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发展的伟大纲领
指引政治文明发展的灯塔——读《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有感
今 日对 我 国政 治 文 明 建 设 仍 有 重要 指 导 作 用 。
【 关键词 】 政 治文明 ; 领导制度 ; 改革发展 ; 理论基石
正是 通过 惨痛 的历 史教训I , 邓 小平 告诫 全党 : “ 如 果不坚 决 改革 改革开 放的 总设计 师邓小 平于 1 9 8 0年 8 月 1 8日发表 题为 《 党 和 国家 领导 制度 的改 革 》的重 要讲 话 , 改革开 放 已经 3 0 多年 , 时 至 现 行制度 中 的弊端 , 过 去出现 过 的一 些严重 问题 今后 就有 可能 重新
指引政治文明 发展的 灯塔
马 克 思 主 义与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引政治文 明发展 的灯塔
— —
读《 党和 国家领导制度 的改革 》有 感
王 会鹏
( 铁 道 警察 学 院
河南郑 州
4 5 0 0 5 3 )
【 摘 要 】 本文以邓小平 《 党和 国家领 导制度 的改革 》讲话为主 线, 分析 了深刻的历史背景 , 阐述 了其 中闪烁的智慧光芒, 评 价 了 了政治体制 改革的 内容和原则 , 形成 了较为 完整 的政 治体 制改革的基本思 想, 是指 导我国政 治体制改
今 日 我们 重读 这 篇经 典 著作 , 发 现 它依 旧 闪耀 着 真理 的 光芒 , 对 我 出现 。 ”他 强调 : “ 改革 党 和国 家领 导 制度 及 其他 制 度 , 是为 了 充分 国现 代化 建设 特别是 政治现 代化建 设仍 起着重 要的 指南作 用 。 发 挥社 会主 义制 度的 优越 性 。 ”【 4 党的 十三 大根 据邓小 平这 次 讲话 深刻 的历史 背景 精神, 明 确 指出 : “ 进行 政治 体制 改革 , 就是 要兴 利除 弊 , 建 设有 中 国 1 、 邓 小平对十年 “ 文革 ”的反 思 特 色 的社 会 主义 民主 政 治 。改革 的 长远 目 标 , 是 建 立 高度 民主 、 法 1 9 8 1 年6 月 中共 十一 届 六 中全 会通 过 的 《 关于 建 国以 来党 的 制 完备 、 富有效 率 、 充 满活 力的社会 主义 民主政 治 。 ” 2 、 构建合 理的 党政 关 系 ‘ 若干 历史 问题 的决 议 》指 出 : “ 1 9 6 6 年5 月至 1 9 7 6 年 1 O 月的 ‘ 文 化 大革 命 ’ , 使党、 国家和 人 民遭到 建 国以来最 严 重的 挫折和 损失 。 ” 合理 的党 政关 系从 根本 上讲 是职 能的 分工 , 党 的职能 和 国家机 据统计, 文化大革命, 在 全 国干 部 中 , 被 立 案审 查 的 占 干 部总 数 的 关 的职 能 , 需要基 本和 明确 的划 分 , 而不 能党政 不分 、 以 党代政 。邓 1 7 . 5 %, 中共 中央 、 国务 院副 部级 以上 、 地方 副省长 以上 的高 级干部 , 小 平指 出 , 政 治体 制改 革的 内容 , 首先 是党 政要 分开 。党政 不分 、 以 被 立案 的占总 数的 7 5 %。 【 1 而 同期西方 阵营抓 住新 科技革 命的 契机 , 党 代政 是党 把自 己混 同于 国家政 权组 织 , 直接管 理 国家生 活和 社会 产 业 实现 快 速升 级 换代 , 社 会 经济 迅猛 发 展 , 人 民生 活质 量 极大 提 生 活的 具体 事 物 , 它往 往 容易 导 致个 人专 断 , 也 是产 生 官僚 主义 的 高, 二 战 战 败 国日 本和 德 国一 跃成 为 资本 主 义二 号 、 三 号强 国 。文 重 要原 因 。邓小平 进而 提 出了一 系列 改革 的具 体建 议 , 如 逐步 改变 革十年浩劫 , 邓小平认为: “ 这个教训1 是及其深刻的。不是说个人没 党 委领 导下 的厂长 负责 制 、 经理 负责 制 , 实 行工 厂管 理委 员会 、 公司 有责任, 而是 说 领导 制 度 、 组织 制度 问 题 更带 有根 本 性 、 全局 性 、 稳 董 事会 、 经 济 联 合体 的联 合 委 员会领 导 和监 督 下 的厂 长 、 经 理 负 责 定 性 和长 期性 。这种 制 度 问题 , 关 系到 党和 国 家 是否 改变 颜 色 , 必 制 等等 。 须 引起 全党 的高度重 视 。 ”【 2 3 、 权 力 下 放 2 、 国 际 共 产 主 义 挫 折 的 历 史 教 谢I 邓小 平指 出 , 要 解 决权 力下放 的 问题 , 要理 顺中 央与 地方 、 政府 在苏联, 由于 没有 建 立 健 全的 制 度 , 发生了 “ 大 肃反 ”这样 严 与 企业 、 党 组织与 企业 、 政 府之 间的 关系 。在我 国 , 权 力过 分集 中在 重践 踏 社会 主义 法 制 的事 件 , 大量 无 辜 的干 部群 众 被镇 压 杀害 , 工 党 委 、 在 上一 级机 关 , 容 易产 生 官僚 主义 , 不 利于 调动 基层 组织 和人 业农 业生 产几 乎处 于无 组织 状态 , 国 家走 到了 崩溃 的危险 境地 。毛 民群众 的积 极性 。在保 证 全国 政令统 一 前提下 , 充 分调 动发挥 地 方 泽东 同志 曾说 过 , 这 样 的 事情 在 英 、 法、 美 这样 的 国 家不 可 能发 生 。 的能动 性和 积极 性 : 实行政 企分 开 , 增强企 业 自主权 ; 充 分发挥 群众 但他 没有 在实 际上解 决领 导 制度 问题 , 这一 问题 历史 性地 落到 邓小 组 织 的作用 , 群 众的 事自 己去办 。必 须对 党和 国 家领导 制度 的弊 端 平这一代 政 治家 的身 上 。 进 行有 计划 、 有 步骤而 又坚 决彻 底的 改革 , 只有 这样 , 人 民才会 信任 3 、 社会 主义现代 化 建设 的迫切 需要 并且拥 护共产 党的领 导 , 社 会主义 事业 才会兴 旺发达 。 随着 经 济体 制改 革的 推进 , 政 治体 制的 弊端 日益 显露 。党政 不 4 、 干部制 度改 革, 形成使 年轻 优 秀人 才脱 颖而 出的环境机 制 分 ,“ 一 切经 过 党委 ” , 一言 堂 、 家长 制 、 官 僚 主义 等 等 , 都 是 现代 化 邓 小 平 十分 重 视 干 部 人 事 制度 , 认 为 政 治 路 线思 想 路 线 要 靠 顺 利 进行 的 桎 梏 。我 国的 政治 体制 脱 胎于 战 争年 代 根据 地 的 战时 组织 路线 来 保证 。“ 现在 我们 国家 面 临的 一个 严重 问 题 , 不 是 四个 管理 体 制 , 随着 “ 革 命 党 ”向 “ 执 政党 ”转变 和 平 建 国的展 开 , 充 现 代 化 的 路 线方 针 政 策 对不 对 , 而 是 缺 少一 大 批 实现 现 代 化 的 人 分调 动人 民群众 的 积极 性 , 调 动群 众 为现 代 化建 设 献智 献策 , 决 策 才 。 川 为 了废 除领 导职 务终 身制 , 他 建议 实行 离退休 制 度 , 并 带头 民主 , 这一 切都 需要 发扬 民主 , 及 时改 革不合 理 的政治 管理 体 制 , 上 执行, 这样年轻的干部获得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在新的工作 岗位上 层 建 筑到 了非 改不 可的地 步 。在这 篇讲 话中 , 邓小 平 明确 指出 : “ 改 获 得 了磨练 。他 还提 出选拔 干 部四 化的标 准 , 在干 部选 拔中 引入竞 革党 和国 家领导 制 度及其 他 制度 , 是 为了充 分发 挥社 会主 义的优 越 争机制 , 参照 国外的 文官制 度 , 建立公务 员制度 。 性, 加 速现代 化的进 展 。 , I 【 5 、 政 治体制 改革 必 须坚 决反对 封建 主义 思 想, 必 须与社 会主 义
2013年政治考研大纲毛中特对比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5.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在党的文献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且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003年9月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实践,也是对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效的最好检验。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新型的、为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的政治文明,是政治文明发展史上更高阶段和最新类型,代表着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
政治文明重在建设,遵照十六大提出的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规划,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全面建设。
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实践,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政治文明,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在历史长期演进中产生并形成的文化形态,体现着人民主权、法治、尊重和保障个人自由与权利等社会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
马克思主义把政治文明看作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概念,并赋予它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多重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中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一种社会发展观。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持久繁荣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一是认识论的科学内涵,即以人的本质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活力和创造力,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把握发展规律,全面认识人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是政治科学内涵,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政治相统一,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推动政治生活民主化,让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社会发展。
