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全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保护公众健康,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确保抗菌药物的持续有效性,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药品零售企业、药品生产企业等涉及抗菌药物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工作由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为制定和实施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负责。
第四条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应遵循科学合理、规范用药的原则,避免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第二章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第五条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科学方法,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盲目使用。
第六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等信息,避免使用对患者不适宜的抗菌药物。
第七条医务人员应按照抗菌药物的说明书和药品的适应症进行合理使用,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第八条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疗效情况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避免过度使用。
第九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十条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规定,不得私自调整用药方案,避免患者受到伤害。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应及时记录患者的用药信息,包括药品名称、使用剂量、疗程等相关信息,以便日后的用药评估。
第三章抗菌药物供应管理第十二条药品生产企业应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确保抗菌药物的质量安全。
第十三条药品零售企业应按照药品管理法规的规定,合法销售抗菌药物,不得违法销售抗菌药物。
第十四条药品零售企业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和监督,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
第十五条药品零售企业应记录抗菌药物的销售信息,包括药品名称、销售数量、销售对象等相关信息,以便监管部门的检查。
第四章监督检查第十六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第十七条对于发现滥用抗菌药物的单位和个人,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进行处罚,并建立黑名单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选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1)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早地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并按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或修正原使用的抗菌药物。
药敏结果获知后调整用药应以经验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主。
(2)病情急、危、重者或细菌培养失败者,可按血清学诊断或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除因掌握其抗菌谱外还必须明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及其毒副反应、用药剂量、给药途径与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及其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等。
(4)一般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药物与抑制厌氧菌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宿主自身菌群失调而造成外来细菌的定植与耐药菌株的生长。
(5)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与降低抗菌效力或增强毒性的其它非抗菌药物联用。
(6)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酌情选用抗菌药物及调整给药方案,并定期做好临床监测。
(7)抗菌药物的疗效因不同感染而异,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结核病等不在此列。
(8)急性感染如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不明显,在48—72小时内应考虑改用其她药物或调整剂量(血清杀菌效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9)病毒性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使用抗菌药物。
2、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使用抗菌药物。
3、发热原因不明者不用抗菌药物,以免导致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影响病原体的检出而延误诊断与治疗。
病情严重同时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虽然细菌培养阴性仍可有针对性的选用抗菌药物,否则均按最近药敏试验的情况指导用药。
4、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尤以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得使用。
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与磺胺胺酰钠、磺胺嘧啶银等。
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有明确的指征。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能达到协同作用与相加作用的治疗效果、减少毒性、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等目的。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和围术期感染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可以引起各种不良反应。
目前,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已日益突出,滥用抗菌药物不仅可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还可引起细菌变异,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也是医院内感染的原因之一.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有关管理规定,特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以便在保障病人能得到最佳疗效前提下,选用毒副反应最小的抗菌药物,同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并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选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1)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早地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按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或者修正原使用的抗菌药物。
药敏结果获知后调整用药应以经验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主。
(2)病情急、危、重者或者细菌培养失败者,可按血清学诊断或者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除因掌握其抗菌谱外还必须明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及其毒副反应、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及其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等.(4) 普通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药物和抑制厌氧菌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宿主自身菌群失调而造成外来细菌的定植和耐药菌株的生长.(5)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与降低抗菌效力或者增强毒性的其它非抗菌药物联用。
