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2
美学原理第2版PPT6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分类依照时间类别, 可以看到文化的历史演变和民族演变,从 而形成了古典性文化、现代性文化和外来 文化;依照空间类别,可以凸显文化的族 群分布和地理分化,形成了高雅文化、大 众文化和民间文化。
综合上述,审美文化形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间的交流而在不断演变。
从历史演变的情况来看,审美文化主要可以划分为围绕手工劳作的生产方 式建立起来的古典性审美文化 (简称古典性文化)和围绕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工 业文明建立起来的现代性审美文化 (简称现代性文化);而审美文化存在着民 族演变的情况,这样就有了外来民族的审美文化 (简称外来文化)。
中国文化中的世界观和宇宙观重 “虚”而轻 “实”, “以无为本,从 无到有”。
因此,中国审美文化以空幻灵动的 境界为最高境界。
“空”“虚”“无”不是现代人眼中 具有否定性色彩的词语,而是指向充满 生机、蕴含无限的意义空间。
• •
以空空 虚纳灵 映万 实境 的的 表审 现美 手境 法界
所谓流转有韵,指古典性文化文本 的整体性特征。审美文化在形式上表现 为各部分之间的和谐流动和协调转变, 由此而成相互流转、跌宕起伏的韵律。
(2)现代性文化是在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基 础上建构起来的审美文化。
从形象的塑造到故事的讲述,从表 现媒介的变迁到细节处理的技巧,现代 性文化注重对实体世界的如实反映和描 绘。
然而中国文化的特色依旧保留在现 代性审美文化之中:在以实体为本的文 化产品中,我们依旧可以找到空灵的印 迹,感受空灵的审美理想和趣味,这是 中国现代性文化的独特特征。
见以 出明 蕴晰 藉为 韵本 味
《青花瓷》: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 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 影响:拉丁语著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美学原理 第二讲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二章美的本质及特征美学原理美的本质?美的本质?美的根源美的主要特征第一节美的本质主客观的统一从生活中去寻找美
美学原理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本课重点 美的本质
• 美的本质 • 美的根源
美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主客观的统一 寻找美的本质有三条路线
1. 2. 3.
从精神世界寻找美(美的主体性) 从物质属性中找美(美的客观存在性) 从生活中去寻找美。(主、客观的统一)
二、美的根源。 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 自由创造的过程显示了人的智慧、 勇敢、灵巧、坚毅等品质,还培养锻炼 了人的勇敢、坚毅的品质。
①
②
③
自由自觉的创造是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 别之一。 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还发展了本身。
第二节 美的主要特征
1、美是一种在情感上的具有感染力的形象 2、人的自由创造赋予形象以美的生命 3、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美是社会实践的 产物 4、形式对于美有特殊的意思,形式是构成 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1、从精神世界寻找美(美的主体性) 柳宗元:“夫美不美,因人而彰。” 休谟:“美只存在观赏者的心里,每个人 的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高尔泰:大自然给予蛤蟆的,比之给予黄 莺与蝴蝶的并不少什么。
2、从物质属性中找美(美的客观存在性) 《西斯廷圣母像》与“臭水沟”
3、从生活中去寻找美。 美感属于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 映。(美感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 ——(主、客观的统一)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社会 性就是人类社会。)
(完整版)美学原理完整版.doc
美学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 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
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
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二是想象。
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自考《美学原理》精华要点(第二章)
第⼆章美论 从⽂献资料来看,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希庇阿斯篇》是西⽅美学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把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他本⾝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使漫⽆边际的,⽽且也是⾃相⽭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种东西,因此⽆法把美当成是某中美的东西 (5)现实⽣活中,美的东西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起,⽽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西⽅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的求解途径: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3)从主观的⼼意状态中寻求美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5)从⼈类社会⽣活本⾝探究美 (6)从社会化了的⼈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7)关于美论的情景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核⼼内涵是把美堪称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代表性观点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美是和谐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书中指出,曲线⽐直线美,,⽽在曲线中⼜以蛇形线最美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使这⼀特点。
从事物的客观书相中探求美的⽚⾯性在于: (1)脱离了⼈类的社会⽣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是和⼀切美的事物,尤其是⼈类社会⽣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种寻求美,其核⼼内涵是把美看成是理念。
