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真实的闯关东

合集下载

闯关东,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历史功绩无法衡量

闯关东,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历史功绩无法衡量

闯关东,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历史功绩无法衡量对于闯关东,很多人都知道是关内人移民关外,但对于闯关东的背景和历史真相,闯关东的过程和阶段以及人群组成,闯关东巨大的历史意义,大家是否全部知道?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山海关山海关,闯关东的起点闯关东这里的关指的是山海关,山海关位于今天河北省和辽宁省的边界地区,在渤海边上。

是明朝长城最东边的起点,是明朝末年明清战争时期,明军抵抗清军南下的最重要军事要塞,在当时有天下第一关的称号。

从地图上看,东北地区位于山海关的北部偏东北地区,但为什么叫闯关东,不叫闯关北。

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当时从山海关进入东北地区,是从山海关的东门出去,所以叫闯关东。

另一种说法是,出了山海关是道路先是东西方向的路,首先得往东走,很多人就把出了山海关的地方叫山海关以东地区简称关东地区,又叫关外地区。

今天的东北地区近代闯关东以前,东北真的没有汉人吗?很多人认为,今天东北在近代闯关东之前是没有汉人的,其实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在近代闯关东之前,东北是存在不少汉人的,只是相对于后来闯关东的人数来比较的确太少了。

这些汉人里面还有清朝政府移过去的。

清军入关后,大量的东北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等入关定居,是本来就人口稀少的东北地区人口更加稀少,清朝为了充实东北地区在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颁布了《辽东招垦令》,规定,招民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

所招民人,每名每月给口粮一斗,耕地每耕种一季给种子六升,每一百名移民给牛20只。

同时设立辽阳府,下辖辽阳、海城两个县,设官管理汉民。

《辽东招垦令》发布后,不断有山东地区的百姓移民东北,这次清政府官方移民在康熙七年(公元1678年)结束。

康熙七年清朝出台《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令》,这次清政府官方的移民主要集中在今天的辽宁省南部地区。

但清政府并没有彻底禁止移民东北,只是移民再没有政府的奖励了,并且对移民进行一定的条件限制,但当时关内由于明末清初战争人口损失太大,所以民间也没有大规模往东北的自由移民。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山东与山东人闯关东

山东与山东人闯关东

山东与山东人闯关东从1910年到1940年,中国北方有3000多万人口进入中国东北,所谓“闯关东”,如此大批移民,且不是政府安排的,究竟是为什么?在1910年到1940年期间,中国北方军阀混战,土匪强盗猖獗,且灾害连连,百姓苦不堪言。

而此时的东北局势相对华北比较稳定,战争较少,而且土地肥沃人口少,日本的工业基地也需要大量中国劳工。

山东,河北,河南的贫苦农民分别从山海关和山东半岛或走旱路或走水路,进入东北,所谓“闯关东”。

闯关东,历来是劳动人民伤心的事。

其实几百年前,充满传奇色彩的“闯关东”就开始了,被喻为空前的大举,山东人则是这一移民大潮的主力军。

这就意味着血缘、地缘关系的延伸和社会关系的扩大——东北是山东人的第二故乡。

在山东,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过去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

在东北,山东人很多,有人说十有八九,有人说十有七八。

有的多少辈以前就去了。

“闯关东”由来已久,正是这种“由来已久”在齐鲁大地承传、沉淀、累积,这种传统积淀越厚,能够讲述“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城的东门,出了这个门便到了关外大地,进了这个门便是中原。

其实一关之隔的土地并不曾真的有什么不同,然而,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数以万计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在跨过这个关门时,却有着不一般的感受和经历。

自古以来,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

人口压力、天灾人祸、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从更深处看,自从1860年法国人的炮车碾过烟台的大街,1895年日本人在威海接受北洋水师的投降约文,1897年德国人的铁甲战船驶进胶州湾……面对这一幕幕耻辱的历史图景,山东人以圣人之乡自居的优越心态逐渐被冲淡了,于是,乡土意识开始淡化,冒险精神逐渐增强。

最初,闯关东的流民一般春往冬归,但越来越多的流民开始在关东大地生根。

清代山东人闯关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644至1667年,清朝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清廷下令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

闯关东是指从哪到哪

闯关东是指从哪到哪

闯关东是指从哪到哪闯关东与走西口、下南洋、填四川、蹚古道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五大人口迁徙活动。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

这一地区如果按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大体上是泛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靠近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几个盟。

“闯关东”这个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闯关东包括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的历次迁徙;狭义的闯关东特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关内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

长期以来,网上一直有清朝以嫁妆入关的说法,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事实上,满清入关有嫁妆的说法,是指山海关以外的东北地区不属于中原王朝的版图,正是因为满清入关,东北地区才被纳入中国版图。

那么这种说法正确吗?清朝入关前的东北地区是什么样的?清朝以前,东北绝不是荒无人烟,寸草不生。

其实东北自古就有人。

五六千年前,红山文化从内蒙古中南部向东北和西部发源。

公元前1800年左右,今天山海关外的东北土地主要分为四个地区,居住着四个不同的民族:南方的燕山地区居住着商朝(汉族的前身)的华夏人,东方居住着陀人,西方居住着东胡人,北方居住着苏神人。

