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54604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Ge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60(理论45+实验15)学分:4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利用矿物、岩石、构造、地层等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去探寻矿产、水、土地、太空等人类生存必须资源,去处理地质灾害、地方病、重金属污染等人类生存相关的环境问题。

该课程在注重理论分析的同时,也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通过课程实验和野外实习,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课程既能构建学生地质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又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地质野外工作技能,为学生以后深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地球科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Geology is a basic course for geography majors, this course uses geology basic theory and method of mineral, rock, tectonic, stratum and so on, to search for the human survival must resources such as mineral, water, land, space and so on, to deal with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geological disaster, endemic disease and heavy metal pollution. This course pays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analysis,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through the course experiment and the field practice, and constructs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is course can not only build the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geology basic theory, but also can train the students ' basic geological field work skill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arth Science for the students further study and work.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课程编号:0114021B3学时/学分:48/3 课程类别/性质:专业基础/必修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一、课程目标与定位《地质学基础》是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知识平台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是研究土木工程建设项目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也是知识面较宽、工程性、综合性较强的自然科学。

《地质学基础》所包含的知识、理论既是土木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又是为后续的专业模块课学习和将来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以地质学基础理论、项目工程场地安全为目的,围绕地质条件和地质问题,介绍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岩土的工程性质,分析解决和正确处理各种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有关地质问题。

二、课程从属项目关系本课程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专业必修技术基础课程,侧重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

涉及《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地史学》、《古生物学》、《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有关内容,这些内容对该门课程起到了完善和补充的作用。

与本课程联系较为密切的是《测量学》、《力学》、《工程岩土学》、《土质土力学》。

先修课程:大学基础理论课程后续课程:《工程岩体力学》、《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地下工程检测技术》、《隧道工程》。

三、课程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地质学基础》课程主要以地质学基础理论、项目工程场地基础安全为目的,围绕土木工程项目的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介绍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地质思维能力、地质时代概念的建立和地质作用过程的感性认识,并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初步学习与掌握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以及地质理论知识在岩土与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岩土的工程性质,分析解决和正确处理各种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有关地质问题,为专业课学习和将来实际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性质:《地质学基础》是三年制师范专科学校地理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二)目的: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

它属于六大自然科学之一的地球科学范畴。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启发学生钻研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树立热爱地球科学事业雄心斗志。

(三)授课对象:地理专业一年级学生。

二、选修课程:无。

三、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一)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二)考试方式:考试。

四、学时数分配本大纲总学时为7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为56学时,实验教学为22学时。

具体分配见各章。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一)理论讲授绪论主要内容: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分科和任务;二、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三、地质学在地理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地质学的概念、内容、特点,研究的主要对象(地壳)和方法,以及地质学的发展趋势和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要点:为什么要学习地质学,怎样学习地质学,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学,使学生全面了解地质学的概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作业习题: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2、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各有什么特点?3、什么是地质作用?它包括哪些内容?4、如何研究和学习地质学?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章矿物主要内容:第一节矿物的基本特征一、矿物的基本概念二、矿物形态三、矿物的化学成分四、矿物的物理性质第二节矿物的分类和主要矿物一、矿物的分类和命名二、主要矿物简述重点难点:矿物的基本特征,矿物的概念、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矿物的分类原则、命名和主要矿物的鉴定。

如何区别晶质与非晶矿物,矿物形态(单形和聚形)的决定因素及各自的特点;化学分类依据,类质同象与同质多象的概念及意义;掌握要点:如何运用物理性质鉴别矿物,以及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自然元素、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及氢化物和含氧盐矿物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比重、成因、特点、理化性质及作用。

《地质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54604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课程实验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Ge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15学分:4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地质学基础》课程实验是地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实验,该实验主要利用矿物、岩石等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和鉴定造岩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该实验在注重理论运用的同时,着力于实践能力的训练。

通过实验讲解、工具使用、鉴定实践、实验总结等过程,强化学生矿物和岩石的实践鉴定能力。

该实验既能构建学生地质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又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地质野外工作技能,为学生以后深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地球科学基础。

