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翻译的心理语言认知过程概要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从认知的角度看翻译过程]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从认知的角度看翻译过程]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从认知的角度看翻译过程]一研究翻译过程的必要性罗杰・贝尔(RogerT.Bell)认为翻译的概念有三层非常明显的意思:一、翻译意味着atranslation,就是说翻译可以指翻译这个行为的结果,也就是翻译后的文本;二、翻译意味着translating,即翻译在这里被看成是一种行为,是指译者是如何开展自己的行动来进行翻译这个动作,以形成翻译后文本的;翻译的第三层意思才指translation,亦即翻译是包括翻译过程和翻译后文本的抽象性概念。

在罗杰・贝尔看来,完整的翻译必须是既研究翻译后文本,又要研究翻译过程本身的。

但目前惯常的情况却是,研究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对翻译后文本的研究,或只是在研究翻译后文本的过程中顺便提到了只言片语的翻译过程的话语,而翻译做为一个过程的研究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有的人认为这种忽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翻译过程虽然极其复杂,但其实在译者的大脑中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造成这种忽略的原因是,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力掌握人的大脑,更不用说大脑中所发生的翻译过程了。

本文认为,一味地对翻译后文本进行研究是有误导性的,因为原文在经过译者的再造后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东西失去,而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虽然受到人类认识的局限,但它的主要针对对象是原文如何经过译者大脑的加工形成翻译后文本的。

因此,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还是有必要和有价值的。

二翻译过程和认知翻译过程做为人大脑的一种活动是和认知分不开的。

奈达认为翻译就是翻译意义。

而用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意义的时候,如何做到意义不丢失,或者如果意义丢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是光对翻译后文本进行研究就能解决得了的,而是要深入到译者的经历和思维中去。

而认知正是探求将一种意义转化成另一种意义时人的认知心理的。

实际上,对翻译进行认知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者的注意。

周红民就认为,可以通过对译者的被原文激活的心理状态进行认知原则的研究。

翻译过程的认知心理研究

翻译过程的认知心理研究

1. 认知心理研究翻译过程的理论基础
1. 1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大多数的认 知心理学家都是从信息加工范式作出一系列的假 设,主要的假设有: ( 1 ) 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被一
Keane,11) 。从以上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就笔译而 言 ( 笔译的信息刺激属于相似刺激,都是视觉刺 激) ,由于对信息的注意不同,信息在加工时一定会 有缺损,势必造成源语与目的语意义不对等的问题。 译员要克服这个问题,应如何处理呢? 译员要解决 的是合理分配注意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是可以量化 的问题,我们需要借助元认知来提高注意的合理分 配。这个问题我们将稍后探讨。 1. 1. 2 学习和记忆包括三个阶段: 编码阶段, 存储阶段和提取阶段。各个阶段均在工作记忆中完 成。翻译的过程与记忆密切相关,译者在翻译过程 中不断加工信息,并将信息储存在记忆中,在后续 加工中,不断提取记忆中的信息帮助加工进程。阿 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记忆存 储器: 感觉存储器、短时存储器和长时存储器。 信 息在感觉存储器中很短暂,其中一部分引起注意并 被贮存,并进一步加工。短时储存处理的那部分信 息被转移到长时记忆中 ( Eysenck & Keane,42) 。学 习被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内隐和外显学习的 区 别 在 于 获 得 知 识 时 意 识 是 否 参 与 ( Eysenck & Keane,15) 。学习的结果是将知识和信息以心理表 征的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 ( 长时存储器) 中,学习 的过程在工作记忆 ( 短时存储器) 中进行。长时记 忆分为程序性记忆 ( 对动作和认知技能的学习) 和 陈述性记忆 (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简言之,翻译 的过程就是学习新信息并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在新 的信息刺激下,从已有的记忆和刚储存的记忆中提 取信息到工作记忆中,加工新信息并储存到长时记 忆,这个过程如此反复循环。 1. 1. 3 信息的加工方式 。加工可以分为无意识 加工和有意识加工 。人的信息加工类似于计算机的 处理信息,都是操纵符号 ( Eysenck & Keane,3 ) 。 信息加工就是对输入信息进行解码编码,建立符号 系统加以贮存,笔者认为这个符号就是心理表征或 者称作信息在人的大脑中的储存形式 。人类的认知 加工方式多样,绝大多数的认知过程是自上而下和 自下而上加工的结合 。而序列加工认为某一过程完 成才进行下一个过程,但在高度技能化或大量的练 习中也存在平行加工,即几个或全部过程同时开始 加工 。对于复杂的认知活动而言,加工过程不可能 -04

