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教学分析

合集下载

《苏武传》教案二:深化课堂,提升教学

《苏武传》教案二:深化课堂,提升教学

《苏武传》教案二:深化课堂,提升教学提升教学作为一段不可多得的历史传说,《苏武传》故事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真情实感,也能够展示历史背景下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故事一直深入人心,是很多教育者在教学中借鉴的素材。

而如何将故事更好地传递给学生,教授他们更多的知识呢?这就需要教育者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深化教学,提升教育质量。

本文将重点介绍如何利用《苏武传》教学案例,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从而实现深化课堂、提升教学的目的。

一、选取最佳教学素材《苏武传》因其寓意深远、情节感人而在中小学阶段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喜爱。

故事中,苏武远走边疆,身受残酷虐待,最终却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不仅守护了原本不可跨越的红线,同时还用自己的信念感化了敌人。

这个故事动情、深远而感人,不仅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苏武的奉献和忠诚,更带给学生们对于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教育。

二、结合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参与度1.讲故事:通过亲切真情的语言和情感,让学生进入《苏武传》的主角内心,深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并在适当的时候将相关的事件和本文的主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含义和价值,并提高故事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2.手抄、背诵: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时间抄写和背诵《苏武传》中的重要片段和名言。

通过这一基础性的活动,学生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故事中的情节、人物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

3.绘画:鼓励学生画出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或场景,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4.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苏武传》中的不同章节,以发挥他们的思辨能力,让他们进一步理解其中的社会,历史以及传统价值观。

三、结合课程整合,深化思维与跨学科融合1.杂交·教育:将《苏武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书面语言与历史、地理、文化等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形成跨学科引导体系,并借助数字化的信息技术资源辅助展现,从而使学生对于生命、人类及人类对于天地自然的认知能力更加综合和贯通。

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苏武传》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2.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研读体会文章鲜明突出的对比与生动入微的细节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作用;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卫律劝降、苏武牧羊、李陵劝降等重点段落,对比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2.从文中归纳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言行选择?【教学设想】1.为避免课堂流于枯燥的字词讲解,在课前布置学生做好译注等准备工作;2.课文篇幅较长,语句较生拗,应让学生多读,以培养文言文语感;3.在欣赏课文时,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将重点由“言”转移至“文”上,吸引学生兴趣。

【辅助手段】PPT,板书【课时安排】4课时公开课为第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标题:苏武传)故事讲到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牵连入匈奴国中叛乱事件,他两度寻死,慷慨陈词,终于消弭了可能导致两国发生误解争端的危机,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

但是不料匈奴公然违背两国通好的宗旨,粗暴扣留了苏武等使节,要逼迫他们投降,以此来羞辱汉朝。

卫律的威逼利诱以失败告终。

(板书:苏武-张胜,苏武-卫律)匈奴明白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便改变了劝降策略。

二、研读:“乃幽武至大窖中,绝不饮食。

”想以摧毁折磨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可是苏武“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顽强地活了下来。

以至于“匈奴以为神”。

于是匈奴变更为残酷的方式,“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乃得归。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概括并描述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

(3)能够分析并评价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

2. 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对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的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苏武传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苏武传的背景知识、相关历史事件、评论和研究文章。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背景知识和历史事件。

(2)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原文,理解文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词和难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特点。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探究学习:(1)学生分析并评价苏武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2)学生通过写作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苏武传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6. 布置作业:(1)学生完成对苏武传的阅读理解和思考题。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彼此的学习效果和合作表现进行评价。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探究活动的参与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2.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苏武传》精品教案

《苏武传》精品教案

《苏武传》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识记《汉书》及班固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3.鉴赏苏武人物形象,感悟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弘扬民族文化。

【重点难点】1.体会通过人物的典型语言反映人物性格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体会本文精妙选材、合理剪裁、善用对比、“于序事中寓论断”的叙事艺术。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幽深的贝加尔湖铭记着他的正气,高耸的乌拉尔山见证了他的忠贞。

十九年,雨雪风霜,他卧起持节,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传奇,用一生的执着铸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就是——苏武!同学们,大家好。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苏武传》。

