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
吴靖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探析
![吴靖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facf2dccbff121dd368360.png)
……
!""#$ %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探析
!吴
(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广东 广州 !"#$%")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城市诞生和发展所 需动力的产生机理, 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 经济关系、 组织制度所构成的综合系统。从本质意义上考 察,持续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化进程得以稳定、健康延续的 动力机制。 一、 中国城镇化动力机制的表现形式 ( 一) 农业发展的基础作用 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主要表现为农业剩 余的贡献。城市化首先产生于那些农业分工完善、 农村经 济发达的地区, 这些地区在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 后产生了农业剩余, 为城市化的发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产生和发展的核心动力, 具体表现 在农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作用。 尽管农业对城市 化的推动作用是全方位的, 但在城乡经济的动态发展过程 中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 农业为城镇人口提供生活所必 需的粮食、 蔬菜、 油料等农产品。 城镇居民所需的基本生活 资料无一不来源于农业的剩余产品。 " 农业为城镇工业提 供原材料,尤其在城镇化的起步时期,在以加工业为主体 的工业化初期, 这一特点十分明显。# 农业为城镇工业的 发展积累原始资金。在我国主要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 “ 剪刀差 ” , 从农业中抽取原始资金。政府还通过农产品出 口换取外汇,换回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国外的先进设备、技 术、 管理经验等, 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 这种短期内获得 技术后发优势的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 农业为工业提 供市场。农村是一个现实和潜在巨大的市场, 随着农业发 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消 费资料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将不断提高, 从 而使城镇工业品的销售市场范围不断扩大, 使城市化动力 不断增强。中国的情况可能更为特殊, 城乡之间在消费理 念和消费结构上存在显著的时空错位, 这种城乡间在消费 领域的时滞客观上为城镇饱和的工业品的销售寻找到了 合适的场所。 % 农业为城镇的发展提供劳动力。城镇的发 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城镇 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农村源源不断向城镇输送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尤其是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劳动力。同 时,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工业化速度必然也随之提高, 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 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成功转移无疑为农业规模化、 产业化和现代化 经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 二) 农村工业化的推动作用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 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 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工业化过程中, 在规模经济和产 业聚集经济效益的驱使下, 人口与资本等要素不断向城市 聚集, 城市规模不断扩张, 城市数量急剧增加, 农业发展对 城市化的作用逐渐减弱, 工业化则逐步成为城市化的主要 推动力量。 工业化之所以是城市化直接产生和发展的推动 力量,原因在于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一是在 要素按比较利益原则自由流动条件下,劳动力、资本等要 素从获利低的地区流向获利高的地区, 形成工业企业聚集 区,构成了城市化的开端;二是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存在 空间匹配关系,工业发展要依靠规模化与专业化,导致企 业资源、 要素的空间聚集, 为城市的发展创造条件, 构成城 市化的实质内容;三是工业化通过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形成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推动城市的扩张,强化城市的聚 集与扩散功能。 审视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不难发现:工业化 进程中产业结构的转换也影响城市化的发展。一般来说, 工业化过程中, 产业结构沿着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 的轨迹演进,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也表现出与之相适应动态 调整特征。然而,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呈现出某种程度 的背离, 即: 重工业—农村工业化—第三产业。 中国的城市 化道路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国家, 其原因就在于建国初期重 工业发展战略主导了城市化发展方向, 行政力量的超强作 用扭曲了城市化发展的普遍模式。 与重工业发展战略相适 应, 当时的城市化战略以大城市发展为取向。农村工业化 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一种独特形式, 即生产要素 在农村地域特定空间上的聚集过程, 这一过程必然会推动 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而农村剩余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和城
我国小城镇发展模式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小城镇发展模式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a6aa67a98271fe910ef9b9.png)
我国小城镇发展模式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我国小城镇发展已形成工业主导型、商业贸易型、交通枢纽型、旅游开发型、历史文化名镇等几种模式,如何因地制宜的选择发展模式是未来城镇化道路的一个关键。
分析了不同模式的特点,东西部城镇化模式的差异性及影响不同模式的自然地理状况因素、社会文化影响因素和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模式影响因素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重要阶段,十八大报告指出城镇化必须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一致,良性互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较大,因此小城镇发展不能采用一条道路,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小城镇发展模式。
1 我国小城镇目前发展的几种模式目前我国各地小城镇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以下几种小城镇发展模式。
(1)工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是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主要由工业产值带动经济发展,最早是工农相结合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典型小城镇主要有东台市富安镇、建湖县庆丰镇。
