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教育心理学论述题试题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一、结合实际说明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支持、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由于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从个性人手来培养创造性,这也是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①保护好奇心。
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
⑤此外,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使学生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常用的方法有:①发散思维训练。
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③自我设计训练。
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计。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库(含答案)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库(含答案)(一)一、单选题(每题 3 分,共30 分)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A. 教学过程B. 学习过程C. 评价过程D. 反思过程答案:B2. 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A. 迷箱实验B. 迷津实验C. 叠箱实验D. “三山实验”答案:C3.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相似的单词不能加以正确区分的现象属于()A. 分化B. 泛化C. 消退D. 遗忘答案:B4.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A. 能力B. 技能C. 兴趣D. 刺激—反应联结答案:D5.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 斯金纳B. 布鲁纳C. 奥苏贝尔D. 桑代克答案:C6. 个体能用语言直接陈述,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的知识称为()A. 感性知识B. 理性知识C. 陈述性知识D. 程序性知识答案:C7. 学生通过学习后,能说出“诚信”的含义。
根据加涅的学习分类,这种水平的学习主要属于()A. 言语信息学习B. 智慧技能学习C. 认知策略学习D. 态度学习答案:A8. 学生为了自己在班级中的成绩排名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学习动机主要属于()A. 内部动机B. 外部动机C. 认知性动机D. 交往性动机答案:B9. 一种学习中所习得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这种迁移是()A. 正迁移B. 横向迁移C. 特殊成分迁移D. 非特殊成分迁移答案:D10. 动作技能学习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A. 联结阶段B. 认知阶段C. 自动化阶段D. 熟练阶段答案:B二、多选题(每题 5 分,共25 分)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 教的心理活动B. 学的心理活动C. 教与学的互动机制D. 学生的差异心理E. 教师的心理答案:ABCDE2. 下列属于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是()A. 格式塔的顿悟学习理论B.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C.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D.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E.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答案:ABCDE3.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A. 问题的特征B. 已有的知识经验C. 定势与功能固着D. 原型启发E. 情绪与动机答案:ABCDE4. 知识学习的类型包括()A. 符号学习B. 概念学习C. 命题学习D. 上位学习E. 下位学习答案:ABC5.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E. 道德信念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 分,共20 分)1. 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2、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第六章)答: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为两难故事法,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发展顺序。
(1)前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
以自我为中心,服从强权或权威,力避自己的苦恼,相信客观的责任。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正确的行为能作为手段满足自己并偶然满足他人的需要。
能意识到准则是与每个人的需要与希望有关系的。
(2)习俗水平: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期待与传统秩序的保持。
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与帮助他人的定向。
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
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与维持现有秩序的定向。
尊重别人与社会的期望。
(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墨守成规与契约定向。
为了求得一致,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
通常总是避免背离别人的意志与福利。
责任是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的。
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
不仅遵循既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与普遍性所选择的原则。
伴同互相信赖与尊重的道德心是起主导作用的动因。
3、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答:可分为四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
(2)他律道德阶段,儿童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
(3)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
(4)公正道德阶段,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
4、论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分歧及其原因。
小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
一、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答:普通心理学是探讨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即认知过程、情感与意志活动及个性形成的规律,这些现象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的;而教育心理学所探讨的是学校中师生,主要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有的学习心理、品格形成的心理及规律。
两者都研究心理现象,因此是相通的。
2.简述教育和发展的关系。
答:个体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与依据,是教育的前提。
而个体的身心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是教育的产物、结果。
也就是说,教育要考虑到个体的已有的身心发展状态,考虑到学习的准备性,同时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3.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
答:首先,动机与目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即有动机必有与之相伴随的目的,反之亦然;其次,动机与目的又是有区别的,即作为活动动机的东西并不同时就是活动的目的,反之亦然;最后,动机与目的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4.奥苏伯尔的三种同化模式。
答:(1)类属同化;(2)总括同化;(3)并列结合性同化。
☆.个性的性格特征。
答:(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6.教师应具备哪些特殊能力?答:(1)教师的表达能力;(2)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3)教师的教育机智;(4)教师的独创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
