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的知识基础理论
教学的知识基础理论一、教学理论的概念和分类教学理论是指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探讨的理论体系。
教学理论可以被分为一般教学理论和特殊教学理论两类。
一般教学理论是指教学的一般规律、原则和方法,描述和阐释教学的普遍性规律,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特殊教学理论则侧重于某一学科、专业或领域的特殊性和教学实践方法。
二、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实践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外部刺激和反应的过程,学生的行为是外界环境和激励所导致的,强调直接观察和测量学习成果。
在教学实践中,行为主义理论提倡建立清晰的教学目标,采用激励和奖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注重反馈和矫正学生的行为。
三、认知理论与教学实践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的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反思、比较和整理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认知理论强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倡启发性教学、问题解决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实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和实践经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意义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合作性,倡导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和探索来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社会文化理论与教学实践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强调学习是社会化和文化化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社会实践,提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互动交流,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到真实的社会文化活动中来实现学习目标。
六、总结教学的知识基础理论涉及到多种不同的教育理论体系,每一种理论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教学实践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这些理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成果的提高。
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包括
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包括在教育领域中,教学理论是构建高效教育体系的基石,它为教育者提供了指导和依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教学。
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掌握的重要概念和原则。
下面将介绍几个教学理论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学理论的核心,它关注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和发展技能。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认知主义强调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根据特定理论而形成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例如,直接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等。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背景,教师应根据教学理论和学生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技巧,用于提高学习效果。
包括记忆策略、理解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等。
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评价方法: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评价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
形成性评价旨在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终结性评价则用于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确保教学秩序和高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包括规划教学活动、管理学生行为和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等。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
应考虑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标准等方面。
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它们指导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
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入研究教学理论,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水平,为培养未来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学科,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方法。
本文将就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 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论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关注教育的最终目标。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个体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社会化。
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使其在认知、情感、体能和审美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社会的发展则通过教育来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为社会进步提供人力资源。
个体社会化意味着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2. 教育过程论教育过程论是教育学的另一个基本理论,关注教育活动的过程。
教育过程包括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来开展的教育活动,其中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等。
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主体性的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
教学与学习过程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
3. 教育评价论教育评价论是教育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关注教育活动的评价。
教育评价主要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目标评价是对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主要通过考试、测验等手段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过程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材料的评估。
成果评价是对教育结果的评价,主要是评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品德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二、教育学的应用1. 教育实践教育学的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撑。
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来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育学的理论还可以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教育。
2. 教育管理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管理是指对教育机构和教育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过程。
教育学可以提供管理者进行人员管理、课程管理、质量评估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帮助管理者高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学基本理论
教育学基本理论一、日常语言世界中的教育1、语词中的教育教化、教训、教导教养、教授、教诲……教育是要使人向善的。
为了使人向善,教育者需要对受教育者施以感化、说教、启发与开导,以身为教,晓之以礼,动之以情,并传授给受教育者必要的知识,并不排斥必要的强制和命令。
2、日常口语中的教育X对Y的言行不满而要教育Y;X因某种经历而受到了教育;X是受过教育的人;X认为某种自然事物或人为事情对人有教育价值和作用。