东台市富安镇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创办了国家一流蚕茧市场,一直从收烘、缫丝、织绸、绢纺、服装垄断式服务,被国家定为省级的茧丝绸集团典型工业主导型的小城镇。
在支柱产业的带动下,以发展现代绿色建材、水泥、钢筋混泥土等为主导产品的绿色建材集团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与茧丝绸集团共同构成全镇工业经济的主导产业。
2011工业产值超过7亿元。
采桑养蚕生产解决农民就业8000多人,平均每年人均纯收入6000多元。
近两年以来,已有近万名农民职工到小城镇上落户居住,有3000多户农民筹集资金3亿元建筑多片住宅小区和学校。
小城镇上人口由6000多人迅速扩展到1.5万人,形成了一个具有自身特色产业同时有带动周边村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小城镇。
建湖县庆丰镇近几年累计投入建设城镇基础设施7000多万元,开发有特色的建筑,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该镇近年来工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手上有较充裕的钱来更好的建设自己的家园。
该镇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根据小城镇自身自然地理状况和规划建设目标有益于工业发展的地段,坚决只用来发展工业,不做他用。
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
![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d1172a86e53a580216fcfe17.png)
3.多元化主体推动的动力机制。政府、企业、农民以及城市居民等各种经济主体对城市化及郊区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单一的或以二元为主的城市化动力。
4.产业结构变迁演进型动力机制。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给城市化以后续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产生和推动力量;经济结构的优化演进为城市化的进程提供了持续动力。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产业向城市集聚以获得聚集效益;科技的进步,必然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多样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进而推动城市化;信息化促使市场体系演进,推动着城镇体系升级;信息化带来新型城市间劳动地域分工,参与全球城市体系竞争,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区成为城市化的一条途径。信息化在四个方面对城市化有促进性作用。
6. 要素推进型动力机制。从比较利益的角度, 强调区域要素在定了资源、劳动力、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主要受市场支配, 它们总是流向那些比较效益高的地区。
7. 教育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城市化与教育之间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教育也不能例外。同时, 城市化的外延表现为城市数目的增多、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张、城市人口数量的膨胀; 城市化的内涵则强调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关键在教育(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规则教育)。教育是农业劳动力提高素质步入现代城市生产活动的前提, 是农村人口打破传统生存和生活观念, 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基本要求。没有现代化的教育支撑的城市化是低质量的城市化, 是没有发展后劲的。教育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城市化的最终目标:人口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上。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动力机制探讨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动力机制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6ad286d37f1922791688e8d1.png)
住 工 业 化 ,把 大 力 推 进 工 业 化 作 为 提 高
尽 管 出现 了 重 工 重 商 轻 农 ,农 业 疏
了 城 镇 规 模 效 益 和 服 务 功 能 的 发 挥 。 城
镇 化 滞 后 的 根 本 原 因 在 于 我 国社 会 经 济 进 人 工 业 化 发 展 时 期 之 后 ,没 有 及 时 推
不 平 等
3 现 行 的农 村 土 地 制度 也 是 乡村 居 民 . 进 城 的 牵 制 力
小 城 镇 城 镇 化 发 展 的 动 力机 制
1新 型 工 业化 是 城 镇 化 的主 要 动 力 .
产 业 结 构 的 非 农 化 转 换 是 城 镇 化 的
主 要 动 力 机 制 ,工 业 化 是 城 镇 化 的 “ 发 动 机 ” 和 根 本 动 力 ,第 三 产 业 是 城 镇 化
式 粗 放 型 增 长 方 式 ,导 致 基 础 设 施 与 市 政 设 施 建 设 严 重 滞 后 ,城 镇 集 聚 和 吸 纳 功 能 低 下 ,无 法 发 挥 其 综 合 辐 射 功 能 。 加 上 城 镇 规 模 过 小 ,达 不 到 许 多设 施 建 设 的 规 模 门槛 ,增 加 了建 设 资 金 筹 集 难 度 ,公 共 基 础 设 施 与 市 政 设 施 建 设 难 以 满 足 城 镇 化 要 求 ,多 数 小 城 镇 仍 没 有 污 水 、 垃 圾 处 理 系 统 等 公 共 基 础 设 施 ; 电 力 和 水 资 源 供 应 紧 张 , 无 法 满 足 城 镇 建 设 和 人 民 生 活 的 需 要 , 基 础 设 施 与 市 政 设 施 的 缺 乏 成 为 吸 引农 民 进 小 城 镇 发 展
小城镇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探讨
![小城镇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f895e1310912a21615792905.png)
小城镇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探讨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对小城镇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乡镇企业和专业市场作为推动小城镇发展的内在动力面临着挑战;大城市的辐射作为外在动力不能覆盖全部的小城镇;随着一些新动力出现,多元动力机制格局逐步形成。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河北省从小城镇的发展历程来看,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影响,小城镇在每个发展阶段的主导动力都存在着差异。
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经济社会载体的小城镇,必然存在着复杂的、多样的发展动力。
本文以河北省为例探讨小城镇发展的多元动力。
内在动力(一)乡镇企业的发展河北省小城镇发展突飞猛进的动力来源主要是农村的工业化,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与发展的影响,首先,在于它打破了“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传统观念,带动了小城镇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其次,乡镇企业大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促进人口和经济要素集中方面有着特殊的效果;第三,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加速了资本、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向乡镇工业小区区域内的转移,为河北小城镇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结构基础。
此外,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别,也为小城镇的能源、供水、交通、邮电通讯、金融信贷等基础设施行业以及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提高了小城镇的服务功能。
