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统计基础教案

合集下载

(完整版)统计学基础教案

(完整版)统计学基础教案

推断性统计
推断性统计是通过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 断的方法,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
B
C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 析和挖掘的过程,以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 势。
统计模型
统计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生成机制和变量间 关系的数学模型,如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 型等。
D
02
描述统计学
数据收集与整理
得数据分析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
03
Python
Python是一种流行的编程语言,也常被用于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任务
。它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库(如pandas、numpy、scikit-
learn等),支持各种复杂的数据分析和建模任务。
统计软件与数据分析工具的比较与选择
• 功能比较:不同的统计软件和数据分析工具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SPSS和更适合自定义分析和高级数据处理。
04 统计方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经济学领域的应用
01
02
03
宏观经济统计
通过收集和分析国民经济 核算数据,揭示经济总体 规模、结构和运行状况。
产业经济统计
研究各产业部门的经济活 动及其相互关系,为产业 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微观经济统计
关注企业、家庭等微观经 济主体的行为,分析市场 供求、价格变动等因素。
(完整版)统计学基础 教案
目录
• 统计学概述 • 描述统计学 • 推断统计学 • 统计方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目录
• 统计软件与数据分析工具介绍 • 统计学前沿研究与发展趋势
01
统计学概述
统计学的定义与作用
统计学的定义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 分析、解释和呈现数据的科学。

《统计》(教案)

《统计》(教案)

《统计》(教案)教材: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目标:1. 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2. 掌握基本统计分析方法;3. 了解统计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统计的基本概念;2. 统计的基本方法;3. 统计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统计中的概率;2. 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3. 统计的数据可视化。

教学准备:黑板、白板、彩笔、绳子、小球、计算器、A4纸、剪刀、粘胶水。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幅生动的图片,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其中的人数、颜色、形状等信息,引导学生对统计的概念进行简单的了解。

第二步:系统化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1. 定义统计教师简单的介绍什么是统计,对统计所关注的对象、范围、内容、方法、目的进行简单介绍。

2. 数据的分类教师将数据进行分类: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并对两者进行详细的解释。

用生动图表形象展示。

3. 数据的收集结合日常生活和课外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数据收集的常见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观察、抽样调查等。

第三步:立体统计-小球模拟统计实验1. 摆放小球教师将绳子缠绕成网状,将不同颜色的小球随机摆放在网状绳子上,要求学生预测不同颜色的小球个数。

2. 抽取小球教师用计算器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小球,不能重复抽取。

让学生观察已经抽到的小球中,不同颜色已经出现了多少次。

3. 填写表格教师将不同颜色的小球个数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分析。

第四步:统计结果表示1. 图表的应用教师分别介绍条形图、饼图、散点图等统计图表,让学生辨别不同图表表示的信息。

2. 数据报表的制作将统计数据以表单的形式呈现,使学生观察信息更加方便明了。

第五步:练习与巩固1. 连线题教师给出一个分段计数的条形图和标签,要求学生对条形图标签进行正确匹配。

2. 填空题教师给出一个表格,要求学生正确填写出缺失数据。

3. 应用题教师出示一个关于学生体重的案例,要求学生对此进行统计分析与解读。

第六步: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随手进行统计,要求确认统计的对象、数据类型、统计指标、数量、方法、结果等要点。

(完整版)《统计基础知识》39个教案汇总(无后记)

(完整版)《统计基础知识》39个教案汇总(无后记)

