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地貌(一)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第1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4章第1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本章是继大气圈、水圈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圈层——岩石圈,虽然只有两小节内容,但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地貌类型是观察地貌的基础;而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又有利于更好地观察几种常见的地貌类型,两者相辅相成,地貌为后面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好基础。

有些课本中没有出现基本概念,如“地貌”以及“河流地貌”等,教师进行补充教学。

重点: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及分布。

难点:掌握并能区分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多媒体 自制教具导入新课通过对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文言文的解读,里面对喀斯特地貌的描述导入新课,让学生学会通过地理景物的文字描述想象生活中的实景,激发对本节内容的兴趣。

(教师设置问题)在游记中,旅行家徐霞客描述了哪一种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生么地方?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本节内容的的学习,同学们就会有所了解。

教师补充地貌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对整体地貌有个基本的认识,列举本节内容框架 (教师板书)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地貌的概念(教师补充:地球表面各种形态或外貌的总称。

)一、喀斯特地貌(教师板书)1.喀斯特地貌的概念(阅读课本P66,并在课本上划出相应概念。

教师引导阅读加幻灯片图像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剖析喀斯特地貌的概念,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教师设问)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地区?学生回答: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教师设问)喀斯特地貌有哪些分类?学生阅读课本回答:a.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图4.2)(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b.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溶洞、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石柱。

4.引导学生阅读P68-P69活动题,了解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的基本情况,然后学生讨论,阅读活动题1—3,探究“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图4.5平塘县大窝凼工程建设前后对比a.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

第四单元地貌(一)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地貌(一)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人教必修第一册)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著名地貌景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
(1)介绍各类地貌类型的成因、特点,结合地形图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地貌知识框架;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问题分析能力。
3.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周围地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地貌知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课后作业:
布置与地貌知识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6.教学评价:
(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貌知识的掌握程度;
(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对常见地貌类型的识别、成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运用地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地貌对聚落、交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地貌类型,提高识别能力;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周围地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地貌知识相关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地理上学期大单元教学系列中,学生对地貌这一章节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前期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背景知识,对地貌类型有初步了解。但他们对地貌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深入理解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分析、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4.1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4.1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阶段,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根据地图、遥感影像,识别并描述常见地貌类型。
2.分析给定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GIS技术,设计一个地貌调查项目,包括调查目的、方法、步骤等。
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我将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他们掌握地貌类型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运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我国著名地貌景观的图片,如黄土高原、张家界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同时,播放相关地貌景观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地貌的壮丽与多样性。
然后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接着,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掌握常见地貌类型及其特点、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地貌问题。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将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平原:讲解平原地貌的形成原因,如河流冲积、冰川作用等。以我国华北平原为例,分析平原地貌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山地:介绍山地地貌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侵蚀作用等。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例,探讨山地地貌对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貌类型,分析其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中的地貌现象。
4.设计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探讨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貌的改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创设实践活动,如户外考察、模拟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4.1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2.通过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
3.强调地貌类型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环境观念。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绘制地貌类型分布图、撰写地貌类型调查报告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案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理现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山地地貌时,组织学生进行山地实地考察,观察山地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貌类型学习的热情。
2.教师简要介绍地貌类型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地貌类型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提出问题,如“你能说出几种地貌类型?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形成原因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识记和理解我国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沙漠和冰川地貌,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察能力,分析实际地理现象,如地形对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4.1常见地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须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认识并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原理。

3. 能够区分并识别不同地貌类型的实例。

4. 培养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增强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主要塞貌类型的特征和形成原理。

2.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思考,区分不同地貌类型,并理解其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用于教室展示和讲解。

2. 准备地质锤、放大镜等工具,用于学生实地观察。

3. 收集一些有关地貌形成的科普文章和视频,供学生课外阅读。

4. 安排一次野外实地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貌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地貌图片,让学生识别这些地貌的类型。

2. 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常见地貌类型。

(二)讲授新课1. 地貌的形成原因: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风力、流水、冰川、岩浆等自然力量对地貌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貌形成的基本原理。

2. 介绍各种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沙漠等,并诠释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3. 举例说明:结合实际案例,如黄山、长江三角洲、青藏高原、撒哈拉沙漠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地貌的形成和特点。

