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和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他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3.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自然观、科技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局限性(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吸取了他关于自然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坚持了唯物论,告别了用神话来解释世界。以近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机械论、形而上学的不彻底性。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观、科学技术论和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5.系统的概念,含义,本质,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含义:1.任何一个系统必须由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应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个要素不能称为系统;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3.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称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4.系统作为一

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本质特征:1.整体性、2.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3.动态性: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4.层次性: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整体性特征是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一方面,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结合而不是个要死的简单机械加和;另一方面作为系统整体的要素也具有它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

6.系统和要素、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系统与要素:1.自然系统决定和支配要素。自然系统相对于它的组成要素来说,是具有不可还原性的。2.自然系统与要素相统一。系统与要素的规定具有相对性,系统与要素具有全息相关性,系统与要素密不可分。3.系统与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其一是系统与要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发生

地位的转化;其二是系统与组成它的要素矛盾双方,通过系统的递阶分解而转化为要素;通过要素的递进相干而转化为自然系统。

结构与功能:自然系统的结构是指自然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或秩序。功能指整体所具有的特性和能力。

1.结构决定功能。对于一个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

的外在表现。2.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不仅不是单值的,而且也不是单向的。在环境诸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功能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结构,要求或促使系统的结构相应的变化,以适应客观环境对功能的新要求。

自然系统的结构会影响其功能,自然系统的功能也会影响其结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表现了自然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7.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

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自然界演化的机制包括:开放性(必要)、远离平衡态(外因)、非线性相互作用(内因)和涨落(导火线),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

概念: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的,而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事实上,任何新的有序结构模式的形式都是通过自组织实现的。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

1.无序到有序。保持对外部环境的开放性,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2.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要无须向有序进化,系统远离平衡态。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3.非线性机制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非线性机制才能使系统失稳,产生新的有序结构;4.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随机涨落使得非平衡系统失稳。

8.生态系统的三大规律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其三大规律是闭路循环规律、反馈调控规律、系统和谐规律。

1. 闭路循环规律:宏生态与微生态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使生态系统

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

2.反馈调控规律:调控即调节与控制,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反馈是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返回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

3. 系统和谐规律:恰当的要素比列,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在形式,绵

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系统耦合

总结: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示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

9.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要与自然和谐统一;

5.改革不合理

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10.人与自然的和谐

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相当突出。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的三个层面:1.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合真”

的增益作用,“向善”的消费功能,“达美”的直观效应;2.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和谐:形式协调,作用互利,意蕴融洽;3.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要素比例协调性,物质循环的低耗性,信息交流的合目的性。

11.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基本特征

科学观察是人们在科学认识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以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1.科学观察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2.科学观察是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事物现象进行的观察,观察者对研究对象不作任何变革,因而具有客观性;3.科学观察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作用:1科学观察是获取科学事实的重要手段,观察所获得的资料是科学认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2.科学观察所获得的科学事实可导致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科学研究开辟新的途径;3.科学观察可作为检验科学假说与理论的一种手段。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及其条件;3.可以使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再现事过境迁到现象;5.可以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

12.机遇在科学发展观中意义

机遇是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事件或机会,意外地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具有意外性和偶发性。

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外的发现了与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与现象,加以研究,取得与研究目标不同的重大发现;另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预期不同的事物与现象,经过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新手段,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原来的研究目标。

作用:1.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了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2.机遇能为科技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3.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1.丰富的知识储备;2.深厚的哲学理论修养;3.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提高及时发现,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认识能力。

13.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

培根倡导纯观察说,把观察看作是纯粹感官的反应活动,波普尔、库恩、汉森明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1.科学观察不仅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2.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客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3.理论在观察中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