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妇科-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妇科-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习惯性流产的门诊患者。

一、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滑胎病(TCD编码为:BFR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习惯性流产(ICD-10编码为:N96 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妇科协作组制定的《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临床常见证候:肾气虚弱证肾虚夹瘀证脾肾两虚证气血两虚证阴虚血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妇科协作组制定的《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滑胎病(习惯性流产)。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2月(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滑胎病(习惯性流产)的患者;2.辨证分型为肾气虚弱证、肾虚夹瘀证、脾肾两虚证、气血两虚证及阴虚血热证;3.患者年龄范围23~35周岁;4.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或维持量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5.合并生殖系统畸形等非药物能治疗的习惯性流产患者,不进入本路径;6.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7.染色体异常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妇科检查;(2)生殖内分泌测定;(3)妇科超声检查;(4)血TORCH、分泌物支原体、衣原体检查;(5)滑胎病原因必需排查项目:夫妻染色体、抗心磷脂抗体、封闭抗体、血型、甲状腺功能,认可既往或外院已排查的项目。

2022年女性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

2022年女性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

女性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2022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女性盆腔炎的住院患者。

一、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女性盆腔炎(TCD-10编码:N73.9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11版(冯晓玲, 张婷婷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妇产科学》第9版(谢幸、孔北华、段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及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11版(冯晓玲, 张婷婷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

盆腔炎临床常见证候:急性期:感染邪毒证慢性期: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寒湿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与《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妇产科学》第9版(谢幸、孔北华、段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女性盆腔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女性盆腔炎(TCD-10编码:N73.902)的患者。

2.慢性盆腔炎,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盆腔炎反复发作)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妇科检查(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3)肝功能、肾功能(4)心电图(5)盆腔超声(6)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7)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8)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HPV)(9)血糖(10)快速表抗+输血前筛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沉、宫颈管分泌物检测支原体、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宫颈管分泌物培养及药敏、CA125、免疫学检查、电解质等。

妇科-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妇科-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习惯性流产的门诊患者。

一、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滑胎病(TCD编码为:BFR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习惯性流产(ICD-10编码为:N96 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妇科协作组制定的《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临床常见证候:肾气虚弱证肾虚夹瘀证脾肾两虚证气血两虚证阴虚血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妇科协作组制定的《滑胎病(习惯性流产)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滑胎病(习惯性流产)。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2月(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滑胎病(习惯性流产)的患者;2.辨证分型为肾气虚弱证、肾虚夹瘀证、脾肾两虚证、气血两虚证及阴虚血热证;3.患者年龄范围23~35周岁;4.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或维持量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5.合并生殖系统畸形等非药物能治疗的习惯性流产患者,不进入本路径;6.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7.染色体异常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妇科检查;(2)生殖内分泌测定;(3)妇科超声检查;(4)血TORCH、分泌物支原体、衣原体检查;(5)滑胎病原因必需排查项目:夫妻染色体、抗心磷脂抗体、封闭抗体、血型、甲状腺功能,认可既往或外院已排查的项目。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妇科疾病在女性朋友中非常常见,其中以月经不调、痛经、不孕不育、妇科炎症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的一套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路径,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首先,对于月经不调的治疗,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强调调理月经的节律,促进气血畅通。

针对月经不调的病因病机,采用调理月经的中药方剂,结合针灸、艾灸等中医治疗方法,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从而达到调理月经的效果。

其次,对于痛经的治疗,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注重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痛经多由肝气郁结、经络不畅、气血瘀滞所致,因此在治疗上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结合适当的针灸疗法,能够有效缓解痛经症状,调整月经周期。

再者,对于不孕不育的治疗,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强调调理脾肾、活血通络。

中医认为不孕不育与脾肾虚弱、气血不足、经络阻塞有关,因此在治疗上采用调理脾肾、活血通络的中药方剂,结合针灸、艾灸等中医治疗方法,能够改善身体状况,增加生育机会。

最后,对于妇科炎症的治疗,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强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妇科炎症多由湿热蕴结、气血不畅所致,因此在治疗上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结合适当的针灸疗法,能够有效清除炎症病因,促进炎症的消退。

总的来说,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是一套结合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治疗妇科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早日康复。

