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第三章区位理论共38页文档
合集下载
第03章 区位理论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050831
2、工业区位论 (1)影响生产成本费用的区位因素——运输费用、 劳动力费用和集聚因素。 (2)三因素分别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见图3-3): ①运输费用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②劳动力费用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③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集聚因素可以产生“集聚效应”。集聚效应是指 某些工业部门向某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一种大于所追加 的运费或劳动力费用从而使产品成本降低的效果。 韦伯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首次提出“区位因素” 概念,并对“集聚效应”进行了分析,这在当时是杰 出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线及网络 (1)线路的内涵——主要包括交通线路、通讯线路、 能源供给系统、供排水系统等,其中交通线路最重要。 (2)网络的内涵——指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结合体。 其中,节点是网络的核心,线路是构成节点之间、节 点与域面、域面与域面之间功能的联系通道。 3、域面 (1)域面的内涵——域面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础。 域面与区域不同,它不包括节点和网络。在实际经济 生活中,域面就是指广大农村。 (2)域面研究的意义——域面的发展水平越高,经 济规模越大,其节点就越多,网络就越密,空间结构 就相对合理,功能就越完善;相反,区域经济社会就 不发达。因此,研究域面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 重大意义。
2、市场区位论 (1)市场最佳区位选择的假设条件及其目的。 (2)市场区位发展的三个阶段——①单个企业 的市场区形成;②潜在市场区的形成;③多个企 业的市场区即市场网络的形成。 (3)经济景观——市场网系统按照经济规律形 成的经济空间分布的等级序列。经济景观是廖什 的首创,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国区域经济的实践。 廖什是寻求经济区域内经济系统平衡的第一 位学者,他的“市场区位论”开辟了近代区位理 论向现代区位理论过渡的通道。
第3章经济区位理论
位)。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图8.9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a)和区位多边形(b)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图8.10范力农构架(Varignnon Frame)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图8.11 工厂区位的平面图解析
(资料来源:Getis A, Getis J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The Land and the People. USA: Wm.C.Brown Communications Inc,1995)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
(1)在前述条件下,农业发展分布的空间状态。 (2)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对农业部门产生的影响。
以最大纯收益为目标,农场的经营类型随到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3.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土质、肥力、河流等)而只探 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也就是不考虑所有自然条件的差异,而 只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ECNU
第3章
经济区位理论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节 中心地理论 第四节 现代经济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本章内容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1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2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3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4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5
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 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图8.9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a)和区位多边形(b)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图8.10范力农构架(Varignnon Frame)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图8.11 工厂区位的平面图解析
(资料来源:Getis A, Getis J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The Land and the People. USA: Wm.C.Brown Communications Inc,1995)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
(1)在前述条件下,农业发展分布的空间状态。 (2)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对农业部门产生的影响。
以最大纯收益为目标,农场的经营类型随到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3.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土质、肥力、河流等)而只探 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也就是不考虑所有自然条件的差异,而 只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ECNU
第3章
经济区位理论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节 中心地理论 第四节 现代经济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本章内容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1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2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3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4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5
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 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第3章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一) 农业地理学意义
