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 读书感悟和读书摘抄
《品德常规教育30条建议》学习心得2篇
《品德常规教育30条建议》学习心得 (3)《品德常规教育30条建议》学习心得 (3)精选2篇(一)学习《品德常规教育30条建议》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1.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通过培养良好的品德,可以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道德感的人。
2. 培养自律心:自律是品德教育的核心,只有拥有自律心,才能做到遵守规章制度、端正行为举止。
3.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一个人的基本礼仪,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侵犯他人的利益。
4. 诚实守信:诚实是一种美德,要让学生明白诚实的重要性,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
5.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学生要学会节约资源,爱护和保护环境。
6. 关心他人:学生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7. 积极向上:学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8. 锻炼身体:身体健康是财富,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锻炼身体。
9. 文明礼仪:学生要学会如何与人相处,要懂得礼貌待人,注意言行举止。
10. 爱国主义教育:学生要培养爱国情怀,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做到爱岗敬业,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明白了品德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也懂得了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我会把这些原则和建议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教育工作中,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同时,我也会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做一个对学生有所影响的好老师。
《品德常规教育30条建议》学习心得 (3)精选2篇(二)学习品德常规教育的30条建议,我深感受益匪浅。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注意到这些建议具有实用性、指导性和启发性。
下面是我的学习心得:1. 诚实守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要坚持诚实和守信,做到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不做背信弃义的事情。
2. 尊敬他人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我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论他们的地位、性别、年龄或能力,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观点。
德育类书籍读书笔记摘抄
德育类书籍读书笔记摘抄在阅读德育类书籍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摘抄的一些读书笔记,它们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也对我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德育书籍中关于诚信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
书中提到,诚信是个人品德的基石,是社会交往的通行证。
在现代社会,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职业发展中,诚信都是不可或缺的。
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其次,书中关于责任感的阐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责任感是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不同角色时必须承担的义务。
无论是作为学生、员工还是家庭成员,我们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责任感的培养需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自我反省,逐步形成。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尊重他人意味着尊重他们的观点、感受和权利。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接纳不同的生活方式。
尊重他人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也能够提升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书中还提到了自律的重要性。
自律是指一个人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自律的培养需要从自我管理做起,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和行为管理。
通过自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做出冲动和不理智的决定。
最后,书中对感恩的讨论也让我深受感动。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它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更加感激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感恩,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加宽容和谦逊的心态,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
总之,德育类书籍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道德知识和人生智慧,也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通过阅读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读书笔记(一)
《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读书笔记(一)定安县黄竹镇中心学校张蓉芳高德胜老师在《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一书中写道:绝大多数教师对教育都是有爱心的,说起现实教育的种种问题,大家都是忧心忡忡,甚至义愤填膺。
但一回到现实,又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觉得自己实在是回天乏术、无力对抗。
确实,在教育现实中,个体的教师本身都是外在强势力量的被支配者,有被支配、被操纵的体验,甚至感觉生活忙碌、被动、苦不堪言。
这就是我们作为“小人物”所共有的生命际遇。
但这份生命际遇,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方向。
我们既可以用“小人物”作为挡箭牌去回避自己的责任——既然作为普通教师,我对现实教育没有什么影响力,那么就随波逐流,别人可以这样生活,我也可以如此养家糊口;也可以以“小人物”的不卑不亢去完成自己的本分——既然是“小人物”,那天下大事、人类前景、宇宙未来与我都没有关系,我只集中自己有限的生命力去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细小之事”。
