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能量代谢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TP
乙酰辅酶A
草酰乙酸
柠檬酸 ATP
—酮戊二酸
第二节
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1. 磷酸原系统(ATP、CP) 2. 乳酸能系统(糖) 3. 有氧氧化系统(糖,脂肪,蛋白质):
人体的三个供能系统
(一)磷酸原系统 CP+ADP ATP (二)乳酸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 糖 乳酸+ATP (三)有氧氧化系统 糖、脂肪+O2 CO2+H2O+ATP
(1)糖原
人体各种组织中大多含有糖原,但其含量 的差异很大。例如,脑组织中糖原含量甚少,而 肝脏和肌肉中以糖原方式贮存的糖类约有350400克,运动员糖原储量可达400-550克。 肌糖原既是高强度无氧运动时机体的重要能 源,又是大强度有氧运动时的主要能源。许多研 究表明,糖原贮量(特别是肌糖原)的增多,有助 于耐力性运动成绩的提高。
口腔和食管 胃 小肠 基本不吸收
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 绝大部分营养物质在此吸收, 是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吸收盐类和剩余水分
大肠
小 肠 内 主 要 收营 养 物 质 的 吸
小肠内的吸收
肌肉运动对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
骨骼肌血流增加 1.运动 胃肠道血流减少 胃肠运动减弱
消化腺分泌减弱
肌肉运动对消化和吸收机能的影响
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 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1、着重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供能系统 2、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肌肉活动时影响能量代谢 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 一、肌肉活动时能量供应的代谢特征 1.ATP供能的连续性 2.耗能与产能之间、供能途径与强度的对应 性 3.有氧代谢的基础性与无氧供能的暂时性
能量连续统一体的概念与形式
1、能量连续统一体的概念 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 和各能量系统供应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 成整体,称为能量统一体。 2.能量连续统一体的形式 ①以有氧和无氧供能百分比的表示形式 ②以运动时间为区分标准的表示形式
(一)磷酸原系统
概念:指AT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 统,由于二者的化学结构都属于高能磷酸 化合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故称为磷酸原系统。
供能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 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 主要供能项目:高功率输出项目,如短跑、 投掷、跳跃、举重等运动项目。
(二)乳酸能系统
概念: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 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又称酵 解),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二、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和蛋白 质
(一) 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二)糖代谢 (三)脂肪代谢 (四)蛋白质代谢
直接能源与间接能源的关系
(一)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1、消化与吸收的概念 2、营养物质在体内消化过程概述 3、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4、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5、肌肉运动对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
二、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及其应用
(一)、能量连续统一体的概念 (二)、能量连续统一体的四区 (三)、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能量专门化原则
1.首先明白某项运动所需的主要供能系统。 2.训练中重点发展这项运动所需的供能系统。 3.要注意选择与运动项目能量供应相一致的 运动练习手段。
无 氧 酵 解 糖 的 分 解 代 谢 有 氧 氧 化
能量的来源:
1、糖:机体的主要能源 70%(中国人)
有氧氧化 CO2+H2O+ E 38mol ATP 乳酸+E 2mol ATP
1mol 葡萄糖
无氧酵解
