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精品3篇)
宿建德江导学案
![宿建德江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1a867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92.png)
宿建德江导学案第一部分:江的形成与地理特点宿建德江是中国江苏省的一条重要河流,它的形成与地理特点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毗邻黄海,宿建德江是该省重要的河流之一。
宿建德江源自宿迁市和建湖县,全长约300多公里,流经六个县市区,最终注入长江。
整个江流域地势平坦,水流平稳,河道宽阔。
因为它贯穿了江苏省的中部,所以被誉为江苏的"母亲河"。
宿建德江流经的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合农业和渔业的发展。
沿江而居的人们大多以农业为生,这里的农田肥沃,水稻、小麦等作物种植广泛。
同时,江中水产丰富,鳗鱼、鲫鱼、鲤鱼等品种丰富多样,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第二部分:宿建德江的生态环境宿建德江的生态环境非常重要,它对于维护当地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江周围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不仅可以提供大量鸟类和动物的栖息地,还能够吸附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宿建德江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水污染、围填海工程等因素对江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因此,保护宿建德江的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为了提高江的水质,政府加大了治理力度,推行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措施。
如加强排污管控,设立生态保护区,倡导绿色出行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江水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
第三部分:宿建德江的历史文化价值宿建德江作为江苏省的重要河流,不仅具有自然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宿建德江流域,有许多古迹和历史遗址,包括古建筑、石刻、碑文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这一地区的悠久历史,也体现了人们对江的崇敬和依赖。
此外,宿建德江还是文学艺术的重要题材之一。
许多文人墨客以江为灵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词曲和绘画作品,使江的美景流传至今。
总结:宿建德江的形成与地理特点、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展示了其在地理、生态和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
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宿建德江的意识,积极参与到守护和改善江的生态环境中。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第一课时 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第一课时 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e59c3ab7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f.png)
宿建德江导学单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自读整首诗,结合文中注释和课本插图,说说读完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读完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诗句,想象:读到“天低树”“月近人”时,你眼前浮现出什么画面?默读全诗,想想哪个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人心里涌起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新愁。
诗人置身于这样的情景中有怎样的感受呢?主题概括《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的诗。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作为自己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的。
练习一、看拼音写词语。
A.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B.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做了准备;第二句“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
C.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当逼真。
D.此诗前两句借景抒情,后两句为触景抒情。
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选自《唐诗三百首》)1.解释词语:飞桥:尽日:2. 这首诗通过对幽美景色的描写和对的询问,抒写了作者一种向往,追求的心情。
3.翻译诗句。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4.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哪篇有名的古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4fb97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e8.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第【1】篇〗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宿建德江》。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宿建德江》选自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写景作品。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
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六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
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创新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创新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e6783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1b.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创新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创新教案第【1】篇〗古诗诵读宿建德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5个生字。
掌握一个多音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配古筝曲)一段优美的古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
现在请大家看诗文的打印页,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
好。
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2.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宿”,翘舌音“渚”,后鼻音“旷”。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字词吗?3.再读古诗。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宿建德江》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宿建德江》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3a533319e8b8f67d1cb990.png)
宿建德江
【学习目标】
1.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
2.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学习重难点】
1.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请给下列字词注意并释义:
烟渚:
暮:
客:
旷:
二、带着问题读诗
1.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3.诗的首句描写了什么?
4.假如你就是诗人,在此景,你会有什么心情?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6.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7.客是指谁?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
三、达标检测
1.翻译:日暮客愁新。
2.翻译:移舟泊烟渚。
3.翻译:江清月近人。
4.诗中的“客”指什么?