在本册教材的编排中,《苏武传》是自读课文。

这就意味着同学们要自主预习,利用导学案,在课前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并初步梳理概况文章主要情节。

接下来我们以回顾的形式,巩固大家的预习成果。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作为《汉书》中的名篇之一,《苏武传》一文既能体现班固对于史传文学作品“实录精神”的继承,又充分展现出他精于剪裁、叙述简练整饬、详赡严密、叙述中寄寓褒贬的叙事艺术特色。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通过本文的学习,再次感受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筛选材料、组织文章结构的特点。

同时,体会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大义、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坚韧不拔的强大意志和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并思考这些道德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学习活动(一)回顾知识要点1、文学常识班固,()辞赋家、史学家。

字()。

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他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高二语文《苏武传》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二语文《苏武传》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二语文《苏武传》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苏武传》的基本内容;•分析文本语言,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写出情感表达较为细腻、感染力强的作文。

1.2 教学内容《苏武传》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篇传奇故事,通过苏武被迫劳作于边疆、忍受寒酸和困苦生活的艰辛,展现了他毅然坚守唯一的信仰和忍受折磨的精神品质。

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故事情节、文本语言以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主题展开。

1.3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方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些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写作,并进行互评和修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1.4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与故事相关的问题。

步骤二:阅读故事学生自主阅读故事《苏武传》,并对关键情节进行整理和归纳。

步骤三:讨论与分析•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故事情节,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力;•归纳故事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和重要场景,分析故事的结构。

步骤四:文本语言分析•导入相关的古代文学知识,如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分析《苏武传》中的文本语言,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分析文本语言中蕴含的主题和情感。

步骤五:与生活相关的主题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涉及的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主题,如忍耐、信仰、坚持等,展开小组讨论,并进行总结。

步骤六:写作实践•设计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故事内容或主题展开写作;•学生自主写作,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修改;•部分学生进行展示,展示后进行班级评比。

步骤七:反思和总结与学生共同回顾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总结教学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进行反思。

二、教育反思《苏武传》作为古代文学中的一部传奇故事,通过苏武坚守信念的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班固,理解苏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于职守的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苏武传》原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体会其人格魅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古代礼仪和文化背景。

2. 深入剖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历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苏武传》原文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 学生预习《苏武传》,了解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班固和《苏武传》的背景。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苏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原文,理解文意。

2.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4.1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2 教师深入剖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历程。

5. 情感体验5.1 学生朗诵《苏武传》片段,感受文中爱国情怀。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向苏武学习,做忠诚的爱国者。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

6.2 学生课后作业:熟写《苏武传》原文,深入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其他有关苏武的文献或文学作品,如《汉书·苏武传》、《苏武牧羊》等,供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了解苏武的事迹和形象。

2. 影视欣赏:推荐学生观看以苏武为主角的影视作品,如《苏武牧羊》、《苏武传》等,感受苏武的忠贞爱国精神,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第一章:苏武传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苏武传》的作者班固以及其历史背景。

2. 掌握《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3. 理解苏武传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1. 作者班固及历史背景。

2. 《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3. 苏武传的重要地位。

教学难点:1. 作者班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苏武传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武传》概述。

2. 参考书籍:关于班固和《苏武传》的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1. 介绍作者班固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汉代的地位。

2. 简述《苏武传》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3. 分析苏武传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作业:1. 阅读《苏武传》。

2. 写一篇关于苏武传的读后感。

第二章:苏武传的文学特色教学目标:1. 分析《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理解并欣赏班固的文学才华。

3. 掌握《苏武传》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班固的文学才华。

3. 《苏武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 《苏武传》的文学特色分析。

2. 班固的文学才华的评价。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参考书籍:关于班固和《苏武传》的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1. 分析《苏武传》的文学特色。

2. 评价班固的文学才华。

3. 讲解《苏武传》的写作技巧。

作业:1. 阅读《苏武传》,分析其文学特色。

2. 写一篇关于班固的文学才华的短文。

第三章:苏武传的主题思想教学目标:1. 理解《苏武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苏武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3. 掌握《苏武传》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苏武传》的主题思想。