三是经济科学内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重视资源配置和科技进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四是文化科学内涵,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有机统一。
五是生态科学内涵,即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持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加快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机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倡科学文化,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它不仅是一种社会发展观,而且是一种科学发展观,既指导实践,又指引方向,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理论依据。
改革开放30年知识问答
一、选择题: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A、改革与开放B、民主与人权C、和平与发展D、科技与教育2、拨乱反正,最重要的是()的拨乱反正。
A、经济领域B、政治领域C、军事领域D、指导思想3、我国的立国之本是()A、改革开放B、四项基本原则C、党的建设D、社会主义道路4、邓小平第一次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在()A、197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
B、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
C、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
D、1980年《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
5、邓小平首次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在()A、1977年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
B、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
C、1978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
D、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6、我国的经济特区有()A、深圳、上海、汕头、珠海、海南。
B、深圳、厦门、海南、珠海、浦东。
C、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D、深圳、上海、厦门、汕头、珠海。
7、1985年6月,中国政府宣布裁减军队员额(),用实际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A、50万B、100万C、60万D、150万8、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的时间。
A、50年B、100年C、150年D、200年9、()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A、发展B、改革C、稳定D、开放10、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改革开放B、发展生产力C、阶级斗争D、提高综合国力11、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A、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B、提高综合国力。
C、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D、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2、党的()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
A、十三大B、十四大C、十五大D、十六大13、()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A、邓小平B、陈云C、江泽民D、李先念14、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共产党领导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5、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关键是要始终注意()。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化。
科学化国家治理体系要注重理论体系的建立,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确保国家治理工作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支撑,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性、系统性、战略性、创造性。
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对国家治理体制的监测、评估和调整,确保国家治理体制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民主化。
民主化的国家治理能力要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多方共治的治理格局。
要建立健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化机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民意的有效表达。
再次,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法治化。
法治化的国家治理体系要注重依法行政,坚持法律至上,加强法治意识,确保国家治理的一切活动都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减少人治和任意性。
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强法规制定和实施的监督,健全法律惩戒机制,保障公正和公平,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最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构建公平公正的政治生态。
公平公正的政治生态要注重政治制度的优化,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
要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权力,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和利益。
要推进选举制度的改革,确保选举的公正和公平,加强政党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营造正常的政治运行环境。
总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通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构建公平公正的政治生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目标。
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
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虞崇胜来源:《领导之友》2012年第12期随着党的十八大的顺利召开,政治体制改革又一次成为社会各界议论的热门话题,这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长治久安的密切关注,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进步。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取得重大进展。
30多年来,中国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推进了机构改革;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提升了公务员队伍素质;实行基层群众自治,扩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渠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完善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特别是通过改革,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政治体制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对于民主政治发展的新期待相比,当下中国的政治体制仍然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种种问题,如权力过分集中、特权现象流行、贪污受贿、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循私枉法、官僚主义、损人利己、不讲规则、不讲诚信、行为霸道、作风败坏等等。
