可以恢复血液正常循环,使氧和营养物质得以供给到受损的组织。

其次,尿激酶还具有抗炎作用。

炎症是机体对于刺激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但过度激活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炎细胞的聚集和释放炎症性介质,进而引起组织的损伤和疾病的进展。

尿激酶能够改善炎症反应,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调节免疫反应,缓解患者的炎症病症。

此外,尿激酶还能够促进组织修复和愈合,缩短创伤愈合的时间。

再次,尿激酶在肿瘤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肿瘤生长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而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过程。

尿激酶能够通过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管生成等方式,抑制肿瘤的发展。

同时,尿激酶还具有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提高化疗的效果。

这些特性使尿激酶成为肿瘤治疗中的重要药物之一。

最后,尿激酶还被广泛用于临床急诊救治、心脏手术和肾脏疾病等领域。

在心脏手术中,尿激酶用于预防术后血栓的形成,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肾脏疾病中,尿激酶能够通过调节肾小球的通透性和减少肾小管损伤等方式,改善肾功能。

总结起来,尿激酶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具有溶解血栓、抗炎作用、抑制肿瘤发展和辅助治疗等多重作用。

它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范围广泛,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尿激酶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因此在使用之前应遵循医嘱并谨慎使用。

腹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疗效观察

腹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疗效观察

腹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疗效观察结核性腹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腹膜结核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过去,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结核药物治疗和手术切除等,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近年来,腹腔内注入尿激酶作为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新方法被广泛探讨和运用。

本文旨在评估腹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一、尿激酶治疗的原理尿激酶是一种以尿激酶原为基础的蛋白酶,可以刺激纤溶酶原的合成和释放,从而促进纤溶过程。

在结核性腹膜炎中,炎症过程导致腹腔内纤溶系统的紊乱,纤溶活性降低,形成纤维化和渗出物聚集,加重了腹膜炎症和粘连。

尿激酶的注入可以恢复纤溶活性,改善纤维化和粘连情况,促进病变组织的溶解和吸收。

二、研究方法和结果本研究招募了100例确诊的结核性腹膜炎患者,随机分配到尿激酶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

尿激酶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周腹腔内注入尿激酶50,000 IU,连续治疗4周,共4个疗程。

常规治疗组患者接受标准的抗结核药物治疗。

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腹腔积液的清除时间和复发情况。

经过治疗期结束的随访,尿激酶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尿激酶治疗组的腹腔积液清除时间明显缩短,平均时间为10天,而常规治疗组平均需要17天(P<0.01)。

此外,尿激酶治疗组的复发率较低,为10%,而常规治疗组的复发率为25%。

三、可能的机制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疗效可能与其对纤溶系统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

纤溶系统的正常功能有助于炎症渗出物的清除和组织修复。

尿激酶的注入能增加纤溶活性,有助于清除腹腔内的渗出物,并减少纤维化的形成。

此外,尿激酶还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的产生和细胞因子的释放等机制参与治疗过程。

四、不良反应和安全性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不良反应较少见,常见的轻度过敏反应包括皮疹、发热和头痛等,一般可以自行缓解或通过对症处理。

注射用尿激酶说明书

注射用尿激酶说明书

注射用尿激酶说明书【药品名称】注射用尿激酶【英文名】Urokinase for Injection【汉语拼音】Zhusheyong niaojimei【主要成分】本品主要成分为尿激酶,系从新鲜人尿中提取的一种能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的酶,它是由低分子量33000和高分子量54000组成的混合物。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的冻干块状物或粉末。

【药理毒理】尿激酶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快,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作用。

尿激酶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效果好。

尿激酶还能提高血管ADP酶活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尿激酶在静脉滴注后,患者体内纤溶酶活性明显提高;停药几小时后,纤溶酶活性恢复原水平。

但血浆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水平的降低,以及它们的降解产物的增加可持续12-24小时。