(一)糖代谢 1.人体的糖贮备及其供能形式 人体内糖类主要是糖原及葡萄糖, 通过食物获得。 单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一部分合成 肝糖原;一部分随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肌 糖原贮存起来;一部分被组织直接氧化利 用;另一部分维持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 因而,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 肌糖原的形式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 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葡萄糖是人体内糖 类的运输形式,而糖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
肌肉运动可以产生骨骼肌血管扩张、血 流量增加,内脏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的效应,导致胃肠道血流量明显减少(约 较安静时减少2/3左右),消化腺分泌消 化液量下降;运动应激亦可致胃肠道机 械运动减弱,使消化能力受到抑制。
为了解决运动与消化机能的矛盾,一 定要注意运动与进餐之间的间隔时间。饱 餐后,胃肠道需要血液量较多,此时立即 运动,将会影响消化,甚至可能因食物滞 留造成胃膨胀,出现腹痛、恶心及呕吐等 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剧烈运动结束后, 亦应经过适当休息,待胃肠道供血量基本 恢复后再进餐,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机能。
应当注意的是:在比赛前一小时 左右不要补糖,以免因胰岛素效 应反而使血糖降低。
进行一次性长时间耐力运动时, 以补充高糖类食物作为促力手段,需在 运动前3天或更早些时间临时食用。在 长时间运动中,如马拉松比赛,可以通 过设立途中饮料站适量补糖。运动后补 糖将有利于糖原的恢复。耐力运动员在 激烈比赛或大负荷量训练期,膳食中糖 类总量应与其每日能量消耗的70%,有 利于糖原的恢复。
2、脂肪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β-氧化 脂肪组织 脂肪 肌肉 甘油 + 磷酸甘油脂 糖异生 肝 脂 肪 脂肪酸 乙酰辅酶A 三羧酸循环 ATP
血液
小 肠
2、脂肪:提供大约 30%的能量
甘油 脂肪 脂肪酸
磷酸化脱氢化
有氧氧化
葡萄糖
乙酰辅酶A
氧化
3、蛋白质(氨基酸):提供少量的能量
(四)蛋白质代谢
1.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构成和修补机体组织。 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氧化供能(参与供能的氨基酸只有6种)。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人体内能量的来源
人体内能量的去路
一、人体内能量的来源
直接能源:ATP 最终来源:来自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 ATP再合成的途径:无氧氧化和有氧氧化 两个基本途径。
2、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肝 组织蛋白质 尿素 肾 尿 血液 氨基酸 氨基
相应的酮酸 +氨基 乙酰辅酶A 小肠 三羧酸循环 肌肉
ATP
(五)、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葡萄糖 蛋白质 糖原 6-磷酸葡萄糖
ATP
脂肪 甘油+脂肪酸
3-磷酸甘油醛 氨基酸 氨基转移 或脱氨基
ATP
丙酮酸
ATP
乳酸
氧化
(二)糖代谢
1.糖的生物学功能 供给能量——机体60%的能量由糖提供; 细胞结构成分; 调节脂肪酸代谢; 节约蛋白质供能。
2、糖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组织氧化 CO2+H2O
肌糖原 乳酸 CO2+H2O 肌肉
血液
葡萄糖80-120mg/100ml
乳酸
葡 萄 糖
肝糖原
小 肠
肝
3.糖的分解代谢
(1)糖酵解 (2)有氧氧化
1、消化与吸收的概念 消化是食物在消化管中被分解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 依靠消化管肌肉的收缩
消 化 化学性消化 依靠各种消化酶的分解
吸收是指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或消化后的产物通过
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物理过程 吸 收
依靠扩散、滤过、渗透等
生理过程
依靠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
2、营养物质在体内消化过程概述
对糖原恢复的研究发现,淀粉、 蔗糖合成肌糖原的速率大于果糖, 但果糖合成肝糖原的效果则比蔗糖 或葡萄糖为佳。因此,补糖时应注 意合理选择搭配糖的种类,同时, 运动员膳食中应注意保持足够量的 淀粉。
(三)脂肪代谢
1.脂肪代谢的生物学功能 氧化供能——是机体内能量贮存库。 构建细胞的组成成分;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与利用; 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分泌量(ml/d) PH值 1000-1500 1500-2500 1000-3000 6.6-7.1 0.9-1.5 7.6
肠麦芽糖酶 麦芽糖 —葡萄糖 肠脂肪酶 肠肽酶 4.胰液 1000-1500 7.8-8.4 胰淀粉酶 胰脂肪酶 胰蛋白酶 5.胆汁 800-1000 6.8-7.4
?
