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完整版)

合集下载

外科手术中的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外科手术中的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外科手术中的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医疗程序,常常用于疾病的治疗和症状的缓解。

然而,手术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患者在手术后可能会面临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因此,医生和护士在手术后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是手术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但通过科学合理的处理和预防,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发生率和影响。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以及预防与处理的方法。

1. 术后感染术后感染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为了预防感染的发生,医护人员应在手术前为患者进行充分的准备。

这包括洗手、穿戴干净的手术衣和手套,以及消毒手术区域。

在手术中,医生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术后,医护人员需要对伤口进行定期观察,并根据伤口感染的症状及时采取抗生素治疗。

2. 出血出血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在外科手术中,医生通常会采取止血措施,如结扎血管、使用止血夹等。

然而,术后仍有可能出现出血的情况。

为了预防并处理术后出血,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术后症状和体征,如出血部位的肿胀、局部温度的升高等。

如果发现出血情况,应及时采取止血措施,并在必要时给予输血或手术再次止血。

3. 器官功能损伤手术过程中,特别是涉及到脏器的手术,有可能对患者的器官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

为了预防和处理器官功能损伤的发生,医生在手术前应对患者的器官功能状态进行评估,并在手术中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术后,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器官功能指标,并根据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治疗。

4. 深静脉血栓形成外科手术会导致患者长时间卧床休息,这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为了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医生应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并在术中和术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使用抗凝剂、穿弹力袜等。

此外,患者也需要积极主动地进行康复训练和身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5. 麻醉相关并发症麻醉是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实施方案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实施方案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实施方案简介本文档提供了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实施方案。

这些措施旨在保障术后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减少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提供适当的处理方法。

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措施以下是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措施:1. 感染预防:- 术前消毒:确保手术部位周围皮肤完全清洁。

- 术中无菌操作:采用无菌技术和器械,避免术中感染。

- 术后伤口护理: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干燥清洁。

2. 出血控制:- 术前准备:检查凝血功能,确保术前状态良好。

- 术中控制:采取出血控制措施,如止血带、缝合等。

- 术后观察:密切观察患者出血情况,及时处理。

3. 麻醉并发症预防:- 定期评估患者全身状况,确保安全适宜的麻醉方法。

- 严格按照麻醉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避免麻醉相关并发症。

4. 血栓预防:- 术中活动:鼓励术后早期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 使用抗凝剂:根据患者情况,在术后使用适当的抗凝药物。

术后常见并发症处理方法以下是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方法:1. 感染处理:- 给予抗生素治疗:根据感染类型和耐药性,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 加强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更换敷料。

- 隔离措施:对于可能传染的疾病,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2. 出血处理:- 压迫止血:通过直接应用压力止血。

- 外科处理:根据出血程度,采取外科手术止血措施。

- 输血治疗:对于严重失血的患者,考虑输血治疗。

3. 麻醉并发症处理:-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 给予适当药物治疗:根据具体并发症,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4. 血栓处理:- 使用抗凝剂:对于已形成的血栓,采取抗凝治疗。

- 物理疗法:如按摩、外用药物等,促进血栓溶解。

总结通过本文档提供的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实施方案,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并减少术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并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处理。

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满意度。

在实施这些方案时,请务必遵循相关的医疗法规和操作规范,确保操作安全和合法性。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详细版)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详细版)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详细版)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时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过敏等,下面是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的规范。

感染预防和处理规范1.1 预防措施1.1.1 洗手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均需洗手。

洗手时应使用流动水和肥皂,充分揉搓手部、指缝、指尖、指甲等处,洗手时间应不少于20秒。

需要消毒的情况下,应使用75%的酒精或其他消毒剂。

1.1.2 保持清洁对患者周围环境进行清洁,确保操作场所无菌。

对于需要开刀的患者,应提前做好术前皮肤消毒,避免手术时污染。

1.1.3 避免交叉感染不同患者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隔,不同患者的器械、药品等应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感染。

1.2 处理规范1.2.1 发现感染症状及时处理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发热、畏寒、局部红肿、渗液等感染症状,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并进行处理。

1.2.2 用药规范对于感染患者的用药,应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同时,对于使用抗生素等药物的情况,应注意药物的种类和用法,避免滥用和误用。

出血预防和处理规范2.1 预防措施2.1.1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在进行有创性操作时,应注意操作规程,避免误伤血管和其他组织。

2.1.2 控制出血点在出血点进行止血措施,如使用纱布、压迫等方法控制出血。

2.1.3 术后观察术后应加强观察,如发现出血情况,应及时处理。

2.2 处理规范2.2.1 停止出血如发现出血,应及时控制出血点,如使用压迫等方法控制出血。

2.2.2 使用止血药物对于严重的出血情况,可以使用止血药物过敏预防和处理规范3.1 预防措施3.1.1 了解患者过敏情况在操作前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特别是对于需要使用药物的情况,应先了解患者对药物的过敏情况,避免因为药物过敏导致不必要的风险。

3.1.2 注意使用药物对于需要使用药物的情况,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使用。

如果发现患者出现过敏症状,应及时停止使用药物并向医生报告。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完整版)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完整版)

一、术后出血二、术后切口感染三、术后切口裂开四、术后疼痛五、术后急性胃扩张六、术后肺不张及肺炎七、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八、术后肺栓塞九、术后尿潴留十、术后腹腔感染十一、术后肠梗阻(一)病因:手术后出血可发生于术后 24 小时内(称为原发性出血)和术后 7-10 天摆布(称为继发性出血)。