课时计划第1周星期三第1、2节2017年2月8日课时计划第2周星期一第1、2节2017年2月13 日课时计划第2周星期三第1、2节2017年2月15日课时计划第3周星期一第1、2节2017年2月20 日课时计划第3周星期三第1、2节2017年2月22日课时计划第4周星期一第1、2节2017年2月27日课时计划第4周星期三第1、2节2017年3月1日课时计划第5周星期一第1、2节2017年3月6日课时计划第5周星期三第1、2节2017年3月8日课时计划第6周星期一第1、2节2017年3月13 日课时计划第6周星期三第1、2节2017年3月15日课时计划第7周星期一第1、2节2017年3月20日课时计划第7周星期三第1、2节2017年3月22日课时计划第8周星期一第1、2节2017年3月22日课时计划第8周星期三第1、2节2017年3月29日课时计划第9周星期三第1、2节2017年4月5 日课时计划第10周星期一第1、2节2017年4月12日课时计划第10周星期三第1、2节2017年4月12日课时计划第11周星期一第1、2节2017年4月日课时计划第周星期第节201 年月日教学过程结束语1、教师小结2、学生反馈意见3、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简答题:对统计数据调查的组织形式有哪些?各种非全面调查之间的区别有哪些?判断题: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时根据调查结果所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重点调查只能是一次性调查()选择题: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最适宜采用的调查方式是( )A普查B抽样调查 C重点调查 D典型调查板书设计统计数据搜集的组织形式(一)一、统计数据搜集的组织形式1统计报表2统计报表的种类3、统计报表的基本内容4、统计报表的资料来源二、专门调查统计调查种类教学后记课时计划第周星期第节201 年月日课时计划第周星期第节201 年月日课时计划第周星期第节201 年月日。

(完整版)统计教案

(完整版)统计教案

学校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统计基础知识教案1
统计基础知识教案2
统计基础知识教案3
统计基础知识教案4
3.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
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是根据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通过具体的统计调查,取得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内在联系的原始统计资料。

4.统计调查的种类
⑴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⑵按调查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⑶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即调查是否经常进行,可以分为连
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二、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认识活动的基础,决定着统计认识过程及其结果的成败。

因此统计调查必须达到两个基本要求: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统计调查的准确性、及时性是衡量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

三、我国常用的记住调查组织方式
⑴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是我国统计调查工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

它是由政府统计机关或统计调查的组织机构按统一的要求,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按照统一要求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

统计报表要以一定的原始记录为依据,按照统一的指标、分组、报送时间和报送程序填报。

⑵普查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可以了解被研究事物总
体的全面情况。

从宏观上看,通过普查,可以摸清一个国家的国情和国力,了解
其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现状及利用情况:从微观上看,普查也可用于某些小范围的市场调查。

《统计初步知识》教案(马晖)

《统计初步知识》教案(马晖)

《统计初步知识》教案(马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概念和作用;2. 使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3.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2.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数据;3. 训练学生运用图形、表格等形式展示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让学生感受统计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据观念。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统计学的概念与作用1. 统计学的概念2. 统计学的作用第二课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 数据的收集方法2. 数据的整理方法第三课时:数据的描述与分析1. 数据的描述方法2. 数据的分析方法第四课时:运用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1. 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2. 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科学研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统计学的概念和作用;2. 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3. 运用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2. 数据的描述和分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学的概念和作用;2. 讲解:介绍统计学的概念和作用;3. 实践:让学生举例说明统计学在生活中的应用;4.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

第二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2. 讲解:介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4.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

第三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描述和分析方法;2. 讲解:介绍数据的描述和分析方法;3. 实践:让学生运用数据描述和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

第四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2. 讲解:介绍运用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问题的统计解决;4.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教案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教案

一、学习的基本要求《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去运算,又需要记忆许多的东西,所以学起来很吃力,希望同学们作好思想准备,多投入心思,这才能顺利过关。

该课程是统计时间工作的理论基础,用以研究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所以对于数量的认识是学好该课的基础。

所以要掌握各类指标的运算及指标的变化(指数),如何获得指标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1、保持出勤率,提高课堂效率因为统计课是一门理科性很强的课,同学们光凭自己的基础去理解是具有相当的难度的,而且由于成人教育的方式,一堂课的内容含量非常大,拉下一堂课可能就觉得有好多内容没听上,下堂课就跟不上。

2、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学习本课程是,应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这样不仅容易记忆,记得也牢靠。

到具体做题时也能灵活运用。

学习每一个概念也是如此,要掌握概念中的关键词,主要含义,不要一字不漏地去背某一个概念。

着实际上不仅难以做到,而且即使当时记住了,不久也会遗忘。

3、课后多复习,多做习题。

做习题是掌握统计方法和公式的重要手段,在最初做题时,可先按照教材的例题和课堂上的例题去做,然后逐步养成独立完成的习惯。

不要一不会做,就去看答案。

我们在授课的同时,会给同学们刻印一部分练习题,我也会挑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给大家讲解,在讲解之前希望大家能做一下,要抱着“对答案”的心态,而不是“抄答案“4、要有一个踏实的学习态度。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习的自主性,课堂上认真听讲,珍惜课堂复习时间。

