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学案: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措施学案学习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1.重点:孝文帝的主要内容。

2.难点:分析孝文帝的特点。

学问自学: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吏治(1)背景:吏治黑暗,成风。

(2)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________。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上下发给官吏。

(3)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1)前提:政府掌握着大量的__________。

(2)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公布均田令,按肯定的标准,将_________的土地安排给农夫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作用:使_________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开展。

3.设立三长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1)缘由:与均田制相适应。

(2)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肯定数量的_______。

(3)作用:使农夫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_______,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缘由(1)政治①为加强对_________的统治,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②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膜深,阻力大。

(2)经济:平城经济比拟落后,_________常常发生困难。

(3)事:平城与北边强敌________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平安。

(4)地理:平城偏居塞上,经略南方困难。

2.概况孝文帝以“_____〞为名,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1.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的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鲜卑族乐观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族原有姓氏改为汉姓。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稳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2)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思维拓展:1.均田制和三长制的关系2.阅读材料P37“学思之窗〞: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3.如何理解孝文帝奠定了南北统一的根底4.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

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

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了解孝文帝改革给社会所带来的繁盛局面,使同学们认识民族融合交流给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过程投影:投影:北魏骑马武士陶俑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

“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

然而,“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

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板书)一、改革的背景⒈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⒉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⒊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内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字,证明该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

2022年高二历史导学案:第8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新人教版选修1)

2022年高二历史导学案:第8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新人教版选修1)

第8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1、课前导学〔一〕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1、重点:建立,取代旧制度。

2、措施:〔1〕制定,整顿吏治:原因:官吏无俸禄,吏治黑暗,成风。

时间:484年,下诏实行俸禄制。

内容:俸禄由筹集,按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惩治。

作用:使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前提:中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使均田制的推行成为可能。

时间:485年,冯太后、孝文帝公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的土地平均分给耕种,土地。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提高了,推动了北方地区的恢复和开展。

〔3〕设立三长制:目的:为的推行,强化对的控制;内容:五家立一、五邻立一、五里立一。

性质:北魏组织。

职责:检查,征收,征发,推行。

作用:三长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目的: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内容: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

作用: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使农民负担大为,成为国家的,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影响:这些改革措施以开展生产,缓和矛盾,稳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

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开展,稳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根底。

〔二〕后期——迁都和移风易俗〔孝文帝亲政后主持〕:1、重点:移风易俗2、措施:〔1〕迁都洛阳:年,北魏正式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移风易俗:〔后期改革的重点〕①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

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

②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下令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分;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那么要降职。

(2021年整理)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2021年整理)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 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案(推荐完整)>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专题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点击: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通史提示】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知识资料】鲜卑族:中国古代游牧民族,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

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

曾归附东汉。

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公元2世纪中叶首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大人",建立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统领.东汉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高中历史选修一202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高中历史选修一202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高中历史选修一2021顺应时代潮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改革策略和决心值得学习与借鉴,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高中历史选修一2021,感谢您的一次阅读。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高中历史选修一202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2)理解迁都原因、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联系与作用、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实质(3)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材料分析、情景教学、对比分析、综合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顺应时代潮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改革策略和决心值得学习与借鉴,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本书学的是改革史。

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改革史,一些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前奏,无不都是一场成功的改革。

今天我们学习一场一千多年前的由落后少数民族自身发动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

改革使北魏一度生机勃勃,但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30余年后,北魏灭亡。

北魏的兴盛与灭亡和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何种联系?今天我们学习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探讨可以给我们以哪些启示。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改革的背景(一)改革的重要前提——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315年—386年—398年)2.北魏统一北方(439年)424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戎车屡动,频频征讨,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

自西晋灭亡以后,北部中国纷纷扰扰了一百二十余年,至此复归于统一。

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案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本单元重要概念阐述:民族融合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从游牧经济转向定居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社会形态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一.历史背景(一)时代特征:国家处于分裂和长期动荡之中,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二)必要性1.宗主督护制和赋税制度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稳固。

3.人民起义不断,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4.北魏的落后。

(三)可能性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2.北魏初期的统治者开始了封建化进程,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3.冯太后临朝听政,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4.孝文帝敬佩和仰慕汉族文化。

二.主要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四.孝文帝改革的特点:1.是由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重点是改革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汉化)。

3.内容全面,措施得力;4.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全盘汉化,忽视对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保持;五.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性质:是一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2.作用(1)经济:促进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政治:促进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政治生活和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民族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问题1:迁都洛阳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1)原因: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军事上,平城时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地理上,平城僻处塞上,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教师用书: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教师用书: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 Word版含解析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内容。