天生的豪杰、大人物即使有,也是极少数,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为什么有的人在渺小、有限的生命里开掘出了独有的深度,有益于他人和社会,实现了自身生命的灿烂;而有的人则浑浑噩噩,被外物左右,成了平庸之恶的俘虏?其根本原因在于选择。
“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罢,我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选择的。
读到这里,我深有体会,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从一个满怀豪情壮志的师范毕业生变成一个随波逐流的普通教师,在平常的日子中不卑不亢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从来没有想过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所教过的每一位学生,这样的平庸是很可怕的,高老师的这一段话让我深深意识到自己的平庸,意识到在也不能这样浑浑噩噩的过日子,起码,我应该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我所教过的每一位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读书报告
德育与细节——《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读书报告11文一赵越高德胜老师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并参与小学德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发,主持编写国家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初中《思想品德》,主持或参与多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人文科学课题。
《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这本书从20个细节中讲述了学校的点点滴滴中,以小见大地反映出现在我们学校中道德教育的忽视与缺失。
这本书中的许多案例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忽略的细节,比如高老师关注了老师的口头禅问题,还有所谓的快班和慢班,老师批改学生日记等等问题。
而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了的问题,却得到了高老师的极大的关注与反思。
首先,高老师关注了行队礼的问题,“小学生在校园里见到老师或老师模样的成年人都要行队礼,并说:‘老师好!’成年人多不回礼,很多老师甚至连头都不点一下。
对教师的行为表现,学生心知肚明,已经形成心理定势。
个别外来的老师不明所以,在接受学生的队礼之后,回礼‘你好’,但没等他们说完,学生早已跑得很远了。
” 这样的行为被称为“无礼貌的不关注”(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74页),高老师认为,“无礼貌的不关注”在等级制度的社会机构里并不是少见的现象。
只要互动的一方有求于另一方,双方的社会地位差距很大,一方轻视另一方等情况存在,“无礼貌的不关注”就会存在。
①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折射出的却是教师对学生的不尊重,没有爱心和责任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最重要的基础,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如同池塘里的鱼不能离开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前苏联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作为座右铭。
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老师是怎么做的?学生只有能力水平的高低,而没有人格尊严的不平等。
老师不应该简单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受教育者看待,而应该把自己看做需要学习的一员,从学生身上看到学生们的闪光点,并且向学生学习,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
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1. 排队这件小事。
在超市结账的时候,规规矩矩地排队,不要想着插队。
这就像是一场公平的比赛,大家都按顺序来,可别因为想早那么几分钟就破坏了规则。
要知道,后面的人也和你一样着急呢。
排队还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想象一下,你在排着队等公交车,突然有人插到你前面,你心里肯定不舒服。
所以,自己也要做个文明排队的小标兵。
2. 说“谢谢”和“对不起”当别人给你递东西的时候,不管是小到一张纸巾还是大到一份礼物,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这两个字就像魔法咒语,能让给予的人心里暖暖的。
不小心碰到别人或者做错事了,“对不起”马上脱口而出。
别觉得不好意思,这是一种担当,表明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3. 餐桌礼仪。
吃饭的时候不要吧唧嘴。
这声音在安静的餐厅或者家庭聚餐时可不好听,就像有人在你耳边敲小鼓,还敲得没节奏。
等大家都坐好再开始吃,这是基本的礼貌。
别像个小馋猫一样,菜一端上来就自顾自地开吃,要考虑到同桌人的感受。
4. 尊重长辈。
见到长辈主动问好。
简单的一句“爷爷好”“奶奶好”,能让长辈一天都开开心心的。
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不能丢。
在长辈说话的时候,不要轻易打断。
他们的人生经验比我们丰富得多,听他们说话就像在听宝藏故事。
5. 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
在图书馆里,要像小老鼠一样安静。
那是个知识的殿堂,大家都在静静地汲取知识,你要是大喊大叫,就像在音乐会上突然敲锣打鼓一样不合适。
在电影院里也是,看电影的时候小声讨论可以,但别像在自己家客厅一样大声谈笑,会影响别人看电影的心情。
6. 爱护小动物。
路上看到小流浪狗或者小流浪猫,不要去欺负它们。
它们已经很可怜了,可以给它们一点吃的,或者远远地给个微笑。
如果自己养宠物,要好好照顾它。
给它喂食、洗澡,不能一时兴起养了,后来又不管它,那可太不道德了。
7. 借东西要还。
向同学借了一支笔或者一本书,一定要记得还。
这就像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道理。
如果你借了不还,下次别人就不会再借给你了。
有效德育的36个细节读后感3000字
有效德育的36个细节读后感3000字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工作,是素质教育的精髓。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对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容易出现信念迷茫、道德失衡、思想颓废、亲情缺失、上网成瘾、结伙滋事等,是非观、道德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等现象。
而有些学校的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具体表现为:德育的核心地位被边缘化,德育过程被形式化,德育内容被政治化,德育课程被知识化,德育主体单一化,德育途径狭窄化,德育评价被考试化等。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中小学德育,清除网络对中小学生道德品形成的负面影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少年,是当前中小学德育的重点、热点和难点。
“春雨润物细无声”,在细节中育人,是落实德育有效性的最佳方法,本书通过7个专题36个细节,给读者展示不同情境中的德育故事,以案例形式帮助教师更好地将德育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全书目录:综述德育及德育的有效性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有这样的一段话:“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由此可见德的重要性。