2. 苏武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3. 《苏武传》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苏武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2. 苏武传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武传》的主题思想。

2. 参考书籍:关于班固和《苏武传》的参考书籍。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句式等。

3、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感受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4、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体会他的爱国精神。

2、难点理解苏武坚守民族气节的意义,以及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武传》,深入了解苏武的事迹和精神。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 岁即能写文章、诵诗赋,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班固擅长作赋,著有《两都赋》。

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前 206 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 年)共 230 年的历史。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思考:课文主要记叙了苏武的哪些事迹?(四)文言知识梳理1、实词(1)引①虞常果引张胜(牵引,供出)②引佩刀自刺(拿、举)(2)因①因厚赂单于(趁机)②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趁)(3)当①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偿)②副有罪,当相坐(应当)2、虚词(1)以①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因为,凭借)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以……的身份)(2)为①兄弟并为郎(担任)②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替,给)3、句式(1)判断句①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者,……也”表判断)②非汉所望也(“非……也”表否定判断)(2)被动句①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表被动)②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五)文本研读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是什么?2、苏武被扣留匈奴后,经历了哪些磨难?他是如何应对的?3、卫律和李陵劝降苏武,苏武的态度有何不同?4、苏武在匈奴十九年,最终得以归汉,支撑他坚守的信念是什么?(六)人物形象分析1、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解读《苏武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能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苏武传》与其他历史传记的异同。

(3)通过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从苏武的经历中汲取勇气和坚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1)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分析《苏武传》的结构和叙事手法。

(3)详细解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人物分析:(1)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忠诚、坚韧和智慧等方面。

(2)通过对比其他历史人物,探讨苏武的独特之处和价值。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历史传记,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进行批注和笔记。

3. 合作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进行论证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学生的笔记、批注和课堂回答,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分享。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武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其他历史传记文本、相关研究论文和书籍。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语文教案:苏武传 1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

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

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

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

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

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苏武传》教案篇1(6712字)【学习目标】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

《苏武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句意:法令随时变更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句意: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句意: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苏武传》,感受苏武的忠诚、坚定和勇敢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美好和卓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苏武的忠诚和坚定品质,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传记文学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总结文本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观点。

(2)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

4. 课堂讲解:(1)讲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启发式: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讨论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情境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文言文的魅力。
4.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文言文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与运用,特别是文中重点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的掌握。
设想:通过设计课前预习、课堂讲解、课后巩固等环节,帮助学生逐步攻克文言文知识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作业等表现,给予及时反馈,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测试、期末考试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教学拓展:结合文本内容,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苏武传》相关的历史、文学读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运用PPT、视频等展示文本内容,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文言文知识。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评价:实施多元化、全面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上册《苏武传》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理解: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苏武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作品主题及文学价值;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苏武传》教案新人教案

《苏武传》教案新人教案

《苏武传》教案新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并评价苏武的爱国精神、人格品质和道德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武传》。

(2)学会欣赏古代传记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的人格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苏武传》是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经典之作,描绘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的传奇经历。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体会他的爱国精神、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2. 人物分析:深入剖析苏武的形象特点,包括他的忠诚、坚定、智慧、勇敢等方面。

引导学生学习苏武的优秀品质,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3. 情节梳理:详细讲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充分理解苏武在匈奴十九年的艰辛历程。

通过分析情节,引导学生感受苏武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苏武的生平事迹和传奇经历。

(2)苏武的爱国精神、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2. 教学难点:(1)苏武在匈奴十九年的艰辛历程及其心理变化。

(2)如何评价苏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苏武的生平事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苏武的品质和精神内涵。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实例,讲解苏武在面对困境时的表现。

五、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苏武传》,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

3. 文本解读:详细讲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

4. 人物分析:深入剖析苏武的爱国精神、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

5. 情节梳理: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苏武经历的理解和感悟。

6.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苏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案

高二语文下册《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领悟苏武的爱国精神,培养高尚情操。

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苏武的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技巧,重点字词和句式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我国古代英雄苏武的传记——《苏武传》。

苏武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忠诚的使者,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终坚守节操,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苏武的英勇事迹吧。

