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发展史》读后感
艺术发展史读后感(样例5)
艺术发展史读后感(样例5)第一篇:艺术发展史读后感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本来对于《艺术发展史》一书的书名实在不感兴趣,但在我看了前言以及第一章以后,我对这本书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吸引着我继续往下读。
这本书通过文字以及图片的结合,从古代美洲,到古埃及,到古希腊、古罗马,再到东方的伊斯兰教国家及中国,最后回顾到西方欧洲,向我们展示了艺术的发展历史。
而这一段段历史的介绍,始终围绕着作者贡布里希在导论中所提到的一句话“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的确,看完了这本书,给我感受最深的不仅仅是每个时期每个地方的每种艺术史实,更是改造并创新这种史实的艺术家。
艺术家不仅仅是在创造艺术,他们更多的是在解决当时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每种艺术,其实也是体现着当代艺术家的一种态度。
因此,我想简单谈谈,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
古代美洲的原始民族,为艺术开拓了一个奇特的源头。
他们会用简陋的石器,在墙上画出自己所想要的,那是他们当时的一种信仰:“只要他们画个猎物图——大概再用他们的长矛或石斧痛打一番——真正的野兽也就俯首就擒了”。
他们还会有固定的节日,披上动物的皮毛来模仿动物的动作跳一些神奇的舞步,“他们相信这种方法会莫名其妙地赋予他们力量去制服猎物”。
在当时那么落后的环境下,他们没有任何强劲的工具来与野兽作斗争,为了解决这样一个众人都担忧的问题,他们便创造出了这样一种形式,也就是创造出了第一种艺术。
而他们,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第一批艺术家。
其实,艺术不一定要是绘画、雕刻之类的,在我看来,古代美洲的原始部落为自己设定特殊的节日,并在那天装扮成猎物,那也是他们的艺术。
可贵的不是所创造出来的艺术,而是艺术家们勇于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一种态度。
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创造艺术的方式则发展为以人的视觉为主导了。
他们并不在乎角度的种种限制,而是在乎是否能向人们展示最清楚的画面。
这个画面不要求完整或不完整,也不要求漂亮或不漂亮,它早已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性质,一种服务性质,也就是尽可能地把一切保留下来,以便于向人们展示。
中国艺术史读后感(精选5篇)
中国艺术史读后感中国艺术史读后感(精选5篇)中国艺术史读后感1平时利用寒假时间仔细看了《中国艺术史》这本书。
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看着厚厚的一本我还担心没有信心看完它,但当我真正翻阅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真的很精彩,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美术,还把我国的历史也研究了。
美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可是在中国艺术史上还包括了书法和篆刻两大类.光绘画这一个门类就经历了从石器时代---汉代的壁画---汉唐的宫殿壁画(由于时代的久远,很多没有保存下来,留下来的只是墓室壁画和一些画像石,画像砖),还有很多宗教美术保存在石窟中,到了唐末又出现了很多屏风画和卷轴画。
我国是从旧石器时代漫漫演化过来的,光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时代就经历了上万年的历史,在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很多“美”的事物,当时的磨制石器和陶器上的花纹更是当时人民艺术的结晶.其中彩陶和黑陶标志着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
宋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以青瓷和白瓷为主,但也发展了彩绘以及产生窑变的彩釉陶。
著名的五大名窑是: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和汝窑。
其中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
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
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
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
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
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
读《世界艺术史》心得感悟3篇
读《世界艺术史》心得感悟3篇读《世界艺术史》心得感悟一:很多人认为神圣的幻觉是艺术,而福尔对艺术的定义是和谐的最崇高、最富表现力的形式,是仰仗对物质和智能的厚爱来证实它的一致性的生动形式。
我对艺术的见解却又停滞在一个领域中,所以,我不知道如何去阐述这套《世界艺术史》,它捕捉的层面,已经跨越了我所了解的信息点上。
此刻,我不是一个书评人,我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读者。
艺术概括生活,它用言语捕捉我们周围的表象,它返照人,也呼唤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艺术世界史》是1920xx 年出版,直至1920xx年出版了第四卷,其作品篇幅之浩瀚,构思之宏伟已能窥见几分。
艾黎福尔的文笔很惊艳,用法国人独具的情感文字,去描摹艺术史,是很奇妙的搭配,这本书散发着诗意,且也在不断的再版,他的努力慰藉了与之同时代的人,也宽慰了遗忘艺术史却想捕捉艺术的人们。
福尔的文笔精简,像慢慢渲染的国画,可以听见先哲的沉思,山野的鸟鸣,甚至是夜晚的宁静。
在史前艺术中,我们能感受到征服的欲望,当原始人用几条简略的线条把野兽的姿态和形象捕捉下来时,艺术诞生了。
在洞窟艺术中,我们都能找寻到那些构图沉稳,飘逸起伏的景致,像云纹锦缎,像阿尔塔米拉壁画,这些充满生命力的色泽,越加显现出不同的韵味。
作者的文字代入感很独特,他把人与人,人与森林,人与野兽的接触,都一一靠拢,把解体文明和新生文明的过渡,再一次解析。
艾黎福尔所说,我所构思的艺术史不是经由准确无误的诗意的移植,而是通过尽可能栩栩如生的诗意的移植完成的,它是由人类建构的造型诗章。
艺术不是复制的工艺品,它更多是人类对艺术的理解,他在神庙中,有一段这么描述,岁月对待神庙就像对待大地一样,岁月把雕像、色彩从神庙怀里夺走,同样地,岁月也让森林沉入大海,让高山盖满沃土,让山泉干涸,听任神庙被付之一炬,留下一片废墟,在废墟旁红棕色的野草下,到处是裸露的焦土。
80万个炎炎赤日烘烤着神庙,随着太阳西沉,神庙便被沉浸在灿如烈焰的漫天红霞中。