在河北,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原有小城镇的发展,而且使一些乡村变成了小城镇,从而增加了小城镇的数量。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乡镇企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在缩小、发展机制的优势在减弱,发展的竞争力在下降。
(二)专业市场市场是商品、劳务、信息、资金等各种要素的聚集之所,要素通过市场而流通,人口因为市场而聚集,经济依托市场而繁荣。
城镇化的过程实质是市场发育的过程。
伴随着各类市场的蓬勃发展,商品交流、人口流动空前活跃,小城镇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较大的繁荣和发展。
一些小城镇就是靠市场,特别是专业市场的带动发展成为著名的商品交换城市。
国开电大 小城镇建设 考核说明
![国开电大 小城镇建设 考核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87f89fa4f7ec4afe05a1df21.png)
小城镇建设课程考核说明一、有关说明1.考核对象本课程的考核对象为注册学习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管理类《小城镇建设》课程的学生。
2.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性考核采用问答题、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访谈记录等方式。
终结性考试采用课程论文方式。
3.考核依据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小城镇建设》(孟媛主编,2018年6月第一版)。
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试命题均依据本考核说明。
本考核说明的制定依据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
4.计分方法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包括作业成绩、实习、调查及参加学习小组活动、集中辅导答疑情况等(具体学习活动组织和给分由责任教师定)。
形成性考核成绩未达到60分的,不得参加终结性考试。
终结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每次成绩满分为100分,形成性考核成绩的平均数乘以50%再加上终结性考试成绩的50%,为课程成绩。
形成性考核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均达到60分及以上的,方可获得本课程的学分。
课程成绩按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
二、考核方式与要求(一)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包括4次记分作业和责任教师组织的实习、调查及参加学习小组活动、集中辅导答疑情况等。
(二)终结性考试1.考试要求本课程为专业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掌握有关小城镇建设的理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划、管理方法,并具有应用这些基础知识、理论,说明、分析、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据此,本课程的考核着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两个方面的考察,大致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
各层次含义如下:了解: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包括概念、原则、方法的含义等。
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
熟悉:在了解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并能以自己的语言阐述,能够说明与相关问题的区别及联系。
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掌握: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涉及小城镇建设的一般问题。
这一层次对应用能力提出要求,包括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
近十年来国内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国内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18013820cfc789eb172dc809.png)
四种 类 型 。
【 键 字】 关 城镇化 ;动 力机制
【 基金项 目 】 本文受浙江省住房与城 乡建设厅 《 乡 城 一体化进程 中的小城镇发展研究 》 课题资助。 【 作者简介 】 杨万江,浙江大学管理 学院教授 , 究方向:农业 经济 ; 红辉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硕 士研 究 研 蔡
府 自上而下 型城 镇化 主要表 现为 大 中城 市在 国家大
规模 集 中投 资下 ,城 市地域 人 口和产业集 聚呈 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 8.
成分分析方法 ,取特征值达到 1 以上的5 . 5 个变量 , 分 别 归 纳 为 ‘ 业增 长 ” ( 1 、 ‘ 资 导 向的 出 工 V ) 外
2 1年 6 00 月
经 济 论 坛
EC . l i F r m O Od e ou
J n 01 u .2 0
G n4 8 e . 7 No0 .6
总第 4 8 7期
第o 6期
近十年来国内城镇化动力机铜研究述评
文/ 万江 蔡红辉 杨
【 摘 要 】 本文回顾 了国内近1年来城 镇化动力机制研究的有关成果 ,根据 学者研究视角的不 同。将这些 o
至上世 纪9 年 代 中期 以前 的主要 城镇化 动 力 。 内力 O
究 ,形 成诸 多不 同 的观点 ,本文 进行 简 单 的归 类 , 将 这些动 力机制分 为主体行 为动力 机制 、产业 结构 转 换 机 制 、制 度 动力 机 制 以及 比较 利 益 动 力 机 制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44758234b35eefdc8d33398.png)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中共富县县委书记、经济学博士冯振东一引言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A.W.Lewis)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随之,该模型成为诠释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问题的主流思想理论。
然而该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工业主导论”,同时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并不能完全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失衡问题。
之后,随着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外城乡关系理论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但是这些理论在应用于中国的过程中出现了同样的“尴尬”。
20世纪80年代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拓展,我国城乡关系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城乡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对城乡关系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然而,目前学界主要从内涵概念、制约因素、实证分析、实现途径等方面对城乡一体化(Rural-Urban Integration)展开研究,对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比较少。
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由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构成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机理,是正确认识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城市和农村是人类社会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从地域上来看,城市和农村之间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工特点,属于不同的空间载体;从产业上看,城市和农村拥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产业,以专业分工为基础。