(三)教室互动1.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生活中常见的地貌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 提问与回答: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地貌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形成过程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安置作业: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生活中常见地貌的图片或视频,并在教室上分享,以增强学生对各种地貌的直观认识。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识别并描述各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出具地貌形成过程的填空题、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地貌形成知识的掌握程度。
3.创设情境,让学生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五)总结归纳
1.对本章地貌知识进行梳理,强调地貌类型、形成过程、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等重点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3.强调地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针对教学重难点的具体设想如下:
1.对于地貌类型的辨识与特点理解,设计“地貌猜猜看”等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辨识各种地貌类型,同时结合课本中的描述和实例,加深对地貌特点的理解。
2.对于地貌形成过程的掌握,利用动画和模型演示地壳运动、河流侵蚀等过程,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地貌的形成机制。
3.对于地貌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分析,引入实际案例,如梯田建设、城市防洪工程等,让学生分析地貌在这些案例中的作用,从而理解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单元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貌的定义,掌握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学习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因素,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力、水力等,并了解其对地貌演变的影响。
3.掌握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地貌对农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布局等方面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地形特点,提问:“为什么地球上的地形会有如此多样的变化?”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地貌形成的兴趣。
2.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地貌图片,如喜马拉雅山脉、长江三角洲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简要介绍地貌的概念、分类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

4.1 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课件)高一地理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1 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课件)高一地理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不同点:最重要的区别是看基部是否相连,相连为峰丛,不相连为峰林
一.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
山孤

峰峰





















一.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
类型 溶沟 洼地
形态特征 长条形或网格 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面积较 大 ,底部_平__坦__
峰丛、峰林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呈 锥 状耸立
一.喀斯特地貌:
峰丛
地表喀斯特地貌
阶灰峰 段岩丛 。山:
峰基 ,部 是完 峰全 林相 地连 形成 的簇 早分 期布 发的 育石
一.喀斯特地貌:
峰林
地表喀斯特地貌
灰峰 岩林 地: 貌基 形部 态断 。续
相 连 群 峰 林 立 的 石
一.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峰丛峰林 Nhomakorabea峰丛和峰林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者共同点都是呈锥状耸立的山群,
1. 你知道徐霞客描述的是哪种类型的地貌吗? 2. 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3. 这类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
影响?
一 喀斯特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 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思考:形成喀斯特地貌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岩石:可溶性岩石(基本条件)厚度大,裂隙比较发育,透水性强。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 (3)水文: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动性好,水的溶蚀力强。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共生的观念。

2.综合思维:引导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综合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态特征、成因机制及其相互关系,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图片观察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区域认知:增强学生对不同地貌类型的区域分布和特征的认识,理解地貌类型对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掌握常见的地貌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理解地貌类型的成因机制。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地貌类型的成因和特征。

•培养学生将地貌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类地貌类型的图片、视频、动画等)。

•教材及配套地图册。

•案例分析材料(如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常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貌类型的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地貌类型的成因和特征。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貌类型的异同点,促进思维碰撞。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幅包含多种地貌类型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不同的地貌类型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各自有哪些特征?”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主题。

新课教学1.常见的地貌类型介绍•逐一介绍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常见的地貌类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每种地貌类型的典型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其形态特征。

•强调每种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和分布区域,引导学生理解地貌类型的多样性。

2.地貌类型的成因分析•以河流地貌为例,详细讲解其形成过程,包括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2024版高中地理第4章地貌第1节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版高中地理第4章地貌第1节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
察或观看视
频、图像,
识别3~4种
地貌,描述
其景观的主
要特点。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不同地区的主
要地貌类型及分布。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地貌类型、地貌景观特征
及其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观察,认识地貌类型、描
述地貌景观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
(2)虎跳峡属于河流________地貌。
【答案】侵蚀
(3)玉门冲积扇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祁连山脉发育的各条河流,由山区进入平原,因地形变得
平缓开阔,流速降低,流水中挟带的物质在开阔地带堆积形成冲积扇。
(4)玉门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分布有什么规律?
【答案】颗粒从扇顶到扇缘由粗变细。
(5)为什么说玉门是一座冲积扇催生的城市?
慢慢堆积形成的。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
用形成的,与之成因相同的是上海崇明岛;黄土高原的沟壑是流水侵蚀
作用形成的;台湾岛是地壳运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
成的。
5.重庆有大小峡谷60余处,地下暗藏溶洞40余处。形成峡谷和溶
洞的外力作用主要有
①流水侵蚀作用
(
②海浪侵蚀作用
其中270多个分布在中国,而广西就占了90个,数量最多,广西是名副
其实的“世界天坑之都”“天坑博物馆”。
小应用:
选取长江流域A虎跳峡(水流汹涌,地势陡峻)、B荆江河段(有“九
曲回肠”之称)、C上海(地形平坦开阔)三个地点,对应选择A、B、C三
个地点可能形成的主要地貌。
【答案】A—③、B—①、C—②。
[小提醒]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中