它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 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 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它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 § 不存在对所有地域而言具有绝对优势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瓜果的分布与农业 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图8.4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资料来源:胁田武光.立地读本[I].东京:大明堂,1983)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 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2.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 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图8.3 杜能孤立国的土地利用带(1826)
(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 A Modern Synthesis.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Inc,1983.416)
理论与现实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
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 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经济地理学 ecnu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一) 农业地理学意义
它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 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 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它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 § 不存在对所有地域而言具有绝对优势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瓜果的分布与农业 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图8.4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资料来源:胁田武光.立地读本[I].东京:大明堂,1983)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 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2.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 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图8.3 杜能孤立国的土地利用带(1826)
(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 A Modern Synthesis.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Inc,1983.416)
理论与现实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
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 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第三章经济地理区位理论
• 高级中心地-上海 • 次级中心地-南京 • 低级中心地-合肥 • 更低级中心地—水湖镇
▪ 高级中心地职能意指能够提供大量商品 服务范围较大的商品。
(三)假设前提
▪ 1、均质的平原。
• 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 都相同。
▪ 2、通达性一致。
• 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 离成正比。
▪ 例外:
• 运输指向较强时,即使存在规模经济也不会集中。 • 运输通讯成本降至很低时,理论上规模经济容易大于运
费增加,出现集中。但各生产厂商分散布局仍可能有集 聚效益。 • 实践中,出现集中的原因不一定是运费降低(集聚效益) 的结果:
▪ 生产商偏好的区位,往往是需求较大或投入品供应便捷的区位, 这通常也是其它生产商选择的区位,看上去具有集聚结果。
▪(一)为什么要研究零售区位
▪ 1、零售业 (retail business) 以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所需商 品和服务为主的行业。
▪ 空间形态:商业中心、商业 街、商业小区
2、为什么要研究零售区位
▪ 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
• 杂货店为什么在不同等级规模的市场中存在? • 是不是在每个街角都需要一个银行? • 电话、上网会不会取消商店? • 市场多大才能适合目前的位置? • 不同区位布局什么类型和规模的商店? • 在社区设置什么样的零售设施可以缓解商业中心的交通
▪ C、下限和上限的差进一步缩小,巡回点数减少,移动距离 也大幅度缩短。
▪ D、当消费者需求进一步增加或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上限 超过下限时,商人就可得到超额利润,这就是第四种类型。 随着超额利润的增加,其它商人也将在此布局店铺,到了 这一阶段,店铺的发展过程就完全与廖什中心地模型一致。
▪ 高级中心地职能意指能够提供大量商品 服务范围较大的商品。
(三)假设前提
▪ 1、均质的平原。
• 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 都相同。
▪ 2、通达性一致。
• 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 离成正比。
▪ 例外:
• 运输指向较强时,即使存在规模经济也不会集中。 • 运输通讯成本降至很低时,理论上规模经济容易大于运
费增加,出现集中。但各生产厂商分散布局仍可能有集 聚效益。 • 实践中,出现集中的原因不一定是运费降低(集聚效益) 的结果:
▪ 生产商偏好的区位,往往是需求较大或投入品供应便捷的区位, 这通常也是其它生产商选择的区位,看上去具有集聚结果。
▪(一)为什么要研究零售区位
▪ 1、零售业 (retail business) 以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所需商 品和服务为主的行业。
▪ 空间形态:商业中心、商业 街、商业小区
2、为什么要研究零售区位
▪ 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
• 杂货店为什么在不同等级规模的市场中存在? • 是不是在每个街角都需要一个银行? • 电话、上网会不会取消商店? • 市场多大才能适合目前的位置? • 不同区位布局什么类型和规模的商店? • 在社区设置什么样的零售设施可以缓解商业中心的交通
▪ C、下限和上限的差进一步缩小,巡回点数减少,移动距离 也大幅度缩短。
▪ D、当消费者需求进一步增加或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上限 超过下限时,商人就可得到超额利润,这就是第四种类型。 随着超额利润的增加,其它商人也将在此布局店铺,到了 这一阶段,店铺的发展过程就完全与廖什中心地模型一致。
经济地理区位理论
第6页/共95页
一、经济地理与区位论
(一)区位的基本概念 • “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由W·高次
首次提出。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 区位研究的基本内涵 ➢人类某种活动的空间选择 ➢给定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区 位 主 体: 人 类 活动 —— 个人 、 企 业 、 团 体 和机 关
宏观区位论 —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 —动态分析
第9页/共95页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的区别
• 局部均衡分析研究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把某个市 场从相互联系的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 单独研究。该市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看成是其本身 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被假设为固定不变。结论 是: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 格和均衡数量。
第16页/共95页
