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教学内容)
房屋建筑学课程标准精选全文
![房屋建筑学课程标准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c083ad7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7a.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房屋建筑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房屋建筑学》课程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是专业职业技术能力核心课程之一。
《房屋建筑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建筑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两大部分内容,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从事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初步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如《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制图》、《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等)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
房屋建筑学的研究对象是: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理论。
建筑构造部分,研究房屋的构造组成,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
构造原理研究各组成部分的要求,以及满足这些要求的理论;构造方法则研究在构造原理指导下,用建筑材料和制品构成构件和配件,以及构配件之间连接的方法。
建筑设计原理部分,研究房屋的设计原则、设计程序和设计方法,包括平面设计、剖面设计、立面设计、室内外装修及总平面布置等方面的问题。
)二、设计思路(一)设计理念本课程设计理念遵循任务驱动、理实一体教学过程设计原则,紧扣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载体设计,编写项目驱动教材,制订课程评价标准,建设学岗融通,学做一体课程。
(二)设计思路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出发点,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紧扣职业行动领域能力需要,结合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内容,以建筑市场行为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情境,各教学情境内部构成不同内容的以具体化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学习单元,每一个学习单元都包含一项或几项具有内在联系的工作任务,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职业态度等内容为一体,形成各自相对完整的系统。
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每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实施,都同时涵盖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其效果亦由每一个完整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学习过程来体现。
课程学习载体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要求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真实工程,在实训工作室真实氛围下按照企业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学习过程,最终成果直接或间接用于实际工程。
建筑设计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f29f74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12.png)
建筑设计教学大纲序言: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建筑设计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其未来的建筑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完成设计项目,并具备对设计作品进行评价与改进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力,使其能够独立解决实际设计问题;2. 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流程;3. 熟悉建筑设计相关软件的使用,能够进行建筑设计的呈现与表达;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够与其他专业人员有效合作;5. 培养学生的设计批判能力,使其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设计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二、课程内容1. 建筑设计基础知识1.1 建筑设计原理与理论1.2 建筑设计流程与方法1.3 建筑设计的历史与文化背景2. 建筑设计技术与工具2.1 建筑设计相关软件的使用2.2 建筑设计的图纸技术与表达方法2.3 建筑材料及其应用3. 建筑设计案例分析3.1 国内外经典建筑设计案例的研究与分析3.2 建筑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4. 建筑设计实践4.1 设计任务书的编写与解读4.2 建筑设计方案的创作与评价4.3 设计方案的优化与改进三、教学方法与评价1. 教学方法1.1 理论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2 设计实践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1.3 实地考察与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建筑设计实际问题的理解;1.4 导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评价2.1 课堂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平时作业、小组讨论成绩等;2.2 设计作品评价占总评成绩的50%,通过设计作品的创新性、实用性和表现力等指标来评价。
综上所述,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通过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的设定,全面提升学生在建筑设计领域的素养和能力。
新版《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指南》
![新版《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c5538946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7.png)
新版《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指南》The New Edition of "Undergraduate Program Guidelines for Civil Engineer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Introducing the recently published new edi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 Program Guidelines for Civil Engineer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is revised version aims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and guidance to students, faculty, and administrators involved in civil engineering education.该文介绍了最近出版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指南》的新版本。