尿激酶显示溶栓效应与药物剂量、给药的时间窗有明显相关性。

尿激酶毒性很低,小鼠静脉注射半数致死量大于100万国际单位/公斤体重。

亦无明显抗原性,致畸性、致癌性和致突变性。

临床应用罕有过敏反应报道。

但是,鉴于尿激酶增加纤溶酶活性,降低血循环中的未结合型纤溶酶原和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可能出现严重的出血危险。

【药代动力学】尿激酶在人体内药代动力学特点尚未完全阐明。

尿激酶静脉给予后经肝脏快速清除,血浆半衰期≦20分钟。

少量药物经胆汁和尿液排出。

肝硬化等肝功能受损患者其半衰期延长。

【适应症】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溶栓治疗,包括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脑血栓形成和急性脑血管栓塞、肢体周围动静脉血栓、中央视网膜动静脉血栓及其他新鲜血栓性闭塞性疾病。

【用法用量】1、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滴注:50万~150万单位溶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50~100ml中静脉滴注,全量于30~60分钟内均匀输入,剂量可依患者体重及体质情况作调整。

冠状动脉输注:20万~100万单位溶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0~60ml中冠脉内输注,按每分钟1万~2万单位速度输入,剂量可依患者体重、体质情况及溶栓效果等情况作调整。

尿激酶联合氟尿嘧啶及顺铂在晚期肿瘤所致的癌性腹水中的疗效观察

尿激酶联合氟尿嘧啶及顺铂在晚期肿瘤所致的癌性腹水中的疗效观察

尿激酶联合氟尿嘧啶及顺铂在晚期肿瘤所致的癌性腹水中的疗效观察汤巧云;洪铁艳;杨培培【摘要】目的分析晚期肿瘤所致的癌性腹水患者接受尿激酶联合顺铂、氟尿嘧啶腹腔灌注化疗的疗效.方法 10例晚期肿瘤所致的癌性腹水患者作为尿激酶组,采用尿激酶联合顺铂、氟尿嘧啶腹腔灌注化疗;文献报道的48例晚期肿瘤所致的癌性腹水患者作为热灌注组,采用腹腔热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尿激酶组患者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热灌注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6.67%(32/48),与尿激酶组的5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例尿激酶组患者中发生肠梗阻3例,Ⅳ度骨髓抑制2例.结论尿激酶联合氟尿嘧啶、顺铂腹腔灌注化疗可用于治疗晚期肿瘤所致的癌性腹水患者,能达到与热灌注相当的疗效,有助于引流腹水,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8(012)018【总页数】3页(P95-97)【关键词】尿激酶;氟尿嘧啶;顺铂;癌性腹水;腹腔灌注化疗【作者】汤巧云;洪铁艳;杨培培【作者单位】211102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血液肿瘤科;21001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 南京明基医院风湿免疫科;211102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血液肿瘤科【正文语种】中文盆腹腔内肿瘤晚期常出现癌性腹水, 治疗效果差, 中位生存时间几周至几个月不等, 1 年生存率<10% [1]。

癌性腹水可形成粘连、分隔, 各种化疗药物刺激也易出现腹水分隔, 为治疗带来很大难度, 本院2015年3月~2018年2月在Ⅳ期晚期肿瘤所致的癌性腹水患者中采取尿激酶联合氟尿嘧啶、顺铂的治疗方案, 观察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5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晚期肿瘤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例, 女7例;年龄26~81岁, 平均年龄57岁;均为恶性肿瘤Ⅳ期患者, 均导致癌性腹水;胃癌4例, 卵巢癌2例, 胰腺癌1例, 胆囊癌1例, 结肠癌1例, 乳腺癌1例;腹水性状见表1。

尿激酶制剂对尿路结核的治疗作用研究

尿激酶制剂对尿路结核的治疗作用研究

尿激酶制剂对尿路结核的治疗作用研究尿路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泌尿系统的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尿激酶制剂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尿路结石的溶石药物,而不久前的研究表明,尿激酶制剂可能也对尿路结核的治疗具有潜在的作用。

