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名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名师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应用

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典范古雅和机智巧妙(尤其是比喻的妙用)。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可由诗歌出发,思考东西文化的差异。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参考

(一)教学建议

学习《谈中国诗》,重点从“分析作品结构,概括文章内容”“对学者型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度的挖掘”两个方面积累知识,提升能力

(二)教学设计(要求必须原创,必须有)

一、学情分析

本文属于学者型散文,专业性较强,语言较为丰富且生动,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重点词句需要详细分析,疏通。

二、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观点,赏析重点词句。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观点深奥,语言丰富,需要重点点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品读法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课时一】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中国诗歌吗?在你们的阅读体验中,中国诗有什么特点呢?有人通俗地把中国诗比喻成压缩饼干,溶入水里,方能有美味,这“水”就是我们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那么,国外的诗歌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不妨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对于中西方诗歌都有什么样的见解。

(二)问题探究1;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文章内容

“分析作品结构”是高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着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常见题型:按线索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不同类型的散文,行文线索往往不同。写景叙事类散文常按时间、空间顺序行文,状物抒情类散文常以某种事物、某种感情为线索,议论类散文常按照逻辑顺序行文。我们常见的线索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感情线索、事物线索。行文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

“概括文章内容”也是高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常见题型:概括文章写作对象的主要特点。

《谈中国诗》是议论性的散文,钱先生在文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却思维缜密,逻辑严谨,整篇文章是按照“引出论述话题——阐述具体内容——得出结论”这样的逻辑顺序来展开的。具体思路为,“引出论述话题:中国诗的特征——阐述具体内容:从诗歌发展、形式、技巧、语言、内容五个方面概括中国诗的具体特征——得出结论:中国诗是诗。”

谈中国诗的传统方法一般是纵向的,即:按照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习惯把中国诗歌划分为先秦诗歌、魏晋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等阶段,研究不同阶段的诗歌特点。而钱钟书先生则从横向的角度,居高临下,纵观世界诗歌,以比较文学的角度透视全球诗境中的中国诗特征,具有很高的智性,一篇短短的演讲词,包容了钱钟书先生丰富而独特的诗学精神。

(三)问题探究2;

《谈中国诗》行文思路可以梳理如下:

中国诗的具体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四)分析文本语言、修辞特色

1.对学者型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度的挖掘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是高考考点中比较难的类型,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文章的艺术特色”涵盖面较广,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表现手法(象征、联想、虚实结合等),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等),章法结构(前后照应、详略得当、层层深入等),语言特点(风格特点、句式特点等)。

本文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在谋篇布局上,《谈中国诗》可谓行文巧妙。开篇取其大意,卒章显其精神,中间横加铺排,一以贯之,形成一个整体。文章主体内容始终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开篇设问“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这一问题,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了一个陷阱: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应是比较文学的方法。全文就这么几个字,但已经把作者的根本观点和论说立场交待清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中外对比与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而又与之不同。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诗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又从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看出了他们的一致之处。

而其结尾更是深蕴无穷。如上文已经将中国诗的有关问题作了交待。结尾应该作出结论了,作者却暗示说,中国诗不过就是中国诗罢了。好是自然的好,但这是要根据不同的人而言的,如果你对它了解得越深,那么它的优点就越突出。反之,如果你并不打算了解它,那么,它也

就公说公有理了。就好像人们对待巴儿狗一样。巧的是,作者这里还隐含着对那些持论不周,而又不学无术的人。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诗的本身。如果你不信这一套,就让哈巴狗来咬你。让“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只有把中国诗放在一个对比的天平上才能得出公正的结论。这样又回到了文章的开头。

本文涉及内容广泛,见解深刻,却不显散乱,倒是首、腹、尾一气相连,气脉流畅,足见钱老既是学术大师,也是文法的大家。

(二)修辞上,旁征博引,使文章内容丰富、充满诗情而又说理深刻。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增添文采。

钱老对古典诗词可谓谙熟于胸,古典诗词、诗论都明了于心、信手拈来,充分显示出一位大学者深厚的文化积淀。谈到中国诗的深厚意韵之时,钱钟书引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语加以证明。而在谈到中国诗的表达技巧时,钱钟书也是信手拈来,“壮士皆尽死,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像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古诗词句,信手而来,脱口而出,如同家常便饭般轻巧,足见其深厚的文化素养。

不只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熟稔,钱钟书对外国文献也是驾轻就熟。在中国近代学人中,他可以说是对中西文化了解最为透彻的一个人,因此有人称之为文化昆仑,从此文中,我们也可见一斑。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中外一切文史资料。下面我们仅以引用外国的部分文史资料为例:

(1)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英) (2)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法)

(3)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印)

(4)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美)

(5)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英)

(6)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绕恕人。英、法、德.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