第四章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3.重难点:地貌研究方法的应用。
设想:结合地貌剖面测量、地貌演化分析等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掌握地貌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常见的地貌现象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貌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地球资源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通过地貌知识的学习,了解我国地貌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性。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
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分类、研究方法等知识点。
2.强调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地貌景观,如长城、黄山、张家界等,让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思考这些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
2.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地貌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3.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地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要求:建议具有创意,分析合理,能够为家乡的旅游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各种常见地貌类型的特征。

2. 学会识别和分析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

3.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各种地貌类型的识别、描述和成因分析。

2. 教学难点:复杂地貌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常见地貌类型的图片、视频和模型。

2. 搜集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参考资料。

3. 设计互动式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4. 准备好教室互动和评估工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关于地貌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

2. 提出几个关于地貌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常见的地貌类型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二)新课教学1. 常见地貌类型介绍(1)山地:介绍山地的观点、形成原因以及常见的山地地貌,如:褶皱山、断层山等。

(2)丘陵:介绍丘陵的观点、形成原因以及常见的丘陵地貌,如:丹霞丘陵、喀斯特丘陵等。

(3)平原:介绍平原的观点、形成原因以及常见的平原地貌,如: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等。

(4)盆地:介绍盆地的观点、形成原因以及常见的盆地地貌,如:构造盆地、风蚀盆地等。

2. 地貌形成原因分析通过讲解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对地貌的影响,如:地质作用、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等。

3. 地貌类型的判断与识别通过展示不同地貌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判断和识别,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4. 地貌的应用与珍爱介绍地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等,同时强调珍爱地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三)教室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表达能力。

2. 抢答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抢答,以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2. 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知识,自行设计一份地理小报或撰写一篇小论文,以稳固所学知识并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

常见的地貌类型(课时1)(教案)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常见的地貌类型(课时1)(教案)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单元地貌第一节常见的地貌(一)【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1.识别常见地貌类型;2.描述常见地貌景观的特点,了解常见地貌景观的成因及分布。

【教学重难点】识别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图中的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什么特点呢?【新课讲授】地貌即地表的各种形态和外貌按照形态和海拔划分就是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地形)。

按照形成的动力原因又可以划分为河流地貌、风成地貌等一、喀斯特地貌【自主学习】读课本P66页找出问题的答案喀斯特地貌是什么?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1.定义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学生读图找出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分布地区:主要在我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如贵州、云南、广西3.喀斯特地貌特征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地貌特征①地上喀斯特地貌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②地下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4.喀斯特地貌的影响【合作探究】给出贵州喀斯特地貌资料,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有利影响1.形成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2.喀斯特泉水和地下河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源;3.水能丰富的地下河段可以筑坝发电;4.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不利影响1.生态脆弱: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易形成干旱、荒漠化、崩塌等;2.工程建设难度大:地质条件差,不利于交通、水利建设。

4.1常见地貌类型 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1常见地貌类型 教案-【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地貌”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一、教学背景分析1.课标要求本节课依据的标准主要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标首先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使学生感知地貌现象,在此基础上识别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四种常见的地貌类型。

其次是运用图像和文字资料,描述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地貌类型不同,观察的内容不同,描述的主要特点也就不同。

所以,具体描述的角度可以由地貌景观的概念切入,地貌即地球面貌,也就是地表的形态,因此地貌景观的形态如形状、规模面积、地表起伏和色彩等成为描述的主要内容。

景观是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由一定的物质构成,所以景观的主要特点离不开对其物质组成的描述。

综合来看,描述地貌主要有三个角度:形态、物质组成和成因。

此外,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是根据地貌的形成原因划分的,并且地貌的成因深刻地影响着各类地貌的形态和物质组成,所以描述时可根据学情适当围绕成因展开。

最后,在感知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和描述地貌特点的过程中,体会地貌景观与人类的关系,即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各类地貌的开发利用;理解地貌学习的意义所在,即认识自然环境,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利用自然。

2.教学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常见的地貌类型。

(2)运用图文资料,描述河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

(3)通过实地观察或观看图片,体会常见地貌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感悟人类活动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应遵循的原则。