而按照弗里德曼(J.R.Fridemna)的核心边缘理论,城市是核心区域,农村是边缘区域,因此两者是核心与边缘的关系。
当然城市与农村的核心与边缘关系既可以称之为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互补、互动、一体化发展的关系。
事实上,弗里德曼指出了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将通过商品、交通、信息等网络带动周边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
签于此,笔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由城乡分割、城乡对立再到城乡融合、城乡互补的历史过程,是城乡地域不断演化融合的过程,也是城乡之间要素不断优化组合的过程,更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c9bbf1c8d376eeafaa310d.png)
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分析摘要:经济产业、信息技术、资源配置、人文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于现代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且各种动力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相互制约,在多重动力机制的作用下,有力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实现。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是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农村向城镇过渡的动态过程,其主要表现在地域上的人口流动,以及经济上的城市性转型。
影响农村城镇化的因素众多,如工业、第三产业、信息技术、农民利益、农村资源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农村城镇化进程。
1 非农业机制是农村城镇化的根本动力非农业机制主要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代表的拉力机制,从城镇化进程的根本作用因素上来说,工业化起决定性作用,其不仅有助于其他动力因素,如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产业结构,完善教育基础设施等,而且决定了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具体来看,其一,工业化具有利益特征。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济南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在其作用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这就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而实现了人力资源利用,在2012年,济南农村居民人均务工收入849元,其中长清区人均工资收入高达6000元,平阴县人均工资收入接近4500元,这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率,而且推动了农民利益的实现。
其二,工业化具有产业链接性。
工业化带动农业生产,在重工业的作用下,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刺激劳动力解放和经济发展,在其作用下,小商业、第三产业以及一些朝阳产业发展起来,如旅游业、小农家乐等。
其三,工业化具有循环作用性。
工业化和城镇化具有循环积累效应,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农村的教育、文化、信息技术等迅速发展,就信息建设来说,平阴县单2012年就拉通农户宽带3000余条,120急救服务网络实现高水平全覆盖,每一个镇、村都建立工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基础服务,吸纳更多劳动力等,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后续动力。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综述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f39d61cff00bed5b9f31ded.png)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综述陈燕燕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目的:通过对近些年来国际国内对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总结,结合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来总结出分别适合东中西部发展的动力机制,为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提出有益措施。
方法:查阅论文、书籍等文献资料。
结果: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公共政策应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结论:不同地区的动力机制不同,应因地制宜。
关键词:小城镇动力机制因地制宜1西部地区1.1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西部农村城镇化的原动力。
农业是社会生产的起点,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剩余产生的条件,是农村城镇化的原动力。
农业剩余,既包括农产品的剩余,也包括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资本等的剩余,农业剩余的存在是城镇化的必要前提。
1.2比较利益机制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相对于第一产业而言,二、三产业比较利益要高出许多;比较利益机制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曹宗平2009)。
统计资料表明农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差距近两倍,对西部贫困地区而言,进城务工是实现脱贫的最便捷的途径。
1.3市场机制是农村城镇化的驱动力覃成林认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就是市场机制,城镇化的演变受市场规律的支配。
可以说,市场机制主导了城镇化的进程。
市场机制是农村城镇化的驱动力。
城市的发展也受市场机制调节的作用,任何城市投资总是人们趋利行为的外在表现。
1.4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带动力在西部,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应大力发展一些有优势、有市场、有特色的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非农化率的上升推动人口向城市、城镇地区的转移。
2、中部地区2.1内外作用力2.1.1内部动力区域市场环境的内聚力:内生力量主要体现为区域市场对各种要素流动组合和优化配置的能力,即市场的活力。
2.1.2外部动力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内生力量正处于形成和孕育阶段,自发力量显得不足。
加快城镇化建设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这种外部拉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外部要素的流入。
丹东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初探
![丹东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8c03da7527284b73f2425036.png)
约束 … 。这 些 资 源 的 开 发 恰 恰 是 丹 东 地 区 小 村 镇
增 。 民户从顺 治 十八 年 (6 1年 ) 5 16 557人 , 到康 熙
收 稿 日期 :2 1 1 0 0 0— 1— 3
基 金 项 目 :2 0 0 8年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0 7 02 d 12 ) 4 8 16 / 00
发展 的初始 动力 和现实 动力 。 ( ) 丹 东 地 区 城 镇 体 系 发 展 的 起 步 阶 段 一
( 8 6年一 l4 17 9 9年 )