艺术史学要略读书心得
艺术史学要略读书心得一、古代艺术史的发展与演变在《艺术史学要略》作者详细阐述了古代艺术史的发展与演变。
从史前时期的洞窟壁画到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品,再到中世纪的宗教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新,每一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价值。
史前时期的洞窟壁画是古代艺术史的起点,原始人们通过绘画来记录生活、传递信仰和展示社会地位,这些壁画不仅展示了当时的审美观念,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
非洲部落的图腾崇拜壁画,展现了人类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古埃及的墓室壁画则体现了法老的显赫地位和对永恒的追求。
古埃及时期的艺术以其宏伟和神秘著称,金字塔、神庙和法老陵墓等建筑充满了象征意义,反映了古埃及人对死后世界的信仰和统治者的权力。
壁画、雕像和木乃伊等艺术品也展示了古埃及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技巧。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艺术则以其对人体美和理性精神的追求而著称。
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理想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充满力量和优雅。
古罗马雕塑则更注重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
建筑艺术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也非常发达,如帕台农神庙等建筑代表了古希腊建筑的典范,而罗马斗兽场等建筑则展示了古罗马建筑的宏伟气势。
中世纪时期的艺术则以宗教为主题,形成了独特的宗教艺术风格。
哥特式教堂的彩色玻璃窗、玫瑰窗和雕塑等都充满了宗教气息。
拜占庭艺术的圣像画和马赛克装饰则展现了中世纪基督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些宗教艺术作品不仅传播了教义,还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新将古代艺术史推向了新的高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在构图、色彩和人物情感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强调人性和现实主义,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艺术史学要略》一书为我们揭示了古代艺术史的发展与演变。
从史前时期的洞窟壁画到古代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品,再到中世纪的宗教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新,每一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价值。
艺术发展史 有感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有感在基于《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的基础上,贡布里希的《艺术发展史》是非常好的启发性著作。
这里是我概括的几点个人感言:- 艺术家会通过不断的尝试,需求一个最合适最平衡的状态使得整个艺术品达到极端的和谐和合适的关系。
- 艺术家会通过不断的尝试,努力去感受和追求和谐,他们对那种和谐感受越深,越能理解艺术品。
- 人们对艺术的感受是永无止境的,总是有新的东西有待发现,欣赏作品时,必须要有一颗赤子之心,敏于捕捉每一个暗示,感受每一个内在的和谐,特别是要摆脱冗长、浮华的辞令和现成套路的干扰。
起源(史前期和原始民族;古代美洲)1、对于这个时期的艺术创作,首先,原始人类对艺术的思考是模糊的,他们的思维和创作初衷是:实用。
这个是首要的标准,对于绘画和雕塑往往也是这种态度,它们不是被当做纯粹的艺术品,而是会给出非常明确的用途。
2、“原始人”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单纯(实际上他们的思考过程比我们还复杂),是因为他们比较接近人了当年起源的状态,他们吧那些超自然的力量看成是和大自然一样实有其物,换句话说:绘画和雕塑是用来施行武术的。
3、那时候的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东西按照我们的标准看起来美不美,而是他们能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是为了满足他们施行巫术的需要。
(艺术家来自本部落,加上世代传承,他们清楚的知道每一个形状和每一个颜色代表什么意思,所以只是去完成工作,而不是去改变什么。
)4、那时候的艺术家与我们不一样的并不是他们艺术水平,而是他们的思想观念,整个艺术发展史并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史。
5、很多的艺术品在当时的艺术家看来,并不需要正真细致的去刻画出常规的图案,只需要在他们看来足以表示特征和用途就已经足够了,有可能是一个符号,有可能是一个色彩,但是只要足够的用来表示他们概念中的事物。
6、书画同源自有益处。
时代、生活、习惯等非常客观的因素以及原始人对社会生活得理解程度决定那个时代的艺术特点。
中国艺术发展史心得体会
中国艺术发展史心得体会中国艺术发展史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其中蕴含着无数的智慧和精神。
通过学习中国艺术发展史,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中国艺术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其对于我们今天的影响与启示。
中国艺术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从古代的甲骨文、青铜器开始,中国人便开始了对艺术的创造和探索。
通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中国艺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传统。
其中,我最为欣赏的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中国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意境、独到的技法和极富表现力的笔墨魅力,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艺术作品。
从古代的壁画到近现代的国画,每一件作品都流露出中国人对自然、人文和情感世界的独特理解。
中国艺术发展史中最为著名和具有代表性的时期之一,就是唐宋两代。