8.简述竞争和合作对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影响?答:1、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2、对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
3、对信息交流的影响。
4、对自我情绪体验的影响。
5、对自尊的影响。
6、对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
☆常见的心理防卫机制的形式有哪些?答:(1)合理化(2)投射(3)否认(4)压抑(5)反向作用(6)转移(7)认同(8)抵消(9)补偿(10)升华☆小学生概念学习发展趋势特点。
答:(1)概念的具体性减少,抽象性增加。
(2)概念的模糊性减少,精确性增加。
(3)概念形成减少、概念同化增加。
10.鲁滨逊的SQ3R五步阅读方法。
答:预习、提问、阅读、反思、复述、复习11.简述个性心理倾向性。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提出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2、阶段理论内容:认为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像走楼梯而不是走缓坡,每个阶段的成就建立在前一阶段上,但每一阶段都不相同;3、认知发展的机制(1)图式:<1> 定义:图式是个体对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2> 作用: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2)同化、顺应:<1> 同化——根据已有图式理解新事物的过程。
<2> 顺应——当已有图式不能奏效,根据新信息修改已有图式的过程。
<3> 作用: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的。
(3)平衡:<1> 定义: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外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2> 作用: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也就是认识上的适应,是人类智慧的实质。
<3> 特点:平衡不是绝对静止的。
4、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1> 表现:儿童通过感知觉动作适应环境<2> 思维特征:初期区分主体和客体、中期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到主动探索、后期有了表象,获得了“客观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岁):<1> 表现: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进行“表象性思维”<2> 思维特征:思维单向性、刻板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儿童没有获得物体守恒概念,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 表现:具有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2> 思维特征:思维多向性、可逆性、去自我忠心、具体逻辑推理,标志获得守恒概念。
●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11-16岁):<1> 表现: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儿童思维以命题的形式进行<2> 思维特征:思维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接近成人水平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与答案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与答案论述题1.试述成就动机理论(简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把个体的成就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功,所以他们会选择既存在的成功可能性又有足够挑战性的中等难度的任务;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
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得到自己喝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失败感。
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景、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量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景,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及强化,平定分数是要求稍稍放宽些,并避免在公共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简评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被认为是一种期望价值理论,因为这一理论认为动机水平依赖于一个人对目的的评价以及达到目的可能性的评估。
阿特金森重视冲突的作用,尤其重视成就动机及害怕失败之间的冲突。
该理论的特征是它可以用数量化的形式来说明。
阿特金森认为,最初的高成就动机来源于孩子生活的家庭或文化群体,特别是幼儿期的教育和训练的影响。
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
也就是说,成就动机涉及到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担心两者之间的情绪冲突。
追求成功的动机乃是成就需要、对行为成功的主观期望概率以及取得成就的诱因值三者乘积的函数,如果用来表示追求成功的倾向,那它是由以下三个因素所决定:①对成就的需要(成功的动机);②在该项任务上将会成功的可能性;③成功的诱因值。
值在 0 至 1 之间。
= 1,表示确信会取得成功; = 0.5,表示估计成功的可能性是 50%; = 0 ,表示确信必然失败。
教育心理学经典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经典试题及答案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以下是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经典试题及答案,供参考。
一、选择题1.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教育方法B. 学习者的心理过程C. 教学环境D. 教育政策答案:B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几个阶段?A. 3个B. 4个C. 5个D. 6个答案:B3. 以下哪项不是布鲁纳提出的学习过程?A. 编码B. 存储C. 检索D. 应用答案:D二、填空题4. 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_______和_______的内在组织。
答案:知识;经验5.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基本的需求是_______需求。
答案:生理三、简答题6. 简述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答案: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在教育中,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其学习的影响,并利用“最近发展区”概念,通过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达到其潜在的发展水平。
四、论述题7. 论述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通过多种教育心理学原理实现。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和期望,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其次,通过提供及时和积极的反馈,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此外,创造一个支持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也是提高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
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案例分析题8. 某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经常感到焦虑和沮丧。
请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答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可能的原因包括:认知负荷过重、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低、过去的失败经历等。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策略可以包括:提供分步指导,降低学习难度;教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如时间管理、记忆技巧等;通过正面反馈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克服过去的失败经历。