尿激酶制剂是一种酶蛋白,它能够通过降低尿液中盐类的浓度和改变尿液pH 值,从而溶解某些类型的尿路结石。

然而,随着对尿激酶制剂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其能够通过增强免疫功能和改善组织氧化状态等机制来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对尿路结核的治疗产生积极影响。

尿激酶制剂对尿路结核的治疗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抗菌作用:尿激酶制剂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例如通过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加T淋巴细胞的活性等,从而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和繁殖。

实验证明,尿激酶制剂对结核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较低,可以有效地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

2. 清除结核杆菌的生物膜:结核杆菌通过形成生物膜的方式来保护自身,使得传统抗结核药物难以渗透到生物膜中,因此难以达到有效浓度。

而尿激酶制剂具有溶解生物膜的能力,可以通过改变细菌表面膜的物理特性,使传统抗结核药物更容易渗透并杀死结核杆菌。

3. 活化巨噬细胞:尿激酶制剂能够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其杀菌作用。

一项研究发现,尿激酶制剂处理后的巨噬细胞能够增强对结核杆菌的吞噬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巨噬细胞产生更多的氧自由基,进一步杀灭细菌。

4. 改善组织氧化状态:尿激酶制剂含有一定量的抗氧化物质,能够改善机体组织的氧化状态。

研究表明,尿激酶制剂能够通过清除有害氧自由基、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等方式来改善机体组织的氧化损伤情况,从而减轻尿路结核患者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程度。

尽管尿激酶制剂对尿路结核的治疗作用已经初步得到验证,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其疗效。

目前,尿激酶制剂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尿路结石的治疗,而在尿路结核的治疗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尿路结核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尿激酶制剂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药物,对于尿路结核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500例

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500例

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500例关键词尿激酶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资料与方法2003~2009年收治结核性胸膜炎导致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患者500例。

诊断依据:①以发热、咳嗽、胸痛、胸腔积液发病;伴有结核中毒症状;②经胸腔B超检查证实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或胸部X线、CT扫描发现胸腔积液,可有或没有肺部活动性结核;③有胸腔穿刺抽液或多次抽液治疗,或胸腔内注射激素及异烟肼的病史;④经痰菌检查,胸腔积液化验或结核菌素试验等证实结核菌感染;⑤入院后再次胸部X线、CT及B超检查证实为包裹性胸腔积液。

临床资料:本组5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48例,年龄15~55岁,平均34岁;男122例,女126例;病程11~63天,平均31天。

对照组252例,年龄14~59岁,平均36岁;男124例,女128例;病程15~60天,平均33天。

两组患者临床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强化抗结核等对症治疗,部分患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加泼尼松30mg,分3次口服,每周减量5mg,总疗程4~6周,同时用超定位包裹性胸腔积液最大腔,然后胸腔穿刺抽液,放出积液(不少于5ml),给予胸腔注入异烟肼03g、地塞米松5ml。

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经穿刺针向胸腔内注射尿激酶10万单位、异烟肼03g、地塞米松5ml,抽液结束后患者在床上翻转以利药物充分接触纤维分隔,每周2~3次。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出院后第1、3、6个月及疗程结束(9~12个月)复查胸部线X、CT及B超检查。

结果治疗组、治疗组在治疗1个月内显效,176例(709%),有效64例(258%),总有效率967%。

对照组显效32例(129%),有效65例(258%),无效154例(613%),总有效率387%,P005)。

统计学处理应用X2检验和相关分析法。

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好转出院,平均住院34天。

出院后随访第1个月经胸部X线、B超等检查包裹性胸腔积液均持续存在,第3个月复查98例积液较前减少;半年后34例持续存在包裹性积液,占583%,其中16例形成脓胸、支气管胸膜瘘,后经外科治疗,切口难以愈合,占65%;15年后97例胸膜增厚或钙化,占387%。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指南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指南

