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中语文试卷及解析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
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口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
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
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
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
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
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
安徽省合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肥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草稿纸上作答无效.............,在试题卷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中国石化机械四机公司,90后数控车床技师孙野已算是个“老师傅”了。
从一名普通的大专毕业生成长为数控操作领域的青年能手,他十年磨一剑,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大学时参加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训项目,孙野第一次来到江汉油田。
如今,他已在荆楚大地深耕11个年头。
这一路,孙野走得并不容易。
袖口隐隐约约的毛边,操作台上细细密密的刻痕……高压管汇事业部1号车间就是他的第二个家。
孙野回忆,刚进单位那段时间,年轻气盛的他有些浮躁,工作也相对没那么积极。
后来,他看到组里一位老师傅每天都早早到岗清理好周边工作环境,抢着干本来可能不需要他负责的事,对大家一视同仁,在工作各个方面精益求精。
孙野为此深受触动,干起活也越来越认真踏实。
在研究175兆帕超高压活动弯头时,对于压裂管汇的要求,正常的误差可能是两个丝,但是孙野和团队经过多次调整,专门定制出7种不同的特殊刀片,将误差控制在了一丝五分,甚至是一丝以内,也就是0.01毫米,六分之一头发丝的精度。
高压活动弯头的位置精度、形状精度、尺寸精度都达到了更高标准。
这几块元件体量不大,却是目前全球压力等级最高的高压流体控制元件。
175兆帕,相当于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面积要承受1750公斤的重量。
四川省成都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成都2024-2025学年度(上)2027届高一期中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23题,共8页,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有人可能觉得匠人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
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人民日报》)材料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
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海七宝中学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2023.11)(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一、积累与运用(10分)(一)(5分)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2)_________,食野之苹。
(曹操《短歌行》)(3)鹰击长空,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描写出天姥山直插云霄、耸立天外的雄伟气势。
【答案】①.风急天高猿啸哀②.呦呦鹿鸣③.鱼翔浅底④.天姥连天向天横⑤.势拔五岳掩赤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啸、呦、翔、拔。
(二)(5分)按要求选择。
2.假设你为学校“读书节”设计一张宣传海报,下列最适合选用的一项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规律C.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反省、知新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下面是某高三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自荐信,画线部分可能存在不得体的表达。
尊敬的学校领导:您好!①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自荐信。
我是XX,来自XX市XX中学,学习成绩优秀,曾担任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爱好写作。
我获得过第十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高中组一等奖;也曾代表学校参加市中学生辩论大赛,②以敏捷的反应和出众的口才令对手自惭形秽,③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贵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④能进入贵校中文系学习是我的理想。
⑤贵校的自主招生条件也非常符合我的标准。
⑥请您一定不要拒绝我,⑦圆我的大学中文系之梦。
此致敬礼!自荐人:XXXXX年X月X日有几处画线部分存在不得体...的表达?()A.1处B.2处C.3处D.4处【答案】2.D 3.C【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湖北省黄冈市2023_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试卷含解析
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不选、多选或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发现细胞并创立了细胞学说B.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C.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指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2.下图是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叶绿体实验中的两个视野,要把视野中的物像从甲图转为乙图,下列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序是①转动细准焦螺旋②转动粗准焦螺旋③移动装片⑧调节光图(或转换反光镜)⑤转动转换器A.③-⑤-②-①B.①-②-③-⑤C.③-⑤-④-①D.③-①-④-③3.大肠杆菌和颤蓝细菌都属于细菌,下列不属于两者共同点的是A.有拟核无染色体B.有叶绿素是自养生物C.有核糖体无叶绿体D.有细胞壁和细胞膜4.研究表明缺硒可导致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种地方性心肌病,急重症病人可发生猝死。
医学界专家认为,成人每天硒的摄取量约在40~100μg就可满足人体需要。
根据资料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适当补充含硒物质可以降低发病率B.硒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C.硒的作用重大,只要有了硒,人体就能正常生长发育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5.某同学经常出现肌肉抽搐,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后肌肉抽搐现象没有得到改善。
