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细胞分裂专题:第5节 复制标记类含答案
高考生物学二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专题5 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与进化 (6)
专题五遗传的分子基础、变异与进化A组基础对点练考点1 遗传的分子基础1.(四川广安一模)科学研究发现,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自身蛋白质的合成立即停止,转而合成噬菌体蛋白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主要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噬菌体蛋白质的合成需要大肠杆菌提供酶和能量C.噬菌体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需内质网进行加工D.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会侵入大肠杆菌影响细菌代谢2.(山东联考二模)DNA复制过程中,尚未解开螺旋的亲代双链DNA同新合成的两条子代双链DNA的交界处称为复制叉。
研究发现,啤酒酵母中某种蛋白被加载到复制叉时,被招募并停滞在复制叉处的Mec1蛋白就会被激活并随复制叉向前移动,从而完成DNA的复制。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DNA一条链中的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B.DNA解旋过程中解旋酶需在ATP供能驱动下断裂两条链间的氢键C.Mec1蛋白被激活后会与RNA聚合酶结合,进而完成DNA的复制过程D.抑制细胞中Mec1基因的表达,细胞可能会被阻滞在细胞分裂间期3.(浙江台州二模)唾液腺细胞合成淀粉酶的局部过程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某种细胞器,②表示某种大分子化合物。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的囊腔是内质网腔B.①识别②上的启动子,启动多肽合成C.多个①结合在②上合成同一种多肽,提高翻译效率D.图示过程需三种RNA参与,三种RNA都是基因转录产物4.(山东模拟)不同核酸类型的病毒完成遗传信息传递的具体方式不同。
下图为某“双链±RNA病毒”基因表达示意图。
这类病毒携带有RNA复制酶,在该酶的作用下,-RNA作为模板复制出新的+RNA。
合成的+RNA既可以翻译出病毒的蛋白质,又可以作为模板合成-RNA,最终形成“±RNA”。
已知逆转录病毒的核酸为“+RNA”。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与DNA的复制不同,±RNA的双链可能都是新合成的C.该病毒与逆转录病毒基因表达时都存在A—T、A—U的配对D.逆转录病毒与该病毒繁殖时均有+RNA到-RNA的过程5.DNA甲基化是指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DNA的CG二核苷酸中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
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测试 细胞分裂及变异 (含答案)
2020年高考专题-细胞细胞分裂及其变异一、选择题1.如图表示人的细胞周期中周期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细胞分裂间期包括DNA复制前期、DNA复制期和DNA 复制后期,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周期蛋白A的主要作用是调控DNA分子复制B.细胞周期蛋白在分裂间期结束时基本都被降解,在下一个细胞周期会重新合成C.细胞周期蛋白可参与中心体的构成D.细胞周期蛋白的合成只与原癌基因有关2.细胞分裂间期依次划分为G1、S和G2期。
研究者将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进行融合,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其中灰色的部分是细胞核,黑点代表中心体。
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A.引发中心体复制的物质持续存在到G2期B.中心体和DNA复制可能同时进行C.S期细胞中存在使G1期细胞核进入S期的物质D.中心体的复制始于G1期,在G2期复制完毕3.下面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a)数目、核DNA分子(b)数目的柱形统计图。
下列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①时期染色体还未复制,核DNA已完成了复制B.③时期核膜、核仁重建,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C.①→②表示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核DNA分子数目不变D.②→③表示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染色体和核DNA分子数目也随之减半4.如图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变化曲线图及细胞分裂图像,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乙含有两个染色体组B.图乙所示细胞对应图甲中DE段C.图甲中实线表示染色体的数量变化D.DNA分子和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均发生在AB段时期5.图a、b、c、d分别是一些生物细胞某个分裂时期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A.a图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B.b图表示人的红细胞分裂的某个阶段C.c图细胞可能来自d图所示细胞D.d图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6.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处于分裂间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大致相等B.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C.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D.细胞是独立分裂的,因此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7.图甲为一个精原细胞中两对等位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示意图,图乙为减数分裂产生的四种配子示意图(不考虑基因突变)。
2024年人教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精研课8DNA复制与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标记问题
解析 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形成的两条Y染色体,一条含3H, 一条不含3H,随后它们随机移向细胞两极,所以最终形成的精子中可能有1 条含3H的Y染色体,也可能有一条不含3H的Y染色体,A项正确;经过有丝分 裂产生的精原细胞中,每个DNA均为一条链被标记,另一条链未被标记。 精原细胞经过间期DNA复制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中含3H的染 色体共有40条,B项正确;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有0或1或2条X染色体,但由于 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的DNA只有一条链含3H,所以即便在减数分裂Ⅱ后期, 某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两条X染色体的情况下,该细胞也只有一条X染色 体含3H,C项错误;减数分裂Ⅰ完成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每个细胞均含 20条含3H的染色体,减数分裂Ⅱ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形成40条染色体, 其中有20条含3H的染色体,20条含3H的染色体,随机分向细胞两极,一个精 细胞可能获得0~20条含3H的染色体,D项正确。