3、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乳酸能系统的供能特点,供能总量较 磷酸原系统多,输出功率次之不需要 氧,产生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
(三)有氧氧化系统
概念: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释放
能量再合成ATP的能量供应系统。 供能特点:ATP生成总量最大,供能速率最低,持 续时间最长,需氧的参与,不产生乳酸。 主要供能项目:中长跑、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
运动前或赛前补糖可采用稍高浓
度的溶液(35%-40%),服用量40-50 克糖。
运动中或赛中补糖应采用浓度较
低的糖溶液(5%-10%),有规律地间 歇补充,每20分钟给15-20克糖。
(2)补糖种类
低聚糖是一种人工合成糖(目前多使 用由2-10个葡萄糖单位聚合成的低聚糖), 渗透压低,分子量大于葡萄糖。研究表明, 浓度为25%的低聚糖的渗透压相当于5%葡萄 糖的渗透压,故可提供低渗透压高热量的 液体,效果较理想。
(2)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又称血糖,正 常人空腹浓度为80-120mg%。 血糖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 系统的主要能源。 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血糖浓度 与常人无异。
血糖浓度是人体糖的分解及合成代
谢保持动态平衡的标志。
饥饿及长时间运动时,血糖水平下
降,运动员会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及疲 劳的征象。肝糖原可以迅速分解入血 以补充血糖,维持血糖的动态平衡。
(一)ATP直接能量来源
ATP酶
ATP ADP+Pi +能 能源物质:其分解过程中能产生ATP的物 质(糖、脂肪、蛋白质)
ATP的合成过程: ① 机体活动一开始,ATP迅速分解,由于ATP贮量 有限, CP便迅速分解补充ATP: CP+ADP C+ATP
② CP贮量也有限, 三大能源物质的分解供能合成 ATP :
(三)能量统一体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1. 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供能系统 2. 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法和计划 ①磷酸原能量系统训练:最大用力5-10秒, 间隙不少于30秒 ②最大乳酸训练(400米以下) (可达32毫摩尔/L) ③乳酸耐受能力训练:(强度不宜太大,重 复多次, 维持32毫摩尔/L ) ④有氧训练:间歇训练、无氧阈训练、持续 训练。
乳酸的清除
有 氧 氧 化
3.运动与补糖
(1)补糖时间与补糖量
目前一般认为,运动前3-4小时补糖可 以增加运动开始时肌糖原的贮量。运动前5 分钟内或运动开始时补糖效果较理想。一方 面,糖从胃排空→小肠吸收→血液转运→刺 激胰岛素分泌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 方面,可引起某些激素如肾上腺素的迅速释 放,从而抑制胰岛素的释放,使血糖水平升 高;同时还可以减少运动时肌糖原的消耗。
2、ATP的有氧生成(氧化磷酸化) : 糖(糖原) 有氧 脂肪 ATP+CO2+H2O 生糖氨基酸 反应部位:线粒体内
人体内能量的去路(转移与利用)
1、转变为机械能──肌肉收缩做功 2、转移到肌酸上──储存能 CP是体内快速可动用的“能量库” 。 3、转变为其它形式的能──完成各种生理功 能 4、转变为热能──维持正常体温(50%)
(3)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消化简述
口腔内消化 胃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 大肠内消化
口腔内消化
食物在口腔内主要 依靠咀嚼运动被磨 碎,并与唾液充分 混合形成食团。唾 液中含有少量淀粉 酶可对淀粉进行初 步消化。
唾液淀粉酶
淀粉
麦芽糖
胃内消化
食物在胃内借胃壁肌肉 运动与胃液混合,继续 进行机械性消化和化学 性消化。
糖 脂肪 能量+ADP+Pi+O2 蛋白质
CO2+H2O +ATP
(二)ATP再生成的途径
1、 ATP的无氧生成(底物水平磷酸化): (1) CP + ADP ATP + C CP贮量约为ATP的3~5倍 供能特点:快速、直接 (2)糖的无氧酵解 缺氧 葡萄糖(糖原) 2ATP+乳酸 反应部位:细胞浆内
胃内起化学性消化作用 的是胃液中的盐酸和胃 蛋白酶。其中盐酸为胃 蛋白酶提供酸性环境并 能引起促胰液素的分泌。 胃蛋白酶可将蛋白质水 解成更小分子多肽。
小肠内的消化
表1
消化液 1.唾液 2.胃液 3.小肠液
各种消化液的分泌量和主要消化作用
主要消化酶 唾液淀粉酶 胃蛋白酶 肠淀粉酶 消化作用 淀粉 —麦芽糖 蛋白质 —胨、shi 淀粉 —麦芽糖 脂肪 —甘油、脂肪酸 多肽 —氨基酸 淀粉 —麦芽糖 —糖 脂肪 —甘油、脂肪酸 蛋白质 —多肽、氨基酸 乳化脂肪
乙酰辅酶A
草酰乙酸
柠檬酸 ATP
—酮戊二酸
第二节
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1. 磷酸原系统(ATP、CP) 2. 乳酸能系统(糖) 3. 有氧氧化系统(糖,脂肪,蛋白质):