(6)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伤害者,应酌情选用抗菌药物及调整给药方案,并定期做好临床监测。
(7)抗菌药物的疗效因不同感染而异,普通宜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 72—96 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结核病等不在此列。
(8)急性感染如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不明显,在 48-72 小时内应考虑改用其他药物或者调整剂量(血清杀菌效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9)病毒性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 ,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使用抗菌药物。
2、病毒性疾病或者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工具,但由于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加,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保护患者和公众的健康,制定本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人员,包括医生、药师、护士等。
三、管理原则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细菌感染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遵循最新的临床指南和治疗方案。
2.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开具和使用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必须经过合理的诊断和处方,且需在医疗机构内进行记录和监控。
3. 宣传教育: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理解。
四、具体要求1. 抗菌药物的处方和使用a. 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细菌培养,确诊感染类型并确定药物敏感性。
b. 医生应按照临床指南和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
c. 处方应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用量、疗程等详细信息,并加盖医生的签名和医院的公章。
d. 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药师的审方和发药a. 药师应对医生开具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审查,确保处方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b. 药师应根据处方提供患者所需的抗菌药物,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用量、疗程等详细信息。
c. 药师应向患者提供关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知识和注意事项。
3. 护士的监测和记录a. 护士应监测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及时反馈给医生和药师。
b. 护士应记录患者的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用量、疗程等详细信息。
c. 护士应向患者提供关于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 监控和评估a. 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控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数据。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医务人员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包括处方和发放抗菌药物。
第三条使用抗菌药物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严格按照药店操作规范进行。
第四条抗菌药物使用应当按照临床需要进行,遵循科学用药原则,有效地控制感染,减少抗菌药物滥用的风险。
第五条医院应当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抗生素合理使用水平。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处方使用第六条开展抗菌药物处方使用工作的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资质,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第七条开展抗菌药物处方使用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抗菌药物的处方和使用。
第八条医务人员在处方抗菌药物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一)病情需要确需使用抗菌药物,并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二)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用药史、过敏史等因素,确定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
(三)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效果,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
(四)遵循抗菌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和禁忌症,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九条医务人员在处方抗菌药物时应当填写完整的处方笺,明确患者的姓名、病历号、药物名称、剂量和用法等信息,并经患者签字确认。
第十条临床科室应当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当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
第三章抗菌药物的发放管理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供应系统,确保抗菌药物的发放符合规定和要求。
第十二条抗菌药物的发放应当经过医疗机构药品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的审核和确认,保证发放的药物符合处方要求。
第十三条抗菌药物的发放应当交由专业人员进行,并做好发药记录,包括患者姓名、病历号、药物名称、剂量等信息。
第十四条抗菌药物的发放应当定期进行质量管理检查,确保药物的存储和使用符合规定和要求。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一、基本原则1.个体化用药: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毒副反应和给药剂量、用法,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感染性疾病应根据药敏结合临床分析选择药物,避免滥用。
抗菌药物的选择结合临床诊断、感染部位,尽量选用有效、价廉、毒性小的药物,能用窄谱抗菌药物控制的感染,尽量不用广谱,以减少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发生。
2.有样必采:在使用或更换抗菌药物治疗前应正确采集标本,做病原学及药敏试验,力求做到“有样必采”。
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或更换原来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3.分线管理: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疗效和不良反应分为一、二、三线,并实施分线分级管理。
4.审批制度:使用三线抗菌药物或二联抗菌药物必须有微生物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无药敏试验的必须有科主任及医务科审批。
5.记录用药:所有使用、更换抗菌药物必须有病程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所用药物的通用名称、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次数、疗程等,必须有合理的病情分析。
6.疗程用药:抗菌药物使用的疗程,一般感染的不超过5天,超过5天的必须有明确的感染证据并在病程录上具体分析记录7.换药有理: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反应或临床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更换所用抗菌药物。
8.联合有据: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适应症:对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或难治性感染,以及既需要长期用药而又使病人免于产生细菌耐药或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的产生,可采用联合用药。
9.拒绝滥用:非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感染疾病,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10.预防用药:严格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原则和用药方案,不得无针对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预防感染手段。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仅限于外科围手术期及符合预防用药指征的非手术病人。