这个时期,中国的诗、画和音乐达到了顶峰,使得中国艺术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在这个时期,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和学者涌现出来,他们通过创作和研究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发展。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艺术创新的黄金时期,许多新的创作方法和风格出现,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内涵。
然而,中国艺术发展史中也有一些曲折和不幸的时期。
特别是在近代历史中,中国遭受了战争、内乱和压迫,艺术领域也受到了重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许多艺术家和学者被迫离开中国,他们的创作受到了限制和扭曲,中国艺术陷入了低谷。
然而,即便在这个困境中,中国艺术家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创作理念,在逆境中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使得中国艺术在改革开放之后得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学习中国艺术发展史,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艺术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无论是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这些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的多样性。
同时,中国艺术也吸收了来自其他地区和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纽带。
正是这种包容性和多元性,使得中国艺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艺术发展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艺术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镜子,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不断发展,从原始的岩画到现代的数字艺术,每一阶段的艺术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反映了人类的精神追求。
作为一名热爱艺术的人,我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感悟颇深。
一、艺术与时代紧密相连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时代背景的熏陶。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艺术创作的方向和风格。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 古代艺术:以实用性为主,如原始社会的岩画、陶器、雕塑等,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的崇拜和敬畏。
封建社会的艺术则强调等级制度,如宫廷艺术、宗教艺术等,展现了皇权至上、神权至高无上的思想。
2. 中世纪艺术:受到宗教的影响,艺术以宗教题材为主,如基督教艺术、伊斯兰教艺术等,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3. 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为核心,艺术强调人的价值,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4. 近现代艺术:随着社会变革,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如印象派、现代派、后现代派等,艺术家们追求个性解放,探索艺术的无限可能。
二、艺术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科技的进步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从摄影术的诞生到数字艺术的兴起,每一次科技革命都给艺术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段。
1. 摄影术:19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发明使得艺术家们可以更真实地记录现实,同时也催生了摄影艺术这一新的艺术形式。
2. 数字艺术: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艺术应运而生。
艺术家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创作,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使艺术创作更加自由、多元。
3. 人工智能: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应用于艺术创作,如AI绘画、AI音乐等,为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艺术与人性紧密相连艺术是人类情感、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与人性紧密相连。
艺术作品传递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关注、对未来的憧憬,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教师学习艺术史教育心得体会9
教师学习艺术史教育心得体会9引言艺术史教育在教师培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名教师,研究和了解艺术史对于提供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引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研究艺术史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心得。
学史以明今了解艺术史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现在和未来的启迪。
通过研究艺术史,我明白了艺术的发展是与社会、历史背景密不可分的。
艺术作品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价值观、思想和文化特点,这使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传达给学生。
