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间接性质疑言语行为
英语中的“话中话”——试论英语的间接言语行为
有 效 的预 习 是 提 高 学 习 质 量 的 保 证 。教 师 让 学 习小 组 在
课 前共 同学 习 , 出新 课 重 难 点 , 后 小 组 讨 论 解 决 。对 解 决 划 然 不 了 的难 点 ,在 课 堂 上 提 出 ,昕 其 他 组 解 释 或 由教 师补 充 讲 解 。如 果 各小 组 预 习时 对 课 文 的 理解 没有 困难 , 师 或 就难 点 教 提 问 , 通 过 组 际 间互 相 提 问 。 或 互 动 教 学 需 要 教 师 引 导 学 生 掌 握 知 识 ,更 要 培 养 学 生 分 析 知 识 、 择 知 识 、 新 知 识 的 能 力 。即 教 师 在 引 导 学 生 选 更 学 习 的 过 程 中 . 要 着 力 引 导 学 生 经 历 和 体 验 一 系 列 的 质 疑、 断 、 判 比较 、 择 , 应 的 分 析 、 合 、 括 等 认 识 活 动 , 选 相 综 概
技 能 、 程 与 方法 、 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 调 “ 维 ” 过 情 强 三 目标 , 为 是 了 改变 课 程 过 于 注 重 知 识 传 授 的倾 向 ,强 调 形 成 积 极 主动 的 学 习 态度 .使 获 得 知 识 与 技 能 的过 程 同 时成 为学 会 学 习 和形 成 正确 价 值 观 的 过 程 。因此 , 动 教 学 活 动 也 应 该 围绕 学生 这 互 三 方 面 的 发 展 而 展 开 1组 织 预 习及 小 组 学 习 活动 .
一
到 活 动 中来 : 四是 要 明确 竞 赛 评 价标 准 , 到 竞 赛 结 果 的公 平 做 合理。 三 、 英 语课 堂 中有 效 开 展 互 动 教 学 活 动 在 新 一 轮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提 出 了课 程 目标 应 在 三 个 维 度 上展开. 即各 学科 课 程 都 要 关 注 学 生 发 展 的 三 个方 面 : 识 与 知
试论英汉间接抱怨语
178学术论坛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心理成分具有学习兴趣会引发强烈求知欲使学习变成一种内心的满足而不是一种负担对高校来说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围绕专业方向来组织的学习兴趣与专业兴趣密切联系发展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应让他们尽早进入专业角色通过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使其了解专业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当今世界上的发展水平三实现专业与兴趣统一需注意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研究生阶段通过转换专业达到与兴趣的统一需要采取谨慎的态度有少数同学虽然转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可是结果却不容乐观案例一陈伟是一位入学已一年的硕士生他本科的专业是环境工程但他对生物方面很感兴趣于是他在考研的时候就转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生物专业但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研究后发现生物远没有他想象的那样有趣原来觉得适应一下学习就会跟得上但发现根本无法入门看到那些复杂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就头疼最终他不得不选择退学案例二王芳同学本科学的是材料但她更喜欢建筑设计等抽象思维的东西于是她想方设法去上了建筑学的课在刚开始她觉得学习很开心但她学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有时为了完成一个设计作业得连续作战好多天甚至需要通宵熬夜她有些受不了了在跟建筑课老师谈过一次心后她发现这个专业实际与自己想象的情况有很大差异于是她放弃了回到自己原来的专业后觉得本科四年的基础使得她更适合从事材料面的研究深造之后在工作岗位上也仍然干得很出色这两个例子不难发现兴趣对择业虽然很重要但是就中国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现实情况而言学生的专业和兴趣之间的转化仍需慎重对待特别到了研究生阶段更是要仔细考虑后确定现在有一些研究生选择的专业与本科学的相差很远虽然他们可能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作为一个转折点摆脱父母老师的影响完全按自己兴趣学习择业但经过一段时间深入接触后发现自己学习很累同时原来感兴趣的东西变得越来越陌生和厌恶因此在面对学生困惑是否应该按兴趣选择专业的时候我觉得可能要给予支持的同时也要对其诚恳地忠告1对自身的素质性格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有清醒的认识2对兴趣爱好要有深入得了解建议他们不能轻易尝试只因兴趣转换专业否则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和痛苦参考文献1苗军芙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5)8~13蒋秀卿高校研究生择业观的分析与思考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57~594邵春玲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探索J .教书育人2005(5)30~32一间接抱怨语的界定根据O l sht ai n 和W ei nbach (1987:208)给抱怨语的定义在抱怨言语行为中,由于过去或正在进行的活动对说话人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说话人表达不满烦恼责难以作为对该活动的反应,并且这一抱怨常常讲给对这一冒犯行为至少要负部分责任的受话人[5]从受话对象的角度抱怨语分为直接抱怨语与间接抱怨语直接抱怨语这一冒犯行为的实施者和被抱怨的对象受话人要对这一冒犯行为负全部或至少部分责任直接抱怨语为一种面子威胁行为间接抱怨语是受话人表达对某人某事的不满,受话人对这一冒犯行为不负直接责任直接抱怨语与间接抱怨语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间接抱怨是对自己或不在现场的某人或某物表示不满或不悦听话者既不必也不能够对说话者所认为的冒犯行为进行弥补二间接抱怨语的先决条件O l sht ai n 和W ei bach (1993:108)列举了抱怨行为的前提条件从其中包括了间接抱怨语的前提条件[1]即试论英汉间接抱怨语袁炳宏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01摘要抱怨行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抱怨言语行为与感谢祝贺不同,它不是要确立谈话双方的一致关系,相反它是一种典型的威胁面子的行为(B r ow n &Levi nson)[4]如何在合适的语境下进行适当的抱怨从而使抱怨者达到自己抱怨的目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国内对赞扬感谢恭贺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抱怨语的研究还是极少只有赵英玲20022003刘惠萍2004本文试图从间接抱怨语的先决条件情景变项语用策略语用功能应答模式对该语言现象进行描写关键词先决条件情景变项语用策略语用功能应答模式1抱怨语接受者作出了社交上不能接受的行为2抱怨者的言词间接地针对社交上不能接受的行为因此具有谴责的含义4抱怨者认为社交上不能接受的行为a 至少部分地免于隐含理解与听者之间的一种社交上同情关系因此抱怨者选择表达自己的沮丧和烦恼b 