教育心理学理论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理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学习理论B. 教学方法C. 学习者的心理过程D. 教育环境2. 以下哪个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A. 行为主义理论B. 认知发展理论C. 社会学习理论D. 人本主义心理学3.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教育应该:A. 强调记忆和重复B. 强调发现学习C. 强调教师的权威D. 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调节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在7到11岁之间通常处于哪个阶段?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5.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A. 学习是个体内部过程的结果B. 学习是社会互动的结果C. 学习是环境适应的结果D. 学习是先天遗传的结果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学习者的动机?A. 个人兴趣B. 家庭背景C. 社会文化D. 教师期望7.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下哪些属于基本需求?A. 安全需求B. 归属与爱的需求C. 自我实现需求D. 尊重需求8. 教育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概念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班杜拉B. 斯金纳C. 皮亚杰D. 布鲁纳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9.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0. 解释什么是“元认知”,并举例说明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1. 论述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12. 论述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五、案例分析题(5分)13. 假设你是一名教育心理学家,你被邀请到一所中学进行教学改革。
请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提出你认为可能有效的教学策略。
答案:1. C2. A3. B4. C5. B6. A, C, D7. A, B, D8. A9.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学习动机、认知发展、学习策略、教学方法、评估与评价等,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教育过程和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试题以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以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A. 教育现象B. 学习过程C. 教育与心理的关系D. 教育实践2.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教师B. 学生C. 教育环境D. 教育政策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哪个理论对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A. 行为主义理论B. 认知主义理论C. 人本主义理论D. 精神分析理论4. 教育心理学中,哪个概念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过程?A. 认知发展B. 学习动机C. 学习策略D. 元认知5. 在教育心理学中,哪个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A. 行为主义理论B. 认知主义理论C. 人本主义理论D. 社会学习理论6. 教育心理学中,哪个概念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A. 自我效能B. 元认知C. 学习动机D. 学习策略7. 教育心理学中,哪个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实现的?A. 行为主义理论B. 认知主义理论C. 社会学习理论D. 人本主义理论8. 在教育心理学中,哪个概念描述了学习者对学习结果的期望和价值的评价?A. 成就动机B. 自我效能C. 学习动机D. 成就目标9. 教育心理学中,哪个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内在动机驱动的?A. 行为主义理论B. 认知主义理论C. 人本主义理论D. 社会学习理论10. 在教育心理学中,哪个概念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A. 认知发展B. 情感教育C. 学习动机D. 社会认知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A. 学习理论B. 教学理论C. 学习者差异D. 教育评价12. 教育心理学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业成就?A. 智力水平B. 学习动机C. 学习策略D. 家庭背景13. 在教育心理学中,哪些理论对教学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A. 行为主义理论B. 认知主义理论C. 人本主义理论D. 建构主义理论14. 教育心理学中,哪些概念与学习者的自我认知有关?A. 自我效能B. 自我监控C. 元认知D. 自我评价15. 在教育心理学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A. 成就目标B. 成就动机C. 学习策略D. 学习环境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6.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论述
1、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1)遗传的作用,1.遗传素质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影响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2)环境的作用 1.自然环境。
这是人赖以生存与发育的物质基础,为人的生理及其机能的发育提供必须的能量2.社会环境。
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时代的精神决定人的观念和意识(3)教育的作用,》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
2、学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是什么?教育作为一种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制约着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教育与儿童的身心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育的外部力量转化为学生本人的需要,才能取得成效。
(p34)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
(1)特点 1.身体方面:小学生身体发展在其一生发展中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2.心理方面:小学生进入学校后,投入了集体生活,学习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3.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小学生的学习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而且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上进行,具有被动性和强制性特征4.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p52)4、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方法。
(1)身体方面1.身体素质方面:中学生的发育状况很明显地反映在其体态变化上。
体内机能方面:心血管系统功能稳定,肺功能增强。
神经统方面:神经系统逐步完善,脑的发展由容积、重量转向功能的完善。
性发育成熟。
(2)心理方面:第一,感知方面。
学生进入中学以后,各门学科都对学生的观察力提出了要求(p58)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2)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3)多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同时也给予必要的失败的挑战(4)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5)让学生会反思和总结。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教育现象B. 学习过程C. 教师行为D. 学生心理答案:B2.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7到11岁之间通常处于哪个发展阶段?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答案:C3. 以下哪个是维果茨基提出的理论?A. 自我效能理论B.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C. 社会文化理论D. 行为主义理论答案:C二、填空题1. 教育心理学中的________是指个体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答案:学习2. 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学习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阶段。
