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数学平移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7.2:用坐标表示平移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7.2:用坐标表示平移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7.2:用坐标表示平移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7.2:用坐标表示平移”,这是学生在掌握了坐标系的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学习坐标系中图形平移的规律和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平移的概念,掌握平移的性质,并能够利用坐标表示平移前后的图形。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首先,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如电梯的上下移动、滑滑梯等,让学生对平移有直观的认识。然后,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平移的动画,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平移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平移的性质。接着,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坐标表示平移前后的图形,巩固所学知识。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结合学生的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如滑滑梯、电梯等,引导学生关注平移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你们观察过这些平移现象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如何用数学知识来表示这些平移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4.及时给予小组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经验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发展潜能。
4.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自主探索平移的性质和规律。这种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

【核心素养目标】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4 平移 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核心素养目标】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4 平移 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5.4平移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思考图片中拉抽屉、开窗户这一运动有何特点?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选几名先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预设:抽屉和窗户只会向着某一方向来回移动.二、探究新知知识点一:平移的相关概念探究1如何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和大小如图所示雪人呢?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绘图(用事先准备好的半透明纸,盖在课本的图案上先描出一个雪人,如何安同一方向抽动这张纸,描出第二个第三个...),完成后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几个雪人的位置关系,顺势总结定义.定义总结:平移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例1请欣赏埃舍尔的作品,并举例生活中平移的运用.师生活动:学生精进观察欣赏,感受平移的特征与美感;教师选几名学生回答问题.练习 1.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平移的是( )A. 滑雪运动员在平坦的雪地上滑雪B. 火车在一段笔直的铁轨上行驶C. 高楼的电梯在上上下下D. 时针的旋转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知识点二:平移的性质探究2把画出的这些雪人和第一个雪人相比较,什么改变了,什么没改变?设计意图:感受数学在绘画方面的艺术美,体会平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与作用.设计意图:在做题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平移的概念的理解.设计意图:培养观察、总结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发展发散性思维和交流能力.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回答,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形状不变,大小不变,位置改变.定义总结:平移的性质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着某一直线方向的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探究3分组探究位置不同的具体原因以及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回答,教师总结讨论结果(顺势补充:A和A′叫做对应点);师生根据讨论结果共同总结定义.预设1:AA′= BB′= CC′预设2:AA′∥BB′∥CC′定义总结:平移的性质2: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都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追问平移方向不同,结论是否仍成立?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共同作答——成立.例2 (1) 如图,图中哪条线段可以由线段b经过平移得到?如何进行平移?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观察中总结定义,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平移的性质和内容相对都比较浅显,可以让学生自己发掘.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推理意识与能力.设计意图:通过该例题,进一步掌握平移的性质,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选学生回答第1问,其他同学判断正误;选学生板书第2问,教师巡视.(2) 如下图,在网格中有△ABC,将点A平移到点P,画出△ABC平移后的图形.①将点A向___平移___格,再向___平移___格,得到点P;②点B,C与点A平移的____一样,得到B′,C′;③连接____,得到△ABC平移后的三角形____.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空,并根据填空画出△ABC平移后的图形.问题你能总结出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吗?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顾例2中图形的画法,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回答,教师总结讨论结果——找出平移轨迹,再根据轨迹画出其他平移后的点,最后描图.练习2. 如图,经过平移,三角形ABC的顶点A 移到了点D处,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选一名学生板书作图,教师指点作图步骤.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并完善知识思维导图.本节课体现了平行线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其目的在于用平移把几何和数。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5.4平移 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5.4平移 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5.4平移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平移的概念,明确平移的基本性质;•掌握平移的操作方法;•运用平移进行问题解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移的定义;•平移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平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具准备•数学课本;•教学板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图形的对称性”。

•提问: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关于图形的哪些对称性?请举例说明。

2. 概念讲解(10分钟)•展示一个图形在平面上的移动,引出平移的概念。

•定义平移:平移是指一个图形在平面上按照给定方向和给定长度移动的过程。

3. 平移的基本性质(10分钟)•平移保持图形的大小、形状和方向不变。

•平移后,图形的每个点都按照相同的长度和方向进行移动。

4. 平移的操作方法(20分钟)•展示平移的基础操作方法,并与学生一起进行练习。

•使用教学板书进行演示。

5. 平移的练习(15分钟)•给定一个图形,要求学生进行平移操作,并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6. 运用平移解决问题(20分钟)•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平移解决。

•引导学生理解平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平移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平移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平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练习和应用,巩固了学生对平移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和解题时,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在布置作业时,要确保作业的难度适中,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平移教案