腹膜透析感染相关性腹膜炎第一部分腹透相关腹膜炎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原因评估一、腹透相关腹膜炎的定义和术语腹透相关腹膜炎的定义:腹透治疗过程中,由于污染、肠源性感染、导管感染及医源性操作等原因,造成致病原侵入腹腔,导致的腹腔内急性感染性炎症。

再发(recurrent) :±一次腹膜炎治疗完成后4周内再次发生,但致病菌不同。

复发(relapsing):上一次腹膜炎治疗完成后4周内再次发生,致病菌相同,或是培养阴性的腹膜炎。

重现(repeat) :±一次腹膜炎发作治疗完成后4周后再次发生,致病菌相同。

难治腹膜炎(refractory):规范的抗生素治疗5 d后,症状无改善且透出液未转清亮。

导管相关腹膜炎(catheter -related peritonitis):腹膜炎与出口处或隧道感染同时发生,致病菌相同或其中一处培养阴性。

二、腹透相关腹膜炎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腹透相关腹膜炎的常见临床表现为腹透透出液浑浊、腹痛、伴或不伴发热,腹部压痛和反跳痛。

老年患者可仅表现为腹透透出液浑浊和低血压,而腹痛和腹部体征(压痛及反跳痛)不突出。

严重的腹膜炎患者可出现高热、血白细胞显著升高以及低血压或血压值较基础血压明显下降等脓毒血症或感染性休克的表现。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对临床疑诊为腹透相关腹膜炎的患者应立即完善相关检查。

透出液白细胞计数、分类以及微生物培养对于腹透相关腹膜炎的诊断尤为重要。

透出液标本的留取:腹透患者透出液浑浊或腹痛,首先应考虑患者是否发生腹透相关腹膜炎,应及时留取第1袋浑浊透出液并在6 h内送检,包括白细胞计数和分类、革兰染色及病原学培养。

尽量避免留取标本前使用抗生素。

留取过程中注意避免污染。

若不能立即送检,应将待检透出液存放于4℃冰箱中冷藏,已接种的培养标本应保存在室温或放置于37℃中进行孵育。

如患者就医时为干腹,或未能及时留取第1袋浑浊透析液时,需注入1 L透出液至少留腹1 ~2h,再引流留取标本送检。

注射用尿激酶说明书

注射用尿激酶说明书

注射用尿激酶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请以药品包装盒中的说明书为准。

妊娠:B哺乳:慎用注射用尿激酶说明书【说明书修订日期】核准日期:2007年02月08日修改日期:2010年09月30日 2012年05月07日 2012年10月01日【药品名称】注射用尿激酶【英文名称】Urokinase forInjection【汉语拼音】ZhusheyongNiaojimei【成份】本品为尿激酶加适量稳定剂和赋形剂的无菌冻干品。

辅料为人血白蛋白、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的冻干块状物或粉末。

【适应症】本品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溶栓治疗。

包括急性广泛性肺栓塞、胸痛6-12小时内的冠状动脉栓塞和心肌梗死、症状短于3-6小时的急性期脑血管栓塞、视网膜动脉栓塞和其他外周动脉栓塞症状严重的骼-股静脉血栓形成者。

也用于人工心瓣手术后预防血栓形成,保持血管插管和胸腔及心包腔引流管的通畅等。

溶栓的疗效均需后继的肝素抗凝加以维持。

【规格】(1)1万单位(2)10万单位(3)25万单位(4)50万单位【用法用量】本品临用前应以注射用灭菌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配制。

1.肺栓塞初次剂量4400单位/公斤体重,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配制,以90毫升/小时速度在10分钟内滴完;其后以每小时4400单位的给药速度,连续静脉滴注2小时或12小时。