3、俗语中的教育关于劝学的;关于研究的方法和原则的;关于教育的方法和原则的;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反映教育观念的……二、理论世界中的教育寻找理论世界的教育的意义,就是要通过考察“教育”这一概念的定义和以“教育”为核心的命题,发现教育的意义三、从教诲与糊口的关系中看教诲1、从教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中看教诲;2、从教诲与社会的关系中看教诲关于教育问题,似乎谁都必须能说上几句,那么,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你认为什么是教育?动物界有无教育?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第一章教诲与教诲学第一节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本质1、教育本质的纷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复合现象说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教诲文化说教诲的社会化说等2、教育的本质(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过程是“育”;教育的结果是“化”。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3、何谓教育?广义)教育:凡是有组织地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4、教诲的基本要素:教诲者受教诲者教诲措施(内容、手段)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诲起源的认识教育的神话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生活起源论二、教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性(教学手段单一,口耳相传)非独立性无阶级性(原始平等性)2、古代社会的教诲教诲目标局促,学校教诲产生教诲具有阶级性与等级性教诲与生产劳动脱离,内容为古典文学和治人之术教诲方法机械,个别教学3、近代社会的教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诲与宗教分离,教诲走向世俗化正视教诲立法,以法治教4、现代社会的教育1)不断提高普及教诲,教诲工具具有遍及性(2)教诲密切接洽社会,教诲性质具有生产性3)研究内容极为丰富,教诲内容具有开放性(4)正视教诲立法,教诲具有法制性5)教诲贯穿人的一生,教诲呈现毕生性(6)正视教诲的交流与合作,教诲具有国际性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7)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第三节教诲学的研讨工具及历史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诲学是研讨教诲现象和教诲题目,揭示教诲规律的科学。
小学教育 教学的基本理论
评论:
它指出了教学活动的“交往”特性,反映 了现代教学的开放性、建构性、交互性, 特别强调从整体上来理解和把握教学。
二、确立教学观的意义
1.以明确的教学观支配教学行为 2.体现教学的发展价值 3.理解和把握教学规律
新课改中教学观的转变
1.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 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教学准备 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反思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文化环境 2.把握好教学的基本节奏,充分利用最佳教 学时间域 3.实现学生的有效参与 4.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5.鼓励学生提问
小资料1:有效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探讨45分钟的价值,其大小就决定于教师怎样运 用时间价值规律。45分钟时间价值随着学生生理心理 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动量状态。在45分钟之内,学生的 生理心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波峰——波 谷——波峰——波谷的起伏发展规律。
调试时区:5分钟。心理过渡时区。教学时间已过 去将近一半,学生的兴奋过程开始转为抑制过程,会 出现一个疲劳波谷。疲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 是体能消耗与恢复相交替的机能正常活动。课堂教学 20分钟以后的疲劳是一种适度疲劳,这种适度疲劳 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教师必须进行调适,帮助学 生度过疲劳波谷区。
4.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民主平等 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主动 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发 展智能统一实现的规律
1.两种对立的观点
“形式教育论” “实质教育论”
问题思考:
(1)“心智、能力的发展远比知识传授重 要;只要能力发展了,知识的获得是自然的 过程。”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与基本能力必考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与基本能力必考知识点一、教育教学理论1.教育学基本原理:教育的内涵、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法则等。
2.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理论等。
3.教育社会学: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公平性等。
4.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教育规划、教育法规等。
二、教育教学方法1.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教学设计的原则、教学设计的步骤等。
2.教学评价: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的方法和技巧等。
3.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意义、方法和步骤。
4.教育教学技术:教学技术的概念、常用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等。
三、教育教学内容1.教育教学目标:教育教学目标的分类、层次和特点等。
2.课程标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及其重点、难点内容等。
3.教育教学素材:教学素材的选取、使用等。
4.教材与教辅:教材的选用和使用、教辅的作用和选择等。
四、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1.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激励策略、评价策略等。
2.课堂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
3.不同类型学生的教育教学策略:特殊教育学生、优秀生、问题学生等。
4.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等。
五、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1.课堂组织与管理:课堂纪律、课堂秩序等。
2.学校组织与管理:学校管理机构、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管理制度等。
3.教育教学管理技能:领导技能、组织技能、沟通技能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教育教学与基本能力必考知识点,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考试大纲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
同时,了解教育教学最新动态,关注教育和教育政策的变化,也是教育教学与基本能力考试的必备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行为以及教育目标和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和总结的一系列学说和原则。
它是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在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教育的定义和目标教育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个体的智力、品德、体质等方面的能力,使其成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具备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等。
二、教育的理论基础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教育是一种对个体行为的塑造和控制过程,强调外部刺激和反馈对学习和行为的影响。
2. 构造主义理论:构造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个体的思考、探究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学习是社会交往和认知过程的结合,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能力。
4.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由、尊重和发展,认为教育应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的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三、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是指在实施教育活动时所采取的具体方式和组织形式。
常见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包括:传统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这些方法和模式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教育场景和学习目标。
四、教育的评价与改革教育评价是指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
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过程。
评价和改革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能够促进教育的质量提升和教育效果的改进。
结论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知识体系,它能够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
通过了解教育的定义和目标、掌握教育的理论基础、熟悉教育的方法和模式,以及关注教育的评价和改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理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总结(一)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总结一、教育理论知识点1.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有组织的、持续的、系统化的影响,旨在培养一个人的能力、品格和态度,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1.2 教育的特征•教育是有目的的活动•教育是有组织的活动•教育是持续性的活动•教育是系统性的活动1.3 教育的功能•个体培养功能•社会再生产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个别潜质开发功能二、教学理论知识点2.1 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是通过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新态度的过程。
2.2 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2.4 教学过程•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三、教育教学理论结合3.1 教育教学相互关系教育和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教学是教育的一种方式,教育是教学的目的。
3.2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前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3.3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通过多种手段达成的计划和方案。
3.4 教育教学评价教育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质量、教师和学生工作的评定和判定。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的有力支撑。