11.越级用药:以下紧急或危重情况,可越级使用抗菌药物:(1)感染病情严重者,包括:①败血症、脓毒血症(Sepsis)等血行感染,或有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合并症;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脏器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等;④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等;⑤严重的肺炎、骨关节感染、肝胆系统感染、蜂窝组织炎等;⑥重度烧伤、严重复合伤、多发伤及合并重症感染者;⑦有混合感染可能的患者。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范本(4篇)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范本一、分级原则(一)"非限制使用"药物(即首选药物、一线用药):疗效好,副作用小,细菌耐药性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二)"限制使用"药物(即次选药物、二线用药):疗效好但价格昂贵或毒副作用和细菌耐药性都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药物,使用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
(三)"特殊使用药物"(即三线用药):疗效好,价格昂贵,针对特殊耐药菌或新上市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等临床资料尚少,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的药物,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需经有关专家会诊或本科主任同意,其处方须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四)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见附件)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根据指导原则和卫办医发〔____〕____号)的规定制定,该目录涵盖全部抗菌药物,新药引进时应同时明确其分级管理级别。
药事管理委员会要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抗菌药物轮流使用,具体由药剂科组织实施。
二、使用原则与方法(一)总体原则:严格使用指针、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二)具体使用方法1、一线抗菌药物所有医师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2、二线抗菌药物应根据病情需要,由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3、三线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掌握指针,需经过相关专家讨论,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____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4、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级及以上药物。
(1)重症感染患者:包括重症细菌感染,对一线药物过敏或耐药者,脏器穿孔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伴发感染。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范本(2)一、分级原则(一)"非限制使用"药物(即首选药物、一线用药):疗效好,副作用小,细菌耐药性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一、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的必要性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但其滥用和不当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给公众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的原则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感染类型、临床表现和细菌药敏试验结果等综合判断,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临床医生的责任:临床医生应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进行抗菌药物的选择、给药途径、剂量等,并且定期进行相应的药敏试验。
3、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医院、药店等医疗机构要积极宣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知水平。
三、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1、建立药品管理机构:医院应建立药品管理部门,负责抗菌药物的管理、监督和评估工作。
2、抗菌药物处方管理: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处方双重审核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涉及抗菌药物的处方必须经过临床用药会议审议和质控科室审核。
3、加强用药监测: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的用药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发现异常使用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4、抗菌药物的库存管理: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的专门库房,并制定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确保抗菌药物的正常存储和有效管理。
5、建立抗菌药物使用专家组:医院应设立抗菌药物使用专家组,负责抗菌药物的评估、指导和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的专业水平。
6、抗菌药物的采购和使用监督: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的采购和使用监督制度,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供应商和医务人员的监督,确保抗菌药物的质量和合理使用。
四、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的评估与改进医院应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措施,如增加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培训、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督机制等。
总结: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措施。
医院及相关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和执行相关制度,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医务人员和公众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理解,共同推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障公众的健康。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及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及管理制度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对于许多细菌感染具有很好的疗效。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适当使用抗菌药物而导致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护公众健康,建立抗菌药物规范使用及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需要严格执行处方权。
只有符合资质、经过培训和认证的医生才有权开具抗菌药物处方。
医生应该经过专业培训,明确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和适应症,确保合理、准确地选择抗菌药物。
此外,医生还应充分沟通与患者,向患者解释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性、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依从性。
其次,需要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使用评估机制。
医疗机构应设置抗菌药物使用评估委员会,负责监督和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委员会应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审查和评估工作,对使用不当或滥用抗菌药物的医生进行制度化的惩罚,并在医院内进行公示,形成压力和规范。
