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卫兵讲的周长和面积评课
认识周长评课稿(通用3篇)

认识周长评课稿(通用3篇)认识周长评课稿(篇1)在今日的数学课堂上,我们观摩了一堂关于“认识周长”的课程。
该课程围绕周长的概念、计算及其应用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周长的基本认识,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相关知识。
以下是对本堂课的评课分析。
一、教学目标评估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周长的定义,还能够掌握计算各种图形周长的方法。
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有实践操作的环节。
教师从周长的定义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探索各种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同时,还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周长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教学内容的难度适中,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会过于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既有传统的讲授法,也有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同时,教师还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四、学生互动与参与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他们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表现出对周长知识的浓厚兴趣。
教师也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五、教学效果反馈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周长的相关知识和计算方法。
同时,他们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这表明教师的教学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师表现评价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色,不仅教学内容准备充分,教学方法得当,还能够很好地控制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能够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赢得了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综上所述,这堂“认识周长”的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评课稿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评课稿
一、亮点
1.导入新课简洁、有趣,直奔主题。
在教学中,孔石磊老师创设了摸图形的游戏,不仅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初步对每种图形的特点进行了回顾,特别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特点,教师通过这样的游戏,真可谓是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2.注重构建知识网络,形成认知结构。
在教学中,注重从基础的图形长方形开始研究,由长方形到正方形、再研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特别是注重了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对原有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对于各个图形之间的联系也进行了阐述。
教师还能利用课件的演示,特别是把知识网络图竖过来,形成了知识树的形状,很好地诠释了从知识点到知识网的过程。
3.注重小组的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研究,系统整理每种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
在整理的过程中,同伴互助,共同整理、共同汇报,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建议
1.在平面图形的周长教学中,学生汇报用时较长,应抓住主要知识点和共通点进行汇报整理,注意“取”和“舍”之间的关系。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影响了后面平面图形面积的汇
报交流,导致巩固练习环节没有进行。
2.对于课前每组研究一个内容是否合适,这对于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还有待思考。
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评课稿

《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评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时间过地真快,我们再次相聚在了六年级数学的毕业复习研讨会现场。
每年到了毕业总复习阶段,我们总会感受到:复习课除了练习还是练习,学生一点兴趣都没有。
难上!不知道该如何上。
确实,复习课既没有了新授课的“新鲜感”,也没有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但是它却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重任。
我们每位老师对于复习课,在不同的班情、学情下,会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
今天,我们共同聆听了我校冯老师组织教学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整理与复习课,冯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针对这节课和大家共同交流几点课后评课意见:1、冯老师试教之前,我们组针对《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要求再一次进行了学习,力求从中进一步深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对应的具体要求。
在理论学习和研讨的基础上,我们将本课的学习目标再一次细化,制定了更具体的学习目标。
教师心中对于本课的学习目标清晰,课堂上的调控与教育机智的发挥就更加游刃有余。
2、冯教师对本节课的整理复习目标定位比较合理,复习重点和难点把握比较准确。
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含义;回顾了各种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体会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渗透和运用,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实现知新,把已获得的点、线知识,经过整理形成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上的短板,及时给予补救。
3、冯老师的整体教学环节设计层次分明、层层递进,衔接流畅,彰显了数学课堂的基础性、实用性和逻辑性。
冯老师在一开始就直奔主题,组织学生对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回顾,并对比认识周长与面积概念的区别,再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回顾探究各种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得整个课堂在一条知识主线上实现形散而神不散。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评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评课稿一、引言《面积》是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中的一篇重要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面积的概念、测算和应用。
本文将对该课文进行全面评析,从教材本身内容的编写、学习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老师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教学参考。
二、教材分析1. 内容编写《面积》这篇课文的编写亮点突出,内容丰富全面。
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面积概念,如瓷砖、农田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面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同时,该课文还涵盖了测算面积的方法和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引入了实际问题,并通过计算和比较等方式进行求解,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学习目标该课文设定的学习目标明确具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主要学习目标包括:•了解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测算面积的基本技巧;•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对面积的准确度和精确度的要求。
通过这些学习目标的设定,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面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启发式教学法《面积》这篇课文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和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逐步形成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2.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在《面积》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该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面积的实际应用。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农田测量实验,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农田面积的测算过程,加深对该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在开始课文学习之前,可以通过辅助材料等方式进行导入。
可以使用图片或实物等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面积概念,并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兴趣和思考。
2. 阅读与讨论学生在课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于“简单”中求“深刻”——特级教师许卫兵“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听后感

