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合集下载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完整版)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完整版)
★法律的基本特征:
1.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张老汉一生操劳抚育了6个儿子,他用全部 财力和满身疾病换来了儿子们的成家立业。长 子承包了村里的鱼塘,一年纯收入3万余元,但 对老人却“一毛不拔”。其他几个儿子也拒绝 赡养老人。老人孤独地住在村外的简易茅屋内, 靠邻里接济度日,且无钱看病。村委会干部多 次出面调解,要求几个儿子共同赡养老人,但6 个儿子却相互推委,老人的生活一直没人照顾。 村里人对此义愤难平,主动帮助老人打官司。 法庭调解无效后,判决6个儿子每年共同支付张 老汉3000元赡养费,共同承担医疗费用。
2.丁某从一般违法发展到犯罪说明了什么? 3.丁某的变化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看课本P45页的漫画,然后说一说:
1、若遇到漫画中的这些情况,自己 会怎么办? 2、有人说“偶尔做一次也没什么”。 谈谈自己的看法。
1.要预防违法犯罪,必 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十四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 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 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 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 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 或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 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 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刘某的行为是不是犯罪?为什么?
辩一辩:
1.杀人放火是不是犯罪?
2.偷人一元钱是不是犯罪?
3.隐匿、毁弃或者非法拆开他人信件,侵 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是不是 犯罪? 4.出于开玩笑,将朋友的一封家信拆开是不 是犯罪?
5.借同学十块钱不还是不是犯罪?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 作业设计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   作业设计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作业设计材料一广东省某市公安局的统计报告显示,当前该市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没有预谋的,只是一时冲动而违法犯罪的占82.7%。

未成年人步入歧途与不当交友,容易被人利用而意气用事有关,也与旷课、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有关。

材料二2008年初,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进行了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调查,通过对其中2000余名闲散未成年人抽样调查,结果如下:闲散未成年人犯罪与不良行为的关系不良行为的开始平均年龄不良行为的数量所占总人数比例不足12岁的1种10%12岁以上不足13岁的3种30%13岁以上不足14岁的5种50%超过14岁的1种10%(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阐明了什么问题?材料一说明该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其情绪冲动和不良行为有关。

材料二说明闲散未成年人走上犯罪违法的道路,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而12~14岁时不良行为的高发阶段。

(2)请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①正处于青春期,控制不良情绪的能力较差,容易冲动。

②难以拒绝不良诱惑。

③自身具有不良行为习惯。

④没有及时矫正不良行为。

⑤明辨是非和真确选择的能力较差。

(3)要解决上述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建议:①懂得自己在青少年阶段的基本责任,自觉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

②知道法律规定禁止的行为,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尺。

③积极遵守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自觉纠正不良行为,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防微杜渐,提高明辨是非和正确选择的能力。

④慎交友,交好友。

热情帮助有不良行为的同学。

⑤学会调控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⑥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学反思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学反思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学反思郯城县庙山镇初级中学密其光讲完《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这节课后,我感觉自己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老师肩上的责任重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当前前未成年人面对许多问题。

一、当前校园安全所存在的问题1.安全隐患增多。

与市场经济发展同步,我国小学、中学尤其是大学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后勤服务社会化,学校正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教育园区。

外来人口增加,素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形成了诸多安全隐患,被盗、被诈骗、被伤害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尤其是后勤社会化后,引进社会力量进入校园竞争,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各服务实体对利润的追求与师生员工接受服务愿望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显,处理不当,会导致矛盾激化。

而且大量的社会实体、社会成员进入校园,给管理带来难度,这些都是校园内存在的安全隐患。

2.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差。

校园内外发生的许多涉及学生的意外伤害事故中,究其原因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数当事学生对事故的发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自我保护意识,根本无法应付这些突发事件,面对伤害只能是束手无策。

不管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学校里,多数学生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几乎为零,安全意识甚为淡薄,学生思想中仅有的一些安全意识来源于本能和老师及父母简单的提醒。

