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含试卷)

合集下载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

在教学中我直接出示了两组口算练习题,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让前后位学生讨论自己的发现,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

本课在愉快的环境中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交流,从而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应用规律。

2、在教学设计上,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中都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发现规律,并跟小组的同学交流发现的规律,然后集体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规律。

这样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中,发挥集体的智慧,经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

通过探索,不仅让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同时让学生体会事物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学生对于基本的练习能够运用自如,但是灵活度较高的练习就有些困难。

因此,在选择练习时应关注练习的广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语言不够严谨,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精心设计练习,合理把握时间,让学生学得更扎实。

《积的变化规律》课后教学反思(4篇)

《积的变化规律》课后教学反思(4篇)

《积的变化规律》课后教学反思(4篇)篇一:《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篇一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堂课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第一次的试教中,由于选择的一组题目较为容易,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需要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就能很容易口算出答案,使这一规律不能很好的应用,也没有应用的价值,规律的方便性就体现不出来了,因此在第二次试教时,我将这类型的题目加大了难度,使学生不能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出答案,只能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但事与愿违,由于题目的难度偏大,一部分学生索性就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解决了。

因此,在对题目的把握上还需下番心思。

个别学生能用这个规律来算,却说不清个中的缘由,说明对这个规律还没有真正理解,掌握好,还不能信手拈来。

个别同学竖的能看出来,写成横的就不太认识了。

在让学生自主探索一个因数不变,积随着另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时,我让学生根据预先设置好的题目来探究规律,这样显得有些程序化。

如果能让学生现场根据自己想的,一个因数乘任何数(扩大任意倍数),看看积会怎么变化,这样会更有说服力,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对于这类学生刚刚刚尝试探索规律的问题,应广泛地进行小组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

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篇二:四年级上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2021最新篇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积的改变规律》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课题是积的改变规律,是在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的根抵上探索积的改变规律。

在讲新学问之前,让学生先明确关系:因数X?因数=积。

引导学生思索:假设变更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变更另一个因数,积灰发生怎样的改变?老师作出正确的指引,可以节约课堂时间。

随后给出两组算式〔教材例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索,自主探索,发觉和归纳出积的积的改变规律,再让学生分别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运用规律求得数的方法,对积的改变规律发展验证,让学生相识到数学的严谨性,最终发展针对性习题稳固。

在练习设计上,难度层次清晰。

先是运用规律计算有规律算式,进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上发觉还有一些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1.??在引入方面,学生更能承受把旧学问向新学问过度的方式的学法2.在验证环节上,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题目难度,本课上验证环节应降低难度,计算太难会导致重点发生偏离,无法突破。

3.在发展一些探索活动的设计时还应更斗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子,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特性的舞台。

?《积的改变规律》教学反思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学完后自己静静的坐下来想,发觉自己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从在许多的缺乏之处:1、对于要求不明确。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小组探讨后发觉了算式中从在必须的规律,然后通过让学生在接着写两个,再让学生自己接着写的时候,发觉有的学生在跟着教师的要求写,而有的学生自己随意的写,使得局部学生的思维浮现了偏向,故有的学生就不明白了,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造成时间的大量奢侈。

2、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炼。

如:在让学生计算给出的两组算式时,没有明确遵照怎样的挨次来完成,使得有的学生就自己随意去完成,故让学生总结发觉时,有的学生不明白而用了比拟多的时间,再一个就是在引导学生探索改变规律时,就提的问题太多,使得学生没有独立分析和自主发觉。

3、缺乏耐性,不善等待。

如:当学生没有自觉地应用规律进展计算时,老师缺乏耐性,干脆请发觉规律的同学起来说。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优秀9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优秀9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优秀9篇)篇一:《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篇一有效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倡生成”,并能够“驾驭生成”,让学生的问题带着我们的课堂自由飞翔。

一、和谐课堂,生成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尽情释放!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良好的课堂气氛无疑是课堂问题的最好催化剂。