英语翻译理论

英语翻译理论

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

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百年来各国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

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就后者而言,翻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

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

因此,学好翻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翻译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翻译的标准所谓翻译标准,亦曰翻译原则,即指导翻译实践、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

翻译标准的确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严复的三字标准中国清末思想家严复的三字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说:“译事之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后来一般就把“信、达、雅”当作翻译的标准。

用今天的话来说,“信”就是忠实准确,“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字古雅。

严复的“信、达、雅”被公认为翻译标准,其影响深远。

它对商务英语的翻译同样指导作用,商务英语要求语言严谨、准确就要做到“信”,同时在“信”的基础上追求“达、雅”。

严复的三字标准在中国翻译界讨论翻译标准时,几乎无不提及。

正是在三字标准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和翻译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

英汉翻译 第二章 翻译过程

英汉翻译 第二章 翻译过程

第二章翻译的过程——理解与表达第一节翻译过程翻译的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理解和表达。

翻译上的不足之处主要出在理解上,如果译者完全理解了源语文本和有足够的能力驾驭目的语,那么翻译过程就会变得自然,而且几乎是一个自动的过程(Nida)。

理解是表达的前提和先决条件,表达是理解的结果。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两个阶段是在译者的潜意识中同时进行的,理解中有表达,表达中有理解。

翻译的基本过程: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相关因素:翻译的类型(一):表层翻译Source Language (X) Target LanguageX=interlanguage翻译的类型(二):深层翻译(Source)(Target)(Analysis)(Restructuring)X(Transfer)翻译的类型(三)篇章翻译 PlaneT extual Processing PlanesT extual PlaneT SL =source-language text; T TL =target-language text第二节 理解与翻译要做到完全透彻的理解决非易事,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理解原作十分不易,需要语言修养,文化修养,各方面的知识”。

除了语言文化的差异之外,翻译中理解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别 二、语言与思想的不一致 三、时间因素的介入 四、文化障碍理解的步骤:1. 分析原语文本的词汇和语法特征He didn ’t come to the hospital because he was ill. 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 in water.2. 结合篇章语境进行分析I crossed the street to avoid him, but he saw me and came running towards me. It was no use pretending that I had not seen him, so I waved to him. I never enjoy meeting Bert Dykes.3. 分析原语文本的交际语境If you’re looking for a good job, we’re offering a thousand a week.An American journalist describes his first experience in learning Chinese as fo llows: “Mandarin, the dialect I’m wrestling with, has four tones. The first is spoken…with a high-pitched sound. The second tone rises. I think of calling to shore while wading into the waters of Maine.4. 结合原语的文化语境进行分析Milky Way It is a wet summer.第三节表达与翻译理解是表达的前提,表达是理解的结果。