肺栓塞时,也可按每公斤体重15000单位生理盐水配制后肺动脉内注入;必要是,可根据情况调整剂量,间隔24小时重复一次,最多使用三次。

2.心肌梗死建议以生理盐水配制后,按6000单位/分速度冠状动脉内连续滴注2小时,滴注前应先行静脉给予肝素2500-10000单位。

也可将本品200-300万单位配制后静脉滴注,45分钟到90分钟滴完。

3.外周动脉血栓以生理盐水配制本品(浓度2500单位/毫升)4000单位/分速度经导管注入血凝块。

每2小时夹闭导管1次;可调整滴入速度为1000单位/分,直至血块溶解。

急性硬膜下血肿外科治疗体会

急性硬膜下血肿外科治疗体会

AD s H)是 颅脑 损 伤的 一种常 见类 型 , 常常 合并 不 同 程 度的脑 挫裂 伤 , 情发 展 复 杂 多变 , 易掌 握 J 病 不 。
其进 展 常和病 人 受 伤 的力 度 、 间 、 时 饮酒 史 、 龄有 年 关 。选择 适时适 当 的手 术和 保 守 治疗 , 伤者 预 后 对
伤后 2 4h以内 。 1 1 一般 资料 .
1 3 疗效评 价 。 入院后 3个 月按照 格拉 斯哥 预后 ( ( 评 分 标 G ) 准评 价治疗效 果 。 14 治疗方 法 .
①保守 治疗 : 急性 硬膜 下血 神 , C 示血 肿 厚 头 T 度 <1 ll巾线结 构 移位 <5mr , 且血 肿 < 0ln, - i n者 并 3 给 予保守 治 疗 。 J 血 、 水 、 症 , onI 【 脱 : 对 观察 意 识、 生命体征 , 分别 于 住院 后 第 1 3 7d及 第 1 、 、 d复 查 4
h m a o h u d b a e n t a int ss a eo o s i u n s ,h mao av l me e t ma s o l e b s do hep te ’ t t fc n co s e s e t m o u ,m i i e sr c u ea i g dl tu t r nd rn n p o .W e s o l a e o e a in b f r o a o d i ss o1 h u d h v p r t e o e c m rmy ra i. o
p te swih a ut u d a e r h g r h s n.2O c s s r c i e o s r a ie t e t nt 5 c s s r — a int t c e s b ur 1h mo r a e we e c o e a e e ev d c n e v tv r a me . 2 a e e c i e a l me ge c p r t n a d 4 c s s r c ie me ge c p r to fe alt o s r a ie te t e . ev d e ry e r n y o e a i n a e e e v d e r n y o e a in a t r fi o c n e v tv r am nt o

腹膜炎的诊断和治疗PPT课件【58页】

腹膜炎的诊断和治疗PPT课件【58页】

绿脓杆菌性腹膜炎: 本病易形成腹膜上微脓肿而导致腹 膜超滤功能降低,预后差。
结核性腹膜炎: 少见,传播途径可能由于血源感染。透 析液变浊,细胞数增加,分类以单核细胞增多为主,结 核菌培养阳性,一般的抗生素治疗无效。一旦确诊应尽 早拔除透析管停止CAPD
化学性腹膜炎和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腹膜炎:临床表现酷
导致死亡率增加。
-
5
为什么会发生?
病原体的侵入 防御机制的破坏
-
6
腹腔病原体侵入途径
血源性 肠道
换液过程
Titaneum/连接短管
腹透管
-
7
造成病原体侵入的外在原因
占80%以上:
植管时污染 透析液过期、透析液袋破损 换液技术造成污染 护理人员更换输液管时污染 导管破裂或管路接头松脱 加药过程污染 导管出口处或隧道感染
假单孢菌(绿脓杆菌)
革兰氏阴性菌 混合感染和/或 厌氧菌
尿量 >100 ml , 头孢拉定 尿量 <100 ml , 氨基糖甙 类 或根据药敏选择药物
继续使用头孢拉定并加用: 继续使用头孢
氨基糖甙类(尿量 <100 ml) 唑啉和头孢他
环丙沙星 500mg p.o bid
定,并加用甲
(尿量 >100 ml) 氧哌嗪青霉素4 g IV q12 hrs
– 约占55% -80%,常见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上 皮葡萄球菌
革兰氏阴性菌----G(-)
– 约占17% -30%,常见为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
真菌
– 约占2% -10%,大部份为酵母菌和念珠球菌
-
12
中山一院CAPD腹膜炎病原体调查(109例)
致病菌
例数
革兰氏阳性球菌