再次,需要建立有效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包括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档案,定期盘点药物库存,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分发和供应,确保抗菌药物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此外,针对不同抗菌药物的使用,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流程,确保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最后,需要加强抗菌药物监测与反馈。
加强对医疗机构和个体医生的监测,定期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对不合理或滥用抗菌药物的医生进行反馈和教育,并加强对药品销售渠道的监管,防止非法销售抗菌药物。
同时,加强与临床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研究,促进优质药物的研发和推广。
总之,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保护公众健康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重要举措。
建立抗菌药物规范使用及管理制度是保障抗菌药物使用安全和合理的有效手段。
通过严格执行处方权、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评估机制、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和加强监测与反馈等措施,可以推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维护公众健康安全。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三篇)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是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和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的内容:1. 应建立临床用药评价和监督制度:医院应成立药事委员会或药学会,制定医院内部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方案,并定期对医疗机构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
2. 严禁滥用抗菌药物:医生必须按照临床诊断标准进行合理用药,不得随意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应遵循“适应症、准确诊断、科学用药”的原则,避免无理由和例行使用。
3. 限制特殊抗菌药物的使用:一些强效抗菌药物需限制使用范围,如仅在医疗机构内使用,或在特定疾病或严重感染时使用。
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嘱应由临床专家会诊,并经过药事委员会或临床药学部门审查和监督。
4. 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建立适宜的诊疗指南和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规范抗菌药物的选择、使用剂量、疗程和疗效监测,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5. 提供教育和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理解,强调合理用药的重要性,防止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
6. 监测和报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建立抗菌药物使用信息系统,监测和报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现象,并定期向相关部门上报抗菌药物使用数据。
7. 加强抗菌药物宣传: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意识,减少不合理使用,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和保护公共卫生的效果。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是医院和医务人员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滥用和耐药性产生而制定的规范和措施。
它涉及到医院内部的制度建设、医生的抗菌药物使用行为、临床路径管理、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保障公众的健康。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二)一、目的和适用范围本制度旨在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的发生,并保障患者的安全和用药效果。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与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与管理制度一、抗菌药物使用规范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疾病的临床类型、病原菌的敏感性及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2.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途径:抗菌药物严禁在非临床需要的情况下进行销售,在使用过程中应有医生的处方。
3.不滥用高效广谱抗菌药物:对于一些初步诊断或目前尚未确定致病菌的情况,应避免滥用广谱抗菌药物。
4.通过预防与控制减少感染:强调手卫生、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减少感染的机会。
5.指导合理抗菌药物使用: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的认识。
二、抗菌药物管理制度1.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医务人员需要接受规范的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包括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量、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2.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评估与干预机制: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评价与干预机制,对不合理使用的情况进行监测和干预。
3.制定临床路径: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路径,明确适应症和用药方案,降低不合理用药的机会。
4.加强药品管理: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采购、存储和配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5.开展监测与评估: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与评估工作,了解使用情况和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及时进行改进。
6.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不滥用的意识。
总结起来,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与管理制度旨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滥用和产生耐药菌株的风险。
通过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建立评估与干预机制、制定临床路径、加强药品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从而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并降低耐药性的风险。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与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三篇)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是一类可以抑制或杀灭细菌生长的药物。
它们在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过度使用和不适当使用抗菌药物,已经导致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不断增加。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是非常必要的,以便保护患者安全,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管理机构和责任人员: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工作。
这个机构应该由医院的抗感染委员会或类似的机构负责。
同时,应指定专门的责任人员,负责制定和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2. 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监测和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不合理使用的问题。