这一修订版旨在为参与土木工程教育的学生、教职员工和管理人员提供全面信息和指导。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se guidelines focuses on program objectives and outcomes. It outlines the key knowledge areas that students should acquire during their studies, such as structural analysi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dditionally, it highlights the desired skills thatgraduates should possess upon completion of their degree, including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teamwork skills,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这些指南的第一部分着重于课程目标和培养目标。
(完整word版)全国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终稿)
![(完整word版)全国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终稿)](https://img.taocdn.com/s3/m/098b571f551810a6f424867f.png)
目录课题研制情况说明....................................。
............。
(1)土木工程指导性专业规范..........................................。
3附件一土木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及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9)附件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育体系中的实践领域、实践单元和知识技能点.24附件三推荐的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工程、铁道工程方向知识单元 (33)“土木工程指导性专业规范"说明 (38)“土木工程指导性专业规范"课题研制情况说明●2007—2008年,在建设部人事司一系列软科学研究项目支持下,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土木工程专业办学状况及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 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其中包括:1)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2)国内用人单位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办学要求调查分析3)国外各层次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办学情况调查分析(国外境外16所高校)研究项目最终形成了研究报告,并于2008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做了汇报。
研究成果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标准”制定的依据。
●2008年专指委组织委员对“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标准”和“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不同类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专项研究.其中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标准的研究;对计算机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标准的分析思考;技术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的特征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定位的思考;职业资格论证的基本要求等。
研究项目最终形成了研究报告,并于2008年11月1日在南京召开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做了汇报。
研究成果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标准”制定的依据。
●在以上研究工作的基础上,2008年10月专指委选派苏州科技学院何若全等组成研究小组,对“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专业规范”进行研究,并随后申报了建设部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人事司在2009年初下达项目委托书,确定此课题为住建部教改重点课题。
建筑学实践教学大纲(3篇)
![建筑学实践教学大纲(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49e0b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c.png)
第1篇一、前言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本大纲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核心,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二、实践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掌握建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
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建筑学软件进行设计、绘图和建模。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团队合作。
5.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建筑学人才。
三、实践教学内容1. 实践教学模块设置(1)基础实践模块基础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建筑识图、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等课程。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建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专业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建筑模型制作、建筑CAD绘图、建筑BIM建模等课程。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
(3)综合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主要包括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暑期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等。
通过综合实践,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实践教学活动安排(1)基础实践模块1)建筑识图:组织学生参观建筑工地,学习建筑图纸的识读方法,掌握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基本图纸的绘制技巧。
2)建筑构造:指导学生进行建筑构造模型制作,学习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构造方法。
3)建筑材料:组织学生参观建筑材料市场,学习建筑材料的性能、用途和施工方法。