翻译认知过程研究-谭业升

翻译认知过程研究-谭业升

目录总序 .........................................................................................王克非xiii 前言 .........................................................................................谭业升xviii第一章 引论1第二章 翻译认知过程的研究方法82.1引言 (8)2.2言语报告法 (9)2.3行为测量法 (13)2.3.1击键记录法 (13)2.3.2眼动跟踪法 (15)2.4生理测量法 (19)2.4.1脑电技术 (20)2.4.2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21)2.4.3正电子扫描技术 (22)2.4.4对神经测量研究的未来展望 (23)2.5实验法短评 (24)2.6文本语料分析法 (29)2.6.1文本对比描写分析法 (29)2.6.2语料库法 (36)2.7补充研究方法 (41)2.7.1民族志法 (42)Studies on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2.7.2广义思维报告法 (46)2.8研究方法的融合 (47)2.8.1产品和过程数据的关联 (47)2.8.2多元互证/三角测量 (48)2.8.3翻译进程分析法 (51)2.9结语 (52)第三章 翻译认知过程的描述和解释模式563.1引言 (56)3.2翻译过程的隐喻 (58)3.2.1翻译认知行为隐喻 (60)3.2.2翻译作为社会事件的隐喻 (62)3.2.3隐喻与翻译过程概念化的侧面截显 (64)3.3 Chesterman对翻译过程模式的分类:三种视角 (65)3.4认知翻译学的两个承诺与翻译过程模式构建 (68)3.4.1概括承诺与翻译过程模式构建 (68)3.4.2认知承诺与翻译过程模式构建 (69)3.5翻译过程模式构建的认知基础 (71)3.5.1客观主义认知观与翻译过程模式的构建 (71)3.5.2连通主义与翻译过程模式构建 (74)3.5.3情境化/环境内嵌/涉身认知与翻译过程模式构建 (78)3.6翻译过程模式批判 (81)3.6.1 Bell的翻译过程模式 (81)3.6.2翻译过程的关联–推理模式 (83)3.6.3Alves & Gonçalves 的关联–连通主义模式 (86)翻译认知过程研究3.6.4 PAC T E翻译能力模式 (87)3.6.5翻译认知与行动网络模式 (90)3.6.6 Kintsch的构建整合模式 (93)3.6.7口译的整体过程模式和部分过程模式 (95)3.7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认知建构模式探索 (96)3.7.1翻译认知建构综合模式的演变和构成 (97)3.7.2翻译认知建构综合模式的解析模式 (101)3.7.3认知建构模式的核心:翻译转换与识解 (107)3.7.4动态识解与模式的不可预测性 (115)3.8结语 (120)第四章 译者的实时认知加工:假设、构念与维度1234.1译者实时认知加工研究的方法论假设 (123)4.2理论构念下的译者实时认知加工研究 (125)4.2.1认知负荷/认知努力构念下的译者实时认知加工研究 (125)4.2.2自动化构念下的译者实时认知加工研究 (133)4.2.3直译/默认翻译构念下的译者实时认知加工研究 (136)4.2.4实时翻译过程研究的局限和警示 (144)4.3实时翻译过程研究中的主体认知维度 (146)4.3.1目前翻译过程研究中所涉及的主体认知维度 (146)4.3.2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译者实时认知加工研究 (148)4.4第二代认知科学范式下的翻译实时认知加工 (150)4.4.1翻译实时加工过程中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互动的新框架 (150)Studies on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4.4.2自动化、直觉和无意识加工的重新认识 (156)4.5结语 (162)第五章 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的拓展1645.1引言 (164)5.2情境化的翻译认知过程研究 (166)5.2.1情境化认知理论 (166)5.2.2真实工作环境下的翻译认知过程研究 (167)5.2.3新时期社会技术网络中的翻译认知过程研究 (169)5.3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认知研究 (174)5.3.1文化的可操作性定义 (174)5.3.2对翻译过程中文化认知运作的重新认识:文化认知系统与文化概念化 (176)5.4翻译过程中的情感认知研究 (181)5.4.1翻译过程研究实验范式下的情感影响研究 (182)5.4.2译者情感认知研究的拓展 (188)5.5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认知研究 (193)5.5.1翻译创造性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193)5.5.2翻译过程的创造性特征 (194)5.5.3翻译认知创造过程的心理实验研究 (197)5.5.4创造性翻译过程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无意识认知 (205)5.5.5翻译的创造性与机器翻译的局限 (208)5.6对翻译共性认知过程的再认识 (210)5.7结语 (215)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216参考文献 (222)推荐阅读文献 (269)索引 (272)第引论一章维特根斯坦(2005:106)在《逻辑哲学论》中说,“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1。

英语专业英译汉第二章翻译的过程

英语专业英译汉第二章翻译的过程

11 返回章重点 退出
2.2.1 直译和意译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 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 求语言流畅易懂,直译并非一定是“字对字”,一 个不多,一个也不少。 Eg. to arm to the teeth
课堂互动 :翻译句子
1.After singing, she sits on audience’s hands.
【译文】唱完歌,观众不给她鼓掌。
2.Every time he comes to New York, he wants to paint the town red.
【译文】每次来纽约,他都要痛饮一番。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所谓异化基本上就是以“直译”为主,要求译文尽力 保留原作的语言特色,给读者以新鲜陌生感。所谓归化 大致相当于“意译”,要求译文同原作同样通顺流畅,无 语言隔阂障碍。异化和归化可以被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 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 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 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 层面的价值取向,而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这个大 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异。
【译文】一想到还要返回,我心里就 害怕。
英语专业英译汉第二章翻译的过程
27 返回章重点 退出
例3:I’ve been giving the thought some consideration.
【译文】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英语专业英译汉第二章翻译的过程

第二章:口译中的认知规律

第二章:口译中的认知规律

• It is also used in a branch of social psychology called social cognition to explain attitudes, attribution, and groups dynamic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engineering, cognition is typically assumed to b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a participant’s or operator’s mind or brain.
Cog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
• Interpretation is a kind of highly complicated bilingual activity that is restricted by time. After incepting the source language information, interpreters need immediately reformulate i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very unnatural state, in whic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lmost happen at the same time, brings about tremendou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l interpreters. In interpreting, interpreters go through a series of processes such as the inception, comprehension and conversion of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reformula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关于第二语言过程的认知心理分析