"Foundation experimental of geology" is the basic course of geography major, the main use of mineral and rock,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rock forming minerals, igneous, sedimentary and metamorphic rocks. The experiment pays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y and focuses on the training of practical ability. Through the experiment explanation, the tool use, the appraisal practice, the experiment summary and so on the process, strengthens the student mineral and the rock practice appraisal ability.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ability of basic geology theory of the experiment can not only construct the students, and to train the students' basic skills of students in geological field work, further study and work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solid earth science.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A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内学时:136 学分数:8.5一、目的与教学要求《地质学基础》物探、石油、水文等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上述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接触的最重要的地质学课程。

本课程涉及了地质科学的各个分支的核心部分,不仅教给学生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方向与现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地球及地质作用、矿物及岩石、构造运动及产物、古生物及演化、相分析及地史等诸方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知识,并具有肉眼鉴定和描述50余种矿物、30余种岩石,收集与阅读地质资料,绘制相应地质图件,对一般地质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和野外工作打下必要的地质基础。

二、学时与适用范围本课程总学时数1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82学时,实习54学时。

本大纲适用于物探、石油、水文等专业或需要相当地质学基础知识的各专业的教学。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上述各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可作适当增减,以使学生在最少的学时内尽可能多的掌握有用的地质知识。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讲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地质学的发展简史。

地质学的研究意义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地球(讲5)地球概况(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以及表面形态)。

地球的物理性质(密度、重力和内部压力、温度、磁性、电性以及放射性)。

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划分依据(外部圈层构造、内部圈层构造)。

地球的年龄和地质年代(地球年龄的测定方法与原理、地质年代的建立与地质年代表)。

第三章地壳和岩石圈(讲2)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陆壳和洋壳的划分、特点与相互关系)。

稳定状态地壳和活动状态地壳(地壳的活动性、地壳稳定区与活动区的特点)。

岩石圈(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和建立,全球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划分)。

第四章地壳的无机组成(讲4,实习4)地壳的化学组成(地壳的元素丰度与克拉克值特征)。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系统掌握地质学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包括地球的特征、矿物与岩石、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地壳演化史、地质学在资源与环境中的作用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地质现象,为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打下理论基础。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典型案例的介绍,学生掌握元素、矿物、岩石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够具备理解由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变动的类型、地壳构造与演化的理论与过程及其相互联系的能力。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般知识,并为后续课程和中学地理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通过室内实验、实习,学生具有进行地质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掌握相应的地质考察方法,具有肉眼识别常见的矿物和岩石、认识典型的构造变动等地质现象的认知能力。

4.通过野外实习,学生具有运用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和研究方法的能力,能够分析地质与其他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具有绘制简单的地质地貌图的能力,能够正确判读简单的地质地貌图件。

学生具有认识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变的机制和过程的能力。

通过调查,获得第一手基础资料和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理解构造运动的特征、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提供乡土调查能力基础。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91011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建议教材[1]宋春青,邱维理,张振青等.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主要参考书[1]夏邦栋主编.普通地质学.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年.潘凤英.普通地质学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2]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合编.地质学基础.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年.吴正.地质学基础导论.广州: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3]成都地质学院岩石教研室编.岩石学简明教程. 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年.。

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质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地质学基础是矿物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主要讲授地球的构造、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质图等地质学基础知识。