从古代艺术到现代艺术,我学会了将艺术与历史和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激发学生创造力研究艺术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背景和历史,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和风格的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艺术家们的创造力和表达方式。
我发现,通过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他们能够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个性。
这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和独特视角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与其他学科结合艺术史教育并不仅限于艺术课程中,它可以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创造更丰富的研究体验。
通过将艺术史与历史、文学、科学等学科相结合,我能够将学生带入多个领域的研究空间中。
例如,通过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我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宗教以及科学发现。
这样的综合研究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结论学习艺术史教育是一项富有挑战和乐趣的任务。
通过学习艺术史,我不仅增加了自身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我能够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创造力。
希望我的经验和心得能够对其他教师在艺术史教育中起到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化的教育体验。
艺术发展史
艺术发展史第一篇:艺术发展史1.与一般美术史不同,E·H·贡布里希的《艺术发展史》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
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
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 当然,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就会真正明白他的意思。
2.“艺术”最初的功能是根据巫术或宗教或政治的需要创造一些合适的形象。
出于各自不同的“情境”,这些形象可能像古埃及那样静肃,也可能像非洲部落艺术那样粗放或者向中国青铜纹样那样狰狞恐怖。
在历史过程中,艺术逐渐积累起自己的传统,具备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人类社会中由此悄悄地出现了一种叫“艺术”的东西。
(这一点与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关于艺术起源的看法有相同之处)3.贡布里希所要阐释的是人们不是为了响应某种潜在的“精神”的呼召去改变传统,而是情境的改变使其不得不然。
例如说到具有强烈世俗倾向的荷兰绘画,他认为是由于经过了宗教改革,从而使新教统治区内的艺术家已经没有什么自由再画祭坛画了。
无论哪种社会,贡布里希所关心的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
不是一个统摄一切的“时代精神”,而是许许多多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吸引着艺术家奉献他们的才智与精力。
我们应当最精各个时代的艺术家,正是靠他们的辛勤劳作,解决了审美领域中那些潜在的问题而汇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艺术世界。
4.艺术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般的对某个问题的解答。
尽管贡布里希承认在艺术中的确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进步,但他绝不希望他的读者误以为进步就是价值。
在《艺术发展史》中他一方面肯定艺术家超越前人的努力,另一方面竭力阐明艺术的发展变化总是有得有失。
例如希腊化艺术为了追求戏剧性的夸张效果在实际上导致了对埃及以来整齐、庄重的画面秩序的背离。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读后感: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读后感: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共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读《艺术发展史》读贡布里希的《艺术发展史》,是一次漫长而美好的旅程。
读完后,我有两个这重大收获:第一,厘清了人类文明诞生以来艺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风格特色;对艺术史上的名作有了深入的理解——从知道一件作品“著名”到知道它为什么著名;第二,对推动艺术发展的因素有了初步的认识。
艺术的重大进展往往被称之为“革命”。
正如其他领域的革命一样,艺术的革命也受着很多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
“艺术”仿如时代巨轮中的一环,总是与社会其他环节息息相关,我们绝不能脱离经济政治宗教等等因素单单去谈艺术。
艺术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艺术家地位的变迁史。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艺术都是带有明确目的的。
正如埃及金字塔,希腊的雕塑,乃至后来西欧各国为基督教建造的教堂以及上面的壁画,统统都带着具体的功能与目的。
那时这些艺术的创造者,从某种维度上说并不是艺术家,只是心灵手巧的工匠而已。
这时候他们的地位是低卑的,作为社会的底层存在着,他们的创作首先是为政治宗教服务,然后才是框架下的个人才华的发挥。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他们作品的重要性。
透过过去的绘画与雕塑,我们总可以看到他们的伟大心灵,他们在作品中的汹涌的情感表达。
正如我看到克劳斯的《先知但以理和以赛亚》时,便仿佛触及到艺术那悲悯的灵魂。
那组先知像曾是一个大十字架的底座。
先知个个手中都拿着一本大书或一卷纸,上面刻着那些话语,而且好像都在默念那些即将到来的悲剧,它以惊人的真实感震撼着我的心灵。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艺术的创作者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从事的这项工作的意义,慢慢地,一些先驱开始追寻真正的艺术。
恰恰是这种态度,这种对传统的挑战和创新,给艺术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光环——书中对十六世纪的著名意大利画家丢勒的经历有这么一段描述:一开始他不得不像工匠那样,去跟纽伦堡和法兰克福的富人讨价还价,争长议短。