4)建筑设备:指导学生进行建筑设备模型制作,学习建筑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施工方法。
(2)专业实践模块1)建筑设计: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设计,学习建筑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2)建筑模型制作:指导学生进行建筑模型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
建筑学课程大纲
![建筑学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2ded507a6c30c2259019ecf.png)
2
学 分:3 学 时:48 选课对象:建筑学本科专业学生 修读要求:先修高等数学、工程制图 内容提要: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常用测量仪器的性能、构
造和使用方法,掌握控制测量及大比例尺地形测量的基本方法,熟悉地形图的应用, 了解工业及民用建筑施工测量的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建筑工程的 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中,具有运用各种测量资料的基本知识。本课程 的基本内容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高程、水平角、 竖直角、距离的观测方法,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处理方法,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 量的方法,地形测量的方法,测设的方法,工业及民用建筑施工测量的基本方法。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 3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考勤、课堂纪律、实习的态度和表现等,期 末闭卷考试 70%。 使用教材:合肥工业大学等合编,测量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年 参考 书: 1. 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合编,测量学,北京:测绘出版社,1991 年 2. 张慕良、叶泽荣,水利工程测量(第三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年 3. 章书寿,测量学教程,北京:测绘出版社,1991 年 4. 徐时涛,实用测量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年 5. 顾孝烈,测量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年
统地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使用各种绘图工具,具有一定水准的表现 技能,通过专业教育理论课的入门性简介,使学生掌握初步的设计要领及思想方法。 1、表现技法讲授 2、建筑形态与色彩构成 3、小型建筑设计练习及模型制作 4、建筑抄、测绘练习; 5、教学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城市调研、建筑调研。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 30%,期末考核 70% 使用教材:田学哲著,《建筑初步》第二版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年 参 考 书:《建筑设计资料集》(1—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黎志涛著,《建筑设计方法入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年 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年
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教学内容)
![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教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8bf548adaef5ef7ba0d3c60.png)
四、教学内容建筑学专业教学内容由专业知识体系、专业实践体系和创新能力培养等三方面构成;具体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教学、实践训练、能力培养。
1、知识体系(1)建筑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建筑学专业的知识由以下四个体系组成:①工具性知识;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③自然科学知识;④专业知识(2)专业知识体系中的知识领域建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由以下六个知识领域组成:①专业基础: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前导②建筑设计:直接指导建筑学专业的核心,是建筑设计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③建筑历史和理论:以中外建筑历史和理论为主体的知识,构成建筑学专业的理论平台;④建筑技术:以建筑结构、建筑物理、环境控制技术、建筑数字技术等知识为主体,构成建筑设计的技术支撑;⑤建筑师执业基础:与建筑师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策划、合同、管理、职业道德等基础知识;⑥建筑相关学科:与建筑学紧密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
(3)知识领域的核心部分以上六个知识领域涵盖了建筑学的核心知识范围,构成了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的必修知识。
掌握这些领域中的知识及其运用方法,是建筑师分析、思考、设计、规划、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础。
(有几句介绍书的,略。
)2、实践体系实践教学是建筑学专业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接触实际,接触社会,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其作用是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
实践教学体系分各类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多种领域和形式;包括非独立设置和独立设置的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每一个实践环节都有相应知识与技能点要求。
实践体系分实践领域、实践单元、实践技能点三个层次。
它们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内容。
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实验技能、建筑设计和表达能力、科学研究等的基本能力。
实践体系的教学包括以下领域。
(1)实验领域实验包括专业基础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两类,本规范仅对专业基础实验提出要求。
专业基础实验包括建筑声学、光学、热工学等。
(2)实习领域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四类。
新发展理念下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探索
![新发展理念下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9e2a148b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b1.png)
新发展理念下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探索摘要:现如今,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迅速,建筑学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文件相继出台的背景下,我国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更高的要求。