术中止血不彻底、不完善,如结扎血管的缝线松脱;小血管断端的痉挛及血凝块的覆盖,使创面出血暂时住手而使部份出血点被遗漏,这些是原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

由于后期手术野的感染和消化液外渗等因素,使部份血管壁发生坏死、破裂、可导致术后的继发性出血。

(二)临床表现:原发性出血多开始于手术后的最初几小时。

表浅手术后的原发性出血,表现为局部渗血多,并逐渐形成血肿,普通不引起严重后果,如疝修补术后的阴囊血肿。

但发生于甲状腺术后的颈部血肿,可压迫气管引起呼吸艰难,甚至可蓦地发生窒息。

体腔内的原发性出血,引流管可流出大量鲜血;或者术后短期内浮现休克,虽然输血补液处理,休克不见的好转,甚至加重时表示内出血量较大。

术后 1-2 周内,化脓伤口深部蓦地浮现血块或者有鲜血涌出,或者大量呕血、黑便、尿血和咳血,这些都是继发性出血的主要表现。

严重的出血可发展为出血性休克,后果较为严重。

(三)防治措施:首先,手术止血要彻底,术毕应用盐水冲洗创面,清除凝血块之后,再子细结扎每一个出血点,较大的血管出血应该缝扎或者双重结扎止血较为可靠。

术后积极预防感染,减少继发性出血的发生。

凝血机制异常着,可于围手术期输注新鲜全血、凝血因子或者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出血量根据伤口敷料渗血多少,引流管内出血量及全身情况分析:少量出血:仅伤口敷料或者引流管内有少量鲜血,全身无失血性休克,经更换敷料、加压包扎或者全身使用止血药即可。

出血量大:术后短期浮现胸闷、脉速、烦躁、面色苍白、上肢湿冷、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内出血和休克表现。

除迅速加快输液、补液等积极抗休克治疗外,还应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范和处理规范操作指南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范和处理规范操作指南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范和处理规范操作指南本操作指南旨在帮助医务人员了解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并提供相应的防范和处理方法,以确保患者术后康复和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及其操作指南:感染- 提前准备好手术室和手术器械,并确保它们的清洁和无菌。

- 手术前适当清洁患者术前手部,预防细菌感染的风险。

- 术后提供合适的伤口护理,包括洁净和更换敷料。

- 定期监测患者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

出血- 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出血风险,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术后出血。

- 术后提供合适的伤口护理,包括使用压力敷料和冷敷。

- 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情况。

血栓形成- 术后鼓励患者进行活动,以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 定期评估患者血液凝固功能,并根据需要采取抗凝治疗。

- 教育患者关于血栓形成的风险和预防措施,如戒烟和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取。

腔道或器官损伤- 在手术前详细评估和标记手术部位,避免误伤重要脏器或血管。

- 注意手术器械的使用和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结构。

-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和生命体征,并及时处理任何潜在的器官损伤或出血。

麻醉相关并发症- 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麻醉史和药物过敏情况,以避免麻醉相关的并发症。

- 密切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和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麻醉相关问题。

- 建立紧急情况处理措施和团队,在麻醉相关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应对。

以上操作指南仅为参考,具体的防范和处理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而定。

即使遵循操作指南,医务人员也应密切监测患者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实施方案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实施方案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实施方案一)病因:术后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切口处出现细菌感染。

其主要原因是手术切口处未能彻底清洁,手术器械或切口周围的皮肤等部位存在细菌,或手术中操作不规范,切口周围组织受到损伤,容易感染。

二)临床表现:手术切口处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炎症表现,有时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严重的切口感染可导致切口裂开、脓肿形成等并发症。

三)防治措施:手术前应对手术切口周围的皮肤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手术中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切口周围组织受到损伤。

术后应及时更换敷料,观察切口情况,如有感染迹象应及时处理。

对于高危患者,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三)防治措施:术前应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和手术风险,对高危人群应加强术前准备。

手术时应注意缝合技术,选择适当的缝线和缝合方法,避免局部张力过大。

术后应加强监护,及早发现切口裂开的迹象,及时处理。

对于完全性裂开的切口,应立即进行手术处理,对于部分性裂开的切口,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如局部湿敷、口服抗生素等。

同时,加强营养支持,促进切口愈合。

切口感染和裂开是术后并发症中比较常见的两种,对于手术后的病人来说,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非常重要。

预防措施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技术的精细、加强术后处理和营养支持等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发生率。

对于已经发生的感染和裂开,应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患者及家属了解术后疼痛的可能性、程度和处理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预期和应对能力;2、术中使用多模式镇痛技术,如静脉镇痛、硬膜外镇痛、神经阻滞等,以减轻术后疼痛;3、术后尽早给予镇痛药物,根据疼痛程度及时调整剂量和给药方式,以达到有效控制疼痛的目的;4、采用非药物治疗措施,如冷敷、热敷、按摩、放松训练等,缓解疼痛和焦虑;5、加强术后康复训练,提高患者身体素质和自我康复能力,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对于已确定手术时间的患者,术前指导非常重要。

需要了解每个患者的个性、职业、文化修养等因素,并针对性地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防治要求措施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防治要求措施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防治要求措施术后并发症指的是手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恢复和患者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以及相应的防治要求和措施。

1.感染:术后感染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常见于手术切口或其他操作部位。

为了预防感染,患者需要保持局部切口或伤口的清洁和干燥。

术后必要的抗生素预防也是防治感染的重要措施。

严密监测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等病情指标,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应及时给予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2.出血:手术过程中,术后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