不孕病(输卵管炎性不孕)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不孕病(输卵管炎性不孕)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不孕病(输卵管炎性不孕)中医临床路径(试行)一、不孕病(输卵管炎性不孕)中医临床路经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不孕病(TCD编码为:BFZ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输卵管炎性不孕(ICD-10编码为:N97)。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不孕病(输卵管炎性不孕)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不孕病(输卵管炎性不孕)临床常见证候:湿热瘀结证寒湿凝滞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肝郁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不孕病(输卵管炎性不孕)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不孕病(输卵管炎性不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不孕病(输卵管炎性不孕)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年龄≤20岁或≥45岁不进入本路径。

4.由输卵管近端阻塞或输卵管积水等引起的不孕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子宫输卵管造影、妇科检查、白带常规、支原体、衣原体检查、病毒四项检测、妇科盆腔彩B 超。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宫腔镜、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心电图、腹腔镜、输卵管镜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内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寒湿凝滞证:温经散寒,化瘀通络。

(2)湿热瘀结证: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3)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4)肾虚肝郁证:补肾活血、行气止痛。

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pdf

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pdf

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症瘕(子宫肌瘤)
一、组织管理
领导小组
1.组成:
组长:屈兴玲
副组长:李秀玲刘洪丽王爱云
成员:吴宗真储学贞李婷婷翟春杰
— 1 —
2.职责
1)围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按照医院对临床科室执行临床路径的总体部署,负责组织《症瘕(子宫肌瘤)中医临床路径》制定,组织临床实施工作。

2)负责及时传达和部署文件和精神,及时反馈各科室实施情况、要求和问题。

3)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完善临床观察工作机制,组织对临床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科室开展工作。

二、实施计划
(一)培训
1.由领导小组成员讨论制定本病种试点实施方案。

2.科室依据症瘕子宫肌瘤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学习。

(二)组织实施
1.临床实施
1)科室实施临床路径观察工作,收集病例,填写临床路径表单,定期进行疗效等分析评估。

2)科室每月对该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实施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每月的1日上报本科室出院病例数、入路径病例数和出路径及变异例数。

3)科室于每月的2日将统计的入路径病例数及入径率上报到医院医政处,并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路径实施情况做分析评估。

4)领导小组将对科室的临床路径实施工作进行不定期督导检查。

3.分析评估
(1)科室对临床路径实施期间发现的问题及难点,及时进行总体分析评估,书写年度性总结报告。

(2)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路径实施工作总结座谈,总结科室工作情— 2 —。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一、概述。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点,结合患者个体化特点和病情的发展规律,制定的一套规范化、标准化、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它是以规范化、标准化的医疗行为为核心,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为目标,全程贯穿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全过程。

二、实施步骤。

1. 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月经史、孕产史、病史、家族史等,全面分析病情。

2. 望闻问切,运用中医四诊方法,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象等,倾听患者主诉,了解病情。

3. 辨证施治,根据望闻问切的结果,进行辨证施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

4. 调理养护,除了治疗疾病,还要进行调理养护,包括饮食调养、起居调摄、心理疏导等,全面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5. 随访观察,治疗结束后,要进行随访观察,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必要时进行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实施要点。

1. 个性化治疗,中医妇科临床路径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注重因人而异。

2. 综合治疗,中医妇科临床路径不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还要结合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疗法,综合治疗,提高疗效。

3. 康复关怀,治疗结束后,要进行康复关怀,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饮食调理,促进康复。

4. 定期随访,治疗结束后,要定期进行随访观察,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治疗方案。

四、实施效果。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妇科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同时,也可以加强医患沟通,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促进疾病的康复。

五、总结。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是一种以规范化、标准化的医疗行为为核心的诊疗模式,它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为目标,是中医妇科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药传统优势的体现。

妇科-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妇科-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门诊患者。

一、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月经后期(TCD编码:BFY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ICD-10编码:N92.6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和《中医妇科常见病诊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妇科内分泌学(第2版)》(丁传鑫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协作组制定的“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诊疗方案”。

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临床常见证候:肾虚血亏证肾虚肝郁证脾肾阳虚证阴虚血燥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协作组制定的“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9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月经后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患者。