解析 由于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在第1次分裂结束后,全部染色 体均含32P,且每个细胞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16,A项正确。在第2次分裂 结束后,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第1次分裂形成的2个子细胞都含 有32P标记;当细胞处于第2次分裂后期时,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随机分 开,具有32P标记的染色体也随机进入2个细胞,所以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 后产生的4个子细胞中,含32P的子细胞可能有2个或3个或4个,B项错误。在 第1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每条染色单体上含有 一个DNA分子,每一个DNA分子一条链含有32P,一条链含有31P,因此全部染 色体均含32P,每条染色体中含有32P的脱氧核苷酸链有2条,C项正确。在第2 次分裂中期,全部染色体均含32P,每条染色体中的四条脱氧核苷酸链中含有 32P的脱氧核苷酸链只有1条,D项正确。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细胞的分裂重难点检测(5)结合图像考察细胞分裂中染色体、DNA等的变化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细胞的分裂重难点检测(5)结合图像考察细胞分裂中染色体、DNA等的变化1.下图是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错误的叙述是()A.MN段会发生DNA含量加倍过程B.GH段同源染色体可以发生两两配对现象C.b阶段为减数分裂、a阶段为有丝分裂D.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相等的2.二倍体动物某个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依次形成四个不同时期的细胞,其染色体组数和同源染色体对数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形成乙过程中,DNA复制前需合成rRNA和蛋白质B.乙形成丙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粒不分裂C.丙细胞中,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或Y染色体D.丙形成丁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组数减半3.如图为某动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个细胞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图。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乙→丙和戊→丁所发生的主要变化均为着丝点分裂B.丙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甲只能代表精子或卵细胞C.基因重组可发生在戊时期,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丙→戊过程中D.处于丁和戊时期的细胞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4.如图表示二倍体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曲线,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中DE段细胞只存在2个染色体组B.图乙中FG段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C.甲乙两图中的AB段产生的原因相同D.甲乙两图中的BC段可能处于同一时期5.将一个用3H充分标记DNA的某动物细胞,置于不含3H的环境下正常培养,该细胞经过连续分裂后得到大小相等的8个子细胞。
如图为该过程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丙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B.甲、乙细胞中具有放射性的核DNA分子数不同C.丙细胞可能所有染色体均无放射性D.甲、乙、丙3个细胞中均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6.二倍体动物某个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依次形成四个不同时期的细胞,其染色体数和同源染色体对数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形成乙过程中,DNA复制前需合成rRNA和蛋白质B.乙形成丙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粒不分裂C.丙细胞中,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或Y染色体D.丙形成丁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减半7.图1表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某结构的数量变化曲线,图2表示与该分裂有关的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细胞分裂专题:第5节 复制标记类含答案
1.两个基因型均为aaBb的动物精原细胞,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物质分别标记基因a、B和b,两细胞分别进行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精细胞中都有3种颜色的3个荧光点B.初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3种颜色的6个荧光点C.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3种颜色的4个荧光点D.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3种颜色的6个荧光点2. 果蝇的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现有一个果蝇体细胞.它的每条染色体的DNA双链都被32P 标记。
如果把该细胞放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使其连续分裂,那么将会在第几次细胞分裂中出现每个细胞的中期和后期分别有8条被标记的染色体( )A.第1次B.第2次C.第3次D.第4次3. 将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且DNA分子都已用32P标记的一个精原细胞,放在不含32P 的普通培养液中进行减数分裂。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都有一条染色单体含有32PB.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单体都含有32PC.某个时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半数的染色体含有32PD.此细胞产生的4个精子中有一半的染色体含有32P4.为了验证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也可能发生部分交换,将植物分生区细胞置于含有BrdU的培养基中让其不断增殖,并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细胞周期的中期细胞。
