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一、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关键字:住宅建筑;构造设计;地域技术;节能。
1、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特征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纬度大致在北纬30°~32°,属于气候过渡地区,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夏季气温较高,持续时间长达3~4个月,太阳辐射强度大;冬季较冷,时间长达2~3个月,相对湿度较大,季节风旺盛。
该地区住宅建筑的保温隔热还没有一个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住宅室内热环境质量普遍较差,冬季室内阴冷潮湿,最冷月份室内平均气温只有4~6℃;夏季闷热,最热月份室内气温高达32℃左右,特别是在顶层及西晒房间显得十分闷热难受。
在正常情况下,相同体积、相同材质、相同质量的物体,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相等,其根本的区别只在于热量在形体中分布情况。
建筑并不同于一般的形体,它已经有一个普通的形体转化为了有生命力的空间形态,需要有采光与通风,这就必然需要有门窗,而太阳热辐射就会通过门窗传入室内,怎样既保证室内采光通风,又能够尽可能的有效阻止热辐射。
这就需要在设计中就必须知道该地区一年四季太阳的运行规律,分析该地区生物气候特征,采用合适的建筑造型,以及建筑朝向,并采取有效的建筑遮阳措施。
2、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气候和地域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对建筑与气候、建筑与地域关系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筑节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63年,V·奥戈雅所著的《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概括了60年代以前的建筑设计与气候、地域关系研究的各种成果,提出"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将满足人体的生物舒适感觉(冷、热、干、湿等)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注重研究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感觉之间的关系,认为建筑设计应遵循气候→生物→技术→建筑的过程。
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较大地影响了以后的建筑设计,例如70年代德国适应气候节能建筑研究。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区域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区域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丰富多样的地域差异和独特的区域特色。
这些差异和特色不仅来源于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因为各地的气候、民俗风情以及历史背景的不同。
本文将从北方与南方两个不同的地域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区域特色。
北方传统建筑的特点北方的气候寒冷干燥,因此北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保暖与隔热。
在北方,典型的传统建筑是以庭院为核心的四合院。
四合院通常由四面围墙围合而成,院落中有花园、厢房等建筑构件。
四合院的设计使得建筑内部庭院可以起到隔热保暖的作用,同时又能够提供私密空间。
北方建筑常使用厚重的灰瓦作为屋顶材料,这种材料有较好的保温效果。
另外,北方民居也常见于传统建筑中。
由于北方地区的风沙严重,传统建筑需要采用宽厚的墙体和低矮的外形,以便抵御强风的侵蚀。
同时,北方建筑因为长期受到战争的影响,通常采用较为坚固的建筑材料,如砖石。
这些特点使得北方传统建筑在形态上显得粗犷、稳重。
南方传统建筑的特点南方的气候湿热多雨,建筑对防潮、透气方面的要求相对较高。
南方传统建筑在设计上追求通风、降温和防潮。
木结构是南方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
木材在吸湿透气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适合应用于南方湿热的气候条件下。
南方传统建筑常见的代表是水乡建筑,如江南的河流和运河沿岸的民居。
水乡建筑通常采用水中建筑、水上建筑和水岸建筑相结合的形式。
水乡建筑不仅具有美观的景观特色,还考虑了水位的变化、排水和船只的通行。
建筑之间常通过拱桥、曲廊相连,营造出韵味独特的水乡风情。
区域特色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特色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不同地域历史环境的反映。
在现代社会,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许多地方政府和文化组织致力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他们致力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将古老的庭院改造成会议场地、咖啡馆等现代化的使用功能,既能保留古建筑的风貌特色,又能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的需求。
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建筑与气候的关系建筑与气候的关系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来。
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需要考虑气候条件,而气候也会对建筑物的使用和效能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建筑与气候的关系,并分析其重要性。
首先,建筑与气候的关系可以从环境和可持续性的角度来看。
不同气候条件下,建筑物的设计需要考虑当地的温度、湿度、风向和降雨等因素。
例如,在炎热的气候中,建筑师会采用遮阳措施、优化通风系统以及选择防止热传导的建筑材料,以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在寒冷的气候中,保温和节能则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因此,建筑物的设计必须与当地气候相匹配,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次,建筑与气候的关系还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相关。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建筑物占全球总能源消耗的近40%,并且相关的碳排放占总碳排放量的大约一半。
因此,建筑物的能源效能和使用方式对减少碳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非常重要。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筑师和设计师需要采用高效的建筑设计,包括利用可再生能源、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和最小化能源浪费等措施。