患者应该在手术后严密观察术后出血情况,遵从医嘱,避免剧烈运动和剧烈活动。

如果出现异常出血,应立即就医。

3.血栓形成:长时间卧床、手术创伤以及手术全身麻醉等因素容易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术后患者应该及早活动,进行袜子或药物预防,同时根据医嘱正确使用抗凝药物。

4.呼吸系统问题:手术后,由于麻醉药物的作用以及卧床休息时间过长,患者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道感染等问题。

为了预防呼吸系统问题,术后患者需要进行有效的肺部通气,适量活动。

必要时,可进行物理疗法,如气管吸引等。

5.尿潴留:手术过程中,使用镇静剂和镇痛剂可能导致尿潴留。

加强术后的尿液观察和监测,及时安排引流尿液。

如果患者出现尿潴留的症状,如尿频、排尿困难等,应及时给予导尿。

6.神经系统问题:一些手术会涉及到神经系统,手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术后神经功能不全、感觉异常等问题。

为了预防神经系统问题,术后患者需要注意手术部位的冷热感觉变化和功能恢复情况,遵循医嘱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

7.难以控制的疼痛: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难以控制的疼痛,影响患者的恢复。

为了减轻术后疼痛,术后患者应遵循医嘱进行药物镇痛治疗,必要时可以采用物理疗法和心理疗法。

在术后防治并发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评估:术前准备工作要充分,包括对患者的相关检查、评估病情和术前指导等,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常见临床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常见临床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常见临床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并发症的预防
1.遵守操作规范:
执行临床操作时要严格遵守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团队社会工作责任感和责任心,认真操作,不能随意妄为,尽量减少将来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

2.运用科学安全技术:
在执行临床操作时,要掌握良好的技术,避免受到化学、物理、生物介质和机械冲击和热能等损伤,尽量减少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

3.采用正确的麻醉方法:
执行临床操作时,要选择最适当的麻醉方式,尽可能减少操作前期和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4.采用正确的外科技术:
在临床操作中,手术技术要熟练、精确,及时止血、止痛,保护潜在的器官,避免外科技术损害和出现并发症。

二、并发症的处理
1.对症的治疗:
及时采取对症的治疗手段,如局部处理,抗生素治疗,激素治疗等,能有效减少患者因临床操作发生的并发症。

2.合理使用药物:
执行临床操作时,要合理使用药物,避免抗菌药物过量使用,单药、复方药物要运用得当,尽量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3.定期随访:。

术后如何进行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术后如何进行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术后如何进行并发症预防和处理手术对于患者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身体挑战,尽管现代医疗技术不断进步,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越来越高,但术后并发症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并发症不仅会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术后如何进行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至关重要。

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1、感染手术切口感染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如果手术切口没有得到良好的护理,细菌可能会侵入并导致感染。

感染的症状包括切口红肿、疼痛、发热、有脓性分泌物等。

2、出血术后出血可能是由于手术中止血不彻底,或者术后患者的活动导致血管破裂。

出血的严重程度不一,轻微的可能只是切口周围有少量渗血,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大量出血,甚至休克。

3、血栓形成术后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形成血栓。

血栓可能会阻塞血管,引起局部缺血、疼痛,甚至脱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4、肺部并发症如肺炎、肺不张等。

这通常是由于患者术后咳嗽无力,痰液积聚在肺部引起的。

5、心血管并发症例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尤其是对于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6、胃肠道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肠梗阻等,可能与麻醉、手术刺激或术后饮食不当有关。

二、并发症的预防措施1、术前准备(1)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血糖、血压等,对存在的基础疾病进行积极治疗,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

(2)术前告知患者手术的相关风险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床上排便等适应性练习。

2、术中操作(1)手术医生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精细操作,确保止血彻底,减少组织损伤。

(2)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和切口,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3、术后护理(1)切口护理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

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如有感染迹象及时处理。

(2)预防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和使用时间。

同时,鼓励患者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有助于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手术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手术后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了解这些并发症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一、出血手术后出血是一种较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可能是手术中止血不彻底,也可能是术后患者活动过度、血压升高等原因导致。

如果出血量较少,可能表现为伤口渗血、皮下淤血;如果出血量较大,可能会引起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

预防措施:1、手术中医生要仔细操作,确保止血彻底,结扎血管牢固。

2、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伤口情况,包括敷料有无渗血、引流管的引流量和颜色等。

3、控制患者的血压,避免血压过高导致出血。

4、嘱咐患者在术后避免剧烈运动,保持休息。

二、感染手术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可能是由于手术过程中细菌污染、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或者术后护理不当等原因引起。

感染会导致切口红肿、疼痛、发热,甚至有脓液渗出。

预防措施:1、手术前严格进行皮肤消毒,保证手术区域的无菌状态。

2、手术中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细菌带入伤口。

3、合理使用抗生素,术前、术中及术后根据情况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4、加强术后切口护理,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

5、增强患者的营养,提高免疫力。

三、伤口愈合不良这包括伤口裂开、延迟愈合等情况。

可能与患者的营养状况差、伤口张力过大、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或者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有关。

预防措施:1、术前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如有需要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2、手术中注意缝合技巧,避免伤口张力过大。

3、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影响伤口愈合的疾病,要积极控制病情。

4、术后给予适当的物理治疗,如红外线照射等,促进血液循环。

四、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一旦脱落,可能会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预防措施:1、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不能下床的患者要进行下肢的被动运动,如按摩、屈伸等。