给予讲话者合法的权利来弥补社交上不能接受的行为为了自己或者公众的利益三间接抱怨语的情境变项与语用策略影响间接抱怨语实施的主要因素有[5]1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是影响抱怨言语行为实施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变项交际双方关系的亲近会影响是否实施间接抱怨语和间接抱怨语的实施内容(2)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就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而言,这里有三种可能:一是说话人的社会地位高于受话人;二是说话人的社会地位低于受话人;三是两1792006年第12期下学术理论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 现代企业教育者处于平等的社会地位,这些都会影响抱怨言语行为的实施模式及语用策略的选择四间接抱怨语语用功能间接抱怨语的语用功能[3][5]可以列举如下一对冒犯性的社会行为或违反社交规则的行为表达不快不同意厌烦责怪威胁或谴责(O l sht ai n &W ei nba ch,1993)二面对一个问题目的使这种情况得到改变(B r o w n &L ev i nso n,1978)三打开和维持谈话(Boxe r ,1993)和听者就一个否定的评价获得同意以及建立一种共同的关系这是间接抱怨语的人际功能日常生活中一些短暂的对话如在车站商店等地方人们通常使用间接抱怨语来来展开对话从而建立一种有好的人际关系在日常交际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抱怨语不是对人们已经产生不利影响的事情做严重的抱怨而是一些无关痛痒的抱怨如抱怨天气不好枯燥的课堂公共汽车晚点等通过抱怨分担烦恼来建立一种共同点例如A .I r eall ythinkh i sgrad i ngi s u nfair.I w o r k edsohar df o r t h i sexam .B .S am e h er e.H e w oul d n't b e sat i sfi ed eveni f w e copied the w h ol e boo k.(B ox er ,1993)(Si tuat i o n :Student Asi g nals to st u den t Bher feeli n gs byusingan in d irectcom plaint ab out a cl ass theyare b otht aking .)A :I sat t h r o ug hyester d ay 's cl ass w i tht o t al no n-co m p r ehension!B:O h,y est erdayw as the w o r st !四间接抱怨语可以让某人发泄怨气(B oxer ,1993)这种情况下听话者与说话者通常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如亲密的朋友家人之间例如sit uati on :a w i f e Ai s com pl aini n g t oher husbandBab out her bo ss'b ei n gu nfai r.A :T h e bo ss i s toou nf ai r!H e tr eat edJimal w ay s w i tha sm i li ngface.B :T h at b oss w il l n ot be averysu ccessf u l on e.五间接抱怨语的应答模式间接抱怨语的应答模式通常有以下几种[1][2]一开玩笑取笑通常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使气氛得到缓和也可以令讲话者双方走得更近A :H owar e y a do i ngB ?B :O h,not so gr eat.I can't f i n d S.M aybe she t o l d m e she w as do i ng som et h i ngthi s m or n i ngandI do n't rem em ber.A :Y o uar e g et ti n gold!二没有实质性内容的回答这种回答可以减少或者中止一个交谈听话者可能厌倦了一个人时常的抱怨或者是出于听话者对说话人所抱怨的人或事不便参与所以听话者避开话题从而减少或者中止一个抱怨这可能发生于关系亲密或者由于地位不平等导致的高度的社会距离听者最少的回应通常结束一个抱怨的交流加上不足的回答可以表示听者没有太大的兴趣A :T heyk eeptear ingd ow ntho sehistori cal b uil d i n gs.If o ne sup erm ar k et w en t upin that l o cati o n,w ho's t osay m ay be if it w er e som ethi n gelse al tog et h er,bu t w h entheyr epl ace it w it hthesam eB :H m n(n ods h eadr epeat ed l y).A :S o youhav e t he sum m er o f f ?三提出疑问提出问题为了澄清刚刚所说的话可以以要求或疑问的形式来表达对抱怨语的有效进行怀疑问题的回答是以澄清问题的形式或者问题寻求讨论的形式例如A :I w as upall n i g ht w it hC .B :W hat 's w rong?A :S he's h adt his h ack i n gco ug h,it 's go t tenw orse.SoI'm g on na tak e her t ot h e d octor.B :Y ou kn ow ,M i s h om e si ckt oday t o o.A :W hy?B :I'm no t su r e,sh e's sti ll sl eep ing .S he'sei ther ex haust edor cau gh t ach il l o r b o t h .四建议或者教训建议可以在回顾或者解决问题之前提出建议和教训一般是由比抱怨者社会地位高的人提出的例如A :T h i svacuu m d oesn 't pickupthel it tl epieces.B :Y o u p r o bab l yhave t opu t m or e p r essure oni t.(五)反驳:在反驳中听话者不接受或者同意该抱怨对所被抱怨的对象提出某种辩护例如A :T h i sdoesn 't f o l low y ou r b asi ceco no m ic theor ies.B :It h ast o !(六)同情:这是间接抱怨语最普通的回答方式这种回答提出同意或者安慰让说话者感觉好受些同情包括直接同意抱怨者的抱怨抱怨者抱怨的细节化或者对抱怨的肯定有时以感叹的形式表示同情有些听者会接着抱怨者的话往下说例如A :M yhu sb andis in G r eece t h i s w eek ,so I'm packingm y sel f.M o st of i t i sbo ok s andm an uscri p t s.B :O h,t h at'sthew o rst.B oxe r (1993:286)暗示听话者对间接抱怨语的回答可以有效地提高继续交往也就是说取决于回答的类型抱怨语可以确定或者加强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离间他们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想要让两者建立一种共同的关系回答者应该知道如何回答抱怨者的话语作为谈话的开始或者谈话的支持者例如A :M yhu sb andis in G r eece t h i s w eek ,so I'm packingm y sel f.M o st of i t i sbo ok s andm an uscri p t s.B :O h,t h at'sthew o rst.参考文献[1].B l u m-K u l k a.S.&E .O l sh t ai n.R equests andapo l og i es:a cr oss -cu l tural st u dyof speechactr eal izat io npat ter n s[J].A pp li edl in gu i st ics.1984,5:196-213.[2].T anj u D evec.A St udy O n T he U se O f C om pl ai nt s I n T he I nter l angu age O f T ur k i shE FL [M ]U np ubl ishedM ast er's T hesi s.2003[3].刘惠萍抱怨语的语用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4,2[4].赵英玲论英汉直接抱怨语[J]外语学刊.2003,2[5].赵英玲论英语直接抱怨语与间接抱怨语[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汉语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实施原因变项探析