读《世界艺术史》心得感悟3篇
读《世界艺术史》心得感悟3篇读《世界艺术史》心得感悟3篇1有这么一个令世人都向往的艺术之都——法国,而恰巧写这书的作者,也生于此,他孜孜不倦地誊写着此书,他不惜牺牲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去收集资料,就是为了让读者可以俯瞰世界的艺术历史过程,从而也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了一点贡献吧。
有这么一个名字,所以我们也应默默地记着——艾黎福尔。
此书,大概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的世界艺术史,写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不同国家的艺术发展和一些著名的艺术家。
涉及的艺术理论比较有作者的个人见解,需然作者已与我们有百岁的跨度,但我可能对艺术理论的方面还是涉世未深,作者的一些观点,我还是不太认同的,毕竟,一千个读者读哈姆雷特,也有一千种不同的见解吧。
历史是永恒的,可是历史不单从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就可以概括的,只不过,恰巧那些国家,那些画家,抓住时代的发展机会,从而被历史所宠幸着。
但是,我还是深深地被书中一些理论所撼动着,记录如下:(1)达芬奇告诉我们的',是未知之物只会随着我们前进的部分而节节后退,尽管如此,我们对万事万物的真实面貌仍一无所知;米开朗琪罗告诫我们的,是在抓住瞬间的和谐之前,我们必须不断地经受痛苦的折磨,而在这一瞬间消逝之后,我们仍将继续受苦受难;拉斐尔为我们提供的教诲是:任何征服既是稍纵即逝的,又是生生不息的。
(2)只有倾听心灵之声时,我们才能谈论艺术而不贬低其价值。
人人皆拥有仅属其个人之真理,但如果没有寻求这份真理的热望。
没有对阐述它时那种欣悦的体验,我们会对其存在毫无所知。
(3)当今的艺术,即或是昙花一现的形式,也完全服从于一种并不显眼的需求,附属于某种仍不为人知的集体使命,这一使命,需然表面上看来仍是模糊多样,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暗示着线条和色调的发展方向。
借问君欲何往?精神生活归处。
(4)生死攸关的问题不在学习的本身,而是在对于所学的东西不能感受。
探索不息的人拥有永恒的纯真。
这种纯真在自己的余烬中再生,新的预感只有在旧的预感被体验和研究探索摧毁或是证实之后才得以出现。
《中国现代艺术史》课程学习心得、艺术感悟[5篇范例]
《中国现代艺术史》课程学习心得、艺术感悟[5篇范例]第一篇:《中国现代艺术史》课程学习心得、艺术感悟《中国现代艺术史》课程学习心得、艺术感悟导读: 艺术教育意义深刻,因为人类的生存不只是吃饭、睡觉,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着对艺术,对美本能的需要,人类在精神上的要求从来就是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的。
最近通过网络看了那特艺术学院的艺术教课程,了解到了很多过去想学而没有学习到的知识。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简单、方便、不出家门就可以学习。
我已经看完吕澎老师全部的关于《中国现代艺术史》的课程。
吕澎老师的讲述系统、全面、生动、清晰。
让我在不长的时间内了解了现代中国艺术史的脉络与发展,人物与作品。
为我补上了从1900年—1949年这段历史时期中国艺术史过去了解不多的知识。
同时我也观看了那特学院录制的其它艺术教育课程,受益非浅。
那特艺术学院所有的课程设置与安排,聘请老师的资质与讲授,教学的方式与影像的品质都是非常好的。
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的一种创举,一种新的思维理念。
其全球范围的普及性和教育水平的高标准,都是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
这要归功于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更要归功于那特艺术学院人敢想、敢做的魄力和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艺术修养与文化水平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素质体现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会制约着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和整体发展。
今天,不能想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整体艺术修养低下,文化水平不高而这个国家却有着高度的社会文明和强大的经济发展,事实上这已经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我觉得那特艺术学院做了一件大好事,做了一件对世界人类文明进步起到积极推进作用的大好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中国的文化先趋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用“美育代宗教”,可见美的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吴冠中先生说“今天我们的社会文盲不多了,但美盲还很多”,这是当今社会的现实,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而接受教育绝不仅仅是从十几岁的小孩到二十几岁年轻人的事情,而应该是全社会的事情,应该是每一个人的事情,应该是人一生从始至终的事情!我会把那特艺术学院所有安排的课程全部学完,重点部分、重点段落、关键人物、重要作品会反复听,反复看。
《艺术社会史》读后感
《艺术社会史》读后感第一篇范文:《艺术社会史》读后感《艺术社会史》是著名艺术史学家E.H.贡布里希的著作,该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阅读此书,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对作者的洞察力和论述能力深感敬佩。
书中,贡布里希首先探讨了艺术的起源,他认为艺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
在原始社会,艺术与宗教、巫术、劳动等融为一体,发挥着装饰、实用和信仰等多重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逐渐独立出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
贡布里希在这一部分的观点,让我对艺术的起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认识到艺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紧密相连的。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艺术与社会阶层、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