文章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以价值引导作为建筑学专业教育主链条,用思政元素的“大脑”来引领建筑学“专业教师”和“专业课程”的双脚,向着培养我国新时代有道德、有信仰、有情感、有担当的城乡建设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迈进。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总体呈现出了平稳增长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国内外的不确定性风险日益提高。
在此背景下,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稳定货币政策等的继续实施,重点强调了对知识产权的大力保护和企业家精神的弘扬,而这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思政工作的开展指引了全新方向。
建筑施工企业中贯彻落实思政教育工作,能推动企业发展,同时也能为企业跟随国家政策方针进行深化改革提供指导作用,所以针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探讨的现实意义重大。
1课程思政意义对教师而言,可以将课程与思政结合、与科研联系起来更好地促进教学。
在教学方面不断提升,了解行业的新动态、新发展,及时分享给学生,让他们不断积累行业的信息。
对学生而言,参与实际模型的制作来加强对专业的理解和热爱、加强实践环节的动手能力、提高实践环节的认识能力。
通过了解先辈们的奋斗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祖国的建设发挥自己的能量,也为将来从事这样的工作感到自豪感;做一个文化自信、爱国爱家、遵守职业道德、有担当有责任的当代大学生;先辈们攻坚克难的精神将一直激励和影响着无数的年轻人。
2问题的提出建筑学专业是人、环境和工程技术三大系统的集成产物,不仅包含建筑工程技术要素,也渗透着美学、伦理学等人文要素和经济、管理、法律等社会要素。
进入21世纪,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建筑学专业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各高校建筑学专业也随之进行扩张,这种以数量为主的扩张给建筑学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关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挑战。
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
![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e302f85d0d233d4b14e69b7.png)
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一、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三个层级构成。
一级指标中的基本要求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均须达到的通用要求,专业教育质量、专业教育过程和专业教学条件是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必须达到的专业要求。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一、基本要求1德育标准1.1政治思想1.2素质修养1.3职业道德2智育标准2.1公共课程2.2计算机水平3体育标准3.1体育达标率3.2群众性体育二、专业教育质量1建筑设计1.1建筑设计基本原理1.2建筑设计过程与方法1.3建筑设计表达2建筑相关知识2.1建筑历史与理论2.2建筑与行为2.3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2.4经济与法规3建筑技术3.1建筑结构3.2建筑物理环境控制3.3建筑材料与构造3.4建筑的安全性4建筑师执业知识4.1制度与规范4.2服务职责三、专业教育过程1教学管理1.1教学计划与教学文件1.2课程教学管理2教学实施2.1课程教学实施2.2教学实践2.3毕业设计四、专业教学条件1师资条件1.1教师结构1.2教师工作及教学保障2场地条件2.1设计课专用空间2.2其他专用场所3图书资料3.1图书3.2期刊3.3教学资料4实验室条件4.1建筑模型室4.2建筑物理实验室4.3网络条件5经费条件5.1教学经费5.2奖助学金二、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指标内容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指标内容,以条款方式体现,共计81项。
其中,基本要求7项、专业教育质量34项、专业教育过程15项、专业教学条件25项。
对每项条款的取证、评价见评估表(Ⅰ)、(Ⅱ)。
(一)基本要求本项内容满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包括德育标准、智育标准和体育标准三方面,共计7项条款。
1、德育标准1.1政治思想(1)满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要求和德育标准。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工作指导文件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工作指导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bc8b1f3968011ca30091be.png)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工作指导文件(试行)目录1.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申请书 (1)2.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申请报告 (2)3.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自评报告 (23)4.建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申请书 (45)5.建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申请报告 (46)6.建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自评报告 (65)7.建筑学专业申请报告专家审阅表 (87)8.建筑学专业自评报告专家审阅表 (88)9.建筑学专业自评报告专家审阅意见汇总表 (89)10.建筑学专业评估视察报告及现场视察取证表(本科、研究生) (93)11.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教学质量督察报告 (99)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申请书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根据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评估有关申请资格的规定,对照《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2013年版),我们认为我校建筑学专业符合评估条件,现申请参加建筑学专业评估(复评或初评),请予受理。
本校所有材料完全属实,特此承诺。
附: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申请报告学校(单位公章)年月日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申请报告一、学校概况和院系简史二、院系组织架构三、师资状况四、学生情况五、教学计划六、教学空间七、教学设施八、建筑学专业书刊状况九、教学经费一、学校概况和院系简史七、教学设施九、教学经费自评报告一、专业办学背景及发展概况二、办学思想与目标三、按照《评估标准》的课程安排四、课程建设情况五、教学管理情况六、教师培养情况七、对上轮视察报告的回复及整改情况(首次评估无此项)八、自我评价九、附录二、办学思想与目标1、申请报告2、各年级正在执行的教学计划53、主干课程教学大纲4、课程建设成果(包括教研立项、课程评优、教改成果、教材编写等。
)5、教学情况汇总(包括近三年四年级学生建筑设计类课程成绩单及各类竞赛、评优、实践活动的地市级以上获奖情况。
重庆大学建筑专业本科课程
![重庆大学建筑专业本科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d7a86bfd4431b90d6d85c79a.png)