5.通过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创新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创新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07d1c0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8.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创新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创新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
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
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
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掌握一个多音字。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揭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1.范读全诗。
(整体感知内容)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离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
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
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
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bc46e7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bb.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第【1】篇〗活动内容:古诗《宿建德江》。
活动目标:1.通过欣赏古诗,培养幼儿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2.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远离故土,作为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
活动重点:能够大声、有节奏的诵读古诗。
活动难点:体会诗人远离故土,作为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
活动准备:古诗原文的视频;古诗的韵律操视频。
活动过程:一、复习之前所学古诗。
师: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朗诵学过的古诗吧。
二、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们,当你们的爸爸妈妈出差,离家几天的时候,你们会想念爸爸妈妈吗?当你们长大了,有一天需要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的时候,你们就会像想念爸爸妈妈一样想念亲人和家乡,这就是思乡之情。
2.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古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古诗,它的名字叫《宿建德江》,让我们一起欣赏。
(二)欣赏、理解古诗。
1.教师播放古诗《宿建德江》的视频,请幼儿欣赏并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2.教师逐句播放古诗韵律操视频,并结合日常生活讲解古诗含义,引导幼儿理解诗意。
提问:(1)古诗的名字叫什么?作者是谁?(2)作者描绘的是什么场景?(3)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三)、学习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1.教师有节奏地诵读古诗《宿建德江》,请幼儿看书指字跟诵。
2.教师有节奏地逐句诵读古诗,幼儿跟读。
3.男女幼儿有节奏地逐句指字跟读,教师巡视指导,提高幼儿的诵读能力。
4.请个别幼儿按节奏诵读古诗(鼓励幼儿大胆诵读)5.播放古诗韵律操视频,引导幼儿边按节奏诵读古诗边做韵律操。
(可按不同形式分组,反复诵读)三、教师小结。
师:诗人把船停泊在烟雾笼罩的小岛上,茫茫暮色给游子新增了几分乡愁。
后两句诗人的心绪逐渐平静和开阔,宇宙是如此广袤,此时此刻,天上的一轮孤月与诗人是如此亲近,寂寞的愁绪似乎得到了慰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55c78c3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f7.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宿建德江》。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宿建德江》选自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写景作品。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
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六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
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0216f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13.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
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
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
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掌握一个多音字。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3、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揭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1、范读全诗。
(整体感知内容)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离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
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
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
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25c50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6.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第【1】篇〗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与文字资料课件;水中间的小块陆地课件;三首诗词意境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诗句连连看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1.借助拼音读好古诗词。
(1)指名读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
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一)《宿建德江》1.释诗题。
宿:住。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个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语文六年级上册3《宿建德江》-导学案-部编版
![语文六年级上册3《宿建德江》-导学案-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90f6708f524ccbff12184c3.png)
《宿建德江》【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习重点: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诵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学习难点:能感受诗人的满腔“愁绪”,激发自己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情境导入】夜幕降临,江中烟雾迷蒙,远处行来一叶扁舟……小朋友,你的脑海中能勾勒出一幅这样的画面吗?古诗《宿建德江》就营造了这样一个神秘的意境。
请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朗读,读诗一定要投入,正所谓好诗不厌百回读。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明确:首句“移舟泊烟渚”中有个多音字,就是泊。
当读[bó]时,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停船的意思,例如:停泊二是,停留的意思,例如:漂泊三是,恬静的意思,例如:淡泊当读[pō]时,通常指湖泊。
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108位好汉的大本营,就在水泊梁山。
《水浒传》中关于梁山泊是这样描述的——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
这些文学常识,你记住了吗?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
请大家根据朗读停顿再读一遍: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理解文题:我们来看诗的题目,“宿”是什么意思?“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建德江”是一个地名,那么诗题的意思就是“留宿在建德江上”,那该怎么读好诗题呢?了解作者:别着急,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创作背景:了解古诗作者及其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我们一起来看孟浩然写这首诗前的一段经历:自幼聪颖好学,抱负高远的孟浩然,青年时就作诗多首,“有声于江楚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64ba2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34.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公开课教案第【1】篇〗古诗诵读宿建德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5个生字。
掌握一个多音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配古筝曲)一段优美的古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
现在请大家看诗文的打印页,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
好。
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2.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宿”,翘舌音“渚”,后鼻音“旷”。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字词吗?3.再读古诗。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841bf7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0e.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与文字资料课件;水中间的小块陆地课件;三首诗词意境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诗句连连看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1.借助拼音读好古诗词。
(1)指名读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
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一)《宿建德江》1.释诗题。