结语通过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的整理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我们应不断学习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的基本实践活动,那教学有什么理论呢?接下来为大家推荐的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仅供参考。
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子,其它较长板子的优势作用常常因那块较短板子而被忽略;加长这块短板的长度所带来的效果成级数增长。
学生某一学科的能力缺陷将会影响其整体水平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最弱项往往影响其整体形象,并可能影响其整个人生;个别学生的所作所为常常影响一个班集体的形象;一小部分老师的形象可能会影响到社会对其所在教师群体的评价。
因此,弥补弱势学科,改掉个体性格中的某些致命弱点,不让集体中的任何一员落伍掉队,意义重大。
也正因如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切实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
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破窗理论建筑物一个窗子或一块玻璃被人砸碎,如果不及时补上,其它的玻璃将碎得更快。
在人看来,反正是破窗子,再多碎一块也无所谓。
个别学生未被教育好,受其影响者会更多更快;一个知识点的疑惑被认为无所谓,会有更多的疑惑被认为无所谓;忽略或原谅自己偶尔的一些小过错,也就会继续为新的过错找理由,最后悔之晚矣,所谓“小洞不补,大洞受苦”。
那么,在自我管理、班级教育中,应懂得防微杜渐。
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磁化效应一般普通的铁都具有磁性,但通常情况下其磁性不能像磁石、磁铁那样显示出来,因为其内部分子结构凌乱,正负两极磁性互相抵消了,而用磁石加以引导后,铁分子井然有序,从而就具有了磁性,具有了吸引力。
一个优秀集体的形成,同样也需要一种良性的外力作用加以引导。
校长有人格魅力,才会有一个团结上进的教师集体;班主任有人格魅力,才会有一个和谐奋进的班级;老师有人格魅力,才会有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的喜爱。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亲其师,信其道”,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安泰效应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是海神波塞冬与地神盖娅所生。
教育学基本理论
教育学基本理论教育学基本理论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的学科,旨在探索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如何创造一个支持学生成功的环境。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训练理论、人文主义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学习的结果又依赖于这些反应产生的强度和频率。
行为主义理论几乎完全忽略了内部心理因素,例如认知过程和情绪反应,它主要关注的是外部可观察行为的改变。
行为主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中,尤其是教育心理学、教育评估和课程设计。
该理论认为,通过奖励或惩罚的方式来鼓励或抑制某些行为是最有效的方式。
然而,随着对人类学习方式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行为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教育者们发现,通过奖励或惩罚的方式来塑造学生行为可能会导致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对学生动机的打击,以及对自我探索和创造性思维的抑制。
认知训练理论认知训练理论是对行为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认知训练理论强调,人类学习是一种主要依赖于个体内部心理过程的活动,例如思维、记忆和意识等。
该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通过对外部刺激进行重新组织的方式来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并将其存储在记忆中供后续使用。
认知训练理论是一种基于构建知识的理论,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因此,认知训练理论通常被应用于教学策略和材料的设计中,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学到的知识。
该理论也可用于帮助教师设计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人文主义理论人文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应关注和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个体的尊重和关注。
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应该被视为整体,而不是被拆分成不同的部分来进行学习活动。
人文主义理论强调个人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作用。
人文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建立更加支持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并提供更广泛的选择和自主性。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指的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实践的基础和指导。
对于教学工作者而言,了解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首先,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强调学生主体性。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和素质,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强调教学和学习的互动性。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
再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强调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课程是教学的核心部分,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教师应注重知识的结构性和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最后,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强调评价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进一步成长。
教师应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等。
评价应注重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是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实践的基础和指导。
学校和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探索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学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教学方法研究
教育学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教学方法研究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学科,涉及到诸多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并进行相关研究。
第一部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对教育本质、目标和方法的思考和总结。
本小节将介绍教育学的三个基本理论:教育目标论、教育方法论和教育评价论。
1. 教育目标论教育目标论是指对教育目标的研究和认识。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使其具备知识、能力和品德等方面的素养。
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中,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知识的获取与应用、思维的发展与创新、情感的塑造与表达等方面。
2. 教育方法论教育方法论是关于教学过程中如何达到教育目标的研究。
教育方法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教学法等。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度、互动性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
3. 教育评价论教育评价论是关于如何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评价的研究。
教育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
评价应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正向激励性,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部分: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是指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分析、评估和优化。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因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而异。
现代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1. 项目制教学法项目制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各种项目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通过营造真实的情景和场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际情景、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考试内容一、新的教学观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
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
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2)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
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
(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一、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