加 ,但 是 小 城镇 的 经 济 发 展 与建 设 仍 存 在 许 多 问 题 ,如小城 镇数 量过 多 、规模 过小 ,与全 国 和省 内 相 比 ,其 总体发 展水 平低 ,地 区 内部发展水 平也 参 差不齐 ,大 多数 小 城 镇 的发 展 缺 乏 持 续 的 动 力 机 制 。这 些 问题 不 仅阻 碍 了丹东地 区 小城镇 的健康 发
济发展离 不开 城镇 群体 的发 展 ,因此 ,应尽 快尽早
实施 小城 镇发 展 战略 ,制定 出更加 科学合 理 的城镇 发展 的 动力机 制 ,做 足做 大 “ 五点 一线 ” 的节 点 ,
从 而实现 建设 大丹 东 和东北 东部 的现代 化港 口城市 的 目标 。
一
、
以资 源开 发为先 导 的城镇 发展 阶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b30b7f3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66.png)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要点一、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1、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2、科技革命与创新;3、全球化与新经济;4、城市文化特质。
二、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文化;3、经济与技术发展;4、政策制度。
三、城镇化含义:1、有形城镇化(物质、形态)(1)人口集中:城镇人口比重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扩大(2)空间形态改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用地功能分化、土地景观变化(3)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社会组织结构变化2、无形城镇化(精神、意识、生活方式)城市生活方式扩散;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的。
四、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1、农业剩余价值贡献;2、工业化推进;3、比较利益驱动;4、制度变迁促进;5、市场机制向导;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7、城乡规划调控。
五、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1、计划经济下国营企业为主导;2、商品短缺时期乡镇集体经济主导;3、市场经济早起分散家庭工业主导;4、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主导。
六、城市发展1、区域关系:面是基础,点是核心2、经济关系:基本经济部类和非基本经济部类;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3、社会关系: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
4、资源环境: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和约束条件;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作用。
七、欧洲古典格局1、古希腊:方格网;城市广场为中心2、古罗马:城市设施、享乐设施;宣扬功绩建筑成为城市核心3、中世纪:自发生长,发展缓慢;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
意大利佛罗伦萨。
4、文艺复兴:人文思想,出现理想城市格局讨论。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梵蒂冈圣彼得教堂。
5、绝对军权:巴黎城市改建;轴线放射街道香榭丽舍大道;宫殿花园凡尔赛宫;协和广八、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1、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我国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及模式的分析研究
![我国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及模式的分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f77704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4.png)
34018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y我国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及模式研究专业: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生:吴元波导师:张同乐摘要从农业、工业及农村与城镇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出发,结合我国目前现存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现状,本文论证了小城镇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以及城乡一体化、尤其是对扩大内需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人口的非农化,乡镇企业的集中布局、政府行为、科技投入、投融资环境等等与小城镇发展密切相关的各方面着手,本文分析了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各种条件,提出了我国小城镇发展的不同模式r文章认为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系统运行机制、经济动力机制,并详尽分析了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迁聚小城镇并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的各种推一拉一阻力,提出了小城镇整体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运行图。
)盘≈.通过分析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乡镇企业分散发展、土地政策、户籍制度、工业污染、可持续发展不足、区域规划不合理以及区位选择、投融资环境不善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其具体的解决途径,最后从整体上提出了若干有关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小城镇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只能涉及其发展的某些重点方面,以期其能为各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小城镑城镇够非农够、农村城镇垡、可持续发屠论文类型:理论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硬士论文StudyingontheMotive-forceMechanismandthePatternsoftheDelelopmentofLittleTownsSpeciality:philosophyofscienceandtechnologyName:WuYuanB0Instructor:ZhangTongleThroughthecomplexrelationshipbetweenagricultureandindustry、Countrysideandurban,andaccordingtotherealityofdualsocial--economicalstructurestillexistinginmycountry,theimportantstrategicstatusofthelittetowns7developmentisexpoundedandprovedonincreasingpeasantsincome、transferingruralsurpluslaborers、promotingtheagriculture,smanagementinbroadscaleandtheintegrationbetweenurbanandrural、especiallyonenlarginginnerneedandthuspromotingthemodernizationofvillagessocietyandthesustaineddevelopmentofnationaleconomy.BytheaspectsthatarecloselyrelatedtothedevelopmentoflittletownssuchaSthetransferingofruralsurpluslabors、non—agrieulturalizationofpeasants、thegatheringofindustry、thebehavioursofgovernments、thedroppingofscienceandteChnology、theinvestingandCapital--mergingenvironment,theconditionsandthedifferentpatternsofthedevelopmentoflittletowns&reanalysed.themotive—forcemechanismoflittletowns7developmentisalsocalrifiedincludingthesystematicrunningmechanism、economicalmotive——forcemechanismandthepushing——drawing——reslsitingforcesabouttheruralMbourstransferingfromcountrysidetolittletownsandmeanwhilefromagriculturetoindustryarethoroughlyanalysed,andtherunningpictureofthewholemotive--forcemechanismpictureaboutthehealthydevelopmentoflittletownsareputforward.andByanalyzingtheexlsitingproblemsuch∞:thedecotttralizeddevelopmentoftowntownshipenterprises、thepolicyofland、theinstitutionolcensus、theindustrialpollution、theinsufficiencyofthesustaineddevelopment、theunrationalizationofinvestingandcapital——mergingenvironmentandtheimperfectionoftheplace——choosingandtheregional——plarln诅g'somespecificresolvingmeans"eputforward,andsomeconcretepolicy—stIggeationsasawholearestatedatlast.Thedevelopmentoflittletowtls扭asystematicenghaeer/ng,soon如SOl'IReimportantaspectsaboutitcanbcconcernedinmythesis,andIhopeitcanprovidereferentialbasesforthepolicymaltingdepartmentsofgovernmentsKeywords:littletowHd·urbanization,_∞一agricnlturalizatios,vitlage8urbanization.sastaiseddevelopment.Typeofpaper:TheoriealStudy1绪论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是继我国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推进乡镇企业发展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重大历史举措,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的一个关键,也是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必经之路。
《小城镇建设》形考册作业1答案
![《小城镇建设》形考册作业1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79cb1a33687e21af45a996.png)
《小城镇建设》形考册作业1答案一、小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向着多种产业并存的现代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
广义的小城镇包括了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尚未设镇建制的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乡集镇)和纯属集市贸易的集镇。
它区别于大中城市和乡村,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聚集的居民点。
狭义的小城镇包括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
费孝通给出的小城镇的定义:“新型的正从乡村的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社区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它基本上已脱离了乡村社区的性质,但还没有完成城市化的过程”。
二、依照行政建制分类:地方驻地、县城、县以下建制镇、集镇依照形成原因分类:经济发达;交通发达;自然资源利用型的小城镇;依照职能特征分类:工矿城镇、以交通运输功能为主的小城镇、旅游城镇、卫星城镇。
三、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道路的一种必然选择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最优,更重要的是考虑可能和可行尽管就规模效率而言,大城市比小城镇要优越得多,但现有大中城市不仅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而且国有企业尚有1000多万下岗职工等待安置,加上城市每年新增的数百万劳动力需要就业,不可能大规模地吸纳农村人口。
在这种现状下,选择小城镇是必要的。
四、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节流闸”目前我国农村大约有2亿富余劳动力,有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70多个,安排这样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难度很大。
发展小城镇,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到小城镇投资办厂经商,发展第二三产业,可以增加就业空间,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突破口。
2.小城镇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平衡杆”没有小城镇的充分发展,就不会出现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处于城乡融合的交汇点,兼有城乡特点。
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把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传播到广大农村,成为我国亿万农民接触城市文明的媒介,既加强了城乡联系,也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膨胀、农村不断衰落的“发展的陷阱”。
小城镇战略的路径依赖及城乡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小城镇战略的路径依赖及城乡协调发展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d99308d71fe910ef02df804.png)
小城镇战略的路径依赖及城乡协调发展机制研究内容摘要:小城镇战略曾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
所以,我国城市化要逐步打破小城镇战略的路径依赖,从而形成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小城镇战略统筹城乡城市经济圈文献标识码:A一个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也会有所不同。
小城镇战略曾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国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某种制度一旦选择。
即使初始因素已发生了变迁,制度仍将按其惯性演进强化,从而形成路径依赖。
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以城市为主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小城镇战略的形成与路径依赖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演进存在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即“路径依赖”。
第一个明确提出“路径依赖”理论的是道格拉斯·诺思。
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好”、“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即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某种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直至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状态。
1955年,当时的国家建委在《关于当-前城市建设工作的情况和几个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今后一般不应发展大城市”。