伍 ,农远” “ 与实验将是 一句空话。 要变信息技术课程 由“ 无地位无作为 ” 有 位有为” 就要 引导教师从 到“ ,
“ 电” “ 网” 自觉 “ 电 ” 考 虑 到 偏 远 山 区 的实 触 、触 到 定 。 际及 教 师 层 次 的差 异 性 ,我 们 抓 三个 维 度 的培 训 与
() 3 关注需求与发展 。长期在农村工作 的教师 , 由于信息闭塞 . 固守传统 , 难以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
需 求 ,乡 下 锣鼓 乡 下 敲 ” 的思 维 定 势 ,亟 待 予 以 改 “ 变 , 是 农 援 工作 中 易忽 略 的现 象 。为 此 , 升 教 育 这 提 生 命 的价 值 , 促进 生 命 的丰 富 , 发 教 师 的 潜 能 , 开 尤 为 重要 。 了培 育 团 体互 助 共 生 的 学 习氛 围 , 累 和 为 积 丰 富教 师 成 长 的文 化 资 源 ,提 升农 村 学 校 的办 学 品 位, 我们 着力 办好两 项实 事 , 师 徒挂 钩 . 班学 即“ 跟 习 ”以 满 足基 层 学 校 的需 求 与 发 展 。 , 首 先 ,为 农 村 中 心 小学 的 校 长 创 设 跟 班 学 习 的
1 . 在建网 、 建库 、 建队伍 三个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 如何练就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 业务水平高 、 具有 创 新精 神 的新 型教 师 队伍 ,这 是 实 验得 以顺 利 进行
的 重要 保 证 。 2 师 的工 作 负 担 较 重 。 . 教 怎样 做好 他 们 的思 想 工 作 , 强 其 责 任 感 、 业 心 , 合 理 安 排 各 主要 实 验 增 事 并
况 , “ 才兼备 ” 为 德 的教 师进 一 步 展 示 其 才 华 提 供 位
过 程 ,并通 过 对 问题 的反 思 找 到 思想 与行 动 对话 的
教研活动《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听课评课稿(2020)

教研活动《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听课评课稿(2020)昨天听了刘老师执教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节课,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刘老师讲的是一节复习课,主要复习回顾常见的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非常有必要,学生都会背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但是有的学生因为不理解意义或不明白公式如何推导出来的,所以解决问题时经常出错,有的直接算式列错。
刘老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每次听刘老师的课,总感觉眼前一亮,听课老师感觉很轻松,很享受,看学生更是享受刘老师的
数学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就学会了很多数学知识。
刘老师这节课最突出的亮点有:
1.六年级的大孩子了,心理上仍然需要老师的“哄”,刘老师开始创设的情景,让学生做游戏“盲人摸物”,刘老师就说:要找精神的,做得好的,其实这就是组织教学的过程,提醒学生上课了,要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了。
2.记得以前刘老师讲过这种复习课,可以看出刘老师训练的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都比较强,所以刘老师设计的这种小组分工,讲解知识点的方法非常适合高年
级学生,低年级学生肯定不行。
3.刘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点的迁移、总结及解决问题的模型思想。
学生分组汇报完后,刘老师又带领学生梳理每个分知识点,从“知识点”整理成“知识树”,学生对所学的零散的知识点有了系统认识和理解。
还有刘老师还教给学生“转化”的思想方法,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模型思想。
2020年11月。
认识周长评课稿(三篇精选)