此外,建筑与气候的关系还涉及到建筑物的适应性和韧性。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风暴等,对建筑物的影响日益明显。
建筑物需要具备足够的适应性,以应对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的挑战,并保护住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例如,在洪水多发地区,建筑物的地基设计要考虑到防水和排水系统,能够有效地排除多余的水分。
在地震活跃地区,建筑物的结构设计需要具备抗震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破坏和伤害。
综上所述,建筑与气候的关系在建筑设计、环境可持续性、能源消耗和灾害韧性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建筑师和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采用适当的建筑技术和设计原则,以确保建筑物在各种气候条件下都能提供适宜的室内环境,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为未来的气候挑战做好准备。
建筑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论析
建筑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论析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存在。
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往往受到当地环境的深刻影响。
比如,在我国南方,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传统的建筑常常有高高的屋檐和宽敞的天井,以利于排水和通风。
而在北方,气候较为干燥寒冷,建筑多采用厚实的墙壁和较小的窗户,以抵御寒冷和保持室内温度。
在埃及,由于沙漠气候炎热干燥,金字塔和神庙等建筑以巨大的石块建造,造型简洁,以减少阳光的直射。
建筑的选址也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
在选择建筑的位置时,需要考虑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
例如,在山区,建筑可能会依山而建,充分利用地形的高差,减少土方工程,同时也能获得独特的景观视野。
在河边或海边,建筑要考虑洪水和潮汐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如果选址不当,可能会导致建筑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甚至无法正常使用。
建筑的材料选择同样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在古代,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
例如,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木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在石头丰富的地方,石材则被广泛应用。
而现代建筑虽然材料的选择范围更广,但仍然需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可持续性以及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
比如,在一些生态敏感地区,会优先选择可回收和可再生的建筑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还体现在气候方面。
不同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建筑的朝向、采光和遮阳设计。
在炎热的地区,建筑通常会有较大的遮阳设施和良好的通风系统,以降低室内温度。
而在寒冷的地区,建筑会注重保暖,窗户的面积相对较小,并且会采用保温性能好的建筑材料。
此外,日照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建筑的采光设计,以确保室内能够获得足够的自然光线。
反过来,建筑也会对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
不合理的建筑规划和设计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比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如果不注重绿化和生态保护,可能会使原本的绿地和湿地消失,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建筑风格的环境适应性地域与气候的考量
建筑风格的环境适应性地域与气候的考量当我们欣赏一座建筑的时候,不仅仅是看到了美的形式和结构,更重要的是这座建筑能否与其所在的地域和气候相适应。
建筑风格的环境适应性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它涉及到地理、气候、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建筑风格与地域、气候的关系,以及考量其适应性的因素。
1. 地域特色和建筑风格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在建筑中也能够体现出来。
地域特色包括自然环境、地质条件、土壤特性等。
建筑风格应该与地域特色相协调,能够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与周围的景观相呼应。
比如在山区地区,建筑可以采用木材结构,体现出朴实自然的风格;而在沿海地区,建筑可以采用轻质材料和流线型设计,以适应海风的侵蚀。
2. 气候条件和建筑风格气候条件对建筑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气候条件需要建筑具备不同的适应性。
比如在炎热潮湿的热带地区,建筑常常采用通风良好的设计,以增强居住者的舒适度;而在寒冷地区,建筑需要有良好的保温性能,以应对严寒的气候。
同时,建筑还需要考虑当地的降雨量、风力等气候要素,以确保其结构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3. 文化与建筑风格的融合建筑风格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建筑风格应该能够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
比如传统的中国建筑在设计上注重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这与中国的儒家文化和自然观念密切相关。
而古希腊罗马的建筑则体现了他们对人体比例和对古代神话的崇拜。
建筑风格的文化融合不仅仅是将文化元素添加到建筑中,更应该是将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中。
4. 社会与建筑风格的互动建筑风格的适应性还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紧密相关。
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性的需求,还要符合社会的审美和使用习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建筑风格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建筑注重功能与美学的结合,追求简洁、舒适、环保的设计理念,这与现代社会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相契合。