战国时期,灌口外辽河以西的地区,和北京、河北北部一样,都在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统治之下。

秦汉统一后,中原王朝仍然统治着辽河流域。

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前燕和后燕曾分别统治辽河流域。

南北朝后期在辽宁抚顺新宾县兴起的高句丽人,占据了辽东半岛。

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消灭后,中原王朝恢复了对辽东的管辖。

唐朝以后,辽东由辽、金、元三朝统治。

明朝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司和努尔干都司两个行政管辖区:辽东都司管辖的区域主要是中原历代王朝管辖的辽河流域;女干都司管辖的地区主要居住着女真部落。

辽东都师一般位于今天的辽宁省,而努尔干都师主要位于今天的吉林、黑龙江两省以及俄罗斯远东沿海地区。

明代辽东都司在行政区划上曾属山东政府管辖。

由此可见清军入关之前关内和东北地区(至少和辽宁地区)就颇有渊源。

回忆1960年代我们全家闯关东

回忆1960年代我们全家闯关东

天一亮 , 我背越f 李 火 着 包 就 止 , 乍 活 委
i 说 ,早饭还仃我 的份儿 一我吃 着 0 地瓜 I : 儿, 趁便和 I 州 f f j 简 说叫 r 情 , 多 学特 圳
址女 牛 竟 然 小 道 我 马 I : 就 离 开 r 过 东壕 沟 ,I J 人 路
蜡( 蚯蚓 ) 也饿 不死 咱娘 啊 , 饿死口 f I 就 一发 ( 一起 ) 死
路上 走 了三天
我 没 过 火 车 和 火 车站 . 小 I 道 还 什 么 史 处 、
呀! ” 人娘的户 口没和我 仃 】 一起 , 走不 I , ! 我 扶 着 大 娘 候 率 、 我 们 就 在一 个 望 也
后一天 _ r, 有一家成份不合格不 } 卜 越 r. 你娘 一
磕头, 求 丁这 个逃 命 的 ¨路 . 你快 上 厍转 学 , 还有户 f J , 半 俊 也 要止 上 旧家 !我 僻 走 , 家 乱 了营
r! ”
晚饭 后 . 转 : 很快开川 j 求 r 』 , 『 J 要 到 公 社去 . 同学 r } 1 延 陪 柠 我 , 进 r公 { f : 院 F, 却 遇 到
r 麻烦 ,公利 : f l 0 所彳 丁 f部郝剑阳泓 l I 搞阶级敦 仃, 听豫 属 1 J 《 『 0 l _ { ¨ f 』 L 》 大丁 我们…刮 禽 , 铷r 存通铺 _ f 等荇戏结束、 『 i 1 学f f J 鄙吨 . r , 我俩 潍也
小说 。
回忆 1 9 。年代
瓜、 深 翻 土地
移 民马上就 得 走
1 9 5 9年 , 父 亲跟 卉 “ 卫旱营” ^ l ± 南 ¨ 外扎 寨 “ 卫星营” 就 是 公 祉 挑 渊各 队 劳 力 , r I r - _ 一 起吃住 ,

历史上闯关东的故事

历史上闯关东的故事

历史上闯关东的故事闯关东是指清朝前期(公元1630年至1680年)时期,汉族的闯王张献忠率领余部左右四万人逃离明朝追剿,来到中国东北的一个边远地区,即今天的东北地区(简称关东),进行了长达20年的抗清斗争。

闯关东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至今仍被历史学家和普通人所津津乐道。

闯王张献忠原籍四川乐山,因明朝的一次屠城之后,他领导了一支大军跑到了陕西以及鄂西地区。

然而,当他们行军到达山西南部区域后,受到了清朝政府严厉打击的追击,被迫逃离了该地区。

在被逐出陕西的过程中,张献忠率领的部队决定自行进攻关东地区,以便在该地区重新立足。

经过长时间的征服和抗争,闯王张献忠终于攻下了很多关东城市和地区,并随之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他被封为大西国帝(因为他在西南导致了大规模的屠城),并统一了关东地区的所有部族。

他的统治所得的丰厚财宝,据说至今仍保存在广西南宁的临桂。

而在他的统治下,关东广大基层百姓也逐渐得到了温饱和发展,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张献忠在统治关东期间,还存在一些问题,他可能遭受了一些不必要的战争和他的统治方式从而引起人民的不满。

此外,他所处的地区也处在边远地区和清朝政府的“重点管辖区域”,因此,他总以为遭受清朝的袭击和压迫的时刻。

在这样的压力下,他的心理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被推向了崩溃。

尽管历史记载,闯关东的经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它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是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比如,由闯关东所导致的战争,是当地百姓生活不稳定,足足延续了20多年。

而在这场战争结束后,闯王张献忠的残存部队逐渐消失,关东地区也被清朝所统治,并几乎毫不留情地进行清剿。

这给当地的民族、文化等方面带来了不可逆的影响。

闯关东故事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带领后人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局势,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地理位置。