认识周长评课稿(三篇精选)认识周长评课稿(篇1)在一次关于“认识周长”的数学课程之后,我们针对该课进行了深入的评课活动。
以下是对这节课的详细评价与分析。
1. 教学目标评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且达成度高。
教师成功引导学生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了测量周长的方法。
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从理论到实践得到了全面提升。
2. 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紧贴教材,同时又有所拓展。
教师不仅讲解了周长的定义,还通过实例展示了周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得以在实践中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3. 教学方法评价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了多种手段,如启发式提问、小组合作和实物演示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方法不仅使课堂氛围活跃,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4. 学生互动与参与本节课中,学生的互动与参与度高。
在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发表观点,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种互动式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反馈,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显著。
学生不仅掌握了周长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还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6. 教学特色与创新本节课的教学特色在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的含义。
此外,教师还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和实物演示,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7. 改进建议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建议教师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同时,可以引入更多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贴近实际。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计更多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认识周长评课稿(篇2)针对“认识周长”这一课题,本次评课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达到优化教学、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1. 周长概念解析教师在课程中清晰、准确地阐述了周长的定义,并通过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周长的直观认识。
许卫兵老师长度单位的复习课堂实录及评析

许卫兵老师《长度单位的复习》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运平路小学张道富师:请把许老师昨天发的练习题拿出来。
今天我们要复习什么呢?生:长度单位师:学都学过了。
为什么还要复习呢?生1:为了学的更好。
生2:还能懂得更多的东西。
师:大家说的都不错,温故而知新。
不仅要复习旧的知识,还要在复习中有新收获,新的感想,新的发现……师:其实学习了新的知识,隔一段时间,大家就会记不太清楚了.(图文介绍记忆曲线)一.复习整理师:请用自己的方式整理学过的长度单位。
(学生课前完成)三人一小组,交流自己整理的结果,先出小组中一个比较好的。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展示一个学生的作品)师:这个同学整理的很有条理,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整理的。
我看到中间还有数字,谁能来解释一下10是什么意思?生:10毫米=1厘米师:这个10还表示什么意思呢?生:1厘米=10毫米师:这个10表示的是它们的进率,有两层意思。
那么第二个10又表示什么意思呢?生:10厘米=1分米,1分米=10厘米师:1000表示什么?生:1000米=1千米,1千米=1000千米师:还有整理不一样的吗?(展示第二个学生的作品)生2:10毫米=1厘米,10厘米=1分米,10分米=1米,1000米=1千米师:根刚才整理的怎么样?生:不一样师:哪里不一样?比一比,哪个整理的比较好?生:王玉泽。
师:不仅整理的有顺序,而且进率也都写出来了。
还有不同的吗?许老师也做了个整理,想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整理的?生:想!师:好那我就把我整理的写给大家看看。
(师板书,从小到大,字依次写得渐大,在汉字下面写上字母表示方法,用弧线表示出相邻的进率)师:我们知道它们还都可以用英文来表示,你知道毫米为什么要写mm吗?生:……师:许老师查过资料,毫米翻译成英文时它的英文单词里面就是有两个m。
然后把它简写一下就成了mm.那么你知道米为什么用m吗?千米为什么用Km?师:所有的数学里的规定都是有道理的,有依据的。
三年级数学(下)《面积的认识》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下)《面积的认识》评课稿第一篇:三年级数学(下)《面积的认识》评课稿三年级数学(下)《面积的认识》评课稿一、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吴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二、教学过程:(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吴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吴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学生学生身边的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手掌面等图形以及比较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感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说一说什么是面积,由学生总结出面积的意义。
接着通过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颜色,感受它们面积。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
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比较面积方法的过程。
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的活动,这个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许卫兵认识周长与面积反思