”那么,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就需要我们去不断的探索、总结,下面就围绕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拙见: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地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因此,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产生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就会对学习产生积极地情感和求知欲望,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索和交流。
2、改变教师的角色新课程要求教师由过去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走到学生中去,精心组织课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意义的材料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去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改变过去被动学习的方式,选择适宜高效的学习方式。
3、激活学生思维数学活动要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也只有学生的思维围绕教师的数学思想进行并保持一致,才是高效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观察思考、猜测推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时代发展要求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学校教育也向综合化发展,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教学也是如此。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教学条件等特点,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改进教材的呈现形式,开发、补充、丰富教材内容。
如教材提供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有利于学生思维竞争的素材引进课堂;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脱节时,教师可选用学生身边的事情作为素材,便于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等,实现教材内容的拓宽和超越,从内容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的学科,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等方面。
一、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教育学认为,人的教育应当以培养人的智力、德育和体质为中心,旨在提高个体的整体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还包括传承文化、培养创新能力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
二、教育的主体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教师、家长、社会各界以及教育机构等,他们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引导和促进学习的作用。
受教育者则是指学生、儿童等接受教育的对象,他们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三、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知识是教育的基础,包括学科知识和综合素养等。
技能则是指学习和实践中所需的实际操作能力,如语言表达、写作能力等。
态度是指学生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如积极乐观、合作共享等。
价值观则是指社会和道德观念,如尊重他人、公平正义等。
四、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方法包括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育手段和教学策略,如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教育手段则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技术,如教学软件、网络资源等。
教育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和学习要求来确定,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了解教育的目的、主体、内容和方法,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在实际教育实践中,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需要与具体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相结合,灵活运用,以实现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 1632 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 1912 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它将助力我们从理论上探
究如何精准、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
首先,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强调,要善于创造性地借鉴,完善自身教育教学知识,不断优化教育成果,激发学习者的自我创造动力。
要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多元性和持续性,贯彻学习机制的调节原则,打破“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强化学习者的自我发展能力,构建因材施教、以训为先的学习关系。
其次,正如恩格尔在“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要实施教育教学,必须以课堂为
中心,老师和学生在课堂粘合在一起,努力建立起良性的教育教学关系,确保存在
彼此的共享、博爱、双赢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习者的自我社交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促进课堂气氛的和谐发展。
最后,要恰如其分和实时地反射教育教学,增加教授们对学习者的敏感度,让
课堂更加充满活力,让学习者更能收心、收视野和谐地参与课堂,教师以学习者的方式认识实施教育教学,促使学习者更加负责任地自我修炼,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教育教学的积极效果。
总而言之,要有效实施教育教学,就必须正确运用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创
客学习中实现真正的教学目标,引导学习者走向成功,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教育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
教育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1. 教育基础知识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道德、审美、身体等各方面的能力,使其全面发展。
在教育领域,有一些基础知识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1.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指有意识、有组织地对人进行影响和引导,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合作精神等。
1.2 教育的类型教育可以分为形al教育和非形al教育两种。
形al教育是指系统的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正规教学,如学校教育;非形al教育是指非正规的、自发的教育活动,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1.3 教育的作用教育对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个体来说,教育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对于社会来说,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基础。
2. 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理论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的理论体系,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教育教学理论。
2.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可观察的行为,主张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学生学习。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2.2 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意义的认知过程,强调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认知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茨基等。
2.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往和实践活动,重视学习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文献心理学家雷德克利夫-布朗、巴吉特等。
3. 总结教育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是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教育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工作的效果。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
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内容提要]: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
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
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
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
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的根本任务。
22、教书育人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
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
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
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内容提要]: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
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
(4)方法恰当。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