平移教案

教案5.4 平移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内容来源: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
主题:符号意识、推理能力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结合实例,感受平移现象
(2)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2、教材分析
图形的变换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也是本套教材中引进的第一个图形变换.,一方面将其作为平行线的一个应用,另一方面考虑引入平移变换,可以尽早渗透图形变换的思想,使学生尽早接触利用平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情分析
本课要理解掌握平移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必须具有图形平移的生活常识和线段相等及平行线的判定等知识储备,同时,还须具有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能力. 目前,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以上所须基本都已具备,但学生的抽象概括、探索能力稍微偏弱一些,而且虽然学生对动手操作活动较为感兴趣,探索精神和毅力却又不足.
目标
1、了解平移的特征,能发现特殊图案的共同特点,并能根据这个特点绘制图形;
2、能发现、归纳图形平移的特征.
3、动手操作,将图形进行平移
评价任务
1、师生共定评价标准
2、了解平移的概念
3、总结图形平移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移》教学详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移》教学详案

《平移》教学详案1.理解平移变换的基本特征: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2.能按要求做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利用平移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概括等过程,探索进而认识平移的性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重点】平移的概念及其性质.【难点】探索平移的性质.【教师准备】几幅根据平移设计的美丽图案.【学生准备】练字本上半透明的薄纸.导入一:出示以下几幅图片,学生欣赏后思考:(1)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能否根据其中的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美丽的图案展示,贴近学生的生活,给学生美感的同时,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回忆与联想,问题(1)意在引导学生从图形特点的角度去观察图案移动的特点.问题(2)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1)的作用,从而产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导入二:下图是自动平移门的示意图,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呢?选取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平移现象,帮助学生近距离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针对导入一)上面精美的图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我们也来尝试一下吧.一、平移及其特征1.尝试体验.出示教材图5.4-2,提出活动问题.(1)如何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出如图所示的一排小雪人?(2)在图中所画的小雪人中,任意找出三对或更多对对应点,连接这些点,观察得出的线段,它们的位置、长度有什么关系?第(1)问意在帮助学生感受平移现象,第(2)问意在引导学生发现平移后的图形和原来图形位置关系的特点.操作思考提示:(1)为了便于研究图形平移后的特点,建议学生把这些小雪人画在同一条直线上;(2)对应点的连线从长度上是否相等、所在直线是否平行或重合等角度进行思考.2.归纳总结.(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对应点移动后得到的,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3)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3.数学讲解.(1)平移:如图所示,△ABC沿箭头方向平移一定的距离(线段AA'或BB'或CC'的长度),即可得到△A'B'C'.(2)平移的特征:如图所示,A'是A平移后得到的,所以A'与A是对应点.同理,B和B',C 和C'都是对应点,连接对应点的线段即对应线段,对应线段组成的角即对应角.图中有AC∥A'C',AC=A'C',BC和B'C'在同一条直线上,且BC=B'C',∠B=∠B'.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如图所示,AA'∥BB',且AA'=BB',BB'和CC'在同一条直线上,且BB'=CC'.(1)平移是图形的基本变换,方向和距离是平移变换的基本要素:平移的方向,它可以是上、下、左、右或用方向角表示;平移的距离就是新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点连线的长度.(2)平移时图形的所有点移动方向一致,并且移动的距离相等,所以确定一个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只需确定其中一个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3)平移与平行有关,平移可以将一个角、一条线段、一个图形平移到另一个位置,使分散的条件集中到一个图形上,便于解决问题.二、画平移图形1.生活中的平移.问题: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的例子吗?处理方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归纳、总结,并强调平移并不一定是水平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联系起来,比学生单纯的获得数学知识更重要.2.例题讲解.(补充)下列现象属于平移的有()①门绕着门框旋转;②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③手扶电梯上的人由一层到了二层;④手表时针的运动.A.1个B.2个C.3个D.4个〔解析〕本题直接考查平移的概念.图形的平移是图形变换的一种形式,判断一个图形的变换是不是平移的关键是看图形上的每个点是不是向同一个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本题的四个现象中,②③所述现象符合平移的定义,是平移现象;①④所述现象属于旋转现象,以后我们会继续学习.