重庆大学建筑专业本科课程1、专业基础课,建筑制图、建筑概论、美术、专业外语、计算机基础及计算机绘图、建筑构成等,2、专业主干课,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等,3、专业理论课,建筑设计原理、工业建筑设计原理、园林与景观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等,4、专业技术课,建筑力学、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经济、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5、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认识实习、建筑工地实习、美术实习、古建筑测绘、设计院实习、设计实践、毕业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某校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2007-06-28 19:02:19)转载?建筑学专业课程简介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建筑设计基础1学分数: 6 总学时数: 96课程内容:介绍专业方向,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从业要求等方面的概述。
通过若干专题向学生讲述建筑材料,建造方式,建筑形态,建筑和人的关系等方面的入门知识。
结合具体的训练题目教授具体的专业技能。
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包括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讨论思考等方面的方法。
教材:田学哲主编《建筑初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要参考书: 罗文媛主编《建筑设计初步》清华大学出版社前修课程:须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建筑设计基础2学分数: 6 总学时数: 96课程内容:形态与构成的基本概念和初步知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平面构成的概念和设计手法。
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手法。
建筑设计入门主要内容为建筑方案的构思和分析,方案的完善和表达,使学生对建筑建筑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步骤有初步的认识。
教材:田学哲主编《建筑初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要参考书:(1)田学哲主编《形态构成解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陈瑛等主编《平面构成》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3)范欣主编《色彩与图形的整合》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4)吴静芳主编《立体构成》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2 (5)崔艳秋主编《房屋建筑学》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建筑学专业五年制本科课程表
![建筑学专业五年制本科课程表](https://img.taocdn.com/s3/m/c61f61860029bd64783e2cf4.png)
业选修课不少于 2 学分。
4. 实践环节 19学分 12090043 10640852 40020592 40020281 40020792 40000062 40021231 40020322 40020342 20020012 40020400
必修)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夏) 外语强化训练(夏) 渲染实习(夏) 素描实习(夏) 水彩实习(夏) 快速设计与表现(夏) 建筑测量学实习 (夏) 工地劳动及调研实习(夏) 古建测绘实习 (夏) 计算机实习 (夏) 建筑师业务实践
建筑光环境
1学分 (必修)
计算机图形学导论
1学分
建筑智能化(原综合网络布线)
2学分
建筑防灾
1学分
太阳能技术与建筑一体化
1学分
建筑节能
1学分
建筑学意义下的构造和材料棗建构概论1学分 职业类课程 必修8学分
30020382
建筑师工程经济分析
2学分(必修)
30020382
建筑师业务基础知识
2学分(必修)
30020142
合计
类别 B B
B B B
B B
B B 合计
类别 B B B
合计
秋季学期
性质 课程编号 必修 10720110 必修 30020262 必修 30030083 必修 40021156 必修 30020511 必修 30020501 任选 选修
考核方式 考查
考核方式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核方式 考查 考查 考查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参加学校水平考试
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
![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https://img.taocdn.com/s3/m/c9c4e5937f1922791788e82f.png)
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概述建筑类学科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研究城乡人居环境的营造、协调、经营和优化的学科。
建筑类学科及其专业教学以工程科学为基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特点,理论与实践应用并重,并具有突出的规划或设计创意特征。
建筑类学科发展历史悠久,在20世纪前的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建筑学曾经是统领性的代表学科。
它以城镇物质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体型艺术和景致审美为基本的评判基准。
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学科的分化与重组,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并与建筑学一起成为三足鼎立的人居环境主干学科。
我国的建筑学本科专业教育开始于1927年的中央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前身),1952年同济大学设立第一个城市规划本科专业, 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设立造园组,1956年北京林学院正式设立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2003年同济大学设立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国家特设专业。
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曾长期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学科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2012 年,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学科各自相对独立,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天的建筑类学科已经不再满足于常规的经验定性主导的规划和设计研究及其实践模式,而是力求与新兴的数字技术、工程技术创新和交叉学科结合,同时,融合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地域文化,从而将学科推进到国家战略和人居环境学科集群的高度。
与建筑类学科密切相关的城乡建设和建筑业在国家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常常占有支柱性的重要地位。
伴随人类文明进步和城镇化进程,今天的建筑类学科已经涵盖了自然地景、城乡土地、建筑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场所营造的广袤对象。