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讲课与实验的比例为1:1。

课程着重培养学生野外地质现象的解释、肉眼鉴定矿物、岩石及判读地形地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为后续“应用地质学”等专业课程打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重点:1)理解内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2)常见矿物的形态、鉴定特征及物理性质3)常见岩石的结构、构造和肉眼鉴定4)地质年代和地层系统的划分和地质年代表5)岩层产状、各种地质构造(节理,断层,褶皱)的野外判别6)地形地质图的及其阅读2.课程难点:1)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理解2)矿物中主要物理性质的理解和鉴定3)地质构造的理解和野外识别4)地形地质图中地层、及各种地质构造的表现3.能力培养要求:熟练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熟悉肉眼鉴定矿物、岩石的方法和常见的岩石、矿物的鉴定特征。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并能给出合理的地质解释,能够熟练阅读地形地质图,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从事地质、采矿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课堂教学(23学时)1.地壳及地质作用概述(4学时)1.1 地球及地球的构造1.2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1.3 地壳的物质组成1.3 地质作用概述2.矿物(2学时)2.1 矿物的形态2.2 矿物的物理性质2.3 矿物的形成与共生(自学)2.4 矿物的分类及鉴定3.岩石(6学时)3.1 岩浆岩3.2 沉积岩3.3 变质岩4.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2学时)4.1 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4.2 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4.3 我国地史简述5.地质构造(4学时)5.1 岩层的产状及其测定5.2 岩石变形的力学分析(自学)5.3 褶皱构造5.4 断裂构造5.5 地质构造与成矿的关系5.6 地质构造对矿山开采的影响(自学)5.7 大地构造简介6.地形地质图及其阅读(5学时)6.1 地形图简介6.2 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的用途6.3 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的填绘过程简介6.4 地形地质图的读图步骤6.5 不同产状的岩层或地质界面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6.6 不同地质构造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6.7 地形地质剖面图及其绘制方法实验教学(22学时)1.矿物的物理性质及肉鉴定(8学时)实验一自然元素,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的肉眼鉴定实验二氧化物、氢氧化物和卤化物的肉眼鉴定实验三硅酸盐矿物的肉眼鉴定实验四其它含氧盐矿物的肉眼鉴定2.常见岩石的肉眼鉴定(6学时)实验五岩浆岩实验六沉积岩实验七变质岩3.地形地质读图及地质剖面图的绘制(4学时)实验八地质图几何作图法实验九地形地质图的阅读实验十图切地质剖面图的绘制。

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质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地质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_____学时:_____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目标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历史。

2、能够运用地质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与地球科学相关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和从事地质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一)地球的概况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测量方法,以及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等参数。

2、地球的物理性质讲解地球的密度、重力、地磁、地电和地热等物理性质,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和成因。

3、地球的内部结构阐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依据、物质组成和物理状态。

(二)矿物学1、矿物的概念和性质解释矿物的定义、化学成分、晶体结构、物理性质(如颜色、光泽、硬度、解理等)和分类方法。

2、常见矿物介绍常见的造岩矿物(如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等)和重要的金属矿物(如磁铁矿、赤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等)的特征和用途。

(三)岩石学1、岩浆岩讲述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分类依据(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常见类型(如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等)的特征和产状。

2、沉积岩介绍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分类依据(物质来源、沉积方式和结构构造)、常见类型(如砂岩、页岩、石灰岩等)的特征和沉积环境。

3、变质岩阐述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分类依据(变质作用类型和原岩性质)、常见类型(如片麻岩、大理岩、板岩等)的特征和变质条件。

(四)地质年代学1、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讲解地层的叠置律、生物演化律和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等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

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质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结构、成分、演化和地质现象的一门学科,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安排和评价方式,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地质学知识,提升学习成效。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形成与构造理论,掌握地球内部、外部和动力学特征。

2. 掌握岩石学、矿物学、地层学等基础地质学理论与方法,能够进行地质样品鉴定和实地考察。

3. 熟悉地球表面的地貌地貌特征、地貌成因及地理环境演化规律,并能够分析地表风貌变迁的原因。

4. 了解地球资源的分布、开发与利用,具备地质勘查与资源管理的基本能力。

5. 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1. 岩石学1.1 岩石分类及主要岩石种类介绍1.2 岩石成因及岩石圈构造1.3 岩石薄片鉴定方法及实验操作2. 矿物学2.1 矿物分类及主要矿物种类介绍2.2 矿物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2.3 矿物鉴定方法及实验操作3. 地层学3.1 地层划分原则及地层古生物学3.2 地层地质演化及地层地质图解析3.3 地层与地质事件的关系4. 地貌学4.1 地表风貌分类及形成机制4.2 地表风貌演化及地貌地质过程4.3 地表风貌变迁的原因分析5. 地球资源学5.1 地球资源与人类活动5.2 地球资源潜力评价方法5.3 地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四、教学安排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每周设立课堂授课、实验实习、实地考察和科研讨论等环节。