3.周边环境对校园安全影响大。

网吧、游戏厅、录像厅、酒吧等休闲娱乐场所,会诱导学生进行高消费,形成攀比心理,造成性格的扭曲,影响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其中虚拟的凶杀、暴力、色情的内容极易成为他们日后违法犯罪的诱因。

校园周边的无证摊点由于流动性大,安全没有保障,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本节课要改进的方面。

第一点,关于法律的知识比较抽象,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之后的效果如何,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表达上,而应用规范性的思品语言,条理清晰地落实到纸上,更能切实地达到学生自我检验,自我提升的效果,教师也能很好的考察自己的课堂效果,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到,也做到即时反馈。

主题班会: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主题班会: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主题班会: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一、背景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学生发生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现象时常发生,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本次主题班会旨在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二、目的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法治观念;2.增强学生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遵守法规,避免不良行为;3.提升学生对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的识别和辨识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内容1. 法律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对社会、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明确法律对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2. 法律意识的培养•介绍学校及社会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不同法规的内容和适用范围;•鼓励学生遇事及时向老师、家长求助,不私自解决问题。

3.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分类介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区别,让学生明确不良行为可能演变成违法犯罪的危害;•通过互动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识别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

四、活动安排•日期:XX月XX日•时间:XX:XX-XX:XX•地点:XX教室•参与对象:全体学生五、预期效果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预期能够增强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提高法制观念,引导他们远离不良行为,杜绝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为校园营造更加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

以上方案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树立法治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遵纪守法的社会有益之人。

特殊应用场合及增加条款特殊场合一:农村学校法制教育1.内容增加:需要增加农村法律法规的介绍,结合农村特殊情况,强调乡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2.活动安排变动:考虑到交通不便等问题,可以提前安排车辆接送学生参与活动。

特殊场合二:城市社区法治宣传1.内容增加:需增加关于城市社区安全、犯罪预防等方面的内容,增强学生对城市生活的法规意识。

2.活动形式变动:考虑到社区环境的复杂性,可以安排社区治安部门人员参与活动,提供现场安全保障。

主题班会: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主题班会: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主题班会: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触目惊心: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问题一: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一)迟到、早退、旷课;教学区打球、不按时就寝、夜不归宿(二)讲粗话脏话、穿奇装异服、染发、带首饰、男生留过耳长发(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损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和诉营业歌舞等场所;(九)携带管制刀具;吸烟、酗酒;(十)其它违背社会的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的发展延伸就是犯罪!案例1 (小偷小摸导致犯罪)江苏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一度发生多起撬盗案件,财产损失几万元,警方将作案的26人捉拿归案,查明这伙人仅半年时间作案30余起,案值人民币10多万元.更令警方吃惊的是,作案者竟然都是在校中小学生和流失生,年龄最小的仅11岁,其中女性一名。

面对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蛋,办案干警没有像往常破案后的欣喜,心情反而变得沉重起来. 警方查明,26个孩子中有些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同警察打交道,按盗窃作案的次数和案值,足以判处徒刑,但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只能教育后予以释放.于是他们作案后受法律惩罚的犯罪恐惧心理一次次减弱,认为自己人小法律管不了,渐渐从一个月一次小偷小摸,发展到每月偷几次,有的几乎天天作案。

有些14岁的少年曾公开宣称:“我还能偷2年”,13岁的少年不甘示弱:“我还能偷3年,比你多一年”。

问题2、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还有什么?1.平时有不良行为、经常搞恶作剧,有的会发展到有意或无意识地伤害别人。

2.欣赏“哥儿们义气",与社会上有劣迹的青少年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结“拜把子兄弟”,排位分,喝血酒,干坏事。