同时,这个故事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在以前的东北地区,曾经有一代不屈不挠的英雄,在坚持自己的信仰的同时,也挺身而出,并保护了同胞。

19991103_闯关东

19991103_闯关东

关东三百年求生之路● 撰文 吴涛 ● 编辑 张琳闯关东,通常是指清同治年间至“中华民国”这一时期山海关以内的民众出关求生的大规模移民浪潮。

闯关东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当年那些具有开拓精神、重义守信的移民们,用两条腿开拓出了一部民族史诗。

三百年移民史纵观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要么是政府政策性移民,要么是民众为了生计而流亡,从关内通往东北的这条迁移之路,始于前者,逐步演变为后者。

闯关东的“关”,指的是明长城上的重要关口山海关,关内是中原,关东就是吉林、辽宁、黑龙江三地。

1644年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其军队连同眷属、奴仆近百万人入关,沃野千里的东北黑土地上人烟变得稀少,统治者要想守住自己的“龙兴之地”,就要解决驻军粮草等问题,于是,1653年顺治皇帝开出优惠政策,吸引关内人口前往东北,使得“燕鲁穷氓闻风踵至”。

根据史料记载,顺治年间曾先后颁布诏书:“招徕流民,不论籍别,使开垦荒田,永准为业。

”“饥民有愿赴辽东就食耕种者,山海关章京不得阻拦,所在章京及府州县官,随民愿住处,拨与田地,酌给良种。

”十余年后,东北地区垦殖的粮食已经能够满足当地驻军的需要,为保护当地满人利益,康熙七年(1668年)朝廷宣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作废,“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再度重申:“盛京、吉林为本朝龙兴之地……今闻流寓渐多,著传傅森,查明办理,并永行禁止流民,毋许入境。

”之后虽然也有过短时间的“弛禁”政策,但关门紧闭,老百姓再往关东,就是为了求生存而去“闯”了。

关外成了米粮仓,关内却人口剧增,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每逢大的自然灾害爆发,“出关”就成了一条悲壮的求生之路。

当年闯关东的移民主要来自山东、河北、江苏、河南几地,其中以山东人、河北人最多,这主要是因为19世纪时黄河下游多年遭受灾害,黄河流域的灾民大批前往东北讨生活。

清后期,沙俄将扩张的矛头对准东方,19世纪与中国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蚕食了中国东北相当一部分领土。

历史上闯关东的故事

历史上闯关东的故事

历史上闯关东的故事引言关东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地域,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核心之一。

历史上,有许多人为了争夺关东地区的控制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征战。

这些战争和征战,给关东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动和影响。

本文将通过介绍历史上闯关东的故事,带领读者了解关东地区的历史变迁以及其中的战火和英雄。

一、辽国的闯关东关东地区最早闯入的势力是辽国。

公元907年,辽国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部族政权。

辽国曾统治过辽东地区,也即今天的中国东北地区。

辽国的建立对关东地区的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辽国的闯关东是通过一系列的战争而实现的。

辽国的第一位皇帝耶律阿保机,为了进一步扩大领土,将目光投向了东北地区。

他利用内乱割据的契机,发动了一场名为“弓弦之战”的征战。

这场战争以辽军的胜利告终,辽国成功闯入了关东地区。

辽国的闯关东,使得关东地区开始出现了辽族、契丹族等不同民族的混居。

这对于关东地区的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辽国的闯关东也为日后的王朝更替和政权更迭埋下了伏笔。

二、金国的闯关东金国是继辽国之后的一个重要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金国时期,闯关东的主要力量是金国,金国对关东地区的统治持续了几百年之久。

金国的闯关东主要是通过征战和政治手段来实现的。

辽国内部的分裂和内乱促使金朝乘虚而入,金国的第一位皇帝完颜雍,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将辽国击败,并夺取了关东地区的控制权。

金国的闯关东,使得关东地区开始出现了金族、契丹族等不同民族的混居。

金国在关东地区实行了一种名为“金元官”的行政制度,使得关东地区逐渐与中原地区相互贯通,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取得了空前的进展。

金国的闯关东对于关东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金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族名命名的政权,它的兴起和灭亡,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明朝的闯关东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也是近代关东地区的统治者之一。

明朝时期,闯关东的主要力量是明朝,明朝对关东地区的统治持续了几百年之久。

「闯关东」的历史与文化观

「闯关东」的历史与文化观

「闯关东」的历史与文化观「闯关东」的历史与文化观⊙ 池子华「闯关东」问题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本文转换视角,在理清史实的基础上重在进行文化学考察,或有裨于此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从「闭关」到开放关东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

闯关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

关东之要「闯」,说明那是越轨犯禁的行为。

其实,在近代自咸丰十年(1860)后,前往关东谋生,不仅不违禁,而且成为合法的了。

「闯关东」一语在近代之所以被广泛使用,是因为这一词语早已存在,并已约定俗成。

「闯关东」由来已久了。

远在宋辽金元时期,就有汉族流民出关觅事,来去自由,大可不必「闯」。

清王朝建立之初,流民出关也不存在「闯」的问题,相反,得到清政府相当的鼓励。

关东本来就人烟稀少,加上开国战争的影响,人民走死逃亡,「民人畏出关如虎」。

福临入关建都北京,百万满族人随军入关者就达90万之多,以致关外「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1,一片荒凉。