关于第二语言过程的认知心理分析

关于第二语言过程的认知心理分析一、概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直接现实。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第二语言以适应跨文化交流的需求。

第二语言的学习并非简单的语言知识的积累,而是一个涉及认知、情感、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的复杂过程。

本文将围绕第二语言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二语习得理论有所贡献,并对实际教学提供指导。

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经历从语言输入到输出的转换过程,这一过程涉及语言知识的内化、语言技能的自动化以及语言使用的监控等多个阶段。

这些阶段都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如注意力、记忆、思维等。

同时,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如动机、焦虑、自信等,也会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我们将探讨第二语言学习的认知基础,包括语言知识的表征和存储、语言技能的习得机制等。

我们将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策略,如记忆策略、学习策略等。

我们将探讨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调控策略。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心理机制,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同时,我们也期望能够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掌握第二语言。

1. 介绍第二语言学习的背景和重要性第二语言学习是指在掌握母语之后,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第二语言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

学习第二语言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掌握第二语言可以增加职业机会,特别是在国际商务、旅游、教育等领域。

学习第二语言还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包括语言理解、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当今世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是最常见的第二语言学习选择。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学习其他语言如西班牙语、法语、汉语等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些语言在国际贸易、旅游和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翻译概论Chapter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翻译概论Chapter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Chapterl----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1.第一章内容概述D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

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蜡姻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①把翻译比作渡河一一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Sayers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

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出”。

④巴西翻译家一一“食人者”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第二章 翻译的过程

第二章 翻译的过程

第五,注意词语的搭配关系、逻辑关
系和上下文关系。如: He wrote his 12th novel at the ripe age of 85. The custom had its spring in another country .
3. 语境分析(analysis of the context)
4. 自然层次
自然层次是对译文行文的基本标准。即自 然流畅,符合译入语的习惯。过度拘泥于 原文,不敢越雷池半步,译文就会不自然, 不流畅。 1. 选词用字照抄字典,忽视上下文。 Babies satisfactorily born. Sorry, I can’t help you.
即说明处在一定语境中,按照一定次序 排列的词项或句项之间的语义关系,探索 词项、句项的意义。“我们所翻译的不是 某些言语,而是看不见、听不到的东西, 即意义本身。”(William Hans of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首先分析词的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和关联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seat oneself in a wooden chair accept a university chair chair the board meeting condemned to the chair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Lao She’s writings show a cordial and humorous style. Winston Churchill’s famous speeches exhibit a vigorous and sprightly style. Ernest Hemingway’s novels demonstrate a simple and symbolic style. Charles Lamb’s essays are written in his humorous and inimitable style. William Hazlitt’s essay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lucid and forceful prose style.

翻译理论和实践第二章语义翻译01

翻译理论和实践第二章语义翻译01

21. His mother described him at two as “round and fat and strong.” 22. Our conference did in the end make detailed plans for the invasion. The date was to be 4 June 1944. 译:我们的会议最后确实制定了进攻的详 细方案。日期定在1944年6月4日。

5. He is always painstakingly at his books. Milton’s Paradise Lost consists of twelve books. That’s all I remember, sir, on the Book. 误译:先生,关于这本书,我能想起来的就这些。 改译:凭《圣经》起誓,长官,我记得的就是这 些。
15. The upper society then had not lost its exclusiveness nor its brilliance. 虚译:当时的上流社会没有失去它的奇光 异彩,也没有失去它的排外性。 实译:当时的上流社会仍然焕发着奇光异 彩,而且依然壁垒森严,不容下层人涉足。

16. There is more to their life than political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more than transient everydayness. 译:他们的生活远不止那些政治的、社会 的和经济的问题,远不止一时的柴米油盐 问题。
Choice of stylistic meanings

9. I’m getting chilled to the bone. What can Freddy be doing all this time? (Pygmalion) 译:冷死我了。佛莱第这半天是干什么去了? (杨宪益) 10.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Of Studies) 译: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王 佐良)