故选B.(补充)如图所示,将A点移到A'点,作出四边形ABCD平移后得到的四边形A'B'C'D'.〔解析〕本题中原四边形ABCD的位置是已知的,平移的方向是AA'方向,平移的距离是线段AA'的长度,依据平移的特征可作出平移后的图形.解:过B,C,D分别作BB',CC',DD',与线段AA'平行且相等,连接A'B',B'C',C'D',D'A',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即为四边形ABCD平移后的图形.(教材例题)如图(1)所示,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移动到点A',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解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平移前后的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依据这一点,连接AA',分别过B,C作AA'的平行线,然后截取BB'=AA',CC'=AA'即可确定B',C'的位置.解:如图所示,连接AA',过B作AA'的平行线l,在l上截取BB'=AA',则点B'就是点B的对应点.同理,作出点C的对应点C',连接A'B',B'C',C'A',即可得到△A'B'C'.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尝试,使学生手脑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长久的记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平移作图“四步曲”:(1)定: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2)找:找出表示图形的关键点;(3)移:过关键点作平行且相等的线段,得到关键点的对应点;(4)连:按原图形顺序依次连接对应点,所得到的图形即为平移后的图形.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3.平移的特征是平移作图的依据,在平移过程中,要注意平移的方向和距离.1.在以下现象中:①温度计中液面上升或下降,②用打气筒打气时活塞的移动,③钟摆的摆动,④传送带带着瓶装饮料的移动.其中是平移的有()A.①②④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可知.①温度计中液柱的上升或下降改变图形的大小,不属于平移;②打气筒打气时,活塞的运动属于平移;③钟摆的摆动是旋转,不属于平移;④传送带上瓶装饮料的移动符合平移的性质,属于平移.故选D.2.某个图形经过平移能得到另一个图形,它们的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的关系是 ()A.平行B.相等C.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D.不能确定解析:根据平移的性质解答.因为平移变换过程中的各点的平移方向相同,平移距离相等,所以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的关系是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故选C.3.在5×5方格纸中,将图形N平移后的位置如图所示,那么正确的平移方法是 ()A.先向下移动1格,再向左移动1格B.先向下移动1格,再向左移动2格C.先向下移动2格,再向左移动1格D.先向下移动2格,再向左移动2格解析:根据平移的概念,图形先向下移动2格,再向左移动1格或先向左移动1格,再向下移动2格.结合选项,只有C符合.故选C.4.如图所示,△ABC平移得到△DEF,写出图中所有相等的线段、角,以及平行的线段.解:相等的线段:AB=DE,BC=EF,AC=DF,AD=BE=CF.相等的角:∠BAC=∠EDF,∠ABC=∠DEF,∠BCA=∠EFD,∠CBE=∠CFE,∠BCF=∠FEB,∠ABE=∠ADE,∠BAD=∠BED.平行的线段:AB∥DE,BC∥EF,AC∥DF,AD∥BE∥CF.5.4平移1.平移及其特征2.画平移图形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30页习题5.4第3题.【选做题】教材第31页习题5.4第6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下列现象中属于平移的是()A.转动的风扇B.开关推拉门C.转方向盘D.转动陀螺2.图形平移改变的是图形的()A.大小B.形状C.位置D.大小、形状和位置3.在俄罗斯方块游戏中,已拼成的图案如图所示,现又出现一拼图向下运动,为了使所有图案消失,你必须 ()A.向右平移1格B.向左平移1格C.向右平移2格D.向右平移3格4.如图所示,这群小鸟的图形是以为基本图形平移得到的.5.如图所示,方格中有一条美丽可爱的小鱼.(1)若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1,则小鱼的面积为;(2)画出小鱼向左平移3格后的图形.(不要求写作图步骤和过程)【能力提升】6.关于图形平移,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对应线段相等B.对应角相等C.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互相平分D.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相等7.欣赏并说出下列各图案,是利用平移来设计的有 ()A.2个B.3个C.5个D.6个8.(2014·舟山中考)如图所示,将△ABC沿BC方向平移2 cm得到△DEF,若△ABC的周长为16 cm,则四边形ABFD的周长为 ()A.16 cmB.18 cmC.20 cmD.22 cm9.如图所示,由△ABC平移得到的三角形的个数是.10.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中,AD∥BC,且AD<BC,△ABC平移到△DEF的位置.(1)指出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2)试说明AD+BC=BF.【拓展探究】11.(2014·邵阳中考)某数学兴趣小组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种图形,现计划用铁丝按照图形制作相应的造型,则所用铁丝的长度关系是()A.甲种方案所用铁丝最长B.乙种方案所用铁丝最长C.丙种方案所用铁丝最长D.三种方案所用铁丝一样长12.有两个村庄A和B被一条河隔开,现要架一座桥(桥与河岸垂直),请你在图中找出建桥的位置(用线段MN表示),使得由A到B的路程最短.【答案与解析】1.B(解析:根据平移的概念和性质可知开关推拉门属于平移现象.故选B.)2.C(解析: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故选C.)3.C(解析:上面的图案的最右边需向右平移2格才能与下面所缺图案的最右边在一条直线上.故选C.)4.一只小鸟(解析:这群小鸟的图形是以一只小鸟为基本图形平移得到的.)5.解:(1)16(2)如图所示.6.C(解析:根据平移的性质,对选项进行一一分析,选择正确答案.A.将图形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故正确;B.