答案: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三、简答题1. 简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答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 描述卡尔·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中的“自我概念”。
答案:卡尔·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中的“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包括个体认为自己是谁、有什么特质、以及如何与他人和环境相互作用。
自我概念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感。
四、论述题1. 论述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答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其次,应用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再次,运用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结束语:通过本套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的学习,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应用,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1 论述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答:教育与儿童的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应该辩证的看待和处理两者的关系。
一方面:教育必须以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教育应该考虑到儿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注意儿童进行某种新的学习的准备状态,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状态、能力发展状态和学习动机状态。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教学的准备性原则。
另一方面,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尽管教育不能逾越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但是科学的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提高儿童心理发展的质量,是发展的一种助力。
儿童的心理发展依赖与教育,是教育的产物和结果。
教育作为一种决定性的条件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
2 论述人本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
答: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理论是一种新观点与新思潮,它对学习与教育理论的进步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 人本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将学习与人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对只注重学科知识学习与教学的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
2 人本主义学习与教育理论根据自己对人性的了解来认识学习的本质与过程,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我指导学习、自由学习。
3 它根据人本的准则来考虑学习的条件,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力的冲击了行为主义分析等学派对教育心理理论与实践的消极影响,促进了教育革新,为学习与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新观点和新思路。
然而人本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片面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的作用,无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这是一种片面强调遗传决定发展的观点,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
3 论述遗传环境教育之间的关系。
答 1 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遗传素质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它们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正常的遗传素质,人的心里就得不到正常发展。
因此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论述题
山东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论述题一、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答:教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及自身的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教师通过掌握心理理论,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才能自觉地实施有效的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教师掌握心理保健知识,能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心理保健、预防某些心理性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某些不健康心理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三)教师掌握心理学原理。
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教师通过学习心理学原理和研究方法,能够大大增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
二关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答: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心理因素对问题的解决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自信心、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认知方式、情绪状态、动机水平、原型启发、迁移作用、定势作用、功能固着等等都是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因此要使问题得到解决维持一种紧张而又有秩序的有条不紊的心理状态,(一)是提高动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问题解决的效果。
(二)在解决问题时,充分地运用原型启发的作用就可以有效地解决某种具有的与自己面临的问题,例如我们在上电化教育基础课为学生讲摄影机。
照相机工作原理我们就运用了原型启发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迁移作用也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我们在讲投影片制作时,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按着小学教材进行投影片制作要求他们自己构思、自己设计、绘画制作通过学生新自动手操作,即学到了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又在动手制作能力上得到了发展取得很好的课堂效果总之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分析说明了。
三、试论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答: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工作,对于教师来说独立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轻视。
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教育学论述题和简答题一、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答:(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教师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
(2)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须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二、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答:(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答: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
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
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
(2)民主平等。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