许卫兵认识周长与面积反思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中,“周长”与“面积”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教材在让学生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特意安排了一节“周长与面积的对比”内容的学习。
旨在对已学知识加以区分和归纳,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扫清障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有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就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求面积的问题理解为求周长,求周长的问题理解为求面积。
于是,教师又要进行重复的讲解,收效甚微。
这样教学,既费时又费力,学生也感到枯燥、厌烦。
能不能抛开重复的讲解,通过其他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有用。
因此,教学中要注重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境。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问题的生活化,教学中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绿板做铝条”,“配玻璃”“配遮阳布”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对比、辨析中理解周长和面积的不同,从而建立概念。
对比辨析中还充分利用了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物,如:课本、桌子等。
让学生指指周长,摸摸面,亲身体会面积与周长的不同,使他们感到:哦!原来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生活真是太奇妙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老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关注学生课堂学习体会,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明确,重视学生思维活动过程,能较好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探究、获得新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让学生观察比较,最后得出两者关系的结论,整个操作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练习》评课稿

《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练习》评课稿
《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练习》评课稿
小学数学拓展课是对数学教材进行的扩充和延伸而展开的理堂教学,是基于数学学科,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对知识内容、技能方法的拓展,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刘老师这节课是在孩子们学习了周长和面积的内容之后进行教学的。
1.密切联系教材,以核心知识点拓展。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困惑一一一道题反复练多次,仍有学生答错,有时将题目稍做修改,学生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本质是孩子们对数学核心知识并没有真正理解。
刘老师的这节课就是针对学生最容易混淆出错的知识点“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出发,让学生思考周长相等面积有什么不同,进而展开拓展教学实现对这一知识的.巩固、深化。
2.学习内容具有探究性。
数学教学并不仅仅是知识教学,更是智慧教学。
这节课源于教材、宽于教材,于教材相比,它更具有探究性。
刘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周长一定,围成的不同的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关系,学生经历猜想、列举、验证、比较发现等活动体会:当周长一定,围成的正方形长和宽越接近(正方形),面积越大。
但为了突破这一思维定式,刘老师再次引导学生研究一面靠墙的情况,从而发现要想面积最大,不是围成正方形而是围成长是宽的两倍的长方形。
建议:
1.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索,合理安排时间。
在研究一面靠墙的这一问题,孩子们发现规律是比较难的,因此这里还可以让孩子们再进行列表、记录、比较,从而建立正确表象发现规律。
2.课堂中应尊重孩子的差异,允许学生呈现的探究结果从无序到有序。
3.数学是严谨的,出示学生的计算结果之后应计算一下对错,再做发现得出结论会更好。
公开课《什么是周长》听课评课发言稿(10月)

公开课《什么是周长》听课评课发言稿(10月)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李老师执教的《什么是周长》一课,受益匪浅,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
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也是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
下面我就这节课,进行一个简单的评析,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1、重视小组合作,教学目标清晰。
李老师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动手动脑,教师注重基础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什么是周长的理解。
教学目标清晰,有效落实评价环节,信息技术有效辅助教学,板书设计精妙,注重情境创设,任务活动具体,孩子们参与学习积极,课堂生动有趣。
2、本节课注重情境引入。
李老师课前由蚂蚁赛跑的游戏引入新课,充分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注重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渗透。
在数学课堂渗透科学的数学方法和思想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关系到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等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为今后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课堂活动丰富。
这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老师对封闭图形的概念强调到位,重视学生数学方法的渗透。
5、重视联系生活。
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从自己身边选材,测量红领巾、自己的头围、腰围、胸围、自己书桌的周长,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知道了图形的周长是如何测量计算的。
感受到其实周长就在我们的身边。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多样化、具体化,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以上琐碎之言权当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请李老师多多包涵,也敬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平面图形周长和与面积》总复习听课有感评课稿