2、应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常见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常见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常见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手术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在手术过程中和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了解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对于提高手术效果、保障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常见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应对方法。

一、出血出血是手术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手术中的血管损伤、止血不彻底,或者患者自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等都可能导致出血。

预防措施:1、术前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详细评估,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

对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要提前进行纠正。

2、手术中,医生要仔细操作,准确辨认血管,妥善结扎或缝合血管断端,确保止血彻底。

3、合理使用止血药物,如止血敏、维生素 K 等。

应对措施:1、一旦发现出血,应立即查找出血点,并采取有效的止血方法,如钳夹、结扎、电凝等。

2、若出血量较大,要迅速补充血容量,通过输血、输液等方式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3、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感染手术切口感染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可能导致手术失败。

预防措施:1、术前做好皮肤准备,清洁手术区域,去除毛发和污垢。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手术器械和用品要经过严格消毒灭菌。

3、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在术前、术中及术后适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控制患者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糖,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应对措施:1、一旦发生感染,要及时拆除部分缝线,充分引流脓液。

2、进行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3、加强伤口的护理,定期换药,保持伤口清洁。

三、伤口愈合不良伤口愈合不良可能表现为伤口裂开、延迟愈合或形成明显的瘢痕。

预防措施:1、手术中注意切口的选择和缝合技巧,保证切口对合良好,张力适中。

2、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摄入,促进伤口愈合。

3、避免术后切口部位的过度活动和牵拉。

手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手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手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预防和处理手术常见并发症的关键是医生和护士团队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

在手术过程中,确保患者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并讨论如何预防和处理它们。

一、感染1. 预防: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措施,包括正确佩戴手套、口罩和帽子,并遵守适当的洗手程序。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感染风险。

2. 处理:如果患者出现感染迹象,比如发热、红肿或引流液异常,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并开始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二、出血1. 预防:在手术前,医生需要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出血风险,并针对性地准备相应血液制品。

此外,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小血管的止血以及采用适当缝合技术来减少出血风险。

2. 处理:如果患者出现明显的持续出血,立即停止手术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在处理出血时,可能需要采用手术止血技术或输血来控制出血情况。

三、器官损伤1. 预防: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关注周围组织和器官的位置,并避免误伤。

精确的手术操作和先进的成像技术可以大大降低器官损伤的风险。

2. 处理:一旦发生器官损伤,应立即停止手术操作,并评估受损程度。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实施修复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法来恢复受损的器官功能。

四、肺部问题1. 预防:在长时间手术中,患者很容易出现肺部合并症,如肺不张和肺栓塞。

为了预防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包括提前进行呼吸道康复训练和应用抗凝剂来预防肺栓塞。

2. 处理: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胸痛等症状,应尽快进行肺部相关检查,并根据诊断结果决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如吸氧、物理治疗或抗凝治疗。

五、麻醉问题1. 预防:在手术前,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麻醉评估,并根据患者的健康情况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此外,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呼吸等指标也是必要的。

2. 处理:如果患者出现麻醉相关问题,如术中意识丧失或呼吸困难,应立即通知麻醉医生,并按照其建议采取相应措施来处理这些问题。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规范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规范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规范一)病因:手术后切口感染是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手术操作不规范、手术器械、手术区域和手术者自身的细菌污染等因素引起的。

此外,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肥胖、营养不良等因素也会增加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二)临床表现:术后切口感染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渗液、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切口裂开、脓肿形成、败血症等严重后果。

三)防治措施:手术前应做好皮肤消毒,手术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手术后应及时更换敷料并密切观察切口情况。

术后应积极预防感染,加强营养,增强免疫力,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对于已经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应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并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手术处理。

三、术后切口裂开一)病因:术后切口裂开是指手术后手术切口未愈合或愈合不良而发生的切口裂开。

其主要病因是手术操作不当、局部缺血、感染等因素引起的。

二)临床表现:术后切口裂开常表现为切口疼痛、渗液、局部红肿、裂口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切口感染、内脏脱垂等并发症。

三)防治措施:手术前应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手术中应注意缝合技巧,避免切口张力过大。

术后应密切观察切口情况,及时更换敷料,避免切口受到过度张力或外力冲击。

对于已经发生切口裂开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修补,并加强术后护理,避免切口再次裂开。

四、术后疼痛一)病因:术后疼痛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神经刺激等因素引起的。

二)临床表现:术后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因手术部位、手术方式、个体差异等因素而异。

轻度疼痛可表现为局部酸痛、胀痛,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无法正常活动和休息,影响恢复。

三)防治措施:手术前应对患者的疼痛风险进行评估,手术中应注意缝合技巧,避免创伤过大。

术后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耐受性进行适当的镇痛治疗,同时加强康复训练和营养支持,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五、术后急性胃扩张一)病因:术后急性胃扩张是指手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胃排空受阻,导致胃扩张和胃内容物反流。

常见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常见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常见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操作并发症是指在进行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时,由于各种原因引发的病情变化或并发症的发生。

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和处理操作并发症,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一、常见操作并发症1.出血:手术过程中,由于血管损伤或手术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出血。

严重的出血可能危及生命。

2.感染:手术创口在术后感染可能导致伤口愈合延迟、局部红肿等症状,并增加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

3.脱位:在关节手术中,骨骼的脱位可能发生,导致关节的不稳定性和功能障碍。

4.疝气:手术后腹壁的疝气可能在伤口或手术口扩大或愈合不良的情况下发生。

5.死亡:一些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如心脏骤停、呼吸衰竭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二、预防操作并发症的措施1.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全面身体检查、病史询问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等,以便发现患者是否有手术风险因素,为术中和术后的风险预测和处理提供依据。