二是学习的能动性,针对一些自己认为有难度的地方,要认真思考,多问多练,一定要把他弄明白,统计这门课程是靠平时的一些知识点积累起来的,所以要持之以恒的态度。

不要在刚开学几天时新鲜,快考试几天紧张,而平时松松跨跨。

二、教材的分析第二章: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文中阐述了统计工作中的各种实际调查方法,要求同学们掌握调查的类型及调查方法的适用情况,在了解的基础上区别各类办法的不同点。

《统计基础知识》教案

《统计基础知识》教案

统计基础知识教案Ⅰ、导入新课、课程介绍、课程要求Ⅱ、讲授新课§1-1统计的含义与特点一、统计的含义1、含义:包括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方面的内容。

(1)、统计工作: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单位对各方面的数据资料进行采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2)、统计资料:即统计信息,是统计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的总称。

(3)、统计学:是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人们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

2、三者的关系:(1)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2)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是以对客观事物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

三、统计研究的特点(一)数量性(二)总体性(三)质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某事物的数量表现,而且是与一定的质密切结合起来的。

(四)社会性(五)变异性Ⅲ、课堂小结1、统计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3、统计研究的特点Ⅳ、课外作业1、简述统计的含义,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2、统计的三大职能是什么?3、统计总体的特点有哪些?【课后记】:本课程概念较多并且比较抽象,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讲课时应该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物,多举例。

Ⅰ、课前复习1、知识点复习2、课前小测验•(1)统计的含义包括、和•————三方面的内容。

•(2)统计学属于科学。

Ⅱ、讲授新课四、统计的三大职能例如:我校为了解学生的健康情况,进行学生体检,有一位同学的乙肝体检结果如下:项目结果参考范围乙肝表面抗体 + 阳(+)阴(-)(一)信息职能(二)咨询职能(三)监督职能五、统计工作的过程(一)统计设计(二)统计调查(统计数据采集)(三)统计整理(统计数据整理)(四)统计分析(统计数据分析)(五)统计预测(统计数据提供和管理)六、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一)大量观察法(二)统计分组法(三)综合指标法(四)经济模型法(五)统计推断法§1-2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一)概念1、统计总体:是统计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构成的整体。

统计基础教案

统计基础教案

统计基础教案教案标题:统计基础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术语和符号;3. 理解和运用统计学中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4. 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统计学中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3. 统计学中的数据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1. 统计学中的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2. 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统计学教材;2. 工具:计算器、电脑、投影仪等;3. 资源:统计学相关的案例、实例和数据。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介绍统计学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Step 2:概念讲解(15分钟)a. 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等;b. 解释统计学中的常用符号和术语;c. 举例说明统计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Step 3:数据收集和整理(20分钟)a. 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b. 引导学生掌握数据整理的基本步骤:数据的分类、整理和编码;c. 给学生提供实际数据,让他们进行整理和编码的实践操作。

Step 4:数据分析(30分钟)a. 介绍统计学中的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概念;b. 讲解常用的描述统计方法:频数分布、频率分布、中心趋势和离散程度等;c. 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的实践操作,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Step 5:问题解决和讨论(15分钟)a. 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b. 分组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c. 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Step 6:总结和拓展(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统计学基础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统计学在其他学科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统计学实验或调查,培养他们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能力;2. 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3. 鼓励学生参与统计学竞赛或项目,提升他们的统计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完整版)统计教案

(完整版)统计教案

学校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统计基础知识教案1
统计基础知识教案2
统计基础知识教案3
统计基础知识教案4
3.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
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是根据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通过具体的统计调查,取得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内在联系的原始统计资料。

4.统计调查的种类
⑴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⑵按调查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⑶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即调查是否经常进行,可以分为连
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二、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认识活动的基础,决定着统计认识过程及其结果的成败。