今后“新建城市的规模。
一般地以建设10万人-30万人的中小城市为主,并可适当地建设一些为一、两个厂矿服务的工人镇”、“没有特殊原因,不增建大城市”。
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会议正式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
1990年,我国城市化政策修正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并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小城镇建设》1-4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小城镇建设》1-4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bcc1cb195f312b3169a5b8.png)
《小城镇建设》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小城镇建设作业11、什么是小城镇?答:(参阅教材P1~2)小城镇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雏形城市,或称为初级城市。
当今社会,小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
广义的乡镇包括: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建制镇、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和纯属集市贸易的集镇。
狭义的小城镇包括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
2、小城镇分为哪些类型?答:(参阅教材P2~3)⑴依照行政建制,可以把小城镇分为:①行署驻地;②县城;③县以下建制镇;④集镇。
⑵依照小城镇形成的原因,可以把小城镇分为:①由于经济发达而形成的小城镇;②由于交通发达而形成的小城镇;③由于自然资源利用而形成的小城镇;④由于政治与军事原因、名胜古迹和名人等特殊原因而形成的小城镇。
⑶按职能特征,可以把小城镇分为:①工矿城镇;②以交通运输功能为主的小城镇;③旅游城镇;④卫星城镇。
3、简要说明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答:(参阅教材P3~6)⑴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⑵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城乡的协调发展;⑶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化道路的一种必然选择。
4、简要说明小城镇的功能。
答:(参阅教材P6~8)⑴小城镇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节流闸”;⑵小城镇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平衡杆”;⑶小城镇是城市化的“推进器”;⑷小城镇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承载体”。
5、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为小城镇的发展确定的基本的指导原则是什么?答:(参阅教材P12~14)⑴尊重规律,循序渐进;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⑶深化改革,创新机制;⑷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发展小城镇除了遵守以上原则外,在制定规划和具体建设工程中还应遵守以下原则:①尊重和运用市场机制;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③健全机制,壮大队伍,依法管理;④认真抓好试点和示范镇建设。
6、简要说明费孝通的小城镇建设理论。
答:(参阅教材P30~33)⑴小城镇道路理论:费孝通把小城镇界定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中心,小城镇建设就意味着强调农村的城镇化。
试谈穆棱河流域小城镇形成的内生动力机制
![试谈穆棱河流域小城镇形成的内生动力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9b85ff74783e0912a2162ab9.png)
的重 要举措 之 一 。 《 吉林全 省放 荒规 其规模 与 功能都 得 到 了不 同程 度的提 员达 1 5 0 0 人 ,日产 煤炭平均 1 0 2 1 吨。
则 》规 定, 东北沿边 各县每 垧 荒价较 升 ,作 用也进一步加 强。
雏形 ,有效 地凝 聚 了人 气,增 强 了由 崛起 。沿穆 棱 河流域 形成 一条 呈条 带 就是 矿业 资 源开发 的典 型之 一。这 座
村 屯群 落向城镇 发展 的 内生动 力 。据 形 分布的 农 垦型的 小城镇 群 ,有的 还 煤矿 是 由 白俄人 与 吉林 省政 府合 办的
9 2 4 清末 民初 东疆 开发和 人 民反 侵略 斗 争 与 工矿型 的 小城镇 相 交织 ,形 成 了某 混合 所有制 的煤 矿企 业 ,成 立于 1 等 史料记 栽 。续放 垦荒就是 招 垦移 民 些具 有辐射 与 带动作 用 的 中心 城镇 ,
穆 棱 河开发 既有 农业 开发 ,又有 小 城 镇 之 一 。
鉴 成 功 的 经 验 , 先 后 形 成 了诸 如 “ 招 制 受 日俄等 列 强的 影响并 不 落后 ,尤 富 集 资 源 开发 。加 快 了 工 矿 型 小 城
荒” 等一整 套 的制度 体制 ,很像 现在 先进 理念 与经 营管理 模式 ,从 而促进
镇建 设
政 府 主导型 的农 业开发 时期 应该 是在 促 进了产业集群 与小城镇 的兴起
域 开发 是 继 吉林 图门江 开发 之后 ,借 矿 业 与 林 业 开 发 ,但 是 开 发 的 模 式 机 垦移 民” 、 “ 扶持 移 民” 、 “ 奖励 垦 其 在 垦荒 实边 的农 业开发 上 ,引入 了
小城镇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探讨
![小城镇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f1a97a047cd184254b3535cd.png)
时工作 为一 条出路 ,他们主要从事农副产
品交 易 、饮 食服 务 业 和 手 工 业 ,成 为小 城 镇 发 展 的初 始 动 力要 素 。
市场 空间在缩小 、 发展机制 的优势 在减 弱 ,
发 展 的竞 争 力 在 下 降 。
(二 )专业 市 场
T | 小 城 镇 的 发 展 历 程 来 看 , 由于 受
从
城 镇 发 展 的 多元 动 力
劣
外 在 动 力
( )大城 市 的 辐 射 一
市 场 是 商 品 、劳 务 、信 息 、 资 金 等 各
都 存 在 着 差 异 。但 是 ,作 为 一 个 完 整经 济
种 要 素 的聚 集 之所 , 素 通 过 市 场 而 流 通 , 要 人 口 因 为市 场 而 聚 集 ,经 济 依 托 市 场 而 繁
◆
地 上的有效投入 ,带来 了劳动 生产率 的加 快提 高 ,由此从农业 中解放 出了更 多的剩
余 劳动 力 ,也 带 来 了大 量 剩 余 劳动 力转 入
中图 分 类 号 :F 7 文 献 标 识 码 :A 1 2
交通 、邮 电通讯 、金融 信贷等基础设施行
非 农产 业。与此 同时 ,劳动力市场和城市
一பைடு நூலகம்
建 设面 临的 挑 战也 更 大 。
维普资讯
烈, 市场的业态也会发生转化 , 专业市场的
小 镇 展 城 发 的 多 动 机 探 元 力 制 讨
■ 李
初 始 动 力
随 着经 济 发 展 , 劳动 力 在三 大 产业 分 布 的 趋 势是 ,第 一产 业 逐步 减 少 , 二 、三 产 第
怡 左
娜 副教授
中国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和阶段
![中国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和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85cb87ce8bd63186bcebbc1f.png)
改革 开放 之初 小城镇发 展 的基本动 力是 农 业 的发 展 以及 农 产 品商品率 的提 高 。17 8 9
维普资讯
《 青槔社会科学 0 2年第 2 2D 期
中 国 小 城 镇 发 展 的 动 力 和 阶 段
罗宏 翔
早在 2 纪 5 代. O世 O年 毛泽 东就 提 出 了 “ 多搞小 城镇 ” 的方 针 ,95年国家 建 耍给党 15 中央 的报告 中也提 出 :今后新建 的城 市原则 “
制约 的作用 。
国 有经 济结 构 的调 整 是一 项 系统 工 程 , 它不仅 涉及 到 国家 的产业 政 策 、 国有 资 产管理 体 制 、 有经 济产业 定位 , 国 以及 国有 企业 的组 织结构 调整 。 而且 还 涉及 到 财政 体 制的 改 革和观 念 转变 。 财政 部 门必须提高认 识 , 努力 发挥 国家 赋予 的职 能作用 , 全面 规划 . 系统推进 国有 经济 结
构 的战略 性调整 。 .
c 单: 喜 行 作 位 喜; 者 :
3 6
维普资讯
吨; 油料 、 花 、 棉 黄红麻 、 甘蔗 、 菜 、 果产量 甜 水
则 分 别 增 长 了 1 8 2 、 8 . 、 7 1 、 2 . 1 8 8 3 .
