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合集下载

马原习题第三章

马原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看其是否承认()A.人类社会包含着内在矛盾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D.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依据,是看其是否承认()A.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B.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天命'、‘神'决定的。

”这一观点属于()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C.历史唯心主义观点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

这种观点()A.是神创论的典型观点B.肯定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C.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D.肯定了人的意志的能动作用5.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A.地理环境B.人口条件C.生产方式D.科学技术6.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7.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社会意识是社会所有人的共同意识C.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D.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的精神实体8.“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说明()A.人们首先必须吃穿住行,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社会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9.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下海、外企、知识经济、民营经济、下岗等。

这些现象说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促进作用C.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D.正确意识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发展10.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词汇,如电子邮件、多媒体、上网、信息高速公路、网虫等等。

马原 第3章09-4

马原 第3章09-4

二、多选题 1、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 剩余价值学说
2、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运用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3、“脱离了身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A.整体依赖于部分 B.部分依赖于整体 C.整体是部分之和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 性质和功能 4、“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的观点 D.反理性主义的观点
返回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A.
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 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 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返回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 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 b.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 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一句话:遭千年唾骂
晋惠帝(259—306)中国西晋皇帝。泰始 三年(267)立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嗣位。 改元永熙。在晋惠帝执政的时期,有一年大 灾,百姓没有粮食吃,只能挖草根、食观音 土充肚,许多百姓因而活活饿死。全国各地 发生饥荒的十万火急信报被迅速报到了皇官 中,晋惠帝从各地的紧急奏章中,感到了事 态的严重性,并深切为处于饥荒中的百姓着 急。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 方案”曰:“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 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 粥呢’)就这么一句话。让晋惠帝受了人们一 千多年的唾骂。

马原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这次革命的实质是()。

A. 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B. 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C. 从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的转变D. 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转变答案:B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C. 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统一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答案:A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

A.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C.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它第一次实现了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答案:B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在于()。

A.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B.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C.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目的D.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唯一标准答案:A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

A. 它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B. 它正确地揭示了精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C. 它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D. 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答案:A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实践性和科学性是()。

A. 相互独立、互不相关的B. 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C.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D.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答案:B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历史条件,其中不包括()。

A.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 自然科学基础C. 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源D. 社会历史条件答案:D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来源,其中不包括()。

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古希腊哲学答案:D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实践基础,其中不包括()。

A.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 资本主义的发展C. 无产阶级的斗争D. 封建主义的衰落答案:D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条件,其中不包括()。

马原第三章习题

马原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辨析题1、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正确。

生产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疑。

这是因为:第一,构成生产力主要要素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都是物质性的要素,是作为客观实体而存在的。

第二,生产力是现实的物质力量,它存在于人们的物质性活动中,具有直接现实性。

第三,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疑,有着自身客观的发展规律。

因此,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2、时势造英雄。

正确。

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泄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

英雄人物是适应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的,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错误。

谋事在人,承认了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泄,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4、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正确。

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这一点决左一切。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一切反动统治阶级是不会自愿让岀政权的,被压迫阶级通常要经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5、任何个人在历史上都起作用。

正确。

历史唯物主义肯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按其作用的大小,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明显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记并能影响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

普通个人对历史的作用小些,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中包括无数普通个人的作用。

二、论述题1、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意义。

马原试题第三章

马原试题第三章

马原试题第三章判断题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对66页2.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在于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对673.休谟是不可知论者。

对4.辩证唯物主义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错675.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错686.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好奇心理。

错647.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

对698.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9.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10.绝对真理是尽善尽美的真理。

错1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的两种真理。

错1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真理而不是相对真理。

错13.真理在超出了其适用的一定范围和条件向谬误转化。

对14.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可以离开人的主观思想而存在。

错15.“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对16.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在实践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错1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真理观上的错误是因为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对18.唯心主义者认为真理依赖于某种独立的精神实体。

对19.价值具有主体性,因此价值评价是主观性的认识活动。

错20.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对单选题1.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A反映论 B先验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天才论。