学生需积极参与,完成课程作业和实验报告,并参加期末考试。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实验报告和实践能力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

六、总结通过《地质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地质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地质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培养具有地质学专业素养的人才奠定基础。

地质学基础第四版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第四版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第四版教学大纲1. 课程概述《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起源、演化及其构成物质的特性、层序、分布和规律。

本课程是地质学系列课程的基础,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地质学理论和实践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地质学基础理论;•了解地球物质的组成、构造和演化;•熟练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地质学思维。

3. 教学内容3.1 地球的结构和演化•地球的形态和大小;•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演化。

3.2 地球的物质和化学性质•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物质的基本性质;•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

3.3 矿物学基础•矿物基础知识;•常见矿物类型;•矿物分类和命名。

3.4 岩石学基础•岩石演化;•岩石分类;•岩石形成和变化规律。

3.5 地质构造基础•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类型;•地质构造运动和力学规律。

3.6 地质作用基础•地壳运动;•地质作用类型;•地质作用效应。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讲授、案例分析、学生讨论、参观实地考察等。

5. 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既包括学生平时成绩也包括期末考试成绩。

学生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作业分数、测试成绩、实验成绩和参加讨论等,计算方式为:•出勤情况:占10分;•作业分数:占30分;•测试成绩:占20分;•实验成绩:占20分;•参加讨论:占20分。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6. 参考教材本课程参考教材为:•李之铭、高鸿祥等. 地质学基础[M]. 第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邝家宝、周国渊. 地质学[M]. 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 参考资料•杜启峰、周本琳. 地球科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徐中民、翟明国. 地球科学基础[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onald E. Martin. Earth’s Evolving Systems: The History of Planet Earth[M].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2009.8. 教学进度章节教学内容课时数第1章引论2第2章地球的形态和大小4第3章地球的内部结构4第4章地球的演化4第5章地球物质组成4第6章地球物质的基本性质4第7章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4第8章矿物学基础4第9章岩石学基础4第10章地质构造基础4第11章地质作用基础4第12章典型地质问题分析2实践教学实验课、现场考察109. 教学保障教学保障措施:•教师为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器材;•提供实践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地质学基础大纲

地质学基础大纲
第三大类:卤化物(17、氟石18、石盐)
第四大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19、刚玉20、赤铁矿*21、锡石22、软锰矿*23、石英*24、磁铁矿*25、铬铁矿26、软锰矿*27、褐铁矿*28、硬锰矿*)
第五大类:含氧盐
第一类:硅酸盐类:(29、橄榄石*30、石榴子石*31、红柱石*32、黄玉33、绿帘石34、绿柱石35、电气石36、普通辉石37、普通角闪石*38、透闪石、阳起石和石棉39、蓝闪石40、硅灰石41、滑石42、蛇纹石和石棉*43、高岭石*44、云母45、绿泥石46、正长石*47、斜长石48、白榴石49、霞石)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密度和重力;地球的磁性;地热;磁偏角;磁倾角的概念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掌握地球的结构的划分
一、地球外部圈
大气圈
水气圈
生物圈
二、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壳的一级构造单位:即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
大陆型地壳具双层结构:花岗岩层、玄武岩层
大洋地壳具单层结构:玄武岩层
六、火成岩的分类
七、主要的火成岩简介
超基性岩类(橄榄岩、辉岩)。基性岩类(辉长岩、辉绿玢岩、玄武岩)。中性岩类(闪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岩;正长岩、正长斑岩、粗面岩)。
酸性岩类(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班岩、英发岩)。
碱性岩类(霞石正长岩、霞石正长班岩、响岩)。脉岩类(伟晶岩、细晶岩、煌斑岩)。火山玻璃岩类(黑曜岩、浮岩)。
11、总结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区别和转化关系。
第四章构造运动及构造变动
【教学目的】
掌握构造运动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和理解褶皱与断层构造的特点;了解新构造运动和地震的知识;了解各种大地构造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学时 54学分 3赤峰学院环境与资源管理系制定人:任晓辉审核人: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地质学基础是四年制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掌握有关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变动和发展历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同时,地质学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了解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常见的标准化石;掌握阅读平面地质图、绘制剖面地质图和野外地质调查的一般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1.课程内容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又要注重提高教学的起点,反映地质科学的新成就和新进展。