关东是「龙兴之地」,为强根固本,清廷屡颁诏令,命地方官「招徕流民」,开垦荒田2。

顺治十年(1653)设辽阳府(下辖辽阳、海城二县),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宣布开放辽东,奖励官、民招揽、应招。

《条例》规定,「招民开垦至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五十名以上,文授县丞主薄,武授百总;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

所招民每名口给月粮一斗,每地一,给种六升,每百名给牛二十只」3。

在这一优惠政策的「激励」下,「燕鲁穷氓闻风踵至」者不少,但规模有限,仍属涓涓细流。

尽管如此,清廷却颇感不安,《辽东招民开垦条例》颁布15年后,也即康熙七年(1668),宣布关闭山海关的大门,《条例》作废。

清廷所以封禁东三省,当然有许多理由,如关东为人参产地,旗民生计所系,流民入山偷采者成千累万,屡禁不止4,不得已而封关。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从“闯关东”的历程和贡献看“闯关东”精神的核心价值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从“闯关东”的历程和贡献看“闯关东”精神的核心价值

收稿 日期 :09 0 — 0 2 0 — 5 3
摘要 : 本文在 简要 分析“ 闯关东” 的历 史背景和历程上的基础上 , 深入探讨 了“ 闯关东” 的不朽历 史功绩: 推动 了东北城市的近代化 , 对保卫祖 国东北边疆作 出了巨大贡献 ; 总结 了“ 闯关 东” 精神 的核 心价值 : 一是彰显 了人 民
群 众创 造 历 史 的主 体 地 位 , 是 形 成 了“ 关 东” 神 的 多重 内涵 。 二 闯 精
“ 闯关东” 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14 年清兵 64 人关后 , 满族人 口几乎全部从东北迁入关内, 原来汉人相 对集中的辽东也变得人 口稀少 。直到顺治十八年( 6 1 1 6 年)辽东一带还是“ , 有土无人”“ , 自沈阳至 b 奎 齐齐哈 尔、中间数百里无居民” , 。为 了限制蒙古人内迁 和汉 民 外迁。 划分游牧地和农业区 , 清朝于顺治年间沿明朝辽东 边墙 旧址筑了约90 0 里长的“ 柳条边”康熙年间又加筑了 , 新边墙。边墙设 2 座边门, 0 每门常驻数十名官兵 , 稽查 出 入, 禁止边内居民越过篱笆打猎, 采人参, 放牧。
( ) 闯关的历史 , 其移 民数量之众 , 规模之
大 , 时 之 长 , 堪 称 中 国移 民史 上最 大 的移 民运 动 之 历 均
在我 国历史上 , 几次有 名的大规模的移民现象都形 成 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 , “ 如 湖广填 四川 ” “ 、洪洞大槐 树” “ 、下南洋” “ 、走西 口” “ 等。闯关东” 与以上几次移民一


样 , 形成有 深 刻的历 史背 景和原 因 。 其
( ) 于“ 一 关 闯关 东 ” 背 景 分析 的
山东 、 河北等地的农 民为 了生存 , 不顾禁令 , 闯关越 墙, 进入东北 , 这就是“ 闯关东” 语义 的来源。 与中国历史上其他移 民现象相 比,闯关东 ” “ 的形成 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一方面, 历经数千年发展所形成 的错综复杂之人地关系, 自然灾害 , 兵匪战乱 , 赋役繁重, 人 口压力 , 在华 北各 省形 成 强大 的驱 动力 , 使大 批移 民 驱 外 出; 而另一方面 , 白山黑水 , 地广人稀 , 物产丰饶 , 东北 各地 相对 优越 的某 些 自然 条件 , 又形成 了巨大 的拉力 , 吸 引着毗邻省份 的下层民众 。一推一拉 , 循环往复 , 一旦有 人 在迁 入 地 站稳 脚 跟 , 由血缘 、 缘 、 缘 编 织而 成 的 再 地 业 移民网络 中, 此种拉力和驱动力便被发挥到了极致 , 从而 形成 了极具特色的“ 闯关东” 现象。 据史料记载 , 黑龙江地区历史上是一个 以少数 民族 聚居为主的区域 , 土著居 民主要有满族 、 蒙古族、 赫哲族、 鄂伦春族等。清代以后, 中原地区 自然灾害连年、 战乱不 断、 民生活困苦等原 因, 人 又在清政府招垦 、 戍边政策的

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详细讲解]

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详细讲解]

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旧中国流民外出打工路线“死逼梁山下关东”“关东”,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

清王朝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屡颁严令禁汉人出关,但屡禁不止,流民“担担提篮,或东出榆关(即山海关),或北渡渤海”,不顾身家性命,多方冒险“闯关”。