在西⽅美学,最早⼀处“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美的本质 ⿊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些讲法,⽽且也认为美是理念。
三从主观的⼼意状态中寻找美,其核⼼的理论去向九⼗⼋玫瑰聂为⼈的某种主观的⼼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优美在愉快和美在⽆意识的欲望登 从⼈的主观⼼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和积极意义,⼜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的主观⼼意状态中探求美,是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到了⼈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育⼈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合理性的,导致的结果是:(1)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2)个⼈都会从各⾃的⼼意状态触发取衡量美,甚⾄会出现“趣味⽆可争辩”的情形,如此⼀来,美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设计美学原理
设计美学原理
设计美学原理一:简约
简约是设计美学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简约的设计能够使视觉传达更为清晰,同时也能减少视觉干扰,让观者更好地专注于设计的核心要素。
在简约设计中,尽量避免过多的装饰和冗余的元素,保持简洁、直接的视觉效果。
设计美学原理二:对比
对比是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通过强调不同元素之间的差异,能够使设计更加有层次感。
对比可以通过色彩、大小、形状等多种形式来实现。
合理运用对比原理,能够使设计更加有吸引力和魅力。
设计美学原理三:平衡
平衡是一种视觉效果上的均衡感。
设计中的各个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和比例应该能够相互协调,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
平衡可以分为对称平衡和不对称平衡两种形式,它们能够给人一种安定和稳定感。
设计美学原理四:重复
重复是一种视觉上的统一感。
通过重复使用相似的元素,可以形成一种视觉规律性,提供一种有序感。
重复也可以用来强调某个重要元素,使其在设计中更加突出。
设计美学原理五:流动
流动是一种视觉上的动感和变化感。
通过运用曲线、弧线等有机的形状,可以使设计呈现出一种活力与灵动感。
流动设计能够吸引观者的目光,并引起他们的兴趣。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设计美学原理,它们在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设计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原理,创作出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美学一门是在现代性进程中从哲学分化出来的人文学科。
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是美学学科家族中最基础的理论学科,它既不同于美学史、艺术美学等其他美学分支学科,更有别于美术学、艺术学及任何单纯的文学或艺术理论。
简言之,美学原理是一门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理论资源,研究和理解人类审美意识发牛,审美活动的木质、特征、种类、范畴与功能等一般问题的人文学科。
二、教学目的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或文学、艺术、哲学等相关专业的基木选修或必修课程之一,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了解、掌握美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认识、把握纷繁复杂的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初步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美学理论去分析、鉴赏自然、社会和艺术审美等各种审美现彖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专业人才,并为他们深化相关学科的学习,从事审美鉴赏或审美创造,从事各种学科的基础教育教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美学原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学科素质和相关专业能力,尤其是理论思维的能力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落实上述作用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宗旨。
三、教学内容美学课程总体上由导论和审美本质、审美经验、审美类型、审美范畴和审美教育等六大板块内容构成。
导论主要使学牛学习美学简史、研究对象、学科特性与学习方法,课程主体部分重点使学生具体学习关于审美活动的本质及其地位,审美经验的根源、心理结构、感受特性、心理要素、经验模式及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形式美、技术美、社会美、白然美、艺术美等五大审美类型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和丑等五大审美范畴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审美教育的美学内涵、功能与实施途径等相关知识与理论。
!1!教学方式基于木课程理论性与人文体验性兼具之特点,采用理论讲授与个案文木分析相结合的手段。
美学原理2
.称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在生活,你的理解。
答: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在生活,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坚持现实生活高于艺术,艺术的目的和本质就在于再现生活。
但不能把美简单的定义为生活。
2.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的根源在于?(填空)答。
美的本质是理式,艺术的本质是模仿。
3.审美经验包含哪些基本要素?答。
直观,想象,情感4.中国传统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答,儒家社会性,道家自然性,禅宗反映是生活5.艺术现象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填空)答,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品,艺术接受6.亚里士多德对美是如何理解的?答。
肯定现实世界的存在,模仿现实世界的艺术也是真实的,而且是更高的真实,通过艺术的模仿能揭示生活现象后面的本质东西,美是有机整体。
7.为什么说艺术美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和外化形态?物化:形象化外化:观念化答1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是最典型的美的存在形态。
2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