原理是DNA复制时BrdU可代替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掺入到DNA子链中,经特殊染色后,DNA的一条单链掺有BrdU着色深,而DNA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则着色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不发生部分交换,第一次分裂中期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着色较深,另一条较浅B.若不发生部分交换,第二次分裂中期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着色较深,另一条较浅C.若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部分交换.则中期着色较浅的染色单体上一定有着色较深的部分D.若第二次分裂前期发生部分交换,则中期着色较深的染色单体上不会有着色较浅的部分5.某精原细胞(2N=8)的DNA分子双链均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细胞分裂专题第5节 复制标记类
2020届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细胞分裂专题第5节复制标记类1.两个基因型均为aaBb的动物精原细胞,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物质分别标记基因a、B和b,两细胞分别进行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精细胞中都有3种颜色的3个荧光点B.初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3种颜色的6个荧光点C.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3种颜色的4个荧光点D.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3种颜色的6个荧光点2. 果蝇的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现有一个果蝇体细胞.它的每条染色体的DNA双链都被32P 标记。
如果把该细胞放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使其连续分裂,那么将会在第几次细胞分裂中出现每个细胞的中期和后期分别有8条被标记的染色体( )A.第1次B.第2次C.第3次D.第4次3. 将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且DNA分子都已用32P标记的一个精原细胞,放在不含32P 的普通培养液中进行减数分裂。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都有一条染色单体含有32PB.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单体都含有32PC.某个时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半数的染色体含有32PD.此细胞产生的4个精子中有一半的染色体含有32P4.为了验证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也可能发生部分交换,将植物分生区细胞置于含有BrdU的培养基中让其不断增殖,并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细胞周期的中期细胞。
原理是DNA复制时BrdU可代替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掺入到DNA子链中,经特殊染色后,DNA的一条单链掺有BrdU着色深,而DNA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则着色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不发生部分交换,第一次分裂中期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着色较深,另一条较浅B.若不发生部分交换,第二次分裂中期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着色较深,另一条较浅C.若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部分交换.则中期着色较浅的染色单体上一定有着色较深的部分D.若第二次分裂前期发生部分交换,则中期着色较深的染色单体上不会有着色较浅的部分5.某精原细胞(2N=8)的DNA分子双链均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
生物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五 细胞的生命历程(含减数分裂)含解析
[重温考纲]1。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Ⅱ).2。
细胞的无丝分裂(Ⅰ)。
3。
细胞的有丝分裂(Ⅱ)。
4.细胞的减数分裂(Ⅱ)。
5。
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Ⅱ).6.动物的受精过程(Ⅱ)。
7.细胞的分化(Ⅱ).8。
细胞的全能性(Ⅱ)。
9.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Ⅱ)。
10。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防治(Ⅱ).核心考点1细胞周期与有丝分裂1.理清一个完整细胞周期的表示方法(1)甲:A→B→C→A。
(2)乙:a+b或c+d。
(3)丙:a+b+c+d+e。
提醒(1)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2)高度分化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3)细胞周期必须是分裂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不能颠倒,且分裂间期远远长于分裂期.(4)秋水仙素或低温都作用于细胞分裂的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2.理清有丝分裂过程中几种结构的变化(1)纺锤体的变化:前期形成,末期解体。
(2)核膜、核仁的变化:前期解体,末期重建。
(3)染色体行为变化3.理清中心体复制、分开与中心粒的数量关系(1)复制:在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体复制在间期完成.(2)分开:前期移向细胞两极.(3)数量关系:复制前每个中心体包含2个中心粒;复制后成为2个中心体、4个中心粒.提醒(1)细胞板是真实存在的结构、赤道板是虚拟的平面。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3)着丝点分裂是本身行为,不是纺锤丝牵引拉开的.(4)染色单体数目在分裂间期形成,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变为0。
设计1围绕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考查理解能力1.实验室培养了甲、乙、丙、丁四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测得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四种细胞中丙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最长B.加入DNA复制抑制剂,停留在分裂间期细胞数量最少的是丁C.不同温度下培养以上四种细胞,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都会发生变化D.正常情况下四种细胞在分裂间期可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答案C解析图中是测得分裂间期占细胞周期的比例,四种细胞的细胞周期无法比较,无法确定分裂间期长短和停留在分裂间期细胞的数目,A、B项错误;细胞分裂受到温度等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C 项正确;细胞在分裂后期可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D项错误。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核心知识回顾):5、遗传的分子基础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核心知识回顾五、遗传的分子基础【知识点总结】1.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结论: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