将图形平移,对应角相等,故正确;C.将图形平移,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故错误;D.将图形平移,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故正确.故选C.)7.B(解析:根据平移变换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求解.故选B.)8.C(解析:根据题意,将周长为16 cm的△ABC沿BC向右平移2 cm得到△DEF,所以AD=2 cm,BF=BC+CF=BC+2 cm,DF=AC.因为AB+BC+AC=16 cm,所以四边形ABFD的周长=AD+AB+BF+DF=2+AB+BC+2+AC=20(cm).故选C.)9.5(解析: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因此由△ABC平移得到的三角形有5个.)10.解:(1)平移的方向是点A到点D的方向,平移的距离是线段AD的长度. (2)因为△ABC 平移到△DEF的位置,所以CF=AD.因为CF+BC=BF,所以AD+BC=BF.11.D(解析:分别利用平移的性质得出各图形中所用铁丝的长度,进而得出答案.由图形可得出:甲所用铁丝的长度为2a+2b,乙所用铁丝的长度为2a+2b,丙所用铁丝的长度为2a+2b,故三种方案所用铁丝一样长.)12.解:如图所示,过点B作BC⊥n,且BC等于河宽,连接AC交直线m于M,作MN∥BC,MN交n 于N即可.理由如下: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本课时首先通过图片欣赏帮助学生体验平移给生活带来的美感,自然唤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随后的课堂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了平移的特征和画简单的平移图形,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尝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在列举生活中平移事例的教学环节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所列举的事例较少.在画平移图形的过程中,不必强调所画的图形都在同一条直线上,因为这种强调束缚了学生的活动,导致了部分学生错误认为:一个图形的多次平移,必须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的误解.如有可能,展示学生自己利用平移设计的图案.在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时,注意引导学生恰当选取关键的对应点,这样有利于准确画出所要求的图形.结合课后的习题,布置一次图案设计评比活动.习题5.4(教材第30页)1.解:如图所示.2.解:答案不唯一,如图所示.3.解:两次平移后的三角形如图所示.两次得到的三角形位置相同.4.解:如图所示,平行四边形ABCD中,高AE=h,AD=a,过点D作BC的垂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F,则DF∥AE.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有AB∥CD,AB=CD,所以∠B=∠DCF,∠AEB=∠DFC,所以∠1=∠2,又AE=DF,所以三角形ABE向右平移AD的长得到三角形DCF,所以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长方形AEFD的面积=AE·AD=ah.6.解:(ab-b)m2.复习题5(教材第35页)1.(1)√(2)×2.解:(1)因为∠1=60°,所以∠4=∠1=60°(对顶角相等).因为∠1+∠2=180°,∠1+∠3=180°(邻补角和为180°),所以∠2=∠3=120°. (2)因为∠1+∠3=180°(邻补角和为180°),且2∠3=3∠1,所以∠1=72°,∠3=108°,所以∠2=∠3=108°,∠4=∠1=72°(对顶角相等).3.解:因为∠1=26°,所以∠3=∠1=26°(对顶相等).因为AB⊥CD,所以∠1+∠2=90°(垂直定义),所以∠2=90°-∠1=64°.因为∠4+∠1=180°(邻补角和为180°),所以∠4=180°-∠1=154°.4.解:(1)如图(1)所示. (2)略(3)如图(2)所示.5.解:如图所示.6.解:(1)∠DAB+∠B=180°. (2)AD∥BC,AB与CD不一定平行.7.解:能.∠3=∠5=∠7=∠1,∠2=∠4=∠6=∠8=180°-∠1(都用∠1表示).8.(1)B(2)A10.解:(1)如图所示. (2)互补的角:∠BDP与∠PDO,∠PCA与∠PCO,∠O与∠PDO,∠O与∠PCO,∠DPC与∠PDO,∠DPC与∠PCO,∠BDP与∠PCO,∠PDO与∠PCA. (3)相等的角为∠BDP=∠O=∠PCA=∠DPC,∠PDO=∠PCO.12.解:(1)题设:两个角的和等于平角.结论: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真命题. (2)题设:两个角是内错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假命题.如两个内错角不是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就不相等. (3)题设: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结论:内错角相等.真命题.13.解:(1)∠BFD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FD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对顶角相等∠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5.解:平行.如图所示,由题意可得∠1=∠2,∠3=∠4.又MC∥NB,所以∠2=∠3,所以∠1=∠2=∠3=∠4,所以∠1+∠2=∠3+∠4,即∠ABC=∠BCD,所以DC∥AB.图形的操作过程如图所示(四个矩形水平方向的长均为a,竖直方向的长均为b).在图(1)中,将线段A1A2向右平移1个单位到B1B2,得到封闭图形A1A2B2B1(即阴影部分).在图(2)中,将折线A1A2A3向右平移1个单位到B1B2B3,得到封闭图形A1A2A3B3B2B1(即阴影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3)中,请你类似地画一条有两个折点的折线,同样向右平移1个单位,从而得到一个封闭图形,并用斜线画出阴影;(2)请分别写出上述三个图形中除去阴影部分的剩余部分的面积:S1=,S2=,S3=;(3)联想与探索:如图(4)所示,在一块矩形草地上,有一条弯曲的柏油小路(小路任何地方的水平宽度都是1个单位),请你猜想空白部分表示的草地面积是多少,并说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解:(1)如图所示.(2)ab-b ab-b ab-b(3)猜想:依据前面的有关计算,可以猜想草地的面积仍然是ab-b,方案:①将小路沿着左右两个边界剪去;②将左侧的草地向右平移1个单位;③得到一个新的矩形,如图所示.理由如下:在新得到的矩形中,其宽仍然是b,其水平方向长变成a-1,所以草地的面积是b(a-1)=ab-b.。