2.认识的客体是()A客观存在 B人化自然 C客观精神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130100110202010103000000002523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D)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原习题第三章

马原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B.生产工具的水平C.劳动对象的质量D.运输设备的状况2.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3.“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这一名言包含的哲理是()A.夸大个人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承认个人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C.否认个人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D.否认群众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4.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这说明()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C.人民群众总是被动地创造历史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和作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D.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7.检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搞得好不好的标准归根到底在于( )A.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是否没有市场B.政治局面是否稳定C.人民内部矛盾是否得到解决D.是否有利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8.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9.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生产关系10.对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应当从()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B.人口因素中去寻找C.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中去寻找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1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B.生产力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展12.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3.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A.社会的政治制度B.社会的经济制度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社会道德的发展水平1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5.人民群众即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6.生产方式是()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7.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18.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的标准是( )A.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B.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的C.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主动还是被动的D.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必然还是偶然的19.地理环境是()A.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B.社会经济结构的划分依据C.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D.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20.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一切经济关系的综合B.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C.所有生产关系的综合D.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21.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变化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2.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23.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社会改革B.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D.科学技术革命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B.个人和社会、自然界和社会之间的矛盾C.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5.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两大部分构成。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的历史作用 B.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人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马克思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

这里的“物质生活矛盾”从根本上说是()A.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现存冲突C.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现存冲突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现存冲突3.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有三条道路,即从封建制度的“衰亡”中产生;从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产生;从原始公有制的“崩溃”中产生。

这体现了()A.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B.社会形态跨越的随意性C.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观性 D.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性4.在生产关系诸内容中,最主要的、居支配地位的是()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D.人与人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5.在阶级社会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最根本手段和途径是()A.发展生产力 B.进行社会革命 C.进行科技革命 D.进行政治革命6.社会意识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可以区分为()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先进的意识和落后的意识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D.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A.落后的社会意识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B.落后的社会意识会早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D.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8.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D.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A.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C.人民群众的活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原理D.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原理10.从起源上看,国家是()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物需要的产物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12.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A.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C.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D.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13.区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根本标志是()A.生产关系的性质 B.上层建筑的性质C.掌握政权的阶级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程度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5.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A.是纯粹偶然的 B.是纯粹必然的C.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1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在其一定的顺序性D.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17.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科学技术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管理方式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C.国家政权D.政体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1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3.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参考答案:1-5 DCBCD 6-10 CACAA 11-13 ABD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包括A.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条件B. 社会生产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 全部社会关系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3.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思想发展史4.“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5.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A. 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 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 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 社会中的每个人是“合力”的一部分6.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安排它的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 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参考答案: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个概念5.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哪些6.什么是经济基础,如何理解经济基础这一概念的内涵简答题1、2、3、4、6参见教科书。

考研马原练习题 第三章

考研马原练习题 第三章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硬符合题目要求。

1.列宁说:tt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者。

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

”列宁还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

他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认识的本质是反映。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正确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实践性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A.主体和客体的矛盾 B.主观和客观的矛盾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矛盾 D.真理和价值的矛盾3.在古代,为了适应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确定了季节、了解气候以及后来航海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为了适应丈量土地、衡量容器和其他的计算上的需要,产生了数学;为了适应建筑工程、产生了手工业以及战争的需要,产生了力学;天文学和力学的发展,又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所以,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的这段话主要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其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是强调A.读书也能获得知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5.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加深刻的感觉它。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

”这一观点说明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D.感性认识是可以脱离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可以不依赖感性认识的6.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皇家学院工作中表现出杰出的实验才能,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但是他的许多重大发现和重要思想并未被人们所认识,原因就在于他未对这些思想从科学理论上给予精确的论证和说明。

(完整word版)马原,第三章 习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马原,第三章  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 .社会意识D .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 .上层建筑是指()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 .社会生产关系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 .社会形态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 .社会形态的更替D .科技的进步11 .社会革命根源于()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 .实现社会公平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四、判断说明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有统治地位是因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斗争不力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没有完整意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的历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历史观方面有些进步的思想家有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唯物史观的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之所以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2.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劳动发展的历史正确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劳动不仅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与物质自然界相联系,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3.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是社会意识形态错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式从其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另一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只有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才是社会意识形态,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则是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最明显的特征是非意识形态部分是阶级性的,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等。