2.术前准备:为了减少感染的风险,术前需要对手术部位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穿戴手术服、手套、口罩等,以防止细菌感染。

3.操作技术: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注意细节,操作技术准确、规范,避免诸如器械损伤、手法不当等操作错误。

4.术中监测:术中应对患者进行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症状或体征。

5.术后观察和护理:手术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包括伤口的处理、咳嗽、翻身、镇静药物的监测和应用等。

6.康复护理:术后的康复护理非常重要,包括术后的定期复查、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合理饮食和适当的锻炼等,促进身体的康复和功能的恢复。

三、处理操作并发症的方法1.快速反应:一旦发现操作并发症的症状,医务人员需要迅速反应,并通知医生和团队成员进行处理。

2.紧急处理:根据不同的并发症,医务人员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

如止血、抗感染、肌肉牵引等。

3.与患者沟通:在处理操作并发症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与患者或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解释并发症的情况,并给予必要的安抚和支持。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准则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准则

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准则简介该文档旨在提供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准则,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管理手术后患者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和处理方法。

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预防措施:- 术后早期活动:鼓励患者尽早起床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不动。

- 弹力袜:在手术后需要佩戴弹力袜以促进血液循环。

- 抗凝治疗:对高风险患者可考虑使用抗凝药物。

- 处理方法:- 抗凝治疗:使用合适的抗凝药物。

- 全身超声:对怀疑有DVT的患者进行全身超声检查。

2. 呼吸道感染- 预防措施:- 术前准备:提前评估患者有无呼吸道感染风险,给予必要的治疗。

- 预防性抗生素:对高风险患者,术前或术后给予预防性抗生素。

- 咳嗽和深吸气:术后及时咳嗽和深吸气,促进呼吸道通畅。

- 处理方法:- 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 支气管扩张剂:对有支气管痉挛的患者,给予支气管扩张剂。

3. 伤口感染- 预防措施:- 术前准备:提前评估患者有无感染风险,并做好术前准备。

- 术后伤口护理:保持伤口干燥、清洁,并按照医生建议更换敷料。

- 使用抗菌药物:根据实际情况,术后给予适当的抗菌药物。

- 处理方法:- 伤口清洁:使用温盐水或合适的清洁剂对伤口进行清洁。

- 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4. 手术引起的出血- 预防措施:- 凝血功能评估:术前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对有凝血障碍的患者采取相应步骤。

- 术中控制出血:做好手术过程中的出血控制措施。

- 处理方法:- 出血控制:根据出血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手术止血、输血等。

以上是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准则,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在实践中,医务人员应始终坚持独立决策,并根据最新的研究和指南进行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手术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手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还可能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和风险。

因此,了解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至关重要。

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手术后的并发症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感染、出血、伤口愈合不良、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等。

感染是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发生在手术切口部位,也可能波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如肺部、泌尿系统等。

出血可能是手术中止血不彻底,或者术后血管破裂导致。

伤口愈合不良可能与患者的营养状况、伤口张力过大、感染等因素有关。

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在下肢,栓子脱落可能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肺部并发症如肺炎、肺不张等,通常与患者术后卧床、呼吸功能减弱有关。

心血管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在一些大手术后较为常见。

二、手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1、术前评估和准备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包括病史、药物过敏史、家族病史等。

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等,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

对于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在术前将病情控制在稳定状态。

指导患者戒烟,因为吸烟会影响伤口愈合和增加肺部并发症的风险。

2、手术中的规范操作手术团队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的机会。

仔细止血,确保手术部位无活动性出血。

操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和损伤组织。

3、术后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

保持手术切口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更换敷料。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如翻身、坐起、下床行走等,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部并发症。

给予患者合理的饮食指导,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促进伤口愈合。

4、预防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情况,在术前、术中、术后适时使用抗生素。

加强病房的消毒和管理,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5、心理支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康复能力。

常见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常见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常见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操作并发症是指在手术或其他操作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操作并发症以及预防和处理方法。

1.手术出血:手术出血是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预防措施包括手术前进行适当的准备,如血液检查和筛查患者的出血风险因素。

在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应注意操作技巧,避免损伤血管。

处理方法包括立即停止出血,进行合适的止血措施,如缝合血管或使用止血剂。

2.感染:手术操作中的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引起手术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预防措施包括手术前进行适当的消毒和无菌操作,使用合适的抗生素预防感染。

手术结束后,及时处理伤口,保持伤口干燥清洁。

处理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必要时进行手术切口引流或清创。

3.血栓形成:手术操作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措施包括手术前评估患者血栓风险,采取预防措施如佩戴弹力袜,定期活动患者的肢体。

处理方法包括使用抗凝药物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4.呼吸道并发症:手术操作中患者发生呼吸道并发症的可能性较高,如肺炎、气胸等。

预防措施包括术前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通过适当的预防措施如术前使用呼吸道扩张剂预防呼吸道痉挛。

手术中注意患者的呼吸状态,必要时使用呼吸机支持患者的呼吸。

处理方法包括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呼吸道问题,如使用抗生素治疗肺炎,放置胸导管治疗气胸。

5.神经系统并发症:手术操作中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神经损伤、脊髓损伤等。

预防措施包括术前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和风险因素,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如使用神经监测器监测神经状态。

