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华北区百货公司等 单位向私营企业的订货 档案。
为什么能够赎买? 最后,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 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 等。
粮食统购统销
赎买的意义?
第一, 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 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天津恒源纺织厂把国家 供应的棉花加工成为成 品出厂。
1、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
国有企业的生产场面 过去陈旧破烂的矿厂景象。
毛谈建国初工业化建设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呢?从历 史上看,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 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究竟 走哪一条路呢? 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 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稳 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 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 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 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共识。 【先建设,后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上海永安公司董 事长郭琳爽在全国政 协二届二次会议上表 态: “企业向国营 商业看齐,个人向工 人阶级转化。”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特点
经营分散 技术落后 生产规模小 劳动生产率低 制印章的

04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04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和经验;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1。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教学难点:1。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2。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设计:提示、讲授、讨论、板书、多媒体、影像。

教学内容:一、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这一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新型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中国建立,社会经济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中国确立。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存在着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多方面的特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同时存在。

其中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带有社会主义的萌芽,这为革命的转变提供了内在的依据,还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证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新中国建国之处的人民民主专政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性质。

2.实现总路线的主客观条件①经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等民主改革和政治斗争,各级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和加强,国家实现了空前统一和安定团结的局面,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的政治前提。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① “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就是说社会主义 改造在1955年下半年后明显地过急过快,农村 由初级社向高级社转变过急过快,城市资本主义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时间过于短促。
② “工作过粗”,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改造 高潮期间,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 工作方法,被搁置一边,出现了“一窝 蜂”的局面。 ③ “简单划一”,就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在 模式选择上存在着问题。农村几乎是清 一色的高级社,城市几乎是清一色的全 行业的公私合营。
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
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制度。
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政务院四个副总理中有民主人士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 黄炎培和郭沫若;政务院二十一位委 李济深、张澜、高岗
员中,有九位是民主人士;一百零五 个部长和副部长职位中,民主人士占 政务院副总理: 了四十九个。 董必武 陈 云 郭沫若 黄炎培
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解放军进入拉萨
到1950年10月已经建立起1个大行 政区人民政府(东北)、4个行政区 的军政委员会(华南、中南、西北、 西南)、1个中央直属的自治区政府 (内蒙古)、28个省人民政府,2087 个县人民政府。
镇压反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
(3)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对富农从 限制到逐步消灭。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农民报名参加合作社
图为初级农业生产 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多少 和参加劳动的数量质量 多少,对社员进行粮食 分配。
农业社社员庆祝场面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 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
手 工 第 业 一 供 步 销 小 组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本讲重点难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

教学内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从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经典作家关于过渡时期的思想及其发展。

这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思想形成的理论前提。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点: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而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具体的说来:经济形态上,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是: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其中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是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形态。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并逐步扩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削弱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基础。

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占主导地位。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两三年,由于需要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毛主席誉为“整个国家形象” 毛主席誉为“整个国家形象”的穷棒子 社
河北省遵化县西四十里铺建明农林牧生产合 作社, 作社,是在一九五二年秋由二十三户贫农办起 来的。社刚成立时,全社二百三十亩地, 来的。社刚成立时,全社二百三十亩地,只凑 起了“三条驴腿” 既没有车辆,也缺少农具。 起了“三条驴腿”,既没有车辆,也缺少农具。 村里的富农和坏分子讽刺他们是“穷棒子凑合 村里的富农和坏分子讽刺他们是“ 到一块儿了” 到一块儿了”!有些富裕中农也不愿意跟他们 组织在一起。可是,这些贫农相信党的领导, 组织在一起。可是,这些贫农相信党的领导, 依靠自己的双手, 依靠自己的双手,在合作化道路上不断克服困 勇敢地前进。 难,勇敢地前进。
开头,有的社员为社里缺少生产资料而发愁, 开头,有的社员为社里缺少生产资料而发愁, 产生了依靠向国家贷款的思想。 产生了依靠向国家贷款的思想。党支部和社长 王国藩(支部委员) 王国藩(支部委员)就教育大家要发挥集体力 克服困难,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 量,克服困难,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幸福。副社 长杜奎带着十七个男社员到三十里以外的山上 去砍柴;社长王国藩和女党员吴秀英在家领导 去砍柴; 妇女捣粪和修整梯田。这样干了一段时间, 妇女捣粪和修整梯田。这样干了一段时间,缺 粮的社员有了粮食,社里添了铁轮车一辆, 粮的社员有了粮食,社里添了铁轮车一辆,牛、 驴各一头,羊三十只和牲口的草料, 骡、驴各一头,羊三十只和牲口的草料,还买 了一些零星农具,添置了一套磨豆腐的家具, 了一些零星农具,添置了一套磨豆腐的家具, 开了个豆腐坊。 开了个豆腐坊。 接着,春播到了。社里种籽还没有准备, 接着,春播到了。社里种籽还没有准备, 大部分社员又没粮食吃了。 大部分社员又没粮食吃了。党员们就带头在社 员之间展开了互助互济, 员之间展开了互助互济,终于适时地完成了播 种。秋收前庄稼还没熟,社员们又没吃的了。 秋收前庄稼还没熟,社员们又没吃的了。 党支部和社务委员会就组织大家割荆草芽子换 粮吃,政府又发给了生活贷款五十元。 粮吃,政府又发给了生活贷款五十元。