第十五课第二框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第十五课第二框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中学生张某,原来表现较好,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后来在电子游戏厅认识了几个赌友后,经常旷课聚赌。 老师多次批评教育他,他都当做耳旁风。为了偿还赌债 他经常与赌友扒窃,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仍不思悔改。 一天,当他在商店盗窃价值近万元的服装时被抓获。经 法院审理,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五年。 1、张某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哪些行为属于犯罪? 2、张某从参与赌博到走上犯罪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具有三 个基本特征: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 约束力。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 课本P59——61页思 考:怎样才能做到遵 纪守法,防微杜渐?
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一、要预防违法犯罪,就必 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二、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防 患于未然。我们一定要从小加强 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增强 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以使自 己健康成长。
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 鸿沟
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 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 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违法情节比较 轻微,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还没 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 法律法规。 犯 罪: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 害性,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 行为。
法律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提高辨遵纪守法。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价 值观目标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学习难点:
1、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 逾越的鸿沟。 2、怎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环节一 以案说法,走进魏某
16岁的魏某曾被评为三好学生,父母夸他有出息,老师 为他高兴,同学们都羡慕他。但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 好闲的“朋友”后,他就渐渐变了。他学会了吸烟,并开始 喝酒。由于禁受不住不良诱惑和朋友的“逼迫”,他还经常 去营业性舞厅。由于花钱越来越多,家里给的零花钱满足不 了他的需要,于是他开始小偷小摸。他多次到超市“拿”几 罐饮料,偷几件文具,然后卖给一些小同学。为此,魏某曾 被公安机关拘留。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种类和危害,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远离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明确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和危害。

(2)帮助学生理解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

(2)如何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识别和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际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二)讲授新课1、不良行为的种类(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2、不良行为的危害(1)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不良行为可能导致身体受伤、心理压力增加,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2)影响学业和未来发展。

旷课、夜不归宿等行为会影响学习成绩,进而影响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

(3)损害人际关系。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等行为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导致孤立无援。

(4)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逐渐演变的。

3、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1)不良行为是违法犯罪的前兆。

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一、背景近年来,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制意识,本校决定开展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活动,帮助学生远离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二、目的1.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2.帮助学生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3.预防青少年犯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方案内容1.定期开展法制教育主题班会,内容包括法律常识宣讲、案例分析等;2.邀请法律专家或警方人员参与,讲解法律法规,答疑解惑;3.制作宣传海报、宣传手册等材料,提醒学生远离不良行为;4.组织学生参加法制知识竞赛、法制教育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实施步骤1.确定开展法制教育主题班会的时间和地点,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2.邀请相关专家参与活动,提前准备好宣传材料和教育内容;3.在班会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4.对班会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估,及时调整改进。

五、预期效果1.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提高,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2.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现象有所减少;3.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为未来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本次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活动,希望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让他们远离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健康成长。

特殊应用场合1. 学校法制教育主题班会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增加条款:•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法律法规宣讲,包括相关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法律规定;•邀请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分享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制教育经验。

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问题1:少数民族学生可能对主流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导致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

解决方法: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差异,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

•问题2:少数民族学生中可能存在语言沟通障碍,影响教育效果。

解决方法:派遣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人员协助翻译或提供现场翻译设备。

九年级安全教育课《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教案

九年级安全教育课《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教案

九年级安全教育课《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违法和犯罪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避免违法犯罪。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在人生的花季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认识到如果任其发展容易导致违法犯罪。

【教学过程】(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

“小错不断,大错必犯”,一些青少年由于长期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比如旷课、喝酒、吸毒、交损友、强拿硬要、贪小便宜、偷拿家中钱财、上网等,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一般来说,违法犯罪的前兆有如下几种: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青少年的不良行为:(1)旷课、夜不归宿;(2)带管制道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使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二、教学内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2. 常见不良行为及其危害3. 法律法规的重要性4. 学生如何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行为5. 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与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认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3. 观看教育视频:播放相关教育视频,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4. 小组互动法:开展小组互动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思考。

2. 学习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讨论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原因。

3. 分析典型案例: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不良行为的发展过程,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4. 强调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教师讲解法律法规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遵守法律法规的必要性。