尿激酶用途

尿激酶用途

尿激酶用途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尿激酶是一种被称为尿素酶的酶类,其主要的作用是将尿素水解成氨和二氧化碳。

尿激酶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功能,不仅在尿素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还在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尿激酶在尿素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主要代谢产物,通过肝脏合成,并且通过肾脏排泄。

在这个过程中,尿激酶的作用是将尿素水解成氨和二氧化碳,然后氨被转化为尿酸或尿素。

这个过程不仅能够排除体内的废物,还能够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尿激酶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尿激酶的活性水平可以反映出肝功能和肾功能的情况。

在肝病或肾病等情况下,尿激酶的活性水平会发生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检测尿激酶的活性水平来判断肝脏或肾脏功能是否正常。

尿激酶也被用来诊断一些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尿激酶缺乏症。

尿激酶在医学上也被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尿激酶可以通过水解尿素产生氨,从而提高身体内氨的水平,对于某些疾病如尿毒症等具有治疗作用。

尿激酶还可以用于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如胃肠道溃疡、慢性胃炎等。

第二篇示例:尿激酶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尿液中。

它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尿激酶的用途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来谈谈尿激酶的概念。

尿激酶是一种蛋白酶,主要存在于肾脏和胰腺细胞中。

当这些细胞受到损伤或疾病侵袭时,尿激酶会释放到尿液中。

尿激酶的检测可以反映出肾脏和胰腺的健康状况,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

尿激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尿激酶可以作为肾脏疾病的诊断指标。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负责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体液平衡。

当肾脏功能受损时,尿激酶的含量会显著增加。

通过检测尿液中尿激酶的含量,可以及早发现肾脏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尿激酶还可以用于胰腺疾病的诊断。

胰腺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它分泌胰液来帮助消化食物。

当胰腺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时,胰腺细胞会释放大量尿激酶,导致尿激酶在尿液中的含量升高。

尿激酶胸腹腔注射治疗结核性胸腹膜炎的疗效观察

尿激酶胸腹腔注射治疗结核性胸腹膜炎的疗效观察

合分 析 ,尤其 是 以体现 有无危 及生 命 的基 底 池受 压 及脑 干形 态 改 变 ,作 为 主 要 参 考 依据 决 定 手 术 与 否 , 提高 患 者治愈 率和 生存质 量有 肯定 的作用 。 对
[ 考 文 献] 参
江基 尧。 朱诚 。 罗其中, 主编 . 颅脑创伤I 临床救治指南 [ . z M]第 版. 上海 : 第二军 医大学出版社,2 0 :5 0 0 3 2 —4 .
t u t rni uy J . ut pnC iC r。0 7 1 ( ) 1 3 r ma c a n r []C r O i r ae2 0 , 3 2 :6 . a i bi j t
F li a er RM , F er o l a io LC, Ca t n ea o E, e .De o r s i e c a ta 1 c mp e sv r n—
[ 稿 日期 ]2 1 —0 —0 收 00 4 5 [ 者 简介 ]王 云 杰 ( 9 0一) 男 , 蒙 古 包 头 市 人 。 医 学 作 17 , 内 学 士 。 主 任 医师 。 副
尿 a. 胸 腹 腔 注 射 治 疗 结 核 性 胸 腹 s酶
膜 炎 的 疗 效 观 察
刘 素 芹 ( 赤峰 市传染 病防 治医院 呼吸 内科 ,内蒙古 赤峰 04 0 ) 2 0 0
he tma n yi o 0 ai t n eg n reyJ .C i amao :aa s f 8p t nsud ro es gr[ ] h l s 3 e u n
Me E 1,0 8 1 1 1 ) 18 . dJ( n ) 20 ,2 ( 2 :0 0 g
S ra e ev d iF,C mp g o eC,S h q ioJ o an n a u ul 。Th oeo u g r n l erl fs r ey i