因此统计调查必须达到两个基本要求: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统计调查的准确性、及时性是衡量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

三、我国常用的记住调查组织方式
⑴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是我国统计调查工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

它是由政府统计机关或统计调查的组织机构按统一的要求,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按照统一要求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

统计报表要以一定的原始记录为依据,按照统一的指标、分组、报送时间和报送程序填报。

⑵普查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可以了解被研究事物总
体的全面情况。

从宏观上看,通过普查,可以摸清一个国家的国情和国力,了解
其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现状及利用情况:从微观上看,普查也可用于某些小范围的市场调查。

统计基础知识教案

统计基础知识教案

第一章概述[教学目标]掌握统计中常用的几个基本概念[教学重点]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教学难点] 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的区别和联系[授课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6课时[教学过程]案例导入新课教学第一节统计的涵义与特点一、统计的涵义(一)统计的产生和发展1.“城邦政情”及“国势学派”阶段2.政治算术学派阶段3.数理统计学阶段(二)统计的涵义统计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处理、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包括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种涵义。

二、统计的职能(一)统计的信息职能(二)统计的咨询职能(三)统计的监督职能三、统计的特点1.数量性2.总体性3.具体性课堂讨论:如何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现象的综合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第二节统计工作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一、统计工作过程(一)统计设计(二)统计调查(三)统计整理(四)统计分析(五)统计服务注意:统计工作各环节虽然有先后之分,但彼此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实践中,统计各环节的工作也是常常交叉进行的。

二、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试验观察法(二)大量观察法(三)统计描述法1.统计分组法2.综合指标法3.统计模型法课堂讨论:掷一枚硬币,观察并记录每次的试验结果,问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结论?第三节统计中常用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性质相同的许多个体单位所构成的整体,简称为总体。

总体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各个基本单位,它是统计资料最原始的承担者,简称个体。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总体单位可以是人、物或事件。

统计总体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1.同质性2.大量性3.差异性总体和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的变化而变化,即总体有可能转化为总体单位,总体单位有可能转化为总体。

二、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一)标志与标志表现1.统计标志的概念统计标志是反映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第十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数学教案设计

第十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数学教案设计

第十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數學教案設計
一、课程主题:第十单元《统计》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统计概念,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并能根据数据做出合理的推断。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统计的基本概念
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3. 数据的简单分析方法
四、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需要统计数据的例子,以此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统计。

(二)讲解新课(20分钟)
1. 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

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等,以及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

3. 讲解数据的简单分析方法,如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三)实践操作(2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型的调查活动,让他们自己动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四)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个主题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并在下节课上分享他们的结果。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统计的乐趣,同时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理解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统计初步知识》单元教案设计

《统计初步知识》单元教案设计

《统计初步知识》单元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统计的基本概念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数据的描述与分析4.统计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数据的描述与分析。

2.教学难点: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统计的基本概念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为新课做铺垫。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统计的情况?谁能举例说明?2.教学新课(1)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如:总体、样本、样本容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2)通过实例介绍统计方法的起源和发展。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练习巩固(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教师讲解答案,纠正错误。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基本概念,了解了统计方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了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吗?2.教学新课(1)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如: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文献查阅等。

(2)讲解数据整理的方法,如:表格、图表、文字描述等。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有效地收集和整理数据。

3.练习巩固(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教师讲解答案,纠正错误。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知道了如何有效地收集和整理数据。

第三课时:数据的描述与分析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描述和分析数据吗?2.教学新课(1)讲解数据的描述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

(2)讲解数据的分析方法,如:相关性分析、趋势分析等。

《统计》第一课时教案

《统计》第一课时教案

统计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统计学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术语和概念3.了解常见的统计方法及其应用4.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二、教学重点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统计学的基本术语和概念三、教学难点1.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统计分析软件的运用四、教学内容1. 统计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统计学的含义和作用•统计学中的变量和参数•统计学中的概率和分布•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2. 统计学的基本术语和概念•样本和总体•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频数和频率•中心趋势和离散程度3. 统计学的常见方法和应用•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4. 统计学软件的使用•Excel•SPSS•R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