5. 学习如何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行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6. 分享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分享自己掌握的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与技巧。

9. 课后跟进: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表现,及时了解他们在抵制不良行为、遵守法律法规方面的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跟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预防违法犯罪教学设计

预防违法犯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汉中经济开发区鑫源中学李海新教学课题: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材分析:本课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抵制不良诱惑,杜绝违法犯罪》中的第二框,他是在第一框“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提出预防违法犯罪的明确要求,让学生认识到一般违法及犯罪之间的区别,同时更认识到一般违法与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提高学生防微杜渐的思想认识,从而远离违法犯罪。

本课是第15课的教学重点,它将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法制教育。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教学难点是1、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怎样才能防患于未然,远离犯罪。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从生理上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上尚不成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社会经验不足,对于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缺乏理性的判断,容易因迷恋网络、或结交损友等受到社会中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很容易迷失方向,常常对自己的不良行为熟视无睹,再加之缺乏法律知识和守法意识,很容易从沾染不良行为走向违法犯罪,因此本课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本班学生学习基础差,优秀生少,而且行为散漫,对什么都无所谓,课堂思想容易开小差,但思想活跃,好说话。

针对这一情况,我打算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案例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为了使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我打算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式学习。

课堂准备:做好幻灯片课件,提前印制8份学生讨论题,以便增强小组讨论的实效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方面,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能力方面:提高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案例教学,从案例中让学生去认识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而增进防微杜渐的思想认识。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道德修养,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优质】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优质】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课型新授课学校滕州市墨子中学姓名冯斌年龄 38岁职称中教一级电话139****9749《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课程标准一3.4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能力目标: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理解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知识目标: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内容分析“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是第7单元第15课第二个项目内容。

这是在学习“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加强防范意识,遵纪守法,预防违法犯罪,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本项目由两个层次的内容组成,第一个层次“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主要分析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初中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要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难度。

所以,教学中主要从案例出发,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既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又能指导学生知行统一,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遵纪守法,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第二个层次“遵纪守法,防微杜渐”主要是对学生的行为提出要求,这是教学重点。

由于未成年人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有限,辨别能力不强,易受社会环境影响,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如不及时提高认识和改正,有可能滑向违法犯罪。

因此,杜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自觉遵纪守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加强防范意识,遵纪守法,预防违法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法制教育主题班会近年来,不良行为在青少年中愈发严重,这不仅对个人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影响,也对社会治安带来了威胁。

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班会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首先,要杜绝不良行为,就必须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道德是人类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人们为了实现和谐共处而共同遵循的原则。

在主题班会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述道德故事、引导学生进行道德讨论等方式,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

例如,可以讲述一个青少年因玩火而引发火灾的故事,以此告诫学生不要进行危险行为,要时刻保持安全意识。

其次,要远离违法犯罪,必须加强法律教育。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要求和限制。

在主题班会上,我们可以邀请专家、律师进行法律知识讲解,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裁的后果。

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庭、警察局等机构,增强学生对法律的直观认识和感受。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违法犯罪行为的严重性,从而远离不良行为。

除了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青少年往往是不良行为的受害者,他们容易受到网络暴力、欺凌等侵害。

在主题班会中,我们可以邀请社工、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讲解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了解如何防范和应对不良行为的侵害。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防暴自卫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懂得如何保护自己,避免成为不良行为的受害者。

此外,要杜绝不良行为,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该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行为和学习情况。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不良行为,并与家长共同制定改进措施。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打击和整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3. 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2. 如何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3. 讲座法:邀请法制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五、教学内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介绍不良行为的概念、特点,以及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违法犯罪行为。

2. 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讲解法律、法规的作用,以及遵守法律、法规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讲座等方式,检验学生对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

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评估其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短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真实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历,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5. 讲座环节:邀请法制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6. 总结发言: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远离违法犯罪。

七、课堂作业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关于如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的作文。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一、背景在当今社会,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现象屡见不鲜,给社会秩序和个人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决抵制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特制定该教案。