2、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
•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 制约性因素、或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因素,即影响或作用 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经济活动的因子。
• 区位因子是从生产者的角度(费用和收益)影响区位主 体因素的划分( 区位条件是从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因素 来划分)
主要道路缓冲区内的房地产项目分布
第37页/共95页Βιβλιοθήκη 商品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布趋势图
第38页/共95页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1、三个基本假定条件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 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第5页/共95页
读书报告
• 阅读有关区位论方面的论文,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 问题,扩展阅读。
一、经济地理与区位论
(一)区位的基本概念 • “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由W·高次
首次提出。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 区位研究的基本内涵 ➢人类某种活动的空间选择 ➢给定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区 位 主 体: 人 类 活动 —— 个人 、 企 业 、 团 体 和机 关
宏观区位论 —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 —动态分析
第9页/共95页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的区别
• 局部均衡分析研究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把某个市 场从相互联系的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 单独研究。该市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看成是其本身 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被假设为固定不变。结论 是: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 格和均衡数量。
第16页/共95页
2、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
•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 制约性因素、或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因素,即影响或作用 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经济活动的因子。
• 区位因子是从生产者的角度(费用和收益)影响区位主 体因素的划分( 区位条件是从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因素 来划分)
主要道路缓冲区内的房地产项目分布
第37页/共95页Βιβλιοθήκη 商品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布趋势图
第38页/共95页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1、三个基本假定条件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 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第5页/共95页
读书报告
• 阅读有关区位论方面的论文,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 问题,扩展阅读。
第三章区位理论
6、平原周围为不毛荒野,并与外界隔绝
(二)孤立国的农业布局内容
杜能认为,在什麽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 决于利润。而利润(P)则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 品的市场价格(V)与把农产品运到市场上的运费(T)等 三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就是:
P = V–(E+T)
杜能运用这个公式分析了城市周围土地利用类型及农 业集约化程度,得出结论是: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 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随着距离的递远呈带状变化,围绕 城市形成一系列同心圆,即 “杜能圈”。
佩兰德的区位理论
价 格
运输 成本 工厂 价格
A′
B′
A
B X
A市场
B市场
图3-5 两厂商市场分布理论
阿隆索的区位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阿隆索的研究成果: 他认为,各种经济活动的区位是由其所能够支付的地租而决 定的。在市场竞争条件下,通过土地供求机制、土地价格机制的 作用和调整,各种经济活动竞争使用土地,并经过竞争决定各种 经济活动的最佳区位选择。 阿隆索假定在一个均质平坦的平原上,仅有一个单核心的 城市,市内交通便捷,可通达各个方向,城市中的土地可直接用
依据原材料在生产中的上述特点,韦伯设计了原材 料系数公式:原材料系数= 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
制成品总重量
屠 能 圈
城市
图3-1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三)杜能理论的贡献
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是从极差地租出发,阐明了市场距 离对农业市场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并得 出结论: 农业布局应该按由近到远配置不同的作物,其经营 方式也应由集约到粗放变化。 2、引申出作物的最优区位,首次确立了两个重要的概念, 即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 性。
第 3 章 区位理论
房地产经济学
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3.2 主要区位理论
3.2.1 农业区位论
• 农业区位论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先提出,又称杜能 农业区位论,其标志是1826年其《孤立国农业和国民经济 的关系》的出版。杜能是一名农业资本家,基于研究的需 要1810年在德国梅克伦堡购置了特洛农场,以此为例,借 助数学公式,试图证明农产品种类的分布区居于距离市场 的远近和运输费用的大小,并以此设想农业分布式以城市 为中心的六个同心圆地带。他将十多年的农业机关女婴数 据详细记载下来,并用这些数据来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说。
• 采用极粗放的经营方式仍能获利
• 谷物——牧草——休耕
22 22
房地产经济学
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3.2 主要区位理论
3.2.1 农业区位论
3.2.1.3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评价——开创性与先进性 揭示了农业生产布局的两个重要原理,即农业生产方式 的相对优越性以及农业生产的集约程度、空间布局与市场 之间的关系 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首次从理论上系统的 阐明了空间差异对人力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区位一 般理论的基础
4
房地产经济学
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3.1 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3.1.1 区位