汉语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实施原因变项探析在中国文化中,间接拒绝的言语和行为是一种常见的沟通手段。
失控的情绪可能会让自己不能发出直接拒绝的声音或行动,我们宁愿使用更加间接非常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要表达的意思。
间接拒绝言语和行为的实施原因密切关系到中国文化的四宗主流价值观,它们分别是恩慈、保守、谦逊和和谐(Confucianism)。
恩慈是中国文化中思想行为的主基调。
恩慈即表示佛性,是一种尊重、慈悲和仁慈,将弱者受到关怀,使他们感到保护和关怀的形式,正是因为这种仁慈的思想和行为,使得中国文化中敢于表示拒绝的直接言语和行为是有所不足的。
保守是中国文化中极受重视、大力追求的价值观念之一。
追求保守,直接拒绝别人及其所作出的要求,会让两个双方走向完全的疏离,破坏双方的感情纽带。
追求保守的人更愿意选择使用间接的拒绝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使用直接拒绝的方式。
从这个观点来看,间接拒绝言语和行为可以“谢绝言而不失礼”,滴水不漏地维护双方的关系,避免得罪人。
谦逊是不仅在中国文化中文化价值观念中极为重要,也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和中华民族社会关系维护中间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有自尊心、有荣誉感的人常常面对决策时宁愿采取间接拒绝的言语和行为,而不是采取刻薄的攻击性拒绝的形式。
谦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意味着虚心克己,不以自卑形成信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可以更加温和地与他人沟通,以避免发生言语或行动上的矛盾或摩擦。
和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核心价值之一,旨在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理念要求双向的尊重、平等沟通和心胸的包容,它也被用在个人间的交往中。
因此,涉及到拒绝请求的问题,应当采用温柔而体贴的方式,进行慷慨而无负担的《拒绝》,这也是中国文化中普遍推崇的价值观。
以上就是中文汉语间接拒绝言语行为实施原因变项探析的简要介绍,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四大主流价值观,即恩慈、保守、谦逊和和谐。
借助这四宗价值观,中国文化为人际关系的拒绝行为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如采取温柔而体贴的方式,采取慷慨而无负担的拒绝,而不是采取粗暴的形式,这对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网站文章7:英语的间接言语行为
英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中心语先看一个例子,英语本族人问别人时往往这样说“Excuse me. What time is it?”,他说这句话真正的目的让对方告诉他时间。
可是“What time is it?”的典型语用功能是可以传达征询的用意。
这种通过一个用意去是实现与其不同的另一个用意的话语就是间接言语行为。
Searle指出有些间接言语行为是常规性的,并以请求为例,举出了6个小类的常规性的间接请求:(1)听话者具备做某事能力的句子(如:Can you reach the salt?/You could be a little more quiet.)(2)说话人要求听话者做某事的意愿或需求的句子(如:I would like you to go now./I want you to do this for me, Henry.)(3)听话者被要求做某事的句子(如:Officers will henceforth wear ties at dinner./Will you quit making that awful racket?)(4)听话者做某事的意愿的句子(如:Would you be willing to write a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for me?)(5)做某事的原因的句子(如:I can’t see the movie screen while you have that hat on.)(6)前面五类句子相互融合而成,并且内含显性施为动词的句子(如:Would you mind awfully if I asked you if you could write me a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听话人做某事的意愿+做某事的能力+施为动词ask))(Searle 1979: 36-39)(见Searle, John R.2001.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 [M]. Cambridge:CUP, 1979.)但是Searle并没有明确界定常规性和非常规性的间接言语行为。
浅谈日常交际中英汉言语行为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2、实验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英汉言语幽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 解和接受程度,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更为量化和科学的依据。
3、案例研究:针对具体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分析英汉言语幽默的应用和效 果,为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运用言语幽默提供指导。
4、跨学科研究:可以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 到英汉言语幽默的研究中,从多角度、多层次探究言语幽默的本质和功能。
2、问候用语
在问候用语方面,英语和汉语也有所不同。英语中的问候语常常涉及天气、 健康等话题,如“How are you?”“Nice weather, isn’t it?”等。而在汉 语中,问候语往往聚焦于对方的生活、工作等方面,如“你吃了吗?”“你到哪 里去了?”等。
3、告别用语
在告别时,英语和汉语同样存在差异。英语中常见的告别语有 “Goodbye”“See you later”等。而在汉语中,告别语则更为丰富,如“再 见”“再会”“后会有期”等。
这些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汉言语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英语中,由于对狗 的喜爱,许多与狗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在汉语中,由于 对龙的崇拜,很多与龙相关的言语行为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三、如何避免日常交际中英汉言 语行为差异带来的误解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因英汉言语行为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呢?首先,我 们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时,我们要尽量采用直 接、坦率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含蓄、委婉的语言。要避免谈论对方认为不合适 的话题,尤其是与其信仰、风俗习惯等相关的内容。
二、文化内涵的探讨
英汉言语行为背后的文化内涵大相径庭。以英国人为例,他们通常以“dog” 作为宠物,对狗有着特殊的喜爱。因此,在英语中,“dog”往往具有积极的语 义内涵,如“lucky dog”表示幸运的人。而中国人则崇拜龙,认为龙是权力、 尊严和繁荣的象征。因此,汉语中有很多与龙相关的成语和词汇,如“龙飞凤 舞”“生龙活虎”等。