(3)教学相长。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答: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答:(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六.试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经典教育心理学论述题试题
2013年教育基础知识教师招聘考试经典教育心理学论述题试题论述题:一:说明斯金纳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应用答:(一)斯金纳的整个学理论是根据他在特制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中的一系列动物实验结果提出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而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而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斯金纳指出,人类绝大多数行为属于操作性行为,只有极少数是应答性行为,因此,几乎所有情景中的学习都可看作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在特定情景中,有机体的预期行为出现后立即强化,再出现再强化,那么,其预期行为再出现的概率就会增加,形成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行为。
这就是学习过程。
(二)强化理论是斯金纳操作性学习理论的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
他认为任何学习(行为)的发生,变化都是强化的结果,要控制人的行为,就要设法控制对行为的强化。
他的强化论可高度概括为:有机体行为的结果(刺激)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在某一情景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产生的作用称为正强化;负强化是指某种刺激在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消失,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就是负强化。
(三)斯金纳研究了固定间隔,固定比例,可变间隔和可变比例四种强化程式对学习的效果,其关于强化程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同时在教育,行为治疗等方面有广阔的前景.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实质上就是他的强化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在整个西方的学习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他对操作条件作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建立了操作性条件学习的理论;(2)他根据其学习理论提出了程序性教学的理论,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二:比较分析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的主要异同点答:(一)布鲁纳是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他的学习理论是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不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A. 学生B. 教师C. 教材D. 教学环境答案:C2. 奥苏贝尔提出的学习方式是()A. 接受学习B. 发现学习C. 有意义学习D. 机械学习答案:C3.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最高需求是()A. 生理需求B. 安全需求C. 自我实现需求D. 尊重需求答案:C4. 以下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A. 做笔记B. 画线C. 列提纲D. 谐音联想法答案:D5. 以下哪个因素对学习迁移影响最大?( A )A.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B. 学习者的认知风格C. 学习环境的变化D. 教师的教学方法答案:A6. 奥苏贝尔提出的学习方式是( C )A. 接受学习B. 发现学习C. 有意义学习D. 机械学习答案:C二、填空题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__的科学。
答案: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2. 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强调__________对学习的影响。
答案:学习的情境三、简答题1. 简述学习动机的作用。
答案:激发学习行为;维持学习行为;引导学习行为向一定的学习目标。
2. 简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个体的认知发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3. 简述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答案:教师的期望可以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学生的行为表现。
四、论述题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答案:营造创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探索;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
五、案例分析题李老师发现班上的小明最近学习成绩下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请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答案:原因可能包括学习压力大、学习方法不当、家庭问题等。
建议与小明沟通,了解情况;帮助他调整学习方法;与家长沟通等。
教育心理学真题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真题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学习过程B. 教学过程C. 评价过程D. 管理过程答案:A2.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哪种能力?A. 记忆能力B. 逻辑推理能力C. 创造力D. 观察能力答案:B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儿童在7至11岁之间通常处于哪个阶段?A. 感觉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答案:C二、简答题1. 简述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答案: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儿童通过与成人或更有知识的同伴的互动来发展认知能力。
教育应该提供“最近发展区”,即提供稍微超出儿童当前能力的任务,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这种理论强调了教师在引导和支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2. 解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并说明它如何应用于教育环境。
答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教育环境中,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安全、支持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实现自我潜能。
三、论述题1. 论述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答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例如: - 应用积极强化来鼓励学生参与和表现良好。
- 利用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需求。
- 运用元认知策略,教导学生如何规划、监控和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
- 创造合作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 通过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结束语:通过上述试题及答案,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
掌握这些理论和策略,教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希望本次试题及答案对您的学习和教学有所帮助。
必考教育学心理学简答论述及答案
教师招聘经典简答论述题1.简述教案的内容。
2.你如何理解教学要面向全体?3.简述教师如何树立威信。
4.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策略有哪些?1.教案内容一般包括课程名称、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
2.(1)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指教学不仅要面向好学生,也要面向差学生。
对待学生应当一视同仁;(2)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因材施教。