二、教育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道德观念;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明白法律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1. 深入剖析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不良行为的定义、种类及危害;•违法犯罪的定义、分类及处罚;•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案例背后的原因和后果。

2. 拓展学生视野,引导正确选择•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残酷性;•名人事迹:介绍正能量人物的事迹,激励学生向上向善;•视听教育:影视作品、音乐等多媒体形式的教育,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接受正确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视听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影视作品、音乐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危害,引发共鸣,达到警示和教育的效果。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审视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危害性,引发深刻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

3. 讨论互动法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表达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加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五、评估方式1. 学生表现评估•以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互动讨论等为评估依据;•每位学生根据个人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并提出合理引导意见。

2. 期末考核•设计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认识及态度变化;•考核内容包括选择题、问答题和案例分析等形式。

六、教学效果通过本教案的有效实施,期望学生能够深刻认识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危害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法治观念,自觉远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特殊应用场合1. 社区教育机构增加条款:•社区实践项目:增加社区实践项目的内容,在社区中进行实地教学,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和不良行为对社区的危害。

《杜绝不良行为 远离违法犯罪 》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 远离违法犯罪 》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一、引言本次主题班会的主题为《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通过这次班会,我们希望能够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法律意识,远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为自己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b. 掌握一些常见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案例;c. 学会正确应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方法和途径。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b. 运用多媒体和图片等辅助教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c.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远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b.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c. 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危害,学会正确应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

四、学情分析本次班会的主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案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危害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学生的思维活跃,愿意参与讨论和互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a. 利用幻灯片或视频展示一些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b. 提出问题:你们身边是否有人曾经或正在从事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教师展示幻灯片或视频,呈现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案例)教师:同学们,你们是否曾经在生活中目睹过或听说过一些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案例呢?请你们思考一下,身边是否有人曾经或正在从事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你们对此有何看法?(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2. 讲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a. 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概念和危害,以及常见的案例。

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课题: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学案教案教师寄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习目标:1、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提高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3、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学习重点:遵纪守法,防微杜渐学习难点: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

法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由制定或认可;二是靠保证实施;三是对具有。

2、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所禁止的行为。

3、一般违法行为是指违法情节,对社会的危害性,还没有触犯,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

4、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的,触犯并应受的行为。

5、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

6、和,都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我们要预防,就必须从杜绝做起。

7、只有,才能防患于未然。

我们一定要从小加强,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以使自己健康成长。

※合作探究1、阅读课本p57——58页魏某的案例共同讨论:(1)魏某的行为有哪些?(2)哪些是不良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3)魏某从一般违法发展到犯罪说明了什么?2、青少年应该如何防微杜渐,预防违法犯罪?※跟踪练习1、九年级学生牛牛经常旷课、夜不归宿,到网吧玩游戏。

后因没钱上网,持刀抢劫,造成受害人重伤,受到刑罚处罚。

同学们对此在QQ上展开了议论,其中正确的说法有()①小兔子乖乖:乖点好,专心学习,遵纪守法,防微杜渐,否则害人害已②笨笨鸟:牛牛受刑罚处罚,是因为他经常旷课、夜不归宿,笨笨鸟下次不再干了。

③绿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一般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我们应避免沾染不良行为④一剪梅: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我们应引以为戒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能正确体现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的说法是()A、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B、二者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C、二者在所违反的法律、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应受到的惩罚等方面有所不同D、二者都会受到法律的惩处3、“恭喜你,你的手机号码在本公司的抽奖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资金3000元,马上汇500元手续费即可领奖。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一、背景介绍近年来,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现象在社会中频繁发生,给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引导学生远离不良行为、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我们开展了本次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二、目的和意义通过开展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旨在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行为,建设和谐校园。

三、活动内容安排1. 主题演讲邀请法律专家或警务人员进行主题演讲,介绍法律知识,讲解违法犯罪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分享身边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例,探讨如何预防和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提高学生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3. 视听教育播放法制宣传片或相关案例视频,通过视听形式直观展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引起学生的警惕和思考。