浅析中英商务信函中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
高等教育40学法教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与各国间的商务往来日益频繁,商务信函则作为商务往来活动过程中信息传递、业务管理和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对外贸易中被广泛应用。
由于各国间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对于不同语言商务信函的理解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不仅是商务活动的参与者,商务信函更吸引了语言学家们的高度关注。
其中已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英汉商务信函进行对比分析,例如中外商务信函和电子邮件中的礼貌原则;英汉商务信函中仁济意义表达手段对比研究;礼貌请求策略用语的对比研究等。
本文作者将从一个新的角度--言语行为理论出发,对商务活动不同阶段的信函进行对比研究,描述并分析中英商务信函在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使用上的差异。
一、理论框架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英国哲学家J. Austin 提出并成为该理论的研究基础。
美国哲学家Searle 在继承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对言语行为学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国内也有大量学者对言语行为学进行研究探讨。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语言不仅是代表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而且还会暗示出语言使用者的目的,所期待这些语言单位被理解的方式,以及这个行为意欲产生的功能。
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字面意义来表达直接的语言的力量,能较为直接明显地表达语言使用者的意图,以言行事的目的明确;而间接言语行为则是 “通过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即有话不直说,而是采用委婉、迂回的说话方式,语言使用者的的意图需要一定的推理才能明白。
直接与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体现了谈话双方的礼貌程度、社会距离、强加程度、权利与义务关系以及双方交际目的是否达到,同时它也是影响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
(冯光武,2002)。
二、 研究方法作者首先收集来自商务英语函读物中的中国人和英语为母语人士所撰写的商务函件,及外贸公司中的商务类电子邮件200封。
并根据商务活动进行的不同阶段对商务信函进行分三类:交易前准阶段信函,达成交易阶段信函以及交易达成后阶段信函。
浅析英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
- 190-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浅析英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医药分院/王秀娟 朱久堂【摘要】由于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和特殊的语用功能,人们在交际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间接言语行为。
正确理解和分析英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能够帮助人们顺利地完成英语语言交流,有效地实现交际目的。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 规约性 非规约性 语用【Abstract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rect speech acts and special pragmatic functions, people inevitably use indirect speech acts in communication.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 indirect speech acts correctly can help people to communicate smoothly and effectively.【Key words 】indirect speech act; statute; non prescriptive; pragmatic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人类交际的产物。
它的交际功能是约定俗成的结果,也是人类理性选择的结果。
所以,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往往并不对应,且受语言的内外环境的影响。
在语言的使用中,语言的形式,功能和意义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但是,这三者的关系并非一一对等的,同一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能不同,功能可能不同,那么,其言语行为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尤其是在现实的言语交流中,存在大量非直接的言语行为,即说话者未按其真实的想法来进行言语交流,他将他的实际想法用不同的背离句子字面意思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语言行为就是间接言语行为。
Searle 对其实验和分析,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一、理论基础英国牛津大学教授J.L.Austin 在1962年提出了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言语行为理论。
英汉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成因对比研究
<学教育2。
190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悶英汉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成因对比研究®夺鴒内容摘要: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受到习俗或文化背景影响,具有虚假性、共识性、矛盾性、非公开性的 特征。
汉语中的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源于中国人委婉含蓄的性格与汉文化的礼貌准则的影响;英语中的虚假拒绝 言语行为主要发生在关系较为亲近的人之间,和“高语境文化”的中国相比使用这类拒绝行为风险较大,主要出 于拉近距离,增添语言幽默感,增加谈话趣味性的原因。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成因对比研究语言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交 际的重要工具,在交际过程中,说 话者通常使用语言对听话者提出 命令、请求或邀请,但听话者并不 一定总是遵从或采取说话者的指 令。
Beebe 等研究者在二十世纪八 十年代开始研究拒绝言语行为, 拒绝言语行为一般由多个语义成 分构成,语义成分包括:中心言语 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
中 心言语行为时实现拒绝言语行为 的中心,辅助言语行为用于辅助 拒绝言语行为的实现,修饰语则 用以修饰中心言语行为和辅助言 语行为。