尿激酶的常用剂量

尿激酶的常用剂量

尿激酶的常用剂量
尿激酶是一种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常用剂量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病情等因素。

一般来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合适的剂量。

对于成人来说,通常的剂量是每次使用0.4-0.8毫克,每日使
用2-3次。

在使用尿激酶之前,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确保没有禁忌症。

对于儿童来说,剂量的确定也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一般来说,儿童的用药量比成人要小,需要根据体重和年龄来计算剂量。

同时,儿童使用药物需要特别注意安全性和副作用。

在使用尿激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尿激酶只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得自行调整剂量或停止使用。

2. 在使用尿激酶期间,需要定期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凝血酶原时间检查,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3. 尿激酶可能会引起出血、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如果出现这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4. 在使用尿激酶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受伤等可能导致出血的情况。

总之,尿激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但是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剂量和安全性。

如果您需要使用尿激酶,请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腹膜炎
目的:观察和评价腹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的疗效。

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和腹穿抽液的基础上,治疗组于每次抽液后用尿激酶100 000 IU加20 ml 0.9%氯化钠溶液溶解后注入腹腔;对照组注入20 ml 0.9%氯化钠溶液。

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的腹腔积液吸收时间、腹穿次数、腹膜厚度及腹膜粘连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腹腔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腹膜炎可以促进积液吸收、减轻腹膜增厚、粘连,改善患者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sses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uberculous peritonitis by intra-abdominal injection urokinase. Methods: The 86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into urokinase therap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fter routine applying anti-tuberculosis drugs and tapping the celiac fluid, the therapy group were given 100 000 IU urokinase and20 ml NS inject celiac,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20 ml NS. Results: The time of celiac effusion absorption, the number of abdomen wearing, the thickness of peritoneal andthe incidence of peritoneal adhesio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method of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urokinase to treat tuberculous peritonitis can promote effusion absorption, alleviateperitoneal thickening and adhesion, improve patient outcomes.
[Key words] Urokinase; Intra-abdominal Injection; Tuberculous peritonitis
近年来,由于结核耐药菌株的存在,结核病的发病率又呈上升趋势,肺外结核尤其是腹腔结核发病率逐渐升高,结核性渗出型腹膜炎临床上较多见,其预后有相当一部分遗留腹膜肥厚与粘连,影响生活质量。

笔者在积极抗结核治疗、腹穿抽液的同时,向患者腹腔内注入尿激酶以促进腹水的吸收,减轻腹膜的肥厚与粘连。

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开始采用尿激酶腹腔内注射的方法,疗效确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患者均为首诊病例,经PPD试验、腹部CT、X線片、B超及病理活检确诊为渗出型结核性腹膜炎;入院前未经抗结核及腹腔内注射药物治疗;X线片提示无腹膜粘连;B超提示腹腔积液;并检查凝血功能三项无血液系统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例86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其中,男16例,女27例;年龄17~68岁,平均31.5岁。

对照组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19~71岁,平均32.8岁。

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正规抗结核、对症治疗及营养支持,同时腹穿抽液辅助治疗,每次最大抽液量均不超过1 000 ml,抽液前经B超检查定位穿刺点。

治疗组每次于抽液后用100 000 IU尿激酶加20 ml 0.9%氯化钠溶液,溶解后注入胸腔[1],注药后让患者向各个方向反复转动体位,使药液与腹膜充分接触。

对照组每次抽液后注入0.9%氯化钠溶液,20 ml,同样嘱患者向各个方向反复转动体位。

直至B超显示未见明显积液,经反复观察不再增长则停止抽液。

记录每组腹腔积液吸收时间(每隔3~4 d B超检查,连续2次B超未见明显积液作为腹腔积液消失的判定标准)、腹穿及注药次数、并行CT常规扫描,选腹膜最厚部位进行高分辨率薄层扫描,测量腹膜厚度。

摄X线片评估腹膜粘连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两组间各数据比较均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准α=0.05。

2 结果
尿激酶治疗组腹腔积液吸收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腹穿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腹膜厚度(mm)明显薄于对照组(P<0.05);两组腹膜粘连的发生率,治疗组为7.5%,对照组为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治疗组中有1例出现注药后发热,最高体温为38.7℃,服用解热镇痛药后3 h内退热。

治疗组在用药前、中、后期监测凝血功能三项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结核病的发生多与营养不良、生活条件恶劣有关,解放前我国结核病很常见,解放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结核病的发病率明显减少,但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的出现,结核病的发病率又有抬头的趋势。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弥漫性的腹膜感染。

腹腔结核感染可有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输卵管结核直接蔓延或其他原发结核感染灶内的结核菌随淋病、血行播散而来。

结核性腹膜炎可见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多在20~40岁,女性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2]。

结核性腹膜炎按主要病理改变可分为渗出型、粘连型和干酪型。

临床上渗出型较为多见,其腹腔内多是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液,草黄色,偶有微呈血性。

脏层与避腹膜增厚、充血、水肿,附着纤维蛋白性渗出物。

积液量多且长时间不吸收者,大量的纤维蛋白沉着于腹腔,纤维蛋白沉积于腹膜,形成“纤维素苔”,促进成纤维细胞的黏附和增殖,产生胶原蛋白、黏多糖,且由于纤维蛋白渗出物堵塞腹膜上的淋巴管孔,导致腹腔积液的吸收障碍,至积液黏稠、引流不畅,同时结核菌在积液中大量繁殖,抗结核菌药物难以渗入其中发挥作用,最终导致腹膜
的肥厚、粘连、包裹。

这也是临床上腹腔积液引流失败的常见原因。

对于结核性渗出性腹膜炎的治疗,传统的方法是在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抽液或放置引流管持续引流,其发生腹膜肥厚、粘连的概率较高。

后来研究发现,在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向腹腔内注射某些药物对于防治腹膜肥厚粘连的发生效果很好。

尿激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能活化纤溶酶原,使其转变为纤溶酶而促使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的降解。

因此注入尿激酶后纤溶酶降解了腹膜腔中的纤维蛋白,从而降低了腹腔积液的黏稠性,降低了腹膜粘连的发生率,增加了引流量,利于腹腔穿刺。

同时使腹膜表明血管、淋巴管通畅,腹膜再吸收能力加强,促进了腹腔积液的吸收,防止腹膜的肥厚、粘连。

并且相比于链激酶、降纤酶、糖皮质激素、糜蛋白酶等,尿激酶具有无抗原性、毒性和致热源,可反复应用,不良反应少等特点[3],故临床应用较多。

尿激酶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以注射和穿刺局部血肿最为常见,因此,在应用尿激酶前,应测定患者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激活的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等。

本治疗组患者在进行尿激酶注入腹腔治疗前均检测凝血功能正常,且应用剂量较小,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出现的1例发热患者,可能与溶液中的致热源有关[4]。

腹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渗出型结核性腹膜炎,对于积液的吸收以及腹膜的肥厚、粘连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且用药安全、操作方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苏和,李志军.胸腔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2):1094-1095.
[2]王陇德.结核病防治[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472.
[3]孟兵,蔡梅生,陈建.双侧脑室引流加尿激酶灌注治疗重度脑室出血1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2):78.
[4]尚玉龙,韩宝华,扬宁,等.尿激酶对包裹性结核性胸腔积液、胸膜肥厚的治疗作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8):5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