l8 年与 17 相 比, 94 98年 粮食 产量 在播 种 面
积 减 少 1 1 亿 亩 的情 况 下仍然 增长 1 多 .6 亿
积 极运 作 . 改变 目前 资金分 散所带 来 的规 模效益 低 、 监管和 运 营 成本高 的现状 , 可借 鉴国 际 并 上规 范 的社会 保障基金 管理 模式 , 推行基 金会制 和基 金经理制 . 将基 金监 管职能 和运 营职能 分 开, 由财政部 门实行 统 一监管 , 由基金会 通 过招标 选择 基金 经 理公 司运 营基 金 , 起到 互 相监 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综述
摘要:目的:通过对近些年来国际国内对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总结,结合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来总结出分别适合东中西部发展的动力机制,为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提出有益措施。
方法:查阅论文、书籍等文献资料。
结果: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公共政策应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结论:不同地区的动力机制不同,应因地制宜。
关键词:小城镇动力机制因地制宜
1西部地区
1.1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西部农村城镇化的原动力。
农业是社会生产的起点,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剩余产生的条件,是农村城镇化的原动力。
农业剩余,既包括农产品的剩余,也包括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资本等的剩余,农业剩余的存在是城镇化的必要前提。
1.2比较利益机制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
相对于第一产业而言,二、三产业比较利益要高出许多;比较利益机制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曹宗平2009)。
统计资料表明农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差距近两倍,对西部贫困地区而言,进城务工是实现脱贫的最便捷的途径。
1.3市场机制是农村城镇化的驱动力
覃成林认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就是市场机制,城镇化的演变受市场规律的支配。
可以说,市场机制主导了城镇化的进程。
市场
机制是农村城镇化的驱动力。
城市的发展也受市场机制调节的作用,任何城市投资总是人们趋利行为的外在表现。
1.4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带动力
在西部,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应大力发展一些有优势、有市场、有特色的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非农化率的上升推动人口向城市、城镇地区的转移。
2、中部地区
2.1内外作用力
2.1.1内部动力区域市场环境的内聚力:内生力量主要体现为区域市场对各种要素流动组合和优化配置的能力,即市场的活力。
2.1.2外部动力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内生力量正处于形成和孕育阶段,自发力量显得不足。
加快城镇化建设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这种外部拉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外部要素的流入。
2.2工业推动力
李树琮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经济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是城镇化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工业化必然推进城镇化。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工业是主导,工业的聚集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是推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熊吉峰(2005),通过主成分分析来比较湖北与浙江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最直接动力。
2.3区位优势与资源综合开发
优越的区位条件及丰富的资源禀赋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
础条件与动力因素。
周伟(2004)以5km和10km为缓冲半径,对沿京包、京承铁路干线进行缓冲区分析,通过现实发达的城镇和缓冲区内城镇的结果匹配,来分析北京对外交通给北京市郊区县城镇化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匹配度高达55%。
2.4科教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远远高于对劳动者数量的要求(李富荣2008),必须加大教育投入。
3东部地区
3.1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第三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是重工业发展的产物。
重工业化过程中企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客观上导致企业发展对外部环境及社会服务的依赖性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富有效率的重工业化使更多的人进入中高档消费阶层,对社会服务的高档化、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生活性服务成为最富活力的产业。
因此,当重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历史的必然。
(孙小燕,2005)。
3.2产业结构转换能力
3.2.1新技术产业发展
大量外资、外企、外技的引入,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陈香,2007)。
以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以各类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苏南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
展迅速。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是“苏南模式”的重要特点。
3.2.2产业集聚
随着各类开发区和乡镇企业的建设,产业布局趋于集中,产业规模效益凸现。
从城镇化的进程来看,当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业群体就会倾向于在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地域集中起来,以实现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低成本扩张,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群。
国外城镇化走过的就是一条在利益机制作用下市场化推动的自然演变的道路。
3.3经济外向化
薛凤旋和杨春(1997,1999)多次著文阐述外资投入对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意义,提出外资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新动力的观点,认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外向型”是明显的和具有主导性的。
陈香(2007),通过常州市1986-2000年间gdp的外贸及外贸依存度的提升来阐述常州市城镇化的增长动力。
3.4创新动力机制
关于创新,熊彼特将其归纳为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
创新包括体制创新、法制创新、政策创新、技术创新、思维创新等。
知识、信息技术将成为未来城镇发展的根本动力(甄峰,2001)。
3.5制度创新是农村城镇化的核心力
目前对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已经进入制度层面,多数学者认为以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为核心的制度问题是导致城镇化滞后的
主要根源。
叶裕民将制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指出制度是通过各种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来影响城镇化并构建了影响城镇化的制度框架。
相关制度有很多,如城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城镇经营制度、产业发展制度、行政区划变更制度等。
4结论与讨论
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地域性差异,任何单一视角的城镇化的动力机制都不足以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做出比较满意的解释,即使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来讨论也只能概括出各地的一般情况,必须结合各地实际综合上述城镇化发展机制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更好地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