(2)艾弗里等人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某种物质。
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步骤:标记大肠杆菌→标记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
(2)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3)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
(4)实验结果与分析(5)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3.DNA分子的结构(1)基本组成元素:C、H、O、N、P。
(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①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构成。
②DNA分子中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以碱基互补配对方式连接,A—T碱基对之间通过2个氢键连接,C—G碱基对之间通过3个氢键连接。
(3)DNA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4)DNA分子中有关碱基比例的计算①常用公式:在双链DNA分子中,A=T,G=C;A+G=T+C=A+C=T+G=50%。
②“单链中互补碱基之和”占该单链碱基数比例=“双链中互补碱基之和”占该双链总碱基数比例。
③某链不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与其互补链的该比值互为倒数,如一条单链中(A+G)/(C+T)=m ,则其互补链中(A +G)/(C +T)=1/m ,而在整个双链DNA 分子中该比值等于1。
4.DNA 分子复制的5个常考点(1)复制时间(核DNA):细胞分裂前的间期。
(2)复制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
(3)复制条件:模板——双链DNA 分子的两条链,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和DNA 聚合酶,能量。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核心考点 专题05 细胞的生命历程(含答案)
专题05细胞的生命历程核心素养1.通过学习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进行精确复制和分离,使子代细胞与亲代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保持一致,维持了细胞的遗传稳定性,可以感悟生命过程的精致和奇妙。
(生命观念)2.认识到有丝分裂的实质是维持亲子代细胞在遗传上的稳定性,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有助于发展抽象概括的科学思维。
帮助认识细胞衰老和死亡与个体衰老之间的关系,学会辩证地看待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科学思维)3.实践“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要求学生能够选择适当的材料制作临时装片,并运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观察,从而发展科学探究的技能。
(科学探究)4.认识细胞分化形成的不同组织细胞之间的分工合作、细胞凋亡对个体的积极意义,从而进一步认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同合作与奉献的意义。
介绍一些研究成果,如干细胞、细胞衰老的原因学说、细胞自噬等,理解这些研究对于增进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
(社会责任)考点精讲考点一、细胞周期的概念及实验探究细胞周期的概念和表示方法:(1)细胞周期的条件、时间及两大阶段①条件: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如根尖分生区细胞、茎形成层细胞、皮肤生发层细胞等。
②时间: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③两大阶段:分裂间期在前,经历时间较长,占整个细胞周期的90%~95%,是分裂期的准备阶段;分裂期在后,经历时间较短,可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连续的时期。
(2)细胞周期的表示方法方法名称表示方法说明扇形图A→B→C→A为一个细胞周期直线图a+b或c+d为一个细胞周期坐标图a+b+c+d+e为一个细胞周期柱状图A:DNA复制前(G1期)B:DNA复制(S期)C:DNA复制后(G2期+M期)【特别提醒】根据物质合成的特点,可将分裂间期划分为G1期(DNA合成前期)、S 期(DNA合成期)和G2期(DNA合成后期)三个时期,分裂期也称为M期。
考点二、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有丝分裂中相关结构和数量的变化:(1)染色体形态和行为的变化(2)相关结构的变化规律细胞结构变化规律纺锤体形成(前期)→消失(末期)核膜、核仁消失(前期)→重建(末期)中心体倍增(间期)→移向两极(前期)→平均分配(末期)(3)核DNA、染色体及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以二倍体为例)①数量变化: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2N2N2N4N4N→2N染色单体0→4N4N4N0 0核DNA 2N→4N4N4N4N4N→2N②曲线模型:(4)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①当有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
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分裂专题复习(答案版)
细胞分裂和遗传变异专题一、有丝分裂(一)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及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时期分裂图像特点植物细胞动物细胞间期①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②细胞适度生长前期①核仁、核膜消失②染色质→染色体③纺锤体形成植物: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中心体星射线,形成纺锤体中期①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于赤道板上②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后期①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②子染色体平均移向细胞的两极末期①核仁、核膜出现,形成两个细胞核②染色体→染色质③纺锤体消失④细胞质分裂植物:细胞板→细胞壁动物:细胞膜向内凹陷[特别提醒](1)着丝点是自动分裂的,与纺锤丝的牵引无关,比如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没有纺锤丝牵引,着丝点仍然发生分裂,使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加倍。
(2)赤道板≠细胞板①赤道板是一种假想平面,不是细胞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
②细胞板是一种真实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出现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