• 区位是指某一空间的几何位置,是自然界的地理要素和人 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 的反映。 ——自然区位&经济区位&交通区位 自然区位表现了某一事物与其周围陆地、山脉、河流 等自然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其优劣直接影响人口、 城市与产业的空间分布,影响土地功能结构分布状态,是 经济区位形成后其效益大小的重要自然条件和制约因素。
15
3.2.1.2 主要内容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区位理论
A
B
韦伯的工业区位选择只从生产的角度寻求空间费用最低点,未考虑需求与利润最大也可能是企业区位选择追求的目标。
韦伯工业区位的选择没有考虑一些偶然因素,包括投资者个人的偏好、政府的政策等。
局限性: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三节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从需求的角度考虑区位问题) 大多数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不是寻求成本最低的空间点,而是寻求利润最大的空间点。利润的大小与收入与成本两个因素相关。所以,费用最小区位并不一定就是利润最大区位,而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才是最优区位。 企业产品的销售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市场价格 市场地域(领地)的大小; 企业的生产区位 所以,廖什建立了价格、需求和区位之间的关系模型 廖什认为:
的企业,平均成本较低,
获利的空间范围较大,企
业在空间选择区位的余地
较大(蓝线所示);反
之,企业经营能力较差
时,平均成本就较高,获
利空间范围就较小,在空
间上选择区位的余地就较
小(红线所示)。
第五节 行为区位理论
政府区位政策的差异造成区位条件的变化
1
在政府的政策下,GH区域可
2
从营利区域变化为亏损区
3
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1、获利空间范围的确定 图中: a点是平均费用最低点;也是利润最大点; b点是平均收益最高点 Ma和Mb表示平均费用与价格相等的区位,Ma和Mb表示利润的可能性边界。 Ma与Mb之间地区,收入>费用的地区为营利区域,在Ma和Mb以外是收入<费用的地区,为亏损区域; 只要在Ma和Mb之间,企业均能获利。所以,企业不一定选择A点(利润最大点)这一最佳区位,而是可以在Ma和Mb之间选择一个最满意的区位。
一个生产性企业所占市场领地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区域经济学-第三章 区位理论【2】
(资料来源:Haggett P . Geography: A Modern Synthesis.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Harper& Row Publishers, Inc,1983.374)
7
中心地理论
基本概念
1.中心地(Central Place)
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
(a)单一市场区模式;(b)竞争条件下的市场区域;(c)稳定的非重叠的蜂窝状市场区域
33
市场区位论
廖什最大利润区位论的市场是蜂窝状的正六边形“面” 状市场。在垄断竞争情况下,首先着眼于确定均衡价
格和销售量,即平均生产费用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
再通过此来确定市场地域均衡时的面积和形状。
34
03
跨国公司区位选择
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 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 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20
中心地理论
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 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 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新 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 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 • 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 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
3.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即:1,3,9,27,81,…。 从这一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 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 4.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7
中心地理论
基本概念
1.中心地(Central Place)
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
(a)单一市场区模式;(b)竞争条件下的市场区域;(c)稳定的非重叠的蜂窝状市场区域
33
市场区位论
廖什最大利润区位论的市场是蜂窝状的正六边形“面” 状市场。在垄断竞争情况下,首先着眼于确定均衡价
格和销售量,即平均生产费用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
再通过此来确定市场地域均衡时的面积和形状。
34
03
跨国公司区位选择
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 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 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20
中心地理论
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 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 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新 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 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 • 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 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
3.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 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即:1,3,9,27,81,…。 从这一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 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 4.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
区域经济学-现代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
1,7,49,343,……
中心数目序列
1,6,42,294,2058, ……
理论说明
• 理论意义 • 实践意义 • 存在问题
理论意义
• 1、不同规模商业中心在空间上按一定的规 律呈等级分布
高级中心的数量少于低级中心 高级中心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大于低级中心 高级中心涵盖了低级中心的商业服务职能
者范围
• 市场领地
由中心地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服务范围上限确定的区域范围
在一个中心某种商品的销售下限与上限
上限(范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这里由
于去中心的路过远、交通
中心 中心
费用过高带来的不便使得 到中心区购物或享受服务 失去价值,而附近也许有 另一个中心对这里的居民 更方便一些
下限(门槛):在此界限内的 人口规模(面积×人口密度)
是维持某种商品或服务项目所
要求的最少人口数量
3.3.1.1 理论前提
• 中心性
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
C B1 B2 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B2:中心地为自身供给和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量
理论前提