3.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识别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的特征”。

“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片,描述上述四类地貌景观特征”是教学中的难点。

4.设计思路对于课标要求,调整方案中给予了说明,尤其是规定了教学中涉及的地貌类型,即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元信息
二、单元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地貌
常见地貌类型第1课时
【教学内容】常见地貌类型
【教学课时】1课时
【导入】我们了解了地貌的观察顺序和观察内容以后,让我们今天走进实验室一起去看看各种地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喀斯特地貌。

【板书】1.定义
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思考】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中“适当的条件”指的是什么?
【教师】高温湿润
【读图】读图,指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区
【板书】2.分布
【教师】喀斯特地貌主要在我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如贵州、云南、广西。

接下来我们重点来观察一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征。

【板书】3..喀斯特地貌特征
①地上喀斯特地貌
【教师】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思考】峰林和峰丛的区别是什么
【教师】峰林:底部基座不相连;峰丛:底部基座相连。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继续侵蚀则会成为残丘。

【板书】①地下喀斯特地貌
【教师】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

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板书】4.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思考】有利影响有哪些
【教师】有利影响1.形成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2.喀斯特泉水和地下河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源;
3.水能丰富的地下河段可以筑坝发电;
4.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过渡】刚刚同学们说出的都是有利影响,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喀斯特地貌区对人类活动有哪些不利影响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不利影响1.生态脆弱: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易形成干旱、荒漠化、崩塌等;
2.工程建设难度大:地质条件差,不利于交通、水利建设。

3.农业基础薄弱:土层浅薄,肥力差,地表干旱。

【活动】分析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20世纪末,我国构想建设世界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提升我国天文观测水平。

按照设计,需要挖出半径304米的半球状大坑,且坑底排水通畅。

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25.6°N,106.8°E)隐藏在贵州群山深处,形如“巨碗”,半径超过300米,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

2016年7月,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在这里建成
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和地貌特点。

2.分析大窝凼在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3.分析大窝凼在排水方面的优势。

【答案】1.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地貌:喀斯特地貌,地表高低起伏
2.利用天然的天坑地貌,减少工程量
3.喀斯特地貌大部分是可溶性岩石,雨水容易向地下渗漏;天坑底部裂隙多,排水条件好。

【过渡】了解了喀斯特地貌,我们再来走进河流地貌。

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地貌类型,大家来看这个模型。

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

【板书】1.定义
【教师】在学习侵蚀地貌前,先来了解什么是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包括侧蚀、下蚀和溯源侵蚀。

不同的河段侵蚀作用不同。

同学们注意观察上游和下游河段河谷形状又有什么区别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上游河段河谷两岸较陡,呈V型,下游呈宽而浅的U型。

河谷形态的不同是因为其侵蚀作用不同。

河流上游,地势落差较大,主要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主要以侧蚀为主。

同学们注意观察上游河谷的形态,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河流流经山区,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传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V”形河谷。

“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这是第一种河流侵蚀地貌——河谷,接下来我们继续沿河流往下游走,河道的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板书】1.河流侵蚀地貌——河谷
2.河流侵蚀地貌——河曲和牛轭湖
【教师】河曲和牛轭湖如何形成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在地势平缓的河段,河道呈“S”形弯曲,形成河曲。

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来看动画演示
【板书】3.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
【教师】河流流出山地,进入平原地区,河可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河谷两岸一般发育较为宽广的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多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大量堆积而成的。

其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粗;主体部分坡度较缓,沉积物颗粒较细,湖沼较多;接近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板书】3.河流堆积地貌——三角洲
【教师】河流的河口段是河流的终段。

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多发育三角洲。

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多适合农耕。

【学生】听讲整理
【教师】我们来看一种比较特殊的河流地貌——河流阶地
据图描述其形成过程
【教师】地壳抬升,流水下切
【案例】”年轻“的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是以黄河入海处的河道为中心的巨大扇形地。

每年,黄河水将超过个吨的泥沙从黄土高原搬运到入海口。

这些泥沙不断把海岸线向前推进,也为我国每年新增几十平方千米的“年轻”土地。

在这里,沿河道向海边走,土地越来越年轻,人类活动的痕迹越来越少。

望到边的芦苇荡里,有无数的河湾和水塘。

每年,数百万只候鸟把这里作为迁徙的“中继站”。

【教师】美丽的黄河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了解三角洲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