一.拒绝言语行为(一)中心言语行为Beebe 将中心言语行为分为直 接拒绝言语行为、否定的意愿和 能力、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1.直接拒绝言语行为:毫无保 留地拒绝,常常通过借助较明显 的否定词,如“不”。
2.否定的意愿和能力:表示不 愿意或是没有能力答应对方的请046求。
如:I am afraid I can 't .3.间接拒绝言语行为:通过另 一语言行为来表示拒绝,语气最 为委婉。
回应者的另一言语行为 可包括:给出理由,道歉,提供别 的办法,让对方放弃请求,用接受 的言语表达拒绝的含义,回避,原 则,哲理。
如:请你先将以前的书 还给我,好吗?我想其他同学更能 胜任这件事。
(二) 辅助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主要用于减轻或是加重拒绝之力,形式上可以 出现在中心言语行为之前或是之 后。
英汉请求言语行为之差异及其原因探究
文章编号:1009-2269(2010)05-0063-03英汉请求言语行为之差异及其原因探究*常转琴1,安彦芳2(1.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甘肃兰州,730050;2.甘谷县第二中学,甘肃甘谷741200)摘要:由于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和语言本身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英汉请求言语行为在直接和间接方式上各有侧重。
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探究其原因,有助于中西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关 键 词:请求言语;言语差异;请求策略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志码:A由于受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请求言语各具特色,不尽相同。
没有掌握好英汉两种请求言语的差异,以及对英语文化知识缺少必要的了解,是造成交际失败的重要原因。
这就有必要就英汉请求言语行为的不同特征以及其不同的潜在文化准则进行探究,并将这些因素渗透在教学中,以便提高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英语请求言语行为的特征英美请求言语行为研究的代表人物Erv in Tr ipp把英语中请求言语行为策略分为六类[1]:1)需求陈述(need statem ents)。
主要用于工作中上级对下级或家庭中长辈对晚辈。
例如,上司对秘书会说: (I w ant yo u to)type the repo rt fo r m e no w.在这种背景下,上级对下级的工作有指示的权利,上级的一个需求意味着下级的一个义务或责任,下级一般会无条件遵从,不管上级的言语是否足够委婉。
2)祈使语句(im perativ es)。
常用于家庭成员、长辈对晚辈或平等关系的人际之间。
经常与please一词连用,用来显示年龄和等级的差别,或两者间平等、随便、不承担任何义务的关系。
如丈夫对妻子说: Bring me a glass of w ater,(please).3)内嵌式祈使(imbedded imperatives)。
通常用于当被请求的事或行为难度比较大,或当请求者是受惠对象时。
跨文化视角下英汉间接抱怨语差异及其根源
跨文化视角下英汉间接抱怨语差异及其根源梁琴【摘要】基于跨文化交流及其言语行为理论,对英汉间接抱怨语的实施策略和应答策略进行详细论述,并分析了英汉间接抱怨语的差异根源。
在跨文化交际时,改变人们理所当然地以本文化的准则和社会规范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以减少交际失败(PragmaticFailure),缩短交际双方的心理差距或社会距离。
%Based on cross-cultural principles and Speech Act Theory, this paper analyses not only the different implementation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of indirect complaint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ut the roots that cause these differences as well. In order to reduce communication failure and shorten both the psychological gap and social distance between the communicators, the cultural norms and social standards that people always em- ploy to explain and evaluate other peopleg behaviors should be chang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cross-cultural com- munications.【期刊名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9)006【总页数】4页(P108-111)【关键词】间接抱怨语;实施策略;应答策略;语境文化;社会结构【作者】梁琴【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0 引言人际间的日常交往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纽带,它能够反映出说话人之间社会地位和亲疏关系。
英汉间接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研究
一
、
英汉 语 文化 差异
语言 和文化 之 间不 可分 割 和 相互 作 用 的关 系 , 间 接 言语行 为和文 化 也相 应存 在 这 种关 系 , 我们 在 对 比 研 究英汉 间接言语行为 时不 可避免 要考 虑到英 汉语 两 种语言下 的文化差异 。在 研究 间接 言语行 为 与文化 的 关 系时 , 一种 广泛 接受 的观 点是 间接 言语 行 为普 遍 存 在于各种 文化 中而又 因与特定 的文 化结合 而呈 现特 定 的文化特征 , 一方 面 , 间接 言语行 为作 为一 种语 言策 略 为各 民族 文化所使用 , 另 一方 面 , 间接言语 行 为又是 受 到特定 的文化的制 约。因此 我们在 理解 和使 用间接 言 语 行为 时 , 一定要 结合相 应 的文化 背景 去考虑 , 这样 我 们 会更加 准确地理解 间接 言语 行为 的文化 特殊 性和 文 化 差异性 。本文将集 中阐述 间接言 语行 为在 英语 文化 和汉语文 化这 两种 语 言文 化下 的差 异 , 旨在 给读 者 提 供参考 。 英语 和汉语 文化下 间接 言语行 为 的差异 主要体 现 在 三个方 面 : 文化 惯 例 , 语境暗示, 情 感 蕴 涵 。下 面 将 分别探讨 这三个方面 的差异 。
第3 0 卷 笫2 期
浅谈中英语言中的间接性请求言语行为
浅谈中英语言中的间接性请求言语行为作者:刘佳玲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12期【摘要】请求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人们在希望受话者作出相应反应的一个重要言语手段。
请求言语行为,分为直接和间接请求言语行为。
本文会列举中英语言中的间接请求言语行为,分析其间接请求言语行为的差异及产生的原因,使读者更加了解两种语言中的间接请求言语行为,并且让二语习得者更好地掌握两种语言中的间接请求语言行为。
【关键词】间接请求言语行为文化请求言语行为,我们将其定义为说话者用言语提出要求,希望受话者做为或是不做为以达到说话者的期望的行为。
请求言语行为可分为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两大类。
根据Searle, House在语用学中的分类,间接请求言语行为又可分为规约性间接策略和非规约性间接策略。
一、中英文中的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表现形式在中英文中,相对直接请求,间接请求多用于难度较大,且受话者更有可能接受的语境中。
而规约性间接请求在于对提出请求为出发点,用一些敬语或自身出发以求得到认可。