(3)“三看法”界定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图像1.下面相关染色体行为变化与下图中有丝分裂的时期相对应的是(A)①染色体呈细丝状,数目加倍②染色体散乱排布③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板上④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移向两极⑤染色体变为染色质A.②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③④⑤2.某同学观察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后,绘制的各时期细胞图,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A.有丝分裂的分裂期,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⑤②③B.图中M为赤道板、N为核仁、P为星射线C.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的复制与染色体复制是同步进行的D.细胞④内有蛋白质的合成,且合成场所为一种无膜结构的细胞器3.如图是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或部分结构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D)A.上述细胞有丝分裂的顺序是甲、丁、乙、丙B.显微镜下观察到最多的细胞处于甲时期C.开始出现染色体的时期是丁;染色体开始转变成染色质形态的时期是丙D.丁一定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二)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及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以二倍体生物为例)1. 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2.有丝分裂过程中可“加倍”的结构或物质成分或结构时期原因DNA 间期DNA复制染色体后期着丝点分裂中心体间期中心体复制细胞核末期新核膜已经形成,细胞质尚未分裂着丝点后期着丝点分裂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及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数量变化项目时期分裂间期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细胞中DNA 2n→4n4n 4n4n4n细胞中染色体2n 2n2n4n4n染色单体0→4n 4n4n0 0(2)曲线模型曲线分析:①a→b、l→m变化的原因都是DNA分子复制;②g→h、n→o变化的原因都是着丝点分裂。
高考生物真题模拟题专项汇编——05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专题05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1.(2020年某某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5)CDK1是推动细胞由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的关键蛋白。
在DNA复制开始后,CDK1发生磷酸化导致其活性被抑制,当细胞中的DNA复制完成且物质准备充分后,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而被激活,使细胞进入分裂期。
大麦黄矮病毒( BYDV )的M蛋白通过影响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而使农作物患病。
正常细胞和感染BYDV的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磷酸化的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B.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后,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C.感染BYDV的细胞中,M蛋白通过促进CDK1的磷酸化而影响细胞周期D.M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被阻滞在分裂间期【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在正常细胞中,DNA复制开始后,CDK1磷酸化水平升高,当细胞中DNA复制完成后,CDK1的磷酸化水平降低,使细胞进入分裂期,从而完成正常的细胞周期。
感染BYDV 的细胞中,间期DNA复制时,CDK1磷酸化水平升高后则不再降低,使细胞不能进入分裂期而停留在间期,不能完成正常的细胞周期。
由此可推测M蛋白可能是通过抑制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而影响细胞周期的。
【详解】A、由分析可知,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磷酸化的CDK1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使其磷酸化水平较高,A正确;B、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后,会使细胞进入分裂期,在分裂期的前期染色质会螺旋化形成染色体,B正确;C、由分析可知,感染BYDV的细胞中,M蛋白可能是通过抑制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而影响细胞周期的,C错误;D、由分析可知,M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不能进入分裂期而停留在分裂间期,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通过题图信息介绍了CDK1与细胞周期的关系以及感染BYDV的细胞发生病变的原因,准确获取题干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判断各选项是解题的关键。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专题强化练5DNA复制与细胞分裂中的染色体标记问题含答案
专题强化练5DNA复制与细胞分裂中的染色体标记问题1.用32P标记玉米根尖细胞核中的DNA,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第二次分裂至中期时,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A.每条染色体都被标记B.半数染色体被标记,但随机分配到两极C.只有分配到一极的染色体被标记D.分配到两极的染色体都有一半被标记2.将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的蚕豆(2n=12)根尖移入普通培养液(不含放射性元素)中,再让细胞连续进行有丝分裂。
某普通培养液中子代细胞处于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根据如图所示,判断该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标记情况应是()A.6个a,6个bB.12个bC.6个b,6个cD.b+c=12个,但b和c数目不确定3.(2020浙江绍兴二模)用15N标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含24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将这个细胞转入不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分裂n次,若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15N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48和16,则这至少是第几次分裂的分裂期()A.第二B.第三C.第四D.第五4.用3H标记小白鼠(体细胞含20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和皮肤生发层细胞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H的培养基中培养,在前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后者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H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为() A.