毛概课件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概课件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总路线提出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1)提出的必然性: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 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加速实现国
家 本工上二业改化变。我只国有经一实 济现 落国 后家 的的 面社 貌会 ,主 提义 高工 人业民化生,活才水能平从,根巩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 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也标志着我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 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
我二国从新民主一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泽东的初步设想:
视频\七大上毛泽东对未来的设想AVI00186.AVI
第一,关于过渡时间,大约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 主主义建设阶段,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
第二,关于转变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才能第实二三现,私关营于企过一业渡国步有骤化和和方个式体,农认业为的当集工体业化发。展了、国
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社会主义工商 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52年党中央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到来,于是对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时间和步骤作了重新思考,提出“现在(52年) 就要开始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 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即“改建并举” 的思想。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第二,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第三,经济上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第四,文化上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它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两重性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前后经历了两个时期的变化:第一个时期(1949、10——1952年底)是人民大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第二个时期(1953-1956年),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

2、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3、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4、开展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

5、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苏联对中国建设的援助。

33毛概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课件

33毛概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课件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是在经典社会主义理论指 导下,以苏联集体农庄为 模式、以建设社会主义社 会为宗旨、以生产资料公 有制为目标、以行政手段 方式展开的一场农村全方 位变革运动。
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 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农业社会主义改 造大体经历的三 个发展阶段
第一步:互助组
第三步:高级社 三阶段
第二步:初级社
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底,全国共组 织了10万个合作社,入 社社员占全部手工业从 业人员的92%以上,对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
上海市的手工业者 建立生产合作社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依据
(1)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一,落后的小农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 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法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第二,中国原有的民主资本主义不紧工业资本比重 小,而且缺乏重工业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推 进工业化的发展。同时,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资本家与 工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
企业公积 金30%
职工福利 15%
定息
高薪
按照核定的资本家私股的股额, 付给资本家一定息率(年息5%,略高 于当时的银行利息)的股息。 全国拥有定息的私方人员共 114.2万人。 定息从1956年1月1日起计算, 直至1962年12月31日,7年不
为什么能和平赎买?
马恩的设想为和平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的开始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教学目的: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历史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问题。

2.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问题。

3.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4.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

5. 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2.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

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失误和偏差。

教学学时:4学时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的一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如何实现中国革命第二步的战略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则成为当时党的思考重点之一。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依据马列思想,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领导进行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了。

从中华人民共各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毛概课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概课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概精品课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概述
改造的对象和任务
对象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
任务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和方法
1
准备阶段
思想准备、组织准备。
2
过渡阶段
过渡性质的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法权的消亡。
3
基本完成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阶级矛盾和斗争仍然存在,需要正确处理矛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土地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土地革命
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解放 了农民阶级,加强了农村经济 和社会稳定。
农村集体化
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提高 农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历史意义
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基础和经验。
对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1 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核心地位和集中统 一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建设的中心。
3 科学技术创新
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推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
1 彻底改变社会性质
从剥削制度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3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
削弱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2 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铺设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 础。
4 引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
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激发了全球社会主义 运动。
矛盾与斗争