而一个具有崇高道德的人,必定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
这就离不开德育。
何为德育?它具有哪些作用?怎样才能实现德育的有效性呢?一、德育的概念及内涵二、德育有效性的表现三、提升德育有效性的前提四、提升德育有效性的原则专题一让德育带上温度与情感当德育工作带上生命的温度,学生就会在温馨和谐的校园里乐观进取、积极向上;就会于老师的循循善诱中见微知著、自醒自悟;求真、向善、爱美的品德之光就会被点燃,内心的原动力和对成功的渴望就会被激发。
细节01 严慈相济,爱而有度细节02 宽严要有节细节03 把握好评价的尺度细节04 公平、公正来处事专题二德育要与生命化同行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
就德育而言,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规范式道德的观念,认识生命在道德中的本体价值,确立道德的生命性,并以尊重生命为前提,以追求生命的完善为目的,在细节中实施道德教育,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以达到让德育与生命化同行的目的。
清华附小的德育细节 读书笔记摘抄感悟
清华附小的德育细节读书笔记摘抄感悟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品德、修养、行为的重要途径,清华附小在这方面的实践与细节尤其值得借鉴。
以下是我对清华附小德育细节的读书笔记摘抄与感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一、读书笔记摘抄1.“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品质,德育教育应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2.“清华附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德育教育融入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等各个方面。
”3.“学校倡导‘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4.“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感悟1.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清华附小将德育教育视为教育的本质,充分体现了德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他们成为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2.融入日常教学的德育清华附小将德育教育融入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
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让德育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3.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清华附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他们的特长,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4.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清华附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做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总结:清华附小的德育细节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我深刻体会到了德育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有效德育的36个细节读后感
有效德育的36个细节读后感静下来,你会听到文字的低语总是觉得忙碌不堪,忘记了最初的心愿。
梦想采一菊,悠然南山下。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在平时的工作之余,教师要制定计划,勤于读书,努力地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
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
我有幸加入了沈瑶名师+研修共同体,沈瑶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很多读物,为探索道德与法治的道路上点燃了一盏明灯。
本月我们共读一本书,书目名称为《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作者高德胜思维开阔,观点新颖,一些观点发人深思。
书中提了一个具有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班会是“会”还是“课”?如今,绝大多数的班会都是班主任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学生在下面或沉默或若有所思或是做着老师刚布置下来的作业。
看来,在多数学生的体验里班会不是“会”而是“课”,比教学课还要更枯燥、更沉闷、更无趣,有的学生在甚至班会前还会准备两个“小棉花团”。
很显然,在升学压力下,“有教学无教育”成了很多学校的常态,德育工作的核心地位沦陷,班会的功能和作用被削弱,蜕变成学生被动接受的另一种形式的说教课。
但真正的“班会”应该是在班级里由学生和班主任、任课老师共同召开的,目的在于讨论、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应该是学生去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当然,这并不排斥教师的参与和引导。
如果学生能够自己召开、组织班级会议,这无疑是一种公民生活体验,具有巨大的公民教育意义。
把班会以“会”的形式去开展落实,不仅便于学生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利于通过传授公民权利和义务知识来实现公民意识的提升。
班级会议的尝试体现了生活德育的基本思想,体现了平等、尊重、自主等基本道德观念。
进行这样的实践探索,对教师加深对德育的理解、提高自身德育专业能力大有禅益。
我想既然是开会,那就要按会的形式来,确定主题,集体讨论,形成共识,达成目的。
《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读书笔记(二)
《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读书笔记(二)《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一书从三十个细节入手,引领我们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三十个细节分别是:细节1 “口头禅” -- 论语言倭化的道德后果,细节2 批改日记-- 论批改日记的道德影响,细节3 别人发言我举手-- 对竞争性学习观的审视,细节4 “小红花”-- 论奖励及其副作用,细节5 “大眼睛”-- 论教室的“监狱化”及其后果,细节6 班干部的特权--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治教育,细节7 不道德的灌输-- 论灌输所进行的“道德教育”,细节8 快班慢班-- 快慢分班的道德问题分析,细节9 班会不是会? -- 如何发挥班级会议的教育作用,细节10 品德能量化吗-- 对德育课考试的质疑,细节11 行队礼-- 论教师不礼貌行为的教育效应,细节12 “不准女生留长发”-- 论道德教育中的僭越现象,细节13 不要与陌生人说话-- 论学校对陌生人危险的夸大,细节14 倒计时-- 学校时间观念分析,细节15 教学楼里没厕所-- 论空间的德育意义,细节16 榜样是树立的吗-- 对榜样以及榜样教育的再思考,细节17 掩盖不是办法-- 如何理性地面对校园欺凌,细节18 女生学不好理科? -- 论教育中的性别偏见,细节19 煽情式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的伦理分析,细节20 校园文化“外衣” -- 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细节21 不能打110 -- 论学校作为群体的自私及其后果,细节22 巨型学校-- 论巨型学校的道德影响,细节23 学校的虚荣-- 论学校荣誉观的道德影响,细节24 当德育成为品牌时-- 对学校德育特色的反思,细节25 “恐惧教育学” -- 论教育中的恐惧制造及其后果,细节26 找苦吃-- 制造痛苦的教育就是在作恶细节27 明天的幸福-- 论当代学校的幸福观,细节28 标准化的罪恶-- 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人的道德问题分析,细节29 “拔尖人才” -- 是以人为本还是以人才为本?细节30 “5+2=0”? -- 论学校不可推卸的道德教育责任。