比如说,英语中的“Cou ld you tell me the content of the meeting this morning please?”,“Shall we go shopping tomorrow?”“I think we should re-discuss the detail of the contract, will we?”中文中的“请问,你能不能提前把计划案交给我?”,“哪天有时间我们去郊游,可以不?”“我觉得这个事情应该通知你的家长,你觉得呢?”在这两句语言中,规约性间接请求都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点,比如,使用敬语,语气上比直接请求更加委婉,把希望受话者做或不做的内容直接表述在言语中,不同的场合,人物背景使用不同强度的规约性间接请求等等。
二、中英文中的非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表现形式与规约性间接请求相比,非规约性间接请求最大的不同在于不直接表述请求内容,而是从说话者自身出发,描述客观事实,以引起受话人的注意和思考,让受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出发,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浅谈中英拒绝语言行为的差异
对比语言学期末作业浅谈中英拒绝语言行为的差异姓名:chandler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学号:0000000000浅谈中英拒绝语言行为的差异(外国语学院)摘要: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工具,它的各种表达方式都会有它特定的功能。
就像拒绝语言行为,当就某事物出现不同观点或想法或回应时,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拒绝方式策略来达到拒绝效果的目的。
拒绝语言行为有多种不同的方式,直接的,间接的,亦或是模糊的。
而就英汉拒绝语言而言,由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识,也就导致了英汉拒绝语言行为存在许多差异。
再者,在交际中用哪种行为方式取决于要回绝的目的。
只有深刻的理解英汉拒绝语言的异同,才能在交际运用中如鱼得水。
关键词:拒绝语言;行为方式;价值观;风格An introduction to the difference of English-Chinese refusallanguage actAbstract:Language is the vehicle of communication in people’s normal life. The various kinds of it’s expression stand for particular functions. Such as the behavior of refusal words, when we want to refuse something, we should use some regular way to come to the aim of refuse. Refusing speech act has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patterns., direct, indirect and so on. Focusing on English-Chinese refusal words, different culture concepts and ideals, making different English-Chinese refusal language actions. And, using which kinds of ways of action depend on the aims. Only research well on the English-Chinese refusal language, we can make our communication successfully.Key words:refusal words;way of act;value;manner一、引言拒绝语言就是一种对他人意愿或行为进行否定的语言行为。
14英汉间接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
收稿日期:2009208213 基金项目:中北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07Y075)作者简介:芮燕萍(1971—),女,天津人,中北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生。
闫 薇(1980—),女,山西太原人,中北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
2009年11月第36卷第6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Nov .,2009Vol .36 No .6英汉间接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芮燕萍,闫薇(中北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外语系,太原030051) 摘 要: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发展并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它从语言的使用和交际的角度对语言意义进行研究,为解释言外之意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认识方法。
对比英汉语言当中的间接言语行为现象,发现英汉语言结构、文化背景、哲学观等差异是形成英汉间接言语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对比;差异 中图分类号:G4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957(2009)0620146203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哲学和语用学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现代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创立,特别是由他提出的言语行为三分法对于语言哲学、语用学和逻辑学等领域的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奥斯汀的弟子美国哲学家塞尔在继承和批判他的语言哲学分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使之更加系统化、逻辑化,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自1975年塞尔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以来,由于其在日常交际中所表现出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之成为众多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研究的焦点。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英汉语言中的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如Levins on 提出以面子概念为核心的礼貌理论[1](P56—289);Leech 研究了礼貌原则和言语行为的直接性与间接性[2](P104);何兆熊分析了英语语言中的间接请求和分类[3](P22—26);刘绍忠介绍了海外汉语言语行为研究的请求、拒绝、埋怨、表扬等言语行为,对汉语言语行为的研究都有着重要启示[4](P41—48)。
英汉间接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研究
