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电业与国际同行十大差距.

中国家电业与国际同行十大差距.
中国家电业与国际同行十大差距.

中国家电业与国际同行十大差距

众多家电企业家把洋品牌比做狼, 有的说要与狼共舞必须把自己变成狼, 有的说将来竞争肯定你死我活, 必须把自己变成老虎, 还有的说应变成狐狸与狼巧妙周旋……其实, 这种担忧正是目前许多中国家电企业家心理不成熟的一个体现。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强大的不见得都是最适合生存和发展的, 中国家电企业需要时时思考的, 应该是怎样既适合现在, 更适应未来。

一、第一大差距: 政策环境适应度差

在中国, 大部分家电知名企业还是典型的国有企业, 在成长初期就是政府一手抱大的。这样的企业急需适应入世后逐渐与国际接轨的政策环境, 这是中国家电企业与国际家电企业的第一个差距。我们终究无法想象一个怀抱着的婴儿怎样参与成人世界的竞争。一个不能严格按照市场规则办事的企业, 是不能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的。长虹的换帅风波和科龙与广东容奇镇政府之间的激烈博弈, 就折射出了这样一个现实。

二、第二大差距: 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

与政策环境关联度极大的, 是中国家电企业的产权问题。这个在国际先进家电企业根本不能算做问题的问题, 构成了中外家电的第二大差距。长期以来, 中国家电企业的产权所有者缺位。产权改革的迟迟不到位, 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用来约束第一代经营者, 但接踵而来的第二代经营者又靠什么来约束? 在国外, 可以很方便地用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 在中国成了一个永远说不出的痛。长虹、海信和春兰等一直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 但显然国际化的大市场没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 因为人才是人人都盯着的。据有关资料显示, 还在中国入世之初, 中国金融系统的7000 多名顶尖人才, 就已经上了外资公司的挖才名单。

三、第三大差距: 企业家素质有待提高

第三大差距当属企业家的差距。无可否认, 中国家电业的第一代企业家们, 确实为中国成为世界家电制造王国打下了一片天下, 但我们应该看到, 中国的第一代家电企业家经过近20 年的拼杀已呈老相, 而真正的第二、第三代企业家尚未得到真正的历练。因而中国家电企业能否以最佳状态薪火相传, 我们无从知道。同时另一组资料显示, 那些国际知名的家电巨头, 每一个都经历过百年以上的风风雨雨。当年的爱迪生创造了今天的GE , 西门子也已经有了155 年的历史……平均年龄不到20 岁的中国家电企业, 显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百年中国家电”还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四、第四大差距: 规模相对太小

我们应该承认, 中国的家电主导产品- 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DVD 、微波炉等, 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但如果把这些产品的产量平均到中国成百上千家家电企业头上, 这种优势马上又变得微不足道了。世界上著名的彩电生产厂家不过10 家, 而在我国, 目前就有100 多家企业在生产彩电, 与GE 、西门子、索尼、伊莱克斯等相比, 我们整个企业的产值甚至抵不上它们的一个事业部, 这是中国家电企业与世界家电企业最明显的差距- 规模差距。

五、第五大差距: 产品路线不够宽

从产品路线上看, 中国家电企业的产品路线延展还不够宽, 比如世界500 强GE 的产品, 已经延伸到

了塑料、发动机和医疗器械等方面: 韩国LG 的日化产品( 比如牙膏) 广告, 已经做到了北京的大街上: 索尼在赚取家电利润的同时, 更把目光投向了文化娱乐业。中国家电企业品牌延伸比较成功的是海尔和TCL 。但海尔进军的生物制药一直未能做到理想状态,TCL 在黑电领域的表现也是不尽人意。至于春兰进军的汽车和摩托车领域, 更是鲜有突出表现, 原因还是在于人、财、物、管理等方面未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一个不到20 岁的品牌过早地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这是中国家电企业与国际家电企业的第五大差距。