• 中心地等级
中心地等级与中心地职能相对应 最低等级的中心地具有最低的中心职能 最高级的中心地具有所有等级的中心职能 同一等级的中心地以一定的间隔布局
中心数目序列
1,3,12,48, 192,……
以行政原则为基础的中心地系统
• 每个中心地有一个明确的权力
管辖区域
• 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 心地 • 高级中心地的行政界线不易打 破
• 每个高级中心的六边形辖区内
分布6个次一级中心地
以行政原则为基础的中心地系统
中心数目序列
1,6,42,294,2058, ……
理论说明
• 理论意义 • 实践意义 • 存在问题
理论意义
• 1、不同规模商业中心在空间上按一定的规 律呈等级分布
高级中心的数量少于低级中心 高级中心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大于低级中心 高级中心涵盖了低级中心的商业服务职能
者范围
• 市场领地
由中心地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服务范围上限确定的区域范围
在一个中心某种商品的销售下限与上限
上限(范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这里由
于去中心的路过远、交通
中心 中心
费用过高带来的不便使得 到中心区购物或享受服务 失去价值,而附近也许有 另一个中心对这里的居民 更方便一些
下限(门槛):在此界限内的 人口规模(面积×人口密度)
是维持某种商品或服务项目所
要求的最少人口数量
3.3.1.1 理论前提
• 中心性
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
C B1 B2 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B2:中心地为自身供给和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量
理论前提
• 中心地等级
中心地等级与中心地职能相对应 最低等级的中心地具有最低的中心职能 最高级的中心地具有所有等级的中心职能 同一等级的中心地以一定的间隔布局
中心数目序列
1,3,12,48, 192,……
以行政原则为基础的中心地系统
• 每个中心地有一个明确的权力
管辖区域
• 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 心地 • 高级中心地的行政界线不易打 破
• 每个高级中心的六边形辖区内
分布6个次一级中心地
以行政原则为基础的中心地系统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区位理论
假设: 1. 一海滩上消费者均匀分布; 2. 对于产品需求是无限的,而且要是非弹性的; 3. 生产费用在所有的区位都相同; 4. 产品的运费率在所有的区位都相等; 5. 生产者按工厂价销售,运费由消费者支付。
第四节 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
分析:
1. 如果只有一个企业,无论在何点布局都能占据所有市场; 2. 如果又有一个企业在进入,在两者竞争在空间达到均衡时,一定是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一. 工业区位论产生的背景和目的
韦伯要探讨工业城市在哪里诞生?人和资本在空间上向 哪里集中?其背后的空间机制是什么。
二. 韦伯工业区位论简介
1. 基本概念
① 区位因素(子):使经济活动趋向某一特定地点的“力”。 分一般区位因素(所有工业区位选择有关因素,如运费、劳 动费、地租等)和特殊区位因素(只与特定工业有关,如气 温、湿度等)。
分散:是与集聚相反的过程,当集聚过度时,分散同样会带来生产
经营成本的节约。
韦伯认为,当集聚的节约额比运费(劳动力成本)指向带来的生产费 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影响集聚的因素:
制造系数=单位产品增加值/单位产品区 位重量
制造系数高的工业——集聚倾向较大(附 加值高的,原燃料消耗少的)
该公式还反映了耕作制度与距离的关系
根据上述条件杜能计算做出了杜能圈结构:
根据上述条件杜能计算做出了杜能圈结构:
第一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三. 农业区位论的理论意义
1. 杜能第一次阐述了空间距离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对 后来的工业区位论和市场中心地理论上的形成给予了 极大的启发。
2. 杜能用模型分析方法抽象的分析经济问题,使之成为 空间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创始人。
第四节 区位的相互依附学派
分析:
1. 如果只有一个企业,无论在何点布局都能占据所有市场; 2. 如果又有一个企业在进入,在两者竞争在空间达到均衡时,一定是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一. 工业区位论产生的背景和目的
韦伯要探讨工业城市在哪里诞生?人和资本在空间上向 哪里集中?其背后的空间机制是什么。
二. 韦伯工业区位论简介
1. 基本概念
① 区位因素(子):使经济活动趋向某一特定地点的“力”。 分一般区位因素(所有工业区位选择有关因素,如运费、劳 动费、地租等)和特殊区位因素(只与特定工业有关,如气 温、湿度等)。
分散:是与集聚相反的过程,当集聚过度时,分散同样会带来生产
经营成本的节约。
韦伯认为,当集聚的节约额比运费(劳动力成本)指向带来的生产费 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影响集聚的因素:
制造系数=单位产品增加值/单位产品区 位重量
制造系数高的工业——集聚倾向较大(附 加值高的,原燃料消耗少的)
该公式还反映了耕作制度与距离的关系
根据上述条件杜能计算做出了杜能圈结构:
根据上述条件杜能计算做出了杜能圈结构:
第一节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三. 农业区位论的理论意义
1. 杜能第一次阐述了空间距离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对 后来的工业区位论和市场中心地理论上的形成给予了 极大的启发。
2. 杜能用模型分析方法抽象的分析经济问题,使之成为 空间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创始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式农业圈。本圈大小由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
小而决定。
•
• 第二圈—— 林业圈。
• 供给城市用 的薪材、建筑 用材、木炭等, 由于重量和体 积均较大,从 经济角度必需 在城市近处 (第二圈)种 植。
•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 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 物(麦类)和饲料作物 (马铃薯、豌豆等)的 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 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 作,第一区为马铃薯, 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 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 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 为黑麦。其中耕地的50 %种植谷物。
• 二、三个法则(三个指向,三个过程) • ①运输区位法则 • ②劳动区位法则 • 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
1,运输区位法则(运输指向) 韦伯认为: 在原材料产地和消费地已定的条件下,运
输成本是对工业区位产生影响的区位因子。 运输成本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两点: 重量和距离。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发生两次运输:
•
第六圈——畜牧业圈。此
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
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
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
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
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
80km处。
•
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
为无人利用的荒地。