通过科学、人文与艺术结合的建筑设计及其环境营造、城乡规划、风景区规划设计等,建筑类学科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及人居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我国,建筑类学科所依托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及丰富的工程实践将会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高等学校工科本科部分基础课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目录-[87]教高二字005号
![高等学校工科本科部分基础课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目录-[87]教高二字005号](https://img.taocdn.com/s3/m/8863d47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9a.png)
高等学校工科本科部分基础课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目录正文:---------------------------------------------------------------------------------------------------------------------------------------------------- 高等学校工科本科部分基础课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目录([87]教高二字005号1987年3月3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一、数学类课程1.高等数学(参考学时范围:190~210学时)2.线性代数(参考学时范围:32~36学时)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参考学时范围:44~52学时)4.复变函数(参考学时范围:32~36学时)5.数学物理方程(参考学时范围:30~32学时)二、物理类课程1.大学物理(原普通物理学)(参考学时范围:130~140学时)2.物理实验(参考学时范围:60学时左右)三、化学类课程1.普通化学(参考学时范围:70~80学时)2.普通化学(参考学时范围:90~110学时)3.无机化学(参考学时范围:120~130学时)4.分析化学(参考学时范围:110学时左右)5.有机化学(参考学时范围:130~140学时)6.有机化学(参考学时范围:70~80学时)7.物理化学(参考学时范围:120~150学时,70~80学时)四、力学类课程1.理论力学(参考学时范围:100~110学时)2.理论力学(参考学时范围:70~80学时)3.理论力学(参考学时范围:50~60学时)4.材料力学(参考学时范围:100~110学时)5.材料力学(参考学时范围:80~90学时)6.材料力学(参考学时范围:50~60学时)7.结构力学(参考学时范围:110学时左右)8.结构力学(参考学时范围:50~60学时)9.弹性力学(参考学时范围:50学时左右)10.水力学(参考学时范围:120学时左右)11.水力学(参考学时范围:60~80学时)12.工程流体力学(参考学时范围:80~100学时)13.工程流体力学(参考学时范围:80学时左右)14.工程流体力学(参考学时范围:40~60学时)五、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类课程1.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参考学时范围:120~150学时)2.画法几何及土木建筑制图(参考学时范围:100~120学时)3.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参考学时范围:80~110学时)4.工程制图基础(参考学时范围:50~70学时)六、机械基础类课程1.机械原理(参考学时范围:65~80学时,不含课程设计1周~1.5周)2.机械设计(原机械零件)(参考学时范围:110~130学时,含课程设计课内学时35~40学时)3.机械设计基础(原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参考学时范围:110~130学时,含课程设计课内学时30学时左右)4.机械设计基础(原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参考学时范围:65学时左右,含课程作业课内学时10学时左右)5.机械原理与零件(参考学时范围:60学时左右含课程作业课内学时8学时左右)6.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参考学时范围:112~126学时)7.金工实习(参考实习时间范围:6周左右)8.金工实习(参考实习时间范围:3~4周)七、热工类课程1.工程热力学(参考学时范围:55~70学时)2.工程热力学(参考学时范围:30~40学时)3.传热学(参考学时范围:55~70学时)4.传热学(参考学时范围:40~50学时)八、电工类课程1.电路分析基础(参考学时范围:90~120学时)2.信号与系统(参考学时范围:90~100学时)3.电路(参考学时范围:130~160学时)4.电磁场与电磁波(参考学时范围:70~80学时)5.电磁场(参考学时范围:60~70学时)6.电子线路(Ⅰ)(Ⅱ)(参考学时范围:120~140学时)7.电子线路(Ⅰ)(Ⅱ)实验(参考学时范围:60~70学时)8.脉冲与数字电路(参考学时范围:70~80学时)9.脉冲与数字电路实验(参考学时范围:30~40学时)10.电子技术基础(参考学时范围:155~190学时)11.电工技术(电工学Ⅰ)(参考学时范围:55~70学时)12.电子技术(电工学Ⅱ)(参考学时范围:55~70学时)13.电路和电子技术(原电工学)(参考学时范围:100~110学时)——结束——。
建筑学教学大纲——建筑设计一
![建筑学教学大纲——建筑设计一](https://img.taocdn.com/s3/m/eba5b48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3.png)
建筑设计(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数:64学时(其中:理论56 ,实践8 )学分数:4学分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开课学期:第3学期适用专业:建筑学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一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指出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建筑设计的提高阶段。
主要了解人文与生态环境和建筑节能方面的知识,提高设计构思及方案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小型建筑方案设计的能力,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熟悉各种建筑表现的技巧,培养学生有理论有技能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建筑设计。
二、课程学时分配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模块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形态和空间构成理论进行建筑空间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基本功,重点使学生掌握小型建筑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侧重于构思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经过课程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熟悉各种建筑表现的技巧,循序渐进地掌握全过程建筑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通过空间的训练,加强学生对不同空间效果的感受与认知,从而掌握空间的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场地分析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对场地分析矛盾的合理解决。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1 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专业的训练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对低年级学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是本学期的重点。