2.月经周期≤90天,年龄20~39岁之间。

3.有妊娠可能、卵巢早衰、卵巢肿瘤、垂体腺瘤、子宫内膜结核、人流术后宫腔粘连或内膜损伤等器质性病变及多囊卵巢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药物等引起的月经后期,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妇科 卵巢早衰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妇科 卵巢早衰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二、卵巢早衰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卵巢早衰(ICD-10 编码为:E28.304)
患者姓名:
性别: 女 年龄: 岁 门诊号:
具体病程时间:
进入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完成路径时间:
年月日
标准治疗时间≤6 月
实际治疗时间:

时间
年月日 (第 1 天)
年月日 (第 1 个月结束后)
年月日 (第 2 个月结束后)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病情 变异 记录
□询问病史,完成体格检 查、妇科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妇科检查 □盆腔超声 □性激素水平测定 □全身检查 □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初步拟定中医综 □完成首诊门诊病历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 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无 □有 原因: 1. 2.

□完成复诊门诊
记录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因: 1. 2.
□有 原 □无 □有 原因: 1. 2.
医师
签名
年月日 (第 5 个月结束
后)
□采集中医四诊信 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 断
□复查必要的检查 项目
□根据病情调整治 疗方案
□健康指导 □完成复诊门诊记

□无 □有 原因: 1. 2.
年月日 (出路径时)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指导 □完成复诊门诊记录
□无 □有 原因: 1. 2.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健康指导 □完成复诊门诊记录
□无 □有 原因: 1. 2.

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症瘕(子宫肌瘤)一、组织管理领导小组1.组成:组长:屈兴玲副组长:李秀玲刘洪丽王爱云成员:吴宗真储学贞李婷婷翟春杰2.职责1)围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按照医院对临床科室执行临床路径的总体部署,负责组织《症瘕(子宫肌瘤)中医临床路径》制定,组织临床实施工作。

2)负责及时传达和部署文件和精神,及时反馈各科室实施情况、要求和问题。

3)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完善临床观察工作机制,组织对临床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科室开展工作。

二、实施计划(一)培训1.由领导小组成员讨论制定本病种试点实施方案。

2.科室依据症瘕子宫肌瘤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学习。

(二)组织实施1.临床实施1)科室实施临床路径观察工作,收集病例,填写临床路径表单,定期进行疗效等分析评估。

2)科室每月对该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实施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每月的 1 日上报本科室出院病例数、入路径病例数和出路径及变异例数。

3)科室于每月的2 日将统计的入路径病例数及入径率上报到医院医政处,并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路径实施情况做分析评估。

4)领导小组将对科室的临床路径实施工作进行不定期督导检查。

3.分析评估(1)科室对临床路径实施期间发现的问题及难点,及时进行总体分析评估,书写年度性总结报告。

(2)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路径实施工作总结座谈,总结科室工作情况,交流科室工作经验。

在每月医政处组织的各临床科室实行临床路径总结交流会上,积极与兄弟科室沟通,吸收经验。

(三)评估总结、分析1领导小组于年底对各科室路径实施工作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报告报送医院医政处。

2. 对科室实施临床路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形成总结报告。

3. 年末向医政处报送汇总表,并对路径执行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分析。

4. 对路径及诊疗方案不断改进,以提高临床疗效。

妇产科2010年1月物业安保培训方案为规范保安工作,使保安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最终使保安具备满足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特制定本教学教材大纲。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一、前言。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是为了规范妇科疾病的诊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而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

本文档将围绕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展开详细介绍,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目的。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妇科疾病的诊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路径,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合理的医疗服务。

三、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内容。

1. 制定中医妇科临床路径的依据和原则。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的制定应当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行业标准为依据,充分考虑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遵循科学、严谨、规范的原则,确保临床路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的具体内容。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应当包括妇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等全程管理的具体流程和标准化操作规范,以及相关的医疗资源配置和管理要求。

3.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的实施和评价。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的实施应当充分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和资源配置,合理安排临床工作流程,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确保临床路径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

四、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意义。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妇科疾病的诊疗效率和质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通过临床路径的规范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声誉。

五、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建议。

1. 加强中医妇科临床路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的认识和理解。

2. 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临床路径的动态监测和管理。

3. 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和指导,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满意度。

六、结语。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医院管理和临床医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妇科-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妇科-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门诊患者。

一、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临床路经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经期延长病(TCD编码: BFY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ICD-10编码: N93.8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1993年,中华医学会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编著《中医妇科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妇产科学》.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常见证候:血瘀证阴虚血热证湿热瘀阻证气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对于痊愈病例,停药后进行2个月经周期随访。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症和卵巢巧克力囊肿、生殖器官炎症、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月经失调患者,以及宫内节育器引起者,不进入本路径。