4.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就越先进错误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说明了社会意识产生和变化的根源。

但唯物史观同时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的变化,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介才能同生产力发生联系,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条件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此,生产力发展迅速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先进,而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就是落后的。

5.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正确生产力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C.对个体胜利结构的影响实现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答案:B解析: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

这种依赖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地理环境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二,地理环境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因此,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物质生产来实现。

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A.经济关系B.政治关系C.思想关系D.血缘关系答案:A解析: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3.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A.艺术B.宗教C.政治D.哲学答案:C解析: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政治。

4.唯物历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 人的价值追求B.人的政治立场C.人的情感态度D.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答案:D解析: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生产工具B.管理手段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答案:A解析: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者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答案:B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邓小平提出。

7.”谋事在天,成事在人“这种观点属于()A.历史唯心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 .机械决定论D.唯意志论答案:A解析: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完整word版)马原第三章试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马原第三章试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形式D.产品的交换形式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3.社会意识是(A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4.社会意识是(A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C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6.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D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反抗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B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8.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C )A.对立统一规律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阶级斗争规律9.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C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B.只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C.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10.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D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C.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11.社会形态的确切含义是指( 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C.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社会中各因素的总和12.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A )A.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 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C. 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D.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改善13.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14.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C )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D.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15.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A.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B.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C.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C )A.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中并转为现实的生产力B.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C. 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D. 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1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8.“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名言的含义是( C )A.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是绝对对立的B. 每次革命都会创造奇迹,要不间断地“革命”C. 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D. 社会革命是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A )A.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B. 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改变经济基础发展的根本方向C. 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D. 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2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C)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道德属性C.人的社会属性 D.人的精神属性二、多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到4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CD )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唯物史观D. 唯心史观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AB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C.劳动者 D.劳动工具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三章习题及答案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习题及答案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D )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劳动发展史3、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4、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的、最高的标准是(B )A、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状况D、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5、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形式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6、下列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只涉及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是(A )A、劳动是人的本质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C、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D、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的总和7、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这种观点是说(B )A、人民群众不能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B、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C、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不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8、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B、生产工具的水平C、劳动对象的质量D、运输设备的状况9、“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表明( C )A、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B、它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C、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各要素中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D、离开科学技术就没有生产力10、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C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1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A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政治制度12、我国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B )A、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13、社会形态是(D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14、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的理论前提是(D )A、社会历史是人们的活动创造的B、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C、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5、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B )A、血缘关系B、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16、下列各项对社会意识的理解中,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是(C )A、社会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错误的社会意识是纯粹的主观臆造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1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知识点及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知识点及练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重要知识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4.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5.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6.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7.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练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 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B.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2.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是()A.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B. 原始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D. 唯我论与不可知论3.唯心史观的根本错误在于它片面夸大了()A.人的作用B.地理环境的作用C.物质生产的作用D.英雄人物的意识和意志的作用4.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是()A.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B.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C.全人类的共同意识D.社会阶级意识中带有共性的内容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A.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B.社会的性质和人类解放的程度C.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斗争的状况D.它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它所武装的阶级社会势力的性质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是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7.生产力是指人们()A.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B.解决生产发展问题的能力C.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D.改造和影响自然的能力8.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依据是()A.劳动者的素质B.生产工具C.生产管理的科学化程度D.科学技术水平9.人和物的要素之所以能够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是因为( )A.正确调整分配关系以及由它决定的消费关系B.把科学技术物化在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C.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能够把诸要素结合起来D.劳动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10.下面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解不正确的是(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关系是为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C.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D.生产关系必须完全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存11.下列各项,哪一个不属于政治上层建筑( )A.政治法律思想B.政党C.国家政权机构D.法庭12.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运动的基本矛盾中()A.两对矛盾是并列统一的关系B.两对矛盾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起决定性作用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起决定性作用13.人口因素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重要方面,它是指()A.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B.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C.人口的分布状况和受教育程度D.人口的数量、素质和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作用14.地理环境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A.它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B.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C.它是社会制度变更的决定力量D.它是社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15.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A.为了实现共同富裕B.为了尽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C.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D.为了全面深化改革得以顺利推进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和依据是()A.改革进入攻坚阶段B.新的主要矛盾的形成和出现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D.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17.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的基本原理。