只有学生不怕了,学生才会站起来提出他们脑中一直盘旋着的问题。

不怕,包括“不怕老师”,对老师的权威敢于提出质疑,敢于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不怕教材”,对教材的一些观点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可能观点存在着错误性;“不怕同学”,很多学生的心理有一种疑问:“我的问题的提出会不会遭到同学们的耻笑?”;“不怕自己”,打断老师的课堂,提出自己的问题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学生所能做的就是战胜自己胆怯的心,把信心成功的刻入自己的心里。

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问题会接踵而至。

由于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适时鼓励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怕说错,就怕你不说。

在本节课上,学生大胆发言,有一个新的知识点生成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点。

二、精心预设方能为生成导航传统教学中,教师思考最多的是教师如何地牵、如何地引、如何地讲清楚、讲明白。

教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绝对权威的角色,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结果的惟一的评判者。

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只要认真听、认真看、认真记,顺着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学习就可以了。

因此,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甚至问题答案都是教师设计好的,这种教学看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参与”了,其实质是学生顺着教师的设计、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顺着教师的期望,进行教师心中有数的“表演”。

最终是学生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任务。

这种只重预设,忽视生成的理念是传统备课的一大弊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关注。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含试卷)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含试卷)

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积的变化规律》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

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

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

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积的变化规律:两数想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就乘(或除以)几;我还通过练习,让学生感知了: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的规律;两数相乘,两个因数分别扩大若干倍,积就扩大两因数扩大倍数的积的倍数。

如:6×2=12 60×20=1200。

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我认为平时的教学不应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

“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

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一道、两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题目后,怎样概括,而不是让学生就题论题似乎也是个问题。

今后我要不断尝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怎样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实际教学中,学生发现规律,自己例证,举一反三,小结表达都很顺利。但在实际应用时,尤其是口算练习时,对于以前就学会的口算却不愿意或者说不知道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换句话说,规律容易发现,容易接受,却未能深刻体会到它的价值。课堂中在价值应用方面体现的太少,把太多的时间精力都放在了关注规律的发现和验证上了。事实上,当我们没有体会到一件事情的价值时,学起来就很被动,就很茫然,似乎为学而学。我想,这就是规律没有深入孩子内心的主要原因。
《积的变化规律》课后反思
本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的基础上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在讲新知识之前,让学生先明确关系:因数X因数=积。引导学生思考:若改变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改变另一个因数,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作出正确的指引,可以节约课堂时间。随后给出两组算式(教材例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出积的积的变化规律,再让学生分别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运用规律求得数的方法,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最后进行针对性习题巩固。
研究活动分三段进行。第一段的研究在教材提供的乘法算式20×3=60上面进行,先是因数20不变,另一个因数3“×2”或“×10”,看出积随之“×2”或“×10”;再是因数20“×4”或“×5”,另一个因数3不变,看出积随之“×4”或“×5”。于是初步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第二段的研究由学生自己找一个乘法算式,像20×3那样,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通过“算一算、比一比”,看是不是也有与20×3=60同样的变化规律。鼓励学生找实例研究,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自己的例子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会更有体验。而且每个学生找的实例都不一样,可以相互交流,在众多实例中得出的规律更加客观,更有说服力。第三段是回顾前面的探索研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可以先像“萝卜”“番茄”卡通那样,比较具体地讲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或10、4、5等),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或10、4、5等)。然后像“辣椒”卡通那样,比较概括地讲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教材认为,学生能够在实例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规律,就没有必要再用书面语言给出积的变化规律了。学生采用“乘几”来表述因数与积的变化状态,已经正确讲出了积的变化规律的内涵,没有必要一定改说为“扩大几倍”“扩大同样的倍数”等传统表述语言。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教学中我直接出示了两组口算练习题,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让学生同桌讨论自己的发现,自主地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

本课在愉快的环境中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本课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

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

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学生对于基本的练习能够运用自如,但是灵活度较高的练习就有些困难。

因此,在选择练习时应关注练习的广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

我不断反思,还是没有按新课标教学,牵着学生走,不放心他们去探求。

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了,老师说的多了。

感觉很辛苦,上课一定要确定定位问题。

这节课重在探究,应用规律可以放在第二节课,只要学生掌握方法,对后面商的变化规律学生就知道了探究的方法了。

今后在教学中只有教会方法,学生才学的扎实、学的活。

老师教的轻松,效果才能更好。

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素,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这堂课我以几组口算乘法算式为载体。