2.作为专业基础课,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还要注重实用性。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尽管总课时压缩到54学时,但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起重要作用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和野外考察等)要进一步强化。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1.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选用合适的教材,以教材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2.本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选定教学内容,既注重知识传授,更强化能力培养。

(四)室内实验及野外实习(8学时)1.实验一(1)实验名称:观察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2)主要内容与要求:观察矿物的形态、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等主要物理性质,通过观察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学会鉴别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掌握系统描述矿物标本的一般方法,为下一步鉴定矿物打下基础。

(3)学时分配:2学时。

2.实验二(1)实验名称:认识常见的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2)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认真观察常见的岩石标本,学会肉眼鉴定岩石的一般方法,并对所观察的岩石进行系统描述,完成实习报告的有关部分;掌握主要岩石的鉴定特征,能够准确鉴定主要岩石。

(3)学时分配:2学时。

3.实验三(1)实验名称:认识主要的标准化石(2)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认真观察常见的古生物标本,初步认识几种重要门类化石的基本构造及其形态特征,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发展和演化特征,认识最主要的标准化石。

(3)学时分配:2学时6.野外实习短途一天野外地质实习,2学时(五)教学时数分配总学时54,其中讲授课46学时,实践课为8学时。

闭卷:120分钟;满分一百。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使用教材:《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宋春青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2.主要参考书:(1)《普通地质学》夏邦栋主编,地质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二版;(2)《地质学原理》张宝政等主编,地质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3)《古生物学》张永烙等编,地质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4)《矿床学概论》任启江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5)《自然资源学原理》蔡运龙编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6)《环境地质学》朱大奎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7)《地球科学现代测试技术》王汝成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8)王建主编,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殷鸿福等,普通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92。

(10)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0。

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学科划分;2.了解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的目的;3.了解地质学发展简史。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地质学概述要点: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2.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划分;3.地质学研究的特点和方法;4.地质学研究的目的;第二节地质学发展简史。

要点:1.萌芽时期;2.奠基时期;3.形成时期;4.发展时期;5.20世纪地质学的发展;6.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4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2.了解地球的物理性质;3.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和内部圈层构造;4.了解地质作用及其能量来源。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概况要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要点:1.地球的外部圈层;2.地球的内部圈层。

第三节地质作用及其能量来源要点:1.基本概念;2.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3.地质作用的分类。

第三章矿物与岩石(12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矿物的基本特性;2.掌握矿物的物理性质;3.掌握矿物的肉眼鉴定方法,能够准确鉴定常见的重要矿物;4.掌握岩浆、岩浆作用和岩浆岩的概念和基本知识;5.掌握岩浆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的基本特征;6.了解火成岩的化学成分、掌握火成岩的矿物成分;7.掌握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8.了解火成岩的分类;9.掌握火成岩的鉴定方法;10.掌握沉积岩的形成过程;11.了解沉积岩的特征;12.了解沉积岩的分类和主要沉积岩;13.掌握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14.了解变质岩的特征;15.掌握变质岩的分类和主要沉积岩。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要点:1.矿物与岩石的概念;2.矿物学与岩石学理论的建立。