例如,在封建社会,艺术往往与贵族阶层密切相关,表现为豪华、精美的风格;而在民主社会,艺术更加注重表现个性和自由,风格上也更加多样化。
贡布里希通过这些例子,让我明白了艺术与社会背景之间的相互影响。
此外,贡布里希还对艺术家在社会中的角色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认为,艺术家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个体,也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创作受到社会环境、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的影响。
这一观点让我对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
书中还讨论了艺术品的传播与接受问题,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品的传播与接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艺术品的创作、传播媒介、观众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一观点让我对艺术品的传播和接受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二篇范文:《艺术社会史》读后感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角度来看,《艺术社会史》是一部极具启示意义的著作。
作者E.H.贡布里希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理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书中,贡布里希首先探讨了艺术的起源,他指出艺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在原始社会,艺术与宗教、巫术、劳动等融为一体,发挥着装饰、实用和信仰等多重功能。
浅析艺术史发展的进步
浅析艺术史发展的进步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传统艺术史一直是根据不断进化的观点撰写的,首先在古典时期,然后在文艺复兴时期,近代以至现代,从瓦萨里到黑格尔莫不如此。
瓦萨里、黑格尔等人把艺术史视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进步的历史过程。
传统艺术史的研究对象被局限于视觉艺术和西方艺术。
这种艺术史发展观在欧洲乃至在世界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以致逐渐形成以欧洲等同于世界,以视觉艺术史等同于艺术史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大多数人的头脑。
基于此,需要不断对既往艺术史进行检视和重新认识,从而建立起一种真正的全面的适于艺术史自身健康发展的一般艺术史。
一、瓦萨里意大利佛罗伦萨乔尔乔·瓦萨里( Giorgio Vasa-ri) 作为艺术史学科的创始人,其论述文艺复兴艺术和艺术家的不朽著作《意大利最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塑家传记》确立了他在艺术史学科的创始人地位。
( 一) 艺术史观的哲学和方法论基础瓦萨里的艺术史发展观明显受到欧洲古老的“艺术模仿自然”这一传统理论的支配。
他在《意大利艺苑名人传》的序言中写道: “我们的艺术完全是模仿,首先是模仿自然,其次,由于其自身达不到那样的高度,所以又是模仿那些被视为最为杰出者的大师的作品。
他强调视觉艺术与自然及其模仿物都要符合这种理想美。
这种理想美就是美的典型,而模仿是一种获取典型特征的形式,它的优点在博取众长,把不同模特儿身上最美的部分集中聚合在一起,从而构成最完美的艺术形象。
瓦萨里在其专著第三部分序言中写道: “风格关注于源自现实的最美的因素,这种因素产生于不断地记录最美的实物,以及将那些最美的东西,双手、头部、身躯和双腿,结合在一起,以使一个形象尽可能地优美。
”( 二) 瓦萨里的艺术史发展观及其影响瓦萨里对于艺术史的成就主要在于他最早进行系统的理论关照下的艺术史的思考。
《艺术发展史》读后感
《艺术发展史》读后感《艺术发展史》的作者贡布里希是英国美学家,艺术史家。
他1909年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后移居英国并入英国籍。
1936年起伦敦大学瓦尔堡学院历任助理研究员高级研究生、讲师、副教授、教授、院长。
并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任客座教授,曾荣获史密斯文学奖、奥地利科学与艺术十字勋章,黑格尔大奖、法兰西学院勋章等;并获牛津、剑桥、哈佛、伦敦等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艺术的故事》(中译本为《艺术发展史》)、《艺术与错觉》、《理想与偶像》、《秩序感》、《艺术与科学》等。
翻译者是范景中教授,1951年生,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新美术》和《美术译丛》的主编,曾有《艺术与错觉》(与林夕、李本正合译浙摄影出版社)和《贡布里希论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译、编著作发表。
这本书已经被译成30种文字销售达500万册,但是至今仍然有学者单纯地将贡氏与图像学划等号(贡氏的确对图像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图像学”的中译名也是范景中等先生在译介贡氏理论时确定的汉译),或者武断地将贡氏视作其本人最不愿意的结构主义美学。
然而,贡氏的学术野心是试图对整个艺术发展――以再现为中心及象征与装饰为两翼――作出概括性的解释。
面对如此宏大的学术目标,凭借单一的、令人捉襟见肘的现成方法,对古典学者贡布里希来讲,这简直毫无学术感可言。
所以还是埃里邦问得实在:“我们能否说你没有方法?”贡氏的回答更令人击节:“我不想要一种方法,我只需要常识(common sense)!这是我的唯一方法。
”贡布里希在编写这书时,无法印刷在插图里的作品就不选用。
这对作者有多挑战我是不知道,但对读者而言,所有拗口的名字,神秘的术语,瞬间几乎都变得平易近人起来。
于是当书中出现类似”雷诺兹的肖像画和委拉斯凯兹的直接布局相比就不那么自然,精心设计的味道要浓的多“这种话时,我们这类初学艺术的人就再不用向以往一样翻白眼了,而是只要按照指示翻两张书页,对比下两张插图,然后就可以心满意足的咂咂嘴,表示,恩,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英雄所见略同。
【美术】美术教师读书心得艺术发展史读后感
【关键字】美术美术教师读书心得《艺术发展史》读后感曾经看过一本书《艺术发展史》记得里面讲到毕加索说过真正的艺术在中国。
看到这话时我也认可这种说法,可要问我原因却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中国的艺术好在哪里?中国画所又如何运用艺术语言表现精气神?作为一个中国人都说不出民族艺术的的精髓。
突然感到了自己的无知。