六、第六大差距: 大量生产低端产品入世以后大门打开, 国外的要进来, 国内的要出去, 中国的家电产品出口量有了强劲增长, 在内地的销量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以至于业界有了春天开始蔓延家电产业的说法。但我们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 出口到国外的家电产品, 有多少是贴牌生产的, 有多少是最简单的来料加工, 是高端还是低端产品, 利润有多少……

有一个资料可以说明,2000 年索尼在中国的彩电销售达100 万台, 赚走10 亿元的利润, 而同期所有国产彩电销售利润仅 5.4 亿元。在技术和品牌差距都相当大的情况下, 我们中国的大部分家电业还在做着组装商的活, 收获的利润无非还是组装费。真正的强者应该第一是品牌的输出( 输入), 第二是技术的输出( 输入), 第三是高端产品的输出( 输入), 在低端产品做文章的时间应该大大缩短。

七、第七大差距: 技术研发投入不够

最看得见也最不可能马上解决的差距, 还是技术上的差距。在中国家电企业界, 这几乎成了一个怪圈- 大量产销低端产品利润不多, 利润少则无法投入更多的研发, 研发不够则只能生产低端产品或购买发达国家的二流技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国际家电巨头对研发上不吝投入。2001 年度松下集团的研发经费达40 亿美元: 西门子家电在31 个国家有56900 名研究人员,2000 年的研发预算为56 亿欧元, 是总销售额的7.1%, 是整个德国研发支出的10%, 相当于平均每天投入 1.2 亿元人民币。中国家电企业众多的所谓“中央研究院”根本无法望其项背。到现在为止,已经造出了原子弹、神州一号飞船的中国, 空调、洗衣机、冰箱、DVD 、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却还要依赖国际技术。中国的家电企业如果再不埋下头来研发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肯定会被无情的淘汰。

八、第八大差距: 缺少国际型人才

国际型人才的差距, 是第八大差距。一个真正的国际化企业应该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 但中国家电企业的从业人员, 大部分还仅限于国内。在中国的总部除海信、奥克斯、荣事达外, 其它企业的外籍员工数量少而又少。这跟三星、西门子、飞利浦等企业的全球性员工数量相比, 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九、第九大差距: 世界工厂明天难料

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化工厂的讨论, 在入世后的一年内达到了白热化。中国家电业和IT 业以最快的速度, 率先充当了世界产品的制造基地。中国家电业此时要做的不仅是争夺全球性的制造份额, 更要考虑当全球制造基地转移的那一天, 会给中国留下什么, 又会留下哪些企业。这是中国家电企业在面临整体机遇时, 与欧盟、日本、韩国家电企业态度上的不同。当年的世界制造基地“来”到欧洲, 给欧洲留下了西门子、伊莱克斯、飞利浦、阿里斯顿等企业;“来”到日本、韩国则留下了索尼、松下、夏普、东芝和三星、LG 、大宇等企业, 但这些都是企业竞合的产物。中国家电企业如果仍然一门心思地为争夺市场大打价格战和无多少技术含量幼稚的所谓概念营销战, 那么毫无利润的生产将会驱使世界资本和世界品牌迅速离去,10 年、20 年后中国家电企业全军覆没恐非戏言。

十、第十大差距: 目标空泛不切实际

最后一个差距也就是目标上的差距。入世之初, 翻阅众多中国家电企业的高论, 一时间豪言四起, 光要做世界彩电老大的就有三四家, 还有三四家给自己下达了指令性计划, 要求自己几年之内进入世界500 强。企业有目标当然是好事, 可关键要看其实际意义, 这才是真正的企业行为。真成了世界彩电大王, 利润率最低甚至亏损又有什么意义? 进了世界500 强也不是进了企业发展的保险箱,500 强内破产的、大而不强的比比皆是。百年企业需要比拼的是企业的耐力、核心竞争力以及持续赢利能力, 而绝不仅仅是冲刺速度, 像剃须刀产业世界第一的“吉列”, 如果要进入500 强,购并一些企业恐怕早就够了, 但“吉列”恰恰因为强而不大, 才成就了百年的历史。世界有名的史密斯公司, 专心致志只做热水器, 但这丝毫不影响企业的行业地位和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