“闯关东”即由此而来。

1860年(咸丰十年),关闭的山海关大门始向流民敞开。

“闯关东”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

进入民国时期,“闯关东”浪潮居高不下。

1927、1928、1929连续三年超过百万。

以山东为例“解剖麻雀”,或更能深入到流民生活的深处。

山东“地少人稠”,又是近代史上有名的灾害多发区。

有人统计,在清代268年中,除仅有两年无灾外,每年都有程度不等的水旱灾害。

每逢大灾之年,总会有“闯关东”的巨浪涌起。

与天灾结伴而行的是人祸。

近代山东兵灾匪患连年不断,“益如火上加油”。

无法照旧生活,只有一“走”了之。

“富走南,穷进京,死逼梁山下关东。

”关东地广人稀,沃野千里,照史书上的话说,“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荒”居首位。

1860年山海关大门敞开后,流民如怒潮一般涌往东北。

“当时的奉天、锦州二府,荒地很多,稍加开垦,即成膏腴良田。

”《胶澳志》记载说,“每逢冬令,胶济铁路必为移民加开一二次列车。

而烟潍一路,徒步负载,结队成群,其熙熙攘攘之状,亦复不相上下。

综计一往一来,恒在百万以上……且多货其田庐,携其妻子,为久居不归之计。

”由单身到全家,由“候鸟”到移居,这是一种渐进的转化。

根据1932年出版的中国社会学会所编《中国人口问题》一书的调查资料,77%的流民流向关东后,“志在农业。

”但随着关东的开放,工商业也发展起来,流民无论是务工还是经商,都比较容易谋到营生的职业,这对流民同样具有吸引力。

在胶东有些地区,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

“闯关东”浪潮不仅使东北“人稀”的面貌得到改观,使全国人口分布趋于平衡,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闯关东内容

闯关东内容

闯关东内容
1904年,山东大地遭受洪涝灾害,匪患横行,饥殍遍地。

朱家收到此前闯关东的父亲朱开山的信,让他们到东北的元宝镇汇合。

朱家全家决定坐船从海路闯关东。

历经九死一生,除了传文,朱家终于在元宝镇会合。

为了生存,朱开山决定去深山的金矿挖金,受尽了金把头和土匪、官府勾结的各种磨难,朱开山终于成功携带一袋金子逃离了金矿,并用这些钱买房置地安顿下来。

途中鲜儿与传文走散,传文也找到元宝镇全家团聚。

朱开山在镇上开了一家朱记菜馆,受到当地人的刁难,以山东人特有的情义感动了对手。

附近的甲子沟发现了煤矿,为了争夺采矿权,朱开山一家联合爱国志士与日本人展开了斗智斗勇,终于让煤矿回到了中国人手中。

日本兵围攻哈尔滨,朱家三代人一起奔赴抗日的最《闯关东》是由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与大连电视台投资近3000万联合拍摄的电视剧。

由王敏总策划,张新建、孔笙执导,高满堂、孙建业编剧,李幼斌,萨日娜,小宋佳,朱亚文领衔主演。

该剧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

以主人公朱开山的复杂、坎坷的一生为线索,其中穿插了朱开山的三个性格、命运不同的儿子在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和考验。

闯关东

闯关东

期末作业论文题目:人类迁移史上的“长征”——闯关东历史文化漫谈姓名:杨俊峰学号:114040035班级:11历史A班人类迁移史上的“长征”——闯关东历史文化漫谈摘要:有清一代,山东人由于人地矛盾的激化、土地兼并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他们背井离乡而去“闯关东”。

虽历经艰险,但塑造了可歌可泣的闯关东精神和促进了民族经济融合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近代中国移民开发的一次壮举。

并且它也孕育了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精神,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闯关东生存贡献核心价值一、“闯关东”概述关,指山海关。

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

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闯关东”的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但和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大的区别,在于洪洞移民是官方行为,闯关东是民间自发。

闯关东,一个“闯”字突出了这条路线的艰辛。

如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

队伍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

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但真正意义上的“闯关东”是起源于顺治八年(1651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经历了299年的历史,其中以山东人居多。

它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顺治十一年(1654 年)六月,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颁布了一道命令,允许个体百姓自行赴辽东垦荒。

从顺治十一年六月起,有组织地移民与个体自行移民辽东,二者并行。

从嘉庆(1796—1820 年)年间起,陆续放垦“边外”土地。

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最后一片“边外”土地放垦,封禁至此结束。

“闯关东”是怎么闯的?其中山东人占80%

“闯关东”是怎么闯的?其中山东人占80%

“闯关东”是怎么闯的?其中山东人占80%2008-02-25 08:30:16茅屋再新墙再葺——"闯关东"的曲折历程及政治、经济、文化意义。

谈到我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人们多会想起“湖广填四川”、“洪洞大槐树”、“下南洋”、“走西口”,但对“闯关东”似乎知之甚少。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约略地反映出一些有关“闯关东”的历史情况,引发了人们对这一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关注。

那么,真史中的“闯关东”是怎样形成的?究竟是哪些人在“闯关东”?如何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学的角度来认识这段移民史?“闯关东”体现和孕育了怎样的人文精神?请看——■“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堪称中国移民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主持人: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再现了近代中国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一段移民史。