3.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8.为什么说艺术创作是寓教于乐的最好形式?贺拉斯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把艺术的教育作用和审美娱乐结合起来。
他认为诗歌对人类文明有开化作用。
具有传达神的旨意,指示生活道路,激励将士奔赴战场,给劳累人们带来欢乐等作用,主张诗的道教化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的统一。
在艺术创造的同时,1首先要以健康向上,有利社会的进步发展,的思想观念为创作基础,努力宣扬先进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批判落后的思想,丑恶的人。
2要善于针对人们对现实生活得最强烈的主观愿望。
3要善于制造观念与现实观念的冲突。
4要善于创造新的思想观念。
5艺术创造出的虚拟事件,要符合真实时间的发生情理。
虚拟时间在情理上越接近现实,就越是能够针对人们的主管缺憾,从而越容易使人的情感奇观产生“共鸣”9.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内容?1美学是以人为现实的审美关系为研究的对象的,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
2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审美客体——美的现象;审美主题——主管的美感;以及审美主题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反映。
美学第二讲:什么是美
8
美的东西与美本身
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 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顽石,一块木头,一 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它 不是在此点美,在另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 ;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随人而异,对 某些人美,对另一些人就丑。还不仅此,这种美并不是 表现于某一个面孔,某一双手,或是身体的某一其他部 分;它也不是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种学问,或是任 何一个别物体,例如动物、大地或天空之类;它只是永 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同一;一切美 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 美,但是那些美的事物时而生,时而灭,而它却毫不因 之有所增,有所减。
6
1、18世纪以前,尤其在古希腊美学家那里美学长 期以美作为研究对象。集中于讨论美的本质以及 美的定义(美是什么|什么是美)。
2、18世纪的美学家开始怀疑美的定义,从不同的 方面对以往美的理论进行了批判。
3、20世纪的美学家甚至认为美是什么的问题是一 个假问题。美的问题转换审美对象的问题,现代 美学家更喜欢讨论审美对象的特征,如何获得审 美对象,以及如何评价审美对象等。
按照这种“永恒之美”的构想,所有美 的事物都有某个共同的特征。这些共同 的特征不进本身是美的,而且是所有美 的事物的本质,是我们对美进行定义的 充要条件。
10
爱美的历程和境界
凡是想依正路达到这深密境界的人应从 幼年起,就倾心向往美的形体。如果他 依向导走入正路,他第一步应从只爱某 一个美形体开始,凭这一个美形体孕育 美妙的道理。第二步他就应学会了解此 一形体或彼一形体的美与一切其他形体 的美是贯通的。这就是要在许多个别美 形体中见出形体美的形式。假定是这样 ,那就只有大愚不解的人才会不明白一 切形体的美都只是同一个美了。
美学原理第二版的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第二版的名词解释美学原理,作为一门关于审美(aesthetics)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范畴和概念。
第二版的《美学原理》是对第一版进行了深入完善和扩展的版本,通过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1. 审美(Aesthetics)审美是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人们对于美的感知、体验以及对美的评价能力。
在美学原理中,审美被描述为一种关于艺术和美的智力活动,是个体对美学对象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的综合体现。
2. 美感(Aesthetic Experience)美感是指在与美学对象(如艺术作品)互动的过程中,个体产生的感知、情感和思考等综合体验。
美感体验可以使人们感受到内在的愉悦和认知上的启发,是艺术和审美追求的最终目标之一。
3. 艺术(Art)艺术是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和表达来实现对美的追求的一种活动和方式。
美学原理中对艺术的解释强调了艺术的创造性和表达性,将其与审美体验和美感联系起来。
4. 表现(Expression)表现是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中的一种关键要素,指的是艺术家通过各种方式传达自身情感、思想和意义的过程。
艺术作品的表现力量可以激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并引发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5. 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观念艺术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一种艺术流派,强调艺术的观念性和思想性,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物质形式,更在于艺术家的构思和思考过程。
观念艺术挑战了传统艺术的观念和界限,引发了对艺术定义和评价的新思考。
6. 美的标准(Standards of Beauty)美的标准是人们对于美的特定要求和衡量标准,不同文化、时代和个体对于美的标准会有所不同。
美学原理中强调了美的标准的相对性和多样性,认为美的标准是可变的,需要基于观众和文化的背景来理解和评价。
7. 审美学(Aesthetics Theory)审美学是对审美现象和审美体验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包括了对美学原理、美学对象、美学评价和审美心理等方面的探讨。
美学第二讲:什么是美
按照朱先生的看法,审美对象是心灵在 “物甲” 、“物本身” 或“美的条件” 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物乙” 、“物的 形象”或“美”。审美对象是心灵创造 的产物,而不是物理的外在对象。
41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对实体性自我的超越 马祖道一: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 自心,因色固有。
39
朱光潜的“物甲” 、“物乙”说
接近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看法。 朱先生主张审美对象和非审美对象的区分, 是“物甲”和“物乙”的区分、“物的形象 ”和“物本身”的区分、“美”与“美的条 件”的区分。 朱先生对“美”的定义:美是客观方面某些 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 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 特质。
32
美在效用理论的困难
1,适者生存,存在皆美。
2,有用不等于美
3,效用:符合自身的目的?使用者的目 的?