该同学经常肌肉抽搐的原因最可能是体内缺少A.无机盐B.葡萄糖C.维生素D D.糖原6.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中,最基本元素、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和化合物、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化合物依次是A.C、O、水、水B.C、H、水、蛋白质C.C、O、水、蛋白质D.C、O、蛋白质、蛋白质7.下列关于脂肪和磷脂的叙述,错误的是A.脂肪由三分子脂肪酸和一分子甘油组成B.使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可使脂肪呈现橘黄色C.在人和动物的肝脏中,磷脂含量丰富D.磷脂和脂肪都属于脂质,二者结构完全相同8.下列关于蛋白质及其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抗体与机体的免疫密切相关,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免疫力下降B.大部分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C.有些蛋白质可以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D.血红蛋白能够运输氧气,说明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9.某蛋白质由m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
福建省漳州市乙级学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漳州市乙类级联盟校高一年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心雕龙·隐秀》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发现作品中隽永深长的意趣。
这正是中国文学的艺术妙谛。
唐朝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在《与极浦书》中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二十四诗品》中又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这都是要求诗歌通过有限的字句启发读者无穷的想象。
注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古代的抒情诗由于篇幅短小,所以特别注重含蓄,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见大,言近意远,含蓄不尽。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两句并没有明说下雪,只说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路上人的足迹也不见了。
这样,读者便可以想象出一幅铺天盖地的雪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安排了一只孤舟,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垂钓江雪之中,不为外界变化所动。
那种我行我素、遗世独立的情趣,蕴涵在字里行间,很耐人寻味。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材料二:含蓄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也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
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
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
“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
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
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
北京市通州区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取材于张勇《古代的工匠精神》)
1. 依据材料一,下列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匠精神同当今企业对技术的追求不约而同。
【答案】6. C 7. D 8. C
9. (1)时圆时缺的就像那月亮,但终究没有增减。
(2)大家相互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10. B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实力。
C.更:再。句意:洗净酒杯重新饮酒。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实力。
C. 出类拔萃:“萃”读作cuì意思是“草丛生的样子”
D. 格物致知:“知”读作zhī意思是“学问”
3. 依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就努力追求 ,很多古文献都有对工匠精神的描述。
B. 工匠精神追求“精确”,北宋工匠预浩在汴京建立开宝寺塔就是典型例证。
C. 工匠精神在明代特别受重视,蒯义、王世贞、郭文英等都仰仗技术做了高官。
北京市通州区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今日,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留意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约而同。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济宁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们汉族,历史很长,开化较早,人口众多。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
尽管过去有些节日,现在我们看来是无谓、可笑乃至可厌的,但在被创造乃至被继承的当时,有它的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因此,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不借助于巫术及宗教、仪式,这就必然使这种文化带有消极的因素。
它标志着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但是,人民文化具有一种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力和心理智能也不断变化。
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活动在内)中的不合理的、过时的部分,往往不自觉地或半自觉地加以改动,使之合理化(或比较合理化),使之具有较高的社会意义。
例如本来是一种攘灾法术的放纸鸢活动,逐渐成为一种大人或儿童的文娱活动。
又如,本来是江滨人民驱除瘟神等的宗教行事——送瘟船,后来却被联系到楚国忠臣的沉江故事使它具有历史的和伦理的意义。
这种事实,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化的进步性,也增强了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都起着新的变化。
我们的风俗、习尚(包括节日)也不能安于旧态。
解放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十一”国庆节(还有些地方把重九改为老人节)。
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
不过由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不能不做相应的修改,如传统新年改为春节,并加入新的内容(慰问军烈属等);清明节主要作为纪念革命烈士的节日等,这样做,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些有长远历史的古老节日,在新社会中就成了新文化的一部分。
(摘编自钟敬文《节日与文化》)材料二传统节日面临的冲击,来自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容方面,主要是节日内容的独特性和明晰性被模糊了,因为传统节日很大一部分属于时令性的,与中华民族独特二十四节气文化相关联,例如元旦、春节、立春、寒食、冬至等,这一系列传统节日以农耕社会对时令变化的固有依赖为前提,在当代社会,这一依赖的固有性弱化了,甚至逐渐消失,这导致了以时令性为基础的传统节日在内容上弱化。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
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
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
诗歌则不然。
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