手术中注意操作技巧,避免对神经结构的损伤。

处理方法包括早期识别并处理神经损伤,如进行修复手术或进行康复治疗。

6.麻醉并发症:手术操作中患者可能出现麻醉并发症,如误吸、过敏反应等。

预防措施包括术前评估患者的麻醉风险,采取适当的麻醉技术,如使用气管导管避免误吸。

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麻醉并发症。

常见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常见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常见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手术并发症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虽然手术技术和设备的不断进步使手术安全性有了大幅提高,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对于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已经发生的并发症至关重要。

以下是常见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的方法:1.深静脉血栓形成:术中使用弹力袜和机械性静脉血栓预防装置,术后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和早期活动,避免长时间静卧。

对于高龄患者、肥胖患者和有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可以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2.呼吸系统并发症:术前进行评估和预防,尤其是对于肺部疾病患者。

术中注意监测呼吸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

术后及时进行术后镇痛和康复训练,避免因疼痛导致呼吸功能受限。

3.感染:手术前进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术中注意无菌操作和手卫生等感染控制措施。

术后定期更换敷料,及时进行切口处理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4.出血:术中注意控制出血点,术后密切观察术区是否出血增多,及时处理术后出血的原因。

5.神经损伤:术前进行神经评估,术中注意避免神经损伤的发生,如避免紧贴神经的手术操作。

术后观察神经功能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6.大出血和术后休克: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循环情况,注意术中的大出血现象,及时处理术中大出血的原因。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发生的休克。

7.麻醉并发症:术前进行全面的麻醉评估和准备,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

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和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发生的麻醉并发症。

8.输血相关并发症:术前评估和备血,减少输血的必要性。

术中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相关并发症。

对于已经发生的手术并发症,及时发现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进行适当的检查,以确定并发症的性质和程度。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及时进行手术修复、给予抗感染治疗、予以补液或输血等。

临床抢救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临床抢救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临床抢救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一、胸外心脏按压术操作并发症1、肋骨骨折预防:①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不间断地进行,不能冲击式猛压,放松时掌根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以免造成下次按压部位错误。

②根据病人的年龄和胸部弹性施加按压力量。

处理:①单处肋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止痛、固定和预防肺部感染。

②对于多根多处肋骨骨折(连枷胸)的处理,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尤其注意尽快消除反常呼吸运动、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充分供氧、纠正呼吸与循环功能紊乱和防治休克。

③需行开胸手术的病人,可同时对肋骨骨折进行不锈钢丝捆扎和缝扎固定或用克氏针作骨髓内固定。

2、损伤性血、气胸预防:①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不间断地进行,不能冲击式猛压,放松时掌根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以免造成下次按压部位错误。

②根据病人的年龄和胸部弹性施加按压力量。

处理:①若为闭合性气胸:气体量小时无需特殊处理,气体量较多时可每日或隔日行胸腔穿刺排气一次。

②若为张力性气胸,可安装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将气体持续引出;提醒外科医生应早行剖胸探查,处理肺部破裂口。

③予患者吸氧,必要时行机械辅助通气。

④患者若继续出血不止,除抽气排液和适当的输血外,应考虑开胸结扎出血的血管。

⑤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参考文献】吴欣娟.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与应急处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版.二、气管切开术和气管插管术后护理操作并发症1、气管内套管阻塞预防:①及时吸痰,一次吸净;吸痰前按需稀释痰液;选择有效敏感的抗生素;内套管定时清洗,更换切口敷料。

②加强气道湿化。

③定时翻身、叩背,正确吸痰,动作轻柔,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注意观察痰液的量、颜色、气味和黏稠度,根据痰液性质配制湿化液。

④定时测量气囊内的压力。

处理:若发现痰痂阻塞气管内套管,可行支气管镜直接吸引或钳除痰痂,如无效,则更换内套管。

2、气管套管脱出或旋转预防:①加强巡视,床旁备无影灯、气管切开包。

②根据患者的年龄、胖瘦选择长度、弯度、型号适当的内套管。

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及处理

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及处理

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手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虽然能帮助患者解决许多健康问题,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手术后出现并发症是患者和医护人员都不愿面对的情况,但了解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及正确的处理方法,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带来的不良影响,保障患者的康复和生命安全。

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1、出血手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患者血压升高、血管结扎线脱落等都可能导致出血。

少量出血可能表现为伤口渗血,大量出血则可能引起休克等严重后果。

2、感染手术切口、手术部位的器官或组织都有可能发生感染。

常见的感染源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感染可能导致伤口红肿、疼痛、发热,严重时会形成脓肿。

3、伤口愈合不良如伤口裂开、脂肪液化、形成瘢痕疙瘩等。

这可能与患者的营养状况、伤口张力过大、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等因素有关。

4、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在下肢手术或长时间卧床的患者中常见。

血栓一旦脱落,可能引起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5、肺部并发症包括肺炎、肺不张等。

手术后患者呼吸功能减弱,加上卧床,容易导致痰液积聚,引发肺部问题。

6、心血管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多与手术应激、原有心血管疾病等有关。

7、胃肠道并发症例如恶心、呕吐、腹胀、肠梗阻等,可能与麻醉、手术操作影响胃肠道功能有关。

二、预防措施1、术前准备(1)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包括身体各项指标、有无基础疾病等,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2)控制患者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要调整血糖水平。

(3)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

2、手术操作(1)手术过程中,医生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精细操作,确保止血彻底,减少组织损伤。