33
3,美的定义:从精神本体和主 观心理
休谟: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 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 种不同的美。这一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 能觉得美。每一个人应该默认他的感觉,也 应该不要求支配旁人的感觉。要想寻求实在 的美或实在的丑,就像想要确定实在的甜与 实在的苦一样,是一种无益的探讨。 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找美,无论用感官
45
意象的性质
1,审美意象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和情趣的 感性世界,不是物理的实在和抽象的理念世界。 意蕴:以情感性质的形式揭示的世界的意义 2,审美意象是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生成的。 3,意象世界显示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 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 4,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
美学原理2尔雅答案修订无错版
美学历史及20世纪中国美学概况1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A、美好事物B、积极事物C、审美活动D、美丽景色正确答案:C2 王国维的作品不包括()。
A、《宋元戏曲考》B、《人间词话》C、《谈美》D、《红楼梦评论》正确答案:C3 宗白华认为,中国形而上学属于()的体系。
A、唯美B、生命C、唯心D、意趣正确答案:B4 以下著作中不属于朱光潜的是()。
《美学散步》B、《文艺心理学》C、《西方美学史》D、《谈美》正确答案:A5 西方美学的历史开始于1750年。
()正确答案:x二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性质1 国内美学界一般将美学的研究对象设定为什么?()A、艺术B、审美活动C、美D、审美关系正确答案:B2 ()不属于文化大综合内容。
A、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综合B、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结合C、19世纪学科精神和20世纪学科精神的结合D、以上都不对正确答案:B3 艺术美、社会美和自然美都是无所不在的。
()正确答案:√4 存在一种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美。
()正确答案:×5 审美活动都属于艺术活动。
()正确答案:×为什么与如何学习美学1 决定美学学习方法的因素是()。
A、经济制度B、政治制度C、美学的学科性质D、人们的喜好正确答案:C2 很多学者写出来的文章都平平淡淡,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
A、风向感B、原始素材C、创新意识D、理论感正确答案:D3 不属于学习美学的有利作用是()。
A、完善自身人格修养B、完善自身理论修养C、提升艺术欣赏能力D、直接提升人的实践能力正确答案:D4 “人类求知是出于本性”是谁的话?()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康德D、尼采正确答案:B5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只是是美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正确答案:×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1 改革开放后第一本美学原理的教材《美学概论》是由谁主编的?()A、朱光潜B、周扬C、李泽厚D、王朝闻正确答案:D2 对高尔泰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美学原理2
1.列举你说喜爱的一位古希腊美学家,并简述他的美学观点?柏拉图: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它是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
他认为理式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理式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
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
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
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
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
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美的理式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
而且这种“美本身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是绝对的;而现实事物的美由于它来源与美的理式,只是美的理式的影子,所以时而生,时而灭,是变换无常的,相对的。
柏拉图认为:世间有许多类的事物,当你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
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却只有一个。
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如有了桌子的理念才有各式各样的桌子,有了房子的理念才有了各式各样的房子,有了绿色的理念才有了世间的绿色……显然,他的理念论是客观唯心的,根本的错误在于抹煞了客观世界而把假想当成了真实。
柏拉图的上述观点,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他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把人对美的事物的认识绝对化,+P16--172.谈谈你对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论述的看法:最早比较全面阐述审美活动中的人的能动性的是黑格尔。
美学原理第二版笔记整理详细
美学原理第二版笔记整理详细美学原理第二版笔记整理详细美学原理是研究审美经验与审美价值的学科,它探讨了什么是美、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
第二版的美学原理进一步拓展了美学的范围,并提供了更加详细和全面的理论框架。
1. 审美经验的特征和类型:美学原理第二版首先探讨了审美经验的特征和类型。
审美经验是通过感知、思考和情感等心理过程来体验美的过程。
它可以分为感官经验和智性经验两种类型。
感官经验是通过感官器官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来产生的,而智性经验则是通过思考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来获得的。
2. 美的本质和要素:美学原理第二版进一步探讨了美的本质和要素。
美的本质是指美的基本特征和属性,它包括感知上的美、情感上的美和思维上的美。
美的要素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形式、结构、色彩、节奏、和谐等各种艺术元素。
3. 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美学原理第二版还介绍了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
审美价值是对艺术作品或其他审美对象的评价和评判,它可以分为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两个层面。
客观价值是指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普遍性和长久性的价值,而主观价值则是指个体审美经验中的个人喜好和情感体验。
4. 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美学原理第二版还探讨了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关系。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创造和表达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念,而艺术鉴赏则是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的生命力和魅力。