讲授统计学的概念、原理、术语和方法,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

2.实例法。

通过实例演示统计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3.讨论法。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4.实践活动。

让学生实践统计学的方法,并通过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活动,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统计学》2.统计分析软件:Excel, SPSS, R七、课堂练习•根据一组样本数据,求出样本的均值、中位数和标准差•应用假设检验的方法,检验两组样本数据是否有显著差异•使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绘制直方图、散点图和线性回归图•使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检验不同组别的平均值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八、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复习本节课的内容2.在Excel或SPSS中模拟一组样本数据,并使用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3.根据实际问题,应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4.将分析结果和思路整理成文档并提交九、教学评价1.考试。

通过考试测试学生对统计学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2.作业。

评估学生对统计学方法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3.研究报告。

《统计学基础》教案

《统计学基础》教案

《统计学基础》教案《统计学基础》教案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考核方式:考试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统计学基础》是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也是未来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熟悉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了解重要的统计指标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素质:1.熟悉并系统的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以后的社会实践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2.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联系现实,能正确认识和解读我国的重要统计数据;3.将统计学知识学以致用,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以下非专业素质方面得到提高:1.树立好做统计工作的信心;3.提高实事求是、用数据说话的能力;2.提高运用理论,观察了解、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统计概述一、教学要求1.了解统计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及中国统计学科的发展;2.理解统计数据的类型、统计学的特点、统计学的分科;3.掌握统计学的四种研究方法;4.掌握统计学总体、总体单位、样本等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1.统计数据及类型;2.统计学研究的四种方法;3.统计学总体、总体单位、样本等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1.对不同类型统计数据性质的理解;2.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四、课时安排本章安排课时。

五、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课时)一、统计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一)政治算术学派1.创始人2.主张(二)国势学派1.创始人2.观点(三)数理统计学派1.创始人2.贡献(四)社会统计学派1.代表人物2.观点二、中国统计学的发展简史第二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性质(课时)一、统计数据及其类型(一)定类数据(二)定序数据(三)定距数据(四)定比数据二、统计学的特点三、统计学的分类(一)描述统计学(二)推断统计学四、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统计学与哲学的关系(二)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第三节统计学的研究方法(课时)一、大量观察法二、统计描述法三、统计推断法四、统计模型法第四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课时)一、总体、总体单位和样本(一)形成总体必须具备的四个特性二、标志和变量三、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一)统计指标的特点(二)统计指标的分类1.按内容分2.按作用和表现形式分3.按在管理上所起的作用分(三)统计指标体系六、主要概念1.统计学2.统计数据3.总体、总体单位、样本4.标志、变量5.统计指标6.指标体系第二章数据搜集一、教学要求1.了解统计数据的来源;2.理解桌面调查的特点;3.掌握原始数据搜集的方式、特点;4.掌握调查的三种方法;5.掌握调查方案的内容、调查问卷的结构;6.掌握调查问卷的设计程序;7.掌握调查问卷的提问方式、问题的排列顺序。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教案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教案

根据需要展示的数据类型和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如
Excel、Tableau、Python等。这些工具各有优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选择。
05
描述性统计分析
Chapter
集中趋势的描述指标
01
02
03
均值
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 的个数,用于表示一组数 据的中心位置。
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 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用于统计学中的中心位 置测量。
要求
学生应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 讨论,按时完成作业,达到规定 的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与重点
内容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数据的收集与整 理、统计图表、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 、概率与概率分布、抽样分布与参数 估计、假设检验等。
重点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概率与概率分布 、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
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抽样误差
由于抽样导致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 参数之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
参数估计的方法与步骤
点估计
用样本统计量直接作为总体参数的估 计值,例如用样本均值估计总体均值 。
参数估计的步骤
确定估计对象、选择合适的估计量、 计算估计量的值、给出区间估计和置 信水平。
区间估计
在点估计的基础上,给出总体参数的 一个可能取值范围,并给出该范围的 可信程度。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统计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和发展趋势,以便跟上时代步伐。
在后续学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THANKS
感谢观看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统计基础 教案 项目一 认识统计