3. 制定指南和标准:制定相应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和标准,明确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剂量和疗程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指南和标准应基于权威的临床实践指南,并定期更新。
4. 抗菌药物审核和审批:建立严格的抗菌药物使用审核和审批制度。
对于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嘱,应由专门的审核人员进行审核,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符合指南和标准的要求。
5. 抗菌药物应急使用和限制使用: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急使用,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流程,确保应急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对于一些高危的抗菌药物,可以采取限制使用的措施,如限制权限、审批流程等。
6. 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推广并落实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和标准,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的理解和遵守。
7. 监督和评估: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对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定期对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的问题,推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通过建立和落实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可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提高抗菌药物的效果,延缓和减少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发展。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一、引言抗菌药物是临床医疗中常用的药物类型,对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现象也日益严重,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加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因此,制定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对于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正文抗菌药物分类管理(1)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
(2)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临床常用、疗效肯定、安全性较高、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医师可根据需要开具。
(3)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疗效好、价格较高、安全性略差、有严格适应症的抗菌药物,须经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审核并签署《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表》后开具。
(4)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明显严重不良反应、疗效不确切、价格昂贵、新上市或抗菌谱广的抗菌药物,须经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审核并签署《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表》后开具,并须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同意。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1)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及联合用药指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的原则,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实施监控。
(2)细菌性感染的病原学检查要与抗菌药物的遴选相匹配。
在未获得细菌学诊断依据前,在权衡利弊后根据经验选用,一旦获得细菌学诊断依据无论结果如何,应及时停用。
对临床经过不典型者,在尽可能获得病原学诊断的同时合理用药。
若病情需要进行抗真菌治疗,应尽早确诊并选用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问题,特别应注意与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有关的药物联用时的血药浓度变化。
(4)因病情需要须较长时间用药者宜尽量使用“药效可靠、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的口服制剂。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应严格控制预防用药,尽量减少手术预防用药时间。
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手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短于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处方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1.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治疗感染性疾病为目的,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2.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基于明确的感染诊断,并根据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阶梯治疗原则,优先使用一线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二、三线抗菌药物使用。
4.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药物代谢特点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5.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最小剂量原则,避免超剂量使用,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6.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最小疗程原则,避免不必要的长期用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7.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联合用药原则,仅在必要时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三、抗菌药物的分类管理1. 根据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情况、不良反应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抗菌药物。
2. 一线抗菌药物是指具有广泛抗菌谱、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
3. 二线抗菌药物是指具有较窄抗菌谱、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小、价格较高的抗菌药物。
4. 三线抗菌药物是指具有特殊抗菌谱、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大、价格较高的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的处方管理1. 抗菌药物的处方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开具,并按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进行管理。
2. 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遵循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 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注明抗菌药物的名称、规格、剂量、给药途径、用药次数、用药疗程等信息。
4. 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后,应将处方交与药师审核,药师审核通过后方可执行。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一、引言抗菌药物是医疗领域中重要的治疗工具,但过度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已经导致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加。