表面上看,这些问题似乎多是经济、道德或别的什么问题,但是在本质上,这些问题反映出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成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绕不开,躲不过,现实和时代要求我们要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有步骤、有秩序、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性质上讲,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本原则。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4年第1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问答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明确提出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突出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描绘了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为了帮助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本刊编辑部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组织编写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问答》,该学习问答在编写过程中主要依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原文,并参考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及中央主流媒体刊发的相关文章,务求严谨、准确、通俗地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干部所掌握并指导工作实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突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贯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和巨大勇气,体现了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深谋远虑和责任担当。
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政治建设理论
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政治建设理论(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囤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岀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1.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国家性质)。
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政权组织形式)。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一制度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其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从历年真题来看每年的分值在2分左右。
该部分内容与时事政治联系较为紧密,特别是党的最新的路线方针政策,考点以识记为主。
【考点精讲】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1、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党的十三大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形成;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面向21 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十八大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
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11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
会议内容1、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制定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前进方向。
一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二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三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四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五是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六是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七是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4、回答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策立场。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是我们毫不动摇的行动纲领。
会议要点1、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政治建设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
会常务委员会
主席
中和 华国 人国 民务 共院
中和事 华国委 人中员 民央会 共军
最法 高院 人
民
最检 高察 人院 民
(1)性质不同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 经济基础上的。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 众的利益和意志。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 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 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一方面,要坚持国家 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另一 方面,要在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加强国 家政权的专政力量,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 会。
(3)职权不同
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 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和各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工作,充 分发挥国家机构的职能作用。
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总统(政府)、议会、司 法三权分立,矛盾很多,难以统一。现在有些西方国家“三权 分立”有名无实,国家大权向总统和政府转移,议会成了“表 决器”。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 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 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 执行。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 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 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
大学毛概复习资料大全(8-14章)
第八章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十八届三中全会_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 这次有所突破的,一个是对国有经济提出 “活力”,这个以前是没有的。 • 第二是提出要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 创造力,许多创新是民营经济进行的,所 以要调动这些活力和创造力。
•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两层含义,一是宏观 层面,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 性,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有个体、私营、 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拥有公有制和非公 有制经济的合资、合作经济,而在中国就是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 本经济制度;二是在微观层次,混合所有制是指 在一个企业中,产权主体多元化,由不同所有制 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
3.重点和阶段性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 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 政府作用。 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 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 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 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 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的正确与否,是关系 到我国改革事业成败的关键环节。 • 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政府放权力 度 。解决行政主导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缺陷。 如土地、水、电、油、金融等资源要素配 置还有着比较严格的行政管制,环境产权 交易等市场体系远未建立起来 ,这些是引 发腐败的重要根源。
第四,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 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 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 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 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 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 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 的制度。