综上所述,建筑风格的环境适应性需要考虑地域特色、气候条件、文化因素以及社会需求。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不同⽓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不同⽓候类型对我国建筑形式的影响⾃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化起源——中华⽂明,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彩上有着很⼤的差异。
这是因为中国⼤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造成了各地区⽓候的差异,⽓候的不同就要求⼈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候条件的特性,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彩。
在不同的⽓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耐寒、坚固防风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决定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与⽣产⼒的进步,⼈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可以说,⽓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是,⽓候环境影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反映⽓候特点,并与环境达到协调或⼀致。
不同的⽓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我国从建筑热⼯设计的⾓度出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
这样分区的⽬的就在于使民⽤建筑的热⼯设计与地区⽓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热环境要求。
⼀、⽓候对建筑形式的影响地球上⽓候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形成的。
落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热主要由地球表⾯⼤⽓层吸收,⽽地球表⾯与⼤⽓层向太空的长波辐射是地球向外界散热的主要⽅式。
这样通过地球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球表⾯向太空长波辐射才能维持地球表⾯的热平衡,保持了地球特有的长期稳定的⽓候条件。
⽓候影响着⼈类舒适,是温度、湿度、光照、风、⼤⽓压⼒和降⽔量等因素的综合结果。
为了舒适的⽬的,这些因素的组合达成⼀定的平衡状况。
这些⽓候因素的变化与⼈体健康程度的关系极为密切,⽓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理和⽣理活动。
⼈类对⽓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往往会根据居住地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候的房屋。
1.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由于墙壁厚度对于建筑是否保温起很重要的作⽤,因此⽓温⾼的地⽅⼀般墙壁较薄,⽓温低的地⽅墙壁较厚。
地理环境对不同区域建筑风格的影响分析
地理环境对不同区域建筑风格的影响分析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地理环境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建筑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如山川、气候、土壤等都对不同区域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探讨地理环境对不同区域建筑风格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地域的土壤、石块、木材等资源具有差异性,因此在建筑过程中材料的选择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
例如,在石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人们更倾向于采用砖石结构建造厚重的建筑,如欧洲许多古老城堡的建筑风格;而在典型的沙漠地带,人们则倾向于利用沙漠中的沙石等材料耐高温特性,建造适应沙漠气候的特殊建筑风格。
其次,不同地理环境的气候条件也对建筑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界各地的气候形式千差万别,如炎热干燥的沙漠气候、温暖湿润的热带雨林气候、寒冷干燥的极地气候等。
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们必须考虑建筑的隔热保温、通风通气等因素,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例如,在炎热的地区,建筑师倾向于选用透气性好的材料,采用阴凉通风的设计,如西班牙的传统白色建筑;而在极寒地区,则需要采用保温材料、加强建筑结构强度,如北欧国家的传统木屋。
此外,地理环境还对建筑形式和布局产生影响。
山地、平原、河流等地理特征,都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形状、布局及结构设计。
以中国为例,古代汉族建筑的风格直接受制于地理环境。
山地地区的土家族使用坡屋顶和高墙,以方便排水和抗震;河流丰富的地区,如扬州等,注重对水利的利用,建筑布局常围绕河流而建,形成独特的水乡风情。
这些例子表明地理环境对建筑形式和布局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最后,地理环境还对建筑风格中的装饰和细节产生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不同,这种差异在建筑装饰和细节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海洋沿岸地区,建筑通常会运用海洋文化的元素,如船帆形状的屋顶、海藻纹饰等;而在内陆风景秀丽的山区,建筑则常常以自然元素如花卉、鸟类等进行装饰。
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地域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人文性格的关联 郭幸伟
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地域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人文性格的关联郭幸伟摘要:地域民居风格与当地人文性格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不同地域,民族,民风的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性格各异的民居建筑文化。
反过来,民居建筑风格也影响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人文性格。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关联。
关键词:民居建筑风格;地域人文性格;一、概述在电力设计院工作出差之余,对全国各地民居建筑风格有所观察。
不同地域:东北,西北,中原,西南,东南五个方位地域民居建筑风格与当地当时自然环境,自然材质,人文性格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二、东北区域1.北方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发现各单体建筑间距空阔,建筑与道路之间绿化距离大。