为了保护患者的健康和推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制定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旨在详细描述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的相关要求和措施。
二、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医疗机构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务人员、药剂师和相关管理人员。
四、定义1. 抗菌药物:指用于治疗或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2. 合理使用: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根据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疗效和安全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使用。
3. 滥用:指在没有充分的医学指征的情况下,过度或不当地使用抗菌药物。
4. 耐药性: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抵抗能力,导致抗菌药物对细菌的疗效降低或失效。
五、管理措施1. 抗菌药物使用评估a. 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评估小组,定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b. 评估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使用途径、使用指征和使用结果等。
c.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
2. 抗菌药物使用指南a. 医疗机构应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明确各种感染病种的抗菌药物选择原则和使用方案。
b. 指南应基于最新的临床指南和研究成果,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符合最佳实践和国家标准。
3. 抗菌药物管理与监测a. 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管理与监测系统,对抗菌药物的采购、配送、使用和库存进行严格管理。
b. 监测系统应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实时记录、不良反应的报告和耐药性的监测等。
c.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抗菌药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关数据支持决策。
4. 抗菌药物知识培训a. 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和药剂师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b. 培训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分类、适应症、疗效、副作用和耐药性等。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和围术期感染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可以引起各种不良反应。
目前,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已日益突出,滥用抗菌药物不仅可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还可引起细菌变异,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也是医院内感染的原因之一。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有关管理规定,特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以便在保障病人能得到最佳疗效前提下,选用毒副反应最小的抗菌药物,同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并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选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1)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早地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按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或修正原使用的抗菌药物。
药敏结果获知后调整用药应以经验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主。
(2)病情急、危、重者或细菌培养失败者,可按血清学诊断或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除因掌握其抗菌谱外还必须明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及其毒副反应、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及其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等。
(4)一般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药物和抑制厌氧菌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宿主自身菌群失调而造成外来细菌的定植和耐药菌株的生长。
(5)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与降低抗菌效力或增强毒性的其它非抗菌药物联用。
(6)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酌情选用抗菌药物及调整给药方案,并定期做好临床监测。
(7)抗菌药物的疗效因不同感染而异,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结核病等不在此列。
(8)急性感染如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不明显,在48—72小时内应考虑改用其他药物或调整剂量(血清杀菌效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9)病毒性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使用抗菌药物。
2、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活动方案、自我介绍、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activity plans, self introduc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通用12篇)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到制度的场合不断增多,制度一经制定颁布,就对某一岗位上的或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人员有约束作用,是他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然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给公众健康带来威胁。
因此,建立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进行监管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的和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符合临床需要和科学依据,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
三、管理流程1. 抗菌药物使用申请临床科室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时,医务人员应填写抗菌药物使用申请表,并附上相关病历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
申请表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描述、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原因等内容。
2. 抗菌药物使用审批抗菌药物使用申请表由科室主任或主治医师审批,审批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相关指南,判断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否合理。
审批人员可以要求补充材料或提出修改意见,并在审批表上签字确认。
3. 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监测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频率、使用途径和使用时长等信息。
监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
4. 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的认识和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分类、适应症和禁忌症、用药原则和剂量等知识,以及耐药菌株的防控措施等内容。
5. 抗菌药物使用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方面。