宿:住。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个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创新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创新教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1b1ad2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a0.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创新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创新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
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
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
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掌握一个多音字。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揭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1.范读全诗。
(整体感知内容)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离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
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
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
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宿建德江导学案
![宿建德江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cccc25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a.png)
宿建德江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背景和含义。
2、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3、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意象和主题,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背景介绍:通过PPT展示,让学生了解唐朝的科举制度、士人生活以及建德江的历史地位。
2、诗词解析: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诗词的含义和情感。
3、朗读指导: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跟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4、主题探讨: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展示,让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宿建德江”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题,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2、小组展示:组织小组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促进互相学习。
3、作业反馈: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4、教师自我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本次“宿建德江导学案”的教学,学生们对诗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提高了朗读和背诵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背景介绍、诗词解析、朗读指导、主题探讨和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词。
我也注意到教学难点在于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启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学习状态,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诗意,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2、学会欣赏诗歌,通过反复诵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宿建德江》知识导学 练习 教案 图文详解 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宿建德江》知识导学 练习 教案 图文详解 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eb137aebb4cf7ec4afed0e8.png)
《宿建德江》知识导学+练习+教案+图文详解字词注释宿建德江:意思是在建德江露宿。
建德江,江名在现在的浙江省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市的一段。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译文解析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傍晚时分,旅途中的我的心中又涌起思乡的新愁。
岸上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江水清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要来与人相亲相近一般。
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
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
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
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fd496e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59.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与文字资料课件;水中间的小块陆地课件;三首诗词意境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诗句连连看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1.借助拼音读好古诗词。
(1)指名读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
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一)《宿建德江》1.释诗题。
宿:住。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个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导学案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49120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8.png)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3、学习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感受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难点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一诗句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想象法: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分析法:对诗句进行分析,理解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孟浩然(689 年—740 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三)初读诗歌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四)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移舟泊烟渚: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
日暮客愁新:日暮时分,新的愁绪又涌上客子心头。
野旷天低树: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2、小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巡视指导。
(五)体会情感1、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建德江日暮时分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2、从哪些诗句中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这种情感?“日暮客愁新”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在日暮时分新添的愁绪。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创新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创新教案(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d2d3fc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96.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创新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创新教案第【1】篇〗古诗诵读宿建德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5个生字。
掌握一个多音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配古筝曲)一段优美的古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
现在请大家看诗文的打印页,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
好。
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2.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宿”,翘舌音“渚”,后鼻音“旷”。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字词吗?3.再读古诗。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第1篇】
活动内容:
古诗《宿建德江》。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古诗,培养幼儿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2.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远离故土,作为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
活动重点:
能够大声、有节奏的诵读古诗。
活动难点:
体会诗人远离故土,作为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
活动准备:
古诗原文的视频;古诗的韵律操视频。
活动过程:
一、复习之前所学古诗。
师: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朗诵学过的古诗吧。
二、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们,当你们的爸爸妈妈出差,离家几天的时候,你们会想念爸爸妈妈吗?当你们长大了,有一天需要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的时候,你们就会像想念爸爸妈妈一样想念亲人和家乡,这就是思乡之情。
2.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古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古诗,它的名字叫《宿建德江》,让我们一起欣赏。
(二)欣赏、理解古诗。
1.教师播放古诗《宿建德江》的视频,请幼儿欣赏并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2.教师逐句播放古诗韵律操视频,并结合日常生活讲解古诗含义,引导幼儿理解诗意。
提问:
(1)古诗的名字叫什么?作者是谁?