英汉间接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研究孔为松【摘要】间接言语行为是人际交流中使用的一种重要语言策略.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由于英汉语两种文化在文化惯例、语境暗示和情感蕴涵等方面的差异,在具体的间接言语行为的表达和理解上都会存在差异,导致交流产生障碍,这是需要注意的.【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0)002【总页数】3页(P81-83)【关键词】英语;汉语;间接言语行为;文化差异【作者】孔为松【作者单位】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系,安徽马鞍山243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最先是由塞尔在1975年提出的。
他指出“一个行事行为在另外一个行事行为的实施过程中被间接地实施出来”。
[1]间接言语行为是人类语言运用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它也是人与人交流过程中采用的一种常见的重要语言策略。
尽管在行为动机、行为特征、行为分类、语用功能方面,英汉间接言语行为存在着共性,但是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两种语言中的间接言语行为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如果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忽略了这种文化差异,就会让我们的交际行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产生误解和冲突。
一、英汉语文化差异语言和文化之间不可分割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间接言语行为和文化也相应存在这种关系,我们在对比研究英汉间接言语行为时不可避免要考虑到英汉语两种语言下的文化差异。
在研究间接言语行为与文化的关系时,一种广泛接受的观点是间接言语行为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中而又因与特定的文化结合而呈现特定的文化特征,一方面,间接言语行为作为一种语言策略为各民族文化所使用,另一方面,间接言语行为又是受到特定的文化的制约。
因此我们在理解和使用间接言语行为时,一定要结合相应的文化背景去考虑,这样我们会更加准确地理解间接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殊性和文化差异性。
本文将集中阐述间接言语行为在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这两种语言文化下的差异,旨在给读者提供参考。
汉英间接语言语用对比
汉英间接语言语用对比摘要:间接语言现象广泛的存在于汉英语言中,主要通过礼貌语言、辞格、间接言语行为以及会话含义体现出来。
但间接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在文化传统、民族风格以及宗教信仰等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包含着各自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国情特色,所以中西方人在具体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以及该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功能又存在差异。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必须有共知的前提,才可能推导出说话人的含意,否则会导致歧义。
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概论,对间接语言作简要介绍;第二部分介绍间接语言的四种表达式;第三部分,将英汉间接语言语用作对比;第四部分析英汉间接语言语用存在差异的原因;第五部分是结语。
关键词:间接语言语用功能表达形式目录一、概论 (3)二、间接语言的表达方式 (3)1、礼貌语言 (3)2、辞格 (4)3、间接言语行为 (6)4、会话含义 (6)三、英汉间接语言语用对比 (7)1.表达形式相似,语用功能基本相同 (7)2.表达形式不同,语用功能基本相同 (8)3.表达形式相似,语用含义不同 (8)4.表达形式空缺,语用功能空缺 (9)四、英汉间接语言语用差异的原因 (10)五、结语 (11)参考文献 (11)一、概论语言是人类交际最主要的工具,人们用语言来表达心中所想,与人交流让别人懂得其义。
依照语言的这一功用,语言应该是尽量的简单明了直抒意义,但人们实际运用语言的情况并不是完全如此。
由于某种原因或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人们有时并不是直接说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而是让听话者去意会其深层的寓义即“言外之意”(implicature)。
语言使用中的这种“拐弯抹角”的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现象(indirectness)。
早在本世纪50 年代, 奥斯汀就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对语言的间接现象进行了初步描述。
在修正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 塞尔于1975 年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即通过施行一种言语行为来表述另一种言外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英汉间接性质疑言语行为
摘要英语和汉语中有很多手段来表示质疑,说话者通过某一话语表达自己的质疑,既对对方话语或行为的疑问和不相信、不信任。
其中重复、反问、询问是其
中比较常见的手段。
关键词言语行为质疑间接性质疑言语行为
1. 引言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是“说话就是做事”(Austin,1962)。
Searle(1969,见何兆熊,2000)认为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就是言语行为,因此语言交际的过程
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言语行为构成。
Searle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来解释语言
的间接性。
他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
根据Searle对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划分,在直接言
语行为中,语句的字面意义与语用意义一致,而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人是以某种
间接方式转弯抹角地表明言语意向的,语用意义大于字面意义(萧净宇,2008)。
2. 质疑性言语行为
有关言语行为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如拒绝言语行为、反驳言语行为、道歉
言语行为等等。
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质疑性言语行为。
质疑性言语行为属于表情
类言语行为,即说话者通过某一话语表达自己的质疑,既对对方话语或行为的疑
问和不相信、不信任。
在日常对话交流中,我们经常会对对方的话语表示怀疑,
而出于面子的考虑,一般不会直接表示自己并不相信对方的话语,而更多会选择
迂回即间接的方式来表示。
在英语和汉语的语料收集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间接
性质疑言语行为,本文则试图对其进行梳理和讨论。
3. 英汉间接性质疑言语行为分析
英汉语中都有很多手段来表示质疑,其中重复、反问、询问是其中比较常见
的手段。
3.1 重复
重复主要是说话人通过重复对方的话语来表示自己的不相信和疑问。
表面看
说话人似乎是没有听清或者听懂对方的话,重复对方的话语以求核实或证实。
实
际上说话者是对所重复的话语表示质疑,碍于面子而没有直接表示不相信,通过
重复间接地表达了这一态度。
(1)建国:“我爹说,想给我们盖房子。
”
小西:“盖房子?给我们?” 《新结婚时代》
(2)他无法肯定,于是如实回答:“我不知道。
”
华子很奇怪:“你不知道?”《奋斗》
(3)Carlos: Why are you yelling at me?