生态文明体制方面:紧紧围绕建设美 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 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 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 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纲领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纲领: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广开言路,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实施“一国两制”方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纲领:强调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纲领: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制,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试述《共同纲领》的内容及其作用。
试述《共同纲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一、坚持改革开放,做大经济实力。
明确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在新时代要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推动完善和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投资力度,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扩大中小企业扩张,增加就业投资,推动改革后经济运行环境的更新改造,增强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
二、坚持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强化党的政治建设,严格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实践,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障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和更新。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民生工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和护航民生的统一,夯实和落实民生工作,着力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发展更高水平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改善收入分配和政策体系,强化就业、就学、医疗等公共服务,加大投资力度,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四、坚持“一国两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国家制度。
要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把改革“一国两制”的成果和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妥善处理好港澳台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完善宪政民主制度,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国家制度,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增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实力。
五、坚持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多元文明。
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以新的理念挑战新的视野,完善文化体系,传承文化多样性,让更多的人融入主流文化,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建设文明、智慧、开放的社会。
六、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快建设现代化强国。
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协调发展,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投入力度,引导社会各界把科技成果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
《共同纲领》对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中国发展的历史走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从小康社会到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梦想,为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社会文明和全民幸福的实现指明了道路。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作者: 冯国发
作者机构: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
出版物刊名: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页码: 1-3页
主题词: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体制改革;"三个文明";党的领导;依法治国
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政治建设的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发展的伟大纲领【内容提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又作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总的方针。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论断的提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和总体布局战略的丰富和发展。
从“三个代表”这一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到“三个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纲领,标志着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将继续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明建设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任务,阐述了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政治体制改革的总方针和重要原则等具体内容。
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行动纲领。
一、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又作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明的思想大体包括以下方面:1.提出了“文明”和“文明时代”的概念和涵义。
认为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状态,与愚昧、野蛮相对立。
“文明时代”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国家的出现,人类才摆脱愚昧、野蛮状态,即从奴隶社会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2.文明有三方面的涵义。
一是物质方面的,即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精神方面的,包括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艺术方面的进步。
三是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政治文明”。
他们对政治文明没有多少论述,只有马克思一人在一处提到了政治文明,涉及国家制度和人民主权,自由、平等、选举制和代议制民主,以及权力分开等,但都没有展开,它是马克思在计划写一部关于法国革命的着作而草拟的草稿中提到的。
[1]()3.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社会主义文明与一切剥削社会文明的根本区别及其一定的继承关系。
他们提出,在人类文明史上,依次出现过奴隶社会的文明、封建社会的文明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标志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但是这三个时代的文明,是建立在阶级对抗和阶级剥削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也是虚伪的和矛盾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露资本主义文明的矛盾性和虚伪性的同时,预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阶段,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高度文明的社会。
列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和文明”的概念,而且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认为只有实现了文化建设方面的革命,才能把俄国建设成在纯粹文化方面和物质方面都是文明的国家()。
