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讲课课件

合集下载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8月)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12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担任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
写作背景

读译文章的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目录
读译文章韵味
赏月夜美景
悟月下情怀
品人生态度
知文章作品

知文章作品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赏月下美景
思考: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结果
承天寺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
比喻 把庭中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写出了月光的澄澈、空明的特点。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67页)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67页)

苏”,为“唐宋八
2020/4/3
大 家”之一。 3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试读 听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20/4/3
4
字音强化
全文小结
记 承 天
记叙 ——寻伴夜 游
描写 ——庭中月色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漫步的悠闲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人生的感慨
2020/4/3
16
2020/4/3
10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2020/4/3
比喻 11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 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 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 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 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2020/4/3
13
你认为“闲人”是怎样一种人? “闲人”是不是指无所事事的人?
不是。“闲人”,即清闲的人.首 先指具有闲情雅致之人。其次,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 悲凉心境。虽然他在政治上有远大 抱负,但是一贬再贬,在内心深处, 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 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思想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 感情 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返回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 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 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再度 外调
再任 杭州
一贬 再贬
身逝 常州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 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跟
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
《答谢中书书》 赏”“领悟”的意思
者 念无与为,与“如”连用,可
译为“像……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成语积累
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 门 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 想要
研读赏析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 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写景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异 方法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对偶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
景物 山高水清,石绚林青,猿鸣鱼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1《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4张PPT)

拓展与积累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 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词。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 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作者写了这篇短文, 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 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
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 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 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 表现了他的坦荡、旷达的人生态度。
1.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二)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 看见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考虑
于是,就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就到承天寺寻 找张怀民。
睡觉 共同,一起
散步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院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给黑体字注音。
解(jiě )衣 遂(suì )至
藻荇(xìn ) 未寝(qgǐn )
注意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门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高兴、愉快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 叙事 —赏月缘由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2
情感表达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诚的情感,打动了读者
3
影响后世
为后人树立了文学典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描绘长安城夜晚的美景和人物情感
形式:七绝
四句连续押韵的诗句结构
特色:细腻描写、情感真挚
独特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主要内容和分析
1 游历夜景
描绘承天寺的壮丽景色和令人陶醉的感受
3 忧伤离别
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与友人分别的痛苦
2 遇见旧识
回忆起与友人的往事,流露深情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意象:借景抒情
用自然景物烘托诗人的情感和 思绪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 件
本课件将带您领略《记承天寺夜游》的精彩世界,介绍作者、作品内容、意 象和修辞手法,以及诗人的写作背景和影响。
作者简介
姓名:白居易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作品:9000余首诗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生平:772年-846年
擅长诗歌,参与政坛
《记承天寺夜游》简介
主Hale Waihona Puke :唐都长安之夜景意象:人文景物
描绘了夜市喧嚣和人们的生活 场景
修辞手法:比喻
以蝴蝶比喻友情的脆弱和易逝
诗人的写作背景和影响
写作背景
生活在唐朝盛世,文化繁荣, 启发了白居易的创作灵感
文学贡献
以真实、感人和细腻的描写 风格,影响了后世文学作品
社会影响
以平易近人的写作风格,深 受民众喜爱和推崇
结论和要点
1
文学成就
《记承天寺夜游》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彰显了他的文学才华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文言常识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读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古义:院子里
动静结合,“积水空明” 给人一种清净幽远的静谧之感, “水中藻、荇交横”描绘了水草随水波摇曳的动态美,形 象地写出了月色的皎洁,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摇曳多姿,为 全文营造了空明澄澈、清丽淡雅的意境。
问题探究
■ 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①闲人:即清闲的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贬谪之人,无权无职,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②又指夜游时的心境,空灵自在,悠闲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③既含自嘲、自我安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从中又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哪个
地方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罢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 的人罢了。
• 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 5.念无与为乐者 6.盖竹柏影也 7.相与步于中庭
文体拓展
《记承天寺夜游》“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 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 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记 “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22张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22张

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积累字词
(一)古今异义 月 色 入 户.
古义:门。 今义:住户、人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而已、罢了。
位于今湖北省黄
冈市南,北宋景德

四年(1007年)赐

名承天寺, 因寺宇

第一山门横匾上有
金光闪烁的“月台”
两字,故又名月台
寺。
• 给加点字注音。 解( jiě )衣 遂( suì )至
藻荇( xìn g) 未寝(qǐn )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 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 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啊。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交横:纵横交错。 盖:连词,“原来是”
比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影—藻荇 交横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考虑、想到 同、和 于是,就
睡觉
共同, 一起
院子里
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 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2张PPT)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2张PPT)