翻译认知心理学

翻译认知心理学

完整编辑ppt
3
(肖辉、张柏然,2001,“翻译过程模式论断想”,Βιβλιοθήκη 语与外语教学)完整编辑ppt
4
完整编辑ppt
5
❖ 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贝尔模式通过对翻译过程及其 思维规律的心理描写,试图建立具有心理现实性的 翻译认知模式。与前人的翻译模式相比贝尔的流程 模式在整体框架和内容等方面似乎详实很多,对开 阔研究视野、升华研究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 义。然而,心理学、人工智能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及双语转换的实践经历告诉我们,位于人类大脑黑 匣子的双语转换心理机制与信息处理的内在过程是 极其复杂、隐蔽的.看不见、摸不着。那么,贝尔模 式的心理现实性究竟有多大,尚待今后大量科学研 究的验证 。
完整编辑ppt
10
心理词库(mental lexicon ):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词的 知识。心理词汇的特征包括词的意义、拼写、发音 等信息(Carroll,1999:102)
心理词库的研究:
1、一个词库还是双语词库 2、词汇信息的心理表征形式,等级网络模型/激活扩
散模型/原型网络 3、如何调用、激活心理词汇 4、词汇心理表征与翻译研究(翻译教学) 5、词汇心理表征与认知词典编撰
表层编码把握语篇中字、词、短语及其间语言学关系;
文本基础表征是包含文章准确意义的系列命题,是对文 章提供的语义及等级层次关系而形成的表征;
情境模型是与自身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经由推理形成一 个内容或心理上的微观世界。
完整编辑ppt
8
(车祸和荷兰人乘火车的情景模型)
语言使用所涉及到的事件、人物、地点等及一些一般的关 系已在人的记忆结构里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范畴和关系结构,这 些结构是构成情景模型的基础。因此情景模型是真实情景的对 等体,而情景又是语篇描述的对象,在脱离实景的语用过程中, 情景模型便成了中介物(熊学亮,1993 )。

口译认知过程

口译认知过程

口译认知过程口译是一种高强度的认知活动,涉及多个方面的技能和策略。

以下是口译认知过程中的主要方面,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的过程。

一、信息接收与理解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首先需要全神贯注地听取源语言的信息。

这一阶段涉及到对语音、语调以及非言语信息的全面捕获。

此外,译员还需要快速理解讲话者的意图和信息内容。

二、短期记忆与笔记在接收到信息后,译员依靠短期记忆来存储信息。

短期记忆对于口译至关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译员需要将这些信息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直到完成翻译。

同时,为了辅助记忆,译员也会使用笔记来帮助记忆关键信息和细节。

三、语言转换与表达一旦理解了源语言的信息,并储存在短期记忆中,译员需要将信息迅速地转换成目标语言。

这个阶段需要考虑到语言结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转换。

同时,译员还需要确保目标语言的表达流畅、准确和自然。

四、逻辑梳理与重构在口译过程中,译员经常需要处理复杂的信息结构,如倒装、省略、隐喻等。

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译员需要快速梳理信息的逻辑关系,必要时进行信息的重构或重组。

五、应对策略与技巧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如技术故障、讲话者口音重、讲话速度快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译员需要掌握一些策略和技巧,如快速调整注意力、自我暗示、使用填充词等。

六、认知负荷管理口译是一项多任务处理的工作,要求译员在听、说、理解和转换等多个任务之间进行切换。

因此,有效地管理认知负荷至关重要。

译员可以通过提高注意力集中程度、减少外部干扰和合理分配认知资源来降低认知负荷。

七、文化背景知识与术语准备在跨文化交流的口译中,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和准备相关的术语对于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非常重要。

译员应事先熟悉相关领域的术语、特定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以便在口译过程中快速理解和处理信息。

此外,不断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也是提高口译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总之,口译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而高强度的活动,要求译员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和策略。

第二章思想和语言的认知操作

第二章思想和语言的认知操作

第二章思想和语言的认知操作在概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认知操作决定语言使用方法。

本章介绍三种典型的认知操作: 思想和语言的识解、交际中的心理空间的构建以及听者的话绘画推理。

识解操作是从多种结构有利于选择合适的句子,识解是感觉组织得出惊人的相似性原则。

心理空间是实时谈话时建立以及激活的信息包,同时利用我们宽广的白科知识了解任何事物。

推理是以结论为前提提取得到的认知操作,听者人推测过程理解说话含义称为会话含义。

下文分别对三种认知操作加以说明。

一、解释说明部分告诉我们:一个特定的场景通常有不止一种思想和语言来描述该场景。

识解认知操作是在视觉感知常常突出相似性原则。

例如我们在描述一个瓶子的容量只有一半时候,是半空还是半满呢?在描述瓶子半满,我考虑喝到瓶子的一半;在描述瓶子半空时,我会认为喝完了。

有9个方面思想和语言的识解。

1.视框:在观看一个场景,我可以采取很远或靠近的位置可以得到更广泛的或更受限制的视框,看一个情景可以用不同视框看,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也是我们所说的“远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2.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个事物的抽象识解和具体识解。