2.列宁深刻地阐明了夺取政权、发展文明和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
指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但首先必须由劳动人民夺取政权,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前提,然后开始社会主义,并进而发展文化科学教育事业,建设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
()3.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压迫和剥削,因而也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文明。
“只有无产阶级专政,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够达到而且已经达到了高度的文明。
”()毛泽东虽然没有把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但确实有文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可贵思想。
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把革命分为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的目的所要建立的新社会和新国家的特征,概括为“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号召我们要为建立一个政治上不受压迫因而是自由的,经济上没有剥削因而是繁荣的,文化上不再是愚昧落后因而是文明先进的新中国而奋斗。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和国家形态,包括“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周恩来在1959年提出了“三个建设”的重要思想,指出我们的国家不仅要有经济建设,还要有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
综上所述,从马克思到周恩来,提出过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的概念,马克思还提出过政治文明的概念,但都没有提出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概念,有文明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的思想,但没有概括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三个文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把社会主义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搞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要搞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还着重阐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涵、两个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任务要求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没有概括为“三个文明”建设。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心第三代领导集体,一是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在实际工作中纠正“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失误;二是多次鲜明地提出了“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三是强调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四是阐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五是阐明了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和内容。
这些从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和发展,表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二、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总方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实践已经证明,在我国,改革的推进,开放的扩大,经济的繁荣,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
同样,政治体制改革,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这是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和保证。
我们的所有改革,都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
四项基本原则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是党的领导,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是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一个前提。
像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离开党的领导,只能是一盘散沙,会出现分裂和混乱,既无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也无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共产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更好地实现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也领导人民遵守、执行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总原则。
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这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总原则和大前提。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必然和正确选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基本经验和根本保证。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原则。
我们所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而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在体制上存在某些弊端,因而要进行改革。
而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对存在弊端的原有体制的革命。
改革是要兴利除弊,兴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的因素和环节,除阻碍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的因素和环节。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原则。
这“五个有利于”原则是衡量和判断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方针政策是否正确,改革是否有成效的标准。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原则。
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最基本的经验。
由于各国的具体实际千差万别,因而既不能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也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而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又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使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世界上迄今最好的制度。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根据十六大报告,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大致可以这样归纳坚持和完善四项基本民主制度。
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这些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通过改革,使这些特点和优势得到更好的体现和更好的发挥。
十六大报告指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只有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法制建设,才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普法教育等方面都有大量工作要做。
这里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立法方面,二是执法方面。
在立法方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逐步形成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
在执法方面,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执法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这里的关键是要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力量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