马原题库3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题库3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一、单选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包括:(A)A.物质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4.“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5.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6.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是(B)A.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7.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8.社会意识根源于(A)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9.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10.社会意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D)A.统治阶级的意志B.多数人对它的态度C.强大舆论的压力D.社会的实践活动11.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和教育发挥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是(B)A.艺术B.道德C.宗教D.哲学12.全部思想上层建筑的理论基础是(D)A.科学技术B.文学艺术C.道德和法律D.哲学13.社会意识形态中阶级性最强的,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D)A.艺术B.道德C.宗教D.政治观点和法律观点14.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A.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意识是社会的共同意识C.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D.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的精神实体15.“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7.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D)A.血缘关系B.法律关系C.思想关系D.生产关系18.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9.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销量大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一、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的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

”这说明( )A、社会发展是由多种力量最后决定的B、社会发展规律是自发实现的C、社会规律同自然过程的规律是相同D、社会发展像自然一样有自己的客观规律2、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A、自然环境B、阶级关系C、生产方式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是( )A、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运动的特殊性4、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A、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B、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阶级性C、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D、主观的,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5、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技能B、科学技术C、生产管理D、生产工具6、生产关系是一种( )A、物质利益关系或经济关系B、思想关系C、血缘关系D、经济区域关系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8、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C、政治思想、逻辑学、语言学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9、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政党B、国家政权C、法律D、哲学10、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 )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B、被压迫阶级的思想C、统治阶级的思想D、劳动群众的思想11、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是( )A、生产力水平的不同B、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C、先进文化的不同D、文明水平的不同1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劳动发展史13、“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顺序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14、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决定于( )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5、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是( )A、发展先进生产力B、发展先进文化C、发展科学技术D、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6、“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 )A、改革是社会形态的质变B、改革也是一种阶级斗争形式C、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惟一途径D、改革是社会生活深刻变革的“制度创新”17、“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
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个人的历史作用 B.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人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2.在人口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
A.无条件地缩减人口数量 B.努力保持人口数量低速增长
C.奖励人口增长 D.使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生产保持平衡
3.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劳动工具
4.在生产关系诸内容中,最主要的、居支配地位的是()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D.人与人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
5.在阶级社会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最根本手段和途径是()
A.发展生产力 B.进行社会革命 C.进行科技革命 D.进行政治革命
6.社会意识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可以区分为()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先进的意识和落后的意识
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D.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
A.落后的社会意识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
B.落后的社会意识会早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
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
D.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
8.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D.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
9.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因素是指()
A.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 B.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C.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 D.教育、文化、卫生
10.从起源上看,国家是()
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物需要的产物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
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
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1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社会风气 D.生产方式
13.区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根本标志是()
A.生产关系的性质 B.上层建筑的性质
C.掌握政权的阶级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程度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A.是纯粹偶然的 B.是纯粹必然的
C.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1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在其一定的顺序性
D.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7.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20.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
A.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共10小题)
1.社会存在包括()
A.自然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物质生产方式 D.全部社会关系
2.十八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3.“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具体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也决定生产关系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5.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6.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表现在( )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7.“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D.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8.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
A.古为今用方针
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阶级分析方法
9.上层建筑由诸多要素构成,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要素的有( )
A.军队、警察、法院等设施
B.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C.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D.文艺、道德、宗教
10.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包括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

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范畴的有()
A.工人阶级
B.广大农民
C.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
D.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三、判断题(共10小题)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发展史。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3、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4、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5、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6、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7、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8、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10、社会革命就是指社会形态的变更,即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

四、思考题(共4小题)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3、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