同时建筑少有高层,低矮3-4层居多。
因冬季太阳照射斜度大,为了更好的受到照射,建筑规划在间距与高度方面均适应高寒气候。
再留意国家地域由北向南建筑间距呈现空阔--适中--密集的规律。
除了上面气候因素,另外两因素,其一北方平原多南方山地多,其二北方人口没有南方密集。
2.为防止热量对流损失,酒店等大堂进门均设置有门斗,例如吉林地区一般酒店大堂入口设三道玻璃,每道玻璃间距1-2米,第二三道玻璃之间设置旋转门斗。
防止热量损失,保证大堂内舒适度;酒店外墙设置370厚墙体;窗户采用双层,两层玻璃窗户之间10-15cm空间;3.公交车也有一奇怪现象,后门逢站不自动打开。
后门手扶立柱上有按钮,要下车需提前按按钮。
司机位置有指示灯亮起。
到站时司机通过控制开关打开后门下人。
减少无谓开后门次数来减少车内热量损失。
4.辽宁朝阳二塔,辽代建筑,风格粗犷,与中原及南方之塔俊秀风格不同,明显有少数民族印记。
5.北京,天津南北文化融合。
比中原文化,融入了胡同文化和东北屯文化。
口音都流露一股京胡的味道。
北京胡同与吉林,唐山胡同又不同,后者街更宽,一户户散落街两边,像是胡同的原始雏形,人少地广,自然成街。
北京胡同街道相比更规整精致些。
6.气候条件及民族交融,建筑风格装饰相对简单,布局开朗大度。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多样的地理环境,从北方的辽阔平原到南方的湿润河流,从西部的高山峡谷到东部的海滨城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
这种多样性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民居建筑,使得不同地区的民居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的北方地区通常是寒冷干燥的,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炎热。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北方民居更加注重保温和防寒。
典型的北方民居是四合院,它由四个建筑物围合而成,形成一个中央庭院。
四合院的建筑布局紧凑,庭院内有花草树木,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而建筑物的墙壁厚实,常常采用夯土墙和青砖,以保持室内的温暖。
此外,北方民居通常有一个独立的炕,用于供人们取暖和睡觉。
与北方相比,中国的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南方的民居建筑更加注重通风和遮阳。
典型的南方民居是建在水面上的水乡民居,如江南的水镇。
水乡民居通常有一层或两层的木质建筑,底层用于存放货物和船只,上层是居住空间。
房屋的倾斜屋顶和悬挑的檐口可以有效地防雨和遮阳,同时也方便了水乡的交通和生活。
中国的西部地区多山且海拔较高,气候多变。
这种地理环境要求民居具有更强的抗风能力和防震能力。
西部地区的民居通常采用石材和木材建造,墙体厚实且坚固。
房屋的屋顶多为坡屋顶,以方便积雪和防止雨水渗透。
同时,民居的建筑也通常采用梁柱结构,以增加房屋的稳定性。
中国的东部地区是沿海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东部地区的民居更加注重采光和通风。
典型的东部民居是具有悬山顶的建筑,即屋顶上方有一个突出的山形结构。
悬山顶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性,还可以起到保护屋顶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
此外,东部地区的民居通常有较大的窗户和阳台,以便更好地享受阳光和海风。
总的来说,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在设计和构造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民居建筑在保护人们免受恶劣天气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这种地域特色使得中国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房屋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地制宜,房屋住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古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1.窑洞:窑洞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年降水量少,气候比较干旱,并且该地区森林较少,盖房子缺乏木材,就地取材打窑洞可以节约木材等建筑材料,窑洞坚固耐用更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2.四合院:四合院属于合院住宅,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闭合而露天,可以营造出内部良好的小气候.一方面可以在夏天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又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和冬季风.露天通透的庭院既是入风口也是出风口.此外,庭院还有利于排水和收集雨水.3.土楼说明土楼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结:粘重的红壤,为建造外墙提供材料;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人字形屋顶有利于排水;地处季风气候山区,容易出现洪灾,地基高可防洪;厚实的土墙,冬暖夏凉,适应当地冬夏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山区多林木,为建造柱梁提供材料。
4.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这些地区夏季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这种建筑通风防潮、防止野兽和毒蛇等动物侵袭;该地多山地,平地少,依山而建。
5.骑楼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其主要目的是D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遮阳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
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北京的红墙黄瓦城到江南的白墙黑瓦,从西双版纳的空中竹楼到青藏高原的白色碉塔,各自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
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 作者:
———————————————————————————————— 日期:
ﻩ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ﻫ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 时间尺 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 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的形成主要 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 内其内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例如,大 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 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 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 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 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 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建筑是人类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而建造的“遮蔽所”, 遮风避雨.防暑避寒,使室内的微气候适合人类生存。地方所在的气 候区.纬度以及地形地貌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的温度.湿度.光和风的组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气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北京的“四 合院“是典型的代表。 第Ⅲ建筑气候区: 该区大部分地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气温日较差 小;年降水量大;日照偏少;春末夏初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期,多阴 雨天气,常有大雨和暴雨出现;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常受热带风 暴和台风袭击,易有暴雨大风天气,例如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属亚热带 季风气候,冬季稍冷,而夏季漫长,雨较多,湿度较大,风较小,闷 热异常。因此,长江以南地区的建筑需要通风.防潮.隔热等功能。一般朝向为南偏东 15°左右,这样既可遮阳又可以迎着夏季东南风。
为什么不同地域的房屋建筑风格也不同
为什么不同地域的房屋建筑风格也不同?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房屋建筑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
我国北方地区的房子一般都是平顶的,因为该地区雨水一般都比较少,因此不用顾虑雨水泄漏的问题;同时,人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房子的平顶来晒东西,可谓一举两得。
华北地区春季多风沙,因此那里的房屋多具有避风、挡沙的功能,北京的四合院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四合院的四周都是房屋或围墙,因此尽管院外可能北风呼啸,院内却是微风轻拂。
我国江南地区雨水充沛,因此房屋多建成尖顶形状,以利于雨水迅速下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
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都不一样,因此,各民族的建筑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地理环境对南北方建筑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南北方建筑的影响: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
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
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
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
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
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
北方为窝,多封闭。
”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与南方地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
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华北平原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7省、市的境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有许多古老城市,其建筑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中庭和边角一般会留出尺寸不大、供通风采光用的天井。
建筑布局一般呈离散型,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
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
建筑材料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多数装修比较简单。
四合院是华北平原民宅中最常见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
其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但用法极为灵活。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数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隔墙。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
总结不同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结不同地区建筑特征与⽓候条件的关系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候条件的关系摘要:⽓候是影响建筑设计的⼀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区域条件下,应有不同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即适应⽓候的地域技术。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候条件,因⽽会出现不同的建筑特征,全国各地区巨⼤的⽓候差异,在现代⼈⼯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的地区差异,建筑具有明显的⽓候特征。
每个地⽅都有着其特定的建筑特征,也有着其不⼀样的⽓候环境,两者之间存在着⼀定的关系。
因此,现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来分别对建筑特征与其⽓候条件的关系进⾏总结。
我国区域可划分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这⾥只对其中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中的⼏个典型省市进⾏总结。
关键词:不同地域建筑特征⽓候条件关系⼀.华北地区的⽓候条件与建筑特征北京⽓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陆性季风⽓候,夏季⾼温多⾬,冬季寒冷⼲燥,春、秋短促。
2007年为例,全年平均⽓温14.0℃(北京市⽓象局)。
1⽉-7⾄-4℃,7⽉25⾄26℃。
极端最低-27.4℃,极端最⾼42℃以上。
全年⽆霜期180⾄200天,西部⼭区较短。
2007年平均降⾬量483.9毫⽶,为华北地区降⾬最多的地区之⼀。