通过选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对设计主动的进行思考。
1.2 基本功的培养结合建筑初步所学内容强化建筑表现技法的联系和建筑工程制图的准确性联系。
1.3 建筑空间的认知了解对流线设计、功能布置、空间效果的基本认知和关系。
1.4 建筑场地和对建筑周边环境的认知对地形分析和环境分析掌握场地现场调研的方法和基本内容(场地分析、案例研究、文献调研)。
1.5 建筑功能、交通流线与形态的认知了解对流线设计、功能布置、空间效果的基本认知和关系。
对建筑设计的基本流程做到能够基本掌握。
模块(选择其中一个)1.8m*8m*8m立方体小住宅设计2.别墅设计3.艺术之家设计4.茶室咖啡厅设计四、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采用无时限实践设计方式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
建筑专业各学科实训大纲指导书实训项目及考核标准
![建筑专业各学科实训大纲指导书实训项目及考核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7a62cd8a32d7375a5178073.png)
《建筑专业XX学科实训大纲、指导书、实训项目及考核标准》目录《施工组织设计》实训指导书XX1《施工组织与管理》技能考核表XX6《房屋卫生设备》实训教学大纲 (7)《房屋卫生设备》实习指导书XX8《建筑材料》实训教学大纲 (9)《建筑材料》试验指导书 .......................................................................................... 11《建筑电工与电气设备》实训教学大纲XX13《建筑电工与电气设备》实习指导书....................................................................... 14《建筑装饰装修》教学实训大纲. (16)《建筑装饰工程》实习指导书 ................................................................................... 19《AUTOCAD》实训大纲XX20《AUTOCAD》实训报告XX25《建筑测量》实训教学检测大纲XX27《建筑测量》实训指导书XX31《建筑构造》实训教学大纲 (41)《建筑构造》实训指导书XX42《建筑结构》实训教学大纲及实训任务书XX46《建筑力学》专业技能培训大纲................................................................................ 49《建筑施工技术》实训教学大纲XX52《建筑施工技术》实习指导书XX53《建筑施工技术》科大作业考核要求 (54)《建筑施工技术》培训大纲XX55《建筑制图与识图》实训教学大纲 ............................................................................ 57《建筑制图与识图》实习指导书................................................................................ 58《建筑制图与识图》技能考核表XX63《天正建筑》实训大纲XX67《天正建筑》实训指导书 (69)《天正建筑》教学计划及检测评分表XX78《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大纲XX81《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任务书XX83《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指导书XX84《预算》大作业指导书XX85《砌筑工》实训教学大纲 .......................................................................................... 87《砌筑工》实训指导书及实训考核表 (91)《钢筋工》实训大纲、任务书、指导书 (99)《钢筋电焊工》实训大纲、任务书XX104《模板架子工》实训大纲、任务书 .......................................................................... 117《模板架子工》实训指导书XX121《模板架子工》实训考核表..................................................................................... 123《抹灰工》实训大纲、检测评分表XX124《木工》实训大纲及实训考核表XX131《镶贴工》实训大纲、任务书、指导书、考核表XX136《施工组织设计》实训指导书一、实训目的与要求通过实训,使同学们达到对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熟练进行XX并掌握进度控制的方法.实训过程中由指导教师集中统一讲解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训练和交流。
建筑设计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394bdac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08.png)
建筑设计教学大纲导言: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本课程提供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和评估方式,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建筑设计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 增强学生的建筑设计实践经验。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a. 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b. 建筑设计的方法和工具c. 建筑设计的流程2. 建筑设计实践a. 建筑设计案例分析b. 建筑设计创意构思c. 建筑设计方案的绘图与表达d. 建筑设计的模型制作3. 建筑设计与社会环境a.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b. 建筑设计与环境保护c. 建筑设计与文化传承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1. 讲授与互动:通过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提问、讨论等方式来传授建筑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的建筑设计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建筑设计的原理和技巧;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的建筑设计任务,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建筑设计项目,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建筑设计优秀案例,提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机会。
四、教学评估在本课程中,将采用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提问与回答的质量等;2. 作业与项目:评估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和建筑设计项目的质量和创意程度;3.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建筑设计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运用能力;5.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建筑设计的综合论文,以评估学生对建筑设计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房屋建筑学课程标准
![房屋建筑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94d2aa6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3.png)
《房屋建筑学》课程标准建筑工程系工程技术教研室制订二○一四年二月《房屋建筑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课程名称: 房屋建筑学课程性质: 必修课程类别: 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合用专业: 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工程管理。