在我国历史上,几次有名的大规模的移民现象都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如“湖广填四川”、“洪洞大槐树”、“下南洋”、“走西口”,其形成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那么,为什么把关内向关外移民的这种现象称为“闯关东”呢?葛剑雄:“闯关东”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1644年清兵入关后,满族人口几乎全部从东北迁入关内,原来汉人相对集中的辽东也变得人口稀少。

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辽东一带还是“有土无人”,“自沈阳至卜奎(今齐齐哈尔),中间数百里无居民”。

为了限制蒙古人内迁和汉民外迁,划分游牧地和农业区,清朝于顺治年间沿明朝辽东边墙旧址筑了约900里长的“柳条边”,康熙年间又加筑了新边墙。

边墙设20座边门,每门常驻数十名官兵,稽查出入,禁止边内居民越过篱笆打猎,采人参,放牧。

“卖儿卖妇路仓皇,千里音书失故乡。

”这句竹枝词反映了“闯关东”者的无奈和悲苦。

上图:山东人徒步北上“闯关东”(1929年)。

(照片选自《闯关东——2500万山东移民东北的历史与传说》,刘德增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由于关东长白山地区盛产人参,从事采参与贩运获利丰厚,关内人出关买卖人参的人日渐增加。

亲历者口述60年大饥荒中鲜为人知的“闯关东”

亲历者口述60年大饥荒中鲜为人知的“闯关东”

73经典阅读2010.08大饥荒年代“闯关东”1960年代,山东等大饥荒重灾区,老百姓又重蹈祖辈“闯关东”之路。

广袤的东北大地接纳了这批至今仍无法统计确切人数的移民,历史记录却沉默经年。

《中国新闻周刊》电话访问了研究山东移民历史的专家,山东教育学院教授刘德增,他表示,大饥荒时鲁西南是重灾区,确有当地老百姓为了活命,以“盲流”的身份“闯关东”。

而本文则记述了位于鲁西南的汶上县百姓,在大饥荒年代有组织地移民东北的历史。

本文是一篇读者来稿,1960年,作者全家从山东汶上县城关公社东门大队移民至辽宁清原县英额门公社孤山子大队。

现今的清原县英额门镇镇政府,向本刊证实确有山东汶上移民一事。

作者郭春生并随稿附上了孤山子、丁家街移民户户主姓名、汶上原住址及移民时的家庭人口统计清单,共约30户,涉及约180人。

一个亲历者的1960年记忆,续上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闯关东”的历史。

1960年,农历晚春四月,山东省汶上县有来自城关镇、军屯等公社的三批移民,分乘三列火车奔赴辽宁,这些人的正式身份为“支边户”。

他们分别在辽宁清原县的英额门、南山城、湾甸子等公社,以及沈阳市于洪区的杨士、下沙等地安了家。

当时笔者已是十八岁的七尺男儿,那三批移民洒泪抛离故乡汶上的场面,不时在眼前淡出淡入……移民马上就得走1959年,父亲跟着“卫星营”开赴南门外扎寨。

“卫星营”就是公社抽调各队劳力,集中一起吃住,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突击完成某项农活如抢收地瓜、深翻土地。

我在离城十八里的次丘读中学住宿。

家里俺娘领着两个妹妹天天就靠生产队的大食堂喝一口地瓜面稀汤。

大食堂散了,父亲、大妹也回来了,全家只好靠自己的能耐了——妹妹们偷了好几把大马车上的运往梁山的棉花种,吃得上吐下泻差一点丢命;二妹浮肿眼看危险,这时,黑龙江运来了成坨的糖渣,她们熬过来了!1960年5月初的一个下午,班主任领我们拉一辆木轮大车出去给校田地拾粪——1958年冬天,我们班的卫星田不上不下报了七万斤,到了1959年初夏割麦,却只打了半笸箩几十斤,班主任差一点被“拔白旗”。

民间传说与“闯关东”的历史

民间传说与“闯关东”的历史
隐藏着“ 闯关东” 的真实历史。 两、 半斤之絮团漫天而降 , 深及丈或七八足常事也。”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 ,山东人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心血才能开
从内容来看 , 绝大 多数 的“ 秃尾 巴老李” 故事版本都有如下三 大情节: 条小龙 , 被父亲砍断了一截尾巴 , 故人称“ 秃尾巴老李” 。
南部地区, 因而 ,秃尾巴老李” “ 作为闯关东的“ 保护 神” ,
文 /李 振峰
《 闯关东》 作为 20 年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的开年大戏 , 中 最初是保佑 山东人平安渡过渤海 。 08 该剧 但在公元 15—16 ( 8 1 8 1清咸丰年
年以后 , 山东人较多地涌入黑龙江—带 , 相应地 ,秃尾巴老李” “ 无论是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 ,无论是生活场景还是民俗 以及时代 间) 背景, 都象磁铁一般牢牢地吸引住了人们的视线。 闯关东” “ 这种民 作为水神的主要功能就演变为保佑山东人平安渡过黑龙江 ,于是
族行为是中华民族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民族大迁移 ,关东 就产生了“ 秃尾巴老李” 与小白龙大战黑龙江的情节 , 这个情节的
是 秃尾巴老李 ” 山东老乡的帮助下 , 在 战胜小白龙 , 成为黑 路上的闯荡需要经历一次次的波折磨难 ,概述 了山东人闯东北的 核心 , “ 辛酸心路历程 , 再现了当年山东人“ 闯关东” 的悲壮历史 。 关于闯关东的历史在中国有很 多民间传说 ,将传说与历史经 龙江的水神 , 保佑山东人平安渡江。 值得指出的是 , 清代的东北地广人稀 , 气候环境恶劣 , 清人姚
己 里。 乡人遥望 , 一龙旋绕山顶。及晴, 见冢移山上 , 土高数尺 , 人以为神 的i .
\ 皿豳蝤 蕊 业 \ 6