平移教案设计(4篇)

平移教案设计(4篇)

平移教案设计(4篇)平移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4平移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平移的概念,发现并归纳平移的性质,学会利用平移绘制某些特殊的图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操作、探究、归纳和总结平移性质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平移的有关定义及平移的性质。

难点:1、对平移的两要素的理解;2、如何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问题。

四、学情分析对于理解掌握平移的概念及性质,学生要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同时须具有线段相等及平行线的判定等知识储备。

七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对新知事物满怀探求欲望的阶段,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景感知平移活动一观看:李老师的生活片段(视频)片段一开窗户片段二开抽屉片段三开车片段四乘坐电梯看完后,我将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从中抽象出的平面图形的变换,提出问题:“在刚才的过程中,图形是怎么移动的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不难得出:“图形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的”。

【设计意图】1、以老师的生活片段作为引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进入情景,感受生活中的平移。

2、渗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思想。

动手操作探究平移活动二观看下列美丽的图案,并回答问题.(1)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2)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整个图案?在老师用动画演示的启发下,经过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大家将达成共识:“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沿一条直线移动,得出若干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组合成图案”。

10.4平移-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4平移-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4 平移-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明确平移的概念,并知道平移对原图形的影响。

2.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图形平移,并能掌握平移时的注意事项。

3.学生能够利用平移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平移的概念和平移对原图形的影响;图形的平移及平移的注意事项。

2.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能理解平移概念的同时,能熟练地进行平移。

三、教学过程1. 热身:巩固前面学过的知识对于前面学过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巩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次课程的内容。

2. 引入新知1.让学生观察PPT上的平移图形,引导学生形成对平移的基本概念。

2.在黑板上画出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形状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变化背后的规律。

3.给出一组图形,让学生进行自我观察,引导学生理解平移对原图形的影响。

3. 操作演示1.对一组图形进行平移,并强调平移的注意事项,不可改变图形大小、形状和位置。

2.让学生跟随教师完成一组基础的图形平移操作,并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课本上多进行平移操作。

4. 练习巩固1.在课堂上开展图形平移的游戏,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

2.完成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基础操作技能。

5. 思考提高引导学生自行发现图形的变化规律,鼓励学生通过平移进行创造性表达。

四、课堂小结1.对平移的概念和注意事项进行强调。

2.对于平移图形的影响,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五、作业布置1.布置一定数量的图形平移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基础操作能力。

2.让学生在家上网搜索平移的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移的概念平移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移的概念平移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4.小组合作题:
-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关于平移知识的手抄报,内容包括平移的定义、性质、应用等,要求图文并茂,富有创意。
-小组讨论并总结平移在几何作图、空间想象等方面的应用,形成一份小组报告。
5.拓展阅读题:
-阅读教材中关于平移的拓展阅读材料,了解平移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搜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并撰写一篇小短文。
教师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平移的性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对平移知识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5.重视课堂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提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7.注重课后反思,指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移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首先,设计一些基础题,让学生运用平移知识进行解答。如平移作图、判断平移后的图形等。
然后,设计一些综合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平移与旋转相结合的题目、利用平移解决几何问题等。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正确解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简要回顾已学的几何变换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换与平移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平移是一种特殊的几何变换。