资料链接: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
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 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 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 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 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 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 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 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注意:字音、停顿、文言的味道、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 致、复杂的情愫。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照进 门
高兴、愉快的样子
重点句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 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苏轼的一生是贬谪的一生
他在遭贬途中怡然自得,一路享受自然风光,人情风物。
初贬黄州时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通判杭州时沉浸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
远谪岭南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食荔枝》;
流放海南时仍高歌“枝头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比喻
月下美丽的竹 柏倒影
藻荇交横 表现了月影的摇曳多姿,
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作用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这个境界也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品美景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6张ppt)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6张ppt)
张怀民,作者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寻知音——月亮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寻知音——月亮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赏妙笔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请以“庭中的月色,美在……”分享你发现的美。 示例:庭中的月色,美在月光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 【提示:景物特点、表现手法(修辞、动静、虚实等)、营造意 境等】
精思·寻知音
旅行的意义是在寻找,寻找另一个人,寻找另一 种心情,寻找另一个自己,寻找能听懂你心声的知音。
在这次夜游之行中,谁是苏轼的知音?
寻知音——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背景资料:
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hé)苏轼; 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苏轼因此被捕 入狱,130多天后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 当于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实际是以流放罪犯的身 份来到僻远的黄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闲月盖空于怀至行睡月 人何竹明中民承念月十 如处柏水庭亦天无色二
读准节奏在于知晓其意 读出韵味在于连而不断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初读·入情入境地读
化身苏轼,漫步月下,入情入境地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 什么时间夜游?—— • 为什么夜游?—— • 与谁一起夜游?—— • 夜游所见之景?—— • 夜游所思所感是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六二 中十
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 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 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 地起来走到门外。
挑战翻译
⑵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念: 考虑。 无与: 没有同(和)。 者: ……人。 寝: 睡觉。 相与: 共同,一起。 中庭: 院子里。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的 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 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 觉,(于是)我们一起在 庭院中散步。
怎样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作者情感
无所事事、无聊的人
①和好友悠闲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②作为贬谪之人,有职无权,清闲无比, 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生平经历
苏轼
【被贬黄州】【被贬惠州】【被贬儋州】
休门谁 将前道 白流人 发水生
唱尚无 黄能再 鸡西少
不日 辞啖 长荔 作枝
生平经历
苏轼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1079 年),御史李定等摘 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写诗讽刺了“新 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 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一点丢了脑 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 宫。二月苏轼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 副使,但不得 “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 无权的闲官。 张怀民是在苏轼被贬4年后被贬黄州,寓居承天 寺,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荡,绝不 怪怀于迁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兴 。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诗人,豪放派代表。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 属“唐宋八大家”之列。Biblioteka 苏轼11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题目解读 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 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苏轼 米芾 蔡襄 黄庭坚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自主探究——
1、朗读课文,看清字形,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合作竞学——
1、再读课文,加深对文意 的理解。
叙 ( 夜 游 )之事 绘 ( 月 色 )之景 抒 ( 闲 人 )之情
2、品“月色之美” ①、苏张二人夜游承天
寺共乐的是什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②、苏轼用了什么手法把月 亮写得如此富有神韵和诗意?
“积水空明”喻庭院中月光 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 的静谧感;“藻、荇交横”喻 月下美丽的竹柏影,具有水草 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 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交流释疑—— 悟“闲人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作者心境:乐观、豁达
测试评价——
1、背诵课文。 2、做《助学》学习测 评第2、3、4题。
咏月名句知多少?
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 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 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
崇苏轼
●“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 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 一笑置之。” ——中国文学大家林语堂《苏东 坡传》
●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 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 无数传世杰作。” ——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 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评价苏东坡。
贬密州 ——“老夫聊发少年 狂”,抒报国之志。 “人有悲欢 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发安慰之语。
贬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
贬琼州—“垂天雌霓云端下, 快意雄风海上来。”
世人评价苏东坡
●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 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 安石新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 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 “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旷世才华惊今人:
文---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
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 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 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长时 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 惊动两宫,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 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 『签署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 无权的闲官。
贬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在, 故乡无此好湖山。”
2、借助课下注释 及资料书疏通文意 并积累文言词句。
考你没商量
1.解释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 的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