2.难点:生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

教材整理1 智者的选择(改革的背景) 1.客观(1)统一:北魏崛起,于439年统一北方。

(2)冲突⎩⎪⎨⎪⎧阶级冲突尖锐民族冲突简单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3)落后:鲜卑族的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深度点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进展的必定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教材整理2 改革的内容措施具体内容历史意义经济均田 制雏形:计口授田,“劝课农桑”①保障了统治阶级的利益②限制了土地兼并③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④促进了经济的恢复进展内容⎩⎪⎨⎪⎧对象: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种类:露田、桑田义务:担当徭役杂税政治整顿 吏治①缘由:吏治混乱、贪污成风,影响财政收入,激化了冲突②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①相对缓和了阶级冲突和民族冲突②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北魏政权政治迁都 洛阳①缘由:平城保守派势力强大,阻碍改革;平城地处偏僻,产粮有限;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洛阳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②概况:493年,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恩威并施,压制反对派①有利于推动改革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进展文化革除 旧俗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说汉话,行汉制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P 29“学习思考”,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权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 【提示】 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

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全部权,也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土地称桑田,农夫终身不必交还,可以买卖。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无答案)-精选教学文档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导学案(无答案)-精选教学文档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难点】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前置性补偿】一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386年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后迁都平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2)统一黄河流域的意义: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②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为各民族的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④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为主转变(实质为封建化)。

3.从黄河流域的已有的文明基础和冯太后推动学习汉文化两方面来考虑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条件(1)黄河流域的已有的文明基础(农耕文明发达)(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3)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合作探究】二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①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②改变落后状况,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

三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四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形成性检测】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日之行,诚知不易。

但国家兴自北上,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1)材料一体现了孝文帝在政治上将要进行哪一重大举措?(2分)他为何要这样做?(4分)材料二孝文慨幕华风,力变夷俗,始迂洛邑,根本既虚,随而崩溃,……。

——《魏书》材料三孝文帝此举为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为民族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北魏政权进一步封建化的有力保障。

高二历史选修一孝文帝改革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孝文帝改革学案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程标准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一. 背景(智者的选择):1、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基础);出现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趋势。

2、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矛盾、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必须做出抉择。

(必要性)3、冯太后和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推动力)二、改革措施:1、均田制目的:保证政府的,缓和。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把控制的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并承担一定的和兵役。

影响:没有触及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提高了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2. 整顿吏治措施:①官吏不再固定六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及者处死。

②实行制,按官吏品第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

影响:①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对巩固北魏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原因:①政治上:保守势力集中在平城改革遭抵制;而洛阳是中原政经中心,改革阻力。

②经济上:平城地区产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灾;洛阳地处中原发达。

③地理上:平城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目的: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旧势力的。

影响:定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提供了环境和氛围。

(也是孝文帝革除旧俗背景)4、革除旧俗措施:①穿,改,说,与汉人;②废鲜卑旧制,改行汉人的典章。

意义: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促进了。

三、特点: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后期孝文帝主持,侧重实行政策、移风易俗,促进民族大融合;改革深入到等上层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较;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和的性质。

四、改革的作用:①促进了北方的复苏繁荣。

②促进了北魏的化;洛阳繁盛,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奠定了基础【要点解读】★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提示:从背景、内容、实质方面考虑)1.背景: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的确立;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生活。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重难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

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①社会发展水平比汉族落后;②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③吏治混乱,官员贪污现象严重,赋税制度混乱,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农民负担加重,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尖锐;④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改革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

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均田制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①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③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④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莫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三长制――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设邻长、里长和党长,三长直属于州郡。

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的历史场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内容及其意义。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
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改革前后的变化,从而认识改革对北魏社会的历史意义。
3.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2.引导学生尊重历史,树立唯物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3.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变革、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氛围。同时,结合历史故事、图片等素材,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改革的历史场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二)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内容及其意义。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孝文帝要进行改革?”“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改革对北魏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倡史料实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历史人教版选修1导学案第三单元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Word版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选修1导学案第三单元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Word版含答案

课堂探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支持下,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改革。

孝文帝亲政后,又迁都洛阳,仿行汉制,将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下图是北魏文官俑,从这两座出土的彩釉瓷文官俑看,他们身穿披知识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提示: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采用封建生产方式,维护封建统治。

知识点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需要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而平城保守势力十分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

(2)经济上,平城僻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的强敌柔然相邻,很不安全。

(4)对北魏经略南方来说,平城在地理位置上显得太远。

2.经过(1)孝文帝设计以“南伐”为名,准备迁都。

(2)493年,孝文帝统率大军南下伐齐,抵达洛阳后,宣布迁都洛阳。

(3)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深度点拨迁都洛阳使北魏孝文帝避开了保守势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小了改革的阻力;同时,迁都洛阳还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成为整个改革的关键步骤和后期改革的前提。

知识点三移风易俗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1)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①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为元氏,为全国首姓。

②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

(5)改籍贯:孝文帝规定,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死于洛阳的鲜卑人,必须葬于洛阳附近的邙山。

3.影响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_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复习学案1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_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复习学案1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目标]:[考点梳理]:一、背景:1、北魏的崛起和黄河流域。