5. 美学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美学原理第二版还详细介绍了美学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
它涵盖了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并探讨了它们在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上的特点和规律。
综上所述,美学原理第二版对美学的范围和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并提供了更加详细和全面的理论框架。
它不仅探讨了审美经验的特征和类型,还深入研究了美的本质和要素,以及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
此外,它还介绍了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关系,以及美学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
美学原理 阅读答案(2)
美学原理阅读答案(2)这里所谓的道是指艺术创造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最高境界。
操作技能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它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对象世界亲密无间,从而进入道的自由境界。
《》记载孔子见佝偻者承蜩(知了)就像捡东西一样简单,便问其道。
佝偻者答曰,他是经过长期的技能锻炼,并专心致志,从而达到这种境界的。
在这种专注状态中,粘知了仿佛不需要技能,只需要粘就行了。
这就是技、道合一的境界。
这个思想在《庄子》的另一个故事庖丁解牛中也体现出来。
它告诉人们,主体在技能之中,是可以探索到道的真谛的。
也就是说,主体在技能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
技与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道可以通过技体现出来,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
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能,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
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
一切优秀的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摘编自《美学原理》,蒋孔阳主编)5.下列关于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离不开特定的技。
B.不同门类的艺术各有不同的技,如绘画和文学创作的技是不同的。
C.道是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郑板桥绘画的胸中之竹属于这一境界。
D.长期刻苦训练并专心致志,能使技转化为道,即技道合一。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意象形成、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都和艺术操作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本书)2、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形成虽然很早,但是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18世纪的事,是由鲍姆嘉通创立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
3、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其中有哪些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
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
(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
2、达•芬奇:他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3、狄德罗美学观点:美是关系(实在的关系,察知的关系,虚构关系)。
(三)、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1、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4、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一)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二)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
其核心是“和谐为美。
”(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
(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
(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其美学观点是“充实之为美”。
(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指出了美感的共同性与普遍性。
荀子:他主张“人性恶”,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他说:“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
”是说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5、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古代艺术家追求的美的境界是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高度凝练的思想感情与优美的形象的结合。
(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艺术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3)从风格上研究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风格,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都有自己的风格。
6、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
(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美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地,这些目的、意识通过劳动在劳动对象上体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也就产生了美。
如果人不进行劳动实践,也就无所谓自由创造,更没有美了。
所以说劳动创造了美。
7、建国后,我国美学界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是什么?代表人物分别是谁?(1)、美是主观的,美是一种观念和意识,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
(2)、美是客观的,“美在物本身”,“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美的本身就是事物的典型性”,主要代表是蔡仪。
(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具有意识形态性,主要代表是朱光潜。
(4)、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主要代表是李泽厚。
8、什么是美?(1)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2)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
(3)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