Gabrielle: Because it's your fault.
Carlos: My fault?
(4)Rex: Um. We're not really taking tennis lessons, Carlos.
Carlos: You're not?
Rex: That's a story Bree concocted to cover the fact that we're seeing a marriage counsellor.
例(1)中,建国提到他父亲想在农村给他们盖房子,小西对此信息表示非常
诧异,因为他们住在城里,根本不需要在农村盖房子,因此接连重复了两句话来
表达自己的疑惑和质疑。
同样,例(2)中华子对对方表示不知情也表示怀疑。
例(3)中夫妻两个发生了争执,Gabrielle指出是丈夫的错,Calos并不同意,通
过重复表示自己的质疑,同时还带有反驳的语气。
同样,例(4)中Carlos 并不
相信Rex的话,通过重复来表示怀疑。
3.2 反问
邵敬敏(1996)指出反问句“形式上仍然是疑问句,似乎也传疑也询问,但实
际上发问者心目中已有明确的看法,只不过是利用疑问句的形式,在曲折地表达
自己看法的同时,显示某种特殊的感情色彩,实现某种特定的语用价值”。
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主要用来表达说话者主观的看法或态度。
就它的语用功
能而言,其核心功能是反驳,衍生功能有责怪、催促、提醒、阻止、质疑、确认、拒绝、劝导、讽刺等(郭娟,2009)。
当反问句表示质疑时,主要是说话者对对
方的话语、行为表示怀疑、不相信,不认可对方的话,通过反问句提出自己的质疑。
(5)妻子:把桌上那本书给我。
丈夫:哪有什么书啊?你自己来看。
(6)甲:你的衣服湿了!
乙:怎么可能呢?外面又没下雨。
(7)Susan: I checked upon this Silver crest place. It's a treatment center for troubled kids. Who's gonna notice one more? I create the distraction. You blend in and find Zach.
Julie: How am I supposed to blend in with a bunch of messed up teenagers?
(8)Carlos: Gabrielle, you're being ridiculous!
Gabrielle: Am I? All I want is the same respect that you gave your dead mother.
例(5)中妻子让丈夫把书递给自己,丈夫通过“哪有什么书啊”表达了自己的
质疑。
例(6)中甲提到乙的衣服湿了,乙并不相信,通过“怎么可能呢”表达了质疑,后续句给出了质疑的理由。
例(7)中 Susan 让女儿Julie去问题孩子治疗中
心去找Zach,Julie对母亲的计划持怀疑态度,通过反问句来提出自己的质疑,暗
含并不认同这个主意。
例(8)中,Gabrielle不认同Calos的指责,通过反问进行
质疑,同时带有反驳的含义。
3.3 询问
交际中很多疑问句表面看是在询问,实际是对对方的话语表示怀疑和不相信,通过询问来间接表达质疑的态度,暗含对方的观点是不对的或者不合情理的。
这
些询问句中很多是以确认问、澄清问或者附加问的形式存在,语气较为委婉。
例如:
(9)甲:小王说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音乐家。
乙:小王是这么说的吗?
(10)"你们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从向南开始!"华子问题开始了。
"为什么从我开始?"向南不服地问。
(11)Susan: I just thought, if the two of us had a nice calm-I need an apology, Karl.
Karl: A what?
(12)Gabrielle: Have you seen these? Five more past due notices.
Carlos: Don't worry. I'm handling it.
Gabrielle: How? How are you handling it?
Carlos: Can I please finish my sandwich?
例(9)中,乙并不认同甲的话,认为甲传递的信息有误,处于礼貌原则通过提问来表示质疑,表面看是在确认信息,实际暗含对方的话不对。
例(10)中向
南对华子的提议并不满意,通过问“为什么”来质疑。
例(11)中Karl听清楚了Susan的话,但并不认为自己需要道歉,“A what?”表面看是想确认对方的话,实际表达了自己的质疑和不满情绪。
例(12)中Calos认为自己可以搞定一切,Gabrielle并不相信丈夫有这个能力,通过“how”来提问进行了质疑。
后面的完整提问加强了语气。
4. 结语
在英语和汉语中,重复、反问和询问是常见的表示质疑的手段。
处于礼貌原则和维护面子的考虑,人们更愿意选择这些间接性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怀疑和不相信、不认可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郭娟. 汉语会话语篇中的反问句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萧净宇.从交际维度看俄语责备言语行为.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8,(2). 【5】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Oxford: OUP,1962/1975.
【6】Searle, J.R.Speech Act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