2、矛盾矛盾日益尖锐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北魏统治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3、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内容:1、:具体措施:(1)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2)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3)官吏可以获得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和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具体措施:(1)按政绩好坏考核官吏;(2)惩治贪污;(3)实行。

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迁都洛阳:(1)原因:①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②更易充分接受汉文化;③为了减少改革阻力。

(2)影响:①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②减少改革阻力,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4、革除旧俗。

(1)措施:①;②;③;④;⑤;(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注: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促进北方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巩固练习]】1、(2008年江苏高考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高二历史教案-北魏孝文帝改革1

高二历史教案-北魏孝文帝改革1

北魏孝文帝改革1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二.教学过程【知识疏理】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卓有成效的新制(1)推行均田制作用: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和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制定官吏傣禄制,整顿吏治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2、迁都洛阳原因:(1)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4)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设巧计迁都洛阳影响:(1)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2)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3、革除旧俗——移风易俗(1)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定门等等级;④通婚姻;⑤改籍贯;(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人民版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word学案

人民版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word学案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要求: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考纲要求:北魏孝文帝改革 §复习重点和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问 题 导 读 单 】※复习回顾北朝 (439—581)蜀(221—263) (304—439) 东魏 北齐十六国时期 北魏 (581—618)(265—316) (386—534) 北周 隋东汉 魏 西晋(220—265) (317—420)吴 东晋宋 齐 梁 陈(229—280)南朝(420—589)※复习新课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可能性(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政治前提崛起级发展情况:起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魏晋之际,游牧于今天的山西和内蒙一带——东晋时,建立代国,但被前秦所灭——386年,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早期北魏统治阶级进行了一些汉化改革——奠定基础△ 措施:①经济方面:解散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编户;计口受田,劝课农桑。

②政治方面:仿汉朝官制;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

③思想文化方面: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 影响:①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②北魏的国家机构日益完善,有利于巩固其统治;③也为日后孝文帝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3)这一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4)主观条件:①冯太后临朝听政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②冯太后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文化,使得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③在当时北魏社会△农牧业的发展原因:①政府政策的调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②民族大融合的影响;③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教师用书: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二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教师用书: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二 Word版含解析

二北方经济的渐渐恢复学习目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2.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作用。

教材整理1农业生产的进展1.缘由(1)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夫负担的调整,调动了生产乐观性。

(2)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派遣工匠指导修建水利工程。

(3)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也得到推广。

2.表现(1)北魏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

(2)农业生产逐步进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深度点拨]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使农夫分得肯定数量的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了生产力的进展。

这使农夫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进展。

教材整理2繁盛的洛阳1.缘由孝文帝迁都洛阳,重修洛阳城和宫殿。

2.表现(1)洛阳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2)洛阳城规模很大,“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3)工商业兴盛,市场富强,市内商品种类繁多。

(4)是一个国际性商业城市,设四通市便利外商经商。

教材整理3北方民族大融合1.缘由(1)鲜卑等少数民族迁居中原,通婚杂居。

(2)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2.表现(1)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2)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也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并与中原文化融合。

3.影响(1)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进展。

(2)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进展奠定了基础。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35“学习思考”,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史学家们对孝文帝褒贬不一:颂扬此举者称他“睿圣天成,才能非凡”;贬抑此事者则说他是“夷狄僭伪,沐猴而冠”。

请你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内容,谈谈自己的想法。

【提示】孝文帝顺应了历史进展潮流,锐意改革,实行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9 专题学习总结
【线索梳理】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概况
1.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2)北方民族消灭融合的进展趋势,但社会经济进展缓慢。

(3)鲜卑贵族推行阶级压迫政策,导致阶级冲突不断激化,使得北魏社会动荡担忧,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4)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2.目的:缓和社会冲突,进展生产,巩固统治。

3.内容
(1)经济:均田制:北魏政府把把握的土地实行安排;授田农夫纳租、纳调;服徭役、兵役。

(2)政治: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接受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3)文化:汉化政策:接受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与汉族通婚。

4.作用
(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富强和文化的进展,如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贸易中心。

(2)吸取了汉族先进政治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进展潮流。

(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5.性质:自上而下的转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

6.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缘由(1)顺应生产力进展的趋势,这是改革成功的根本缘由。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内容全面,措施得当。

(4)孝文帝的胆略和远见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的决心。

7.启示:先进必定战胜落后;改革必需符合历史进展的潮流、顺应民意;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重难突破】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消灭的。

鲜卑族拓跋部靠武力统一黄河流域,用落后的制度统治,这导致了尖锐的民族冲突。

要安静尖锐简单的民族冲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需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2.孝文帝在改革中实行了很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

颁布均田令,接受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接受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二、全面生疏民族融合
1.含义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进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2.途径
(1)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斗。

(2)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抵制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情。

(3)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过程。

(4)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

3.生疏: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定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行避开地发生了。

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三、关于古代改革的几个基本生疏
1
.对改革和变法的评价应坚持的标准:社会进展的标准;历史的标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