口算环节结東后,我问:“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2个算式吗?”通过这一环节,只要学生能写出算式,那么他基本上对规律就有了大致的了解,虽然说不出,也心领神会了。

但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突出的表现是不能准确的找到积的变化规律,学生似乎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在教完这节课后,留给自己是无尽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开始学习时兴趣高涨,到后来的沉默,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的掌握,接下来只好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通过学生多说多练来改善了。

四年级积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积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积变化规律教学反思四年级积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第1篇《积的变化规律》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这堂课我以几组口算乘法算式为载体。

口算环节结束后,我问:“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2个算式吗?”通过这一环节,只要学生能写出算式,那么他基本上对规律就有了大致的了解,虽然说不出,也心领神会了。

但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突出的表现是不能准确的找到积的变化规律,学生似乎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在教完这节课后,留给自己是无尽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开始学习时兴趣高涨,到后来的沉默,说明学生没有正真的掌握,接下来只好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通过学生多说多练来改善了。

四年级积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第2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4---“积的变化规律”。

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材例题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这个过程的探索中,我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感觉还不错的地方:1、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举例像书上那样写出2组算式,还设计了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样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对后面规律的揭示起到铺垫的作用。

2、通过规律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练习的设计能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自如,并且重视每次练习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是四年级数学上学期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通过这个教学单元,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乘法的概念和性质,并能够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变化规律。

在这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反思。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于乘法的概念理解较为有限。

在开始教学之前,我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乘法吗?”结果发现很多学生没有清晰的概念和理解。

有的学生将乘法理解为“加法”,有的学生将乘法理解为“计算结果”,有的学生将乘法理解为“速算”。

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

首先,我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

我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乘法运算的形式,例如“一盒饮料有6瓶,如果有3盒饮料,一共有多少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乘法的含义和运算规则。

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乘法的计算需要学生能够将问题抽象化,建立相应的运算模型。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例如,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问题:“有4个班级,每个班级有30名学生,一共有多少学生?”学生需要根据问题,将班级和学生数量抽象为变量,然后进行相应的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学生在应用乘法解决问题时,常常忽略了乘数的顺序对积的影响。

有的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直接计算两个数的乘积,而忽略了乘数的顺序。

例如,一个问题是:“一条绳子长3米,另一条绳子长5米,这两条绳子的总长度是多少米?”有的学生直接计算了3和5的乘积得出答案为15、针对这个问题,我加强了对问题的再审视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通过举一些类似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发现乘数的顺序对积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解释和讨论。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

首先,我意识到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活化的例子和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其次,我发现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

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反思
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堂课以几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从而掌握规律,应用规律。

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发现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规律。

这样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中,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列举验证规律。

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以及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页例四,59页练习九)教学目标: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屏幕显示:为响应"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持西藏"号召,武汉市长征小学与西藏希望小学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全校学生们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西藏小朋友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

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盒美术颜料6元,买2盒花多少钱?40盒呢?200盒呢?师:谁来帮忙解答第一个问题?生:6╳2= 12(元)师:你能说说在这道乘法算式中,6和2是什么?12又是什么?生:6和2是乘法中的两个因数,12是积。

师:说得好!第二个问题呢?生:6╳40=240(元)师:接着说第三个问题?生:6╳200=1200(元)师:和他们想法一样的请举举手。

(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6╳2= 12(元)6╳40=240(元)6╳200=1200(元)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观察得真仔细! 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时,积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构建的过程。

在例题教学中采用先放手运用就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古希腊认为:如果一个数恰好等于它的所有因数(本身除外)相加之和,那么这个数就是“完全数”.例如:6有四个因数1、2、3、6,除本身6以外,还有1、2、3三个因数.6=1+2+3,恰好是所有因数之和,所以6就是“完全数”.下面的数中是“完全数”的是()A.12 B.28 C.362.如果a cb d=ad-bc,那么313212=()A.556B.0 C.563.一个长方体,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棱长总和是64分米,高是()分米。