4.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第一篇: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症瘕(子宫肌瘤)一、组织管理领导小组 1.组成:组长:屈兴玲副组长:李秀玲刘洪丽王爱云成员:吴宗真储学贞李婷婷翟春杰2.职责1)围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按照医院对临床科室执行临床路径的总体部署,负责组织《症瘕(子宫肌瘤)中医临床路径》制定,组织临床实施工作。

2)负责及时传达和部署文件和精神,及时反馈各科室实施情况、要求和问题。

3)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完善临床观察工作机制,组织对临床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科室开展工作。

二、实施计划(一)培训1.由领导小组成员讨论制定本病种试点实施方案。

2.科室依据症瘕子宫肌瘤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学习。

(二)组织实施 1.临床实施1)科室实施临床路径观察工作,收集病例,填写临床路径表单,定期进行疗效等分析评估。

2)科室每月对该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实施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每月的1日上报本科室出院病例数、入路径病例数和出路径及变异例数。

3)科室于每月的2日将统计的入路径病例数及入径率上报到医院医政处,并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路径实施情况做分析评估。

4)领导小组将对科室的临床路径实施工作进行不定期督导检查。

3.分析评估(1)科室对临床路径实施期间发现的问题及难点,及时进行总体分析评估,书写年度性总结报告。

(2)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路径实施工作总结座谈,总结科室工作情况,交流科室工作经验。

在每月医政处组织的各临床科室实行临床路径总结交流会上,积极与兄弟科室沟通,吸收经验。

(三)评估总结、分析1.领导小组于年底对各科室路径实施工作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报告报送医院医政处。

2.对科室实施临床路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形成总结报告。

3.年末向医政处报送汇总表,并对路径执行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分析。

4.对路径及诊疗方案不断改进,以提高临床疗效。

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门诊患者。

一、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经期延长病(TCD编码: BFY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ICD-10编码:N93.801)。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1993年,中华医学会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编著《中医妇科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参照《重要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妇产科学》。

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常见证候:血瘀证阴虚血热证湿热瘀阻证气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对于治愈病例,停药后进行2个月经周期随访。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症和卵巢巧克力囊肿、生殖器官炎症、等生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月经失调患者,以及功能节育器引起者,不进入本路径。

4.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须的检查项目(1)妇科检查(2)妇科超声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基础体温测定、内分泌检测、子宫内膜组织学检查、宫腔镜检查、血常规等。

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方案

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方案

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方案一、背景和目的中医在妇产科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优势。

为了规范妇产科中医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工作方案。

本工作方案旨在指导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实施和管理工作,确保妇产科中医诊疗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二、组织架构1. 成立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医院领导担任组长,妇产科主任、中医科主任等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2. 设立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小组,由妇产科护士长、中医师、药师等组成,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三、临床路径制定和更新1. 结合妇产科疾病谱、中医治疗技术和患者需求,制定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

2. 定期组织专家对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进行审查和更新,以适应临床实践的变化。

四、临床路径实施和管理1. 妇产科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中医临床路径进行诊疗活动,确保诊疗行为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2. 建立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实施记录和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中的问题,确保路径的执行。

3. 定期对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持续优化诊疗流程。

五、培训和教育1. 组织妇产科医护人员参加中医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诊疗水平和路径执行能力。

2. 定期举办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研讨会和经验分享会,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六、质量控制和评价1. 建立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包括诊疗效果、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指标。

2. 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价,对不符合路径要求的诊疗行为进行指导和纠正。

3. 定期发布妇产科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和质量评价报告,促进持续改进。

七、患者教育和沟通1. 对患者进行中医诊疗理念和临床路径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和配合度。

2. 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确保患者了解诊疗计划和预期目标,积极参与诊疗过程。

八、跨部门协作1. 加强妇产科与中医科、药剂科、检验科等相关部门的协作,确保诊疗活动的协调性和连续性。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妇科疾病是指发生在女性生殖系统内的各种疾病,包括月经不调、妇科炎症、妇科肿瘤等。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针对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制定的一套操作规范和程序。

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的制定,可以提高妇科疾病的诊疗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提高医疗质量,对于促进中医妇科临床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诊断环节。