2.课文阅读(1)同学们先自行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章大意,把握人物形象。

(2)教师带领同学们逐段解读课文,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式。

3.分析人物形象(1)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形象特点。

4.领悟苏武的爱国精神(1)同学们思考:苏武的爱国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5.文言文阅读技巧(1)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如断句、词类活用等。

(2)同学们练习运用所学技巧,解读课文中的句子。

6.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苏武的英勇事迹,感受到了他的爱国精神。

希望大家能够以苏武为榜样,培养自己的民族气节,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苏武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苏武传》,使同学们了解了苏武的英勇事迹,领悟到了他的爱国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文言文阅读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方面,部分同学还需加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难点补充:在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比如让同学们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等,并尝试解释其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表达。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通过比较法来理解文言文,例如将文言文句子与白话文翻译进行对比,帮助同学们理解文言文的表达习惯。

10《苏武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0《苏武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苏武传》教案一、教材分析《苏武传》选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四篇文章均是文言文,其它三篇是《屈原列传》《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学习本单元要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术,领会其中体现的历史观念,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二、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能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课堂上除了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外,还应更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和熏陶。

三、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及文化常识。

2、把握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3、体悟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积累巩固文言知识,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难点:体悟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五、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完成课前预习学案,准备积累本;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方法设计探究式、讨论式、讲述式教学方法七、教学设计一、导入子卿毅然使匈奴,大义不受辱。

漫漫十九载,北海牧羊,望断归国路。

威逼利诱不降胡,持节亮风骨。

悠悠五千年,何谓忠臣?大汉有苏武。

——《醉花阴咏苏武》二、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及文化常识。

2、把握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3、体悟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三、文化常识介绍班固《汉书》出使背景四、回顾课文内容快速完成导学案内容(一)落实字词夯实基础(二)对接高考踩点翻译(三)梳理文意回答问题(四)手法研讨能力提升(五)思维拓展情景再现五、议+展1、小组讨论,组长组织带头,围绕学案内容。

2、组内选出代表,积极展示,其他同学补充。

六、教师点评,强调难点(三)梳理文意回答问题(1)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1、2奉命出使3因变被扣4自杀殉汉5卫律劝降6苦守北海7、8李陵劝降9、10获释归汉(2)苏武被匈奴扣留的原因是什么?(1、3段)①张胜糊涂帮助缑王谋反被发现。

《苏武传》 说课稿

《苏武传》 说课稿

《苏武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武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4 中的一篇人物传记,节选自《汉书》。

这篇传记通过详细叙述苏武在匈奴的遭遇和坚守,展现了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典型事例的选取、细节描写、对比映衬等,使苏武的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在理解古代文化常识、把握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苏武的事迹可能有所了解,但对其精神内涵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如选取典型事例、细节描写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翻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苏武的形象,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准确理解文意。

(2)分析苏武的形象,体会其精神品质。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一些文化常识和历史背景。

(2)探究苏武精神在当今社会的时代价值。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于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化常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苏武的形象和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些古代爱国志士的故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宁死不屈等,引出苏武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武传》教案设计

《苏武传》教案设计

《苏武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1.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1.3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来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苏武的忠诚、坚韧和崇高品质。

3.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1.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1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1.2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

1.2介绍《苏武传》的背景和作者。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查找字典或向同学请教。

3.合作探究3.1分组讨论,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3.1.1语言:找出文中描述苏武语言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出的品质。

3.1.2行为:找出文中描述苏武行为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出的品质。

3.1.3心理:找出文中描述苏武心理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出的品质。

3.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探究成果。

4.教师讲解4.1针对学生的疑惑和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2分析课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式。

5.课堂小结5.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6.课后作业6.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苏武的短文。

6.2背诵课文,巩固文言文知识。

四、教学反思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文言文阅读方面的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3.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五、教学资源1.课文《苏武传》2.字典、词典3.互联网资源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实用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传世事迹。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掌握。

(2)苏武传世事迹的理解。

(3)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生僻词汇的理解。

(2)文言文的翻译。

(3)对苏武精神的提炼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武的历史背景。

(2)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苏武的事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引导学生探讨苏武的精神品质。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苏武精神的感悟。