优秀初中数学平移教案

优秀初中数学平移教案

优秀初中数学平移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平移的定义,掌握平移的基本性质;2. 能够识别和判断图形是否为平移;3. 学会用平移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2. 学会用图形平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平移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图形平移的方法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课件;2. 图形卡片;3. 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平移的具体实例,如电梯、滑滑梯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它们的形状、大小、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引出平移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平移的定义:解释平移的概念,即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2)平移的基本性质:①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②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方向;③ 平移的距离相等。

(3)平移的表示方法:用字母“→”表示平移的方向,用数字表示平移的距离。

3. 课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设计一个平移的实例,并解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4.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平移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平移的图案、计算物体平移的距离等。

5. 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平移的定义、基本性质和表示方法,能够识别和判断图形是否为平移。

通过实际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课后作业:1. 巩固平移的知识,做好课后练习;2. 观察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收集素材,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平移的基本知识,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移的方法。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年级数学下《平移》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平移》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平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移的概念,掌握平移的基本性质,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经过平移,并能够根据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变换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如传送带上的物品、窗户的开关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入平移的概念。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平移的定义、性质和平移的基本操作,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移的概念。

3.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质和平移操作的方法。

探究活动可以包括平移一个简单图形、判断一个图形是否经过平移等。

4.应用实践: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判断一个图形是否经过平移等。

5.总结与提升:总结平移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通过综合性题目,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实物模型、PPT演示、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移的概念和性质。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互动: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测试与反馈:组织阶段性测试,检测学生对平移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五、课后作业1.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预习下一节内容,了解旋转的概念和应用。

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1《图形的平移》优秀教学案例

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1《图形的平移》优秀教学案例
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1《图形的平移》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1《图形的平移》一节内容。在经历了一年级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和二年级对简单几何图形的操作学习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图形感知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图形的平移仍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需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和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平移性质。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动手操作,分享操作心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相互学习,提升小组整体的学习效果。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4.总结与评价: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平移性质,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设计评价量表,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总结与评价,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平移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节课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平移性质,理解平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平移在几何变换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我以“情境导入——探究平移性质——应用拓展”为主线,借助多媒体展示、实物演示、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图形的平移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如滑滑梯、升国旗等,让学生感受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4.2平移-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2平移-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2 平移-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移的定义及其特征;2.掌握物体平移的方法及其性质;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平移定义的理解;2.物体平移的方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学生可能对“平移”这个概念理解上有些困难。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法;3.互动法;4.实验法。

四、教学流程1. 创设情境提问:“你们在玩过电脑游戏后,是否会发现游戏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变换?比如:显微镜的放大缩小、地图的旋转、模拟人物的移动,他们都是怎么实现的呢?”2. 引入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来分析平移,并介绍平移的定义及其性质,提外理解学习要点,为后续理论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3. 掌握物体的平移方法1.引进平移的表示和描述;2.通过案例来更深入了解平移的过程和性质;3.学生围绕自己创造情境来感性理解物体平移。

4. 实验探究通过手工制作或使用平面图形工具箱进行实验探究,既善于训练学生想象力和空间形象能力,也熟悉掌握各种平移方法。

5. 形成总结通过课堂板书、学生提问、互动讨论等形式对本课学习进行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实际生活案例学习和互动探究等方式,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平移的定义及其特征,而且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和数学思维,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标准。

同时,也反思到对于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理解困难,利用生活实例联系理论知识,进行多方面思考,有效推动了学习的实效性。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移的特征》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移的特征》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移的特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移的特征》是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平移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移的概念,掌握平移的性质,并能运用平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几何知识,如点的坐标、向量的概念等。

但学生对平移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移的定义和性质;2.能够运用平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移的定义和性质;2.运用平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移的性质;2.利用几何画板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平移的过程和效果;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几何画板和实物模型;2.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3.准备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平移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平移与日常生活中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呈现(10分钟)利用几何画板和实物模型,向学生展示平移的过程和效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移的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探究平移的性质,如平移的方向、距离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利用几何画板和实物模型,进行平移的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平移的问题,如平移的方向、距离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图形变换、坐标变化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地图、设计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分享。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移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平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图形平移教案

初中数学图形平移教案

初中数学图形平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平移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能够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平移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平移的性质的探索及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图形纸张和直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等,提问它们是如何移动的。

2. 学生回答后,总结出它们都是通过平移来移动的。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并抽象为几何图形。

2. 学生观察总结平移的定义和性质。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平移的定义: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

2. 讲解平移的基本性质:a.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b. 平移时,图形上的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和方向保持不变。

c. 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移的定义和性质。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应用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进行解答和展示。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移的定义和性质。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平移的定义和性质,再通过课堂练习和应用拓展,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对于平移的性质的探索及灵活应用,需要学生在课后进一步练习和思考。