1. 详细询问病史和症状。

在诊断妇科疾病时,首先要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询问,包括月经情况、婚育史、病史等。

同时,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月经周期、经血量、经期疼痛、白带情况等,以便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2. 望、闻、问、切。

在中医诊断中,望、闻、问、切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色、舌苔、脉象等情况,从而辅助诊断疾病。

二、治疗环节。

1. 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妇科疾病,一般采用中药治疗为主。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以调理女性生殖系统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2.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针灸可以调理患者的气血,改善生殖系统的功能,对于月经不调、痛经、不孕不育等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3. 艾灸治疗。

艾灸治疗是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常用方法,通过艾灸可以温经散寒、活血调经,对于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三、护理环节。

1. 饮食调理。

在治疗妇科疾病的同时,合理的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女性在月经期间要避免食用寒凉食物,如冰镇饮料、冰淇淋等,以免伤害子宫,加重病情。

2. 心理护理。

妇科疾病对女性的心理影响较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对疾病进行积极的对抗。

综上所述,中医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在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都有着详细的规范和程序,对于提高妇科疾病的诊疗效率,保障患者的治疗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妇科 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妇科 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门诊患者。

一、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月经过多病(TCD编码:BFY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ICD-10编码:N93.8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协作组制定的“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常见证候:血热证血瘀证气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协作组制定的“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90天。

对于痊愈病例,停药后进行2个月经周期随访。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月经过多病(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

2.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生殖器官炎症等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月经过多患者,宫颈疾病手术、妊娠及使用激素的妇女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妇科检查;(2)盆腔B超;(3)血常规。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性激素、凝血功能、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等。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精心整理妇科中医临床路径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3.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4.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

1(1)(2)2009年)。

212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绝经前后诸证(TCD 编码:BFY220)和更年期综合征(ICD-10编码:N95.101)。

2.年龄大于40周岁。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3个月内使用性激素治疗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5.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2)妇科检查(3)妇科超声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甲状腺功能、心电图、乳腺B超、TCT、骨密度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肾虚肝郁证:补肾疏肝。

(2)心肾不交证:滋肾宁心。

(3)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

(4)肾阴虚证:滋肾养阴。

(5(623(1(2(341231234)时间第1天年月日第2-14天年月日第15-30天年月日第31-45天年月日第45-55天年月日第56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进行患者病情程度评估□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FSH、E2□妇科检查□妇科超声□完成初步诊断□中医辨证□确定治疗方法□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医师签名:1(1(22007年212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盆腔炎(ICD-10编码:N73.901)的患者。

异位妊娠中医临床路径

异位妊娠中医临床路径

异位妊娠病(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适用于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胎元阻络证。

一、异位妊娠病(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中医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异位妊娠病,属未破损期(ICD BFR001)西医诊断:输卵管妊娠(ICD-10编码:O00.1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产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2.病期诊断未破损期:输卵管妊娠未发生破裂、流产。

3.病情分类平稳期:输卵管妊娠未出现休克者,生命体征平稳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异位妊娠病(输卵管妊娠)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临床常见证候:胎元阻络证胎瘀阻滞证(因病例较少,不进入本路径)(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异位妊娠病(输卵管妊娠)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属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

2.患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符合异位妊娠病(输卵管妊娠)的诊断。

2.病期诊断属未破损期。

3.未破损期属胎元阻络证,β-HCG<1000IU/L,输卵管妊娠包块最大径≤3cm且病情影响因子积分≤8分者。

(参照输卵管妊娠的病情影响因子评分模型)。

4.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有血液系统疾患者、或输卵管妊娠合并宫内妊娠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未破损期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2)血β-HCG、孕酮(P);(3)心电图;(4)子宫双附件B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3.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4.痛经(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

一、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TCD编码:BFY2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ICD-10编码:N95.1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和《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2008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肾虚肝郁证心肾不交证阴虚火旺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阴阳俱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56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绝经前后诸证(TCD编码: BFY220)和更年期综合征(ICD-10编码:N95.101)。

2.年龄大于 40周岁。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3个月使用性激素治疗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5.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2)妇科检查(3)妇科超声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甲状腺功能、心电图、乳腺 B超、TCT、骨密度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肾虚肝郁证:补肾疏肝。