(2)合理选择手术切口和手术方式,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破坏。

3、术后护理(1)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异常。

(2)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按时换药,注意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目录一、术后出血二、术后切口感染三、术后切口裂开四、术后疼痛五、术后急性胃扩张六、术后肺不张及肺炎七、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八、术后肺栓塞九、术后尿潴留十、术后腹腔感染十一、术后肠梗阻一、术后出血(一)病因:手术后出血可发生于术后24小时内(称为原发性出血)和术后7-10天左右(称为继发性出血)。

术中止血不彻底、不完善,如结扎血管的缝线松脱;小血管断端的痉挛及血凝块的覆盖,使创面出血暂时停止而使部分出血点被遗漏,这些是原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

由于后期手术野的感染和消化液外渗等因素,使部分血管壁发生坏死、破裂、可导致术后的继发性出血。

(二)临床表现:原发性出血多开始于手术后的最初几小时。

表浅手术后的原发性出血,表现为局部渗血多,并逐渐形成血肿,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如疝修补术后的阴囊血肿。

但发生于甲状腺术后的颈部血肿,可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可突然发生窒息。

体腔内的原发性出血,引流管可流出大量鲜血;或术后短期内出现休克,虽然输血补液处理,休克不见的好转,甚至加重时表示内出血量较大。

术后1-2周内,化脓伤口深部突然出现血块或有鲜血涌出,或大量呕血、黑便、尿血和咳血,这些都是继发性出血的主要表现。

严重的出血可发展为出血性休克,后果较为严重。

(三)防治措施:首先,手术止血要彻底,术毕应用盐水冲洗创面,清除凝血块之后,再仔细结扎每个出血点,较大的血管出血应该缝扎或双重结扎止血较为可靠。

术后积极预防感染,减少继发性出血的发生。

凝血机制异常着,可于围手术期输注新鲜全血、凝血因子或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出血量根据伤口敷料渗血多少,引流管内出血量及全身情况分析:少量出血:仅伤口敷料或引流管内有少量鲜血,全身无失血性休克,经更换敷料、加压包扎或全身使用止血药即可。

出血量大:术后短期出现胸闷、脉速、烦躁、面色苍白、上肢湿冷、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内出血和休克表现。

除迅速加快输液、补液等积极抗休克治疗外,还应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

二、术后切口感染(一)病因:与无菌技术不严或病人的体质和病变的性质有一定关系,再加上禁食、营养不良、合并贫血、糖尿病、肥胖脂肪液化等有关。

切口感染发生的时间大多在术后3~5天,个别发生较晚,在3~4周后。

腹部切口感染的病源菌具有内源性和混合性的特点,主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

近年来,肠道内的无芽胞厌氧菌,特别是脆弱类杆菌,受到临床的重视。

(二)临床表现:手术后3-4天,已经正常的体温重新上升,应首先想到切口的感染。

如同时出现切口的胀痛和跳痛,应立即进行检查。

切口局部肿胀、发红、有明显的压痛,甚至有脓性分泌物由缝合针眼溢出,均说明已发生感染。

少数病人可伴有全身症状,有时因感染的位置较深,不易早期发现。

(三)防治措施:术前完善皮肤和肠道准备;注意手术操作技术的精细。

严格止血,避免切口渗血、血肿;加强手术前、后处理,改善病人营养状况。

增强抗感染能力;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无污染;正确、合理应用抗生素;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前、后。

严格执行洗手制度,更换敷料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

感染的早期阶段,及时进行物理治疗,促进炎症的吸收。

切口已化脓时,应立即折除缝合线,扩开切口充分引流,并剪去已经坏死的皮下组织、肌膜和腱膜。

脓汁应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两种培养及药敏试验,为选用有效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为缩短治疗时间,可加强交换敷料后肉芽新鲜的创面行二期缝合。

三、切口裂开(一)病因:切口裂开主要发生在腹部及邻近关节处的手术切口。

裂开的时间大多在术后1-2周左右,与下列因素有关:(1)年老体弱,营养不良,慢性贫血等,术后切口愈合不佳;(2)切口局部张力过大,切口的血肿和化脓感染;(3)缝线过细,缝扎不紧,麻醉不满意情况下缝合时腹膜被撕破;(4)突然咳嗽、用力排便和呕吐,术后胃肠胀气。

(二)临床表现:病人在一次突然腹部用力后,随之切口疼痛并有血性渗出,有时甚至能听到切口崩裂的响声。

严重时,有内脏由裂开的切口脱出,常见为大网膜和小肠袢,可发生休克。

检查时可见腹部切口有不同程度的裂开,裂开可分为两大类:(1)完全性裂开一指腹均各层组织均已裂开,伴内脏脱出;(2)部分性裂开一皮肤缝合完好,皮下各层裂开,故无内脏外露。

(三)防治措施:纠正病人的营养状况,老年病人切口采用减张缝合法,术后腹部应用腹带适当包扎等,可减少切口裂开的机会。

如切口已裂开,无论是完全性或部分性,只要没有感染,均应立即手术,在腹肌完全松驰的情况下,重新逐层缝合腹壁,并加减张合线。

四、术后疼痛(一)病因: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反应。

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其性质为急性伤害性疼痛.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

术后疼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被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

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病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其发生率高达2%-56%,持续疼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和多次手术史;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等。

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临床表现:患者术后疼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麻醉后24小时、术后2-3天以及术后3-4天。

疼痛第一阶段主要是手术的切口疼痛,通常50%的患者在这个期间感到剧烈疼感,并且精神受到极大折磨;第二阶段主要是切口张力增加引起的疼痛,第三阶段主要是由肠道蠕动引起。