前者20和10,后者40和20 B.前者40和20,后者80和40C.前者40和40,后者80和80D.前者40和40,后者80和405.(2021浙江温州瑞安期末)若将染色体DNA被3H充分标记的洋葱(2n=16)分生组织细胞置于不含3H的培养液中,从G1期培养至第三次分裂中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细胞中至少有一条染色体含3HB.一个染色体中最多有一个染色单体含3HC.一个DNA分子中最多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含3HD.一个细胞中最多有16条染色体含3H6.(2020浙江稽阳联谊学校月考)图中为某高等动物精原细胞,其中两条染色体中DNA被15N标记,A为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若此细胞在14N 培养液中进行减数分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一次、减半两次B.形成的精细胞中可能会出现既含有A基因又有15N标记的类型C.若图示精原细胞有许多个,分裂得到的精细胞中有15N标记的概率是3/4D.若图示细胞中1个DNA分子发生片段缺失,则该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2个子细胞均含有该异常DNA7.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之细胞分裂答案
例一解析:(1)在有丝分裂后期,随着染色体的运动,着丝点与纺锤体相应极之间的平均距离越来越小,由此从图中可以判断出分裂后期开始为10分钟时选“B”。
(2)10分钟时,随着分裂后期的开始。
分离开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各自向细胞两极移动,在此过程中,分开的2条染色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与图中曲线B 相吻合答案“D”.例二.(1)间期(2)中期(3)G;2N 2N 2N 4N 2NF;F;2N 4N 4N 4N 2N例三解析①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和DNA都复制一次。
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分子都平均分配到2个子细胞中;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和DNA分子数目减半;第二次分裂类似有丝分裂,也发生了均等分配。
③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形成的2个子细胞大小一样;减数分裂有2种情况,精原细胞的细胞质进行2次均等分裂形成4个精子细胞;卵细胞进行2次不均等分裂形成3个极体和一个卵细胞。
④有丝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分开。
答案A例四解析图中①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②为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③有丝分裂中期;④为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⑤细胞分裂间期。
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包括DNA的复制及转录和翻译,这些过程主要是在细胞分裂间期进行的,因为当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而成为染色体时,就难以进行转录和翻译了。
可遗传的变异有3个来源,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即只有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才会发生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均有可能发生,但在无丝分裂和细菌的分裂生殖过程中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因为在无丝分裂过程中不形成染色体,在细菌和蓝藻等原核生物体内无染色体。
基因突变是最为普遍和最为重要的一种变异来源,只要进行复制就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对多细胞生物体而言,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传给下一代的可能性远小于原始生殖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
在高等植物体内能同时进行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器官是花,严格地说是花中的花药和子房;在高等动物体内能同时进行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器官是生殖器官(睾丸和卵巢)其他的器官只能进行有丝分裂而不能进行减数分裂。
2025届高考生物学复习:历年优质真题、模拟题专项(DNA的复制及计算)练习(附答案)
2025届高考生物学复习:历年优质真题、模拟题专项(DNA的复制及计算)练习 1.如图甲、乙分别表示大肠杆菌、小麦细胞的DNA复制模式图,箭头处表示复制起点。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将甲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三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占7/8B.小麦细胞DNA 有多个复制起点,而大肠杆菌DNA只有一个复制起点C.两者均从复制起点开始向两个方向进行复制D.小麦细胞DNA在不同起点处开始复制的时间可能不同2.[2024ꞏ广东佛山模拟]真核生物的DNA分子中有多个复制起始位点,可以大大提高DNA复制速率。
中科院李国红团队通过研究揭示了一种精细的DNA复制起始位点的识别调控机制,该成果入选202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NA复制起始位点是解旋酶与DNA的初始结合位点B.DNA的两条链在复制起始位点解旋后都可以作为复制模板C.可将外源的尿嘧啶类似物掺入新合成的DNA链中来鉴定复制起始位点D.DNA复制时可能是从复制起始位点开始同时向两个方向进行3.关于DNA分子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A.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B.边解旋边复制C.复制需要氨基酸和酶D.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4.如果将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两个DNA分子都用15N标记,并供给14N 的原料,那么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含有15N的精子所占的比例为() A.25%B.50% C.75%D.100%5.如果对某DNA分子进行标记,此DNA分子连续复制四次,那么第四次复制后的DNA中,含有标记链的DNA占()A.1/16B.1/8 C.1/4D.1/26.已知某DNA分子含有1 0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G∶T∶C=1∶2∶3∶4;该DNA分子连续复制3次后,共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利用多少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A.2 100B.4 200 C.4 800D.2 8007.用15N标记细菌的DNA分子,再将其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繁殖四代,a、b、c为三种DNA分子:a只含15N,b同时含14N和15N,c只含14N,则如图所示这三种DNA 分子的比例正确的是()8.[2024ꞏ浙江1月]大肠杆菌在含有3H-脱氧核苷培养液中培养,3H-脱氧核苷掺入到新合成的DNA链中,经特殊方法显色,可观察到双链都掺入3H-脱氧核苷的DNA区段显深色,仅单链掺入的显浅色,未掺入的不显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两个基因型均为aaBb的动物精原细胞,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物质分别标记基因a、B和b,两细胞分别进行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精细胞中都有3种颜色的3个荧光点B.初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3种颜色的6个荧光点C.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3种颜色的4个荧光点D.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3种颜色的6个荧光点2. 果蝇的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现有一个果蝇体细胞.它的每条染色体的DNA双链都被32P 标记。