初中数学人教版平移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平移教案

教案: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平移的概念,掌握平移的性质;2. 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并能用平移的知识进行解释;3. 能够根据要求进行图形的平移,并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2. 学会用平移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平移的概念及其性质;2. 图形平移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平移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2. 图形平移的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平移的图片、实例、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和实例导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如电梯上升、滑滑梯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是如何发生的?(二)探究平移的概念和性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总结平移的性质:(1)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2)新图形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

2. 让学生举例说明平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总结平移的特点。

(三)平移的运用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实现图形的平移?2. 演示图形的平移方法,并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进行图形的平移。

3. 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根据要求进行图形的平移,并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四)巩固练习1. 课堂练习: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巩固平移的概念和性质。

2. 课后作业: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平移现象,用平移的知识进行解释。

(五)总结和反思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平移的概念和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用平移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掌握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并能运用平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移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平移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上半学期的数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几何观念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平移的概念有所接触,但对其深入的数学特征和性质理解尚不深刻。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学情因素:
1.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已有一定基础,但对平移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操作活动加以引导和巩固。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个性化辅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以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作为切入点,如播放电梯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电梯的运动特点。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几何变换知识,如对称、旋转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给出平移的数学定义,并解释其基本要素:方向和距离。
-讲解平移的性质,如对应点、对应线段的关系等。
2.平移的向量表示
-介绍平移向量,以及如何用向量表示平移。
-通过示例,演示平移向量在坐标系中的表示方法。
3.平移的应用
-结合实际例题,讲解平移在几何图形变换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理解平移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平移的定义,掌握平移的基本性质,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平移的向量表示。
2.学会在坐标系中表示平移,运用平移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几何分析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平移向量的表示和计算,特别是向量在不同坐标系中的转换。

初中数学平移手工教案

初中数学平移手工教案

教案:初中数学——平移教学目标:1. 了解平移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判断图形的平移。

2. 学会通过平移变换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平移的定义和性质。

2. 平移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移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运用平移变换。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平移相关的图片、几何图形和教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圆规、直尺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如滑滑梯、搭积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与数学中的平移有什么联系。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平移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出平移的定义。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几何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如何通过平移变换得到新的图形。

2. 学生观察并尝试解释平移变换的过程,教师总结并讲解平移的性质。

3. 教师通过示例,展示如何通过平移变换解决实际问题,如几何图形的移动、位置的调整等。

三、动手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利用平移变换来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平移变换。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平移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平移的定义和性质。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平移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2.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平移相关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平移的定义和性质,并通过动手操作和课堂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平移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5.4 平移 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5.4 平移 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5.4 平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移的概念和性质;2.掌握平移的基本操作方法;3.能够利用平移进行图形的变换;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平移的定义和性质;2.平移的基本操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运用平移进行图形的变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问题教师提问:大家看到的这幅图是怎么得到的?(提供一张图形经过平移得到的图片)学生回答:是平移得到的。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平移的概念,并解释图形经过平移得到的过程。

2. 引入新知识教师通过示例解释平移的定义和性质:定义:平移是指将图形的每一个点沿着同一方向移动相等的距离后得到的新图形。

性质:•平移前后图形形状相同;•平移前后图形的对应顶点之间距离相等;•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3. 学习平移的基本操作方法教师通过示例和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平移的基本操作方法:1.选择一个固定点作为平移的中心点;2.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3.将图形上各点沿着平移方向移动相等的距离;4.将移动后的图形标记出来。

4. 练习教师出示一些平移的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解答。

例题:将平行四边形ABCD按照要求进行平移,标出平移后的图形。

提示:平移向右平移2个单位(A图形)5. 拓展练习教师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桥梁,引导学生利用平移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

例题:小明用一张纸制作了一个飞机模型,如果小明想把它复制到纸的另一侧,可以利用平移吗?应该如何操作?学生思考一分钟后,进行讨论和解答。

6.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平移的定义、性质和基本操作方法。

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掌握了平移的基本操作方法,并且通过练习和实际问题的解答,提高了对平移的应用能力。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2.思考并记录自己在生活中能够应用平移的实例,并写出解决方法。

以上就是本节课《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5.4 平移教案》的内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4《平移》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4《平移》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移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平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图形的平移方法;
3.平移的坐标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使其能够理解平移的概念,并在实际问题中识别和应用平移现象;
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通过探索平移的性质和规律,形成严密的数学推理;
3.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通过绘制平移图形,加深对平移变换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这次《平移》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平移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得还算不错,他们能够理解平移是将图形上的所有点按照同一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并且知道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学生对于如何准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还是感到有些困难。
我尝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例如,我让他们在方格纸上平移一个三角形,并引导他们观察对应点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实践活动确实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移的坐标变化规律。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并没有完全参与到讨论中来。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引导不够明确,或者是因为学生对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今后,我需要在这个环节加强引导,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另外,在总结回顾环节,我感觉学生们对于平移知识的应用还是有些局限。他们能够理解课堂上的例子,但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可能不会主动运用平移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我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多举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平移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班级下册数学平移教案七班级下册数学平移教案1教学目的通过分析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学问,经受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1.重点:探究这些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2.商品利润等有关学问。