这些日子的绘画过程中我悟出了一些道理,本想用恍然大悟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可自己却表达不出自己所悟出的道理。
我每天都在看大量的水彩作品,真可谓是艺无止境。
各类画风从超写实到印象派,甚至是立体主义,都有所了解。
可真正能让人百看不厌的只有中国风的水彩作品。
水彩是个可塑性极高的染料,同时她也和国画颜料有所很多相似之处。
在绘画方法上也很接近,只是媒介不同。
水彩用国画表现方法构图法则来创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是作为一个国画都画不好的人来说去尝试中国风的水彩创作确实很难。
突然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太多了,不仅仅是绘画上。
刚写这篇文章时无从下笔,因为我对国画的了解并不多,无法精道的表达我所感悟到的精髓,虽然看了很多作品却无法表达作品中的美。
是啊我也只能用美来形容,我肚子中的墨水已经匮乏到如此地步。
突然觉得自己很无知,很想把所有的书都塞进自己的脑海里,对于知识的渴望从未有过。
想想这些年我都干了些什么?写文章终究是好的,深思自己激励自己,以此感知微博的重要意义。
几日不写感觉荒废了自己,习惯是要好好培养,看书也要如此,如果把读书看成一日三餐一样重要,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收获充实的人生!曾经看过一本书《艺术发展史》记得里面讲到毕加索说过真正的艺术在中国。
看到这话时我也认可这种说法,可要问我原因却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中国的艺术好在哪里?中国画所又如何运用艺术语言表现精气神?作为一个中国人都说不出民族艺术的的精髓。
突然感到了自己的无知。
这些日子的绘画过程中我悟出了一些道理,本想用恍然大悟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可自己却表达不出自己所悟出的道理。
艺术起源读后感
艺术起源读后感读完关于艺术起源的东西,那感觉就像是在一场超级有趣的寻宝之旅中逛了一圈。
以前吧,我就觉得艺术这玩意儿挺玄乎的,就是那些画家拿着画笔在画布上涂涂抹抹,雕塑家对着一块石头敲敲打打,可为啥这么做呢?读了这个才知道,原来艺术的起源就像一棵大树的根,错综复杂。
书里提到了好多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像模仿说。
这就像是小时候我们玩过家家,学着大人的样子做事一样。
原始人看到啥,就想把它画下来或者刻出来,模仿那些动物的样子,可能是为了记录生活,也可能就是觉得好玩。
我就想啊,原始人画画的时候肯定特别专注,就像我们小时候专心致志地模仿大人做饭,虽然做出来的东西可能根本不能吃,但那种认真的劲儿是一样的。
还有巫术说呢。
这可就更神秘了。
说艺术起源于巫术,原始人画那些动物,可能是为了在打猎之前施魔法,让自己能够顺利地捕获猎物。
这就好像我们现在考试前求个好运一样,虽然方式不同,但都是一种对未知的祈求。
我想象着原始人在山洞里,围着那些画着猎物的壁画跳舞,嘴里还念念有词,那场面可太有仪式感了。
游戏说也挺有意思的。
艺术就像是人类的游戏,没有什么特别功利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心。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墙上乱画,大人们可能觉得这是捣蛋,可对我们小孩来说,那就是一种创造的快乐。
原始人说不定也是这样,在无聊的时候,拿起石头在地上画画,或者用树枝在泥地上刻刻画画,单纯享受这个过程。
表现说呢,就是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
人有了喜怒哀乐,就得找个出口,艺术就成了这个出口。
就像我们现在听悲伤的音乐时会哭,看搞笑的喜剧会笑,原始人也通过他们的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比如说他们在部落里有人去世的时候,用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悲伤,这种艺术就承载了他们的情感。
读完这些,我就觉得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了。
它就像从人类的生活里慢慢长出来的花朵,扎根在我们的本能、情感和生活的需求里。
而且啊,这也让我更加佩服那些搞艺术的人,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他们其实都是在延续着人类最原始的冲动,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记录生活、探索未知。
《艺术通史》的读后感10篇
《艺术通史》的读后感10篇《艺术通史》是一本由~ Richard Cork (作者), Stephen Farthing (编者)基本信息出版社: Thames Hudson Ltd (2010年9月20日)平装: 576页正文语种: 英语ISBN: 050028895X条形码: 9780500288955商品尺寸: 24.2 x 17.8 x 4.6 cm商品重量: 1.8 KgASIN: 050028895X翻译版本版权页没有原版信息。
挺好的一部书值得一读《艺术通史》读后感(六):勉强及格翻译的很一般,首先说应该尊重做启蒙工作的人,但本书译者几乎没有艺术史常识,而且可以看出翻译的很仓促,有赶工的嫌疑。
由于原著内容每部分由不同作者完成,所以作者们重点介绍各个流派,貌似很全面,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时间和时代背景的线索,所以全书内容显得很琐碎,也没有阐述什么新的观点。
这本艺术通史基本是一本普及类书籍,但介绍也并不全面,当代部分流派的梳理不够清楚,有很多重要的艺术家之字未提(感觉这应该不是观点问题)。
无论做为入门类读物还是专业需要,还是建议选择艺术的故事。
后者从各个方面都比前者好的太多。
但是由于贡布里希的去世,艺术的的故事的最后一版当代部分介绍的也不多。
如果想理清艺术史战后到当代这部分的思路的话,还是选择介绍这一时期的专著好一些。
《艺术通史》读后感(七):读书这是一本艺术类的目录型书籍。
几乎可以说是把全世界所有的艺术时期,艺术作品,还有各个门派的艺术作品都一一列出了。
让你的大脑有一条很清晰的时间脉络图。
但是,如果您对某个时期的作品很感兴趣,还要通过其它书籍查阅。
本书展开的内容不是很多。
阅读此书感觉就像读了1000本书的目录一样的感觉。
不过,它是本不错的书,我觉得还是值得一买的。
这是我见过时间轴最清晰的一本艺术史类型的图书。
值得收藏和阅读。
印刷也不错。
另外要说的一点就是,有关一些工作美术史的章节,有一些文物是我从来都没有在中国美术史类书籍中见到过的,有的来自大英博物馆,有的来自美国。
艺术史读通顺后
艺术史读通顺后艺术史读通顺后,我对人类从古至今的艺术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这次读的是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艾黎·福尔的《世界艺术史》。
作者是位优秀的艺术史向导,他带领着我们穿越时间、跨越文化,做一番全球古代艺术巡礼。
跟随艾黎·福尔的脚步,我们畅游艺术的海洋,走过历史上的每片圣地。
从原始时代的史前艺术开始,走进多尔多涅的原始洞窟,欣赏岩壁上展翅的飞鸟、雄壮的猛犸、威武的狮子和怒放的花朵。
福尔认为,“原始人仅用几条简略的线条就把野兽的姿态和形象捕捉了下来。