3.(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4.(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五、案例分析(答案要点)1.这堂课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一些理念: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价值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反映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2.老师及时地化解矛盾,转变教学策略,科学而恰当地引导学生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老师将科学课上成一场生动有趣的爱心教育课,取得了比上科学课更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教书育人,陶冶学生心灵的教育目的。
1.试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这一德育原则的含义及贯彻的基本要求。
2.联系教学实际谈一谈教师应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
1.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包括:(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2.(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教育心理学试题题库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题库及答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套教育心理学试题题库及答案,供参考:一、选择题1.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A. 教育方法B. 教育过程C. 学生心理D. 教师心理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 学习动机B. 学习策略C. 教学设计D. 学校管理答案:D3.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教育应该:A. 强调记忆和重复B. 强调发现学习C. 强调应试教育D. 强调教师权威答案:B二、填空题4. 教育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______和______。
答案:信心;能力5.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是______。
答案:形式运算阶段三、简答题6. 简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答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教育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基本需求,提供一个安全、支持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成就,鼓励学生追求自我实现。
四、论述题7. 论述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首先,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其次,设置合理的期望,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再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增强其成就感;最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
结束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掌握其原理和方法,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业成就。
希望本试题题库及答案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教育基础知识教师招聘考试经典教育心理学论述题试题论述题:一:说明斯金纳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与其应用答:(一)斯金纳的整个学理论是根据他在特制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中的一系列动物实验结果提出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强化理论。
斯金纳认为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而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而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
斯金纳指出,人类绝大多数行为属于操作性行为,只有极少数是应答性行为,因此,几乎所有情景中的学习都可看作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在特定情景中,有机体的预期行为出现后立即强化,再出现再强化,那么,其预期行为再出现的概率就会增加,形成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行为。
这就是学习过程。
(二)强化理论是斯金纳操作性学习理论的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
他认为任何学习(行为)的发生,变化都是强化的结果,要控制人的行为,就要设法控制对行为的强化。
他的强化论可高度概括为:有机体行为的结果(刺激)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在某一情景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产生的作用称为正强化;负强化是指某种刺激在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消失,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就是负强化。
(三)斯金纳研究了固定间隔,固定比例,可变间隔和可变比例四种强化程式对学习的效果,其关于强化程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同时在教育,行为治疗等方面有广阔的前景。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实质上就是他的强化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在整个西方的学习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他对操作条件作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建立了操作性条件学习的理论;(2)他根据其学习理论提出了程序性教学的理论,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二:比较分析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的主要异同点答:(一)布鲁纳是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他的学习理论是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即是在先前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又是理解和学习新知识的重要的内部因素和基础。
布鲁纳重视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对已有的认知结构的了解。
并提倡发现学习。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些观点有力地反对了机械论的学习观点。
他把学习理论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课堂教学中,这对学习理论的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都有重大的意义。
(二)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1):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系统知识的主要方式。
他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a)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b)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c)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奥苏贝尔认为,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才有可能进行有意义学习,使学习的材料的逻辑意义转化为学习者的潜在意义,最终使学习者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获得心理意义。
(2)奥苏贝尔基本的有意义学习可分为三种: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此外还有更高级的学习,发现学习,包括知识运用,问题解决和创造。
(3)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是同化,其实质是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的知识结构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而被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来,其结果一方面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获得心理意义,另一方面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新内容,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