人体的三个供能系统
(一)磷酸原系统 CP+ADP ATP (二)乳酸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 糖 乳酸+ATP (三)有氧氧化系统 糖、脂肪+O2 CO2+H2O+ATP
(1)糖原
人体各种组织中大多含有糖原,但其含量 的差异很大。例如,脑组织中糖原含量甚少,而 肝脏和肌肉中以糖原方式贮存的糖类约有350400克,运动员糖原储量可达400-550克。 肌糖原既是高强度无氧运动时机体的重要能 源,又是大强度有氧运动时的主要能源。许多研 究表明,糖原贮量(特别是肌糖原)的增多,有助 于耐力性运动成绩的提高。
口腔和食管 胃 小肠 基本不吸收
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 绝大部分营养物质在此吸收, 是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吸收盐类和剩余水分
大肠
小 肠 内 主 要 收营 养 物 质 的 吸
小肠内的吸收
肌肉运动对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
骨骼肌血流增加 1.运动 胃肠道血流减少 胃肠运动减弱
消化腺分泌减弱
肌肉运动对消化和吸收机能的影响
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 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1、着重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供能系统 2、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肌肉活动时影响能量代谢 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 一、肌肉活动时能量供应的代谢特征 1.ATP供能的连续性 2.耗能与产能之间、供能途径与强度的对应 性 3.有氧代谢的基础性与无氧供能的暂时性
能量连续统一体的概念与形式
1、能量连续统一体的概念 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 和各能量系统供应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 成整体,称为能量统一体。 2.能量连续统一体的形式 ①以有氧和无氧供能百分比的表示形式 ②以运动时间为区分标准的表示形式
(一)磷酸原系统
概念:指ATP和磷酸肌酸(CP)组成的系 统,由于二者的化学结构都属于高能磷酸 化合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故称为磷酸原系统。
供能特点: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 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 主要供能项目:高功率输出项目,如短跑、 投掷、跳跃、举重等运动项目。
(二)乳酸能系统
概念: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 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又称酵 解),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二、能量的间接来源-糖、脂肪和蛋白 质
(一) 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二)糖代谢 (三)脂肪代谢 (四)蛋白质代谢
直接能源与间接能源的关系
(一)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1、消化与吸收的概念 2、营养物质在体内消化过程概述 3、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4、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5、肌肉运动对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
二、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及其应用
(一)、能量连续统一体的概念 (二)、能量连续统一体的四区 (三)、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能量专门化原则
1.首先明白某项运动所需的主要供能系统。 2.训练中重点发展这项运动所需的供能系统。 3.要注意选择与运动项目能量供应相一致的 运动练习手段。
无 氧 酵 解 糖 的 分 解 代 谢 有 氧 氧 化
能量的来源:
1、糖:机体的主要能源 70%(中国人)
有氧氧化 CO2+H2O+ E 38mol ATP 乳酸+E 2mol ATP
1mol 葡萄糖
无氧酵解