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
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
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
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
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意义呢?不是的。
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
统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
2024年统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阳光从很高的地方倾泻下来,我独自坐在草地上,望着那一片片金黄色的麦田,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
我的童年是在这片麦田边度过的,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那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麦田里捉迷藏,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空,看着那一片片麦浪随风摇曳。
夏天,麦田里的蝴蝶翩翩起舞,吸引着我们追逐嬉戏;秋天,麦穗金黄,我们便跟着大人一起收割,体验着丰收的喜悦。
那些日子,我们从未想过未来,只知道快乐地活在当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长大,离开了这片熟悉的麦田。
各自奔赴了不同的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
每当节假日,我们都会回到这里,寻找那逝去的童年时光。
如今,我独自一人来到这里,看着那一片片麦田,心中不禁想起了那些曾经陪伴我成长的小伙伴们。
他们如今都过得怎么样呢?是否也像我一样,时常想起那些美好的回忆?【乙】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和小伙伴们已经毕业多年。
各自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
然而,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始终没有忘记那段美好的童年时光。
每当我们聚会时,总会聊起那些在麦田里的日子。
那时候,我们相互陪伴,共同成长,一起度过了无数难忘的时光。
而如今,我们各自为了生活而忙碌,那些美好的回忆似乎已经渐渐淡去。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得知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我的一个好朋友因为一场意外,永远地离开了我。
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那个麦田边的夏天,我们一起嬉戏的场景浮现在眼前。
我意识到,那些美好的时光是多么珍贵,我们不应该忘记它们。
于是,我决定用文字记录下那些美好的回忆,让它们永远留在心中。
我希望,当我再次回到麦田边时,能够找到那些曾经的欢笑,感受到那份纯真的友谊。
阅读上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作者坐在草地上,看着那一片片金黄色的麦田,心情忧伤,是因为离开家乡多年。
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
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
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
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
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
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
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
部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高一上学期期中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秋日里的温暖》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最让人感到宁静与平和的季节。
当夏日的炎热逐渐退去,凉爽的秋风带着一丝丝的凉意,轻轻拂过人们的脸颊时,整个世界似乎都变得安静而美好起来。
在这样的季节里,有一个故事,它关于爱、关于成长,也关于生命的意义。
故事发生在一座小山村里,那里的人们过着简单而又宁静的生活。
在这个村子里,有一位老奶奶,她叫李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
李奶奶的丈夫早年去世,留下她一个人独自生活。
尽管如此,她却从未感到孤独,因为她的周围总有一群孩子陪伴着她。
这些孩子都是村里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面。
每天放学后,孩子们都会来到李奶奶的小院里玩耍。
李奶奶会给他们准备一些简单的点心,还会给他们讲故事。
这些故事有的是她年轻时的经历,有的是她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还有的是她自己编的小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智慧和温情,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奶奶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但她仍然坚持每天给孩子们讲故事。
有一天,李奶奶突然病倒了,孩子们得知消息后,纷纷来到了她的床前。
他们轮流照顾李奶奶,给她喂药、讲故事,就像李奶奶曾经对他们做的一样。
几天后,李奶奶的病情渐渐好转,她紧紧地握着孩子们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
这个秋天,因为有了这些孩子的陪伴,李奶奶不再感到寒冷;而孩子们,也在这个秋天学会了什么是爱与责任。
题目: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李奶奶的丈夫还在世,他们一起生活。
B. 村里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很少回家。
C. 孩子们每天都会给李奶奶做饭吃。
D. 李奶奶生病后,孩子们没有来看望她。
2.文章中提到的“爱与责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3分)3.文中画线句子“这个秋天,因为有了这些孩子的陪伴,李奶奶不再感到寒冷”中的“寒冷”一词有什么深层含义?(2分)4.作者为什么选择秋天作为背景来讲述这个故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上)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郭沫若和惠特曼的诗歌意象群中,“海洋”都占据了重要地位。
二者是以影响关系存在的,惠特曼海洋诗的风格改变了中国传统诗歌中提及海洋时的情感。
受儒道自然观的影响,中国传统诗歌中的大海往往只是人们观赏的景象,诗人大都是借景抒情,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传统“发乎情、止乎礼”的诗歌教义往往限制着古代诗人想要酣畅淋漓地抒情达意的愿望。
《唐诗三百首》里有很多嵌有海的诗句,如白居易写“忽闻海上有仙山”,李白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等,但海洋在这些诗里,没有像日、花、江、河那样成为诗人讴歌的正面对象,它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地理遥远的概念。
“五四”的时代精神呼唤着狂飙突进的诗风,只有充满高于人类力量的自然物象才能和这一时代精神契合。
于是,新诗的先驱们从惠特曼诗歌中汲取精神,对中国传统诗歌理论和实践进行大胆改造。
这种创造体现在主体对大海的态度上,就是从畏惧向渴望征服转变。
古诗中海的形象表现出慷慨悲凉的在少数,表现变幻莫测、诡异奇绝居多,这里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即对大海的神秘莫测的恐惧情感与隔膜态度。
惠特曼诗中满是由气势恢宏的大海激发而出的直面挑战的勇气和毅力,给了郭沫若等很多现代诗人以很深的启发。
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展现出海洋的博大神秘、势不可挡的气势。
