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模式结题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文言文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古典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她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学好文言文不仅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可是,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不仅难读而且难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要主动参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引导小学生接触经典的世界,接触优秀的古代文化,让他们在文言文的沃土中接受美的熏陶与滋养,进入到深一层次的领悟与享受之中。

但是,由于教师受教学观念的影响,文言文教学采用的是教师串讲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造成了文言文教学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起来枯燥的局面,学生一学过一篇文言文后,兴趣就会丧失殆尽,再也提不起学文言文的劲儿来。这是老师的“罪过”。教师的教法不当,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被扼杀在摇篮中,以至于把厌烦的情绪带到中学甚至于终身。

小学文言文如何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关于文言文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既然文言文学习属于阅读范畴,那么它就要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和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课题的界定:

第三学段阅读: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照本宣科地把结论传达给学生,并让学生准确地记住这些结论,这种做法实质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残害,只会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弃,文本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死的语言,学生根本体察不出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古人那颗跃动的心。

而文言文“五步”教学,学生的朗读贯彻始终,则在民主宽容的氛围中,感悟文本的精神内核。学生在自由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凭借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结合注释,手里的字典,同学间的相互探讨与借鉴,理解文意的百分之八十。真正弄不懂的只是少量的疑难词句。教师将学生不懂的疑难词句收集、整理、分类,为学生铺路搭桥,点化迷津,力求让学生通解、消化、吸收的。教师只是引领者、主导者,绝不做知识的搬运工,反复诵读自求通解。

在开放自由的状态下,学生真实地、独立地感受和理解文本。强化了优质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整个文言文教学充满人性的魅力,教学任务完成得省时高效。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儿童心理学》儿童诵读文化经典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儿童在0-13岁,尤其是6—13岁期间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学习简单的文言文,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记下一些文化中的精华作品,既训练了他的记忆力能力,又随着其年龄的增长,乃至触类旁通。从而学到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打下一生最重要的智慧和思想基础。

2、《课程标准》对儿童诵读文化经典有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小学生文言文的研究,学生掌握简单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四、研究原则

1、活动性原则

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以活动的开展为基本教育途径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等。在教学中,“活动”的形式来指导,让学生在宽松的课堂中开展中自主发展。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教学活动会深深地吸引住儿童,从而激发求知欲。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采取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寓教于乐,不但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诵读活动,培养其持久的兴趣,而且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文言文的理解。

3、实践性原则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成果,没有系统的坚持不懈的实践活动,是不会有所成就的。文言文的教学研究,根据课标要求,重在指导学生诵读,因此要大胆放手,鼓励、引导学生多诵读,放声诵读或低声吟叹。教研组全体教师针对小学出现的文言文采用一课多教的形式,在不断的实践中检验模式的可操作性。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流程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文言文朗读的技巧,以读促学,学习简单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形成技能。

(2)能力目标:教师充分放手,指导学生读中悟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读中悟情,升华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和智慧。

2.

自读自疑熟读成诵

1.切实保证了学生充分、自主、独立的语文实践。

本模式的出发点在于还给学生读书的自主权,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有探究思考的空间。40分钟里,教师的导入、点拨时间最好不超过8分钟;学生直接用于读书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学生每个阶段的探究,至少应保证5分钟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一节课上,学生的探究时间总量应保证在15分钟以上。在读的过程中,实现智慧的启迪,知识的构建,情感的陶冶,能力的迁移。

2.每位学生参与其中,各有收获。

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和程度参与教学过程。而且还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流向的调整、学习效果的评价,保证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教学,以充分的学生个体学习为参与的主要方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好、中、差各档学生都能看一看、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记一记、议一议,辅之以小组学习、全体学习的方式,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利用“最近发展区”激发他们的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切实保证学生参与的程度、时间,避免了形式主义的肤浅参与,保护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学、质疑、探究、合作、汇报、品读、体验等都让学生来参与。知识能够尽可能让学生发现,内容能够尽可能让学生选择。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益和发展。

3.切实体现了民主、合作、和谐的气氛。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变为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调控者、学习气氛的营造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学习信息的交流者和学习探究的协作者。注重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难,就能唤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合作学习,师生间、学生间多向交流,使师生间心绪相同,在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就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六、研究成果:

(一)范读激趣。

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如何读准文言的停顿、重音,把握好语速、语调与节奏很是生疏,教师的范读能给学生起模仿作用;文言文的朗读有它特殊的韵味,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会使学生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进而产生自己诵读的强烈愿望。教师在范读前,可提出以下倾听要求:注意老师范读时的停顿、重音、语气、节奏,并在书上做好记号。如果学生第一遍听得不真切,可以进行第二遍范读。在学生受到老师的熏陶而对文言文诵读乃至文言文学习感兴趣后,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试读,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对于难以读准的句子,教师可以进行领读。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遍遍的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在文言诵读中体味到文言学习的乐趣。

这一步的教学目的:一是以范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把学生带入作品。二是在充分的诵读过程中粗解文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

(二)自读自疑。

教学文言文,教师导入新课解题释题后,即可为学生进行范读。教师在范读前,可提出以下倾听要求:注意老师范读时的停顿、重音、语气、节奏,并在书上做好记号。如果学生第一遍听得不真切,可以进行第二遍范读。在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而对文言文诵读乃至文言文学习感兴趣后,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试读,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对于难以读准的句子,教师可以进行领读。一句一句、一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