(一)糖代谢 1.人体的糖贮备及其供能形式 人体内糖类主要是糖原及葡萄糖, 通过食物获得。 单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一部分合成 肝糖原;一部分随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肌 糖原贮存起来;一部分被组织直接氧化利 用;另一部分维持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 因而,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 肌糖原的形式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 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葡萄糖是人体内糖 类的运输形式,而糖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
肌肉运动可以产生骨骼肌血管扩张、血 流量增加,内脏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的效应,导致胃肠道血流量明显减少(约 较安静时减少2/3左右),消化腺分泌消 化液量下降;运动应激亦可致胃肠道机 械运动减弱,使消化能力受到抑制。
为了解决运动与消化机能的矛盾,一 定要注意运动与进餐之间的间隔时间。饱 餐后,胃肠道需要血液量较多,此时立即 运动,将会影响消化,甚至可能因食物滞 留造成胃膨胀,出现腹痛、恶心及呕吐等 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剧烈运动结束后, 亦应经过适当休息,待胃肠道供血量基本 恢复后再进餐,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机能。
应当注意的是:在比赛前一小时 左右不要补糖,以免因胰岛素效 应反而使血糖降低。
进行一次性长时间耐力运动时, 以补充高糖类食物作为促力手段,需在 运动前3天或更早些时间临时食用。在 长时间运动中,如马拉松比赛,可以通 过设立途中饮料站适量补糖。运动后补 糖将有利于糖原的恢复。耐力运动员在 激烈比赛或大负荷量训练期,膳食中糖 类总量应与其每日能量消耗的70%,有 利于糖原的恢复。
2、脂肪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β-氧化 脂肪组织 脂肪 肌肉 甘油 + 磷酸甘油脂 糖异生 肝 脂 肪 脂肪酸 乙酰辅酶A 三羧酸循环 ATP
血液
小 肠
2、脂肪:提供大约 30%的能量
甘油 脂肪 脂肪酸
磷酸化脱氢化
有氧氧化
葡萄糖
乙酰辅酶A
氧化
3、蛋白质(氨基酸):提供少量的能量
(四)蛋白质代谢
1.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构成和修补机体组织。 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氧化供能(参与供能的氨基酸只有6种)。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人体内能量的来源
人体内能量的去路
一、人体内能量的来源
直接能源:ATP 最终来源:来自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 ATP再合成的途径:无氧氧化和有氧氧化 两个基本途径。
2、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肝 组织蛋白质 尿素 肾 尿 血液 氨基酸 氨基
相应的酮酸 +氨基 乙酰辅酶A 小肠 三羧酸循环 肌肉
ATP
(五)、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葡萄糖 蛋白质 糖原 6-磷酸葡萄糖
ATP
脂肪 甘油+脂肪酸
3-磷酸甘油醛 氨基酸 氨基转移 或脱氨基
ATP
丙酮酸
ATP
乳酸
氧化
(二)糖代谢
1.糖的生物学功能 供给能量——机体60%的能量由糖提供; 细胞结构成分; 调节脂肪酸代谢; 节约蛋白质供能。
2、糖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组织氧化 CO2+H2O
肌糖原 乳酸 CO2+H2O 肌肉
血液
葡萄糖80-120mg/100ml
乳酸
葡 萄 糖
肝糖原
小 肠
肝
3.糖的分解代谢
(1)糖酵解 (2)有氧氧化
1、消化与吸收的概念 消化是食物在消化管中被分解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 依靠消化管肌肉的收缩
消 化 化学性消化 依靠各种消化酶的分解
吸收是指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或消化后的产物通过
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物理过程 吸 收
依靠扩散、滤过、渗透等
生理过程
依靠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
2、营养物质在体内消化过程概述
对糖原恢复的研究发现,淀粉、 蔗糖合成肌糖原的速率大于果糖, 但果糖合成肝糖原的效果则比蔗糖 或葡萄糖为佳。因此,补糖时应注 意合理选择搭配糖的种类,同时, 运动员膳食中应注意保持足够量的 淀粉。
(三)脂肪代谢
1.脂肪代谢的生物学功能 氧化供能——是机体内能量贮存库。 构建细胞的组成成分;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与利用; 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分泌量(ml/d) PH值 1000-1500 1500-2500 1000-3000 6.6-7.1 0.9-1.5 7.6
肠麦芽糖酶 麦芽糖 —葡萄糖 肠脂肪酶 肠肽酶 4.胰液 1000-1500 7.8-8.4 胰淀粉酶 胰脂肪酶 胰蛋白酶 5.胆汁 800-1000 6.8-7.4
?