如果把该细胞放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使其连续分裂,那么将会在第几次细胞分裂中出现每个细胞的中期和后期分别有8条被标记的染色体( )A.第1次B.第2次C.第3次D.第4次3. 将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且DNA分子都已用32P标记的一个精原细胞,放在不含32P 的普通培养液中进行减数分裂。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都有一条染色单体含有32PB.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的两条染色单体都含有32PC.某个时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半数的染色体含有32PD.此细胞产生的4个精子中有一半的染色体含有32P4.为了验证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也可能发生部分交换,将植物分生区细胞置于含有BrdU的培养基中让其不断增殖,并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细胞周期的中期细胞。
原理是DNA复制时BrdU可代替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掺入到DNA子链中,经特殊染色后,DNA的一条单链掺有BrdU着色深,而DNA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则着色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不发生部分交换,第一次分裂中期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着色较深,另一条较浅B.若不发生部分交换,第二次分裂中期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着色较深,另一条较浅C.若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部分交换.则中期着色较浅的染色单体上一定有着色较深的部分D.若第二次分裂前期发生部分交换,则中期着色较深的染色单体上不会有着色较浅的部分5.某精原细胞(2N=8)的DNA分子双链均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
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不唯一,至少占50%B.若进行减数分裂,则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含15N的染色体有8条C.若子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含15N,则分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若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15N,则分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6.水稻体细胞中含24条染色体,现有一水稻根尖分生区细胞,此细胞中的DNA双链均被15N 标记。
将其放入含14N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有丝分裂一次,被15N标记的子细胞占所有子细胞的比例为100%B.细胞有丝分裂两次,被15N标记的子细胞占所有子细胞的比例为50%或100%C.细胞有丝分裂N次(N>6),被15N标记的子细胞最多有48个D.细胞有丝分裂N次(N>6),被15N标记的子细胞最少有2个7. 将某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用14C充分标记,其同源染色体用32P充分标记,再将细胞置于不含放射性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不考虑交叉互换)。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均含有14C和32PB.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四个细胞中可能有两个细胞含放射性,两个细胞不含放射性C.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在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一个细胞中含有14C 的染色体与含有32P的染色体数目相同D.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在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一个细胞中含有14C的染色体和含有32P的染色体数目相同8. 将一个原始生殖细胞(DNA被15N标记)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得到4个子细胞。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促使核仁解体的酶在细胞分裂前期活性较高B.该细胞培养期间完成了两次有丝分裂或一次减数分裂C.4个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比例一定是100%D.该细胞培养期间发生的变异可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9. 将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放在3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酸的培养液中培养完成减数分裂产生精子。
取一个精子与正常的无放射性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转入无放射性的发育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分析此过程,说法错误的是A.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形成了四个带标记的四分体,每个四分体含有四个DNA分子B.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精子都含3H标记,每个精子中标记的染色体数为四个C.受精卵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含标记性的染色体数为四个D.受精卵第二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含标记的染色体数为四个10. 现有核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均含有32P的雄性动物细胞,若将该细胞在含有31P的培养基中连续分裂至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则理论上对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和分裂方式的分析,正确的是A.若每条染色体都被标记,则进行的是有丝分裂B.若每条染色体都被标记,则进行的是减数分裂C.若每条染色单体都被标记,则进行的是有丝分裂D.若每条染色单体都被标记,则进行的是减数分裂11. 下列各项的结果中,不可能出现1:1 比值的是()A.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圆粒豌豆(yyRR)杂交子代的性状分离之比B.一只红眼果蝇(X A Y)与一只白眼果蝇(X a X a)杂交后,子二代中红眼与白眼的性状比C.基因型为AaX B Y某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的基因型之比D.15N 标记的DNA 在14N 培养液中复制二次后,含15N 与含14N 的DNA数量之比12.将两个抗虫基因A导入大豆(2n=40),筛选出两个A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抗虫植株M(每个A基因都能正常表达),植株M自交,子代中抗虫植株所占比例为15/16。