3.视点:让自己站在对方的视角看问题视点的转换问题作者分别例举了一个书的版权者和卖书人的视点对书进行描述;两个小男孩跌倒和绊倒的问题在自己的角度向他们妈妈进行解释;动词的come和go的用法取决于演讲的情况把这类次为指示动词;一些指示方向。

4.客观和主观性:客观是指一个场景与说话人相关,主观是指一个场景情形包涵了说话者。

5.心理扫描以相同的方式我们在视觉上扫描山脉的样子,我们也可以在心理进行扫描它所以心理扫描是指在解释某种情况反面的逐步采用不同时间解释。

在这种视点模式其连续不断的情况扫描称为时序扫描。

在语言上,时序扫描是有时态的。

整体扫描应用一种视点模式下所有的情况同时激活并且不会改变的。

在语言上,整体扫描缺乏时态的。

6.虚拟运动也被称为抽象的,精神的,虚拟的或者主观的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扫描。

关于汉英翻译中的语言理解过程

关于汉英翻译中的语言理解过程

关于汉英翻译中的语言理解过程[论文关键词] 汉英翻译理解分析语义结构[论文摘要] 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心理过程即对两种语言的分析理解过程。

这一理解过程是汉英翻译的关键。

只有理解判断正确,才能靠译者自身的学识修养进行再创造,做到表达自然地道,再现原文风格。

汉英翻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表面上看,汉英翻译只是把汉语原文的表层结构直接转化为英语的表层结构,但是这并不能正确刻画出译者所经历的语言心理过程,即理解过程。

汉英翻译的过程不是汉语(原文)一字词对应一英语(译文),而应该是汉语(原文)一理解、分析 +对比、选择一表达一英语(译文 )。

汉英翻译不是“对号入座”,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

汉英翻译必须采取英文的句法来表达汉文的意念。

如照汉语逐词硬译则译出来的只不过是一堆让人费解的英语拼凑罢了。

从语言心理的运作上看,译者须先将汉语语法结构和语义两个层面的深层结构了解清楚,并分析成若干语法与语义单位,然后再将这些单位一一转化成英语的语法及语义单位,最后经过重整组合才能成为译作。

那么,怎样才能用地道的英语来表达汉语的意思?如何完成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语言结构问题。

语言的理解与分析是汉英翻译必须的前提。

译者所依据的基础是其对汉语和英语的语感。

一、结构分析1.从语言形态学即按语法结构中形态变化体系的特征来看,汉语无曲折形态变化,而是依靠附加助词使词的结构发生变化来表示不同的语义、语法范畴或语气。

汉语属于分析型语言,其词序与功能词的表意功能和语法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汉语的语法关系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来体现的。

例如:(1)那声音把我吓坏了。

(2)你看见了什么?(3)我们很忙,忙于写几篇学期论文。

(4)他现在溜冰不如以前溜得快。

而在英语中,情况就不同了。

英语属于综合型语言,主要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

英语有曲折形态变化,词的语法意义是通过词的附加成分、词根的语音变化以及词序的变化来体现的。

翻译过程的认知心理描述——Bell翻译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评介

翻译过程的认知心理描述——Bell翻译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评介

翻译过程的认知心理描述——Bell翻译过程的信息加工模式
评介
王怀贞
【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翻译作为人类最复杂的认知活动之一,一直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现有的多数研究总以翻译的结果--译作为对象,对翻译过程的研究相对不足.Bell的翻译过程模式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本理论框架,从语言理解的角度,对翻译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描述,虽然有种种缺陷,但基本上反映了翻译的本质,是具有科学性和一定操作性的一个模式.翻译研究应该重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
【总页数】6页(P70-75)
【作者】王怀贞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
【相关文献】
1.翻译:抉择和再造的过程——评介吉里·列维的《翻译是一个抉择的过程》 [J], 关慧
2.透视翻译的认知加工过程--评《翻译认知心理学》 [J], 白秀敏;王杭
3.论翻译过程与翻译过程模式——对Roger Bell构建的翻译过程模式的思考 [J],
王璐
4.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解读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翻译偏差 [J], 王波
5.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解读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翻译偏差 [J], 王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翻译的心理语言认知过程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翻译的心理学理论基础2.了解翻译过程与翻译心理3.了解翻译过程的心理模式本章概述翻译的过程从本质上看是心理的、认知的,它不仅表现为源语输入和译语产出这一外在的言语行为和言语事实,而且也反映了译者语际转换的内在心理机制和言语信息加工的认知过程。