9、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生活中真善美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所谓真,指客观规律;所谓善,指功利;所谓美,是指实践中真善的形象体现。
1、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联系:第一,美是以善作为前提;第二,美是蕴涵着善的。
区别:第一,抽象与具象的区别。
第二,注重形式和不重形式的区别第三,与功利联系的方式不同(直接、间接);第四,美与善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伦理学、认识和观赏)第五,美育与德育的方式不同(情、理)2、美与真的关系联系,美是以真作为基础的,美蕴涵着真。
其一、凡是美的事物都是真的事物;其二、美的创造,也离不开对真的把握。
区别:一是就二者存在的形态看(抽象、具体)二是从它们与人类的关系看:分属领域不同(欣赏玩味、科学;三是从它们与实践的关系看(认识把握、创造)四是在艺术领域中的表现方式不同(真实性、创造性)。
10、丑的本质是什么?丑是恶的形象体现,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是客观事物的社会属性。
丑和恶虽然有密切联系,但丑并不等于恶。
11、怎样理解美和丑的辩证关系?(1)美和丑相互依存。
毛泽东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如左拉的《陪衬人》,形式丑对形式美可以起衬托作用。
(2)美丑的转化美丑可以相互转化:旧中国——新中国;人物:好——坏;自然:荒山秃岭——果园良田。
12、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因为人们在劳动中首先是为了解决物质生活中的迫切需要,这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石器造型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细,由凹凸不平到光滑匀称,从不规则到逐渐类型化,这一切演变说明是人们的实用要求推动了工具造型的发展。
从打制石器发展到磨制石器,首先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实用。
因为它们实用,而且有体现人的创造,人们才喜爱这些事物,这些事物才具有美的性质。
在工具造型上的每一个新的进展,不但体现了实用效能的提高,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创造和智慧的发展。
所以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13、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1)人的美和人的本质有密切的联系。
人物形象的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并侧重与内容。
人的美是一种可关照的生活现象,人的内在品质显现于外部特征才能引起美感,没有了内容,则美也就不存在了。
(2)人的内在美有持久性。
它不像生理现象那样易于消逝。
人的内在美的持久性是由于人的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3)内在美的显现更为生动丰富。
它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表情、动作、语言都与人的内在品质、精神有密切的联系。
而外在的美仅长相一种。
(4)内在美对人的精神生活能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14、怎样理解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和形式美之间的关系?(1)人物形象的美首先是内在品质的美,其次才是外在形式的美。
(2)、人的内在品质在人物形象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精神美、性格美并不是抽象的、不可感知的。
任何美都有它的感性形式。
没有感性表现,美也就不存在了。
人的内在品质总是通过一定得外在形式得到体现,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服饰等表现出来。
(3)、人物形象美需要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去掌握。
由于人物的感性特征很多,因此要特别注意那些与内在精神品质相联系的感性特征。
(4)、人物心灵美与形式美的矛盾。
美和善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善的本质和形式美往往不一致。
善的并不一定都是美的,美的也不都是善。
这主要是由于认得心灵美与形式美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如:一种是内在品质好,但外貌有缺陷——人丑心俊;内在品质很坏,外贸却长得很漂亮——绣花枕头。
15、自然美具有哪些特征?1、自然美重在形式2、自然美具有易变性。
3、自然美具有多面性。
(1)自然事物本身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它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也是复杂的。
(2)自然美多面性的显示与人们观察、欣赏美的角度也有一定关系。
16、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的自然属性(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以及它们有规律的组合(如整齐、比例、对称、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
美的形式就是指显示着人的本质力量积极方面的宜人的物质形式。
美的形式有两个层次,即内在层次(内形式)与外在层次(外形式)。
内形式是指美的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组织与结构。
外形式包括两个涵义,一是指美的内容的外部表现形态;二是指美的事物外观的装饰成分。
形式美就是由这种外形式演变而来的,是指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
17、色彩为何具有表情性?举例说明。
色彩具有表情性,包括兴奋与沉静、暖与冷、前进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
这种表情性与联想和象征分不开:(1) 红色常常使人联想到炽热的火焰、红润的笑脸,它象征热烈和警惕(2)绿色使人联想到幽静的深林、平静的湖水,它象征和平18、形式美的法则都有哪些?其各自特征及审美意义?1、单纯齐一:即整齐一律,在单纯中见不到明显的差异和对立的因素。
2、对称均衡:对称: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上下)两侧均等。
均衡:两侧的形体不必等同,量上也是大体相当。
呼应:较均衡更为自由,虽然形体大小悬殊,却相互照应。
3、调和对比:调和:是把两个相接近的东西并列。
对比:是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
4、比例:指一件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数量关系。
5、节奏韵律: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时间关系;力的关系)。
6、多样统一:“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
19、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每个人都是典型”是讲艺术典型应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揭示生活的一定本质,指的是典型的共性,“又是一定的单个人”,这是讲艺术典型应当有自己的特殊性,也就是要有自己的鲜明独特的个性。
“是一定‘单个’”是强调艺术典型的个性特点的重要性,以便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20、为什么有创造性的艺术家都很重视生活的基础作用?1、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3、生活推动了艺术家技巧的发展。
4、创作素材就是生活本身。
21、什么是意境?意境有哪些主要特征?怎样理解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一)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
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