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一)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依据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的目的就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是“这个目的不是一下子可以实现的,这需 要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他还分析了过渡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特点,指 出:“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性”, “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就是资 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和共产主义。这些基本力量就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特别是农民)和无产阶 级”。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这些思想,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依据
同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三反”“五反”及其他一系列的社会改革运动以及经济建设工作、 文化教育工作、外交和国际活动、统一战线工作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树立了 极高的威信,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政治热情,人民群众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有了普 遍认同。
毛泽东思想概论
目 录 CONTENTS
①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 ⑦ 政策和策略理论 ②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⑧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③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④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⑨ 党的建设理论 ⑩ 实事求是
⑤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⑥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⑪ 群众路线 ⑫ 独立自主
第二,不断增加的党和国家政权的威信以及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是重要政治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党不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 和政策发挥政治领导作用,还通过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使一大批有经验的、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 密切联系群众的干部和广大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在地方 的反动统治被摧毁,党和国家政权组织系统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起来。

毛概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概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四)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五)社会主义改造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围绕发展
生产力这个中心。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根本的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造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变革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生 产力的发展。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 心,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最根本的一条经验。
第四章
重点: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 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 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也是三大改造的重 点。
பைடு நூலகம்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社会 主义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 始。新中国成立后仅3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 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 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新 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历史条件。 1953年6月,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总 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于1956年底成功地完成了生 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进入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 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指导这一社会变革实践的社 会主义改造理论,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 第二、从互助组到初级社、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到1953年12月,全国参加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户共4790多万 户,占总农户的43%;1954年春,全国已有初级社9.5万 个,到1955年4月,发展到67万个;到1955年秋,全国已 有高级社500多个,入社农户4万多户。1956年底,入社农 户11782.9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农业合作化在 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 第三、改造完成时间: 1956年底,基本完成。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中 国 第 一 架 飞 机
在搞社会主义方面, 毛泽东主席的最大功劳 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 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我 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 改造。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
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 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 的集体化。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之三: 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1952年毛泽东和党中央 提出了开始过渡的设想
理由:经过从1949年至1952年三年的
时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 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 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 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 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 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 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 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改造的重要准备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之二:
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 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共识。
第 4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在过渡的时间上,
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 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 估计为15年到20年。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3.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4.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5.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6.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国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主要经济命脉,领导地位)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7.主要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8.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1)工人阶级(2)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3)民族资产阶级9.过渡时期,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主要)10.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2.总路线的内容: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总路线的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4.总路线的内容概况: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物质基础);“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条件)5.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6.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7.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又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8.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工业化国家的同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毛,约还需要经过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七届二中全会,“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ⅰ农业:(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农业改造的经验: • ⑴把农业的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结 合起来 • ⑵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同 时并举的方针 • ⑶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反对强迫命令 • ⑷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度 • ⑸坚持党的领导,正确掌握农村的阶级政策
•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 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为农业生产 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及其基本内容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 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 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 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特点: • 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逐步 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 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改造不 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 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 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 时并举的总路线.
4.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理论依据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
•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 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 矛盾 •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呈现出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 第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 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 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局限性
Hale Waihona Puke • 历史必然性: • 第一,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物 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迅速实现国家工 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要求,发 展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采取赎买的方式. •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委托加工、计划 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 •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个别企 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 段) • 四马分肥:企业盈余分为所得税、企业公积 金、工人福利基金和资本家利润四部分
2.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为过渡 到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
• 首先,政治上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 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为过渡提供了强 有力的政治保障 • 其次,通过没收官僚买办资本,建立了社会主 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过渡奠定了经济基础 • 第三,通过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以及工商 业的合理调整,五反运动,创造了对农业,私营 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 主义改造的经验
• 第一,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 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 实行和平赎买,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 刻变革. • 第二,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坚持 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的逐步过渡的形式. • 第三,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 造结合起来,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 的劳动者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五章: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以苏联为鉴戒,走中国 自己的建设道路
• 1.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提出 (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 • 2.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过程
• 3.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 •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 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根本指导思想) • B.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建设社会主义强 国的立足点. 基本国情: • 第一.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制 度还不巩固、不完善. • 第二,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 的不发达国家. • 第三.国内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 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 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初步成果
3.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 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
• 第一,对于过渡时间: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 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估计大约为15年至20年. • 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国家工业 化,才能实现私营工商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 体化. • 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最初设想是经过相 当长时期的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准备条件,然后 一举消灭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
•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存在的历史局限性: • 第一,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 • 第二,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估计得 过于严重,忽视了资本主义经济所起的积极 作用,忽视了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二。适合中国特点的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的历史必然
•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 • 首先,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农业国,这 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基本国情.(新民主主义的 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并 存。) • 其次,指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第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 的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社会矛盾学说
•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 矛盾,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 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敌我矛盾是 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 第二,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采用专政的办法, 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 • 第三,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 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