于是,艺术诞生了。
”朴素的艺术给予了我们最大的感动和美的享受。
接着,我们穿过红海,进入古老的埃及,去窥探法老的陵寝与神庙的神秘。
我埃及艺术是宗教和丧葬的艺术,埃及人认为,艺术触及到人类最高的智慧,因此,古埃及的绘画和雕塑都有着熠熠的生命力。
那些包含埃及精神的艺术品,都隐藏着深入探索包罗万象的生命的愿望。
当谈及东方艺术,就必须去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出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迦勒底的巴别塔虽然只剩下一个不成形的小山丘,但依旧褪不去尼尼微文明的雄健精神。
而亚述帝国战士的骁勇、残暴、嗜血成性:“我的战车粉碎了仇敌的牲畜、身躯和所有的男人。
我的纪功碑用敌人的尸体垒成。
我把他们的四肢和头颅砍下,我下令斩断所有活着的俘虏的双手”所造成的那份恐惧,我们现在也能从《狩猎中的阿苏尔巴尼帕尔》浮雕上感受到。
在古老的近东之旅结束时,福尔带我们来到了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在爱琴海边,在奥林匹斯山上,体味希腊艺术之源,聆听荷马讲述神话传说,欣赏《倒下的特洛伊战士》、《阿尔勒的维纳斯》中神与人健壮的体格,感受希腊艺术古典时期特有的力量。
最后一站则是罗马帝国的故土,伊特鲁里亚人吞并了希腊,却被后者同化,终使罗马成为文明的中转站,把希腊精神和艺术向全部古代世界传播。
当我们结束了这段美妙的艺术巡礼,掩卷之余,仍对福尔先生优美、诗化的文字记忆犹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发展史》读后感
《艺术发展史》的作者贡布里希是英国美学家,艺术史家。
他1909年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后移居英国并入英国籍。
1936年起伦敦大学瓦尔堡学院历任助理研究员高级研究生、讲师、副教授、教授、院长。
并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任客座教授,曾荣获史密斯文学奖、奥地利科学与艺术十字勋章,黑格尔大奖、法兰西学院勋章等;并获牛津、剑桥、哈佛、伦敦等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艺术的故事》(中译本为《艺术发展史》)、《艺术与错觉》、《理想与偶像》、《秩序感》、《艺术与科学》等。
翻译者是范景中教授,1951年生,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新美术》和《美术译丛》的主编,曾有《艺术与错觉》(与林夕、李本正合译浙摄影出版社)和《贡布里希论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译、编著作发表。
这本书已经被译成30种文字销售达500万册,但是至今仍然有学者单纯地将贡氏与图像学划等号(贡氏的确对图像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图像学”的中译名也是范景中等先生在译介贡氏理论时确定的汉译),或者武断地将贡氏视作其本人最不愿意的结构主义美学。
然而,贡氏的学术野心是试图对整个艺术发展――以再现为中心及象征与装饰为两翼――作出概括性的解释。
面对如此宏大的学术目标,凭借单一的、令人捉襟见肘的现成方法,对古典学者贡布里希来讲,这简直毫无学术感可言。
所以还是埃里邦问得实在:“我们能否说你没有方法?”贡氏的回答更令人击节:“我不想要一种方法,我只需要常识(common sense)!这是我的唯一方法。
”
贡布里希在编写这书时,无法印刷在插图里的作品就不选用。
这对作者有多挑战我是不知道,但对读者而言,所有拗口的名字,神秘的术语,瞬间几乎都变得平易近人起来。
于是当书中出现类似”雷诺兹的肖像画和委拉斯凯兹的直接布局相比就不那么自然,精心设计的味道要浓的多“这种话时,我们这类初学艺术的人就再不用向以往一样翻白眼了,而是只要按照指示翻两张书页,对比下两张插图,然后就可以心满意足的咂咂嘴,表示,恩,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英雄所见略同。
而就实用方面,我觉得在评判艺术作品时,一方面固然要直面我们的内心,询问这件作品是否真实的打动了自己,(而不是某种附庸风雅的潜意识)。
另一方面,对历史上的大师们曾经做到过的,想要做到的,没有做到的,也得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因为毕竟有一个很讽刺的现象就是,当年越是伟大的创举就越是容易被后世无限的模仿,也就越是容易被我们习惯和以至于认为平淡无奇以至于熟视无睹。
这真是对大师们最大的侮辱了。
经史论课的老师推荐,下到了《艺术发展史》的电子版。
刚停下,看完了这本书。
是一本能静下来欣赏的艺术。
作为一个刚入门的艺术生,其实艺术真的没有那么神秘,或是像外人的评价一样,我们很普通,就像书中说的那样---艺术不是什么神秘行动的产物,而是一些人为另一些人而制作的东西。
艺术创作的本身并不像它被挡上玻璃、镶入相框、挂到墙上那样遥不可及。
其实艺术的本身是生活。
几章节看下来,觉得这本书是应该细细品味的书,像一个人去欣赏另一个人一样,反复对比,用图画,用语言,或是一些自身所带的理解力去感受。
需要全方位的体验。
我觉得它更重要的是在叫我们怎么去看待事物。
尽管我们很喜欢某些强烈内在感情的表现,然而我们必须要首先理解他的绘画手法,才能真正的理解他的感情。
正如有一些人比较喜欢言辞简短,手势不多,留有余意让人猜测的人一样,可是既然在“原始”的时期艺术家不像现在这样精于表现人们的面目和姿态,然而看到他们依然那样努力表现自己想传达的感情,往往更加动人心弦。
生活也是如此,不论别人看来怎样,自己要努力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那就一定很生动,很感人。
在这里我无意花时间列举和讨论本书的某些重要观点,我更想表示感谢,这样的书对每一个有幸读到它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恩赐,一份良缘。
它只提供有限的知识,却能引发你无限的思考,无论何时,随手翻阅至何处,进进出出,总会有新的体会与收获。
我想,这种毫不做作的谦逊品质与学术态度才是最令我感动和难忘的。
它比了解艺术的故事本身更加让人受益终生。
最后,我选取一些体现出贡布里希爵士高贵品格与儒雅风度的语句,作为结束。
衷心感谢作者与译者和所有出版人员的所作出的贡献。
“一个人会有多少事实、总结和观点分明来自他人却不自知啊!”
“……我要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一知半解和摆行家架子的危险,因为它很有诱惑力,我们都容易犯这个毛病,而像本书这样的著作又能使它的危害变本加厉。
我想帮助读者打开眼界,不想帮助读者解放唇舌。
妙趣横生地谈论艺术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评论家使用的词语已经泛滥无归,毫无精确性了。
但是,用崭新的眼光去看一幅画,大胆地到画中去寻幽探胜却是远为困难而又远为有益的工作……”
“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摈弃陋习和偏见。
”
“……我真心地努力避开此类魔障,坚持用浅近易懂的语言,即使书中的讲法听起来像是随便一谈的外行也在所不惜。
尽管如此,我并没有回避难以理解的问题,因此我希望读者切勿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