统计基础 教案  项目一  认识统计
4.定比尺度和定比数据
能力目标
理解四种计量尺度,掌握四种数据的数学特征
素养目标
通过学习四种计量尺度,培养统计思维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四种计量尺度的含义手段
教学媒体及课件、案例教学
授课内容与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通过之前课程的学习,我们知道,统计是一门关于数据的学问,所要处理的自然也是数据有关的资料信息,而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对不同的客观现象和不同的研究任务,需要确定不同的数据计量尺度。按照对事物计量的精确程度,可以将所采用的计量尺度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分为四个层次,即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采用不同的计量尺度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而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又适用于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
再来看第二类:定序尺度和定序数据。定序尺度又称为顺序尺度,是指对事物之间等级差或顺序差的一种测度,其测度的结果表现为定序数据。该尺度不仅可以将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而且可以确定这些类别的优劣或顺序。例如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可以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
定序尺度比定类尺度要精确一些,但还不能测量出类别之间的准确差值,还不能进行加、减、乘、除的数学运算。从数学特性来讲,该尺度具有大于和小于的数学特性,当然包括了定类尺度的特性。
作业练习
完成学习通随堂测
教学总结
这是认识统计的第一个任务点,授课中应力求简明易懂、深入浅出。通过案例让同学们理解统计的含义、统计过程的过程,掌握统计学的三个特点,并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项目与任务
项目一 认识统计
任务2 统计数据的计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定类尺度和定类数据
2.定序尺度和定序数据
3.定距尺度和定距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述课题第一节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教学目标:1、理解统计和统计学的概念2、掌握统计的工作过程3、掌握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统计与统计学的含义;统计的工作过程及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统计的工作过程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新年好!很高兴在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再次跟大家见面,这个学期,由我为大家教授《统计基础》这门课程,《统计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希望同学们能认认真真的学好这门课,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学习这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要求:、1介绍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2说明考核该课程的办法3提出关关于上课的要求4关于做作业的要求5关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要求新授:一、统计和统计学1、统计:是指人们正确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和市场调查数据录入统计软甲分析由数据得出结论的实际操作过程。

分析报告2、统计学是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

(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是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资料的科学,是我们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的方法论科学。

)二、统计活动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2、统计学研究对象的主要特点有:(1)数量性指从数量上说明社会经济现象,这是社会经济统计的首要特点。

(2)总体性统计研究的是大量现象整体的数量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判断。

(3)具体性统计所研究的数量,都是客观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不是抽象的量。

(4)社会性指统计所研究的数量是社会经济现象的量,统计认识的客体是社会经济现象,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

(一)工作过程1、统计设计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通盘考虑和计划安排。

2、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设计方案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要调查的对象进行有计划地、系统地收集资料的过程。

3、统计整理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的目的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科学分组、加工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

4、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对经过系统化和条理化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计算各项综合指标,并利用各种分析方法,揭示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联系,阐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并根据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结论的过程。

5、统计数据提供与管理(二)统计的认识过程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即:质——量——质三、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1.大量观察法大量观察法指统计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中,要从总体上加以考察,就总体中的全部或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调查观察并加以综合研究,以达到对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的认识。

例如,普查、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

2.统计分组法根据现象总体的特点及统计研究的目的,把总体按一定的标志划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即不同的组),把不同性质的单位分开,而各组内部各单位的性质基本相同,这就是统计分组法。

例如,要考察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及亏损额,可以选择“盈亏状况”为标准进行分组,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

3.综合指标法将大量观察所得的资料进行加工、汇总,就可以得到反映现象总体一般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

运用各种综合指标对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叫综合指标法。

常用的综合指标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4.统计推断法统计推断法是根据样本资料,按一定的置信度,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推断法广泛用于对总体数量特征的估计和对总体某些假设的检验。

补充:(根据实际情况来讲)5.抽样推断法抽样推断法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出的样本数据,并运用概率估计方法,推算总体相应的数量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6.相关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是测定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存在性及其强度,并据此进行预测和控制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如将利润指标与产品销售成本相比,计算出成本利润率指标,可以分析企业成本收益水平的高低。