本节将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过程。

翻译能力调查问卷同学们,为了了解你们的学习动机,请你参与本次调查。

你的回答只反映你对相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认识,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谢谢合作!本问卷共6个题目,测验时请在与自己情况相符的句子前填"Y",不相符的句子前填"N"。

请记住在填写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去判断是否应该这样。

1.翻译是实践性为主的学科,无需寻找内在心理机制和内部规律。

()2.翻译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翻译认知加工系统。

()3.翻译一词一般指作品。

()4.有声思维法是研究翻译心理过程的有效方法。

()5.语言的识别是语言理解的高级水平。

()一、翻译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翻译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翻译心理的学科,是以双语(或多语)转换的认知心理过程为研究取向的交叉性学科(刘绍龙2007:19)。

具体而言,翻译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来源就是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语言学和翻译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

其次,鉴于传统理论的经典作用、长期影响和较强的可描术性及解释力,基于符号加工思想或电脑隐喻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可以成为翻译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取向,而基于神经网络或脑隐喻的加工心理学可以作为符号加工理论的有益补充或辅助理论(刘绍龙2007:1)。

1.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处于20世纪前半叶的学者基本都接受流行的英美分析哲学的教育,深受其约束。

首先倡导语言研究认知转向的当属乔姆斯基。

同时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认知和心智,并进一步用计算机来研究人类的心智和语言,它们的主要特征可用符号来表示,依据形式运算来描写,推理可根据形式规则对这些符号运作而得。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961)深受培根、洛克、休谟等古典经验论的影响,认为:认知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作用,认知结构是后天构建的。

主体在智力成长过程中主要有两条原则在起作用:适应(Adaptation)和组织(Organization)。

组织指以整合的方式来建构各种图式。

适应又包括同化和顺化,同化是按照主体已有的认知系统对外来刺激的解释或分析,环境际遇经过认知转化,从而与认知系统已拥有的知识和思考方式相一致,这样就将环境因素或客体纳入到主体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主体的认识,引起了图式的变量。

顺化则是通过认知系统的改变,以适应外来刺激的结构,通过个体的内部图式或创立新图式来适应新客体,从而引起了图式的质变,使主体适应环境。

因此人类既可以使现实适应于自己的认知系统(同化),同时也可使自己的认知系统适应于环境的结构(顺化),在认知和现实、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不断互动之中,人类的心智、思维、知识得到不断发展。

第二代认知科学家还接受了“连通论”。

连通论反对把符号作为认知的基本单位,主张其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认知的过程由神经网络构成,表现为信息在神经网络的有关单元中的并行分布和特定的连接方式,而不是符号运算和串行加工(serial process)。

信息在神经网络上是同时进行加工的,各单元与其他单元之间有许多连接通道,起激活和抑制其它单元的作用。

第二代认知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天生就有寻求和建立事物之间联系的倾向,而且人的知识、记忆、智慧不是领储存在单个神经元中的,而是储存在由神经元连接而成的特定集合体中,它们又互相连接,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王寅2007:20)。

至今,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

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

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而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种序列加工观越来越受到平行加工理论和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的挑战。

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

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

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

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会聚性证明法,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出结论。

而现在,认知心理学研究通常要实验、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心理学和计算机模拟等多方面的证据的共同支持,而这种多方位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青睐。

认知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脑本身,想来揭示认知活动本质过程,而非仅仅推测其过程。

最常用的就是研究脑损伤病人的认知与正常人的区别来证明认知加工过程的存在及具体模式。

2. 心理学维度下翻译的定义什么是翻译? 凡是翻译研究者似乎必须对这个问题给出明确的回答。

然而至今为止,也很难有一个真正权威的定义,因为不同的学者对翻译有不同的理解,正如索尔(SÊlle)所说:“翻译理论的历史可以说是探讨‘翻译’多义性的历史”。

的确,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翻译”都是多义词。

贝尔(Bell)认为英语“translation”一词有三个含义是翻译过程(translating)、是翻译结果(a translation)、是指既包括翻译结果又包括翻译过程的抽象概念。