降⽔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7、8⽉有⼤⾬。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门⼀般开在东南⾓,门内建有影壁,外⼈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为⽿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陆性季风⽓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较厚实。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
中国古代的建筑与自然环境有哪些关系
中国古代的建筑与自然环境有哪些关系中国古代的建筑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人民深刻理解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了自然元素和自然环境的考量。
本文将就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
一、地理环境与建筑风格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因素对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各地的气候、土地特性、地势等因素都影响了古代中国建筑的形式。
比如,在北方,由于严寒的冬季气候,建筑往往采用厚重的墙体和小窗户,以隔绝寒冷。
而南方则因气候温暖,建筑多采用轻巧的结构和大量的窗户,以增加通风和透光性。
二、山水之美与建筑景观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山水的协调与融合。
在传统建筑中,常常选址于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如山间、水边、湖畔等。
这种选择取决于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自然美的追求,进一步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三、阴阳五行与建筑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也受到了阴阳五行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由五行构成,即金、木、水、火、土。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会根据所处位置和所要表达的意义选择合适的布局。
比如,在传统庭院建筑中,往往以中轴线为基础,左右对称,追求阴阳平衡。
四、材料的选择与环境由于中国地域广泛,各地资源条件不同,古代建筑所使用的材料也有所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常使用的材料包括石、木、瓦、砖等。
这些材料都是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可得性来选择的。
例如,在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气温低,木材稀缺,建筑多采用石头和土坯;而在江南水乡,由于水资源丰富,常使用木材和砖瓦来建造房屋。
五、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古代的建筑也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古代中国建筑中常常会设置庭院和花园,增加绿化面积,改善空气质量和舒适度。
另外,古代中国还注重雨水的收集和排水系统的设计,保障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周边环境的保护。
结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中国人民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中,追求建筑与自然的统一。
我国南北建筑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我国南北建筑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名:学院:艺术与设计专业:艺术设计班级:B1003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居住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要件。
城市建筑担负着为人们提供工作、学习场所以及生活住房的任务。
建筑物的建造需与周围气候环境相适应,才能防御室外反覆变化的天气,创造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
建筑是为人类提供能够适应的生活条件。
但是由于气候、地理环境、文化的不同导致各个地区的建筑的形式功能各有差异,我国南北建筑亦是。
南北方在建筑上风格明显,各成系统,一提起南方建筑,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整齐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
而北方建筑多坐北朝南,通常呈现的都是大片平素的规则的庭院和宅屋,全靠大门和门楼不同的风采,通俗的说,南方建筑像别墅,北方建筑像商品房。
建筑设计的不同让南北方民居成为代表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南方的吊脚、骑楼,北方的四合院、胡同成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北方建筑强调阳光,南方建筑强调通风,这两个字眼看似宽泛,却影响了建筑的体型设计,门窗设计和院落设计,北方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强调厚重朴实,这与北方人性格有关,包括用材上,尽量选择一些砖石为主的材料,南方强调的是清新通透,选材多采用涂料,木结构,仿木结构等,屋内设计北方冷而干燥,把毛毯、彩染布挂在墙上,显得温馨暖和。
南方则挂不出这种效果。
北人喜欢毛皮,耐寒。
而南人喜欢竹制品,又凉快又经得起沤。
作为南方人的我,睡毛皮则是不习惯的。
气候环境的形成跟所受到的气候要素,如太阳辐射、气温、地温、降水量和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气候差异大有不同,所以房屋建筑设计亦不尽相同,房屋的内外结构、高度、造型及建筑材料等亦大相径庭。
当今的建筑设计更考虑到国际先进性,务使建筑物的外形和色彩别具一格。
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气候多种多样,有冷暖、乾湿、雨量、大风、暴雨、积雪和沙暴等气候的差异。
房屋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地制宜,房屋住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古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1.窑洞:窑洞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年降水量少,气候比较干旱,并且该地区森林较少,盖房子缺乏木材,就地取材打窑洞可以节约木材等建筑材料,窑洞坚固耐用更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2.四合院:四合院属于合院住宅,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闭合而露天,可以营造出内部良好的小气候.一方面可以在夏天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又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和冬季风.露天通透的庭院既是入风口也是出风口.此外,庭院还有利于排水和收集雨水.3.土楼说明土楼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结:粘重的红壤,为建造外墙提供材料;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人字形屋顶有利于排水;地处季风气候山区,容易出现洪灾,地基高可防洪;厚实的土墙,冬暖夏凉,适应当地冬夏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山区多林木,为建造柱梁提供材料。