2“ . 秃尾巴老李” 下了关东 , 战胜小白龙 , 成了黑龙江的水神, 保 山东人在东北发家致富。

历史上的“闯关东”从何时兴起

历史上的“闯关东”从何时兴起

历史上的“闯关东”从何时兴起300多年以前,一股“闯关东”的浪潮席卷山东。

齐鲁大地上的农民们推着小车,挑着担子,用两条腿开拓出一条充满血泪的“闯关东”之路。

一个“闯”字,沸腾了他们的生活,也造就了他们的性格。

当时光渐渐冲淡这段历史时,一部电视剧《闯关东》,将人们尘封的记忆重新唤醒。

主人公朱开山,似乎就是他们的时代背影。

“闯关东”人群的后代如今生活怎样?是否真的如朱开山般智、勇、忠、义?……记者沿着当年“闯关东”的线路,走进了这个群体。

无论是200多年前的周氏兄弟,还是近50年前的殷敬海、寇前塘,他们像一群驰骋在东北三省茫茫雪原上的“西部牛仔”,挎枪、骑马、闯天下;他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豪气冲天,又充满民族正义感;他们那段辛酸而又激扬的历史,正是一代代山东人的英雄本色。

从两兄弟到千人村当年,相当一部分人闯关东选择了水路,从山东出海,漂到大连,再从现在的旅顺、金州海岸上岸,然后北上寻找肥沃的土地。

因此,在“闯关东”过程中,大连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在大连市旅顺口区,有一个叫周家崴子的村庄。

村里人绝大多数都姓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老祖宗——周成文。

经过几代繁衍,周成文的后人们,把这个原本只有两户人家的村子,变成了一个有两千多人的大村。

如今,村民们已脱离了祖宗们的农耕生活。

在这里,记者找到了该村的族谱修订负责人周纯官。

周纯官住在一栋三层小楼里,小楼的建筑风格类似欧式别墅。

周纯官笑称:“村里现在以加工业为主,开了不少工厂,村民们的腰包都鼓鼓的。

跟老祖宗那时候比,俺们现在都是有钱人。

”周纯官点燃了一根香烟,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他沉思着,打开了一段尘封两百多年的记忆——公元1715年,也就是大清王朝的康熙五十四年,登州府(今山东蓬莱及其周边地区)门楼村的周德新、周德纯兄弟,由于生活贫困潦倒,无奈之下,决定离家“闯关东”。

“关外有黄金、有沃土、有人参、有貂皮。

”这话让周氏兄弟听着,实在诱惑。

于是,两人凑了一笔路费,找到了一条小渔船,准备从海路前往关外。

闯关东:贫苦农民悲壮的迁移传奇

闯关东:贫苦农民悲壮的迁移传奇

农村·农业·农民2014.11A “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

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因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到东北大地谋求生存,繁衍生息。

这种历史罕见、规模巨大的移民现象被称为“闯关东”,是中国乃至世界移民史上最大的一次迁徙活动。

从“流人”到“流民”几百年前,充满传奇色彩的“闯关东”就开始了,山东人则是这一移民大潮的主力军。

山东人移民东北由来已久,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在中原的统治地位,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其中之一就是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

细数这些“流人”,有农民起义被镇压后的余众,有文字狱或科场狱案获罪人士,有刑事犯及其家属,有失职或犯罪官员、兵士等。

在关内生活惯了的人,到那绝塞荒山、冰天雪地、远离乡土、举目无亲的环境里生活,实为凄惨。

然而,此后不久,就是这样的荒野之地也没能阻挡大批山东人自发地来到,史称“流民”。

清朝初期,山东大地赤地千里,大片荒芜,人口已经下降到400万。

顺治十八年,社会恢复,招集流散,人口达到880万。

在经过“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康乾盛世,山东人口更是在道光年间突破了3000万,此后仍有增加,最高时为3778万。

人口的增加使耕地相对减少,尽管“山峦海滩,开垦无遗”,但人均耕地还是在乾隆年间就降到了“温饱常数”之下。

于是,山东各地官吏同声呼吁:“户口渐增,百病以人多为首。

”清代山东历年水旱灾害频繁,几乎是无年不灾、无处不灾。

咸丰年间,“鲁捻”、长枪会军、文贤教军等起义烈火烧得山东“大半糜烂”,山东人的生存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到关东当“流民”就不足为奇了。