小结:本节主要讲:1、统计与统计学的概念2、统计活动3、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作业:简答题:1、统计与统计学的概念2、3、统计的工作过程课题: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理解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及其特点2、掌握统计标志和指标的相关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3、理解统计指标体系4、掌握变异与变量教学重点:统计总体、统计标志语指标、变异与变量教学难点:统计指标体系、变异与变量教学方法:讲授法、举例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复习提问,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新授: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一)统计总体1、概念:统计总体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的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构成的整体。

例如,我们要研究全国城镇居民的收支情况,就要以全国城镇居民作为一个总体。

2、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1)同质性:指构成统计总体的每个个体必须至少在某一方面具有共同性质,就是这个共同性质使这些个体结合成一个整体。

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

(2)大量性:指统计总体应包括足够多的单位数。

这样才能综合计算出统计总体的一般数量特征,才能反映出统计总体的规律性。

(3)差异性:指构成统计总体的许多个体,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性质,但在其他方面必定存在差异性,是非同质的。

3、分类:(1)有限总体:总体范围和总体单位的数目都能明确确定,并且总体单位数目有限,能够准确计算出总数。

如:企业的职工人数;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品种等(2)无限总体:总体范围不能明确确定或总体单位数目无限的.如:气象总体;宇宙总体等(二)总体单位1、概念: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是组成总体的各个个体。

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单位可以是人、物、机构等实物单位,也可以是一种现象或活动过程等非实物单位。

二、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1.统计标志(1)概念:总体各单位普遍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称为统计标志。

(2)分类:统计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表明事物的属性特征,只能用文字说明,不能用数字来表示的标志。

例如,性别。

数量标志:表明事物的数量特征,用数值来表示的标志。

例如,年龄。

标志还可按变异情况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补充:按是否可变分为:不变标志:凡是总体各单位某种标志的具体表现都相同的,这种标志就称为不变标志。

可变标志:凡是总体各单位某种标志的具体表现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的,这种标志就称为可变标志。

2.统计指标(1)概念:统计指标是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某种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由可变的数量标志经过统计调查进一步加工、汇总、综合而成。

(2)要素:统计指标一般有5个构成要素,即指标所属的时间、空间,还有指标名称、指标数值和计量单位。

(3)分类:按反映现象的内容不同分类:数量指标:反映总体现象规模大小和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如工业总产值、利税总额等。

质量指标:是指用相应的数量指标进行对比所得到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平均水平或相对水平,表明对比关系的统计指标,如平均成绩、人口出生率等。

3、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a、指标是说明统计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b 、标志可以用数量表示为数量标志,也可以用文字表示为品质标志;而指标都是用数量来表示的。

(2)联系:a、统计指标是建立在相应的总体单位及其标志值的基础上的,它们是相应的各个总体单位及其数量标志值的汇总与综合;b、由于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会随着研究目的不同而变化,指标与标志也就随之不同。

C、统计标志反映总体单位的属性和特征,而统计指标则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他们是个别和整体的关系;三、统计指标体系1、概念:统计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用以反映所研究现象各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2、统计指标体系的两种形式:(1)各个指标存在着确定的对应关系。

如:总产值=产量×单价(2)框架式联系的指标体系如: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包括:经济水平,物质生活、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四、变异与变量(一)变异1、概念:指标志的具体表现在总体各单位间的差异。

如:男、女2、分类(1)品质变异:品质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的具体表现不同。

如企业有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等组织形式上的差别。

(2)数量变异:数量标志在总体各单位表现的差异。

如企业在利润上有高低差别。

(二)变量1、概念: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所有的统计指标称为变量。

变量的具体取值叫做变量值2、分类:(1)按数据的连续性不同分类:连续型变量:指统计在描述其对象基本特征时,某一变量在一定区间范围内可取无限多个数值的变量。

如,身高。

离散型变量:指统计在描述其对象基本特征时,某一变量在一定的区间范围内可以按一定顺序一一列出变量值的变量。

如,职工人数。

(2)按性质不同分为:确定性变量:指变量值受确定因素的影响,其变动方向明确,呈上升或下降趋势随机变量:指变量值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气变动方向呈现偶然性。

小结:本节主要讲统计学中的常用的基本概念:统计总体与统计单位;统计标志与指标统计指标体系变量与变异作业:第一章的练习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