利润=售价-本钱; =商品利润率二、新授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利息-利息税=48.6可设小明爸爸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利息为2.43%×X×2,利息税为2.43%X×2×20%依据等量关系,得2.43%x·2-2.43%x×2×20%=48.6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实际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2.43%x·2·80%=48.6解方程,得x=1250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本钱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待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本钱是多少元大家想一想这15元的利润是怎么来的标价的80%(即售价)-本钱=15假设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本钱是x元,那么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每件服装的利润为:(1+40%)x·80%-x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1+40%)x·80%-x=15解方程,得x=125答:每件服装的本钱是125元。

三、稳固练习教科书第15页,练习1、2。

四、小结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然后分析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由此列出方程;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检验解的合理性。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依据题意首先查找“等量关系〞。

五、作业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4、5题。

#447226七班级下册数学平移教案2教学目的借助“线段图〞分析简单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点、难点1.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行程问题。

2.难点:间接设未知数。

教学过程一、复习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什么2.行程问题中的根本数量关系是什么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 时间二、新授例1.小张和父亲预定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探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路程后,估量连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开车前15分钟到达火车站,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时,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画“线段图〞分析,假设直接设元,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x 千米。

1.坐公共汽车行了多少路程乘的士行了多少路程2.乘公共汽车用了多少时间,乘出租车用了多少时间3.假如都乘公共汽车到火车站要多少时间4,等量关系是什么假如设乘公共汽车行了x千米,那么出租车行驶了2x千米。

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为3x千米,那么也可列出方程。

可设公共汽车从小张家到火车站要x小时。

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简单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

三、稳固练习教科书第17页练习1、2。

四、小结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常见的一个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以及由此导出的其他关系。

如何选择设未知数使方程较为简洁呢关键是找出较简捷地反映题目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依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怎样设未知数。

教科书习题6.3.2,第1至5题。

#447235七班级下册数学平移教案3教学目的:把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开展同学的形象思维力量和数形结合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图形平移前后的坐标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利用图形平移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什么叫平移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肯定的距离,这种移动叫做平移。

2、平移有什么性质(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始终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外形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原图形中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3)问:一个点平移后的坐标会发生变化吗二、新授1、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一点a(-2,-3)1将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点a1的坐标是什么2将点a(-2,-3)向上平移4个单位后,得到点a2的坐标是什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

简称:横移纵不变,纵移横不变。

3、问:线段ab两个端点的坐标分别是a(-5,3),b(-3,0).将线段ab两个端点的横坐标都加上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 、b1 , 连接a1 、b1 ,所得线段与原线段的大小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4、例题: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4,3)b(3,1)c(1,2)(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b1、c1,依次连接各点,所得三角形a1 b1 c1与三角形a b c 的大小、外形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 、b2 、c2 ,依次连接各点,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外形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5、归纳: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假如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假如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6、思考:假如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同时纵坐标都减去5,这时图形在哪儿把它画出来!(有几种平移方法)7、p53t1:图中三架飞机p、q、r保持编队飞行,分别写出它们的坐标。

30秒后,飞机p飞到p`位置,飞机q、r飞到了什么位置分别写出这三架飞机新位置的坐标。

8、课内练习:1p53练习;2口答:p53习题t2、3、4、6。

9、小结: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假如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假如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10、作业:p55t7、8#447234七班级下册数学平移教案4教学目标1,把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育归纳力量;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学问重点相反数的概念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以下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4,-2,-5,+2允许同学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舞,但老师要做适当的引导,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同学观看与原点的距离)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

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同学进行争辩,并培育分类的力量培育同学的观看与归纳力量,渗透数形思想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同学思考争辩沟通,老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预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局部。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给出规律解决问题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同学沟通。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其次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1,相反数的定义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2,选做题老师自行支配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良设想)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那么简洁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确定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开放,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育同学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力量;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看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学问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挂念同学精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3,本教学设计表达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看归纳,重视同学的思维过程,并给同学留有发挥的余地.#447232七班级下册数学平移教案5教学目标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相互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2.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连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育同学的运算力量。

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那么和运算律精确快速地进行,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由于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机敏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二)学问结构(三)教法建议1.通过习题,复习、稳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那么与技能,讲课前老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同学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挂念同学改正.2.关于“去括号法那么〞,只要同学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