第二节 工业区位论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 工业区位论是研究工业布局和厂址 位置的理论。 • 一、工业区位论的提出及假定条件 • 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 论:区位的纯粹理论》,提出了工 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 • 1914年发表《工业区位理论:区 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 对工业区位问题和资本主义国家人 口集聚进行了综合分析。 •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 • 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 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 大的地点。
•
四个假定条件:
1、原材料供给的地理 分布是既定的;
2、产品的消费地和规 模是既定的;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 的已知地点,且不能移 动;
4、劳动力成本是固定 的,劳动力可无限供给。
二、 区位因子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
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 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 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 特殊区位因子
•
杜能认为,城市周围的农
业土地利用方式呈同心圆圈层
结构(后称杜能圈)。
•
•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
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
鲜奶。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
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
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
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
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
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
• 二、农业区位论假设条件
• 杜能农业区位论是在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 孤立化方法研究而形成的。其理论的假设为:
• (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 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 市是惟一的,必须供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 的食品供应则完全依赖四周的土地;
• (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完全 相同;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 三、农业区位论主要内容 • 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
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而利润是由农业生 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 这三个因素决定的。 • 数学表达式为:
• P=V(E+T)
• 利用上式杜能计算出了各种农作物合理的种植界限, 设计了孤立国6层农业圈。
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 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
韦伯认为具备某个有利区位因素的地点,对产业布局的区 位有一种吸引力,其引力的大小与该点区位因素的强度有关, 而产业的最优区位应在各点区位因素引力的合力方向上(或 引力最大的方向上),这称为产业布局指向。如O点。
韦伯根据布局指向性将产业分为运输指向型、劳动力指向 型、资本指向型、技术指向型、电力指向型、水源指向型等 类型。
•
第四圈——谷草式
农业圈。为谷物(麦
类)、牧草、休耕轮作
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
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
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
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
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
第三区燕麦,第四区、
五区、六区为牧草,而
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
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
植面积。
•
•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 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 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 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 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原材料到工厂 产品由工厂到消费地 “最小运费原理”
符合最小运费原理的产业称运输指向产业。
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
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 指数越小,运费越低。 工业用原料进行了分类:
一是遍布性原料,指到处都有的原料,此类原 料对工业区位影响不大;
二是限地性原料,也称地方性原料,指只分布 在某些固定地点的原料。它对工业区位模式产生重 大影响。
了极为详细和精确的资料。在 此基础上他于1826年撰写了名 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
的关系》(简称《孤立国》)。
在该书中,杜能认为,在这些
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
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块)距
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
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 中,
•
杜能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
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 (3)假设孤立国内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不存 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惟一的交通工具是马 车,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
• (4)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 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 (5)农业生产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 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第一节 农业区位论
一、农业区位论的提出
•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英法等国已成功走上 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 路,而德国仍是一个 封建割据的农奴制国 家,农业占主要地位, 农业开始向大型化、 商业化过渡。这种突 然的转变迫切地需要 理论界回答一些问题
•
为了探索上述问题,杜能
潜心经营特洛农庄十载,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