(2)心肾不交证:滋肾宁心。

(3)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

(4)肾阴虚证:滋肾养阴。

(5)肾阳虚证:温肾扶阳。

(6)肾阴阳俱虚证:阴阳双补。

2.中医情志治疗:出现情志异常者在辨证使用中药同时配合中医情志治疗。

3.针灸治疗(1)耳穴贴压(2)体针(3)灸法4.其他疗法(九)完成路径标准1.烘热汗出、情志异常等临床症状改善。

2.绝经前后诸证中医证候评分达到改善及以上。

3.国改良 Kupperman量表评定达到改善及以上。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可导致治疗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3.治疗期间出现其他疾病需要治疗,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TCD编码: BFY220,ICD-10编码: N95.101)患者: 性别 : 年龄: 门诊号 :进入路径时间: 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 年月日标准治疗时间≤56天实际治疗时间: 天时间年月日第1天年月日第 2-14天年月日第 15-30天年月日第 31-45天年月日第 45-55天年月日第56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进行患者病情程度评估□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FSH、E 2□妇科检查□妇科超声□完成初步诊断□中医辨证□确定治疗方法□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中医情志治疗□针灸治疗□完成首诊门诊病历□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注意证候变化□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记录□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注意证候变化□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记录□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注意证候变化□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记录□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注意证候变化□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记录□疗效评估□制定随访计划病情变异记录□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2.医师签名: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一、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盆腔炎(ICD-10编码:N73.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 7版(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7年 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 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

盆腔炎临床常见证候: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寒湿瘀滞证肾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盆腔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盆腔炎(ICD-10编码:N73.901)的患者。

2.慢性盆腔炎,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盆腔炎反复发作)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 必需的检查项目(1)妇科检查(2)血常规(3)尿常规(4)盆腔超声(5)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沉、宫颈管分泌物检测支原体、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宫颈管分泌物培养及药敏、C-反应蛋白、CA125、免疫学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湿热瘀结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2)气滞血瘀证: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3)寒湿瘀滞证:祛寒除湿,化瘀止痛。

(4)肾虚血瘀证:补肾活血,化瘀止痛。

(5)气虚血瘀证:益气健脾,化瘀止痛。

2.外治法(1)直肠给药:中药保留灌肠根据各证型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直肠给药,或用中药直肠栓剂肛门纳药。

(2)中药外敷:根据病情、证型选择中药封包、中药药渣、中药研末调敷下腹部或相关穴位。

(3)中药离子导入: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根据各证型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中药离子导入。

(4)中药熏蒸治疗:选用电脑中药熏蒸多功能治疗机或中药熏蒸床治疗。

3.灸法:根据病情和证型需要选择艾灸、温盒灸、雷火灸等,亦可选用艾灸治疗仪。

4.物理疗法:根据病情选择盆腔炎治疗仪、微波治疗仪、光子治疗仪等治疗。

(九)完成路径标准1.病情好转,下腹或腰骶部疼痛消失或减轻。

2. 盆腔体征消失或减轻。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2.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用抗生素治疗时,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其他严重合并症时,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盆腔炎(ICD-10编码:N73.901)患者:性别:年龄:门诊号: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标准治疗时间≤56天实际治疗时间:天时间年月日(第1天)年月日(第2~14天)年月日(第15~ 28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完成体格检查、妇科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初步拟定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外治法:□中药直肠给药□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治疗□灸法□物理治疗□完成首诊门诊病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门诊记录□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门诊记录□疗效评估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医师签名:时间年月日(第29~ 42天)年月日(第43~ 55天)年月日(第56天)主要诊疗工作□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门诊记录□采集中医四诊信息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门诊记录□采集中医四诊信息□根据治疗情况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

□完成复诊门诊记录。

□疗效评估□制定随访计划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无□有,原因:1.2.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一、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盆腔炎(ICD-10编码为:N73.9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 7版(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2007年 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 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

盆腔炎临床常见证候: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寒湿瘀滞证肾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盆腔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盆腔炎(ICD-10编码为:N73.901)的患者。

2.慢性盆腔炎,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盆腔炎反复发作)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妇科检查(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3)肝功能、肾功能、血沉(4)心电图(5)盆腔超声(6)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7)宫颈管分泌物检测支原体、衣原体、淋病奈瑟菌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宫颈管分泌物培养及药敏、C-反应蛋白、CA125、免疫学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湿热瘀结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