第二节矿物要点:1.矿物的基本特性;2.矿物的分类;3.重要矿物简述。

第三节火成岩要点:1.岩浆、岩浆作用和火成岩的概念;2.喷出作用;3.侵入作用;4.火成岩的成分;5.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6.火成岩的分类;7.主要火成岩简介。

第四节沉积岩要点:1.沉积岩的形成过程;2.沉积岩的特征;3.沉积岩的分类和主要沉积岩。

第五节变质岩要点:1.变质岩作用的因素;2.变质岩的特征;3.变质岩作用类型与变质岩;4.有关变质岩的几个问题。

第四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14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证据;2.了解岩层的产状和岩石变形;3.掌握褶皱构造及其分类;4.掌握断裂构造及其分类;5.能够熟练分析和阅读地质图;6.了解有关地震的基本概念;7.掌握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8.了解地震波和地震仪;9.掌握地震强度的有关知识;10.了解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11.了解地震预报的有关知识;12.了解地槽--地台说的基本知识;13.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和基本理论;14.了解有关大地构造的其它学说。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要点:1.关于构造运动的概念;2.地壳构造与演化理论的建立。

第二节构造运动的特征与表现要点:1.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2.构造运动的证据;3.岩层的产状和岩石变形。

第三节褶皱构造要点:1.褶皱的概念;2.褶曲要素;3.褶曲的形态分类;4.褶曲在地质图上的表现;5.褶皱的组合类型;6.如何在野外认识褶皱构造;7.研究褶皱构造的意义。

第四节断裂构造要点:1.节理;2.断层及其几何要素;3.断层的分类;4.断层的组合类型;5.怎样识别断层;6.研究断层的意义;7.韧性断层与区域性大断裂。

第五节新构造运动与地震要点:1.新构造运动;2.关于地震的一些概念;3.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4.地震强度;5.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6.地震预报。

第六节大地构造学说要点:1.地槽-地台说;2.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学说;3.地质力学(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4.板块构造学说。

第五章地壳演化简史(10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2.了解地层系统;3.了解太古宙和元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4.掌握太古宙和元古宙的地壳演化特征;5.掌握太古宙和元古宙的生物演化特征;6.掌握太古宙和元古宙的重要矿产;8.了解早古生代的一般地史特征;9.掌握早古生代的地壳演化特征;10.掌握早古生代的生物演化特征;11.掌握早古生代的重要矿产;12.了解晚古生代的一般地史特征;13.掌握晚古生代的地壳演化特征;14.掌握晚古生代的生物演化特征;15.掌握晚古生代的重要矿产;16.了解中生代的一般地史特征;17.掌握中生代的地壳演化特征;18.掌握中生代的生物演化特征;18.掌握中生代的重要矿产;20.了解新生代的一般地史特征;21.掌握新生代的地壳演化特征;22.掌握新生代的生物演化特征;23.掌握新生代的重要矿产。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要点:1.地层学理论的建立;2.时间表吃的建立。

第二节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要点:1.地层的划分与对比;2.岩相古地理分析;3.构造历史分析;4.地层系统。

第三节前寒武纪—太古宙和元古宙要点:1.太古宙;2.元古宙;3.震旦纪。

第四节早古生代要点:1.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2.加里东构造阶段世界古地理轮廓及地史特征;3.早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第六节晚古生代要点:1.晚古生代生物界的飞跃发展;2.海西构造阶段世界古地理格局变化及地史特征;3.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第六节中生代要点:1.中生代生物界的新发展;2.中生代全球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演化;3.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第十五章新生代要点:1.古近纪;2.新近纪;3.第四纪。

第六章地质学在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4学时)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矿床的有关概念;2.了解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和多成因矿床的一般特征及其所形成的重要矿产资源。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矿产资源要点:1.基本概念;2.内生矿床;3.外生矿床;4.变质矿床和多成因矿床。

第二节地下水资源要点:1.含水层与隔水层;2.地下水的类型;3.储水构造;4.地下水开采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工程建设的地质环境要点:1.工业与民用建筑;2.水利工程;3.道路工程。

第四节地质灾害与地球化学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