汉语除包括英语所具有的意义,还可指翻译者,并兼指口译和笔译。

翻译的不同含义导致翻译研究的不同侧重点。

贝尔认为“翻译过程论”要求对信息处理进行研究,包括知觉、记忆、信息编码和解码,其研究途径为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

“翻译译品论”强调对译本进行研究,其研究途径为语言学,包括句法学、语义学、文体学、语篇学和话语分析。

“翻译综合论”要求既要对翻译结果进行研究,又要对翻译过程进行研究。

杜布瓦(Dubois)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原语)语篇所表达的东西用第二种语言(目的语)重新表达出来,尽量保持语义与文体方面的等值”。

贝尔对其“等值”观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完全等值的理想是愚蠢无聊的幻想(chimera),因为语言之间彼此不同。

这种不同体现在形式上就是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符号及其语言符号组合规则,同时这些形式具有不同的意义”。

贝尔比较赞同翻译就是交际,交际也是翻译的观点。

他引用斯丹讷(Steiner)的话来印证此观点的正确性。

斯丹讷认为“任何模式的交际同时都是一种翻译:即意义在或纵或横某一个面上的转移。

没有哪两个历史时代、哪两个社会阶层、哪两个地方使用词汇和句法来精确地表示相同的东西”。

“也没有哪两个人可以做到这一点”。

这里的“或纵或横”是指意义具有多重性,但任何交际或翻译都只能传达其中的部分意义,有些意义在交际或翻译过程中损失掉了。

倒底是取“纵”舍“横”还是取“横”舍“纵”取决于译者本人,译者是关键是中心。

因此,对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大脑活动或心理活动的研究是关键。

取舍的因素可以大致分为内外因素。

外在因素包括:译者的知识(包括意思形态、诗学观等)和经验以及生活环境。

内在因素是指译者的大脑活动(如记忆)或心理活动(颜林海2006:116)。

因此,对翻译认知心理过程的研究必须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

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和加工模式,而翻译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两者结合,可以充分有效地揭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内部心理机制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并将其研究成果用来指导翻译实践,同时为翻译学提供心理学基础。

3. 心理学与翻译研究结合的必要性翻译研究要寻找内在心理机制和内部规律,就必须与心理学的研究相结合。

(1)语言与思维因为语言和思维这一心智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在他那部经典的《思维与语言》一书中深入阐述了这一问题。

他指出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和不可分割的。

他提出言语思维这一概念,并说它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由三个层面构成:外部言语、内部言语、思维,其中内部言语是解释这一整体的关键层面,它是言语思维的独特层面,是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

外语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产生思维,词就消亡了。

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控制的,它是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的动态的不稳定的东西。

思维的特点是整体呈现的,而在言语中则是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相继展开,因此由思维向言语转化必须通过意义。

从思维直接过渡到言语是不可能的,只能以一种迂回方式进行,即由思维经过意义,再经过词,在这个过程中言语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紧密相联的。

翻译活动是一种利用语言为中介进行的交际活动,要认识这一交际活动的本质,我们不可能不涉及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

(2)翻译过程心理学侧重的是一种过程研究,而原来的翻译研究主要是从语言结构及其功能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

也就是说原来的翻译研究只是在结果层次上的研究,而心理学的研究是在过程中的观察和研究。

我们不能说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研究不重要,但这种研究总是一种结果性的,静态性的和表层的研究,而不是一种过程的,动态的和深层的研究。

翻译中的很多问题只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才能说得清楚。

我们在理解一篇文章,一段话语,甚至一句话时,并不是把它们全部阅读完意义才呈现的。

实际上,这是一个过程,从开始接触第一个词起思维活动或心理分析活动就逐渐展开了。

随着阅读活动的进行,视觉感官将一个个印符投射到大脑,这种理解和解释的活动不断展开,其意义由隐到显,由游移到确定,由模糊到清晰。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活动是十分活跃的,它不断地推理判断,不断地筛选淘汰,不断地梳理整合,最后得出结果。

翻译作品作为结果所出现的问题,必然产生于过程的某一个环节。

(3)小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也是翻译学发展的必然,是翻译学建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任何与语言相关的学科都不可能完全与心理研究无关,这是因为语言在本质上是心理的。

翻译活动更是一种涉及诸多心理问题的活动,如果只从结果上或语言层面上去研究翻译,有些规律我们就认识不到,有些现象我们就解释不了,这样会制约这一学科的发展。

建立翻译学这一口号提出来已经十多年了,但至今仍有一些人对它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因为他们认为翻译不过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操作,不会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这种看法与我们目前对翻译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