相比于古诗中温柔婉转、发乎情止乎礼的抒情,郭沫若诗中的海洋之形、声、味以直观真切的感受洗涤了读者的内心世界。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走进诗的世界尝试给诗下定义的人很多,但是到现在为止,为全部诗人和读者所公认的定义还没有出现。
在此,我只是指出某些关于诗的相识,廓清一下什么是诗、什么不是诗。
首先,全部的现代诗在外形上的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分行。
还有一种不分行的诗体叫散文诗,但它与一般意义的诗不大一样。
现代诗有时行数多了还要分节,这主要是依据内容须要而支配的。
它依据人们呼吸的休止,把空间间隔转化为时间间隔,使小的停顿与大的间歇更为明晰;它又适应人们的感情波动,把重要的东西用分行来强调。
可是,分行写的不确定是诗。
分行只是一种协助手段,不是构成诗的确定因素。
有些非诗的东西,即便分了行也丝毫不会令其增色,比如分行写的标语口号能算诗吗?其次,一些诗总会让读者感受到确定的韵律、节奏,这往往是通过押韵来实现的。
押韵不仅使诗具有了音乐性,便于记忆,而且相同的韵脚本身构成了一种复沓,这就起到强调的作用,可帮助情感和意义的集中。
正因为如此,我国古代诗人、民歌手以及不少新诗人都是很留意押韵的。
不过,有的人把押韵强调得过分甚至确定化了,就难免适得其反。
某些初学者把凑字找韵的顺口溜当成诗,他们为了押韵甚至矫揉造作,削足适履。
其实,韵并非构成一首诗的确定因素,押韵的不确定是诗。
再次,诗有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精致、隽永的语言,或抒发美妙的情感,或表达发人深省的哲理,或描绘动人的场景。
但是,诗的美却不是靠华丽词藻装饰起来的,华丽词藻的组合不确定是诗。
诗的美应当是内在的美、本质的美,是“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的美,而不应当是浮艳的美、矫饰的美。
诗人擅长将自己的崭新发觉或超拔领悟,用一种特别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诗人不写诗则已,要写就要力求出新,要让作品有独特的情思,独特的神韵,独特的风采。
最终,诗同其他文学艺术一样,从根本上说来源于生活。
江苏省徐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注意: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直接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
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
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中秋节的月饼、赏月、玩花灯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
作为农历年节文化的主要载体,这不仅是对节日形象的点缀,还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也是中华文化传播、信仰传承、道德凝聚、审美形塑的良好载体。
这些节日载体不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展示过程也轻松活泼、贴近自然,使人们在其中体会亲情,感受欢娱,传递温暖。
在传统节日文化符号与载体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文化性强、参与度高、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寄托情怀的节日物品和象征物,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
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
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
通过举办仪式,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仪式感让节日成为节日,能唤醒人们内心对于节日的尊重。
当传统节日丧失了仪式感,节日应有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也就消失了。
2023-2024学年度高一期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高一期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023-2024学年度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
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
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
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含解析
杭州学军中学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
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
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
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
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
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
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
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③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
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
”“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如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
”“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如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④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
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
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⑤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评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上年 8:00-10:00)说明:
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 120 分钟,满
分 100 分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6 分)阅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印刷中活字书未占主流,应为不争之事实。
因为在西方人未改变
我们的印刷术之前,所流行的是雕版而非活字。
就是说,祖先发明了活字,
认真地尝试过各种质料的活字,且以活字印制
过并非少量的文本,但主导方式依旧是雕版。
探讨其原因成为经久不衰的话
题。
韩国学者认为:“中国一直没发明金属活字所用之油墨。
”中国学者承认:我
们“金属活字的着墨技术也没有解决”。
但其实那只是水准问题,中国铜活字的
印刷质量赶不上韩国,但并未到不及格的程度,不然康熙帝是不会允许千卷《古今图书集成》付印的。
第二种解答是审美,即活字书无法像雕版书那样满足中国人的审美需求。
不错,书法家与优秀雕工联手完成的雕版书极富美学价值。
韩国学者说:他们“虽已发明出金属活字,但其印本比不上宋元朝雕版印本美丽”。
而中国的
活字书在制作精良及美感上又显然在韩国活字书之下,中国人竟然兼选印本
连续谱中美学之上端与下端,且选择下端的还是太平盛世中的帝王。
就是说,
美感是可以屈就的。
就商品而言,价差较大时美感未必是所有购买者的选项。
第三种解答是中文活字的一次性投入太大。
这一解答如成立,必是两种结局:其一,门槛太高无人投入;其二,虽有过活字书的制作,但无人跟进。
而在中国,两种情形均未发生。
华隧、康熙都投资于铜活字,乾隆使用木活字后跟进
页码 / 总页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