3、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乳酸能系统的供能特点,供能总量较 磷酸原系统多,输出功率次之不需要 氧,产生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
(三)有氧氧化系统
概念: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释放
能量再合成ATP的能量供应系统。 供能特点:ATP生成总量最大,供能速率最低,持 续时间最长,需氧的参与,不产生乳酸。 主要供能项目:中长跑、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
运动前或赛前补糖可采用稍高浓
度的溶液(35%-40%),服用量40-50 克糖。
运动中或赛中补糖应采用浓度较
低的糖溶液(5%-10%),有规律地间 歇补充,每20分钟给15-20克糖。
(2)补糖种类
低聚糖是一种人工合成糖(目前多使 用由2-10个葡萄糖单位聚合成的低聚糖), 渗透压低,分子量大于葡萄糖。研究表明, 浓度为25%的低聚糖的渗透压相当于5%葡萄 糖的渗透压,故可提供低渗透压高热量的 液体,效果较理想。
(2)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又称血糖,正 常人空腹浓度为80-120mg%。 血糖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 系统的主要能源。 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血糖浓度 与常人无异。
血糖浓度是人体糖的分解及合成代
谢保持动态平衡的标志。
饥饿及长时间运动时,血糖水平下
降,运动员会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及疲 劳的征象。肝糖原可以迅速分解入血 以补充血糖,维持血糖的动态平衡。
(一)ATP直接能量来源
ATP酶
ATP ADP+Pi +能 能源物质:其分解过程中能产生ATP的物 质(糖、脂肪、蛋白质)
ATP的合成过程: ① 机体活动一开始,ATP迅速分解,由于ATP贮量 有限, CP便迅速分解补充ATP: CP+ADP C+ATP
② CP贮量也有限, 三大能源物质的分解供能合成 ATP :
(三)能量统一体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1. 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供能系统 2. 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法和计划 ①磷酸原能量系统训练:最大用力5-10秒, 间隙不少于30秒 ②最大乳酸训练(400米以下) (可达32毫摩尔/L) ③乳酸耐受能力训练:(强度不宜太大,重 复多次, 维持32毫摩尔/L ) ④有氧训练:间歇训练、无氧阈训练、持续 训练。
乳酸的清除
有 氧 氧 化
3.运动与补糖
(1)补糖时间与补糖量
目前一般认为,运动前3-4小时补糖可 以增加运动开始时肌糖原的贮量。运动前5 分钟内或运动开始时补糖效果较理想。一方 面,糖从胃排空→小肠吸收→血液转运→刺 激胰岛素分泌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 方面,可引起某些激素如肾上腺素的迅速释 放,从而抑制胰岛素的释放,使血糖水平升 高;同时还可以减少运动时肌糖原的消耗。
2、ATP的有氧生成(氧化磷酸化) : 糖(糖原) 有氧 脂肪 ATP+CO2+H2O 生糖氨基酸 反应部位:线粒体内
人体内能量的去路(转移与利用)
1、转变为机械能──肌肉收缩做功 2、转移到肌酸上──储存能 CP是体内快速可动用的“能量库” 。 3、转变为其它形式的能──完成各种生理功 能 4、转变为热能──维持正常体温(50%)
(3)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消化简述
口腔内消化 胃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 大肠内消化
口腔内消化
食物在口腔内主要 依靠咀嚼运动被磨 碎,并与唾液充分 混合形成食团。唾 液中含有少量淀粉 酶可对淀粉进行初 步消化。
唾液淀粉酶
淀粉
麦芽糖
胃内消化
食物在胃内借胃壁肌肉 运动与胃液混合,继续 进行机械性消化和化学 性消化。
糖 脂肪 能量+ADP+Pi+O2 蛋白质
CO2+H2O +ATP
(二)ATP再生成的途径
1、 ATP的无氧生成(底物水平磷酸化): (1) CP + ADP ATP + C CP贮量约为ATP的3~5倍 供能特点:快速、直接 (2)糖的无氧酵解 缺氧 葡萄糖(糖原) 2ATP+乳酸 反应部位:细胞浆内
胃内起化学性消化作用 的是胃液中的盐酸和胃 蛋白酶。其中盐酸为胃 蛋白酶提供酸性环境并 能引起促胰液素的分泌。 胃蛋白酶可将蛋白质水 解成更小分子多肽。
小肠内的消化
表1
消化液 1.唾液 2.胃液 3.小肠液
各种消化液的分泌量和主要消化作用
主要消化酶 唾液淀粉酶 胃蛋白酶 肠淀粉酶 消化作用 淀粉 —麦芽糖 蛋白质 —胨、shi 淀粉 —麦芽糖 脂肪 —甘油、脂肪酸 多肽 —氨基酸 淀粉 —麦芽糖 —糖 脂肪 —甘油、脂肪酸 蛋白质 —多肽、氨基酸 乳化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