《道德教育》读书笔记
《道德教育》读书笔记道德教育,这是一个深远且至关重要的课题。
在阅读相关书籍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新的思考。
书中开篇便指出,道德教育并非是简单地传授道德规范和准则,而是要培养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这让我不禁反思,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往往更多地是被要求遵守各种规则,却较少去深入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道德内涵。
我们被教导“不要说谎”“要尊重他人”,但却很少去探讨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这样做对于我们自身和社会的意义。
作者强调,道德教育应当从儿童时期抓起。
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早期的教育和环境塑造对他们的道德观念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
一个充满关爱、尊重和公平的家庭氛围,能够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善良、诚实和责任感。
例如,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争吵、互相指责,或者对长辈不尊重,那么孩子很可能会模仿这些不良行为,从而影响他们的道德发展。
学校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学校往往更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道德教育。
书中提到,应当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探讨其中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在历史课上,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引发对当代道德问题的思考。
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注重实践。
书中列举了许多社会实践活动的例子,如志愿者服务、社区调研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同时,在实践中,学生也会面临各种道德困境和选择,这有助于锻炼他们的道德决策能力。
另外,道德教育还需要关注个体的差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兴趣和成长背景,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
《品德常规教育条建议》学习心得
《品德常规教育30条建议》学习心得
学习了《品德常规教育30条建议》后,我深感这些建议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十分重要。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这些建议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和坚持。
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将这些品德和习惯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其次,品德常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础。
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还能够提升我们的自律能力和心理素质。
这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家庭和学校在品德常规教育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品德养成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而学校则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品德素养。
最后,品德常规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实践的积累。
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只有将这些品德和习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学习《品德常规教育30条建议》让我受益匪浅。
我将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实践这些建议,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习惯,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注被忽视的教育细节——读《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有感
2019/4B班代•永歹随笔关注被忽视的教育细节-读《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有感文/关玲担任小学班主任已经二十年,我非常认同“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处入手。
阅读高德胜教授的《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一书后发现,书中很多内容非常贴近中小学教育实践。
文章关注和反思了学校教育中的道德问题。
女口,“别人发言我举手”隐含的竞争意识;“小红花”奖励带给孩子的副作用;“5+2=0”现象中学校德育的责任等30个细节,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学校德育的缺失。
这些细节是日常教育中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这对我今后开展德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一、“别人发言我举手”凸显的尊重问题书中谈到的很多教育方法我们一直都在运用,通过阅读发现,有时我们觉得看似正确的方法却给学生带来不好的道德暗示。
其实,并不是我们的教育方法不对,而是教师在理解与运用这一方法应该带来怎样的效果上存在一些偏差。
比如,我经常会在课堂上希望学生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出发点是希望每节课的内容都能得到学生积极的反馈,也能从学生的举手行为中发现他们是否掌握学习内容。
我们发现,上课积极发言的学生大多认真听讲,完成作业的效率很高。
但是,我们却忽视了个别现象:当教师提问时,有的学生很快地举手,却没有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有些学生在别人还没讲完时,就很激动地打断别人的话,迫切地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全盘否定别人的发言,甚至对同学持藐视态度……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长此以往,课堂会变成“一言堂”或“几言堂”。