A.2 B.3 C.44.一根绳子剪成两段,第一段长37米,第二段占全长的37,两段相比()。

A.一样长B.第一段长C.第二段长D.无法确定5.甲、乙两车间原有人数的比为4:3,甲车间调12人到乙车间后,甲、乙两车间的人数变为2:3,甲车间原有人数是()。

A.18人B.35人C.40人D.144人6.一张正方形的桌子可以坐4人,同学们吃饭的时候把桌子拼在—起,如下图,那么8张桌子可以坐多少人?()A.23 B.18 C.25 D.247.a%去掉百分号后,就()A.大小不变B.缩小到它的1100C.扩大到它的100倍8.2019年6月份小明即将小学毕业了,为了让小明能够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放松一下,五一期间,爸爸妈妈带他去“上海世博园”游玩。

他们从A点出发向前走10米,然后右转90°再向前走10米,接着右转90°走10米……不断重复走下去,当他们走了2020米后,他们距出发点A有()米。

A.5 B.4 C.3 D.29.运输队的大卡车每次可运10吨,收费200元,小卡车每次可运4吨,收费90元。

有62吨货物要一次运走,运输队安排了不同的出车情况,哪种最省钱?( )A.6辆大车,1辆小车B.5辆大车,3辆小车C.4辆大车,6辆小车D.3辆大车,8辆小车10.将一根木棒锯成4段需要6分钟,则将这根木棒锯成6段需要()分钟。

A.10 B.12 C.14 D.16二、填空题11.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以4厘米的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锥形,它的体积是________立方厘米。

12.只列式,不计算。

世纪大厦共18层,除一楼高5.2米外,其余每层高2.8米。

这幢大楼高多少米?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一个两位数,能同时被3和5整除,这个数如果是奇数,最大是______,如果是偶数,最小是______.14.3名工人5小时加工零件90件,要在10小时完成540个零件的加工,需要工人____人.15.一个底面直径和高都是3分米的圆锥,它的体积是______立方分米,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比它大______立方分米.16.根据下面百分数的意义填空。

环保小队十月份实际收集的废纸相当于计划的130%.环保小队十月份实际收集的废纸比计划________.(填“多”或“少”)17.一筐苹果分成A、B、C、D四袋,其中A袋占总数的16,B袋占总数的14,C袋是A、B之差的4倍,那么D袋与A、B、C三袋中的________袋同样多。

18.一个数亿位上是4,千万位上是8,百位上是5,其余数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________,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是________,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________.19.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18页,第二天读了22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读了________页,多读了约________%。

20.把一个圆柱的底面16等分后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近似长方形的周长是33.12厘米,那么这个圆柱的底面积是(_______)平方厘米;如果圆柱的高是1分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________)三、判断题21.平政小学六年级有50人,今天到校50人,出勤率是50%。

(____)22.把一根木棒锯成同样长的小段,4次锯完,每小段占这根木棒的。

(_____)23.袋子里有2支蓝色铅笔,8支红色铅笔,随手拿1支,拿出红色铅笔的可能性大。

(____)24.自然数中,不是奇数就是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____)25.正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_____)四、作图题26.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答题。

下面是某地区一个星期的气温统计表。

五、解答题27.求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dm)28.为了纪念“嫦娥一号”卫星飞月成功,六年级同学开展自制火箭创意大赛,共制作火箭108个,其中女同学制作的数量是男同学的80%。

六年级男、女同学各制作火箭多少个?29.一筐20千克的苹果,用去了23,用去了多少千克?30.0.9与0.2的差加上1除1.25的商,和是多少?31.甲乙二人沿400米环形跑道同时从某点开始反方向跑步,已知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当两人第一次相遇时甲跑了多少米?32.解下列方程。

①0.7x-4=80②x- x=4③÷ x=④x:1.2=33.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队一共获得26枚金牌,比日本多了14枚,多了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两位小数)六、计算题34.解比例。

(7.6×35%+6.5×0.76):x=1:235.求下列图形的周长.【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B B C B C B B A二、填空题11.6812.8×(18-1)+5.213.3014.915.065 14.1316.多17.B18.480000500;48000.05万;5亿19.2220.24 502.4立方厘米三、判断题21.错误22.×23.正确24.错误25.错误四、作图题26.无五、解答题27.86平方分米28.60个;48个29.40 330.9531.209米32.①x=120 ②x=4.8 ③x = ④x=0.8 33.67%六、计算题34.x=15.235.68m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用长12cm,宽9cm的长方形纸拼成正方形,最少要用这种长方形纸()张。