“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自古以来,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

后来,山东人以圣人之乡自居的优越心态逐渐被冲淡了,于是,乡土意识开始淡化,冒险精神逐渐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真实的闯关东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历史上真实的闯关东
从两兄弟到千人村
当年,相当一部分人闯关东选择了水路,从山东出海,漂到大连,再从现在的旅顺、金州海岸上岸,然后北上寻找肥沃的土地。

因此,在“闯关东”过程中,大连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在大连市旅顺口区,有一个叫周家崴子的村庄。

村里人绝大多数都姓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老祖宗——周成文。

经过几代繁衍,周成文的后人们,把这个原本只有两户人家的村子,变成了一个有两千多人的大村。

如今,村民们已脱离了祖宗们的农耕生活。

在这里,记者找到了该村的族谱修订负责人周纯官。

周纯官住在一栋三层小楼里,小楼的建筑风格类似欧式别墅。

周纯官笑称:“村里现在以加工业为主,开了不少工厂,村民们的腰包都鼓鼓的。

跟老祖宗那时候比,俺们现在都是有钱人。


周纯官点燃了一根香烟,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他沉思着,打开了一段尘封两百多年的记忆——
公元1715年,也就是大清王朝的康熙五十四年,登州府(今山东蓬莱及其周边地区)门楼村的周德新、周德纯兄弟,由于生活贫困潦倒,无奈之下,决定离家“闯关东”。

“关外有黄金、有沃土、有人参、有貂皮。

”这话让周氏兄弟听着,实在诱惑。

于是,两人凑了一笔路费,找到了一条小渔船,准备从海路前往关外。

那个时候,没有任何机械化船只,没有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没有雷达,没有探照灯,甚至没有可以休息的船舱,有的只是小舢板,还有船老大多年的航海经验。

出海前,周家兄弟并不知道面临的将是一场生死冒险——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自清朝入关起,有不少乘船“闯关东”的人,由于海风的变化,漂流到了朝鲜、日本等地;至于覆舟于海上者,更是难以计数。

大海是无情的,海浪随时可以把船掀翻在海里,甚至只是一次普通的季风变换,也可能让周氏兄弟永远无法回到老家。

但他们已经抱定了必去的信念,几次乞求船老大,“即便死也值了,只要把我们送到关外。

”船老大被感动了,在一个夜深风高的黑夜,他们悄悄地驶离了登州府码头。

命大的周氏兄弟,平安抵达了大海的北面——旅顺口。

当周家兄弟饥寒交迫地踏上旅顺口的沙滩时,他们有了一个新的称谓——“海南丢”(在山东省的胶东一带,人们把坐船去关外谋生的叫做“上海北”;而在大连,人们把通过海路“闯关东”的人称为“海南丢”)。

周氏兄弟随后就落户在了旅顺口的夏家村,娶妻生子,男耕女织,到老含饴弄孙。

如果按照这样的生活轨迹来看,也许周家兄弟的“闯关东”之路过于平淡。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周氏兄弟的冒险天性,在他们的孙子周成文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公元1776年,周成文带着妻子曲氏,来到了周家崴子。

那时的周家崴子,甚至算不上一个村落,只有一家蔡姓居民住在那里。


是,周成文就与妻子在这里定居下来,开荒、种地、生孩子。

一直到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周成文有了5个儿子和10多个孙子,一个大户人家就这样形成了。

周纯官保存了一份当年的分家书,上面写道:“周成文,因家口甚多,居住不便,情愿各人分居,周光中分到二间草房……嘉庆十四年十月廿二日”。

当年周成文仅用短短两百多字,就把一个大家族分开了。

然而,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次分家,居然造就了周家崴子村的百年辉煌。

周成文的孩子们分别开始创建自己的家族。

于是,这里渐渐繁荣起来,不断有新的生命诞生,不断有新的土地被开垦,同时也不断有人再次加入其中。

从周家兄弟“闯关东”到旅顺,到周纯官这一代,周家已经繁衍了12代人。

1971年,村里拆除坟地,把周家的坟茔全部拆掉了,年轻的周纯官忽然有了一种担忧:“把我们老周家的坟茔拆了,子孙们今后到哪里找祖宗呢?”
从那天起,看着祖上留下的“分家书”,周纯官寻根的念头一天比一天强烈,“我要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谁、来自哪里,更重要的是我要了解和继承老祖宗的性格、精神。


周纯官开始了寻根之旅。

在日记里,他详细记录了当年走过的寻根路线:曲阜、蓬莱、青岛……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询问当地的人们——“这里是否有登州府门楼村?”结果令他失望,没有任何线索。

1984年,已经是万元户的周纯官,依然没有放弃寻根,“那时,叫我‘烧包’的,说我傻的,什么都有”,但周纯官不在乎。

1989年,他终于找到了一位叫周可玉的山东人,看到了一份保存多年的族谱。

他激动地翻开那本发黄的册子,在上面找到了一行让他激动万分的字迹——“康熙五十四年,周德纯周德新兄弟,渡海北上,定居旅顺双岛夏家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