《平面图形周长和与面积》总复习听课有感评课稿《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是一节复习课。
每到毕业总复习阶段,就听到许多抱怨:“复习课除了练习还是练习,学生一点兴趣都没有。
难上!”确实,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有“成就感”,它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重任。
如何上复习课,在不同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做法。
那么复习课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传统教学“一言堂”造就的学生在很大程度地丧失了学的独立性,自学能力低下。
而“自主探究、主动发展”就是强调课堂上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明确,程序严谨,提问精细,板书美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了平面图形面积意义和计算公式,看似完成了复习任务。
但教师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忽视了学生是否“乐学”,忽视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这种把学生的认知起点假想为零,所谓的结构严谨、由易到难的教学方式,只是我们老师一厢情愿地预设课堂学习过程而已。
那么,如何上好复习课,使学生在复习中乐此不疲,提高复习效果呢?我认为最重要是要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此,本次执教的张瑾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
通过多媒体演示,带着学生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漂亮的花园,这个花园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从画面上看,教师把所有基本平面图形都安排在同一平面内。
学生在计算相关图形的周长或面积的时候,就必须用到有关的计算公式。
这样,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激活已有的知识沉淀解决问题,当然比单纯的回忆更有效且富有吸引力。
其次,张老师注意将非数学化内容即时有效地转化为数学内容。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总复习》评课记录一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总复习》评课记录一刘世礼:整堂课比较流畅,习题的设计最好有新颖但难度不大的题目。
叶莹冬:1、过度比较自然。
特别欣赏老师有一个环节设计:为什么先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你认为这样安排的道理是什么?让学生经过思考能说出公式的内在联系,从而再次按转化思想把所学图形进行梳理,使得知识结构有条理。
2、练习不要只停在口算上,能否设计笔算的习题。
李朝晖:1、练习的第一题:下面的图形周长相等吗?面积呢?最好放在复习完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后就进行,而不是放在把所有的图形面积公式都复习完之后才进行,这样感觉有点脱节,复习完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后马上做求图形面积的口算题,这样比较合理。
2、老师问题设计得好,答的也好,如果这些回答是学生抢在老师前面说出的就更好了。
3、习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到训练学生的思维,也要考虑到实际应用,因为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建议设计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题。
甘少丽:设计好,如果把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就更好了。
林雪萍:1、老师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力比起低年级老师来说比较弱。
2、设计的题目比较好有以思维为主,也有实践应用题目。
《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总复习》评课记录二林雪萍:1、学生参与面比较广。
2、练习能结合生活实际。
3、学生学习习惯时刻得到老师关注。
香燕:1、学生学习兴趣比较高。
2、教师的教态自然,语言简洁。
3、让学生动手练习时间比较少。
关心仪:1、练习的层次性不够。
2、练习的时间不够,只重视学生的口头说,没有动手练。
曾彩虹: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回答能做到“三大一完整”。
2、教师语言精练,富有逻辑性。
3、这节课的重点突出,难点方面的处理手法比上一次有改动,效果较好。
4、练习题量适中,形式多样。
5、教学环节落实还不够到位,每个环节流畅些就更好了。
陈勇军:1、对于回忆六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字母公式时让六个同学上来写,太耽误时间。
2、对于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可以让学生演示一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观周长评课