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将对机体多个方面带来不良反应,直接影响术后康复。

术后疼痛导致的机体病理生理改变不容轻视,它不但使循环、唿吸、消化、内分泌、免疫、凝血等系统发生改变,而且剧烈的疼痛可以造成精神创伤,可带来焦虑、恐惧、失眠,产生无助感。

这些改变与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对手术预后有明显不利影响。

(三)防治措施:1、术前指导对已确定手术时间的患者即开始术前指导,应详细了解和掌握患者对手术治疗所产生的心理活动,每个患者的个性、职业、文化修养不同,产生心理反应的塬因也不完全一样,应针对性地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同时还需结合患者的病种,讲解手术目的、方式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尤其对手术后留置的引流管的种类、目的、时间、引流部位将会出现怎样的疼痛,体位变动、牵拉切口、咳嗽等均可诱发疼痛等情况向患者说明,并将缓解疼痛的方法告诉患者,让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双向信息交流术前一定要告诉患者关于术后镇痛的知识,让他们理解使用太多的止痛药有害处,还须说明一旦疼痛严重,就需要多用药物,并且难以控制,所以要告诉患者在疼痛变为严重之前,报告医生、护士。

还可利用患者间的交流,把术后患者介绍给术前患者,前者可以向后者生动讲解术后疼痛、放置及拔出引流管时疼痛的情况,使后者对术后疼痛有所准备。

3、术后疼痛与焦虑情绪焦虑情绪为外科患者最常见和最突出的心理反应,这与患者术前心理准备不充分、术后躯体不适、对预后缺乏信心,容易产生疑虑有关。

疼痛可因焦虑加剧,焦虑与疼痛反应呈显着正相关,因此,术后疼痛程度有随焦虑情绪增加而增强的趋势。

4、术后疼痛的观察4.1 疼痛时的体征。

术后的患者通常在麻醉药对机体作用逐渐消失时,感觉开始恢复,疼痛逐渐加剧,多出现痛苦面容,脸色苍白,血压上升,脉搏加快,唿吸急促等种种体征。

表现为出汗、呻吟,辗转不安,不敢移动身体,不敢用力咳嗽。

全麻患者在术后2~6h疼痛最剧烈,而神经阻滞麻醉在术后6~12h最明显,24~72h逐渐减轻,如继续加剧,必须考虑到体内有缝合不全、出血、感染、梗阻等并发症,对患者身体变化的观察不容忽视。

4.2 患者因术式不同,术后疼痛程度也不同。

剖胸术和上腹部手术,因切口深,并受唿吸运动影响,故而疼痛剧烈;阑尾、疝及四肢浅部手术,术后疼痛较轻。

4.3 疼痛的阈值,年轻人比老年人疼痛更敏感。

5、术后疼痛的评估术后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有个体差异,由于各种状态和条件既复杂又相关,客观地判断疼痛的程度较难,重要的是具有早期发现疼痛,收集信息的能力,只有对其作出客观定量评价,才能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护士经常利用自己的判断力,依靠一些生理指征和行为作为评估标准,这样有时会造成误导或不准确,正确的评估工具可通过减少错误偏差的机会,使护士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评估。

5.1 自我评估5.1.1 根据患者的主观描述对疼痛进行评估,简单的0~10级标准适用于6岁以上患者,其标准顺序依次为轻微疼痛1~4级(如不适、重物压迫感、钝性痛和炎性痛),中度疼痛5~6级(如跳痛和痉挛、烧灼感、挤压痛和刺痛、触痛和压痛),严重疼痛7~9级(如妨碍正常活动),剧烈疼痛为10级(无法控制)。

5.1.2 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法5.2 行为评估5.3 生理变化测量6、术后疼痛的缓解术后疼痛的患者不愿咳嗽、深唿吸和翻身,易导致肺不张、血栓、麻痹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因而有效地缓解术后疼痛以克服上述并发症,对患者的顺利康复及缩短住院日期有显着意义。

6.1 体位变换术中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引起疼痛并不少见,术后保持舒适卧位,不仅可缓解疼痛,而且可促进唿吸循环。

6.2 平衡镇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不能由单一的药物达到,用两种不同机制的药物相配合,以改善镇痛效果,减少药量和不良反应,起到良好的平衡镇痛作用。

例如:用阿片类药复合非甾炎抗炎剂(NSAIDS),能降低阿片类药量的30%~50%,减少阿片类药抑制唿吸的不良反应。

6.3 患者自控镇痛(PCA)PCA是用一种新型的注射泵将镇痛药物由患者按需注射而获得满意镇痛效果的一种方法。

PCA泵使用时机和剂量在麻醉医生设定的范围内,能满足不同个体在不同时刻、不同疼痛强度下的镇痛要求,避免疼痛和镇痛大幅度波动,患者有一种主动参与感,有利于全身情况的恢复。

6.4 非药物辅助治疗非药物的镇痛方法对机体无损伤性,更倾向于机体、思维、精神叁者的统一,适应患者的整体需要。

6.4.1 周围环境不良可诱发或增加术后疼痛,应调整环境以缓解疼痛。

6.4.2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镇痛效果,可试用非传统的护理方法,将意象、音乐、松弛、体位保护等与常规的镇痛方法联合使用,增强常规方法的镇痛效果。

五、术后急性胃扩张(一)病因:水电解质的紊乱,麻醉口罩下加压呼吸时大量氧气灌入胃内,腹部术后持续性幽门痉挛,严重感染和休克等,均能诱发急性胃扩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