A.8 B.6 C.24 D.122.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10厘米,它的体积是()A.125.6平方厘米B.12.56平方厘米C.12.56立方厘米D.125.6立方厘米3.,,,,…,这一列数中的第10个数应该是( )。

A. B. C. D.4.从3个一角、2个二角、1个五角的纸币中取出6角钱,有()种不同的拿法.A.2 B.3 C.45.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米,b米和h米。

如果长、宽不变,高增加3米,新的长方体体积比原来增加( )立方米。

A.3ab B.3abh C.(3+h)ab6.下面三个式子中,错误的是()A.-5>1 B.-9<0 C.-3>-47.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相等,圆柱的高是圆锥的高的2倍,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A.B.C.D.8.一项工程,平均每天完成它的,需要()天才能完成.A.3B.2C.D.39.有一块边长200米的正方形小麦试验田,共收小麦16吨,平均每公顷收小麦()A.2吨B.3吨C.8吨D.4吨10.在5.072亿这个数中,“7”表示( )。

A.70 B.7个十分之一 C.700万 D.7000万二、填空题11.运动会上有1、2、3号运动员参加1500米的赛跑,当1号到达终点时,2号跑的路程相当于1号的;而3号跑的路程相当于2号的.2号已经跑了_____ 3号已经跑了_____12.王刚买回一段布,缩水后长2.4米,缩水率4%,他买回(________)米布。

13.9个完全相同的小长方形围成一个大长方形(如图),那么小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_____,大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_____.14.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2.5,已知第一个数是10.5,第二个数是11.5,第三个数是________。

15._____:15=6÷_____==_____%=_____成.16.书店的图书凭优惠卡可打八折,小华用优惠卡买了一套书,少花了38.4元,这套书的原价是(_______)元。

17.甲数比乙数多14,甲数是乙数的(______),乙数比甲数少(______)%。

18.把2350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是________.把284000000四舍五入到亿位约是________.19.把一个高5分米的圆柱割拼成近似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40平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____________)立方分米。

20.九千零九十九万五千零六十写作(______________)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_______)亿,改写成以“万”为单位记作(______________)万。

三、判断题21.甲数比乙数少5%,甲数是乙数的95%。

(_______)22.某服装厂生产的1000件衣服,经检验全部合格,则这批衣服的合格率是100%。

(____)23.边长是4cm的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面积是32cm²。

(______)24.圆不论大小,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各自直径的倍。

(____)25.在表示数的直线上,左边的数总比右边的数大.(_______)四、作图题26.按要求画出图形。

(1)把小旗子向右平移6格。

(2)把小旗绕O点逆时针旋转90°。

五、解答题27.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直径20米,深2米.(1)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2)挖成这个水池,需挖土多少立方米?(3)在水池的侧面和池底抹一层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8.星月和华圣两家批发市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一种品牌的洗发液.为了促销,各自打出了优惠广告(如下图).某商店要购进165瓶这种品牌的洗发液,应该选择哪家批发市场?29.甲、乙、丙、丁四人共植树60棵,甲植树的棵数是其余三人的,乙植树的棵数是其余三人的,丙植树的棵数是其余三人的,丁植了多少棵树?30.一个水桶内部的底面积是9 ,最多可容水40.5k.这个水桶的高是多少分米?(每立方分米水的质量为1k.)31.某天早上气温是6.5摄氏度,中午气温升高了3.5摄氏度,晚上气温比中午降低了4.3摄氏度.提出问题后再解答.32.某次会议安排代表住宿,每个房间住3人,则36人没床位;每个房间住4人,则还有13人没床位。

如果每个房间住5人,那么情况又怎样?33.求未知数xx﹣25%x=1.253 4(x﹣8)=325 6:x=225:1.8六、计算题34.直接写出得数.56+24=8.9﹣3=7.2÷0.9=900÷15÷6=====35.直接写出得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