教师由于没有意识到学生存在不尊重人、进行不良竞争等问题而加以引导,导致一些性格本来就内向的学生越来越缺乏自信,从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其实,“别人发言我举手”的行为本身并没有多大问题,问题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举手的时机,在别人发言时予以关注与尊重,举手后被允许发言时的表达要恰当。
《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读书报告 3300字
三一文库()〔《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读书报告3300字〕道德教育德育与细节——《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读书报告11文一赵越道德教育高德胜老师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并参与小学德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发,主持编写国家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初中《思想品德》,主持或参与多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人文科学课题。
《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这本书从20个细节中讲述了学校的点点滴滴中,以小见大地反映出现在我们学校中道德教育的忽视与缺失。
这本书中的许多案例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忽略的细节,比如高老师关注了老师的口头禅问题,还有所谓的快班和慢班,老师批改学生日记等等问题。
而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了的问题,却得到了高老师的极大的关注与反思。
首先,高老师关注了行队礼的问题,“小学生在校园里见到老师或老师模样的成年人都要行队礼,并说:‘老师好!’成年人多不回礼,很多老师甚至连头都不点一下。
对教师的行为表现,学生心知肚明,已经形成心理定势。
个别外来的老师不明所以,在接受学生的队礼之后,回礼‘你好’,但没等他们说完,学生早已跑得很远了。
”?这样的行为被称为“无礼貌的不关注”(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第74页),高老师认为,“无礼貌的不关注”在等级制度的社会机构里并不是少见的现象。
只要互动的一方有求于另一方,双方的社会地位差距很大,一方轻视另一方 - 1 -道德教育等情况存在,“无礼貌的不关注”就会存在。
?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折射出的却是教师对学生的不尊重,没有爱心和责任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最重要的基础,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如同池塘里的鱼不能离开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前苏联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作为座右铭。
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老师是怎么做的?学生只有能力水平的高低,而没有人格尊严的不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感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最重要的基础,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如同池塘里的鱼不能离开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前苏联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作为座右铭。
学生只有能力水平的高低,而没有人格尊严的不平等。
老师不应该简单地把学生作为一个受教育者看待,而应该把自己看做需要学习的一员,从学生身上看到学生们的闪光点,并且向学生学习,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读书摘抄:
1. 道德学习在生活中是如何发生的。
道德学习发生于生活中,以个人的道德本性和后天环境因素为基础,二者直接间接共同影响,通过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与自主选择来构建最初的道德框架,为其人生预设道德基调。
2. “小红花”——论奖励及其副作用。
内在动机是指完成某项任务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驱动力来自任务或活动本身,而不是为了获某外在的报答。
驱动的行为除了活动本身以外没有其他明显的奖励,有趣、享受的经历是行为的结果,往往具有创造性,能够最大激发潜能。
奖励背后的愿望是使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
结论:当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受试对象对任务本身感兴趣;当解决问题之道并无一定之规,找出解决之道的步骤也非一目了,奖励会对表现有不利影响且是多余的。
知识和心理成熟度上的差距导致学生依赖老师,有助师生关系亲近,奖励则拉大了师生人格和价值上的不对称性。
3. 行队礼”的问题。
“小学生在校园里见到老师或老师模样的成年人都要行队礼,并说:‘老师好!’,成年人多不回礼,很多老师甚至连头都不点一下。
对教师的行为表现,学生心知肚明,已经形成心理定势。
个别外来的老师不明所以,在接受学生的队礼之后,回礼‘你好’,但没等他们说完,学生早已跑得很远了。
”
4. 不道德的灌输——论灌输所进行的“道德教育”。
“当一个人要阻止他人成为人时,他就不可能是真正的人。
一个人想利己地变得更像人,便会自私地要得到更多,这是一种非人性化的表现。
”——弗莱雷。
人的存在即人的生成过程,用雅斯贝尔斯的话说就是“习惯及其超越”,对话是实现超越的最佳方式之一。
5. 道德学习在生活中是如何发生的。
道德学习发生于生活中,以个人的道德本性和后天环境因素为基础,二者直接间接共同影响,通过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与自主选择来构建最初的道德框架,为其人生预设道德基调。
6. 生活中的道德学习是这样的:以我们拥有的道德本能或善端为基础,通过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的交互作用而实现。
我们有拥有的道德本能或善端是道德学习的前提,在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中都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和自主选择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而是交互在一起,综合地发挥作用,共同实现道德的学习。
7.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班会”的解决问题的本质与育人的辅助作用应科学权衡,不应该出现偏倚导致不能充分发挥班级会议的教育作用。
8. 对品德量化的讨论,效仿“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做法,健全考试与评价制度释放品德教育内在活力。
9. 作为个体教师,我们确实无力对教育的发展产生整体性的影响,确实“无力回天”,但却可以从日常细节做起,改变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10.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又要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如果儿童任意地让自己不论去做什么而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也学不会体育,也学不会那保证道德达到最高峰的礼仪。
11. 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 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
14. 作为“小人物”,我们从细节入手进行力所能及的改变,既是对自己天职的履行、对自身拯救,也是对整体教育的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