(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苏武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苏武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4.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深入分析苏武在匈奴的经历和他的坚守节操。

(2)探讨苏武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意义。

(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利用案例分析法,具体分析苏武的事迹。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意见。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苏武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而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且坚定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班固及《汉书》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常见字词。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精神。

(二)教学难点: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播放《苏武牧羊》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文化常识1.了解作者:班固(32—92年)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家庭——父亲:班彪(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汉书》)①(虽)才高八斗史学界:与司马迁并称“班马";文学界:与扬雄并被称“班扬”;地理界:与张衡并被称“班张";辞赋:九岁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汉赋四大家”之一。

《两都赋》②(却)官卑位低永平五年(公元62年)有人向朝廷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

皇帝下诏入狱。

幸得班超上书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

汉明帝了解情况后,任命他为兰台令史,掌管和校定图书,先后任郎官、校定秘书、玄武司马(都是下级官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单于更加骄傲自大,不是汉王朝所见到的
那样。
单于更加骄傲自大,不是汉王朝原来所期 望(的那样。 )
4、翻译下列句子: (3)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 奴使留在汉者.
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对汉友善的做法, 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着 代表使者身份的符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 奴使者回国.

2、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陷没

3、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归汉。 ( 率领

4、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 埋伏弓箭手 )
5、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 把 ) (财物;今义:货品 )
6、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连夜,名词作状语 )( 逃亡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 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 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 浞野侯赵破奴陷没胡地,和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 的人,暗中共同策划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 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 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 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 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皇帝的赏赐。”张 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第二段归纳:
交待苏武的副使张胜参与 了谋反行动。
第三、四段重点词句
1、其一人夜亡 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2、虞常生得 被活捉 被动句,“见”表被动 3、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话 告诉 4、事如此,此必及我。连累 5、见犯乃死,重负国。才 更加 对不起 6、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假使 宜皆降之。使动用法,使……投降 7、舆归营 抬,名词作动词 8、单于壮其节 以……为壮,意动用法
第二段重点词句
省略句,“谋反”后省 “于”
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 刚好,恰逢
谋反匈奴中
2、所将降者 带领的投降的人
3、以货物与常 把
财物,古今异义
4、私候胜曰 拜访 5、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句
阅读文章第二段,指出下列红色字的意思:
1、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
匈奴中。 ( 适逢
•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
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 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第一段重点词句
判断句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介词,表原因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对男子长辈的尊称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用法,使……归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以……身份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战国策》 (刘向编订)
纪传体:采用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 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写成。
苏武传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 国家喻户晓。《汉书 苏武传》 载: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 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 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 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 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 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 官典属国。他决不背叛祖国的 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家庭--- 父亲: 班彪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 史书: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诗: 《咏史诗》
《汉书》简介
•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
同乡马续完成.
•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 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候百余人俱。(共同,一起)
B 2、下列红色字中不是古今异义的是:
() A、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答其善意 C、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D、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3、下列红色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C)
A、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身战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B、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苏武传
班固《汉书》
课文学习目标
①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 知识。
②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 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③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 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文学常识史书体例
史书形式----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 (左丘明) 《资治通鉴》 (司马光)
作者班固简介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 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 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 的努力,写成《汉书》。和帝永 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 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 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其作品 《汉书》由其妹和同郡人续写完 成。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
5、置币遗单于用作礼物的玉、马、皮、帛等
赠送
第一段归纳: 简介苏武家世以及出使背景。
练习:阅读第一段,完成下列练习题目:
1、下列红色的词语解释有误 一项是:

B)
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赠送)
B、武帝嘉其义(嘉奖)
C、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偿)
D、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
C、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
D、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4、找出下列句子中翻译的问题: (1)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 子我丈人行也。”
且鞮单于刚刚成立,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 是说:“汉的君主我的长辈啊!”
正确翻译: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 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阅读第三段,完成下列练习
1、下列红色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拜访)
B、虞常果引张胜(邀请)
C、见犯乃死,重负国 (更加)
D、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监禁)
2、下列红色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
是: ( D )
例句: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 A、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