4. 情景模拟设置违法犯罪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学生处理突发情况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

5. 互动游戏设计法制教育主题的互动游戏,引导学生通过游戏学习法律知识,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记忆。

四、预期效果通过本次法制教育主题班会的开展,预计能够提升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氛围。

五、总结通过不断开展类似的法制教育活动,持续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深化法治教育的内涵,促进社会风气的良好形成,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引导。

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共同建设美好校园和社会。

特殊应用场合及相应条款调整1. 中小学法制教育主题班会调整的条款:•增加针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知识普及内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增加家长参与环节,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并共同关注学生的法制教育。

问题及解决办法:•问题1:学生多为未成年人,对法律概念理解有限。

解决办法:主题演讲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法律知识,结合生动有趣的例子进行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2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2.能力:提高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3. 知识: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从而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预防违法犯罪,过健康生活。

现代生活,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黄、赌、毒及“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时时会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同时一部分学生因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差等原因,常常沾染一些不良习惯,最终导致违法甚至犯罪。

所以,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成为本课时展开的生活基础和根本动机。

什么是法律,什么是违法,什么是一般违法,什么是犯罪,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通过以上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这是本课相关的理论支点,也是学生学法、用法的根本武器。

掌握法律知识,认识一般违法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实际,自觉遵纪守法,这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层次,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逻辑性。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弄清二者的联系,这就为下一环节对学生提出要求奠定了理论基础。

青少年极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经常不拘“小节”、“小错不断,”,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如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改正,便可能会滑向严重不良行为乃至犯罪。

因此,只有帮助他们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懂得一般违法和犯罪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犯罪,才能自觉地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

预防犯罪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所以,如何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应该成为今天学习的重点。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是本课的学习的难点。

这一问题道理好理解,但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就比较难些。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这些特点,往往使他们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

另外,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差等原因,给抵制不良诱惑带来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知道不良诱惑的的危害,又要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自觉遵纪守法,自觉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

由于本单元是“学会依法保护自己”,学生需要知道法律是什么,但这一问题不是这里的重点,它将在八年级具体讲解。

所以,法律的相关概念及特征不做过高要求。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有关规定。

(2)搜集由不良行为走向犯罪的案例。

(3)调查现实生活中学生的不良现象,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现状。

学生准备:(1)搜集由不良行为走向犯罪的案例。

(2)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有关规定。

[教学活动]环节(一):自主感悟多媒体展示漫画《三步曲》,在欣赏漫画接近尾声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漫画中小明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学生稍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可能说出不同的原因,如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贫乏、交友不慎、经不起诱惑、不能防微杜渐等由小错一步步滑向犯罪。

教师归纳总结,小明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青少年应该学法懂法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

多媒体抛出课题——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环节(二)共同探究预防违法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首先应该要学法、懂法,今天,我们就从法律的概念学起。

什么是法律?它有什么特征呢?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看两个中的事例吧活动一你说我说大家说镜头一:一中年妇女李某走上公交车,看到座无虚席,便用乞求的语气说:“哪位先生小姐行个好,我抱着孩子不方便。

”附近一青年遂起身让座,众人投来赞许的目光。

谁料过了一会儿,从年轻妇女李某怀抱的毛毯里却探出小狗的头。

一时间车厢内众说纷纭,人们投来鄙视的目光,此时这位妇女脸已变得绯红,车一到站便仓皇下车。

镜头二:北京某单位工人马某专门尾随脖子上挂钥匙的小学生,当小学生独自一人开门进家的时候,马某趁机偷袭,大肆实施抢劫和强奸,一时民愤极大。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多行不义必自毙,马某终因触犯刑法被判处无期徒刑。