评《周长》一课何春观看了《周长》一课后,我被授课老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深深吸引。
该老师教态自然,语言风趣,课堂驾驭能力强。
看得出整堂课都很注意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本课教学有几大亮点非常值得我学习: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美国教育学家卢姆认为:“科学地确立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
”本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确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能引导学生根据已定目标有序地进行教学,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激发求知欲。
精彩的开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本课教师在课的开始,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创设了小动物们在树叶上的爬行轨迹的情境,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样子,很自然地引出本课所学内容。
三、注重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交流空间,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课中,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
如:在学习周长的计算这一环节,老师安排了3分半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合作学习,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充足的探索空间,学生对周长的计算方法掌握得特别好,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在做对应练习时,不少学生能想出求长方形和五角星的周长不同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效果反馈。
本课教师使用了非常丰富的激励性语言,故学生的听课率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老师注重学法的指导,所以学习目标的达成度高;教师在课堂上所列举的例子都是跟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联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建议。
任何一节课,当我们认真去琢磨、认真去反思时,多多少少总有一些遗憾。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当有位学生回答不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第二种方法的2×3=6是什么意思时,看得出学生是由于紧张才没说出来的,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稍做冷静,整理一下思路再说,相信他能表达准确,能做出这种方法,说明他的思路应该是清晰的。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评
课稿
对学生整理和复习不但要起到一个回顾知识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整理和复习课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引发知识的重新构建,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这堂课的重点,林老师就将其定位在学生复习整理的学法指导上。
而事实证明,当学生通过自己整理得到的复习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学生愿意并且重视相互之间的学习。
在学生自主探究整理复习的方法之后,安排了一定量的相关练习。
但是复习中的练习应定于哪里呢?我觉得应定位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性影响,灵活应用,挖掘提升。
在教学设计中,林老师首先关注到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所以在练习中林老师先安排了一组根据直径和半径求周长和面积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的热热身,也为后面的提高练习打下基础。
之后为了让学生形成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组具有代表性的练习,这些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孩子更加深入考虑问题,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发
会解答书本上的卫星天线、自动喷灌机要少吗?
复习课并不是单纯重温旧的知识,而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各种常规方法的运用更加熟练,最终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只要我们教师能多些创新,复习课照样可以精彩纷呈。
《面积计算》评课稿通用

《面积计算》评课稿通用《面积计算》评课稿通用《面积计算》评课稿通用1前几天对学生进行了多边形面积的单元检测,结果很不理想,本班平均分都只有80多分。
看了学生的错误情况,发现失分最多的是填空题、判断题和选择题,而计算则相对而言要好一点。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分析了试卷的题目,发现判断和选择都是一些考验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题,要解决这些题,就必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推理、空间想象和实践操作能力。
本单元的知识可操作性较强,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所以在教学时,我几乎每堂课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供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应该说学生的理解、推理、空间想象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还不错,而且学生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诸如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等。
至于上面判断和选择题中的知识,学生当然也发现了。
那为什么还会失分这样严重呢?我想可能是缺少了一定的强化训练。
这是我在平时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面积计算》评课稿通用2《圆环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面积的基础进行教学的。
在本节课上,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图片播放各类图片,创设学习环境,凸显情景教学的本质问题,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通过动手操作引出圆环。
然后由几个图形的比较,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圆环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此过程中,激活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其次,我尽可能的赋予丰富的情感因素,用数学的情感去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练习时我也是围绕生活实际,让学生多层次的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是学生思维成长的.土壤,数学课时更应该如此。
在课堂评价时,我想了很多鼓励学生的话,学生在肯定和赞赏的语言评价中得到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卫兵讲的周长和面积评课
听了老师这节课,可以重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评价:
一、把握起点,定位准确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学生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往往容易与先前学习的周长的计算混淆。
因此本节课主要是来对两者之间加以联系与区别。
使学生能较为准确地区别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设计合理,处理得当
在进行教学中主要体现在:第一、引导学生从三方面去区分,首先从概念上分清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然后再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加以比较。
其次是从计算方法上分清各该怎样算;(尤其是在计算所需要的条件来联系)最后从计量单位上分清各该用什么单位。
第二、重视寻找计算周长与面积的规律:放手让学生在计算周长好面积时,不断改变体中的要求,让学生在解决不同问题中来体验和寻找规律。
使学生在比较和练习过程中真正能分清周长和面积。
三、小建议:
把课堂练习的难易程度做一些小的调整,常规的练习题有少量的练习即可,适当加大容易混淆的题型,这样效果也许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