开设学期: 第二学期授课学时: 总学时: 94先修课程: 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材料。
一、课程定位《房屋建筑学》课程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基础课程。
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 在建筑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重要地位。
它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建筑施工图的识图、绘制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它的前导课程有: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材料。
它的后续课程有:建筑力学、混凝土结构平法识图与应用、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建筑施工技术等。
前导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必备的基础知识, 后续课程是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建筑施工图识图能力后, 延伸施工管理、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等方向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将建筑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机衔接, 既是前导课程的延续, 又是后续课程的基础, 起到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 对学生的就业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课程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对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一线岗位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从前期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 均规定施工、管理人员具有施工图识读技能。
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过程, 构建学习领域, 结合建筑施工公司职业岗位规定及岗位工作任务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把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各项改革有机结合, 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合理选择教学项目载体, 以能力型工作任务引领教学,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根据建筑公司岗位需求, 剖析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及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构建“学习领域”。
以砖混结构住宅楼、框架结构教学楼、办公楼、商住楼等真实的工作任务为教学项目载体, 使学生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教学内容
建筑学专业教学内容由专业知识体系、专业实践体系和创新能力培养等三方面构成;具体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教学、实践训练、能力培养。
1、知识体系
(1)建筑学专业的知识体系
建筑学专业的知识由以下四个体系组成:
①工具性知识;
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③自然科学知识;
④专业知识
(2)专业知识体系中的知识领域
建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由以下六个知识领域组成:
①专业基础: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前导
②建筑设计:直接指导建筑学专业的核心,是建筑设计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
③建筑历史和理论:以中外建筑历史和理论为主体的知识,构成建筑学专业的理论平台;
④建筑技术:以建筑结构、建筑物理、环境控制技术、建筑数字技术等知识为主体,构成建筑设计的技术支撑;
⑤建筑师执业基础:与建筑师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策划、合同、管理、职业道德等基础知识;
⑥建筑相关学科:与建筑学紧密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
(3)知识领域的核心部分
以上六个知识领域涵盖了建筑学的核心知识范围,构成了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的必修知识。
掌握这些领域中的知识及其运用方法,是建筑师分析、思考、设计、规划、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础。
(有几句介绍书的,略。
)
2、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是建筑学专业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接触实际,接触社会,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其作用是理论教学无法
替代的。
实践教学体系分各类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多
种领域和形式;包括非独立设置和独立设置的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教学
环节;每一个实践环节都有相应知识与技能点要求。
实践体系分实践领域、实践单元、实践技能点三个层次。
它们是建筑学专业的
核心内容。
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实验技能、建筑设计和表达能力、科
学研究等的基本能力。
实践体系的教学包括以下领域。
(1)实验领域
实验包括专业基础实验和研究性实验两类,本规范仅对专业基础实验提出要求。
专业基础实验包括建筑声学、光学、热工学等。
(2)实习领域
实习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四类。
认识实习是按建筑学专业的相关要求设置的,包括建筑环境认知实习和建筑认
识实习等。
课程实习是按相关课程的要求设置的,包括建筑测量实习、历史建筑测绘实习、素描实习、色彩实习、计算机实习、建筑快速设计训练等。
生产实习是按执业训练要求设置的。
毕业实习是按不同专业兴趣和方向设置的。
(2)设计领域
设计包括各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建筑结构课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
其中后两者为实践环节。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按综合性、研究型和一定的复杂性要求设置。
3、创新训练
建筑学专业的整个教学和管理工作应贯彻和实施创新训练,包括:以知识体系
为载体,在课堂知识教学中的创新,结合知识单元、知识点,形成创新的教学
方式;以实践体系为载体,在实验、实习和设计中体现创新,强调创新方法和
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设有关创新与批判思维、能力和方法的相关课程,构建创新训练单元。
创新
活动形式多样,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
设的创新课程可采用授课、讲座、讨论和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
提倡和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如建筑设计竞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