评估结果可以作为改进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的依据,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四、责任和义务1. 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的要求,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医务人员应参加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积极参与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评估工作。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管理制度一、总则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
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管理1. 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组织实施、监督指导和考核评估。
2. 工作组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管理科、护理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医务科负责日常工作。
3. 工作组下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公室,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具体工作。
三、使用原则1. 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减少毒副反应,减少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
2. 遵循分线用药原则,根据病情应用抗菌药物,提倡应用第一线药物,控制第二线药物,严格控制第三线药物的使用。
3. 普通感染或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提倡首选一线抗菌药物;二线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上应由主治医师以上批准后方可使用;三线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药敏或有关专家会诊或疑难病讨论意见,由经管医师提出申请,科主任审批,报分管院长或质管科审批后方可使用。
4. 实行三线抗菌药物使用审批登记制,审批后的三线抗菌药物的使用期限不超过七天,若确需继续使用,应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5. 门诊处方抗菌药以单用为主,原则上不超过三天量,最多不超过7天,严格控制联用,三联用药原则上禁用(抗结核药物除外)。
6. 抗菌药物使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个体化用药: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毒副反应和给药剂量、用法,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感染性疾病应根据药敏结合临床分析选择药物,避免滥用。
抗菌药物的选择结合临床诊断、感染部位,尽量选用有效、价廉、毒性小的药物,能用窄谱抗菌药物控制的感染,尽量不用广谱,以减少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发生。
(2)有样必采:在使用或更换抗菌药物治疗前应正确采集标本,做病原学及药敏试验,力求做到有样必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和围术期感染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可以引起各种不良反应。
目前,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已日益突出,滥用抗菌药物不仅可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还可引起细菌变异,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也是医院内感染的原因之一。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有关管理规定,特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以便在保障病人能得到最佳疗效前提下,选用毒副反应最小的抗菌药物,同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并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选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1)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早地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按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或修正原使用的抗菌药物。
药敏结果获知后调整用药应以经验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主。
(2)病情急、危、重者或细菌培养失败者,可按血清学诊断或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除因掌握其抗菌谱外还必须明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及其毒副反应、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及其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等。
(4)一般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药物和抑制厌氧菌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宿主自身菌群失调而造成外来细菌的定植和耐药菌株的生长。
(5)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与降低抗菌效力或增强毒性的其它非抗菌药物联用。
(6)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酌情选用抗菌药物及调整给药方案,并定期做好临床监测。
(7)抗菌药物的疗效因不同感染而异,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结核病等不在此列。
(8)急性感染如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不明显,在48—72小时内应考虑改用其他药物或调整剂量(血清杀菌效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9)病毒性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使用抗菌药物。
2、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使用抗菌药物。
3、发热原因不明者不用抗菌药物,以免导致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影响病原体的检出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病情严重同时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虽然细菌培养阴性仍可有针对性的选用抗菌药物,否则均按最近药敏试验的情况指导用药。
4、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尤以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得使用。
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和磺胺胺酰钠、磺胺嘧啶银等。
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有明确的指征。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能达到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的治疗效果、减少毒性、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等目的。
但不可无根据地随意联合用药,尤其是无协同、相加作用的甚至是拮抗作用,并可加重毒、副作用及导致耐药菌株生长的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6、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7、抗菌治疗的同时应重视综合治疗,特别是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份依赖抗菌药物。
8、注重研究药物经济学,努力降低药费支出,防止浪费。
(二)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制订和调整原则1、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包括种类、剂型、剂量、途径、间隔时间、配伍等)应根据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点、细菌耐药情况,不良反应及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并要根据患者的生理特点(如高龄、小儿、孕妇和哺乳妇等)、病理特点(如肝肾功能损害、过敏体质等)、感染部位等具体情况制定经验性给药方案;有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的,则调整个体化给药方案。
2、对于轻中度感染,如选用口服药物有效,尽量不用注射剂;静脉用药除治疗需要外一般用点滴法;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抗菌药物的皮试,保证用药安全;更换药品要慎重,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应在用药三天以上无效时方可考虑更换。