4.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这些地区夏季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这种建筑通风防潮、防止野兽和毒蛇等动物侵袭;该地多山地,平地少,依山而建。
5.骑楼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其主要目的是D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遮阳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
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北京的红墙黄瓦城到江南的白墙黑瓦,从西双版纳的空中竹楼到青藏高原的白色碉塔,各自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
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气候是长时间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其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
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建筑是人类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而建造的“遮蔽所”,遮风避雨.防暑避寒,使室的微气候适合人类生存。
地方所在的气候区.纬度以及地形地貌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的温度.湿度.光和风的组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气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气候作用于建筑分三个层次: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建筑。
2.气候与其它相关因素共同影响建筑。
3.气候间接影响到建筑本身。
全国各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大的地区差异,建筑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
在我国,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将建筑分为七个不同的区域:第Ⅰ建筑气候: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 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
区气候对建筑的基本要求:(1)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可不考虑夏季的防热。
本区冬季气候严寒且持续时间长,按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计算,则冬季长达 6 个月以上,为保证建筑室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和节约采暖能耗,建筑设计和施工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
夏季短促爽,按候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 22℃为夏季,在松辽平原只有 2 个月的夏天,但 7 月平均气温也低于 25℃,故可不考虑夏季的防热。
(2)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设计应使建筑满足冬季日照和防御寒风的要求。
(3)为了减少建筑物的采暖能耗,确保室热环境质量,建筑物应尽量减少外露面积,并应加强房屋的密闭性,防止冷风渗透耗热。
(4)合理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
本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冬季日照率偏高,但本区大多处在北纬 40。
以北,太阳高度角较小,日照间距要比纬度低的南方地区大,因此,在居住区及城市道路规划时要充分分析各种因素,做到合理利于太阳能。
(5)建筑结构设计应考虑气温年较差大及大风的不利影响。
(6) (6)屋面构造应考虑积雪及冻融危害。
(7)建筑施工应考虑冬季漫长严寒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防寒措施。
h 区和 I s 区还应着重考虑冻土对建筑物地(8)I 基基础和地下管道的影响土融化塌陷及冻胀的危害。
防止冻(9)l s 区、 I c 区和 I o 区的西部,建筑物还应注意防冰雹和风沙的破坏作用。
例如我国的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清凉。
冬寒是居住条件的主要矛盾,设计着重于采暖.防寒;因此建筑基地应选在能充分吸收的地方,所以在东北地区房屋具紧凑密闭的程度较高.窗门相对较窄小的特点。
第Ⅱ建筑气候区:该区冬季较长且寒冷干燥,平原地区夏季较炎热湿润,高原地区夏季较凉爽,降水量相对集中;气温年较差较大,日照较丰富;春,秋季短促,气温变化剧烈;春季雨雪稀少,多大风风沙天气,夏秋多冰雹和雷暴。
例如华北地区不及东北严寒,但仍有来自北方的寒潮大风,气温较低,特别是春季多风沙所以华北地区的建筑设计较着重保湿和避风沙,住房布局通常坐南朝北,以避风向阳。
的“四合院“是典型的代表。
第Ⅲ建筑气候区:该区大部分地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气温日较差小;年降水量大;日照偏少;春末夏初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期,多阴雨天气,常有大雨和暴雨出现;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常受热带风暴和台风袭击,易有暴雨大风天气,例如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稍冷,而夏季漫长,雨较多,湿度较大,风较小,闷热异常。
因此,长江以南地区的建筑需要通风.防潮.隔热等功能。
一般朝向为南偏东 15°左右,这样既可遮阳又可以迎着夏季东南风。
第 IV 建筑气候区:该区长夏无冬,温高湿重,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小;雨量丰沛,多热带风暴和台风袭击,易有大风暴雨天气;太阳高度角大,日照较小,太阳辐射强烈。
例如我国的华南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之炎热,降水充沛,夏秋多台风。
尘世的楼房多建有楼台,走廊力求高大.宽敞和通风。
以解决炎夏的闷热气候。
房顶设计多为人字形,又虑水和不易积水的功能。
与这种气候环境相适应的建筑,典型的要算是街道两旁的人行廊。
第Ⅴ建筑气候区:该区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大部分地区冬温夏凉, 干湿季分明;常年有雷暴,多雾,气温的年较差偏小,日较差偏大,日照较少,太阳辐射强烈,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低。