(2)作者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3)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三)、学习有节奏地诵读古诗。
1.教师有节奏地诵读古诗《宿建德江》,请幼儿看书指字跟诵。
2.教师有节奏地逐句诵读古诗,幼儿跟读。
3.男女幼儿有节奏地逐句指字跟读,教师巡视指导,提高幼儿的诵读能力。
4.请个别幼儿按节奏诵读古诗(鼓励幼儿大胆诵读)
5.播放古诗韵律操视频,引导幼儿边按节奏诵读古诗边做韵律操。
(可
按不同形式分组,反复诵读)
三、教师小结。
师:诗人把船停泊在烟雾笼罩的小岛上,茫茫暮色给游子新增了几分乡愁。
后两句诗人的心绪逐渐平静和开阔,宇宙是如此广袤,此时此刻,天上的一轮孤月与诗人是如此亲近,寂寞的愁绪似乎得到了慰藉。
活动延伸::
家长可以带着幼儿去湖边散步,欣赏傍晚清幽的月色。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第2篇】
宿建德江
〔解题〕
这是孟浩然写的五言绝句。
“宿”,住宿。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宿建德江”,指在建德江停船宿夜。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
〔结构分析〕
前两句写日暮时分,停船靠岸。
这是叙事,为下文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后两句写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
这是铺写景物,将一颗愁心融入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
〔语意理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
“移舟”,划动船只。
“泊”,停泊,使船靠岸,有停船宿夜的含
意。
“烟渚”,烟雾迷蒙的水中小块陆地。
“日暮”,旅途又增添了新的愁思。
第一句写行船停靠在江中烟雾迷蒙的小洲岛。
这一句不仅点了《宿建德江》这一诗题,而且为后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写在黄昏时刻,在孤船小舟上,蓦然又出新的愁绪。
第二句的“日暮”很关键,因为“日暮”,船才需“移”而停宿,江面才会水烟蒙蒙,“客”才会生出新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野旷”,空旷的原野。
“天低树”,远处的天比近处的树还低。
“江清”,澄清的江水。
“近人”,与前一个词相联,写江水清,月儿明,好像与舟中之人更接近,使人备感亲切。
这两句,写诗人怀着愁心,在广袤而宁静的自然中,经求索而发现孤月竟与诗人那么亲近,于是,寂寞的愁心得到慰藉。
〔写作特点〕
1.情景相生,思与境谐。
本诗除第1句外,都是写景,写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
他善于将情思寄于山水之中。
此刻,面对茫茫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千愁万绪涌上心头。
在这如画的景色中让人体味到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2.恬淡孤独,淡中有味。
全诗给人以恬淡孤情之感,诗人写宿建德江,不见他人;写日暮、旷野、江水、明月,构成淡雅的情境,似乎远离世俗尘嚣。
但细体味,却隐有作者奔腾的思绪:对求仕希望破灭的忧愤、对长期羁旅的寂寥、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坎坷的怅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导学案第3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词“德、渚”,理解诗文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诗歌意境,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愁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导入
1.谈话导入:分享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进而引入课题《宿建德江》。
四、初读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渚)、明确朗读节奏
2.解诗题:《宿建德江》——以舟泊暮宿在建德江。
3.学生自读
五、析读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你的理由。
(一)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1.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吗?(画面感)
2.渚是什么意思?(水中小块陆地)
3.“愁新”是什么意思?(为思乡而忧思不堪的心愁)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下这是怎样的情景吗?(充满诗意,日暮时分,行走了一天的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岸边。
)
5.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忧愁、情绪低落)
6.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为我们读一读吗?
7.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意境深远)
2.你能想象此时的画面吗?(天地广袤,夜色宁静,一轮明月把天和树,还有水连接在了一体,漂泊的游子只有明月的陪伴,明月来慰藉。
)
3.你们这样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吗?(视频)
4.让我们边想象画面,边进行朗读。
六、品读
让我们将自己想象成孟浩然,配着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七、小结
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进行补充
八、作业
用画笔,将这首诗画出来。
九、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