学生分组讨论李某和马某行为的性质及后果。

同时教师倾听、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状况,对学生不成熟的观点及时指正。

教师归纳总结:李某的行为违背了道德,人们的谴责使她无地自容;而马某的行为则触犯了法律,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引导学生紧密联系以上案例,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多媒体显示: 1、法律和道德有什么相同之处?2、法律与其他行为规范相比,有哪些基本特征?通过讨论,要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普遍约束性、强制性和严肃性。

为下一环节的学习作好铺垫。

多媒体明确以上问题: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

与道德、纪律等相比,法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三、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活动二 活学活用,以案说法案例1: 正在上中学的贾明,曾经被评为三好学生,学习标兵。

但自从结识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朋友后,完全变了,他学会了吸烟喝酒,泡网吧。

家长给他的零花钱,不够用,就开始小偷小摸,后来又向低年级的同学索要财物,并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

从拘留所出来后,他不思悔改,又先后七次到同学家行窃,窃得现金4000多元和价值2000多元的财物,人民法院以法判处贾明有期徒刑3年。

说一说:⑴ 贾良从向小同学索要财物到入室盗窃前后两次行为在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上有何异同? ⑵ 贾良从向小同学索要财物到入室盗窃的堕落过程说明了什么? ⑶ 贾良从一般违法发展到犯罪的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本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的概念及区别和联系。

由于问题数量多,难度大,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

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讨论,对于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作到心中有数,以备总结时能够有的放矢。

利用多媒体,检查学生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点拨、补充和鼓励。

借助案例和相关题目的分析,指导学生概括违法、一般违法、犯罪的定义。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活动总结:小明和贾良以青春的代价告诉我们,一 般违法与犯罪二者在触犯的法律,对社会的危害,应受到的惩罚等方面有严格的界限。

而另一 方面,它们又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都终将受到法律制裁。

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导致犯罪。

可见,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环节(三) 生活在线不良诱惑可能就潜伏在我们身边,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处都会面临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考验。

活动三辩论会欣赏漫画《葡萄架下》展开辩论辩题:拒绝还是尝试正方:勇敢于拒绝反方:偶尔偷摘一次也没什么要求:1、双方陈词:正方、反方代表,简要陈述己方的观点和主张2、自由辩论:双方唇枪舌剑,寻找对手漏洞并自圆其说。

不能有侮辱性的语言。

3、强化观点:总结辩论成果,进一步阐明观点,此时仍可以向对手施加杀手锏。

生辩论时师做适时引导,防止偏离主题。

本环节,通过学生唇枪色箭的辩论,懂得一般违法和犯罪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为犯罪,教育学生自觉地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

预防犯罪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活动四实话实说身边的葡萄不能摘。

我们同学在生活中是否也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呢?今天,我们不妨也做个批评和自我批评。

我们的小记者正在做随即采访,我们来一起关注。

选出两名同学做小记者进行采访,四名同学做专家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疑问。

采访的内容如下:⑴你或周围的人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吗?⑵这些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会带来哪些危害?⑶有什么好办法加以预防?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有关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规定。

教师进行采访总结,对于其中的典型行为,要重点给予指正。

告戒学生千里之提,溃于蚁穴。

避免违法犯罪,要从杜绝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做起。

中学生应该以学校为中心进行活动,坚持在校学习,不要盲目的学习和模仿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的犯罪手段和情节,谨慎交友,不要和社会上品行不端的闲散人员交往,要克服虚荣攀比心理,避免早恋,不要轻信他人哄骗,不讲哥们义气。

环节四:收获时节这节课我的收获有:今后我会:1、通过学习,我懂得了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是… …2、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有效预防违法犯罪必须做到… …3、我的感悟:… …教师小结,提出要求,表达希望:在现实生活中,一向些人走上溜撬扒窃、拦路抢劫、图财害命的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是从吸一支烟、乱花一点钱、看一次黄色的录象等开始的。

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我们要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燃。

生活是美好的,也是复杂的。

我们一定要从小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以使自己健康成长。

课后作业:查阅有关法规,了解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实施哪8种犯罪会受到形式刑事制裁,已满16周岁的人对所有的犯罪都要承担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