第Ⅵ建筑气候区:该区长冬无夏,气候寒冷干燥,南部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比较湿润;气温年较差小而日较差大;气压偏低,空气稀薄,透明度高;日照丰富,太阳辐射强烈;冬季多西南大风;冻土深,积雪较厚,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第Ⅶ建筑气候区:该区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南疆盆地冬季寒冷;大部分地区夏季干热,吐鲁番盆地酷热,山地较凉;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大部分地区雨量稀少,气候干燥,风沙大;部分地区冻土较深, 山地积雪较厚;日照丰富,太阳辐射强烈。
地形和气候是地域主义建筑的本源,尤其是原生地域建筑,很大程度就是受到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而形成的。
建筑适应地形和气候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是意义非凡的,例如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个气候的特点就是全年温暖湿润,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较小,所以西欧房屋建筑的墙壁一般比东欧或欧洲陆地区的房屋墙壁要薄一些,因为它不用太多的考虑墙壁的隔热和保温效果。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所有的作品都特别重视当地的气候条件,提出形式追随气候的设计理论。
他设计的干城章嘉公寓为一幢高层建筑,将阳台、卫生间、厨房和用人房等各种辅助空间沿外墙布置,使用辅助空间作为隔热体,同时注意自然通风,降低部主要空间的温度。
经文的“生物气候地方主义”建筑则是借鉴马来西亚传统营造方式中的许多做法,如骑楼、平台、双层墙体、通风屋面等,但是完全不采用传统的材料或形式,是建立在新材料、新技术基础上的全新建筑。
影响气候的因素很多,例如降雨和降雪.气温.光照以及风等。
此类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特征。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
中欧和北欧山区的中世纪尖顶民居就是因为这里冬季降雪量大,为了减轻积雪的重量和压力所致。
我国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色。
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坡度陡,达 45°~50°;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室设有火塘以驱风湿。
这种高架式建筑在柬埔寨的金边湖周围、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等地亦有分布。
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以及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又能遮阳。
湘、桂、黔交界地区侗族的风雨桥、廊桥亦是如此。
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如撒哈拉地区。
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
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
这类房屋的防雨功能较差。
如秘鲁首都利马气候炎热干燥,房屋多为土质,屋顶用草甚至用纸箱覆盖,城市亦没有完善的排水设施,1925 年 3 月因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突降暴雨,结果洪水中土墙酥软,房屋倒塌,道路冲毁。
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
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曾有人通过调查西欧各地的墙壁厚度发现,英国南部、荷兰、比利时墙壁厚度平均为 23 厘米;德国西部、德国东部 38 厘米;波兰、立宛 50 厘米;俄罗斯则超过 63 厘米,也就是愈靠海,墙壁愈薄,反之墙壁愈厚。
这是因为欧洲西部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气温在 0℃以上,而愈往东则气温愈低,莫斯科最低气温达 -42℃。
室光照能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发育,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改善居室微小气候。
北半球中纬地区,冬季室只要有 3 个小时光照,就可以杀死大部分细菌。
因此从采光方面考虑,房屋建筑需注重三个方面:①采光面积,②房间间距,③朝向。
气温高的地方,往往窗户较小或出檐深远以避免直射。
吐鲁番地区的房屋窗户很小,既可以避免灼热的,又可以防止风沙侵袭。
傣族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了避雨,正所谓“吐水疾而溜远”,另一个目的是遮阳。
气温低的地方,窗户一般较大,以充分接收太阳辐射,但窗户往往是双层的,以避免寒气侵袭,如我国东北地区。
的“房屋一面盖”也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辐射。
日本西海岸降雪量大,窗户被雪掩盖,因此常常还在屋顶上伸出一个个“脖子式”高窗,以弥补室光照不足的状况。
风也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防风是房屋的一大功能,有些地方还将防风作为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台风肆虐的地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就某种建筑物风格形成而言,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兼有避雨、遮阳、防风、纳凉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牵强地认为是单一作用造成的。
如下是一些介绍。
的民宅建筑:徽派建筑主要密集的分布在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城市包括、杭州、、等。
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白墙黑瓦,高墙深宅,墙上设有瓦檐。
这些建筑主要是民居,一般占地面积不大,白墙黑瓦是江南建筑色彩上的主要特点,墙上设有瓦檐时有江南的气候特点决定的,江南地区常年阴雨连绵,为了防止雨水顺墙留下形成痕迹而影响白色墙面的美观,给墙头带上了如屋顶一般的小小帽子,让雨水顺着瓦片留下,而不会弄脏墙面①,这一非常实用的设计如今成为了徽派建筑最显著的特点。
而高墙深宅则是由于家族聚居的地域传统决定的。
可能黑白的色彩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但是我认为这种色彩的搭配是有美学的原理作支撑的。
我们知道江南的气候是多雨的,常年阴雨霏霏。
而徽派建筑的外部非常简洁,四面都是白色的墙壁,多不开窗,屋顶用黑瓦,整体风格淡雅②,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下;在这种烟波浩淼的风景中,粉墙黛瓦的黑白二色最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江南的闲适、安静,灰色的阴霾的天空在黑白二色的强烈的对比下,也显得不再压抑,而是与黑白二色一起,创造出一种如水墨画般“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