(4)奥苏贝尔认为,为了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习过程中应该遵循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
根据这两个原则,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这一具体的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包括比较性组织者和说明性组织者两类。
奥苏贝尔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地使用先行组织者,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知识的保存。
奥苏贝尔和布鲁纳两人都重视所学知识内容的结构的重要性。
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布鲁纳注重的是发现学习,认为应该通过指导发现法,使学生主动地去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进行学习;奥苏贝尔主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将学习区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主张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与知识结构的网络化,倡导改变教学脱离实际情况的情景教学,这些观点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学习的本质,揭示学生学习的规律,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有积极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1)关于学习过程:学习是由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从不同背景,角度出发,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建构自己的知识的意义过程。
这是个人建构过程,建构对现实世界的意义,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过程的理解方面,与传统认知学习理论相比,更强调这个过程的独特性与双向建构性。
(2)学习结果:与传统认知派学习理论不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结果是围绕关键概念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
关键概念是结构性知识,网络的其它方面是非结构性知识。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结果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这是高级学习的结果。
(3)建构主义者以其对学习的理解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教育者有明确的知识目标,指导和协助学生按自己的情况对新知识进行建构活动,最后建立起关于知识的意义。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a)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b)学习情景要与实际情景相符合;(c)注重协作学习,结构不良领域的学习适合用师徒式传授,强调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互相学习;(d)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要为教育者提供充分的教育资源。
简言之,主体,情景,协作和资源是建构主义提出的促进教学的条件。
(5)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根据对学习的理解提出了三种主要的教学方法:随机通达教学;情景教学与自上而下的设计(抛锚学习);支架式教学。
四:评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答:道德发展是个体获得是非观念的过程,并以此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道德发展开始的比较早,并持续一生。
最早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皮亚杰提出的,后经柯尔伯格继承和发展,成为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一种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理论。
他们认为,个体道德发展主要是道德认知的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像智慧发展一样,是其自身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不断结构化的过程。
柯尔伯格用两难故事对儿童道德判断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发展了皮亚杰的思想(儿童道德发展的两阶段理论:从他律到自律)。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与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集中表现在道德判断上。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其道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因此,他以道德判断的发展为指标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阶段。
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关心自身的利害。
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a)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b)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二)习俗的水平: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乃至成年。
这时期的特征是,个人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诸实践。
这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a)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 这个阶段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之后,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这个水平是理想的境界,成人也只有少数人达到。
这一时期也可分为:(a)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b)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社会交往有关。
要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必须让他们不断接触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利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的练习。
柯尔伯格的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最全面的道德发展理论。
不足:(1)科尔伯格的观点过于狭隘;成人的道德决定一般反映了其对真正的、实际性的问进行的考虑。
(2)个体在要求做出道德决定和采取道德行动的情景中的反应,反映了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
(3)他使用的研究个体品德的道德两难问题,对他的多数研究对象来说,可能没有具体意义;而且他的抽样限于男性,从而忽视了女性具有明显差异的道德推理形式。
五:为了解释测验的分数,你需要知道那些统计概念?测验会产生哪些类型的分数?(教育心理学446页)答:(一)必须理解下面这些基本的统计概念:(1)次数分布和次数分布图。
测验中得到的数值有时用次数分布来表示,即每一分数水平上或分数区间内的学生得分的个数或所占比例的一种数量化表示。
标准化测验的分数也能够用图来表示。
(2)集中量数:要评估学生,除了要了解各种分数的分布外,还应知道一些典型的分数,集中量数就表明了总体中最典型的数值或分数。
有三种主要的集中量数:平均数,中数和众数。
(3)离散趋势的度量:当分数分布范围比较广时,对分数之间的差异的解释要比分数紧紧地围绕在平均数周围容易。
经常使用的离散量是:全距和标准差。
(4)正态分布:在正态分布中,绝大部分数据集中在数据分布的平均数周围。
分数正态分布的形态是对称的,一半分数低于平均数,一半分数高于平均数。
如果一个标准化测验的分数属于正态分布,分布中大约有68%的分数在平均数加减一个标准差范围之内,大约有95%的分数在平均数加减两个标准差范围内。
(二)测验产生的分数的类型:(1)原始分数:测验产生的第一种分数是原始分数。
这些分数就是学生正确回答的试题数的估计值。
(2)百分位分数和百分等级分数:百分位分数就是次数分布中相对于某个特定百分点的原始分数。
百分等级分数指出原始数据在常模团体中的相对位置,百分等级越小,原始数据在分布中的相对地位越低,百分等级越大,原始数据在常模团体中的位置越高。
(3)真分数:对观测分数和真分数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分数进行区分是有用的。
观测分数是一个人在测验中实际得到的分数。
真分数是一种构想。
我们无法知道一个人的真分数是多少,因为没有人能够无数次地参加某一测验。
然而,我们可以估计某个人的观测分数在多大程度上与他的真分数接近。
教师和测验研发人员使用置信区间这个概念,来确定一个人的真分数可能出现的范围。
(4)标准分数:也称Z分数,是将原始分数转化成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