3、对于严重特殊的细菌感染病人,除必须及时送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外,还应及时进行血药浓度、联合药敏、血清杀菌效价等项指标监测,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4、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后,可结合临床对原来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必要的调整。
选用抗菌药物同时要注意药品来源及价格。
静脉滴注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5、细菌性感染所致发热,抗菌药物一般使用至体温降至正常,主要症状消失后72—96小时。
6、明确诊断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在使用某种抗菌药物72小时后如效果不显或病情加重者,应多方面分析原因,确属抗菌药物使用问题时应调整剂量、给药途径或根据药敏试验,改用其他敏感药物。
(三)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原则1、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
2、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
3、需用药时间较长有产生耐药可能者。
4、联合用药可以减少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者。
5、需联合用药的严重感染(如消化道穿孔性腹膜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6、病原菌末明的严重感染,可先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后,即可开始联合用药,以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联合用药应选择协同或相加作用的组合,多数病人应选择二联用药为宜,一般不用三联或三联以上用药,如选用三联或三联以上用药,应适当减少各药的剂量,以减轻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中至少一种对致病微生物具有相当抗菌活性,另一种也不应为病原菌对其高度耐药者,最好按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指导合理用药。
(四)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1、总原则:(1)必须目的明确、针对性强、选用对微生态影响小的窄谱抗菌药物,禁止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菌药物作为预防感染手段。
(2)已确诊的病毒感染未合并细菌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
(3)无感染迹象的昏迷、脑血管意外、非感染性休克、恶性肿瘤、糖尿病及接受导尿插管术者不必采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4)只针对某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的细菌进行预防用药,不能无目的地用多种药物预防多种感染。
(5)微生态失衡时应进行菌群调查,可根据优势菌选药。
(6)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不常规应用抗菌药物进行膀胱冲洗。
(7)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能放松诊疗操作、手术技巧及严格的消毒隔离。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而有明确指征者仅限于下列少数情况:a.选用适宜抗菌药物以防止风湿热的复发,并对风湿热等慢性疾病病人如拔牙、扁桃体摘除术、保留导尿等过程中适当应用抗菌药物以防止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b.预防流脑。
c.烧伤后应用抗菌药物以防止败血症。
d.外伤或创伤后应用抗菌药物以防止气性坏疽。
e.新小儿眼炎的预防。
(8) 器官移植及直肠结肠手术病人在术前肠道准备时的选药原则是:a.口服不吸收;b.肠道药物浓度高且受肠内容物影响少;c.对致病菌和易于肠道异位的革兰阳性和阴性需氧菌、真菌有强大杀菌活性的药物。
(9)围术期预防用药必须根据手术部位、可能致病微生物、手术持续时间选用抗菌药物。
2、围手术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征:I类切口,原则上不使用预防用药,对出现感染可能性大的可以选择应用。
如(1)远处有感染灶;(2)心脏瓣膜病或已植入人工心脏瓣膜; (3)应用人造血管或移植物;(4)估计分离组织广泛,手术时间较长,局部组织血供不良;(5)有易患感染的伴随疾病、营养不良,接受激素治疗或全身情况差者。
预防应用的方法是:(1)手术前在麻醉诱导期或手术前30—60分钟给予一次足量的抗菌药物,以保证在手术中血液及组织内有足够的血药浓度。
(2)手术时间超过4—6小时或超过已给予的抗菌药物的半衰期的;应在手术中再给予一次足够量的抗菌药物,以维持术中及手术部位有足够的血药浓度。
手术后回病房后应再给一剂足量抗菌药物或分次给药,但最多不超过48小时。
3、内科系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征:(1)对内科病人进行介人性(有创伤性)检查、治疗不一定都要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确有指征应用者,也要严格掌握疗程和剂量,不应超过外科手术预防应用范围,即在术前30—60分钟给予—次足量的抗菌药物,以保证在介入性治疗和检查期间血液及组织中有足够的血药浓度;介入检查和治疗超过4—6小时即超过已给予的抗菌药物的半衰期可在术中再追加给予一剂足量的抗菌药物,以保持血液和组织中有足够的血药浓度。
介入检查和治疗后回病房应用一剂足量抗菌药物,最多给药也不应超过48小时。
这样足以保证介入(有创性)检查和治疗不会发生感染。
术后无感染的和无明确的感染诊断不得随意应用抗菌药物。
无指征的长期应用抗菌药物,尤其是广谱药物不仅达不到预防目的,而会引起菌群失调、二重感染、毒副作用和其他的药物不良反应。
(2)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要有足够的认识,抗菌药物不能长期预防一切可能发生的感染,只能在特定的应激状态或针对某些专门的致病菌进行短期有效的预防。
(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1、管理组织与职能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工作由院长领导下的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共同负责承担,同时成立“抗菌药物应用与管理专家咨询组”和“抗菌药物管理小组”。
具体工作由医务科组织实施。
抗菌药物应用与管理专家咨询组的职能:(1)负责临床抗菌药物应用与咨询工作,定期开展综合评估,促进抗菌药物应用合理化。
(2)组织临床抗菌药物应用专题讨论、专题查房和应用会诊。
参与医院感染病人应用抗菌药物疑难问题的解决。
(3)参加新抗菌药物介绍会,参与把握进药质量关。
严格控制昂贵的新抗菌药物进入临床。
(4)定期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培训。
(5)指导开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科研工作。
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职能:(1)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由药械科、院感办、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及内、外、妇、儿等科室负责人参与组成,形成全方位完整的管理体系。
(2)实行抗菌药物应用分线及管理,开展临床应用调查和质控,监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努力提高用药水平。
(3)确保进药质量,及时发布合理用药讯息,适合临床用药需要。
(4)监督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的实施,并与医疗质量控制奖惩办法相结合。
(5)定斯提供临床标本分离的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以供临床选药参考。
2、实行分线、分级管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分线原则:一线:疗效肯定,价格适宜,不良反应小。
二线:疗效肯定,价格昂贵或不良反应大。
三线、抗菌效力强,易致菌群失调(保留药物,对微生态影响大)或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大。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制度:一线药物为首选用药;二线药物为次选用药;三线药物为备用药,不可滥用。
一线、二线药物由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根据病情酌情使用,使用三线药物的处方须经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签字后方可有效,否则药剂师应拒绝调配。
下列情况之一可选用二、三线药物:(1)病情较严重;(2)免疫功能低下;(3)肝切除病人;(4)脏器穿孔;(5)严重污染伤口;(6)专科会诊意见。
3、抗菌药物处方的管理抗菌药制剂分为三类,即:(1)处方不受限制的药物(所括多数疗效肯定、使用安全、无严重毒性、价格相对较低的药物),如青霉素。
(2)处方有一定限制的药物,某些药物应用时较易引起耐药菌产生,或价格昂贵,或毒性较大者,可对处方采取不同的限制措施。
例如规定一张处方的限量或限用与某些适应症,或限定须由某些医师处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