取植株M的某部位一个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连续正常分裂两次,产生4个子细胞。
用荧光分子检测A基因(只要是A基因,就能被荧光标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获得植株M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可为大豆的进化提供原材料B.若每个子细胞都只含有一个荧光点,则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40C.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则细胞分裂过程发生了交叉互换D.若子细胞中有的不含荧光点,则是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形成的13.让人的一个精原细胞在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次有丝分裂形成2个精原细胞,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完成减数分裂形成8个精细胞(无交叉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细胞有丝分裂中,细胞内放射性同位素迅速升高的时期是分裂间期B.在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精原细胞的全部染色体中,都具有放射性C.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4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全部染色体中,一半具有放射性D.减数第二次分裂最终形成的8个精细胞的全部染色体中,一半具有放射性14. 将全部核DNA分子双链经32P标记的1个果蝇精原细胞(2n=8)置于不含32P标记的培养基培养,先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再经过一次减数分裂,产生了8个精细胞。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有丝分裂中期和1个减I中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相同,标记的染色单体数不同B.有丝分裂后期和1个减I后期细胞内染色体数不同,标记的染色体数也不同C.1个减I后期和1个减Ⅱ后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相同,标记的染色体数不同D.产生的8个精细胞,每个细胞内含有4条染色体,均有2条被标记15.某研究小组从蛙的精巢中提取了一些细胞(无突变发生),测定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并根据染色体数目不同将这些细胞分为甲、乙、丙三组,各组细胞数如图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1)据图分析,有可能进行染色体复制的是组细胞,可能正进行有丝分裂的是组中的细胞,细胞内一定不存在细胞核的是组细胞;与乙细胞相比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
(2)假设一个精原细胞中的一个DNA分子的两条单链被15N标记(原料含14N),如果该精原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那么经七次分裂后可产生个被15N标记的子细胞;据图乙组细胞的数量远大于丙组细胞的数量,请分析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已知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为aaBb,其减数分裂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b或aB,因此精细胞中都有2种颜色的2个荧光点,A错误;初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aaBBbb,因此含有3种颜色的8个荧光点,B错误;若发生过交叉互换,则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因此可能含有3种颜色的4个荧光点,C正确;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基因型为aaaaBBbb,因此含有3种颜色的8个荧光点,D错误。
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果蝇的体细胞中均含有8条染色体,8个DNA,每个DNA的2条链中均含1条标记链和1 条非标记链。
在第二次有丝分裂时,间期复制完成时会有16 个DNA,但是这16个DNA中,有8个DNA均是含1条标记链和1条非标记链.另外8个均是非标记链;中期由于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个是1条标记链和1条非标记链,另一个是只有非标记链.所以在中期会有8条染色体有标记;后期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上的2个DNA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开.在后期形成16条染色体,其中只有8条含有标记,这8条染色体中的DNA是含1条标记链和1条非标记链。
所以将会在第2次细胞分裂中.出现中期和后期都有8条染色体被标记的现象。
3[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结合模型三分析可知,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一个DNA分子在细胞分裂间期复制形成的两个DNA分子都含有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这两个DNA分子存在于由着丝点连接的两条染色单体上,因此,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两条染色单体中都含有32P,A错误;由A项分析可知,初级精母细胞中所有的染色体中两条染色单体中都含有32P,B 正确;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的所有的染色体中两条染色单体中都含有32P,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中,所有的染色体都含有32P,C错误;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精细胞,精细胞变形形成精子,次级精母细胞中,所有的染色体都含有32P,所以4个精子中所有的染色体都含有32P,D错误。
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若不发生部分交换,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每个DNA分子中均有一条链掺有BrdU,因此第一次分裂中期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着色均深,A错误;若不发生部分交换,第二次分裂中期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一个DNA分子两条链均掺有BrdU,还有一个DNA分子只有一条链掺有BrdU,因此—条着色较浅,另一条较深,B正确;若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部分交换,由于每个DNA分子中均有一条链掺有BrdU,则中期染色单体为着色较深,C错误;第二次分裂前期发生部分交换,则中期着色较深的染色单体上会有着色较浅的部分,D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